天文運動周期規律基礎概念

研究天文周期運行基本規律,需要了解太陽曆,太陰曆,以及公度周期三者關係。

太陽對地球的視運動周期是365.2422日,月對日的視周運動是12又 7/19月,月對地的視周運動是29.530587日。太陽曆一年(兩個冬至之間的天數)為365 又1/4日,太陰曆一年(十二太陰月)為355天,它們的平均數為360天。

取其平均數恰好和三百六十度周期,以一年有12月,每個月30天,則一年360天取公度年。和這些數字都有關的便是60。

模塊數據取六十時,分別用六十個符號表示,不過要利用排列組合的方法,用兩組共二十二個符號來表示則更醒目而易記。這便是天乾和地支的兩組符號: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有天有十日、十二月之說。有些學者考證,十日即天干,十二月即地支,而這二十二個符號都是某些天域中星象的象形文字。六十甲子源遠流長了。通過殷墟甲骨發掘,出土了刻有六十甲子龜片證明用干支記日,早在殷商便有了。

想要了解天文曆法,以及易學體系應用,必須了解上述概念,其中包含了太陽曆,太陰曆,以及二者平均年,也就是公度年,這與西方的江恩理論取三百六十公度是一致的。也和五運六氣周期,以及太乙應用的取用一致。

我們首先來說陰曆:

陰曆是中國傳統曆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等。

陰曆定月的依據是月亮的運動規律:月球運行的軌道,名曰白道,白道與黃道同為天體上之兩大圓,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繞地球一周,出沒於黃道者兩次,歷二十七日七小時四十三分十一秒半,為月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謂之「恆星月」。唯當月球繞地球之時,地球因公轉而位置亦有變動,計前進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繞地球一周,復至合朔,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謂之「朔望月」,習俗所謂一個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最初都是用陰曆。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便成為古老國家最初的年曆。但是陰曆一月之長,即月亮繞地球周期約為29天半;而太陽年一年之長,即地球繞日的周期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

陰曆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陰、陽曆的矛盾,古代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放棄陰曆月亮盈虧作為計算月份方法,以太陽回歸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年,把年分為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羅馬所採取的辦法。

另一辦法是找出陽曆年的日數和陰曆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這就是我國古代顓頊歷的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因為陰曆的235個月的日數卻等於19個陽曆年的日數。我們古代從早的顓頊歷以及漢朝太初曆、四分曆統是依照此法安排的。但這一安排雖可以調和陰陽曆,不至於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閏年384天,一年中節氣仍然可以相差一個月,對於農業操作安排上仍然不方便,所以到了戰國末年又建立二十四節氣,和陰曆相輔而行。到了東漢時代又發現一節一氣尚有15天多的間隔,這樣又創立一年七十二候。這是我們舊曆發展的經過。

我們在看一下陽曆:

太陽曆又稱為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曆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曆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但在每個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望、兩弦。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公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積3300年才差一日。

回歸年(Tropical year):平太陽連續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即太陽中心自西向東沿黃道從春分點到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又稱為太陽年。回歸年是四季周期同恆星年一樣也是地球公轉周期,他們之所以時間不同是因為採用的時間體系不同,地球差異旋轉縮短了回歸年的時間。

回歸年是曆法年,回歸年的時間是天文學家根據太陽系運行規律提前計算出來的,而且回歸的時間採用的是地球表面真太陽時體系。而恆星年採用的是鐘錶時體系。真太陽時體系與鐘錶時體系累計一年的時間差稱為歲差。

根據公元1980年——公元2100年每回歸年的時間長度計算1回歸年 = 365.2422日,即365天5小時48分46秒。這是根據121個回歸年的平均值計算的結果。每個回歸年的時間長短並不相等。

天文學家根據太陽系的運行規律編撰出「萬年曆」。

地球赤道所在平面和公轉軌道面(黃道)不重合,從而太陽赤緯隨時在變化,也就是說太陽在地球上的直射點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使日照的時間、角度有很大變化。

每年3月21日左右,陽光直射赤道,這時太陽在春分點,太陽赤緯等於0度,晝夜相等。此後,太陽赤緯開始加大,太陽光直射點逐漸向赤道以北移動,北半球所得的熱量逐漸增多。

6月22日左右,太陽運行至夏至點,太陽赤緯等於黃赤交角,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上。這天北回歸線以北各地,中午太陽位置最高,白晝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接受的太陽光和熱最多,日出和日沒點偏北的程度最大。夏至後太陽光直射點南移,9月23日左右太陽運行至秋分點,陽光再次直射赤道。

12月22日左右,太陽運行至冬至點,陽光直射南回歸線, 對北半球來說此時的情況與6月22日恰好相反。冬至後陽光直射點開始北移,到3月21日,又直射赤道。

這樣,對於地面上的某一地帶,在一年中的不同日期里,日出和日沒點的方位不斷變化,白天太陽在天球上所走的距離長短不一,即白晝長短不一,於是太陽光照射的時間就不同。正午太陽的高度也不斷的變化,陽光與地面的傾斜角度也隨之變化。太陽光照射時間、照射角度的變化使某一地帶所接受的太陽光和熱就有多與少的差別,從而形成春暖夏熱秋涼冬冷的氣候變化。

地殼分成24個時區,地殼就好像是一座能公自轉的錶盤,太陽是時針。回歸年的時間長短由地殼的角速度確定。

四季構成的一年,就是一「回歸年」,也稱「太陽年」。每個回歸年的時間長短並不相等。

如;

公元1997年365日6時01分16秒。

公元2000年365日5時54分40秒。

公元2004年365日5時37分47秒。

公元2012年365日5時41分32秒。

公元2015年365日5時44分51秒。

公元2023年365日5時39分07秒。

白道與黃道交角

白道與黃道的交角在4°57′~5°19′之間變化,平均值約為 5°09′,變化周期約為173 天。由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兩個交點的連線沿黃道與月球運行的相反方向向西移動,這種現象稱為交點退行。交點每年移動19°21′,約18.6年完成一周。這一現象對地球的章動和潮汐起重要影響。月球的公轉平面和地球的公轉平面不重合,有一個大約5度9分的夾角。

黃道與赤道的交角為黃赤交角。並不是每個農曆月都會發生日食和月食。只有當月球和太陽、地球位於同一直線上,且此時月球位於兩個平面的交點附近時才會發生日食或月食。因為每次日食時月球和兩個平面交點的距離不固定,而且地球自轉造成的角度也不固定,因此日食帶在地球上的地點不固定。

月球繞地球公轉的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它是天球上的一個大圓,與黃道相交於兩點。

月球在白道上從黃道以南運動到黃道以北的那個交點稱為升交點,與此相對的另一交點稱為降交點。

白道和黃道的交角在4°57′~5°19′之間變化,平均值約為5°9′,變化周期約為173天。

由於太陽對月球的引力,兩個交點的連線(即交點線)沿著黃道與月球運行相反的方向向西移動,結果使月球繞行一周後並不返回原來的位置。交點線西移的現象稱為交點退行。交點線每年移動19°21′,約18.6年完成一周,這就引起月球的赤緯變化。

當升交點與春分點(見分至點)重合時,黃道位於白道與赤道之間,白道與赤道的交角為黃赤交角與黃白交角之和;當降交點與春分點重合時,白道位於赤道與黃道之間,白道與赤道的交角為黃赤交角與黃白交角之差。

白道

首先月亮的公轉軌道在空間中不是一個圓,但如果把它投影在天球上,則它必然是天球上的一個大圓,因為槓桿定理的存在,月球、地球和月球公轉軌道的兩個焦點是必然在一條直線上的,而天球的球心一般認為就是地球,地球的半徑又遠遠小於月球的公轉軌道半徑,所以白道在天球上是一個大圓。赤道也是天球上的一個大圓,所以它們的圓心是重合的。

白道位置

黃白交角大約是5度,而其交點則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在黃道上不斷移動,所以白道與赤道的交角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中,最小18度左右,最大28度左右,但這兩個極端值及其附近值在觀測上極少出現,因為很少會這麼巧:黃白交點與黃赤交點完全重合,並且月球與這兩個交點在天球上的距離都是90度。

黃道(ecliptic)

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一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作【黃道】,它是天球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面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因為地球自轉軸與公轉平面不垂直,所以天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不重合,兩個平面有23°26"21的夾角角度(公元2000年測值)。

兩個平面個交角點就連牢春分搭秋分。地球望過去,太陽朝南變朝北,就叫春分。從該個場化朝東數一圈,0°到360°,就是黃道經線,寫做λ,角度叫黃經幾化度。黃道緯線就是南北正負各90°,寫做β,角度叫黃緯幾化度。

地球上的人看太陽於一年內在恆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軌道平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和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角,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簡單地來說,地球一年繞太陽轉一周,我們從地球上看成太陽一年在天空中移動365或366圈,太陽這樣移動的路線叫做黃道——它是天球上假設的一個大圓圈,即地球軌道在天球上的投影。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於春分點和秋分點。

鑒於運動變化的複雜性,在天文學的一些工作中還需要使用黃道的嚴格定義:在任一瞬間,只考慮長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這一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道。從地球中心來看,黃道很接近於太陽在恆星中的視周年路徑。只有應用精密的天文儀器,才能察覺黃道與太陽視周年路徑的差別。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坐標系的基圈。

黃道星座沿黃道排列,黃道與天赤道有23度26分的交角(黃赤交角);黃道與天赤道的兩個交點是春分點和秋分點。在黃道坐標系中,天體的黃經從春分點起沿黃道向東計量,北黃緯為正,南黃緯為負。南、北黃極距相應的天極都是23度26分。

由於地球公轉受到月球和其他行星的攝動,地球公轉軌道並不是嚴格的平面,即在空間產生不規則的連續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多項短周期的和一項緩慢的長期運動。短周期運動可以通過一定時期內的平均加以消除,消除了周期運動的軌道平面稱為瞬時平均軌道平面。

黃道的嚴格定義是:地月系質心繞太陽公轉的瞬時平均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黃道是天球上黃道坐標系的基圈。黃道是在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看起來它在群星之間移動的路徑,明顯的也是行星在每年中所經過的路徑。更明確的說,它是球狀的表面(天球)與黃道平面的交集;以幾何學來描述,它是包含地球環繞太陽運行的平均軌道平面。黃道平面應該是穩定不變的黃道平面,那是垂直所有行星軌道平面角動量和的平面,而木星應該是最主要的影響者。黃道平面與不變的黃道傾斜約1.5°。事實上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地球公轉所處的平面上,而之上的12個星座稱為黃道12星座,這樣理解起來更為形象。

太陽在天球上的「視運動」分為兩種情形:

即「周日視運動」和「周年視運動」。「周日視運動」即太陽每天的東升西落現象,這實質上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一種視覺效果;「周年視運動」指的是地球公轉所引起的太陽在星座之間「穿行」的現象。

天文學把太陽在地球上的周年視運動軌跡,既太陽在天空中穿行的視路徑的大圓,稱為「黃道」,也就是地球公轉軌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

太陽在地球上沿著黃道一年轉一圈,為了確定位置的方便,人們把黃道劃分成了十二等份(每份相當於30°),每份用鄰近的一個星座命名,這些星座就稱為黃道星座或黃道十二宮。這樣,相當於把一年劃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時間裡太陽進入一個星座。

在西方,一個人出生時太陽正走到哪個星座,就說此人是這個星座的。最早有關於黃道的歷史紀錄出現在巴比倫文化當中,他們利用太陽在黃道上的運行位置辨識日期,黃道上十二星座最早的功用就如同今天月曆上的十二個月,白羊座起始於春分點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而當太陽運行到天秤座的那天是晝夜平分的時候,所以星象認為天秤座的人崇尚公平,星座的寓意都與天文有關。

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古巴比倫的天文學家首先使用了「黃道帶」這一概念。把整個天空想像成一個大球,而星星都分布在球殼上,這就是所謂的天球。黃道是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跡。黃道兩側各8度的區域就是黃道帶。行星都在黃道帶里運行。巴比倫人還把黃道帶分為了十二個區域。

黃道面

黃道面就是地球的公轉軌道所在平面。由於月球和其它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地球的公轉運動,黃道面在空間的位置總是在不規則地連續變化。但在變動中,任一時間這個平面總是通過太陽中心。黃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圓稱為黃道。

早在晉·司馬彪撰《後漢書·志·律歷中·賈逵論歷》中分析了赤道和黃道在測定天體位置上的區別。

司馬彪:「臣前上傅安等用黃道度日月弦望多近,史官一以赤道度之,不與日月同,如今歷弦望至差一日以上,輒奏以為變,至以為日卻,縮退行。於黃道,自得行度,不為變。……《五紀》論『日月循黃道,南至牽牛,北至東井,率日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也。今史官一以赤道為度,不與日月行同,其斗、牽牛、(東井)、輿鬼,赤道得十五,而黃道得十三度半;……夫日月之術,日循黃道,月從九道。以赤道儀,日冬至去極俱一百一十五度。其入宿也,赤道在斗二十一,而黃道在斗十九。兩儀相參,日月之行,曲直有差,以生進退。故月行井、牛,十四度以上,其在角、婁,十二度以上。皆不應率不行。」

也就是說,單就月亮這一天體而言,依據黃道和依據赤道所測「弦望」日期及運行速度是不一樣的。對其他天體的測定自然也是如此。

公度年

西漢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訓》中有關於一年、十年、六十年三種周期的記載。其中一年分五段,每一段為七十二天;十年也分為五個階段,每段為七百二十天。六十年亦有千四百四十氣,恰合一周六十歲。六十年周期之法與《內經》完全相同。

江恩使用了公度年法與百分比法相結合來分析時空共振的重合點

公度年法和百分比法是合二而一、最為簡易的抽象數學方法,同數學中的整數、小數和分數打交道。百分比既是小數,又是分數,公度年法也是如此。因為公度年圓周為360°=100%=1。例如用0.25可以表示25%,也可以表示1/4,也就是公度年的90°,所以說,數學是嚴肅的也是美的基石。在金融市場中價位運行周期和漲跌幅比率可以用統一標準劃分。在一分為二的基礎上,又有一分為三,一分為四,一分為五,一份為六,一分為八,一分為十六,一分為三十二……這些重要的切割點,而這些切割點和時間周期的劃分一一對應。一分為二對應180°和50%,360°與100%;二分為四對應90°與25%,180°與50%,270°與72%,360°與100%……

這個是江恩的研究者根據時空變化的聯動關係繪製出的時空變化統一圖,以周天圓圖360°表示時間周期概念,以百分比分法(100%)表示空間量化概念,也是金融市場中漲跌百分比規律。用這樣的方法公度年和百分比就結合成一體,金融市場的運行周期與漲跌幅度總是統一於周天公度圓之中。

深究每個產品的獨特屬性,需要一個至少60年以上的長期的跟蹤和統計,需要結合其他技術判斷這個產品。

五運六氣體系

運氣學說的中心內容以十天乾的甲己配為土運,乙庚配為金運,丙辛配為水運,丁壬配為木運,戊癸配為火運,統稱五運,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為厥陰風木,子午配為少陰君火,寅申配為少陽相火,丑未配為太陰濕土,卯酉配為陽明燥金,辰戌配為太陽寒水,叫做六氣,從年干推算五運,從年支推算六氣,並從運與氣之間,觀察其生治與承製的關係,以判斷該年氣候的變化與疾病的發生。這就是五運六氣的基本內容。

《素問·天元紀大論》開宗明義論述人之元氣和天地元氣之一體,是由其生生化化而來:「太虛廖廓,肇基化元,萬物之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耀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元氣—五運—陰陽—時空—萬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平氣之年(360天為一年的陰陽合曆平均數)是《內經》運氣學說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正是以之為標準才可以界定「三氣之紀」中太過與不及之年的概念和內容。

程士德主編的《內經講義》論述平氣之年的形成有兩種情況:①「凡運太過而被抑制,或運不及而得資助,就成為平氣之年。抑制或資助,是指當年輪值的司天之氣,或地之四方正氣與運的生克關係而言的。」②「凡交運的日乾和時干與運同屬相合,也成為平氣之年。」

王洪圖主編的《內經選讀》說:「①凡運太過而被抑制,就可成為平氣之年,是指太過的歲運被當年輪值的司天之氣制約。……②凡運不及而得助,就可成為平氣之年,是指不及的歲運又逢輪值的司天之氣與之為相生關係,或者為同氣關係,均可使之成為平氣。或地之四方正氣與運屬相生或同氣關係,也可成為平氣。」

《內經》的推算方式:《素問.六微旨大論》提出歲會即平氣之年。原文曰:「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其根據是:①歲會現象屬於當位,《六微旨大論》云:「當其位則正,正則微」;②歲會又稱行令,《六微旨大論》云:「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歲會之年氣候變化輕微而不劇烈,疾病發作徐緩而不迅暴,完全符合平氣之年的概念[2],故歲運與年支同氣的歲會之年(共8年),應該是平氣之年。

《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出了4種推算方式,現結合張介賓《類經》注釋介紹如下:

①同氣正化。經云:「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張注云:「此丁巳、丁亥年也。上見厥陰司天,是為上角,歲運不及,而得司天(同氣)之助,則得其敷和之平,故與正角同也。」這種情況構成6個平氣之年。

②勝己兼化。經云:「卑監之紀,……上角與正角同。」張注曰:「上角者厥陰風木司天也。歲土不及則半兼木化,若遇厥陰司天木又有助,是以土運之紀而行敷和之化,故上角與正角同,己巳、己亥年是也。」這種情況也有6個平氣之年。

③己勝得政。經云:「從革之紀,……上角與正角同。」張注云:「如乙年陰金木司天,金運不及火來兼化,則木不受克而得其政,所謂上角與正角同也。……此雖非亢則害,然亦以子救母,而實則承乃制之義。」這種情況也有6個平氣之年。

④勝己齊化。經云:「堅成之紀,……上徵與正商同。」張注曰:「上徵者,少陰少陽二火司天,謂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四年也。金氣太過,得火制之,則同審平之化,故與正商同。」這種情況也構成了6個平氣之年。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在對甲子1周60年各年份氣候變化特點的歸納總結中,明確提出24個正化平年,而且與《素問.五常政大論》相關年份論述完全吻合,證明《內經》對平氣之年的推算方法是前後一致、明白無疑的。

研究者對1949-1957年北京地區氣象資料進行驗證發現,1949年己丑歲土不及而濕土司天,按理應為平年,但據風速、氣溫等統計數據顯示,其氣候特點為寒濕勝而風大;1950年庚寅歲金太過而相火司天,應為平年,但據降水量、氣溫等統計數據顯示,其氣候特點為天時早至,時降寒氣,時常下雨。郭鏡智指出,現代氣象工作者認為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只有60%~70%,對於暴雨、轉折天氣(如雨轉晴)的預測一般只有30%的準確率,對於冰雹、龍捲風等局部範圍的災害性氣候目前尚難預測。郭氏根據有關文獻及地方志記載,將福建省幾次異常氣候年份與五運六氣學說進行對照,發現符合率為60%以上。其他許多類似文獻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用運氣學說推測氣候變化有較高的符合率,也有待於朋友們深入研究。

十九為一章

《周髀算經》下卷說:「陰陽之數,日月之法,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二十蔀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歲。三遂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歲。七首為一極,極三萬一千九百二十歲。生數皆終,萬物復始。天以更元,作紀曆。」以上的經文談到五個重要的概念,就是章、蔀、遂、首、極。章是十九歲,十九這個數就叫做章。

章歲

1回歸年與12個朔望月時值不同,古人發現經過19次冬至,日月才相會於原點,即太陽周天19次,月球周天235次。因而將19年稱為「章歲」。235月稱為「章月」。又因十九年只有228個月,所以一個章歲中要置七個閏月。《周髀算經》卷下:「十九歲為一章。」 甄鸞 述:「更以一千九百四十八除朔,積分得二百三十五,即章月也。章月與章中差七,即一章之閏。更置二百二十八以歲中十二除之,得十九,為章歲也。」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歷差失閏》:「蓋曆數起於冬至,卦氣起於中孚。而十九年為之一章,一章必置七閏。必第七閏在冬至之前,必章歲至朔同日,此其綱領也。」

太乙體系與公度年周期一致

太乙神數是中國古代占卜術的一種,與遁甲,六壬合稱三式,是推算天時以及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周武王時以術數「卜世三十,卜年八百」推之,至邵雍形成歷史哲學而大備。

據太乙神數推算,上古時有一年冬至日半夜,恰好日月合璧、五星連珠,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稱作太極上元,上元甲子以來的年數,叫太乙積年。由太乙積年再求出太乙流年和太歲值卦,以斷本年各月的氣運凶吉,預測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天災人禍。採用五元六紀,三百六十年為一大周期,七十二年為一小周期,太乙每宮居三年,不入中宮,二十四年轉一周,七十二年游三期。 太乙以一為太極生二目(主、客目),二目生主客大小客與計神共八將。太乙乃天地之神,其星在太乙之前,統十六神而知風雨、水旱、兵革之事。

太乙周行流運六十四卦,貴神入門十精之星,使經緯錯縮表理,集為一書。

太乙式與遁甲式不同,遁甲式為後天方位數,乾卦為六宮,巽卦為四宮,太乙將宮位逆時針轉45度,以乾宮為一、離宮為二、艮宮為三、震宮為四、五為中宮、兌宮為六、坤宮為七、坎宮為八、巽宮為九。

具體如圖所示:太乙方點陣圖

巽九 離二 坤七

震四 五 兌六

艮三 坎八 乾一

太乙產生的時代應用的是平氣平朔的曆法,定每年360天,這樣真實上每年餘63個時辰。

陽九

太乙陽九災要算,四千五百六十看,一元為首災甚明,天急斯時宜修善,

又有四百五十六,亦有災兮小數足,小元必定是饑荒,大數終時天下哭。

此乃陽九厄會之期,以四百五十六年為一元,十元為一大元,乃四千五百六十年,自始有甲子之年,除起值小元臨終,饑饉、兵荒,值大元臨終,天下荒荒,厄會之期矣。凡入厄會之期,大則百年,小則旬歲之災。自始有甲子,積至所用之年,得數以四百五十六年累除之也。

  

百六

太乙在厄要參詳,二百八十八數當,大厄之末別有數,四千三百二十殃,小厄盡時災較可,大厄窮終都會亡。

此乃百六厄會之期,以二百八十八為小厄,十五小元乃一大元,計四千三百二十年也,小元臨終,尤有旬載之凶,大厄終時,則有百年之亂也。自始有甲子,積至所用之年,得數以二百八十八累除之是也。

以四千六百一十七歲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歲,內有旱災九年,謂之"陽九"。其餘尚有陰九﹑陰七﹑陽七﹑陰五﹑陽五﹑陰三﹑陽三等,陽為旱災,陰為水災。從入元至陽三,常歲四千五百六十年,災歲五十七年,共為四千六百一十七年,為一元之氣終。舉其平均數則每八十年有一災年。《漢書.律曆志上》:"《易》九戹曰:初入元,百六,陽九;次三百七十四,陰九;次四百八十,陽九;次七百二十,陰七;次七百二十,陽七;次六百,陰五;次六百,陽五;次四百八十,陰三;次四百八十,陽三。凡四千六百一十七歲,與一元終。經歲四千五百六十,災歲五十七。"

太乙有陰陽遁局,年、月、日用陽遁;時則採用陰遁、陽遁,冬至後陽遁局,夏至後用陰遁局,陽遁笫一局太乙始於一宮,順行九宮,不入中宮。陰遁笫一局太乙始於九宮。逆行九宮,不行中宮。

五元:指甲子元、丙子元、戊子元、庚子元、壬子元,每元七十二年,五元共三百六十年,六紀:六十甲子毎六十年一個輪迴,為此甲子年至癸亥年六十年稱為「一周紀」。一個甲子元為一紀,每紀六十年,六紀共三百六十年。三百六十年為五元六紀的周期數,七十二年為元之周紀數,六十年為紀之周期數。

九宮:

一宮乾天門主冀州。為絕陽。

二宮離火門主荊州。為易氣

三宮艮鬼門主青州。為和。

四宮震日門主徐州。為絕氣。

五中宮,中天之樞紐,斡旋八方,太乙行其考治而不居。

六宮兌月門主雍州。為絕氣。

七宮坤人門主益州。為和。

八宮坎水門主兗州。為易氣。

九宮巽風門主揚州。為絕陰。

平朔和平氣

平朔(即求太陰月初一)和平氣(即求太陽月1號)是干支記日和公元記日換算的第一步。

我國農曆是太陰太陽的合曆。西洋的公曆(無論是儒略曆還是格利高里歷)都是陽曆,即回歸年曆,而伊斯蘭的回曆,則是陰曆,即朔望歷,不過公曆並非純陽曆,因為它不以冬至為一月一日,而以冬至後的第七、八天為一月一日,且二月日子太少。用大衍求一術平氣定朔是最古老的方法。由於這個古老的平氣法人為地設置求太極上元即七曜在甲子時同宮的先決條件,使計算十分複雜。但如果取《史記·曆書》記載的觀測數據,則對兩種記時體系的換算十分有利,實際上,太初曆和三統曆都利用了這一觀測數據大大簡化了解一次同餘式的計算。

《史記》載:太初元年④,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即是說,根據觀測,公元前105年冬至,日月於子時合壁。換句話,公元前105年冬至即是朔日,又為甲子日零點(甲子時)。

換算公式:

Gn ≡ R1(mod365.2422 ),≡ R2(mod29.53059),≡R3(mod 60)

其中,an 是需計算之日距公元前105年冬至日數,

R1 是陽曆年的日數⑤(公式一)

R2為該月之日數,

R3 為干支之日數

例:求1981年冬至日干支符號

解: 365.2422≡5.2422(mod 60)

5.2422 x(104 1981)=10927.987≡9.987(mod 60)

即冬至前一日為癸酉,冬至為甲戌,實際上,1981年冬至為甲戌6時,計算準確無誤。

例求1982年正月朔干支符號。

解:根據曆法,三年一閏,五年再閏,19年 7閏,391年144閏(祖沖之),則有從公元前105年到1982年正月共歷年數:

104 1981=5 x 391 6 x 19 16

閏月數: P=144 x 5 7 x 6 5= 767

故2085(年)=2085 x 12 2 767= 25789(月)

=25789x29.53059(日)

=761564.38551(日)

≡44.38551(mod 60)

故正月朔前一天為丁未,正月朔為戊申,與實際相符,計算無誤。由於現代曆法不再使用大衍求一術,有時會出現一天誤差。書面上看是一天,實際可能只有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如戊申23點59分與己酉0點3分,只差4分鐘。

此外,「平氣」和「定氣」是指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方法。古代曆法家曾長期把一個回歸年等分成24份,比如四分曆所給的回歸年長度是365.25日,那麼,每一個節氣的時間就是15.218日(365.25÷24),也就是說,每過大約15.218日交一個節氣。

這種劃分節氣的方法稱為「平氣」。北魏末年,天文學家張子信因避葛榮之亂隱居海島三十餘載,用渾儀測天,發現太陽視運動不均勻現象,指出:「日行在春分後則遲,秋分後則速。」這一發現為我國古曆法拋棄平均運動進入不均勻運動的新階段打下了理論基礎。

首先運用這一成果改歷的是隋朝天文學家劉焯。他從冬至開始,把周天360。均勻地分成24份,每個節氣是15……太陽每走過15。就交一個節氣。這種節氣劃分法被稱為「定氣」。

太陽雖然在每個節氣走過的角度是相等的,但太陽走完一個節氣的日數是不等的,因此兩節氣之間的天數不一樣,冬至前後太陽運動得快些,兩節氣之間只有14天多,夏至前後太陽運動得慢些,兩節氣之間達16天多。定氣法能表示每個節氣太陽所在的真實位置。

採用定氣劃分二十四節氣無疑是一大進步,但定氣法對民用曆法來說卻無關緊要,因為農事活動只要求有相對固定的標準把季節時令的變化和農事聯繫固定下來就行了。而這種聯繫用平氣系統也是可以的,加上人們積久成習的影響,所以在劉焯之後並未用定氣注歷,直到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頒行的時憲歷,才正式採用定氣。

同樣的道理,朔也分為平朔和定朔。平常我們採用朔望月長度29.530 6日是兩次朔的平均間隔,由於太陽、月亮的運動很複雜,每兩次朔的間隔不能正好是29.530 6日。用太陽、月亮真實位置計算它們經度相合的時刻就稱為定朔。

陰陽再一日一夜的運行

陰陽在一日一夜的運行中,總是按照《六微旨大論》中說的那樣『五步一右遷的出、流、注、入、合』的方法走著。

按天道的法則,陰陽行一年,年有十二個月,月有三十日,日有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又有八刻二十分。

當太一每日開始的時候,都是陰盡於東。在寅初,為二刻五分之內,第二個二刻五分之內為寅中里,而第三個二刻五分為寅中外,第四個二刻五分為寅刻末。其它每個開始的時辰都有初、中、末的起始點。陰陽氣就順著子午為經路線上升下降,以昴酉為緯的方向出、入、流、注。

上述基本資料屬於研究天文周期運動規律必須的基礎知識,所以做一個備案分享。


推薦閱讀:

都來看看,你最容易混淆的一些旅遊行業概念!
日本遊戲業界新趨勢:「概念團隊」盛行
十二次(一)一、十二次的概念及其創設簡況
十二星座概念榜
十神概念

TAG:運動 | 規律 | 概念 | 天文 | 周期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