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卡」制度出爐三周年 折射中國開放歷程

  外交部、公安部三年前頒布了《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規定外籍人申請合格者將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證」,持證者在中國的居留地、住房和就業皆不受限制,出入中國國境無須再簽證。《辦法》一出,人們仿照國際慣用說法,稱中國開始實施「綠卡」制度。

  新華網發表文章稱,三年來,中國「綠卡」制度的實施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中國作為世界一個經濟大國的獨特魅力。回顧1970年代,對於一些當時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來說,當時的中國是一個在很多地方立著「外國人禁止入內」牌子的神秘國度。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代表處首席代表郝克明是1976年首次探訪中國的。他回憶說,當時外國人每去一處必須有中國人陪著,而且必須去指定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有明顯的警示牌提醒外國人禁行。當時美元不能換成人民幣,只能憑外匯券在友誼商店這樣的涉外商店裡用。外國人只能住在涉外賓館。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1985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對外國人永久居留問題作了規定。1986年,中國第一個外籍廠長、原湖北武漢柴油機廠廠長德國專家格里西先生成為中國第一位被授予永久居留資格的外國人。

  與此同時,外國人在北京的活動範圍也逐漸放寬。1985年以後,北京摘除了市區內的「禁行牌」,只在遠郊區縣保留了100多塊警示牌。

  不過,郝克明認為,1980年代,外國人在中國還是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外國人要去郊區或鄉下玩,晚上必須回城裡住。「這種限制,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感覺不到了。」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國人定點住宿的限制,外國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選擇住宿地點,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裡。

  從1985年至2004年,中國政府已批准3000多名外國人在中國定居,而2004年長期在中國居住的外國人已超過二十萬人。

  2004年9月,在中國工作二十多年、時年83歲的美國老太太寒春成為首批在京獲得「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的28位外國人之一。這位從1979年開始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工作,養了一輩子牛、研究了一輩子牛的外國人,從此可以自由地擁抱她的「第二故鄉」。

  對於一名外國人來說,獲得一個國家的「綠卡」,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自己得到了「綠卡」發放國的承認,可以享受到該國國民待遇。「綠卡」制度的實施,真實反映了中國對外國人管理工作從限制到全方位放開的過程。

  中國新加坡商會原會長吳克昌表示,中國施行「綠卡」制度,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他說,「綠卡」制度的施行,對許多長期在中國工作、經商的外籍人士,可望免除每年更新居留證、就業證的繁瑣工作。

  一些學者評論說:「與其說這是一次單純的外國人身份管理制度的變革,不如說是日益開放的中國在各方面努力進行創新的一部分。」

  義大利人克勞迪奧來中國已經十五年了。他說,中國處處洋溢著一股新鮮的空氣,老人們心態樂觀,年輕人勤奮好學,整個國家在大跨步地邁進,讓人心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個熱愛中國的「老外」都會對中國「綠卡」親切地喊一聲:HELLO(你好)!

  國內一些學者指出,應該看到,在華工作的外國人,特別是一些拿到中國「綠卡」的外國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飛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上海,實際就業的外國人是34753人,他們分別來自119個國家,其中具有學士學位的佔74.9%,具有碩士學位的佔11.49%,具有博士學位的佔2.63%。81.6%的外國人分布在上海近兩萬家外商投資企業里,主要擔任企業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中高級技術專家。在外國公司駐滬辦事處、外國銀行駐滬代表機構的外國人佔13.5%。

推薦閱讀: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圖文) 中國佛教凈土網
中國解放軍方陣亮相俄羅斯紅場閱兵最後一次綵排
中國數術學綱要 陳維輝 (部分)
《國中國文第一冊》(1989版)
中國冠軍因前途加入他國,這些「叛逃者」難以原諒

TAG:中國 | 制度 | 折射 | 綠卡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