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聖賢教育的基礎是倫理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前言
綜觀人類世界數千年歷史,所有個人、家庭與家族,所有民族與國家,皆由艱難創業臻於光榮成就,繼而安逸奢侈、腐朽墮落,弊病叢生,終歸衰敗。幾千年人類歷史,皆是如此輪迴不息,周而復始,這一切都緣於人性的問題。而所有的社會制度與法律、技術力量的創製與執行操作,都操縱在人的手中,所以說「為政在人」(《中庸》)。
因此,中國古代聖賢總結以往世代國家興衰治亂之經驗教訓,指出體制創設、制度操作、法律實施、經濟與軍事建設等等必要措施之外,人類最為究竟根本的政治,在於引導人們認知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使人人知禮守法,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進而通過文化教育,認知自然生命之真理,引導人類認識並發揮自然賦予人類生命的天然本具的道德與智慧,才能締造誠信、公正、仁愛、和平的理想社會。這正是《禮記·學記》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由此鑄成中華文明獨有的聖賢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基礎。
聖賢教育是中華傳統聖賢文化的核心。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的道德理念,是體現自然規律、符合天然人性的普世價值。在有文字可考的至少四千七百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直至一百年前,中華民族都接受聖賢文教理念,作為人生信念與政治指南,從而哺育了無數仁人志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成就中華民族"禮義之邦"的優秀文明。
聖賢教育的基礎是倫理道德教育,其立足點在於教導人們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則是教導人們明白是非善惡,敦倫理,知禮義,守法律,盡職責,實踐仁、義、禮、智、信五常道德,處理好上述父子、君臣(領導與被領導)、夫妻、兄弟、朋友這五種基本的倫理關係,從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天然倫理開始,進一步「推己及人」,從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茲形成善良淳樸的社會道德氛圍,形成好人居多的社會。進而再從民眾中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由他們承擔起治理社會、維持正義、守護國家民族、拱衛蒼生福祉、傳承人類文明的責任。這樣從民眾中脫穎而出、出類拔萃的人物,就是仁人志士。他們曾經形成了代表社會正義的士君子階層,其中道德高尚、學問淵博、智慧宏遠,並對歷史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就稱為聖賢。
聖賢教育發源於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承的道統。正是這個聖賢文化道統,締造了中華民族有文字可考的至少四千七百年的文明歷史,使中華文明成為人類四大古文明唯一僅存的碩果。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中國有一個道統,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錢穆,《中國思想史》,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
這樣看來,似乎聖賢文化是人類之中極少數聖雄大哲的文化了,而聖賢教育也似乎是培養主導人類歷史的精英階層的教育了。然而,孟子指出:「聖人之於民,亦類也。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孟子·公孫丑上》)說明聖賢、君子並非儘是天生貴族,而多是從民眾中脫穎而出,是民眾中走來的出類拔萃的道德覺悟者與踐行者。孟子指出:「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大舜是什麼人,我又是什麼人,一個人要是奮發有為,也可以成為像大舜一樣的人!孔子是布衣平民,大舜是農夫,也就是說,無論是什麼人,如果願意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學習與修養,則「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尊敬的釋凈空老教授,結合他數十年的人生閱歷和治學修養,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各個角度,不厭其煩,詳細解說,深入淺出地為我們釐清了以往對中華民族歷史與傳統文化的種種誤解,幫助我們正本清源地認識到歷史文化的真實相,為今天處於精神迷茫中的許多中國人提供了恢弘、博大而堅強的信念支持。因此,本書對於重建當前社會的道德風尚與精神信仰、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神聖事業,良有俾益。
編者?敬識
以教育弘揚佛法以講學培養人才
推薦閱讀: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女大學之禍,父母必看!
※愛雅閣的文件夾【中華聖賢經】
※《中國古代名人聖賢》之第七、八、九集—《亞聖—孟子》(文本稿)
※中華聖賢經2
※「修身與修心」做到才是真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