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昔舜:新加坡的崛起足以引發香港反思

  

   編者按:這是筆者於三個月前新加坡李光耀先生逝世時,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即對香港和新加坡做的一個簡單對比。6月17日,香港立法會將表決香港政改決議,屆時,香港局勢或將陷入新一輪的混亂。一直以來,香港因政制紛爭導致社會撕裂,社會治理和經濟繁榮面臨危機。作為「亞洲四小龍」中的夥伴與對手,別有政治特色的新加坡或可為漸趨混亂的香港社會提供借鑒和啟示。

  

   近日,隨著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辭世,全世界將目光再次聚向新加坡。眾所周知,新加坡是在李光耀數十年的「精心培養」下長大的,為了打造一個全新的新加坡,李光耀可謂耗盡一生心血。如今,世間已無李光耀,何去何從新加坡?

   然而,外界似乎並不必為新加坡過度擔憂。就在李光耀離世前一周的3月17日,博鰲亞洲論壇秘書處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5年度報告》,該報告顯示,2014年度亞太經濟體綜合競爭力排名中,「亞洲四小龍」繼續領跑亞太,分列第一至第四位:新加坡、中國香港、韓國、中國台灣。其中,新加坡更是已連續數年排名第一。這個第一,足以告慰李光耀先生在天之靈。

   看到這個排名,可能有香港人要表示「不服「了:香港怎可屈居第二?其實,新加坡的多項經濟社會指標早已超過香港,並且發展勢頭良好,而香港卻不斷淪落,正面臨嚴重的結構性社會問題,許多港人看不到希望。越來越依靠大陸而漸不自強的香港已經是「溫水煮蛙」,再不能認清所面臨的形勢,那就快成為「井底之蛙」了。如果香港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再不反思,不僅昔日榮光將被稀釋乾淨,而且只會愈來愈沒落,而這絕不是每一個務實的港人所希望看到的局面。此刻,似乎也可以拿07年前總理溫家寶訪問新加坡時所言來提醒發問者,「邊看邊想著香港」,感到「形勢逼人」!

  

   「硬碰硬」?香港已力漸不敵

  

   各項經濟「硬指標」顯示,新加坡已呈壓倒香港之勢。

   就新加坡內部,李光耀執政新加坡31年期間,新加坡這塊彈丸之地成功發展成發達國家。資料顯示,1960年新加坡人均GDP只有2530美元,在1990年李光耀辭任總理時,已上升至16554美元;2013年,更上漲至36898美元,接近1960年的15倍,人均GDP位列全球第九位。

   而在與香港的橫向比較來看,新加坡在建國後大部分時間GDP總量和人均都落後於香港,但從2003年至今,新加坡人均GDP和人均GNI均明顯超越香港,且差距越來越大。從2010年開始,比香港少了近200萬人的新加坡在GDP總量上也已超越香港。這在新加坡經濟史上應當屬於標誌性的事件。而除GDP外,港坡兩地的整體競爭力差距也在逐步縮窄,曾在亞太經濟體競爭力排名中數年保持第一的香港,近年也被新加坡搶去頭把交椅,包括香港引以為傲的「世界之最」的經濟自由度,也已為新加坡這個亞軍所逼宮。如此種種,足以說明,昔日領先於亞洲的香港已經落後於新加坡,而這無疑應該引起香港的反思。

  

   結構性社會問題「綁架「香港

   香港與新加坡二者作為「亞洲四小龍」成員都創造過經濟發展奇蹟,但現在可以說,新加坡仍大步走在創造奇蹟的路上,而香港已停下腳步很久了。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香港,目前正面臨諸多結構性社會問題,這也被認為是在消耗「香港奇蹟」老本。

   在民生和社會建設等方面,比之新加坡,香港面臨的問題尤其突出。如在民眾最為關注的住房方面,雖然數十年兩地都為解決城市居民住房問題出台政策大規模建屋,時至今日,香港的住屋平均面積比起新加坡少一半,樓價卻起碼高出兩三倍。與此同時,香港還有不同於新加坡的具有本港貧富懸殊標誌的「籠屋」的存在,香港是一座富有的國際大都市,「籠屋」的存在與香港的繁華景象形成嚴酷對比,這可以說是港人的一種恥辱。

   住房情況差異多源於兩地施政理念不同,新加坡「組屋」針對的不只是低收入階層,而是社會大多數,政府視協助大眾自置物業為己任。香港則只多安撫基層,提供廉租「公屋」予低收入市民,中產階級在住房上只能自求多福。不同政策理念所帶來的不同效果也顯示新加坡政策制定者比香港更多的前瞻性。

   社會治理上,新加坡和香港都有良好的治安,相比較來說,新加坡在城市基礎設施、環境綠化、社會治安、低收入群體保障等方面做得比香港更好。特別在環境綠化上,新加坡政府高瞻遠矚,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花園城市,不僅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而且向世界展示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和形象。新加坡通過實行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融合政策,使不同的族群之間能和諧相處,做到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新加坡已成為「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世界典範國家。

   而香港卻在社會的「撕裂」中與新加坡漸行漸遠。近年來,香港與新加坡共同遭遇到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病毒的挑戰,但各自受到的影響有所不同,回歸後的香港面臨的困難更多,最主要的表現為對新政治環境的適應性困難。由於一直不能處理好與大陸的關係,與內地政商利益糾葛不清,這使得香港陷於極大的內耗之中。

   回歸後香港政治社會漸呈分化態勢,雖然政界不同聲音開始活躍但卻陷於爭吵不休之中,並引發各種政治運動,日益突出的政治分歧導致香港社會逐漸「撕裂」,而難以在危機關頭凝聚共識。而政制紛爭等因素造成香港政治前景不明朗也會影響香港投資環境,使外界對香港的形象趨向負面,從而影響投資者信心。因此,如果香港不能儘早擺脫內部之間以及與大陸之間的這種「折騰」境況,它將難以保持現有的經濟繁榮局面而將被競爭對手遠遠的甩在後面。

   如果說,李光耀逝世給香港留下什麼「遺產」,那麼可以說,新加坡的競爭對手身份就是留給香港最大的「遺產」。

  


推薦閱讀:

新加坡的怕輸主義是什麼?
新加坡規劃之父:全球搞城市規劃條件最佳在新加坡,其次中國
無量壽經玄義  (第三集)  1989/11  新加坡  檔名:02-004-0003
香港既不要上交稅收,又不要維持軍隊(對比新加坡),作為一個發達城市,為什麼沒有社保?
如何看待李光耀的女兒李偉玲和二兒子李顯揚,發布聲明,聲稱對哥哥(現任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失去了信心?

TAG:香港 | 新加坡 | 反思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