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經驗總結埋線治療十大要點
① 辨證施治不可缺辨證:是中醫治療疾病前把「四診」所獲得的客觀資料(證候),應用中醫理論加以分析歸納,從而認識病變的部位、性質、發展的趨勢,以及體質的強弱等,這僅是辨證的第一步,八綱辨證。在八綱辨證的基礎上,凡屬外感熱病疾患,即可運用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的辨證方法,若屬內傷性的各種疾患(包括內、婦、兒等科的雜病),則可運用臟腑辨證的方法,這是辨證的第二步。中醫在辨證時所辯出來的「證」並不等於西醫所診斷出來的病,例如西醫診斷出來的肺結核,在中醫可辨出的證是肺陰虛或肝腎陰虛,或氣血兩虧。但是由於中西醫在認識疾病的方法上不同,理論體系不同,因此所得出的概念也就不同。因此在臨床運用中以中西醫結合,先用西醫的辨病方法,做出明確診斷,然後再用中醫的辨證分型,抓住同一疾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根據辨證論治。通過上述各種方法,即可得出明確的辨證結果,然後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方法。因此辨證是中醫治療疾病前最主要的一個診斷環節。施治:「辨證論治」,是祖國醫學理論中整體觀念在診斷上的具體運用。它是從病人整體出發,根據各方面的反應,在抓住主證(即主要矛盾)的同時,既重視引起這一主證的病因,又注意疾病發展的階段性;既重視疾病所表現的各種癥狀,又注意患者體質、年齡等的差異性。通過四診全面地收集臨床資料,進行綜合分折,得出「辨證」依據,(如『風熱犯肺』證,『肝腎陰虛』證等)的概念,然後針對不同證候進行施治,而選用適當腧穴進行埋線治療。作為一名埋線醫務工作者,在臨床應用中,以祖國醫學理論為基礎,以針灸學、經絡學說為指導,以辨證明確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進行施治,埋線治療操作才能更好實施補瀉。臨床應用中,可應用五輸穴與五行相結合,利用五行學說的生克理論,治療法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呼吸補瀉,提插補瀉,疾徐補瀉,可根據經絡的循行路線進行迎隨補瀉等;<<靈樞.九針十二原>>說:「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苑陳則除之,邪性則虛之。」<<靈樞.經脈>>說:「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臨床辨證確定取穴處方進行施治,埋線時實施操作手法,進行補瀉,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標本兼治,異病同治,治病求本等治療法則。② 熟悉經絡與經穴熟悉經絡循行路線與經絡起止點、掌握經穴、奇穴、夾脊穴、特定穴:「五輸穴、十二原穴、十五絡穴、十六郄穴、交會穴、俞與募穴、八會穴」在人體的具體部位,熟悉解剖穴位與臟腑組織的生理功能,掌握穴位在臟腑器官組織中所起到的治療作用,全面了解經絡穴位的循行路線,熟悉掌握經絡穴位的功能與作用,在臨床應用中有利於診斷、取穴配方、治療、補瀉操作手法等。例如患病部位在胃脘部,有脹滿疼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桭、泛酸噯氣、消瘦乏力等,診斷屬脾胃虛弱,祖國醫學屬「胃脘痛」,現代醫學慢性「胃炎」,取穴:如取俞穴胃俞虛症由脾俞透胃俞,取任脈中脘虛症由建里透中脘,取胃經梁門虛症由承滿透梁門,如實證用瀉法,進針方向逆行進針透穴。熟悉經絡的循行路線,明確穴位的治療作用,在臨床應用中對針灸、埋線等外治療法,起到重要的臨床治療作用。③ 掌握應用夾脊穴夾脊穴是指人體頸、胸、腰、骶,椎體周圍神經系統最豐富的部位,以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其中腦神經12對,脊髓神經31對,直接通過頸、胸、腰、骶椎周圍遍及軀幹全身與內臟神經周圍部分器官組織部位,溝通內臟器官,全身四肢百骨,保持完整統一性整體。夾脊穴與背部膀胱經十二臟腑俞穴接近,與臟腑、器官、組織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中的一切器官和組織,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和指揮下,發揮其生理活動機能,維持器官和組織生命活動力,經治療作用於 夾脊穴,通過神經的反射,其反射是機體內外各種因子引起,中樞神經感受器產生興奮,沿著神經纖維的傳導直到中樞,經過中樞的聯繫,將良性信息直達所受引響的器官或組織部位,恢復臟器正常生理活動機能。熟悉頸、胸、腰、骶椎神經脊髓節段,掌握節段神經系統與臟器組織的關係,通過 夾脊穴治療作用於神經中樞,激發神經感受器,神經反射良性信息效應,維護臟器組織正常生理活動功能,保持陰陽平衡,達到保持完整統一性整體。④ 操作技巧與透穴埋線操作技術直接關係到操作的安全性及治療疾病的療效,因此要熟練操作技術,掌握操技巧,筆者5年的埋線臨床操作中,沒有一次因操作而出現醫療事故,在臨床應中根據患者病症、體質強弱、身體胖瘦、病患部位、眼部穴位、內臟器官上穴位,確定進針方向、進針角度、埋線深淺、避開動靜脈及臟器,進行靈活巧妙的操作進針。透穴是祖國針灸醫學臨床最為常用的一種操作手法,來達到增強療效的治療目的,埋線療法用透穴操作手法,療效更為突出,臨床透穴埋線以長效針感激發經絡穴位,治療臟與腑陰與陽兩經相關病變,如感冒發熱、鼻涕、咳嗽、咽喉痛等,如取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透刺太陰肺經的魚際穴,兩經屬臟腑陰陽表裡關係、兩穴都有治療共同奌,如發熱、鼻涕、咳嗽、咽喉痛等外感癥狀通過合谷透魚際、曲池透尺澤等都能起到相同的治療作用;用夾脊穴、經穴作透刺,增強疏通經氣,活躍氣血,促進血液循環,調理陰陽平衡,提高治療效果,有助於臟腑器官組織疾病得到很快改善或治癒。⑤ 合理應用特定穴特定穴是指十四經脈:穴位中有一部分特定穴,是根據穴位的特殊性質而定的。如肘膝關節以下有井、滎、輸、經、合、原、絡、郄穴;軀幹有臟腑俞、募及各經交會穴,八會穴等。五輸穴是人體十二經氣出入部位,五輸穴指井、滎、輸、經、合穴;井穴是經氣發源之地,由小到大,由淺到深.匯合經氣深大至合穴。臨床取五輸穴結合五行生剋進行補瀉,具有特殊的臨床療效;八會穴根據臨床辨證應用,如氣病會膻中,血病取隔俞,骨病取大杼,筋病取陽陵泉,臟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等;臨床應用如氣管疾患、氣逆、喛氣等取膻中等;如胃潰瘍出血、貧血、子宮出血等取膈俞等;如頸椎、腰椎病、骨性關節炎等取大杼等;如坐骨神經痛等取陽陵泉等;臨床應用中,辨證取穴配穴,靈活應用特定穴,治療上走捷徑,達到疏通經氣,暢通氣血,平衡陰陽,扶正祛邪,改善臟器功能紊亂,臨床療效更為獨特。⑥ 陰陽五行用心德祖國醫學中的陰陽學說是用以解釋人體經絡、臟腑生理、病理臨床診斷、處方、治療的一種說理工具。自然現象陰陽學說,是事物的兩種屬性,事物的變化都具有對立和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相互作用和不斷運動,是事物生長、變化和消亡的根源。祖國醫學運用陰陽的對立屬性來說明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的組織結構,如經絡來說,有六陰經,六陽經;臟腑來說,五臟為陰,六腑為陽;以每個臟器來說,功能為陽,器質為陰等。陰陽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人體在生理活動過程中,物質與機能之間,必須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如陽氣偏盛,就會產生「熱」的證候,陰氣偏盛就會出現「寒」的證候。在病理過程中,陰陽的偏盛偏衰,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面轉化,而出現「重陰必陽,重陽必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現象。因此陰陽學說在祖國醫學中運用於人體經絡、臟腑生理、病理、診斷、辨證、處方、治療有著重要意義。五行學說講的是自然界中的五種物質元素。敘述它們之間相互資生與相互制約的關係,它們的相互關係是各自按相生、相剋(或相勝)進行固定次序的循環運動。五行中任何一行太過勝或過弱,又可引起「相乘」或「相侮」的變化。「相乘」是乘虛侵襲的意思,是過度的「相剋」;「相侮」有恃強凌弱的意思,又叫「反克」。五行在祖國醫學上的具體應用,五行與人體五臟,在相生中的次序是:肝(木)生心(火)、心生脾(土)、脾生肺(金)、肺生腎(水)、腎生肝(木)。任何一臟都有生我,我生的關係。生我者為「母」臟,我生者為「子」臟。祖國醫學臨床應用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在相剋中的次序是:肝克脾、脾克腎、腎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任何一臟都有克我、我克的關係。如脾(土)生肺(金),臨床上若患有肺氣不足,而用補益脾氣的方法而取得療法,即所謂「培土生金」法。如腎(水)生肝(木),臨床上確有因腎陰虧虛而引起肝陽上亢,即所謂「水不涵木」的現象。在相剋方面,臨床上確有由於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消化機能,即所謂「木乘脾土」的現象。五行在祖國醫學中運用於人體經脈,如特定穴中的五輸穴,井、滎、輸、經、合穴。這些特定穴大都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至腕(踝)指、(趾)之間。陰經:井屬木、滎屬火、輸屬土、經屬金、合屬水;陽經:井屬金、滎屬水、輸屬木、經屬火、合屬土。井穴多位於四肢末梢爪甲側,為經氣發源之地;滎穴位於指(趾)掌(跖)部,經氣稍大;輸穴多位於腕、踝關節處,經氣旺盛,為經氣轉輸的部位;經穴多位於腕、踝附近及臂、脛部,經氣流注稍長;合穴多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匯合經氣深大;因此各臟腑經絡有病,都可取五輸穴。在針灸、埋線治療,五行與五輸穴相配合,利用五行學說的生克理論,根據病症「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等中醫治療法則,去指導五輸穴的選取穴位與配方。例如肝之實證:肝經井穴屬(木)生(火)取滎穴行間瀉其子;如肝之虛證:肝經井屬(木)合屬(水)生(木)取曲泉補其母;例如胃病實證:胃經井屬(金)生(水)取滎內庭瀉其子;如胃之虛證:胃經井屬(金)合屬(土)生(金)取足三里補其母;熟悉應用陰陽與五行,在針灸,埋線臨床治療有著重大的意義。⑦ 選針用線有秘訣臨床根據癥狀,按取穴部位,進行選針用線,什麼穴位用什麼型號針線,埋線法的最大特點,是靈活選針用線。自埋線療法問世以來,埋線治療的操作方法及工具完全不規範不統一,如注線法,割埋法,切埋法,扎埋法,穿線法,植線法,6種方法,都有各種不同的操作手法,但在臨床操作中,有各種不同的弊病,如操作不方便,有五種埋線工具很受穴位限制,很多有效的穴位無法操作,而且治療操作刺激量過大,患者痛苦更大,如頭部、眼部、頸部、四肢部井、滎、輸穴,屬特殊部位,其它埋線工具因操作受限制,沒法對這些有效穴埋線,而導致療效不佳,但只有注線針才能對各個部位做到安全操作,達到治療效果。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對各種埋線治療方法,各種埋線操作工具,在臨床的應用,及臨床效果,總結規納;臨床最有適用性,操作簡單方便,對全身各部穴位能安全操作,容易學習掌握,臨床療效最高,稱之為注線法,埋線工具 「注線針」。其中12號注線針最為常用,成人全身從頭到腳各個部位穴位均可以應用;9號注線針多用於兒童,或成人頭部、面部、四肢指、趾、掌肌肉少的部位,也可以用於對穴位嚴重敏感的成人,作全身各部穴位;16號注線針主要用於慢性頑固性疾病,如哮喘:取穴定喘、膻中、豐隆,胃病:取中脘、胃俞、足三里,這些穴位均可以用16號針,用3號羊腸線,增強長效針感刺激量,來達到治療目的;7號注線針主要甪於眼部、面部、耳部穴位,如眼疾取睛明、承泣、球後、內外明穴,應該用7號針配04號線,操作時線埋入眼底既安全又顯療效。埋線法用線特點,用線粗細長短是治療疾病獲取療效的關建。靈活應用羊腸線,熟悉羊腸線型號有(1、2、3、4、5號為最粗線;0、0/1、0/2、0/3、0/4、0/5號為最細線)臨床最為常用的是1號、2號、3號0號、0/2、號線,根據不同的病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身體胖瘦,不同的穴位,用線的粗細長短不同。如頑固性偏頭痛,埋線治療,取穴三陽絡為主穴,用3號羊腸線,用線3厘米長,埋入穴位達到長效強刺激,提高療效;四肢五輸穴的經、合穴,如足三里、三陰交、三陽絡用1號、2、O號線,長度不能超過3厘米長;如脾胃虛弱胃痛,取穴胄俞、中脘、足三里,埋線法的特點,是多用透穴,如胃俞穴根據病情輕重,身體肥瘦,胖形身體可用2號線,疲形身體可用1號線,但用線長度要4厘米長由胄俞透脾俞或脾俞透胃俞,由於脾胃屬臟腑表裡關係,用透穴能起到脾胃同治的作用;如腳掌趾周圍穴位肌肉少,可用0號線,眼部及周圍穴位可用O、02、03、04號線,用線長度在0.5一2.5厘米內,以安全操作提高治療效果。⑧直刺斜刺定方向根據臨床辨證取穴部位,確定進針角度,直刺90度,斜刺45度,橫刺15度,例如天突,選擇進針方向,達到安全操作進針,應在水突穴前0.5寸向下橫刺,進針要直,不能偏左偏右,否則刺傷肺尖,埋線要深要到位,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如頭面部用橫刺,背部、腹部用斜刺,四肢部肌肉豐滿部用直刺,如:背部肺俞、厥陰俞,應斜刺進針,直刺進針很容易刺傷肺導致氣胸;如:鷹窗穴、步廊穴、神封穴下是心臟部位,應斜刺進針,直刺進針會誤傷心臟;如:腎俞、志室直刺進針容易刺傷腎臟,導致腎出血;如:上腹部期門、日月直刺進針容易刺傷肝臟,導致肝出血等;如:腹部應該斜刺,而用橫刺埋線達不到深度,羊腸線埋在脂肪層不容易吸收,會直接影響療效;臨床根據癥狀寒熱虛實,操作手法,以進針方向進行補瀉,順經操作埋線為補,逆者操作埋線為瀉等,達到臨床治療效果。⑨ 埋線深淺突療效埋線深淺直接關係治療效果,埋線最佳部位是肌肉層、脊椎周圍穴位是神經、血管最密集豐富的部位,埋線直接刺激穴位,激發神經、血管,療效最佳;如頭部穴位百會用線2.5厘米長由後頂前橫刺進針,針身貼近頂骨,線埋在頂骨上,效果最佳;夾脊穴埋線一定要深,用線大多是4厘米長,斜刺進針多透穴,線埋在橫突骨上,操作進針要緩慢,不要用力猛刺,沒有危險,靠近神經根部,激發神經感受器產生興奮,效果最佳;背部、腹部、其它部位斜刺進針埋線在肌肉層,促進刺激量,加強血液循環,容易被吸收,療效較好;臨床辨證臟病或腑病,取有四肢部位的穴位,埋線操作時臟病線要深埋,腑病埋線要略淺,但線頭不能露出皮膚,腹部埋線不能橫刺進針,要斜刺進針線肌肉層,線不要埋在脂肪層,線埋在脂肪層,沒有刺激量,也就針感不強,而且不容易吸收,但療效就更差。因此埋線深淺是關係到治療效果的關鍵。⑩ 輔助治療可重要在臨床應用中為了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證候,配合適當的輔助治療,以安全快捷提高療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例如患重感冒:外感風熱,發熱,頭痛,鼻塞,咳嗽,咽喉腫痛。以埋線治療為主,配合輔助療法,刺絡柭罐法,取穴:大椎、肺俞與風門,操作:局部常規消毒,用三棱針分別在大椎、肺俞與風門,快速點刺幾針,大椎柭罐取血3一4毫升,肺俞與風門兩穴柭一罐取血2毫升左右。同時作埋線治療,取穴:大椎、肺俞透風門、太陽、天突、左合谷透魚際、右外關透內關等穴,操作:用9號注線針,0號羊腸線,這裡主要介紹輔助療法,在大椎刺絡柭罐,放血,大椎督脈經,主宰一身之陽氣,通過刺絡柭罐放血,以疏風解表,除濕?熱,昇陽益氣,調和營衛,活血祛瘀,疏通經氣,平衡陰陽;肺俞與風門,通過刺絡柭罐放血,將風寒、濕、熱、瘀之邪順血而柭出體外,以宣通肺氣,疏散風熱,調理營衛之氣,來輔助埋線治療,提高療效,近快痊癒。因此在埋線療法臨床應用中,配合輔助療法有著很好的臨床意義和治療效果。 |
推薦閱讀:
※嗜睡症的中醫治療,針灸
※玄武區軍休信息網 老年人糖尿病西醫治療方法
※國醫大師呂仁和:糖尿病治療的「二、五、八」方案
※神經指南:歐洲神經病學聯盟眼肌型重症肌無力治療指南(摘要)
※治療骨質疏鬆 中醫調理有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