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山海經》是《易經》的老祖宗

《山海經》是《易經》的老祖宗 樓主:石全 時間:2008-09-28 20:44:15       一部《山海經》,是《易經》的老祖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儘管我們要完全證實《山海經》、《大荒經》是《周易》之前的《連山易》與《歸藏易》,還有很大的難度,甚至可能由於前人的整理、改編而造成的破壞,最終無法完全證實,但作為易經思想性材料,我們應該把《山海經》作為易經思想對象。確立這一思想,我們就可以有這樣的認識:《連山易》原來不叫《連山易》,而叫《山海經》;《歸藏易》原來不叫《歸藏易》,也不叫孔子所說的《坤乾》,而叫《大荒經》。對於《山海經》、《大荒經》就是《周易》之前的《連山易》、《歸藏易》,古今無人看出來,無人知道,無人揭示,連為《易經》作《易傳》的孔子也沒有看出來,甚至完全沒有提到過,這不能說不是一個大問題,太大的問題。為《易經》作傳,沒有揭示出或者沒有看出《山海經》、《大荒經》與《周易》,才是前後相繼的「三易」,就是根本不懂得易經的歷史,又怎麼敢去為《易經》作傳?有沒有資格為《易經》作傳呢?「三易」之說,記載於《周禮》,並沒有解釋什麼是「三易」,「三易」是哪「三易」,連山、歸藏之說,是注釋者的解釋,又是一次次的合理猜想。我們說孔子不知道《山海經》、《大荒經》是《連山易》、《歸藏易》,他就不可能正確、準確地解釋易經,就沒有為《易經》作傳的資格,這不能完全怨孔子,問題應該出在《山海經》最初由圖畫形式變為文字形式這個關節點上,誰最初用文字解說《山海經》圖畫畫面的?第一個用文字解說《山海經》圖畫畫面的人,知不知道《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大約當時是已經不知道了。不知道《山海經》、《大荒經》圖畫是什麼,而要把圖畫轉變成文字解說,這是很危險、很可怕的事情。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後來就同樣有發生過一次,就是東漢劉向的那一次。劉向也不知道《山海經》是什麼,劉向對於《山海經》的認識,與我們後世的認識基本上一樣,認為是堯舜禹時代的作品,是伯益的作品,基本上認為是大禹治水前後山川地理勘察以及所出貢物的作品。劉向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不是照樣敢於動手嗎,不是照樣整理改編嗎?劉向,實在是一個禍亂易經的人。        華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發現天地自然之間存在有陰陽能量,於是造易經八卦,以對天地自然之間陰陽能量的奧妙有所認識、揭示、把握乃至運用。對於伏羲、女媧留下的古老知識,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八卦。八是數量詞,指的是數量、種類。卦指的是什麼?傳統上歷來解釋為土圭測景,理解為八卦的占卜出自圭卜,與上古時期的土圭測景有聯繫,並且確實有著豐富的典籍資料記載,可以證明我國遠在上古時期,就極其重視天文地理觀察,並且與《易傳》中記載的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從而創造出易經八卦的記載相一致。到底是不是這樣?《尚書》以下,畢竟都是後世文人的加工整理,《易傳》更是孔子所作,已經是春秋時期的作品。關於什麼是八卦?八卦指什麼?伏羲依據什麼創造的八卦,我們所說的後人,已經指的是孔子時代的人,孔子時代與伏羲、女媧時代,又已經相隔了數千年,他們加工整理的作品,靠得住靠不住?有沒有當時著作者想像的成分,想像的成分佔了多少?會不會全部是想像?     歷史的解釋認為,土圭測景是原始社會後期農業發展的需要,他們所講的原始社會後期農業的發展,大多是指商代後期、周代初期這個歷史時期。而事實是,遠在黃帝時期已經有土圭測景,這還好理解,就按照易經的角度講,黃帝時期進入了以崇尚土地、大地的歸藏易時期,已經有農業。但是事實上,黃帝之前,以山林狩獵為主要生存方式的神農時期,也已經存在土圭測景,也是為了農業嗎?由此,是不是應該說土圭測景,並不是為了農業的出現與發展的需要,而應該僅僅是易經的需要,是易經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現象的需要。     中國的上古文化史,主要是易經文化史。易經是漫長的上古文化史的唯一主題。我們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同時也就是說在易經的歷史上,存在有一個極其重大的文化轉折期,就是產生文字之後,以文字解說圖畫這樣一個時期。中國文化乃至中華文明,不是從文字開始的,也不是從符號開始。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這又是一種想像、假設、猜想。當一種假設、設想能夠被人們普遍認可,就容易形成一種觀念,甚至形成歷史性的看法。我們的文化史,基本上就是這樣靠合理的假設形成並且傳承的。沒有文字就沒有文化,不識字就沒有文化,非常合情合理,卻往往是錯誤的,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易經》中至今依然保存的卦符文本,又讓人們產生符號是文字的源頭這樣繼續屬於合乎情理的錯誤猜想,這又一次錯了。我們應該認識到,易經的最初形式既不是符號,也不是文字,而是圖畫、是圖書。研究易經的人應該努力回到這個認識上去。回不到這個認識上去,就永遠解釋不清楚什麼是易經八卦的卦。     土圭測景不是為了觀察天象,是為了觀察易變。是為了觀察易之變,觀察變易,這才是易經概念中變易這一概念的本來意義。土圭測景,是為了觀察陰陽之變。中國歷史上古史的夏商周的夏代之前,一切文化舉措,都是為了易經。土圭測景,也就不是為了觀察天象。土圭測景的景,指的是什麼,就是影子、影像,一種類似影像的形容。這種類似的影像,在易經中被稱為象,就是卦象的象。卦象的卦字,應該做動詞講。卦象一詞是特指易經活動。中國文化,在創始階段的在伏羲、女媧時期,已經認識到人的生命中的靈性氣脈來自哪裡,他們認為,人是從大地上站出來的人,人是站起來的山川大地,人是從山川大地上一層層剝掛(卦)下來的,像畫一樣一層層從山川大地上揭下來、掛(卦)下來,從山川大地上掛一張相(象)出來,掛一張人的相貌出來,此謂卦象,此謂易經活動。人稟山川自然陰陽之能量,才有了靈氣稟賦,才有了命數,命數就是人對於山川大地靈氣稟賦的量的多少。伏羲、女媧有造人的傳說,其主要觀點,就是人的生命是來自泥土,復歸於泥土。伏羲、女媧在認識到人的生命稟賦的來源之後,把這種山川自然陰陽能量分作八大類,稱作乾、兌、離、震、巽、坎、艮、坤。伏羲、女媧造人傳說的史實,應該是在認識到了生命稟賦的來源之後,拋棄人被動地成為生命,被動地被天地自然賦予秉性命數,而自主地去選擇、選取、掌握一個人乃至任何人可以獲得的稟賦命數,這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女媧創造的易經八卦的根本動機與目的:依據八卦原理而造人。這就是伏羲、女媧創造的易經文化,從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      連山易    近年來出版和發表的一些易學研究的專著和文章,論及《連山》與《歸藏》,對這兩種古易書的一些問題做了探討,但似乎諸家對這二易不甚重視,多用前人舊說輕輕帶過,並不深入。因古人之說多有訛誤,未足據信,故今作此文,就《連山易》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深入的探討。    一、名稱的由來    《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    其《筮人》又云: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再以前的書里,就沒有關於這兩種古易書的名目了。但很不幸,《周禮》這部書早已為學界所證實乃漢代劉歆的偽造,是他雜取故書並參以己意作成的,裡面雖用的確實是一些原始的古材料,而其虛造的成分也佔了很大的比例,許多內容靠不住。其中《連山》、《歸藏》這兩個名目便是他虛造出來的,他偽造的依據便是《山海經》。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在《〈連山〉〈歸藏〉名稱由來考》一文中已明辨之[1],這裡不妨再簡述一下我的看法。    《易》本是古人卜筮時用來參考占斷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種,這看看《左傳》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書,故到了漢代,自然還會流傳下來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但不甚顯著。劉歆曾領校中秘圖書,他肯定發現了這一點,所以他在編寫《周禮》時,除了寫上《周易》外,又決定再寫上兩種古易,以湊足「三易」之數。同時他又發現這其中的一些古易書的內容和《山海經》的內容很有聯繫,這看看晉代郭璞注《山海經》時多引用《歸藏》(此書乃戰國時代的一種古易,晉代出自汲冢,原名並非《歸藏》)即可明白。所以,劉歆便根據《山海經》和易理虛擬了兩個古易名。    《山海經》是由《五藏山經》和《海經》兩部分組成,《五藏山經》為一部分,簡稱《山經》;《海經》則是《海外四經》和《海內四經》的並稱,其中《海外四經》又稱為《大荒經》。我們看看《山經》所記,的確是一山連一山,山山不斷,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連山」之書,所以就根據此擬定了《連山》這個書名。又根據《海經》和《大荒經》擬出了《歸藏》一名,海屬水,在《周易》中屬於坎卦,《說卦》云:「坎者,水也。……萬物之所歸也」,從中取了個「歸」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屬坤卦,《說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從中取了個「藏」字,二者合一,《歸藏》這個名目就產生了。    所以,《連山》這個名目和《歸藏》一樣,實出於劉歆的偽造,不足據信。正因為它的名稱後出而且之後所出之書真偽混雜,故歷代學者對《連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訟紛紜,了無定讞(參本文後所附《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連山·附諸家論說》)。      【2】     我們的目的,是要把《山海經》說成是《連山易》,把《大荒經》說成是《歸藏易》。這有很大的難度。但我們不能因為有難度就不去做。因為《山海經》確實是《連山易》,《大荒經》確實是《歸藏易》,這需要揭示出來,應該揭示出來,必須揭示出來。因為這是真實,是史實,是歷史的真實。這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關係到我們的易學史應該怎麼寫,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史應該怎麼寫,是不是還繼續維持傳統荒誕而錯誤的寫法,關係到易經到底是什麼,關係到我們的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     自古相傳,易經有三種。一種叫做連山易,一種叫做歸藏易,一種叫做周易。說是在西周時期,這三種易經還同時存在。西周王朝占卜的時候,還三種易經同時使用。為什麼占卜的時候要同時使用三種易經?歷史的記載說是為了保證占卜時的準確性,才同時使用三種易經來占卜。同時使用三種易經占卜,是不是為了保證占卜的準確性呢?我看不是。那麼是為了什麼?是這三種易經,本來是一個整體。三種易經,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三種易經,才是一部完整的易經,每一種易經,只是易經之一種,只是易經的一部分。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周易》,它的作用,只在於占卜。而中國上古時期的占卜,不僅僅是占卜之後,知道吉凶之後就結束了,我們從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商朝,在占卜之後,基本上每一次占卜之後,都有著一個重要的祭祀環節。占卜之後如何祭祀?祭祀誰?去什麼地兒祭祀?用什麼禮儀、禮數、禮品祭祀?這在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的《周易》中是沒有的。《周易》中沒有明顯的祭祀內容,只有占卜內容。那麼,是不是《連山易》和《歸藏易》中,有關於祭祀部分的內容?史傳西周時期王朝占卜,《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同用,應該是因為這個原因。     古人講,「《易》紀三皇,《書》敘唐虞。」(《風俗通義》)三皇、唐虞,指三皇五帝。三皇指天皇伏羲,人皇神農,地皇黃帝。對於三皇指的是哪三皇,指伏羲、神農、黃帝這三個中華民族的締造者,這沒有問題。問題在誰是天皇,誰是人皇,誰是地皇的劃分上。對於學者來講,三皇的天皇、人皇、地皇劃分,也許沒有意義。但是,對於學者來講沒有意義,不等於對於中華文化沒有意義。天皇、人皇、地皇的劃分,帶有民俗意味,在老百姓中講究,在道觀寺廟中講究。不僅僅在民俗中講究,在易經中也講究,在易學史上也講究。天皇,指的是發現易道、為我們創造了易經的人物,指的是伏羲;人皇,指的是應用山川地理陰陽能量,應用易經方法,為中華民族繁榮人口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連山易》,為中華民族確立龍文化的人物,指的是神農;地皇,指的是實行大地開發,農業開發的人物,指的是將伏羲易經推演到《歸藏易》,為中華民族確立葬俗禮儀的人物,指的是黃帝。由此可知,天皇、人皇、地皇之稱,看似民俗,看似無關輕重,實際上蘊含了中華民族深刻的文化真諦。     「《書》敘唐虞」,這沒有問題。《書》指《尚書》,《尚書》的記事,是從夏朝開始的,是從唐虞開始的。《尚書》中沒有關於三皇的部分。有關於黃帝的一部分,就是唐虞,就是堯。堯是黃帝的後代,是黃帝部落最後一位統治者。這也符合《尚書》的敘史方式,敘說商代歷史,要從夏桀開始,敘說周代歷史,要從商紂開始。同時這也說明,《尚書》敘史,是完整地從夏代開始的,堯、舜、禹部分,只是敘史之前的交代。這是不是就顯得《尚書》的突然性?為什麼缺少了夏代之前的歷史敘說,完全缺少了。傳統的說法是夏代之前還沒有文字,這正確嗎?是這樣嗎?「《易》紀三皇」給了我們另一個答案,黃帝部落,堯之前的歷史,記載於《易經》。     【3】     儒家典籍,有四書五經。自漢代以來,《易經》被尊稱為五經之首。傳統理解,這個五經之首的首,是指《易經》的分量與重要性。擔當五經之首的《易經》,當然足夠重要,也足夠分量。但如果按照「《易》紀三皇,《書》敘唐虞」的說法,這個五經之首的首,就要做出糾正,就應該指的是《易經》是五經最前面的部分,開端部分。《易》為五經之首,就不僅僅是指《易經》的重要性與分量,同時也指《易經》的歷史最早,是最早的歷史。     「《易》紀三皇,《書》敘唐虞。」《易經》有歷史成分嗎?比重足夠大嗎?能夠擔當三皇時期作為記錄歷史的歷史典籍看待嗎?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周易》,肯定不行。儘管近代以來王國維、顧頡剛等人,已經從《周易》中讀出了一些上古時期的人物與歷史故事,儘管我們可以比王國維、顧頡剛他們從《周易》中讀出更多、更為豐富的歷史故事,但遠遠不夠,況且,我們要注意的是,《周易》中的上古歷史人物與故事集中在夏代,集中在處於夏代歷史時期的商部落先公先王身上,屬於「《書》敘唐虞」中的部分,還不屬於「《易》紀三皇」的伏羲、神農、黃帝部分。     有沒有一部紀錄了三皇歷史的《易經》?這樣一部《易經》存在不存在?很久以來,已經形成了一個傳統性的認識,《連山易》、《歸藏易》早在周代就已經失傳,西周時期還是東周時期,都已經無法確定。春秋戰國時期,500年之間,沒有幾個人提到過《連山易》、《歸藏易》,孔子說他在宋國期間,曾經見到過《坤乾》。孔子見到過的《坤乾》是不是《歸藏易》?如果是,為什麼名稱不一樣?如果是,《坤乾》紀錄的是三皇時期的歷史,述而不作,憑歷史說話,刪詩書的孔子,不可能不重視。     到了漢代,劉向拿出一部《山海經》來,進行改編整理之後,獻給皇帝,說是大舜、大禹時代的作品,說是大禹治理水患時期勘探地理山水的方國資料。到了晉代,在民間,有著地理風水祖師身份的郭璞,第一次為《山海經》作注釋。敢為一部作品作出注釋的人,一定是認為自己已經讀懂了這部著作的人,這似乎是常理。敢為《山海經》作注釋的人,當然會認為自己是已經讀懂了《山海經》的人。然而,郭璞對於《山海經》,認為記載的是古代方國、荒遠部落之中的稀奇古怪風俗、物類與事件。地理山水資料,奇聞異事紀錄,遠古神話傳說,基本上就成了中國古人對《山海經》內容的認定,也依然是我們今人對《山海經》一書的看法。     我們說,《連山易》、《歸藏易》從來就未曾失傳,幾乎是從古至今就一直擺放在人們面前,只是人們不知道他就是《連山易》,不知道他就是《歸藏易》,這就是《山海經》。孔子見到的《坤乾》,大約不會是《山海經》吧?如果《坤乾》是《山海經》,孔子就應該帶頭講怪力亂神,而不是不講怪力亂神那樣的結果。孔子沒見到《山海經》,不知道《山海經》的存在,不懂得《山海經》是《周易》之前的《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敢於為易經作傳?為易經寫《易傳》?劉向在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的情況下,怎麼整理、修改了《山海經》?郭璞不懂得《山海經》是《連山易》,《大荒經》是《歸藏易》,怎麼給《山海經》做的注釋?怎麼敢於寫作《葬經》?這玩笑實在是開的太大了,實在是開的太嚴重了,一個玩笑,開了幾千年,這實在是讓我們、讓中國、讓中國易學的歷史、讓中國的歷史、文化史,都無力承受的巨型玩笑,驚嚇出一身冷汗的一個玩笑。     「《易》紀三皇。」作為易經體系之先河的《山海經》,是中國歷代典籍中,唯一有能力證明具有這一作用的經典。     【4】     《山海經》一書,分為《山經》、《海經》、《大荒經》三個部分。這種分法是不對的。實際上,《山海經》只應該分為兩部分:《山海經》為一部分,《大荒經》為一部分。《海經》屬於《山經》,與《山經》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大荒經》是獨立的一部分。更準確的講,《山海經》與《大荒經》分別是一部書,是兩部書,是兩部經典,是不應該合在一起的。《山海經》是單獨的一部書,叫《山海經》;《大荒經》是另外的一部書,叫《大荒經》。我們一定要把《大荒經》從《山海經》中分開來,單獨作為一部書對待。     《山海經》與《大荒經》形成的時代不同。中間相差了至少近千年。《山海經》是神農時期的作品,《大荒經》是進入夏代以後的作品。《山海經》與《大荒經》兩部經典的文化背景不同。我們說,《山海經》是《連山易》,連山的意思,是山山相連,連綿不斷。神農氏又稱列山氏,列山的意思與連山的意思相近,是山脈成列的意思。《山海經》中關於山的描寫,關於山的分布呈列的狀寫,關於山的位置、物產、神靈狀態的詳細講述等,都屬於列山行為。列山,做動詞講,就是指神農氏有過的社會行動。因此說《山海經》是神農氏時期的作品,首先從《山海經》名稱上就可以得到印證。神農時期屬於山林文化時期。伏羲、女媧經歷洪荒,為了避免洪水的侵害,人們躲避到高地、高山上去生存,對於山體林木鳥獸有了更多的接觸和更深的認識。相傳神農氏發明醫藥,與神農氏時期人們日日夜夜的山林生活,有著直接關係。神農氏的神,在《山海經》中得到充分的認定。在《山海經》中,神無處不在。在《山海經》中,神有兩種表述,神與屍。神與屍,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神像,神與像。神是指活著的人,是指山林統帥者、佔有者;屍是指神靈的偶像。今天的地名偃師,古稱屍鄉,就是上古神農文化的遺存。     今天,一些人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不產生宗教的民族,佛教產生與印度,基督教長生與西方,儒教雖然也稱為教,是人文性的,不屬於正宗宗教,道教是由道家脫變而成,是模彷彿教而成立的後期宗教。這些認識是錯誤的。中國不是不誕生宗教,是誕生的過於早了,早在我們今天所說的原始社會的神農時期。神農時期,社會政治結構,是完全的政教合一結構,一切權力屬於神,一切地域屬於神,社會等級森嚴,差別巨大。社會等級模範自然中山有高低而構建,至高者無上,如高山如雲;至微者卑賤,如山中低谷。神在則敬神,神不在則敬屍,這是人們的日常生活規則,也是中國文化中突出的祭祀文化、禮文化的肇始。最高的統治者,也是最高的神,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皇神農氏。這是神農氏時期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山海經》中的文化背景。     《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洪水。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山海經》之古老,從稱名上,還有另一重意義。《山海經》被稱作經,是哪一家的經典呢?《山海經》從來不屬於儒家經典,不會受到儒家的這種尊稱。《山海經》也不屬於道家和道教的經典,儘管道教神仙譜系中抄襲了《山海經》中不少神仙,但道教也從來沒有敢把搞不懂的《山海經》列為自己的典籍。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也幾乎沒有哪一家把《山海經》列為自己家的經典的。哪么,《山海經》為什麼被稱為經,什麼時候被稱為經典的,到底是哪一家要效法的經典?     《山海經》當然是經典,是伏羲之後,《連山易》、《歸藏易》、《周易》三易之首。是神農氏時期一次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行為。高處稱山,低處稱海。伏羲、女媧經歷的那次洪荒中,沒有大禹治水那次洪荒中的大禹治水行為,有女媧補天行為,有女媧止**行為,沒有治水行為。洪荒之後,大地上到處形成汪洋。洪荒一詞,是後人用詞。伏羲、女媧時期,神農時期,《山海經》時期,洪水之後的遍地汪洋,叫做海。《山海經》經典的名稱,由此而來。山指的是高山,海指低處的積水。海不是指今天人們概念中的海洋。大地上到處布滿汪洋,交通隔絕,人們的交往與行走,都是沿著山陵進行。陸地的面積被大量減少,甚至完全失去,世界上只剩下山了,只剩下水了,這就是《山海經》時代人們的生存環境。世界上人類活動面積被減少,於是人們沿著山陵、山脈擴展,尋找、勘察可供人們生存的新的山陵、山脈,這是《山海經》形成的歷史背景。自覺的推演易經八卦,則是《山海經》形成的文化背景。     【5】     《山海經》是《山海經》,《大荒經》是《大荒經》,是屬於同一易經系列的兩部經典,我們一定要把《山海經》與《大荒經》分開來對待,不要再糊裡糊塗地連在一起閱讀、欣賞、研究、探討,甚至大做文章了。《山海經》是神農時期的作品,是神農時期的一部易經。《大荒經》是黃帝之後,直至到了夏代才完成的一部易經。中間相差至少近千年歲月,是易經文化中特有的演易現象的兩次演易結果。神農時期演易,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山海經》,到了夏代又一次發生演易事件,演易的成果形成了《大荒經》。《山海經》與《大荒經》兩部經典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     在易經中,有一些易經八卦的基本知識,比如什麼是易經八卦?易經八卦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其中乾表示天、兌表示海、離表示火、震表示雷、巽表示風、坎表示河流、艮表示山、坤表示大地。從中看出來什麼叫山海經了嗎?山,就是艮卦表示的山;海,就是兌卦表示的海。《山海經》的名字,實際上也可以叫做《艮兌經》。如果真的叫做《艮兌經》的話,這個名字,到要比叫做《連山易》在意義上顯得更加完整。易經八卦乾、兌、離、震、巽、坎、艮、坤這樣的順序,是後世形成的,是《連山易》、《歸藏易》之後,到了周代的周文王又一次演易,形成《周易》以後,才形成起來的一種卦序與天尊地卑觀念。與到了《周易》時代天是第一位,地是最末位的天尊地卑觀念不同,在《連山易》的《山海經》時代,易經八卦的卦序是艮、離、巽、乾、坤、震、坎、兌,這同樣也是神農時期人們的觀念:山是第一位的,海是最末位的。人們尊山而卑海。在神農時期,在《連山易》時期,在《山海經》時期,在大地上只剩下高山與汪洋的背景下,山是最為尊崇的,洪荒留下的汪洋積水,則最為卑賤。山尊海卑,表示艮卦的山是第一位的,表示兌卦的海、汪洋、沼澤在最末位。山尊海卑,是易經的《山海經》時期人們確立的一種世界觀。     《山海經》的實質是《艮兌經》,並且是在遠古神農時期就被作為經典,是易經的最初版本,是伏羲創造易經八卦之後,神農演易成果形成的第一部易經。這應該是《山海經》命名並作為效法典範、稱作經典的真正原因。《連山易》的叫法顯得並不標準,或許只是《山海經》的另一種叫法,一種關於《山海經》具有的明顯的山的特色的一種叫法,甚至可能是對於神農演易行為的一種形容、稱呼而被傳播下來、叫了下來。把《連山易》叫做《連山易》,造成了什麼樣的結果?造成的結果十分嚴重:當真正的《山海經》擺放在人們的面前的時候,沒有人知道《山海經》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連山易》。     尊山卑海,而有《山海經》。地近天遠,而有《大荒經》。在《山海經》中,只有山與海的概念,處處都是山與海的概念,基本上沒有天與地的概念。這一點很明顯。到了《大荒經》,天與地的概念出現了,大量出現了,這一點同樣十分明顯。讓我們先來看看《大荒經》中關於天的概念的使用。     《大荒東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山。     《大荒南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       《大荒西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       《大荒北經》部分: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     《山海經》中數千座山,基本上沒有哪一座山的山名,帶有天字,(有一座山名叫 山,應該是編校者發生的錯誤。)在《大荒經》中,除了給這些山帶上天的名字與性質外,也發生了人與天打交道的事件記載: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      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     《大荒經》名字中的大荒,指的是土地、大地、荒野、荒原。這在《大荒經》經文中也有顯示:「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有柔仆民,是維嬴土之國。」「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在《大荒經》中,關於土地與大地,雖然沒有像《山海經》中的山那樣被顯眼地一列列突出出來,但還是顯示出了大地與天的對應關係,而不再是山與海的的對應關係。如果把《山海經》與《大荒經》都作為同一部《山海經》看待,在同一部經典中,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由山與海到地與天的概念轉變?況且這種概念轉變的實質,更是人的觀念的完全轉變,世界觀的完全轉變。從社會歷史意義上講,神農後期,黃帝初期,洪荒已經退去,大地顯露出來,人們走下山林,開始了農業開發。但造成人類觀念乃至世界觀發生轉變的,應有著更深層的文化因素,這就是易經,只有易經,可以給出這種人類整體上發生世界觀裂變的正確的解釋。這就是又一次發生了演易事件,這次演易事件,將易經由《山海經》時期推演到了《大荒經》時期,由《連山易》推演到了《歸藏易》時期。《連山易》的《山海經》易經時期,易經八卦卦序是艮、離、巽、乾、坤、震、坎、兌,到了《歸藏易》的《大荒經》易經時期,易經八卦的卦序變了,變成了坤、艮、坎、巽、震、離、兌、乾。坤卦到了第一位,乾卦到了最後一位。艮所代表的山、兌所代表的水的山水文化,已經退居到了次要位置,而被凸顯出來的是地天文化。  
推薦閱讀:

當以《易傳》+《易經》證入先天無極法界(中)
《黃帝內經》的10條天規,法天地陰陽!
某遼寧女問工作能否長久安穩於困境中得轉機丨案例110六爻問卦38
易經的奧秘(8)卦有何用
白話易經17-32

TAG:易經 | 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