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5)

  第二十五回(1) 越描越黑  (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庄觀)  自稱蓋天下有名的賊頭、天上地下第一偷的孫大聖,偷人蔘果的時候,還理直氣壯的,這一當察覺到人家清風明月懷疑自己偷了人家人蔘果的時候,他反而忽然覺得害羞起來了:「活羞殺人!這個不過是飲食之類,若說出來,就是我們偷嘴了,只是莫認。」並且那老豬,你看他饞嘴的時候,心急火燎的攛掇孫猴子去偷果子,這被師父招呼去跟人家對質的時候,也如同瀉了氣的皮球:「正是,正是,昧了罷。」  然後他們三個,簡直是腿肚子跟灌了鉛一樣抬不動腿的沉甸甸,又跟要出嫁的大姑娘一樣的羞答答,總之就是不肯離開廚房半步。無奈是師父招呼,躲也不是個事兒,就只好硬著頭皮、扭扭捏捏的蹭了半天才到得大殿之上。  到了大殿,豬八戒第一個沉不住氣,一貫喜歡裝精的老豬,破天荒第一次開始裝傻,你看他,眨巴著一雙無辜清純的大眼睛:「飯將熟了,叫我們怎的?」三藏一聽,就心裡踏實了,啊,你瞧,一看我這徒弟們,就是毫不知情的清白人士呢,於是,三藏就認真的解釋起來:「徒弟,不是問飯。他這觀里,有甚麼人蔘果,似孩子一般的東西,你們是那一個偷他的吃了?」一看師父上鉤,這八戒就裝的更憨厚了:「我老實,不曉得,不曾見。」  一向不知道撒謊為何物、素來不曾撒過慌的孫悟空,長這麼大第一次看見豬八戒這麼樣子認真可笑的撒謊表演,實在是憋不住、也顧不得正在裝作沒偷吃的模樣,哧哧哧的笑起來。於是,八戒這麼精湛的撒謊功夫,就被自家兄弟給破了功。沆瀣一氣的聯盟陣線、瞬間露餡。  看見孫悟空那笑得天花亂墜的怪模樣,傻子都知道,這猴子古怪的笑臉上,堆滿了蹊蹺的啦。清風一雙充滿怒火的眼睛,就盯住了猴哥:「笑的就是他!笑的就是他!」然而,猴哥一向不懂撒謊,不知道撒謊該怎麼撒,但是幸好他懂得顧左右而言他,就憋住笑、板起臉、學著老豬的模樣、依葫蘆畫瓢,生平第一次裝傻,喝道:「我老孫生的是這個笑容兒,莫成為你不見了甚麼果子,就不容我笑?」  就孫悟空這麼露骨的表演,連一向不懂察言觀色的唐三藏,也看出來了。三藏道:「徒弟息怒。我們是出家人,休打誑語,莫吃昧心食。果然吃了他的,陪他個禮罷。何苦這般抵賴?」  唐三藏這麼一說,倒是說醒了孫悟空。他跟著豬八戒,怎麼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說瞎話……這可是讓醒悟過來的猴哥一激靈。猴哥倒是明白了撒謊的錯誤,卻又施展出他舊有的耍賴本領:「師父,不干我事。是八戒隔壁聽見那兩個道童吃甚麼人蔘果,他想一個兒嘗新,著老孫去打了三個,我兄弟各人吃了一個。如今吃也吃了,待要怎麼?」  孫悟空的實話,卻不符合事實。那明月一聽就覺得,這猴子招供的時候還不肯承認偷,還不忘昧掉一個果子,著實可惡,明月道:「偷了我四個,這和尚還說不是賊哩!」  沒想到明月這句話,卻讓豬八戒怒從心頭起,他渾然忘記了自己給剛剛說過自己不曉得不曾見,認為猴哥背著兄弟們多吃了一個,八戒道:「阿彌陀佛!既是偷了四個,怎麼只拿出三個來分,預先就打起一個偏手?」那獃子,槍口掉頭,掃射起孫悟空來。這局面,你說像不像當下的時局——啊,曾經的哥們、一朝互相出賣互相拆台。  做虧心事的人,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做事情顧頭不顧腚,往往還喜歡掩耳盜鈴,往往還喜歡做些隔壁王二不曾偷的標牌。至於人為什麼會做虧心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呢?往往是因為心胸不夠、或智商不夠。正是因為他一時的鬼迷心竅,導致他心胸、智商齊齊的下降,才做出那些虧心事、騙人的事兒來。  對了,騙子不是因為聰明才欺騙得手,相反,是因為傻。他這種傻,不同於那種表面的傻,是骨子裡面的傻氣。撒謊,往往是因為智商不夠,花言巧語,往往是因為腦筋底下。我這個論調,跟人們的日常結論是完全相反的。是呀,很多人為了一時的貪慾、或面子,背著別人做下了壞事。其實,獲得的那點虛榮,看不見摸不著不說,還會在將來實質的遭罪。  而且我還發現一個很古怪的事情,極端愛面子的人,為了面子、盡做些不要臉的事兒。多麼的矛盾啊。  第二十五回(2) 人心念起在何處  話說本來表面上還算挺有涵養的唐三藏,被兩個童子給罵得毛了,就轉嫁壓力給孫悟空他們三個。雖然孫悟空他們的確就是賊,但是這個三藏也的確給罵的毛了。然後孫悟空更加不能受氣,於是就發了火,行了惡,推了樹,斷了根。  唐三藏和孫悟空不能受氣,那就專門給他們氣受。唐三藏嘴上不說、腦袋裡不想,其實他內心深處深深的厭惡這人蔘果,用人心揣測這仙家至寶,那麼就讓孫悟空失去了理智,斷絕了這果樹的根基。  你看那孫悟空,腦袋一熱就犯罪去了,推到人蔘果樹之後,還在那樹葉子間扒撓人蔘果子呢。你說這個孫悟空,雖然神通廣大,可是這時候怎麼看起來那麼的弱智了呢……人家土地神,都明明白白告訴他,這果子不能落地、也不能直接用嘴巴吃。他除了摘到三個下嘴,其它的果子全給弄掉地上不見了。並且,吃了人蔘果,也完全沒有想起來土地神交代的要用清水化開的吃法。沒辦法,既然主人家不想讓你吃,總有辦法讓你吃不得、吃了也沒用、等於沒吃。  而且,這孫悟空,推倒了人家觀里的人蔘果樹,其實乃是斷了唐三藏他們自己的修鍊的根。這個人參果,他們是必須在這一個關口上吃下去的。不吃?不吃就等於不修了,沒什麼好說的。這也就是那鎮元大仙反反覆復的把他們幾個給捉回來的終極原因。別說是因為孫悟空把人家的果樹給推倒了,就算他們沒推倒,人家照樣要把他們給抓回來的。修行的事情,哪能讓你這樣糊弄事兒呀。三藏西臨萬壽山,悟空斷送草還丹。不服下這草還丹,就莫想過得這萬壽山,吃了這草還丹,那才是有了萬壽之體,萬壽的性命。有了這萬壽的性命,才能繼續修下去的。  發現了果樹被推倒,那清風明月給嚇得不行,說:「怎的好!怎的好!害了我五庄觀里的丹頭,斷絕我仙家的苗裔!」這五庄觀,可不是給他們自家的弟子等眾提供這草還丹的,他們除了自己用,還四處贈送的。而孫悟空,在唐三藏不被人察覺的惡念之下,斷絕了這棵樹。可是孫悟空推倒了果樹,就斷了三藏的前途、也斷了三藏的退路。這就是修行人在人心作用下犯傻的表現。三藏拒絕吃這人蔘果,以為自己是慈悲、以為自己是善念、以為自己作為一個修行人表現的很好,其實,乃是做了一件傻事。  發現這師徒實在是一窩強徒之後,清風明月就設圈套鎖了他們幾個在屋子裡。然後隔著大門,清風明月又是對著他們幾個罵得狗血噴頭的。晚上了,這個時候,唐三藏開始埋怨孫悟空:「你這個猴頭,番番撞禍!你偷吃了他的果子,就受他些氣兒,讓他罵幾句便也罷了;怎麼又推倒他的樹!」你看,這三藏,根本就是把這果子當作尋常的東西,頂多是形狀怪異、吃不下去而已。並且,他認識的也算可以,啊,你偷人家東西,就應該著人家罵幾句。啊,推倒人家的樹,的確是你不該!  但是三藏忽然又說起了怪話:「若論這般情由,告起狀來,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通。」這句話怎麼怪了?這句話的潛台詞可是:如果你老爸是做官的,這事情咱們就說得通、擺得平了!哈哈,知道不?三藏的潛意識裡,可是相信權力、相信拳頭的!其實,在後面的故事中,三藏不止一次的提及:啊,悟空啊,要是你爹地是當官的,這麻煩就如何如何的容易搞掂的啦。三藏出身官宦之家,雖然一生不染紅塵,但是,他的背景還是給他的修鍊生涯留下了很強的烙印的。  所以說,因為他的人心頑固,就造成了大麻煩。那人蔘果他不吃,本來就是修行停滯不前的表現。他不信道童的真言,起了厭惡之念,造成了孫悟空闖禍。他相信拳頭,那麼怎麼著呢?您肯定很容易的就推理出來了,那隻能招來:拳頭!於是乎,大仙回來,那就是動不動就表示要揍三藏,繩子、鞭子、油鍋,一個接一個的奉上,好恐怖啊。  一個有力量的小仙,把鞭執定道:「師父,先打那個?」大仙道:「唐三藏做大不尊,先打他。」  第二十五回(3) 考驗密集 三藏吃不消  通過小說前前後後的描寫,就不難發現,安排一次修行,對於天上也實在是一件蠻大事情,牽扯的面積太廣了。就不說這取經人的修行之路,涉及了多少的佛門神仙、道家神仙、還有那地上的地下的神仙們,就光是這時機的安排,通過這三藏與人蔘果的故事,也足見機會的不容易。  怎麼說呢?你看這人蔘果,萬年一熟。那佛祖、菩薩他們安排這取經人,也基本可以確定是最短一萬年一次的了。所以,當初,讓孫悟空在五行山下埋著等上個五百年,的確是在等這次的機會。不但要恰好碰到人蔘果成熟可以食用的年頭、取經人恰好到達五庄觀,而且,這時機安排的,還有更加精準的地方呢。  卻說那鎮元大仙回家裡,發現唐三藏不但沒吃,人蔘果樹還被孫悟空搗蛋給破壞了,就勃然大怒,撒丫子就追他們這伙強盜去了,結果由於操之過急,還多跑出了九百餘里的路去。然後大仙掉轉頭來,搖身一變、化作一個雲遊道士。你瞧他,心裏面撮火的不行,嘴裡面還優哉游哉的哼著小曲兒,他唱的是什麼曲兒?乃是《月兒高》。這月兒高,傳說為唐明皇游月宮聞記之音。  相傳唐朝太平時期,一個八月中秋的半夜,萬里無雲的天空上掛著一輪明月,李隆基賞月飲酒,不知不覺腦筋就鑽到月亮中去了,然後被一個僧人給拽著飛身而去……等到他回過神兒來,發現自己已經身處月宮,月宮裡,滿大街都是仙女,耳朵里,灌的全都是美麗動人的音樂。後來他回到自己的皇宮,就憑著印象記下了這首曲子。現在還有這首琵琶曲呢,的確很動聽。  鎮元大仙為什麼喜歡哼這首曲子,因為當時正是剛剛過了深秋十五月圓之夜呀,月亮還沒完全落下去呢!我怎麼知道這是十五?小說中很明確提到了嘛。知道不,這天夜裡,為啥三藏師徒四人飛奔了一夜?因為有月亮呀。並且,正是看到有月亮,他們四個才放心夜裡上路逃跑的。說話後,都已天昏,不覺東方月上。行者道:「此時萬籟無聲,冰輪明顯,正好走了去罷。」這段內容交代的很清楚:黃昏時分、月在東方、並且是滿月。  這是哪一個月份的十五的晚上呢?是九月。因為在前面四聖試禪心那一回,小說說的很清楚,發生在九秋時節。第二十三回開篇是這麼提到:真箇也光陰迅速,又值九秋。而且,四聖試禪心之後,當天就到了萬壽山的五庄觀。到了五庄觀的當天,就遇到了吃不吃人蔘果的問題,也就是當天,發生的悟空幹掉人蔘果樹的事情。  菩薩的考驗在晚上,鎮元大仙接到元始天尊的請帖,是第二天早上的事情,這兩個大的關難幾乎就是接連發生的。並且從地點上來說,菩薩考驗唐僧師徒色心的地點,也是應該緊鄰萬壽山。  等到過了萬壽山這一關,在萬壽山住了一星期,一離開萬壽山,馬上就遇到了白骨精!從時間上來推算,這個白骨精事件,無論如何也不出九月,理應還在九月發生。地點上,那也幾乎就是緊鄰萬壽山。這個白骨精,小說中說得非常明確,乃是屍魔。從這個菩薩他們的緊湊安排中,應該能判斷出來,這是何等重大的一個關難。  唐三藏,被屍魔三次調戲,並且唐三藏還自我離間、趕走了孫悟空。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五庄觀中間反反覆復的關難中,唐三藏一步一步的加深了對孫悟空的嫉恨。  清風明月鎖了他們師徒,讓三藏開始埋怨孫悟空。孫悟空使個神通輕易脫身,三藏就跟著孫悟空潛逃而去,也不提賠償人家的事情了。這一夜馬不停蹄,只行到天曉。三藏道:「這個猴頭弄殺我也!你因為嘴,帶累我一夜無眠!」累死累活的跑了一夜,又被鎮元大仙輕易的捉了回來。這時候,讓趕路心重的三藏急躁萬分,又心裡頭埋怨孫悟空。等到鎮元大仙的徒弟掄起鞭子來啪啪作響,嚇得他臉色蒼白,哆哆嗦嗦說不出話來。但是更讓他沒面子的是,孫悟空輕鬆的替他挨了頓打,而且孫悟空一不哭爹喊娘、二不渾身篩糠。這一對比,三藏真窩囊。  然後孫悟空又是略施小計,四個人又是連夜跑路,然後四個人又是被大仙一袖子籠回家去了。估計這時候三藏都快絕望了,更讓他難堪的是,這鎮元大仙居然把他和八戒、沙僧用布匹裹了個嚴實,然後塗滿了漆。三藏正在妒忌為啥偏偏放過了孫悟空,大仙就把孫悟空扔油鍋里去了。幸虧孫悟空腦筋轉得快,又是略施小計,跑路了。  整個這個揍人折騰人的過程中,你沒聽見三藏說一句有用的話,他既沒有替自己求情,更沒有替孫悟空說過一個字,因為他認定了這一些都是孫悟空他們的錯:「你等闖出禍來,卻帶累我在此受罪,這是怎的起?」。倒是孫悟空看見要鞭子抽他、主動替三藏開脫頂包:「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樹也是我,怎麼不先打我,打他做甚?」……「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時,我師父不知,他在殿上與你二童講話,是我兄弟們做的勾當。縱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再打我罷。」聽說大仙要油炸三藏、又主動頂包受過:「莫要拆壞了布漆,我來下油鍋了。……不要炸我師父,還來炸我。」  尤其是後來,孫悟空不但請菩薩來救活了人蔘果樹,並且還搬來了很多大神仙來陪自己閑扯,這得多大的面子啊,可是自己這個當領導的大和尚,卻什麼都做不了,處處都是孫悟空在風光、在折騰。這死猴子,闖下這麼大禍,居然還這麼毫無愧色!哼,不行,我得給他點顏色看看。  第二十五回(4) 神滿不思睡  在靈敏的孫悟空的指使之下,這肉身沉重的唐三藏、懷著僥倖心理,接連跑了兩個晚上的路,兩天兩夜沒睡的他,一方面是困的要死,一方面是驚恐和惱怒交織,一方面是疲憊不堪。這方才度過這第二個逃跑之夜的他,馬上搖樁打盹。孫悟空看見了,表示非常的難於理解。悟空說,師父您這不濟!怎麼你這出家人這般的辛苦莫名?你看我們哥兒幾個這出家人,幾天幾夜不睡覺太輕鬆了。你比如我老孫,幾千個夜晚不睡覺,也不懂什麼是睏倦,想當年,我在五行山下趴了將近二十萬個日日夜夜,眼皮也眨巴了有超過十億次,也沒像您這樣眼皮覺得抬不起來。八戒這沙僧聽見了,都默默的點頭表示贊同猴哥的論述。連那默默走路不吱聲的白龍馬,都搖頭晃腦表示讚賞。  通過對比貶低了一番三藏師父之後,悟空又接著貶損三藏了:啊,老大,你就趕緊下馬來吧,別讓路過的人看見你這動搖西擺的可笑模樣了,多丟人吶。來來來,咱們就躲到山坡下讓您這呼呼大睡去。  孫悟空這番話,一方面他是不懂得人身之苦,一方面也是這裡面的確有深意。這裡面的深意,其實鎮元大仙早就說出來了。  第一次逃跑,是孫悟空通過放瞌睡蟲撂倒了清風明月二位小仙長。孫悟空的瞌睡蟲,是以前他在天上當官的時候,跟天宮東門的增長天王划拳猜枚贏來的。小說沒有說明他贏了幾個瞌睡蟲,可是只要他想用,往自家腰裡一摸就能出來,似乎是要幾個有幾個。而且那瞌睡蟲,也的確是靈物,孫悟空用指頭一彈,那蟲兒就精準的落在孫悟空想要它們落的地方了,而且馬上發揮作用,讓受眾睡倒。  那大仙回來之後,就說了一句有深意的話:「成仙的人,神滿再不思睡。」這句話的意思,在中國古籍中屢屢有所反映。而且,在小說中也多次提到了,孫悟空這傢伙是從來不睡覺的。自從在菩提老祖那兒獲得修仙的秘訣之後,他再也沒有睡覺的事兒了。那麼一般人睡覺是怎麼回事呢?小說中也很明確的交待了:睡魔。  一般人睡覺,乃是因為有睡魔。並且,神仙如果著了睡魔,也會跟一般人一樣的睡覺。而這個瞌睡蟲呢,您就知道,它們就是睡魔,或者是睡魔的子裔。在古代,修道人很容易的就能達到神滿不思睡的境界,甚至是一般人,如果天真完好,也很容易達到這種狀態。比如中國傳統的儒生們,因為孔子注重休息的技術,他們也很注重睡覺的姿態、呼吸等等。通過儒家經典中對孔子睡覺的側面描述,修道人很容易就能猜出來,孔子可以說也在這種狀態,或者是非常淺的睡眠狀態。孔子學說中的主要提法,同時是修心和修身的手法,他這個修身,可不是比喻形容,是跟練武術、修道一樣的改變身體。  後來的儒生們很傻,以為文人就只是玩文藝的,到了清代末年,有些極端的甚至以弱不禁風、整天腦門子上貼著治病膏藥的病態為榮。而在歷史上真正的文人,都是以文武雙全為目標。為什麼呢,因為文,本意就是紋理的意思、紋理就是脈路啊。真正的文人,是通曉天地間天機運轉的脈路的,人身的脈路當然也不在話下。通了脈路的人、知曉別人脈路的人,自然而然的就會通曉武的真諦。  隱約想起來一個好笑的歷史故事:歷史上有個殺豬的屠夫,長得比超級低俗屠夫可還要粗糙、猙獰,他想要跟一幫子文人們談談理想、談談人生,那幫傢伙就恥笑他。結果這屠夫哥就火了,啪的一下子就把殺豬刀扎在桌子上,要跟那幫傢伙比拼文藝。結果?結果我不說,你也能想到。這哥們才是歷史上的標準文人。這個故事的具體出處我現在想不起來,有知曉的朋友煩勞提示一下。  鎮元大仙前後說的話,接起來才完整:「清風、明月,卻也中用。常時節,日高三丈,腰也不伸;……好仙童啊!成仙的人,神滿再不思睡,卻怎麼這般睏倦?莫不是有人做弄了他也?快取水來。」通過鎮元大仙的話,可以發現,這兩個年齡最小的仙童,也是日常最為貪睡的傢伙,經常是睡到日上三竿還在睡大覺。但是這一天,觀門大開,地上乾淨,似乎是他們早起床了,但是他們又在呼呼大睡,大仙因此覺得他倆睡得不正常了。反常的地方就是需要警覺的地方,因此就猜到他倆是著了道兒。於是就施展法術解了他倆的睡魔。  在鎮元大仙這裡的弟子們,徒弟們的修為和境界,是跟年齡表現直接掛鉤的,這個看起來好象是按資歷升遷、論資排輩對不對?其實完全不是。這裡的徒弟們,人人都是真身在修行。他們這裡身體表現的年齡,就是道果之身的形貌,跟人世間的年齡完全不一樣的。  修道者講究儘快的脫離凡俗之身的限制,只要入了門,馬上就解決這最現實的肉身限制問題。而佛門就完全不同,你看那唐三藏,一直修到了圓滿前的最後一刻,還是完完全全的大俗人的表現。他吃了人蔘果之後,沒有神滿不思睡,也沒有可以霞舉飛升,就是簡單的覺得爽了那麼一陣子,很快感受上就恢復原樣了。表現上,照樣是無能的常人一個、照樣是每天拖著沉重愚昧的肉身受苦受累。  第二十五回(5) 一石二鳥的考驗  其實吧,你看那孫悟空跟鎮元大仙,兩個人鬥志斗勇的,越斗越開心。說他們是斗,是有點誇張,其實悟空那點小神通,在大仙眼裡算是小兒科了。你看那大仙,一袖子就擄走了他們師徒一夥外帶馬匹行李。在人家袖子里,那悟空的本事,就完全失效,大仙從袖筒里取他們出來,就彷彿捏拿麵人兒一樣的輕鬆自在。你說就這麼巨大的神通差別,大仙真的要想為難孫悟空,哪裡會有他老孫討價還價的份兒?  那麼怎麼孫悟空施展變換騰挪的本事,那大仙就聽之任之,讓孫悟空玩唄。反正是大仙看的不是孫悟空表面的頑皮凶蠻,他看的是孫悟空的出發點、評判孫悟空出發點的標準是為私還是為他。  大仙要徒弟用鞭子抽打唐三藏,行者聞言,腦筋急速運轉起來,因為他知道,這三藏那柔弱的小肉身、和那柔弱的小意志,三兩鞭子下去,莫說哭爹喊娘,估計要他幹啥就幹啥了。這不行啊!這考驗對一般人不算什麼,對三藏可就是過於殘酷了。如果我孫悟空不出面抵擋一下,那豈不是我見死不救?於是孫悟空就決定自己以身代罰,替三藏承擔這一次拷打。作為修行人,這種替換是說得通的,雖然不解決實質問題。  替人受過,孫悟空出發點非常好,但是由於他的個性使然,話語到他嘴巴里就渲染上了一層傲慢和挑釁的色彩:「先生差了。偷果子是我,吃果子是我,推倒樹也是我,怎麼不先打我,打他做甚?」  大仙一聽,就心中雪亮,一方面,他看穿了悟空的內心想法,因為心中讚賞而笑了起來,一方面,他卻又直言不諱的點擊孫悟空言語態度上的瑕疵:「啊,這猴子真潑皮,嘴尖牙硬。好,咱就滿足你,先揍他。」  打孫悟空,本來就是做戲,所以大仙任由悟空他變化神通、搞出兩條熟鐵腿來梆梆梆的打,這場戲是做給唐三藏看的嘛。同時也是在試煉悟空的心意,但是主要的是做給三藏看。揍了悟空三十皮鞭,沒聽見三藏吱聲,他簡直就像默默的路過打醬油的一樣,似乎本來就應該悟空挨揍。大仙這看在眼裡、鄙視在心裡。於是乎打完悟空三十鞭子,繼續來折騰唐三藏:「還該打三藏訓教不嚴,縱放頑徒撒潑。」然後,那膂力強盛的小仙,馬上就掄起鞭子來、啪啪啪抽得山響。嚇得三藏在那邊廂面如白紙。  悟空一聽,趕緊就搶虧吃:「先生又差了。偷果子時,我師父不知,他在殿上與你二童講話,是我兄弟們做的勾當。縱是有教訓不嚴之罪,我為弟子的,也當替打。再打我罷。」哎!悟空這番心意,作為修行者、有這樣的徒弟真是莫大的欣慰,作為普通人、有這樣的兄弟那也是足矣。這世上,有多少人是能夠為了道德倫理而主動吃苦、吃虧的呢?這樣的人如果不入修行的門修上去,那這世界上就沒有公平了。  這鎮元大仙聽了悟空這番話,知道全是肺腑之言,悟空的出發點真是太好了、赤誠,悟空的赤誠,不是簡單的替人受過,替壞人受過就不是什麼值得欽佩的、反而是愚人。悟空是為了保全三藏的修行中不出現他承受不了的過大的磨難、是為了維護師道尊嚴,並且他為了維護唐三藏的取經大業、和修行大業,肯降低自己的身份和體面。要知道,在以前,悟空那是何等的驕傲,從來不肯為任何人低頭的,為他自己低頭都不肯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於是,大仙笑道:「這潑猴,雖是狡猾奸頑,卻倒也有些孝意。既這等,還打他罷。」小仙又打了三十。行者低頭看看,兩隻腿似明鏡一般,通打亮了,更不知些疼癢。莫說孫悟空變化了兩條熟鐵腿供人鞭打而不知疼痛,我估計,這時候,就算他不用神通,這鞭子打到他腿上,他也會不知些痛癢。  你說吧,這時候,一向被唐三藏視為村野凶蠻的悟空,表現得很有孝意有風範、深明大義。倒是那平日一向以儒雅著稱的我們的三藏哥哥,儀態盡失。等到晚上人家走光了,那長老淚眼雙垂,怨他三個徒弟道:「你等闖出禍來,卻帶累我在此受罪,這是怎的起?」  你說吧,你這一天除了跑路折騰的有些勞累,這還沒讓你受罪呢,你就在這兒推卸責任、埋怨徒弟了。三藏這話,猛然間悟空還真反應不過來,就愣愣的直說道:「且休報怨,打便先打我。你又不曾吃打,倒轉嗟呀怎的?」  悟空這一反問,倒讓三藏卡殼了,是呀,自己說的話,師出無名,端的沒頭沒腦,於是就趕緊轉移話題找介面:「雖然不曾打,卻也綁得身上疼哩。」  第二十五回(6)鍋底打破,油漏得罄盡  要說起來,這個五庄觀的難,對孫悟空來說不算大。你看他,不管大仙這伙神仙怎麼設置障礙,孫悟空總能輕鬆脫身,不但他自己能脫身,還能拉上自己的團隊一起逃跑。要不是因為唐三藏這個肉身跑不快,孫悟空他們哥兒四個早就跑得沒影兒了。  孫悟空不光是神通多,主要的原因還有他臨危不亂、腦筋靈活。孫悟空的腦筋靈活,可不是我們一般人這種心眼多,他是非常有靈氣的那種敏感。  當然了,敲打人蔘果吃的孫悟空,簡直是遲鈍極了,最關鍵的話兒,他聽不到耳朵裡面。這個莫只怪他,決定因素不是他,他是被決定因素。  第一次從五庄觀連夜逃跑,一直跑到天亮,孫悟空兄弟四個正跑得歡呢,三藏受不了了,又困又累道:「這個猴頭弄殺我也!你因為嘴,帶累我一夜無眠!」於是一伙人離了路邊就跑到樹下呼呼大睡了。唯獨孫悟空沒有絲毫的懈怠,他偏有心腸,跳到樹上玩耍去了。因為看見孫悟空沒有睡覺也沒有閉上眼睛,這大仙就不好一袖子就把他們在睡夢中擄走。只好變化成一個道人的模樣,先來確認一下他們的身份。  鎮元大仙變了一個行腳道人,跑到正在打坐的三藏面前問詢他們來自何方,三藏如實回答,並且強調自己是路過而已。然後那大仙故作驚訝,手指頭指著東面的山頭,眼睛望著對面的三藏,說,哎呀老大你從東土而來,路過俺家的山頭了嗎?這話里有音,唐三藏沒反應過來,跟著鎮元大仙的話頭就走了:「不知仙官是何寶山?」一看三藏著了套,大仙就安心的交底了:「萬壽山五庄觀,便是貧道棲止處。」悟空一聽就急眼了,他心中有物的人,忙答道:「不曾!不曾!我們是打上路來的。」他的用意當然是替三藏解套的,不過已經晚了而已。  被大仙捉回五庄觀之後,大仙要鞭撻唐三藏,被孫悟空頂包了,然而這孫悟空機靈,恐仙家法大,留了心眼,睜圓眼矁定,看他打那裡。原來打腿,於是他就把自己兩條腿變作兩條熟鐵腿。  第二次被大仙集體捉小雞一樣拿回五庄觀,大仙要用油煎炸孫悟空,孫悟空靈敏、卻又留心,挪移了一個石獅子做替身打破了大仙家的鍋底,隱身模式跑在了半空中看笑話。大仙一看孫悟空跑了,心裡嘿嘿的一樂:看你腳丫子再利索,也利索不過我的機謀,你呀是個風箏,線兒就牽在你家唐三藏身上。我耍不動你,我耍他!於是大仙就做出一副大怒的模樣:「饒他去罷。且將唐三藏解下,另換新鍋,把他扎一紮,與人蔘樹報報仇罷。」大仙話音未落,那幫小道仙馬上動手,拆解唐三藏身上的布漆,做出要油炸唐三藏狀。於是逼得孫悟空不得不把自己乖乖的送回到大仙手上。  看見了吧?這一回小說中一共四處明確的提到孫悟空的機靈,他就是靠著自己的機靈,總是在死局中破局、危機中轉機。凡是大仙著意的地方,孫悟空全部有事先的預感防備。但是畢竟孫悟空不如大仙層次高,大仙在一次一次的孫悟空的騰挪中,很快就捕捉到了孫悟空無法防備的空檔:唐三藏。  唐三藏不悟,任由孫悟空天大的本事也是無濟於事,畢竟唐三藏才是主尊、是根本。  「悟空不識鎮元仙,與世同君妙更玄。」孫悟空沒有人身,他只知道人蔘果貴重,卻不知道人蔘果究竟貴重在何處。他只知道人蔘果延年益壽,卻不知道如何獲得人蔘果,就算土地神當面告訴他,他也聽不到耳朵里去了,他聽不懂也記不住。  「夜去朝來難脫體,淹留何日到西天!」唐三藏必須與這兒的人蔘果同化!至於小說為何說「夜去朝來難脫體」?下面您很快就明白了。  第二次他們被大仙擄回五庄觀,大仙吩咐弟子們把長頭布取十匹來。大仙道:「把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都使布裹了!」眾仙一齊上前裹了。須臾,纏裹已畢。又教拿出漆來。眾仙即忙取了些自收自曬的生熟漆,把他三個布裹漆漆了,渾身俱裹漆,上留著頭臉在外。  我估計,這個用布匹和漆纏裹人的情節,是古往今來小說中最荒謬的一個情節了。您看出名堂沒?大仙這是在寒攙他們呢!這個布裹漆封,意思不是很明顯嗎?是說他們三個、特別是唐三藏,不但不肯褪去常人俗念的殼,還用俗念人心,給自己纏裹起來,作繭自縛;不但作繭自縛,還自以為圓滑的處處給自己找台階、處處推責任給別人,就好比是給自己塗一層表面光鮮的油漆。這就叫「夜去朝來難脫體」。  看見沒,這修道人「罵」起人來,可比我們俗人高明多了,也內涵多了。  第二十五回(7)你遇著我就該倒灶  唐三藏成功抵達修行的目的地,依靠的並非佛祖的教誨,也不是取來的三藏經籍。菩薩給他安排了修行中的種種磨難和魔難,主要用途是消除他積累的罪業,這是菩薩能安排的,菩薩不能安排的、是每一關中他應該去掉的那些俗念惡念、他究竟能不能去掉。這些全依賴於他個人。  我們往往看到,他一開始根本就不想去,甚至是掩蓋、擴大。但是,他修行還有一個隱形的保護罩,這個隱形的保護罩,他幾乎從未跨越,這個保護罩,不是烏巢禪師傳授的心經,因為心經他往往是覺得自己理解了、卻不懂得執行。  他這個隱形的保護罩是什麼?就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念。這個保護罩,在唐三藏需要往高層面走的時候,有時候就形成了他的障礙,有時候就成了他的保護層。不管是障礙還是保護,三藏往往都不知道的,他總是以為他是對的。傳統倫理觀念,重在約束人的表面行為,這種約束,不一定能保證你像修行人那樣上升,但是他一定能保證你不會下降沉淪。對於修行人來說,只要不下降,只要你還走著修行的道路,那就一定會成為你上升的一個厚實的地基。  早就有研究人員認為,西遊記宣揚的是釋道儒三教合一,這種胡扯咱不多說了。中國傳統倫理觀念,集成之後體現出來就是所謂的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不是一種嚴格意義上的獨立體系,他可以通向任何一門修行道路的大門,原因在於他是側重於世間層面的秩序,也就是符合世間層面的脈路機理,跟哪一個修行法門都不衝突的,修行的法門都是高層面上的事情,他是能跟任何一個高層面學說進行無縫拼接的。  當然了,儒教信者如果不進入其他法門修道,他自己也可以自成一派的修行,只是他最大的部分是偏重於世間、看重世間。中國這種傳統倫理看重世間,可並不意味著他的檔次不高,恰恰相反,這意味著他的重要,就像大地一樣承載著世界上所有的生物物種繁榮一樣。  所以說,你能看到唐三藏他這個人,整個西行路上,他往往是遵從著這來自長安大唐國的人倫、禮儀。一直到修行的最後,他人皮脫去前的一刻,他還恪守著中國傳統倫理。  孫悟空施展法術、讓豬八戒跑到懸崖邊上、拱倒四棵柳樹化作他們四人的模樣來。卻被小仙的鞭子給破了功。大仙很不忿,就說,你走就走么,幹嘛要用柳樹來充數?柳就是留的意思,留就是走也走不脫的意思了。所以大仙就滿足孫悟空的潛在需求,一袖子又把他們給擄了回來。擄回來之後,不再把他們綁在在正殿檐柱上了,卻把將唐僧綁在階下矮槐樹上,槐字中、是有鬼么,是有心中懷著鬼的所指。大仙要油炸孫悟空,那台下東邊是一座日規台,西邊是一個石獅子,孫悟空就選擇了石獅子、變化了石獅子來頂包、結果打破了大仙的鍋底,石獅子,意思就是實師子、真正的師父的弟子的意思,這是孫悟空對大仙的回答。那大仙驚罵道:「你這猢猴!怎麼弄手段搗了我的灶?」其實這關難,考驗的就是誠意,孫悟空想對了、做對了、過關了,因此自然就說:「你遇著我就該倒灶,干我甚事?」孫悟空的這番赤膽忠心,讓大仙一方面吃驚、一方面佩服,所以就說:「你若有此神通,醫得樹活,我與你八拜為交,結為兄弟。」  這階段的孫悟空,某些方面法力著實有限。要將柳樹變成四人模樣,就不但要念動咒語,還要咬破舌尖、把自己的血噴在上面,才能達成變化。第二天,他要將石獅子變作自己模樣,也仍然要咬破舌尖、把自己的血噴在上面。這種變化,他可以真身脫離開,但是能維持的時間不長,而且,也很容易牽連到他的真身。你看他,柳樹的化身挨打了,他自己就身體上有反應,真身打噤。那柳樹挨打,但是柳樹又不欠什麼業債,業債是唐三藏他們的,悟空要替他們開脫,那業債自然而然的就要孫悟空本人來代償,就跟耶穌替受的罪,實際上是他的徒弟們的罪業他攬在自己身上了。孫悟空在變化前不懂這種罪業轉化關係,等到他打噤了,才明白自己代償不得、自己承受不了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仙譏笑他鄉巴佬:越理欺心。大仙還說:縱有騰那,脫不得我手。大仙這麼自信的說,當然不是因為他神通大於孫悟空,首先是因為理在他手裡攢著呢,這一層理,孫悟空是不可能越界的,孫悟空神通再大也發揮不了作用。  孫悟空前番百計的,不希望唐三藏挨揍,結果,不但三藏沒有因此感念他,還加深了對孫悟空的惡念。這就叫報應,因為三藏這時候應該挨上一頓打的,孫悟空老是護著他,又沒辦法提高三藏的悟性,結果就是孫悟空做了一件錯事,到後來孫悟空自己受了報應。這不是不公平,這才叫公平。要是他挨了那麼幾鞭子、痛一痛,或許也磨滅了幾分惡念、珍惜了孫悟空的苦心,說不能可以明白一點,說不定就在下一關中不會發生恨逐美猴王的事情、或者下一關就不那麼波折。棒頭出不了孝子、只會出傻子、暴力之下人的智商會被降低、被激發的只是本能的條件反射,但是偶爾在必要的時候,卻也能起到棒喝的作用。  (第二十五回完)  第二十六回(1) 不比不知道 一比怒火燒  修行路上的安排,每一個關難、每一次考驗,往往都不是單一目標的,尤其是初期階段的考驗,三兩下就考驗出你全部的毛病了。你看這唐三藏師徒四人,菩薩親設一關、鎮元大仙一關,這兩個關難,可都是神仙親自參與的哦,這兩個考驗中,就把他們師徒四人全部的重大毛病都給試煉出來了。  你看這修行路上,一旦確定你能真修,那真正的考驗就馬上接踵而至,看似簡單、卻是全方位的、讓你掩藏不了的暴露出來全部的毛病。這時候的考驗,神仙們親自操刀,是因為這時候是以曝光執著為要,不以為難修行人為要,否則,要是妖怪們上來了,那可是一錯念就鑄成不可挽回的惡果,修行人馬上就完蛋,不要修了,回家去吧。  之所以有這一番感慨,是看到了這一回開篇的詩。詩曰:「處世須存心上刃,修身切記寸邊而。常言刃字為生意,但要三思戒怒欺。上士無爭傳亘古,聖人懷德繼當時。剛強更有剛強輩,究竟終成空與非。」 心上刃,正是忍字,寸邊而,正是耐字。忍耐當然不是咬牙切齒的狀態,咬牙切齒那是脆弱的表現。  忍耐,是對身心的放手,對充滿心中的惡念、怒火、虛假謊言,和身體上的痛楚、焦躁、等的放手、任由這些東西象洶湧而至一樣的、澎湃而去,千萬不要以為是自己。這種忍耐,換一個說法就是無爭,無爭就等於是不抓,不抓就等於是無執,做到這一點,就等於是懷德。  三藏、悟空等人,就是敗在這個不能忍耐、放不下執著上,這些就是執著,執著就不能懷德,不能懷德就是缺德,他們都做了缺德的事情。三藏拒絕食果,就是放不下俗念,堅守他的俗念,接受不了自己境界之外的事情。悟空更不用說了,一句話不合,就訴諸武力、耍神通、用開溜來拒絕溝通。  他們的這種表現,恰好就是一般人認為的剛強,堅守原則呢!可是這種剛強,面對神仙、面對更高境界,實在是脆弱不堪、人家才是真正的剛強、不變不動的無法逾越的剛強。  修行中的忍耐、剛強,跟人世間的忍耐、剛強,並非是一樣的內涵。其中的滋味,還真不是聰明人能體味的,是那些能把身體和思想溶為一體、當作一個整體去對待的人,才能理解的。而這個時候的三藏和悟空,乃是兩個極端,他們兩個需要各自往對方的極端上去探尋。現在,他們既然還不懂得去觀察、去學習對方的優點,那就繼續錯位下去吧,直到自我分裂。  於是,被大仙抓小辮子抓得牢牢的悟空,還不肯在嘴巴上認輸、嘴巴上還不住口的討便宜:「你這先生,好小家子樣!若要樹活,有甚疑難!早說這話,可不省了一場爭競?」  為了三藏等人,悟空決定四海奔走,但是剩下的這幾個傢伙,除了輕易不吱聲的白龍馬,沒一個人把信任給予他這個師兄。沙僧道:「師父啊,不知師兄搗得是甚麼鬼哩。」八戒道:「甚麼鬼!這叫做『當面人情鬼』!樹死了,又可醫得活!他弄個光皮散兒好看,者著求醫治樹,單單了脫身走路,還顧得你和我哩!」 三藏道:「他決不敢撒了我們。……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  你要知道,這一切都發生在鎮元大仙的眼皮底下呀!大仙的眾多的弟子們也都瞪著眼睛看得一清二楚、聽得明明白白。人家會怎麼看待他們呢?看看人家師父和徒弟之間先。  卻說那大仙自元始宮散會,領眾小仙出離兜率,徑下瑤天,墜祥雲,早來到萬壽山五庄觀門首。看時,只見觀門大開,地上乾淨。大仙道:「清風、明月,卻也中用。常時節,日高三丈,腰也不伸;今日我們不在,他倒肯起早,開門掃地。」眾小仙俱悅。行至殿上,香火全無,人蹤俱寂,那裡有明月、清風!眾仙道:「他兩個想是因我們不在,拐了東西走了?」大仙道:「豈有此理!修仙的人,敢有這般壞心的事!想是昨晚忘卻關門,就去睡了,今早還未醒哩。」  看見沒,出現異常的時候,人家師父對弟子可是無罪推定的思維,人家可是對弟子的心性很有信心。唐三藏呢,遇到意外事情發生,對自己的弟子是有罪推定的思維。境界和心胸的差別,何等之大呀。  就因為這個,這個鎮元大仙,號稱是唐三藏的故人的哥們,整個過程中,從未把唐三藏尊重過,我想,人家應該是在三藏來之前,已經知曉他的心胸境界了。所以嘛,又加上是有意安排的考驗,人家用遠去的背影替三藏接風、用鞭子和油鍋給他洗塵。甚至這個故人,前前後後,小說中根本就沒提到他跟三藏敘什麼舊、嘮什麼修道修佛的嗑。  更「過分」的是菩薩呢。菩薩在孫悟空的懇求之下,來到五庄觀,大仙躬身謝菩薩道:「小可的勾當,怎麼敢勞菩薩下降?」菩薩道:「唐僧乃我之弟子,……」菩薩說唐僧是她的弟子,可是小說中卻並未提到菩薩跟三藏說什麼話。要知道,這可是有生以來第一次,第一次唐三藏親見菩薩的本尊呀!而且,作為弟子的唐三藏,拜見自己的真正師父觀音菩薩,小說中也沒提到他如何的激動、感恩。倒是他見到下界的小仙福祿壽三星的時候,「那三藏喝退了八戒,急整衣拜了三星。」三星一為孫悟空討情面,那三藏還緊張得結結巴巴的不住口的答應:「不敢念,不敢念。」  唐三藏這是怎麼了?因為,這些日子以來,在孫悟空的對比之下,他心中積累了越來越旺盛的對孫悟空的怒火。他憤怒的小宇宙,馬上就要爆發了哩!  第二十六回(2) 寬容的人一定懂得談判  走過五庄觀之前的唐三藏師徒,都是不善於談判的,他們四個,遇到問題,沒有一個人是有談判傾向的。  清風明月兩個小道士奉獻奇形怪狀的人蔘果給唐三藏吃,唐三藏一口拒絕、並對兩個小傢伙做了言辭斥責、與道德教育。這時候,當遇到嚴重跟自己過去經驗和觀念衝突的事情,他只是任由自己過去形成的善良是非的觀念來左右自己,這種心理狀態、基本上相當於一種受到傷害的應激反應。  但是他忘記了一個事情,作為一個修行人,他在堅持自己觀念的時候,忽略了他這種激烈的、看上去好象是堅定的反應,不但有可能給別人造成心理傷害、錯怪別人,還有漏,那就是顧首不顧尾的漏,用一句特別不好聽的俗話來形容,就是磕一個頭放仨屁、行善沒有作惡多。  一個人心態好的時候,當遇到類似唐三藏這種境況的時候,決然不會像他這樣激烈和粗暴。一般來說,會在小道士聲稱真的是果子之後,不是馬上堵上人家嘴巴,向小道士進一步探尋真實性的例證,尋求確鑿的依據。這才是一種更加有涵養的寬容的心態嘛。  那悟空呢,也一樣不擅長談判,他遇到大仙阻難,也是不懂得心平氣和的坐下來、也是不不跟人家好生理論一下,尋找一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孫悟空表現的是很要強、一味耍神通,就算行為上輸了,也要幾次三番的在嘴巴上贏回來、討便宜。八戒呢,攛掇孫悟空的時候、說話很有誘惑的水平,遇到麻煩了,就把猴哥給推出來。  他們這些做法,都不是正道的,當然實質的問題就解決不了,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觸及問題的根本嘛。而且作為一個團隊來說,遇到麻煩了,這三藏八戒和沙僧,先是由於僥倖心理作祟,一味的聽孫悟空的。到了孫悟空黔驢技窮、大傢伙都山窮水盡的時候,他們也不是靜下心來,合力合謀的研究研究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解決方案是什麼,而是內杠開始了,三個人居然不約而同的拆起孫悟空的台來。  從小說這一回的開場白,就能看到,他們幾個人,都有一個毛病,有那種假象的剛強。作為一個修行人,這種剛強,從世俗的角度上去看,看上去很爽、很有范兒、大義凜然的。但是從修行的角度上看,那就傻透了。  因為這個人的思維是僵死的,他這種堅持和剛強,不是來自理性、也不是來自心性,是腦筋裡面生鏽的結果。  別說修行人了,就算作為世上的一般人,遇到的任何矛盾、僵局、死結,背後,其實,只要你能跳出自己、跳出所有相關人的局限,然後再把所有人的訴求都囊括起來、並且深入的探究訴求後面真實的訴求、根本原因,你會發現,會有一個能滿足所有人訴求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人世間遇到的矛盾、僵局、死結,說白了,都是人心的死結、是人思想中的,不是這個世界的死結、更不是老天爺的死結。  並且,天無絕人之路,只有人自絕於天。僅此而已。  當然,絕大部份人都認為找不到這個能把一碗水端平的方案,最大的原因不是智商、閱歷、權勢不夠,是跳不出自己、跳不出人世間這個層面的理,用一句大俗話說,就是豁不出去。  可是,那可不是說,你豁出去了,就一定有方案乖乖的呈現在你面前。不是的,如果你豁出去的是理智、甚至在豁出去的時候還懷著一絲僥倖心理、認為自己既然豁出去了就一定得有結果,那就錯了,連理智都拋棄了、那不是傻子嘛。  相比較其他三個人而言,孫悟空是最能豁出去的,雖然逞強好勝,可是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放棄希望,就連在最難堪的時候,在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在背後對他戳脊梁骨的時候,他還一如既往的活蹦亂跳的去找解決辦法。你看他這時候說的話,讓我都好感動。他左邊聽著唐三藏的最後通牒「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右邊還在跟那鎮元大仙交涉關於唐三藏的安危:「你卻要好生伏侍我師父,逐日家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少了些兒,老孫回來和你算帳,先搗塌你的鍋底。衣服禳了,與他漿洗漿洗。臉兒黃了些兒,我不要;若瘦了些兒,不出門。」  言語中自是對大仙充滿了威脅的意味,那大仙卻被威脅的好生感動,兩眼紅紅、哽咽著說:「你去,你去,定不教他忍餓。」  您,遇到問題,一般都跟對方「談判」嗎?會跟自己「談判」嗎?  第二十六回(3) 孫行者如何修行悟道  孫悟空一向急躁衝動,那麼就得想辦法讓他有機會去掉這種執著。一個人的這種性情,肯定不是說告訴你應該去掉你就肯去掉的,也不是你說我要去掉就能去掉的。作為他們的師父的觀音菩薩會怎麼辦?那就是安排一個一個機會讓他們先面對自己的這種毛病,怎麼面對?就是先把毛病都勾出來、讓他本人親自意識到,他自己有這種毛病,並且在毛病表現的時候,都是通過一些個不愉快的事情、痛楚的感受,讓他本人親自嘗嘗毛病到底是苦還是甜,當然毛病沒有甜的了,都是苦的,不但是自己的苦,還是給別人造成的苦。這種苦澀的味道、纏繞著你的生命,象菟絲子一樣吸收著你的養分、層層纏裹扭曲著你蒼白的生命。只不過是以前的你,頗為「以苦為樂」、把沉溺執著、攪擾愛欲情仇這種真正的苦當作真實的樂。  孫悟空一向急躁衝動,嚴重障礙了他的修行,怎麼辦?反正他擅長筋斗雲、腿腳麻利,那就讓他發揮專長、使勁兒折騰去唄,讓他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讓他明白神通也有不管用的時候,也有急躁衝動解決不了的問題。於是,第一個鑽到他腦袋裡的念頭就是折騰:「古人云『方從海上來』。我今要上東洋大海,遍游三島十洲,……」  結果呢?結果計劃不如變化快,方才訪問完三島、還不足預定行程的五分之一,他就放棄了折騰,他也意識到了,這樣憑著衝動、憑藉蠻力是沒有出路的,他還是乖乖的求觀音菩薩去了:「伏望慈憫,俯賜一方,……」  孫悟空折騰的第一站,是蓬萊仙境,蓬萊仙境在東洋大海的海域上,卻不在我們一般人所在的層面,一般人因此看不見、也找不到這些仙山的蛛絲馬跡。孫悟空落下雲頭,看見三個老人白雲洞外、松陰之下玩圍棋:觀局者是壽星,對局者是福星、祿星。孫悟空看見他們就走上來就打招呼:「老弟們,作揖了。」  你看孫悟空,說話真是喜歡給自己抬轎子,人家好歹也是頭髮鬍子都雪白的老漢了,他喊人家老弟。人家是他的老弟嗎、他有資格當人家的哥哥嗎?  這福祿壽三星,乃是這蓬萊仙境的一方之主,你看小說中怎麼描寫「西池王母常來此,奉祝三仙幾次桃。」  王母娘娘光是帶著自家桃園的桃子,都來好幾趟了。這具體是幾趟?應該最小次數是三次吧?否則就不會用「幾次」來說了。王母娘娘蟠桃園的桃子成長周期,基本上跟五庄觀的人蔘果是同樣的9000年一熟、小一萬年一吃。這最少三次,那就是說,這福祿壽三星得道,起碼也是三萬年以前的事情了。沙悟凈是起碼一萬年前得道的,孫悟空從出生到現在,也不過就是那麼短短的一千年而已。在人家眼裡,連一個小毛孩子都算不上。而方丈仙山上的小童東方朔呢?「轉迴廊,登寶閣,天上蟠桃三度摸。」人家一萬年一次的蟠桃盛會已經參加過三次了耶。相比起人家的壽齡,那你孫悟空真的是毛孩子中的毛孩子。  但是孫悟空就大著膽、厚著臉,稱呼人家老弟。孫悟空喜歡託大、自我拔高。  好在孫悟空雖然喜歡說大話,但是卻不喜歡說假話,他一五一十的向人家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後果。人家也給了他實質的答案,這是個不同境界的問題,不是他們這個境界的神仙能搞定的事情。  他們三個跟鎮元大仙的差異在哪裡?「我們的道,不及他多矣!他得之甚易,就可與天齊壽;我們還要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不知費多少工夫。」  「養精、鍊氣、存神、調和龍虎、捉坎填離」,這不正是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三個最初的修行道路嘛。這是後天修行。而鎮元大仙為什麼他的道「得之甚易」,輕易的就可以達到「與天齊壽」?乃是因為鎮元大仙是先天修行,他是先天大道的境界。唐三藏師徒走到五庄觀,就是要走向先天的自我哩!那個先天的自我之身在哪裡?就是人身樹上的人身果。作為一個修行人,用執著固守低層次上的東西、把自己給裹起來,就是斷絕自己的先天之身的根基。  可能沒有人注意到,孫悟空,其實是沒有人這一層身體的。  我們回到前面一回。「大聖卻又留心:恐他仙法難參,油鍋里難做手腳,急回頭四顧,只見那台下東邊是一座日規台,西邊是一個石獅子。行者將身一縱,滾到西邊,咬破舌尖,把石獅子噴了一口,叫聲『變!』變作他本身模樣,也這般捆作一團;他卻出了元神,起在雲端里,低頭看著道士。」  注意到了吧!他元神起在雲端,卻用石獅子變作本身模樣,可是,他的肉身哪裡去了呢?沒有!或者說,他的身體直接就是他的思想和精神。  而那些妖怪們,就沒有這麼大的能力。你看那白骨精,「那怪見棍子起時,依然抖擻,又出化了元神,脫真兒去了;把個假屍首又打死在山路之下。」這叫屍解,用其它物品來假託一個有形的身體。  紅孩兒其實也只能屍解,「那怪聞言,恐怕大聖傷他,卻就解屍,出了元神,跳將起去,佇立在九霄空里。」  人類的元神和身體是兩個不同的事物。有些妖怪捉人的元神、卻把人的身體拋下,「他若在草科里,或山凹中,叫人一聲,人不答應還可;若答應一聲,他就把人元神綽去,當夜跟來,斷然傷人性命。」人的元神一般不能自控,只有修道人才能真正的自我主宰,「行者才教三個王子就於暴紗亭後,靜室之間,畫了罡斗;教三人都俯伏在內,一個個瞑目寧神。這裡卻暗暗念動真言,誦動咒語,將仙氣吹入他三人心腹之中,把元神收歸本舍。」  第二十六回(4) 落伽山怎麼回事  跑遍了三山,人家都說無方無方。本來悟空來人家這裡,是懷抱著希望的哩,他肯定是認為這三個地方是應該有他需要的仙方,才會著急忙慌的跑過來逐家索求。但是很遺憾,偏偏都沒有,而且人家偏偏反應都是很震驚,對悟空師徒的行徑很震驚。  蓬萊的三老驚訝道:「你這猴子,不知好歹。」「你這猴兒,全不識人。那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雖得了天仙,還是太乙散數,未入真流,你怎麼脫得他手?……」  方丈的東華大帝震驚的說:「你這猴子,不管一二,到處里闖禍。那五庄觀鎮元子,聖號與世同君,乃地仙之祖。你怎麼就衝撞出他?他那人蔘果樹,乃草還丹。你偷吃了,尚說有罪;卻又連樹推倒,他肯干休?」  瀛洲的九老也大驚道:「你也忒惹禍!惹禍!我等實是無方。」  驕傲的悟空這一下子就蔫兒了、高高撅起的尾巴耷拉了下來……  九老又留他飲瓊漿,食碧藕。行者定不肯坐,止立飲了他一杯漿,吃了一塊藕,急急離了瀛洲,徑轉東洋大海。早望見落伽山不遠,遂落下雲頭,直到普陀岩上。  問題出來了。  落伽山不是在南贍部洲之南遙遠的大洋上嘛?怎麼孫悟空徑轉東洋大海,也到了落伽山呢?我們可以看一下孫悟空的路徑,和東洋大海的位置。孫悟空是從西牛賀洲來到東洋大海,「好猴王,急縱觔斗雲,別了五庄觀,徑上東洋大海。」  小說中對東洋大海的具體位置缺乏明確的描述。按照我的推測,應該是在西牛賀洲和東勝神洲之間的大洋,就是東洋大海。證據之一是,第一次孫悟空被唐三藏趕跑,孫悟空要回去花果山,是要路過東海龍王家的。卻說那悟空炒了唐三藏的魷魚,一觔斗雲,徑轉東洋大海。按住雲頭,分開水道,徑至水晶宮前。……行者笑道:「那是唐僧不識人性。……是我撇了他,欲回本山,故此先來望你一望,求鍾茶吃。」  然後孫悟空從東洋大海徑轉,怎麼會「早望見落伽山不遠」呢?落伽山並不在東洋大海之上啊!落伽山在南贍部洲之南的大洋上呢。是小說中後面也多次提到,他孫悟空在西牛賀洲地界上遇到麻煩之後,要去落伽山找觀音菩薩求救,也都是往南走的。  西牛賀洲在東勝神洲的西方,這落伽山一方面大得能跨越兩個大洲,一方面高得讓孫悟空在東洋大海上隔著南贍部洲就能看到、似乎是近在眼前的感覺。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落伽山則是遙不可及的,看不到也找不到的。落伽山如此巨大,恐怕那菩薩的本尊之巨大,也就不是語言能形容的了。  那麼孫悟空五次三番的來到落伽山覲見菩薩,沒有說菩薩如何大的看不清楚,也沒有說孫悟空相比之下小的如同螞蟻蜉蝣呀。這個嘛,您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遊記》中尋找答案,描述得再詳細不過了。西方早期與牛頓齊名的法國科學家彭家勒的學說中,也有相關答案。  關於神仙,不管是哪一路的,這兩回小說中提到了一個他們的共同點。  首先是那鎮元大仙的兩個最小的弟子清風明月。清風有一千三百二十歲,明月一千二百歲。這兩個千歲修道人,在萬壽山上,卻只是兩個小孩童。  其次就是那鎮元大仙本人,他的本相是什麼樣呢?「體如童子貌,面似美人顏。」三須飄頷下,鴉翎疊鬢邊。整個一個年輕小夥子。如果不是留了鬍鬚,從他的面容和皮膚上來看,恐怕只有十七、七八歲的樣子。  還有那蓬萊仙山上的福星、祿星、壽星他們三個呢?雖然他們是「皓髯垂玉胸前拂」、鬚髮皆白,但是人家「童顏歡悅更無憂」、皮膚、膚色跟青少年沒什麼分別。不但年輕,而且還「壯體雄威多有福」、身強體壯、其實威猛的很。  方丈仙山的東華帝君呢?這麼大的名號,屈原最崇拜的神仙,怎麼說也應該是個老成持重的中年人吧?偏偏不!人家完全是一個小孩童的模樣,「貌似小童身體健」、放在現在,也就是一個小學生的樣子啊。  東華帝君的徒弟東方朔,就更不用說了,也是童子一個,小孩子。只是這個小孩子,起碼兩三萬歲了。  瀛洲仙山的九老呢?跟福祿壽三星一樣,是皓髮皤髯之輩,但是依然是鶴髮童顏的年輕人樣貌。  既然有十二個神仙稱得上童顏,那絕不會是青年人的面貌,頂多是少年人的面貌,甚至是接近兒童,也就是說,這些個神仙,年齡表現全部都在20歲以下。  神仙其實都這麼年輕來的,恐怕這個事情,讓所有的讀者都感到意外吧?  還有更意外的呢。  我們回到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黎山老母化作的賈夫人,介紹分別是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化作的真真、愛愛、憐憐,她們變化的,分別都是多少歲的呢?那婦人道:「我是丁亥年三月初三日酉時生。故夫比我年大三歲,我今年四十五歲。大女兒名真真,今年二十歲;次女名愛愛,今年十八歲;三小女名憐憐,今年十六歲。」  跟您就說白了吧,她們三個菩薩,變出來的這三個小女孩,根本就是她們本尊的真實年齡。沒錯,從外貌年齡上來判斷觀世音菩薩就是約莫十九歲二十歲的樣子,普賢菩薩就是十七八歲的樣子,文殊菩薩就是十五六歲的樣子。還有一個大勢至菩薩,人家年齡更小,十四歲的樣子。  想不到吧?!  第二十六回(5) 細說神奇事  蓬萊仙境的福祿壽三星,主動要求前往五庄觀拜訪,並且替孫大聖說說人情,是因為孫悟空在訴說事情原委的時候,賣了個乖。那行者見說無方,卻就眉峰雙鎖,額蹙千痕。福星道:「大聖,此處無方,他處或有,怎麼就生煩惱?」行者道:「無方別訪,果然容易;就是游遍海角天涯,轉透三十六天,亦是小可;只是我那唐長老法嚴量窄,止與了我三日期限。三日以外不到,他就要念那《緊箍兒咒》哩。」他說唐三藏法嚴量窄,也就是說管得嚴、心胸小。  其實呢,當初可不是唐三藏給他定下的三日的期限的。三藏道:「此去幾時可回?」行者道:「只消三日。」 三藏道:「既如此,就依你說,與你三日之限。三日里來便罷;若三日之外不來,我就念那話兒經了。」行者道:「遵命,遵命。」看見了吧?是孫悟空自己,是他自己親自給自己下了個三日期限的套兒。因為他許諾三日之前,一來處於驕傲輕浮,一來沒想到唐三藏會放狠話,結果唐三藏一下死命令,他當即就傻了。  這麼一個自我下套的事兒,那他可是不肯給福祿壽三星知曉的,不然,那還不被人家給笑死,以後這個孫大聖的形像、還怎麼混啊。於是乎,在這麼個跟主題無關的小事情上,他偏偏很在乎。孫悟空哥哥,的確也算是個愛面子的傢伙了。每每遇到自己關鍵糗事的當兒,他也會編點小故事。  這個福祿壽三星,在蓬萊仙境呆著,卻並非永遠定居在這裡,小說說他們三個是「十洲三島隨緣宿。」意思就是,他們說起來其實算是居無定所的,沒有固定的境界。不像觀音菩薩就定居在落伽山的潮音洞,也不像鎮元大仙那樣定居在萬壽山的五庄觀。他們這是一類的神仙,這一類神仙,並不喜歡固定居所、也不願意。  他們三個的實際年齡多大?「萬紀千旬福壽長」,據查一紀是12年,萬紀就相當於12萬年;一旬是10年,千旬就是一萬年。萬紀千旬,大概就是13萬年。夠古老了吧!  孫悟空來到方丈仙山。沒想到小說寫到,這裡的仙人剛剛換了一批,並且說明了這仙人的更新換代大概是一萬年一次,跟五庄觀的果子成熟、跟蟠桃園的果子成熟基本上是周期一樣的。「碧桃紫李新成熟,又換仙人信萬年。」  前面說過了,這東華大帝,其實容貌只是個小孩子,為什麼?一方面是神仙都很年輕,一方面他們這兒剛剛更新換代、換天換地換神仙,他也容貌一新、生命從新開始了。關於東華大帝、東方朔跟漢武帝的傳說,大家盡可以查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我想說的是,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也曾跨海祝千秋,常去靈山參佛面。」看見了吧,小說中提到了關於他的從來不為人知的淵源,他一方面作為道家體系中的主宰東方的第一大神,一方面,還深度參與佛門的修行過程,不止是協助,跟玉皇大帝等等其他道家體系的神仙協助式的參與不同,這東華大帝乃是東土佛門出家修行人的輔助導師之一。並且,為了做好他的協助事業,他常去靈山釋迦牟尼佛那兒拜訪、共同探討、協商。  這是為什麼?  前面提到過了,天上的事情,斷然不是人世間想像的。在人世間、修行必須從一而終、選定一法門就必須走到底。而任何一個世間人的修行,在天上,都斷然不是一門一派的事情,會牽扯到漫天上所有的神仙,作為正法門,佛道要通過合作,才能把你度上去。西遊記反映的是這種救度人的艱難和牽涉之廣,決然不是什麼儒釋道合一。  並且他家這方丈仙境,還有一個別名叫做「方壺」。關於這個方丈仙境的奧秘,小說中也頗有指點。「壺隱洞天不老丹,腰懸與日長生篆。」這句詩怎麼個說法?整個這個方丈仙境,只不過是他腰裡懸掛的一個壺中的天地。不但這方丈乃一壺,這瀛洲仙境,同樣也是如此,「世人罔究壺中景,象外春光億萬年。」  不但方丈、瀛洲如此,其實那蓬萊也不例外。所以古代最初這三個仙山、仙境,蓬萊、方丈、瀛洲本名分別是蓬壺、方壺、瀛壺的。  關於這三個內藏仙境的壺,是因為那無限聖境,並不在我們能看見的這個層面的境界中。我們這個層面中看到的一個修道人腰裡掛的葫蘆也好、壺也好,它的大小只是我們這個層面的大小。人家修道人微觀中的境界、比我們這個境界大的不知道多少倍了。壺中日月、袖裡乾坤,只不過是修道人為了讓我們這些俗人見識見識修道的奧秘而表現出來的一種奇蹟。  「珠樹玲瓏照紫煙,瀛洲宮闕接諸天。」 瀛洲宮闕之高大,能貫穿很多層的天,這麼巨大的宮闕,就算按照常規的顯現出來,恐怕我們看到的也只是星雲、星系、浩渺的太空。  但是這些再怎麼巨大、神聖,也是創造三界之後的新事物,而那萬壽山,則是開天闢地就已經有的了。那鎮元大仙,則是跟天地創生一起出現的,小說中寫了他這兒是「萬壽山中古洞天」。能在神仙界稱古的,就真的是原始的了。那麼他這兒產的人身果,就跟天地同構,這個人皮雖然看上去不神奇,裡面卻能修造出天地、成為天地之主,功用太大了。所以很多神仙看著都羨慕。  第二十六回(6) 丟醜也歡樂  人吧,這一遇到高興事,興奮一過度,就容易陷入癲狂。人吧,這一癲狂,指不定就出錯了。你看那蓬萊仙山的福祿壽三星來到了五庄觀,一派香風滿地、一派喜氣洋洋,你看那豬八戒哥哥,馬上就開始發癲了。至於他為什麼看見三個老頭子會發癲,是不是因為離開天庭太久,這麼多日子沒有見過神仙了?這個問題暫且不研究。反正是這豬八戒,從一個笨蛋夯貨,馬上就精神煥發、變得又聰明、又機靈、又風趣、又幽默,而且,還非常富於表演才能。簡直,這時候他已經不是一頭豬,而是一隻猴子啦。  對於老豬難得靈性一閃的機靈勁兒,咱們還是先不要講人家的糗事兒,給個面子嘛,咱們先說人家的風趣幽默。你看他,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八戒玩的這叫什麼?這不叫調皮,叫行為藝術。估計這頭豬是行為藝術的鼻祖,你看他接二連三的玩的都是相當有水平的行為藝術。  八戒扯住福星,要討果子吃。他去袖裡亂摸,腰裡亂吞,不住的揭他衣服搜檢。三藏笑道:「那八戒是甚麼規矩!」八戒道:「不是沒規矩,此叫做『番番是福』。」不住的翻福星的口袋袖筒,果然叫被翻翻的是福星。簡直是過年時候的調皮兒童一個。  那獃子?出門,瞅著福星,眼不轉睛的發狠。福星道:「夯貨!我那裡惱了你來,你這等恨我?」八戒道:「不是恨你,這叫『回頭望福』。」不知道八戒這是哪來的靈感,翻得媚眼兒、演得逼真、耍得這般有趣。  那獃子出得門來,只見一個小童,拿了四把茶匙,方去尋鍾取果看茶;被他一把奪過,跑上殿,拿著小磬兒,用手亂敲亂打,兩頭玩耍。大仙道:「這個和尚,越發不尊重了!」八戒笑道:「不是不尊重,這叫做『四時吉慶』。」擊磬諧音吉慶,看來八戒的即興表演,還真是有點墨水兒在肚子里給他撐腰呢。  這番滑稽表演的背後,是一種傳統的悟道方式,從現象和變化中捕捉深層生靈的運作軌跡、大自然的規律。孫行者、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三個都是非常擅長這種悟道和觀象方式的,他們過去的修行之路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只不過是八戒和沙僧經常被內心的執著和蒙昧所屏蔽住內心的這種靈性,經常著了妖精的道兒,尤其是老豬,就算沒有妖精給他下套,他的愚見也往往會給他自己下個套。那麼修行起來,總是磕磕絆絆的,也就不奇怪了。  不少電影電視中,往往都有一個豬八戒一樣的角色、負責插科打諢、搞笑賣萌、充當觀眾情感的潤滑劑。那麼往往也必然有一個孫悟空的角色,沖在前面,負責吸引眼球。當然更少不了一個唐三藏角色負責整個畫面的平衡感,用於對比孫悟空角色的勇猛剛強、用於對比八戒角色的可笑,等等。西遊記小說中的主角結構,甚為經典,簡直就是人物故事的黃金組合。你比如《碟中諜四》、《異星戰場》、《星球大戰》、《大長今》、《戰國英豪》、……。  但是這豬八戒、由於甚少有機會能表現他的機靈、這偶爾一表現,由於過於激動、也過於生疏,一開場居然就出錯了。那八戒見了壽星,近前扯住,笑道:「你這肉頭老兒,許久不見,還是這般脫灑,帽兒也不帶個來。」遂把自家一個僧帽,撲的套在他頭上,撲著手呵呵大笑道:「好!好!好!真是『加冠進祿』也!」他這搞怪的舉動,讓人家甚為好氣又好笑,人家把豬頭帽一摔,罵道:「你這個夯貨,老大不知高低!我不是福星,是壽星!」  豬八戒聞言一愣,一轉眼,果然,祿星正站在邊上滿臉諷刺的笑容望著他呢。認錯人了……他不好意思看壽星、也不好意思看祿星,只好暫時把耍寶對像轉向福星。認錯人了,但是嘴巴上不能認輸,於是沖著福星說:「我不是夯貨,你等真是奴才!」 福星氣得笑了:「你這個連人都認錯的大笨蛋,卻還有膽量敢罵別人是奴才。」  要知道,這老豬一路上,這麼興奮的時候很少很少呀。整個西遊記中,他出現這麼興奮癲狂的狀態,只有兩次,另一次,便是後來在降伏玉兔精的時候了。那時候,為了降伏玉兔精,嫦娥從月宮下來了,玉兔精是嫦娥廣寒宮裡面養的一隻兔子嘛。這老豬看見嫦娥,故態復萌,癲狂莫名。  老豬看見嫦娥發癲,是色心未去造成的。這老豬看見這三個老頭如此癲狂,我覺得有一種最大的可能,就是他們是一個法門裡面修出來的。這是福祿壽三星跟豬八戒有這種同門的淵源,他們才會如此的熟識、嬉鬧。老豬這時候,遇到舊相識的神仙、遇到同門,說不定內心深處想起來往日修道的種種快樂時光,所以靈光的火花、噼里啪啦的直閃。由於閃的太倉促,還著火冒煙兒、出錯了……  其實在五庄觀這當口上,不但八戒表現的很活寶,悟空也好不到哪裡去。為了一張虛假的麵皮,為了嘴巴上佔一點便宜,這悟空也磨破了嘴、跑斷了腿,但是這麼多的挫折依然磨滅不了悟空那驕傲的眼神、凌人的盛氣。夾著尾巴、拖著棍子灰溜溜的來落伽山求救的悟空,一看見那守山大神,他那點小神氣,馬上就充足了電一樣、滿狀態原地復活,立刻就氣鼓鼓的擺起架子來。那大神出林來,叫聲「孫悟空,那裡去?」行者抬頭喝道:「你這個熊羆!我是你叫的『悟空』?!當初不是老孫饒了你,你已此做了黑風山的屍鬼矣。今日跟了菩薩,受了善果,居此仙山,常聽法教,你叫不得我一聲『老爺』?」  第二十六回(7) 讓你瞠目的悟空與菩薩  你說你孫悟空吧,怎麼說也還在修行的路上,還沒成正果呢,可是他就是敢教訓人家守山大神,人家畢竟已經得了正果,你跟人家現在還是沒法兒比的嘛。好在那黑熊本來就是個脾氣溫和的傢伙,這也是因為執著全無才得了果位,所以人家也不跟他一般見識。就陪笑道:「大聖,古人云:『君子不念舊惡。』只管題他怎的!菩薩著我來迎你哩。」  悟空一聽,馬上就蔫兒了。為啥?因為看樣子菩薩早就知道了他來了,其實,孫悟空還在三仙山顛兒顛兒的跑的時候,都在菩薩眼皮底下的。他的一言一行,怎麼可能逃脫菩薩的法眼。既然意識到了菩薩知道自己,也就馬上回到自己目前的窘迫現狀中。孫悟空這就乖乖的端肅尊誠,與大神到了紫竹林里,參拜菩薩。  一聲不吭的悟空參拜菩薩,參拜完了,又一聲不吭的呆在那裡,這時候的悟空這個乖呀,是你從來都沒有見過的溫柔。風兒在吹、葉兒在擺、時間在流逝、猴頭在沉默。看他這樣,滿落伽山的大大小小的神仙,都在肚子樂。  這悟空悶著不說話,也不是個事兒呀。終於,菩薩開口了,嘮嗑:「悟空,唐僧行到何處也?」  行者靦腆的說:「行到西牛賀洲萬壽山了。」語畢、然後繼續扭扭捏捏的沉默。  看他這樣,菩薩也好笑,沒辦法,只好用話頭來引導他:「那萬壽山有座五庄觀。鎮元大仙,你曾會他么?」  菩薩一給話頭,所有的神仙都笑起來。這悟空一聽見笑聲,情知自己在五庄觀、在三仙山的折騰人家什麼都知道,尤其是,偷眼一看身後那剛剛比自己給教訓過的守山大神的如花笑臉兒,猴子當時就羞紅了臉,這腿一軟,就借勢給菩薩跪下,把自家小臉兒埋在了懷裡:「因是在五庄觀,弟子不識鎮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蔘果樹,衝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師父,不得前進。」  哎呦呦,悟空這話,言簡意賅,把自家師徒等人的糗事,給蓋得嚴嚴實實。那菩薩情知,怪道:「你這潑猴,不知好歹!他那人蔘果樹,乃天開地辟的靈根;鎮元子乃地仙之祖,我也讓他三分;你怎麼就打傷他樹!」菩薩一呵斥,這悟空再也隱瞞不得,只好一五一十的說出來事情的整個原委,並開金口央求菩薩前往救度。  於是說話就進入正題了。菩薩就問悟空:「你怎麼不早來見我,卻往島上去尋找?」然後事情就進入轉機了。原來菩薩這凈瓶中的甘露水,善治仙樹靈苗。  這個水,要我說,乃是物質根源之水的演化之機。唐三藏因為人心,斷阻了自己的靈根、不得金身之胎,可是到了這個境界,就應該有這靈根與金身。他自己一阻斷,那馬上就化掉了。要想重新獲取,那還不得重新演化才能出現的么。  菩薩說了一個故事:「當年太上老君曾與我賭勝:他把我的楊柳枝拔了去,放在煉丹爐里,炙得焦干,送來還我。是我拿了插在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太上老君的丹爐之火,能焚毀解體一個東西的每一層。觀音菩薩的凈瓶之水,能把被焚毀被解體的每一層的物質,重新組織起來、恢復那東西的每一層的原樣。這就是他們的法力高強對法力高強。  這種本事,對一個一般的神仙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可是對於一個度化人的菩薩來說,沒這法力還怎麼度化人呀!那被度化之人,就是比那被爐火焚燒過的樹枝還凄慘,早就被自己的執著、妒火和種種罪惡,給焚毀的層層飛灰、無影無蹤了,僅有一點靈性尚存,在這個人世間苟活。  就是這樣只有一個元神、一張人皮的你,菩薩他們還能把你一層一層的重新修復、讓你復活。你修行路上的任何障礙,在菩薩眼裡都不是障礙,頂多算個讓你往上走的階梯而已。  「甘露久經真妙法,管教寶樹永長春。」這句詩真不是吹的,其中的內涵孫悟空是完全明白了的。  話說這觀音菩薩,如此廣大神通,她來歷如何?「過去劫逢無垢佛,至今成得有為身。」原來,雖然她在佛祖面前自稱弟子,也在度化唐三藏師徒這件事情上跟佛祖合作,其實,她真正的師父並非佛祖,而是這個「無垢佛」。她什麼時候修成的呢?過去劫。什麼意思?那就是上一期宇宙成就的大菩薩。上一期宇宙什麼意思?就是這一期宇宙之前有過一期。原來,她跟菩提祖師,是一樣經歷過漫長的歷史變動的。  佛教故事中,流傳著不同的人修成觀音菩薩的故事,看來,這個孫悟空遇到的,才是終極的那一個觀音菩薩的本尊。想想吧,這孫悟空遇到的師父,菩提祖師、觀音菩薩,都是史前宇宙成就的至尊大神,這孫悟空的身份、來歷,是不是讓你也覺得有那麼一點不同尋常了呢?  感盤古開闢,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世界之間,遂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這部書單表東勝神洲。海外有一國土,名曰傲來國。國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喚為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自開清濁而立,鴻蒙判後而成。……正是百川會處擎天柱,萬劫無移大地根。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闢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再讀西遊記開篇第一回的這一段文字,您是不是覺得有些異樣?  是的,孫悟空應該是這些史前大神們埋下的一顆種子、一顆金種子,在經歷了宇宙大劫之後,在重新塑造宇宙的時候,埋下了孫悟空這顆靈根。所以孫悟空他與眾不同,相比別人,他更容易的能感悟別人感悟不到的東西,能容易的成就,他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帶著先天完全異於別人的基因。  也只有這樣的精靈、才能成為唐三藏這樣修行人的護法神。  您,能讀到這些文字的每一個您,說不定,也是孫悟空這樣的來歷呢。  (第二十六回完)  第二十七回(1) 喜憂摻半  (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前面聊的還是比完整的,也算有點細。主要是從多個層面、分層的方式,去分析看待一個人的同一件事、同一段話語。人說話的時候、做事的時候,往往都有目的,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但是不光是有目的,目的還有可以不唯一,而且更不是單一層面的。就算是一個唯一的目的,他也在很多個層面都有體現。如果這個一個目的,是每個層面都對應的話,那這個目的就是純粹的目的,是一個理所當然存在的生靈。如果這個一個目的,每當往深入一層去追究,卻發現到了另外的層面換成了另外一個目的,再往下,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最深處的那個才是真正的目的,其它的都是為了掩蓋。這個疊羅漢一樣的目的,就是目的不純,動機不良的人經常會這樣隱藏自己的。  往往,日常生活中,人們更普遍的是最深處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經過層層觀念的包裹,到了物質世界最表面的語言行動的時候,就變得很不純、很自保、很歪曲了。  如果一個人,能把自己的每一層都對應上,這或許就可算做聖人了呢,接近完人。上古時代的人,多是這樣,人家的每一層面的身體都是貫通的、每一層的思想都是貫通的,所以一旦決定什麼了,就動力十足、任何困難都擋不住。因為沒有雜念,也甚少生病、甚至沒疾病發生。  豬八戒所呆的雲棧洞、高老莊,在烏斯藏界,這個烏斯藏界「其地多僧,無城郭。群居大土台上,不食肉娶妻,無刑罰,亦無兵革,鮮疾病。佛書甚多,《楞伽經》至萬卷。其土台外,僧有食肉娶妻者。」真正單純的人、修行的人,都是極少發生疾病的。並且真正單純的人才具備大智慧。如果一個人聲稱單純、或表現起來單純,但是卻沒有智慧、也不靈動,我說的是成年人,不是小孩子,那麼,這個單純,就不是真的單純,是獃滯。豬八戒呢,有單純的一面、有狡詐的小心思,但是他的底色是單純,那麼就因此充當了活寶的角色。  如果慢慢了解了這種分層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視角,我相信,再閱讀什麼古籍都不會是問題,傳統中國文明到底在說什麼,堅持什麼,應該一望可知。並且,理解一個人的言行,也變得清晰明了。  如果要更細說,第二十六回還挺有值得細細品味的內容,比如三仙山的究竟、觀音畫符、觀音和三星還有鎮元大仙他們居然也吃人蔘果,以及前面的鎮元大仙的袖裡乾坤、孫悟空用拘禁之法呼喚土地神,等等,這些談起來也蠻有趣味的、跟修鍊也有淵源的關係。只是要那麼細的說的話,恐怕寫四五年也走不到西天了。原來我認為兩年時間寫完,現在看恐怕都是沒希望的了。反正是這裡的聰明讀者也多,盡可以自己慢慢的玩味,有什麼心得高見,貼出來大家共享就好了。  關於人蔘果的原委與內涵,第二十六回結尾的詩,基本上也都和盤托出。並且這首詩也說的很清楚,這福祿壽三星來到五庄觀跟唐三藏師徒四人見面,一方面是過去世的前緣所致,他們在過去、全都認識。一方面,這是過去的契約:「三老喜逢皆舊契,四僧幸遇是前緣。」這箇舊契,是三老過去跟誰簽的契、什麼時候簽的?這個要考究出來,那修行的事情就全部解密了。  但是這個人參果的功效,那是得必須說一下的。「自今會服人蔘果,儘是長生不老仙。」為什麼必須說這個?因為這個必須說……  話說唐三藏師徒離開五庄觀,這腳丫子剛走沒多遠,唐長老估摸著出了鎮元大仙的地盤,就開始對孫悟空發作了。他氣歪歪的趕跑了孫猴精,卻招來了白骨精。那白骨精在雲端里,踏著陰風,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箇今日到了。」  你看看,這妖怪還真不是一般的妖怪,認識深刻、說話有水平啊。它居然知道大乘、小乘、還知道修行。通過這寥寥幾句,就可以判斷出來,這個妖怪也是個在修行中的妖怪,雖然不是正路的,人家追求的也不是吃喝玩樂發大財,人家追求的也是修行、長生、乃至永生,比今天的人們的追求,可顯得高尚多了。  妖怪說的這個唐三藏的十世修行的原體,是什麼意思?就是說,唐三藏在十世輪迴中,不管怎麼托生,用的都是同一張人皮,沒有更換過,一直都是這個白白凈凈的小白臉形像。這種事情,只有修行之人才能擁有這種特權,無論如何輪迴,始終是人,並且不管往哪裡托生,用的都是同一張人皮。  那麼這張人皮、原體,他累計用了十生了,不是很珍貴嗎?是很珍貴的。是不是白骨精就圖他這張人皮呢?當然不是,你看他唐三藏、在人世間的時候、在風平浪靜的時候,還表現的挺不錯,可是一遇到大風大浪、馬上就傻裡傻氣的,白骨精才不會稀罕這原體呢。白送都不要。  關鍵在接著下面的一句話:「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吃唐僧肉可以長生不老、這個傳說就是從白骨精這裡開始廣為流傳的、弄得滿西天路上的妖怪們神魂顛倒、要死要活的這句話,是從白骨精這裡開始流傳的。  但是當時不是白骨精捏造的、更不是什麼神仙傳出的。這個傳說,其實小說中線索非常非常明顯,就是自從唐三藏在五庄觀吃了人蔘果開始、他開始真正的可以長生不老了。在吃人蔘果之前的唐三藏,儘管修行得不錯了,身心也相當乾淨、凈白如水晶一樣的肉身了,可是,還是不出輪迴的俗人一個。是食下人蔘果草還丹,讓他「脫胎換骨、神爽體健」,讓他「自今會服人蔘果,儘是長生不老仙。」並且同時還由於他服下了人蔘果「有緣吃得草還丹,長壽苦捱妖怪難。」最後這一句什麼意思?就是說,吃了人蔘果,再有足夠的壽命去扛一個個常人根本無法承受的妖魔鬼怪的磨難、苦、罪,修行的路,斷然是常人承受不了的。  妖怪們之所以流傳「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那麼,很明顯,是妖怪們的一個美麗的誤會,因為妖怪們無法獲得人蔘果,也不知道人蔘果正確的食用方法,那它們就更不知道人蔘果其實是修行人的不死金身。正因為這些不懂,才出現誤會,以為唐三藏啃吃了人蔘果、消化了之後變得長生不老,它們就合情合理的推論,我啃一口唐僧肉、消化了,肯定是一樣的長生不老了。  妖怪們為啥推論這麼荒謬啊,哎呀,那是因為咱可沒教它們分層的理論模式嘛。  第二十七回(2) 三藏又出事兒了  唐三藏心中的小九九,鎮元大仙、觀音菩薩,都看得清楚,一方面熱切的給他裝備預魔修行的利器,一方面,為他心中日益旺盛的妒火所憂心。恨逐美猴王,這個恨,是妒忌的恨。  這時候的唐三藏,每日用世俗觀念思考,每日用多心經修心,可是他的思考和修心,一個地下、一個天上,兩個相距十萬八千里,互不干涉內政。結果就造成了,他的修行和言行,是完全脫節的。中間間隔過大,就是嘛,他也還沒意識到、應該自己的思想行為等等在每一層都對應上。唐三藏的腦袋、嘴巴和腳丫子,都是獨立王國,誰也不搭理誰。  這兩頭架空的中間,空蕩蕩就滋生出了壞心思,他身心中已經擠滿了對孫悟空的怒火。卻說這一日,離開了五庄觀孫悟空把兄家才走了半天,就在外因誘使下爆發了。  誘因是什麼?當然首先是孫悟空就神氣活現的在自己眼皮底下晃悠,但是最重要的誘因,卻是三藏自己……  師徒別了上路,早見一座高山。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險峻,恐馬不能前,大家須仔細仔細。」看見沒?一見險峻的高山,他又怕了,一如既往和將來。不過這一次,這山的確是顯得比較險惡一點點,「虎狼成陣走,鹿鹿作群行。無數獐豝鑽簇簇,滿山狐兔聚叢叢。千尺大蟒,萬丈長蛇。大蟒噴愁霧,長蛇吐怪風。」  這毒蟲猛獸的,誘出來了三藏的怕心,三藏的怕心、擊退了三藏表面人的沉穩和涵養,也阻隔了深層的修鍊人的正氣。這正氣和涵養一薄弱,這邪氣馬上乘虛而入、攻佔了三藏的意識。那長老馬上心驚,孫大聖布施手段,舞著鐵棒,哮吼一聲,唬得那狼蟲顛竄,虎豹奔逃。雖然孫悟空及時的驅趕了外在的虎豹狼蟲,但是內在的虎豹郎中已經佔據了唐三藏的身體,讓他爆發了對孫悟空的不滿。於是,開始對孫悟空找茬了。  就先說這外在的險惡,作為一個普通人無法想到,其實也是唐三藏內心執著惡念的外化,那些被日日隱藏的惡念,散發著巨大的惡念的場,勾引來了外在的狼蟲虎豹、毒蛇猛獸,然後這些沒頭腦的阿貓阿狗們,又反過來加重了三藏心中的執著恐懼、執著恐懼又給惡念灌輸了能量。  你看看唐三藏,他眼睛裡明明盯著孫悟空,在他面前賣力的帶隊、並且賣力的驅趕狼蟲,他非但不感念悟空的辛勞,很公子哥兒的對悟空說:「悟空,我這一日,肚中飢了,你去那裡化些齋吃。」悟空一聽,沒怎麼反應過來,只是覺得有點怪怪的、有點不可捉摸,於是悟空就小心了起來,趕緊陪笑道:「師父好不聰明。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後不著店,有錢也沒買處,教往那裡尋齋?」壞了,悟空雖然說的是事情,他習慣性的說了一句諷刺意味的話「師父好不聰明。」雖然後面的話都很在理,但這句話把三藏惹毛了。孫悟空以為師父是天上地下那些神仙呢,潛意識裡以為這三藏師父可以調侃調侃,儘管他臉上陪著笑、說的又是時候,還是觸發了三藏已經蓄勢待發的齷齪,開始清算起來孫悟空的歷史問題、開始借用以前悟空指責豬八戒的話來指責他老孫。三藏心中不快,口裡罵道:「你這猴子!想你在兩界山,被如來壓在石匣之內,口能言,足不能行;也虧我救你性命,摩頂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麼不肯努力,常懷懶惰之心!」  孫行者,還是直腸子,對此無厘頭指責,表示困惑:「弟子亦頗殷勤,何嘗懶惰?」  沒想到一向敦厚內斂的唐三藏,馬上就用非常賴皮的思維來循環邏輯:「既然殷勤,就該去化齋給我吃。」並且還把簡單的一頓飯,聯繫到了修行圓滿的宏偉目標:「此地山嵐瘴氣,我肚子餓怎麼走得動?我走不動,怎麼走得到雷音寺?」  聽到這兒,看著唐三藏眼睛裡面的凶光若隱若現,悟空忽然發現,這會兒的這個唐三藏師父、好陌生啊!他這才算醒過神兒來,趕緊說:打住!您不用再說了。師父別怪我啦,不用多說,我了解您尊性高傲,十分違慢了你,便要念那話兒咒。你下馬穩坐,等我尋那裡有人家處化齋去。於是,就溜之乎也,化齋去了。  你看我,怎麼這時候把唐三藏說得這般可怕?因為不知不覺中,他已經被陰邪戾氣給控制了。這個時候,他的怪異的、狡詐的、兇狠的思維,完全不是他本人,是那陰邪戾氣利用了他心中的妒火、對孫悟空的不滿,把它們自己的狡詐陰險的想法、灌輸給了唐三藏,利用著唐三藏的嘴巴和身份,支走孫悟空、往白骨精的嘴巴里自己送上門去。  如果一個平日表現善良的人、或者說很一般的人,忽然反常的兇狠、惡毒,並且很膨脹,似乎是氣勢洶洶的、事在必成的那種「自信」,沒得說,就是這種情況。本來一個弱弱的人、打架不行、吵架不行、做大壞事也沒能力沒權力,卻忽然罵人很兇蠻,忽然做事很兇悍,逮著一個不會還口人破口大罵、或逮著不會還手的人大打出手。沒得說,已經成了邪氣的奴隸、傀儡。他覺得他在做揚眉吐氣的爽快事兒,覺得是為了自己,其實,就跟這時候的唐三藏一樣,是被利用著被吸食陽氣精華而已。  其實,這時候的唐三藏,一方面自己也不清楚為甚要跟孫悟空為難,以為就是為了出一口惡氣而已,平衡平衡自己那早就失衡的心理,他完全察覺不到自己的異常,不知道自己身體上有了異常的感受是被侵襲了,也不知道自己的不平衡之後有惡念、惡念背後有東西。修行人,最怕的就是這樣,被利用了而渾然不知。另一方面,他更無法知道,這東西還要把他往妖怪嘴裡送。不知道自己的惡念一起,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馬上面臨的就是生死存亡的魔難。他還不清楚,修行人的每一個想法,有著無數雙的眼睛在死死的盯著,隨時都有可能被放大、被利用。  他得在這麼艱難可怕的磨練中,漸漸的學會真正的修心。作者:挪威龍王 提交日期:2012-04-15 22:50  第二十七回(3) 探戈一曲 《總差一步(Por Una Cabeza)》  那一堆白骨,坐在雲端里,看著雲端下,踏著陰風、流著口水,端詳著已經是砧板上的肉肉的唐三藏,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箇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見長老左右手下有兩員大將護持,不敢攏身。他說兩員大將是誰?說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雖沒甚麼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僧是捲簾大將。他們的威氣尚不曾泄,故不敢攏身。  看明白了吧?豬八戒、沙和尚再怎麼不行、再執著心多,人家的根基未損,威氣不泄的意思就是小宇宙完好,所以就人家從來都不曾真的墮落到人世間的這個層面,一般情況下,妖怪們是不會主動的招惹他們的,萬一他們一精神起來,妖怪還是招架不了、自找苦吃。  但是這個唐三藏呢?他是十世修行的原體、並且已經獲得不滅金身,為啥就還不如兩個徒弟有威懾力?日常情況下,不都是唐三藏教導弟子們如何修行、如何走正的嗎?怎麼反而連抵禦妖怪的凜然正氣都沒有呢?  不是他沒有,前面已經說過了,他由於自己的原因,已經自行攻破了自己城池,內賊和外鬼裡應外合的,自己繳了自己的械。正氣和神通,在妒火的照耀下,看著就煩、看著就覺得討厭,已經都被他趕跑了。  在這樣子自我削弱的時刻,等於是主動求魔,妖怪不來找他麻煩都覺得不好意思。所以,你不能怪是悟空哥哥驚動了妖怪,你想吧,以孫悟空那比流行還快的飛行速度,比蝴蝶還輕盈的腳步,怎麼可能驚動妖怪。就算不小心驚動了,由於速度超快,恐怕妖怪也會覺得是自己眼花、或者覺得自己偶爾出現了幻覺。就跟沒經歷過地震的人,忽然地震來臨,基本上都會認為是自己在頭暈呢。  且不討論這時候的三藏如何空虛,如何被妖魔趁虛而入,重點有趣的故事,在於三藏與妖魔的應對。這一段應對,基本上是西遊記中我覺得最有味道的故事文字。  妖怪化作美女,相當的白富美。看得那八戒又是口裡止不住的流涎。但是這妖怪顯然是無視八戒的,打著齋僧的旗號,直接奔唐三藏來了,就在唐三藏精神恍惚的當兒,忽然這妖怪變的美女就到了三藏的身邊。 三藏嚇了一跳:「女菩薩,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  寫到這兒,小說中特意加了一句「分明是個妖精,那長老也不認得。」  是的,三藏認不得妖怪,豈止是他的修為不夠、執著蒙心,更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修行方式,就是這種蒙著腦袋、不讓他知道的修行方式。也正是他這種修行方式,發生了這下面極有意味的對話攻防場面。  那三藏,固然是起了色念,但是,他並沒有被色念沖昏頭腦。因為什麼?因為他習慣了世俗中常人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傳統倫理道德的觀念所帶給他的下意識的疑問:「你府上在何處住?是甚人家?有甚願心,來此齋僧?」  因為走了半天,一個人也沒遇見過,一戶人家也沒瞧見過,方圓多少里之內,也沒有人煙。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個大活人,三藏還是覺得不太合理。當然這個觀念,對於神仙和妖怪都不適用,可是正是這個低層世俗的觀念,在恰當的時候、發揮了正確的作用,救了他一下。  其實,三藏這三句話,實在是程咬金的三板斧,是他出於下意識的疑問、脫口而出的而已。畢竟對方是女性,這唐三藏素來缺乏跟女性打交道的習慣。如果這白骨精的反應遲鈍點、笨一點、憨一點,不理三藏的問詢,說不定三藏說完自己就丟掉了。  但是,這妖精實在是太機靈、騙人的經驗太多了,機靈的簡直就是現在生意場上的老油條,那妖精見唐僧問他來歷,他立地就起個虛情,花言巧語,來賺哄道:「師父,此山叫做蛇回獸怕的白虎嶺。正西下面是我家。我父母在堂,看經好善,廣齋方上遠近僧人;只因無子,求神作福;生了奴奴,欲扳門第,配嫁他人,又恐老來無倚,只得將奴招了一個女婿,養老送終。」  這話兒,說的可算是情節完整、細節翔實,並且理由直奔三藏的最大需求:吃飯。但是馬上被唐三藏聽出了破綻。妖怪為什麼會被唐三藏聽出破綻?因為妖怪的故事,完全不符合世俗間的傳統規矩、儀禮,因為唐三藏熟識禮儀、謹守儀禮,僅此而已。莫說唐三藏,換作一個人間的真誠守規矩、守本分的任何人,不需要智商、也不需要神通,都能覺得這白富美說的話不正經、有悖人倫。於是唐三藏就追責於白富美了。  三藏聞言道:「女菩薩,你語言差了。聖經雲『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又與你招了女婿,有願心,教你男子還,便也罷,怎麼自家在山行走?又沒個侍兒隨從。這個是不遵婦道了。」妖怪本來是勾色心、勾貪念的,沒想到居然是自己進了考場,被唐三藏隨嘴幾句話就給問傻了,白富美心想:「我以前遇見的好色之徒,哪有這麼多花花腸子嘛,要吃他還得先通過他的考試!偏偏這考題,什麼論語啊、什麼婦道啊,都是聞所未聞的,急死老娘了。」  既然已經編造了謊言,既然謊言已經有了漏洞,那就只好硬著頭皮繼續編下去,用新的謊言來包裝舊的謊言,但是,在祭出新謊言的時候,妖怪的底氣顯然就不足,比起剛開始的時候的那種坦然和自信,就挫了一大截兒。那女子笑吟吟,忙陪俏語道:「師父,我丈夫在山北凹里,帶幾個客子鋤田。這是奴奴煮的午飯,送與那些人吃的。只為五黃六月,無人使喚,父母又年老,所以親身來送。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如下棄嫌,願表芹獻。」  完了,完了。這妖怪編造瞎話的水平,堪比人民日報,有鼻子有眼、簡直是栩栩如生。但是編造瞎話的智商,也只有人民日報的智商,說來說去,說得不管多麼的精美,就是說不出人話來。都是不懂人倫、沒有人性的嘛。它們是完全不知道做人的道理和儀禮,不懂得為別人考慮,也不知道理有來回。  白富美的這三番謊言,徹底斷了三藏吃它齋、上它套的念頭。這段話,似乎是解決了三藏的質疑:婦女單身出行。但是給出一個新的漏洞:把應給幹活人的飯、全部改送和尚,又很悖倫。三藏道:「善哉!善哉!……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飯,你丈夫曉得,罵你,卻不罪坐貧僧也?」  對於唐三藏質疑的不合理之處,白富美始終都回答不了,繞著彎子,越繞窟窿越大,雖然最後它情急之下,企圖以情動人、以情代理「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尋常更是不同。」但是已經沒用了, 它哪裡懂得,真正的和尚,只討人家的剩飯,為了自己吃而讓施主挨餓、那不是和尚是強盜。  因為它的後續每一次謊言,出發點都是為了包裝前一個謊言,但是沒有一個漏洞能堵上,越說越離奇。  這時候,三藏堅守的,正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傳統道德觀念,非但是人世間的涵養,還能抵禦很深層次上的妖魔與外邪,也就是,他能延伸到很深的層面中去,內涵很深。三藏看不見妖怪,渾然不覺,並且已經被外邪籠身,但是,他僅僅是通過習慣性的堅持正統道德倫理,就在渾然不覺的時候,輕鬆躲過了妖魔的攻擊。  你說,這像不像武俠小說中所謂的「凌波微步」?沒有凌波微步這樣讓新手也能蒙著眼睛能躲避打擊的武功,但是,恪守正統道德觀念的人,卻真的可以蒙著眼睛也能避免妖魔道的入侵。這真的很奇妙。  妖魔道、人道,看上去是縱橫交錯在一起,其實卻是涇渭分明的兩大脈路體系,中間有著看不見的屏障間隔的。中國傳統文明中的道德觀念,就是指導你我如何走在人間道上。不需要你聰明,只要你能恪守,就足以抵禦外邪。  所以,你說這三藏跟白富美的這一段精神對抗,像不像探戈、像不像太極推手?你進我退、你退我進,雖然觸手已及,可是你進的同時我已經在退,你企圖抓緊的時候,我已經飛絮一樣的飄開,就在你的手邊你也抓不住。  第二十七回(4) 層層逼近 步步驚心  三藏雖然很俗氣,但是妖怪的誘惑語言,卻無法讓他上套。其中有一個因素,就是,妖怪要誘惑的私心、貪念,跟三藏不在一個層面上。只是這不說明,白骨精誘惑不了他,因為,在白骨精之外,有另外一個無形的妖魔,在協助白骨精,這個妖魔,已經部份控制了唐三藏的思想。  且說那妖精,停下陰風,在那山凹里,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著一個青砂礶兒,右手提著一個綠磁瓶兒,從西向東,徑奔唐僧。然後小說就描寫了一首詩。然後接著說,三藏見了,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說這裡曠野無人,你看那裡不走出一個人來了?」從三藏的話裡面,很明顯,三藏的意思是,他看見了一個人,至於是男是女,他說得都含糊不清,潛在意思很明顯,那就是我沒看清、或沒在意是男是女。  然後豬八戒就自告奮勇的去跟人家接洽,然後小說又是一首詩,描寫這女子的姿色。然後似乎是三藏在思考什麼事情的樣子、走神狀,等到那女子都走到跟前都沒發覺,直到被八戒那獃子吼了一嗓子:「師父、這不到了?!」他這才似乎是從神遊中驚醒,一倉惶之下居然跳了起來。  是這樣嗎?這時候的三藏真的在思考什麼另外的事情,才出現這樣的場面的嗎?  當然不是!小說中兩首詩,已經把三藏的內心給出賣了。  聖僧歇馬在山岩,忽見裙釵女近前。三藏一開始就清清楚楚的看到是女性了。  翠袖輕搖籠玉筍,湘裙斜拽顯金蓮。繼續走進,穿衣打扮,從袖子裙子到腳丫子,三藏都看清楚了。  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拂蛾眉柳帶煙。走的很近了,面孔看得一清二楚。  仔細定睛觀看處,看看行至到身邊。人家都走到身邊了,還在盯著人家妖怪呢。  這個時候,別看孫悟空根本不在場,但是三藏顯然恰如孫悟空所說:「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  三藏這時候如此失態,定然是他自己也想不到的,這時候,正是外邪籠身之後、開始一層一層往裡鑽的時候,所以,到了後來,八戒吼起來了,他才緩過神兒。  但是這時候,三藏內心在掙扎,他思想已經出漏,但是表面的觀念還在堅持,起碼是面子在堅持,故而他裝作沒在意沒看清的樣兒叫:「八戒,沙僧,悟空才說這裡曠野無人,你看那裡不走出一個人來了?」  你看看,有時候,面子這種負面的東西,也能在修行中,被用來起起正面作用。不是面子值錢,是被用的恰當。  因為在外邪面前,對於一個人的所有因素來說,只要不是邪的,比如面子、比如執著心,等等,對於外邪都是排斥的、跟外邪是對立的,外邪對於一個人的因素來說,不管是好壞正負的因素,都是生命威脅。外邪一旦得逞、完全控制人,人就徹底完蛋了,別說好的正的因素,壞的負的也一起跟著被外邪搞死了,全部死翹翹。  其實,本來就距離很近,早就看到了看清楚了是一個美麗漂亮的女性,這獃子,還言不由衷的應承道:「師父,你與沙僧坐著,等老豬去看看來。」為啥說他早就看清楚了?因為他居然「放下釘鈀,整整直裰,擺擺搖搖,充作個斯文氣象,一直的覿面相迎。」不看清了是個美麗姑娘,八戒怎麼會這麼扭捏的斯文起來?不看清了是個美麗姑娘,八戒怎麼會「覿面相迎」?覿面相迎,就是正臉對正臉的迎上去的,在過去的年代,八戒這樣子與一個女性這樣迎上去,是非常無禮的表現,是色心起的醜態。見人家貌美非常,那獃子忍不住胡言亂語。叫道:「女菩薩,往那裡去?手裡提著是甚麼東西?」  寫到這兒,小說特意插了一句話:「分明是個妖怪,他卻不能認得。」不但這麼說八戒,還這麼說唐三藏:「分明是個妖精,那長老也不認得。」為何小說這麼說,畢竟是豬八戒、唐三藏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啊!  因為,真相藏在細節里。因為,如果真是一個凡人,只要見到八戒、沙僧奇特模樣的,莫不驚慌失措、大呼妖怪、倉皇而逃。這西行一路上,你就會發現,只要是真正的凡人,看見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們的,全部都是嚇得夠嗆的。並且,你也發現了,只要是妖怪變成的、或神仙變成的人,遇見他們三個,沒有一個表現不鎮定、不和諧的。小說每次都有交代,沒有一次例外。  這妖怪見到豬八戒,情緒穩定、積極響應豬八戒的號召,不住口的連聲答應道:「長老,我這青礶里是香米飯,綠瓶里是炒麵筋。特來此處無他故,因還誓願要齋僧。」看似溫柔體貼,實則凌厲非常,這妖怪,一出言就直擊唐三藏和豬八戒的最急迫需求:肚餓吃飯。  這獃子,色迷心竅、加上被一箭射中執著,滿心歡喜,急抽身,就跑了個豬顛風,報與三藏道:「師父!吉人自有天報!師父餓了,教師兄去化齋,那猴子不知那裡摘桃兒耍子去了。桃子吃多了,也有些嘈人,又有些下墜。你看那不是個齋僧的來了?」  後面的故事,唐三藏在傳統道德觀念的保護下,躲開了白骨精的第一輪襲擊。但是由於色心已起,被那無形的妖怪給抓個正著。到得悟空及時趕回來,從白骨精的魔爪下救出來他們的時候,這無形的妖怪己經進了唐三藏的身體控制了他,他對八戒呼喊的反應遲鈍,就是中招造成的。  於是,雖然悟空趕跑了有形的妖怪,但是三藏在無形妖怪的操控之下,跟孫悟空翻臉了。  這兩個妖怪出招,都很講究精準啊!直奔執著,絕不拖泥帶水,一波攻擊無效,第二波緊接著就上來了;有形的攻擊無效,那無形的攻擊早就提前入侵。妖怪們直奔致命漏洞、絕不繞彎彎兜圈圈玩花活。厲害!  第二十七回(5) 白總是個生意精  如果白骨精放在今天中國的社會環境中,一定是個成功的商人、一定能成為官商通吃的白總。因為它的營銷技巧,太符合在中國做生意的原則了。  做生意,我這裡說的,都是這十多年在中國大陸做生意的專指。泛泛的來說,從人的心理上來說,做生意,有兩類大的手段,這個手段分類的標準是滿足的需求的分類。所有的行銷,都在說滿足用戶需求,但是沒有人願意談需求的本質。人類的需求有很多,但僅有兩類,一類是正當的,比如滿足生存的需求、滿足審美的需求、等等。一類是不正當的,比如滿足貪婪的需求、滿足作惡的需求。  白骨精,針對唐僧師徒,一上來就提供滿足兩種需求的兩種產品:美女、美食。你看這白骨精,精心設計方案、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它提供的美女,不需要推銷,只需要站在那裡,色念就打入唐僧和八戒的內心去了。所以不需要多餘的話兒來勾引,因此白骨精也一個多餘的色的勾引動作沒有、一句勾引的色的話兒也不說。我明白它意思,絕不浪費、精準打擊。  然後這美食,白骨精的推銷也是精準打擊:齋僧。並且為了讓八戒接受的更放心,它特意表明,白富美我不是路過打醬油的:因還誓願要齋僧,跟你們相遇不是半路萍水相逢的:特來此處無他故。齋僧的意思,就是你可以放心大膽的白吃;還願齋僧的意思,就是你不吃才讓我不高興、你吃了才讓我也高興、別顧慮啦。  八戒濃重的就是色慾、食慾,這一下子全部被命中。果然,就僅僅這一句話,就套住了八戒,讓他滿心歡喜、豬顛風發作。白骨精計劃售出美女和美食,換取唐僧的性命。  儘管八戒當即就希望交易成功,但是唐三藏才是買方的法人代表,因此八戒應該向唐法人彙報生意機會。你看這八戒、為了促成交易成功,居然在彙報的時候大量摻水、配合白骨精起來!八戒的摻水,也很有水平。一方面,他彙報了有「齋僧」的意向單,一方面他人為加強「齋僧」的合法性,他說這是「天報」,什麼意思?他說「吉人自有天報!」我的天,他想美女肚皮餓的時候,有人投其所好的出現了,八戒居然認為老天會這樣的用美女和美食、報應他這樣的「好人」哩!  八戒的天命觀,顯然有重大問題。其實,唐三藏的天命觀,也一樣的不正常。當孫悟空二話不說打死白富美,在豬八戒的攛掇之下,唐三藏也表達出來一番怪異的天命觀論點。行者道:「你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唐僧道:「我命在天,該那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過。終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你快回去!」  跟您說,唐三藏這番話,真箇是驚天動地!現在可以說,這世界上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修行人,都是這種怪異的、完全背離修行的天命觀。這裡面的問題大了去了,正是唐三藏路上一波三折、行程時間表遠超預算的終極根源。八戒的歪理,只不過因為符合了他,跟他引起了共鳴。  八戒一方面摻入正向的合法性的水分,來拉唐三藏入套,另一方面,他通過想像力、通過貶低孫悟空可能偷懶來降低唐三藏回絕齋僧的儲備底氣,再一方面,他貶低桃子的可食性、以及使用桃子之後對健康的不良後果,來降低唐三藏對桃子的期待。如果把孫悟空看作一個內部供應商,豬八戒的三言兩語,就推翻了這個內部供應商的信譽度、供應商產品的質量。  我相信,以豬八戒的智商,不足以構思出來如此精明的謊話來。應該是控制了唐三藏的那看不見的無形妖魔,也控制了豬八戒,才利用了豬八戒的歪腦筋,讓他腦袋裡出現如此狡詐又極具殺傷力的話來。這一番話,就像犀利的鋼鑽一樣,鑽破了唐三藏的防禦意識。  只是,你知道,妖精無論怎麼精,說話一定有漏洞。你看這白老總,剛剛才跟八戒說明是:特來此處無他故,因還誓願要齋僧。這一轉眼遇見了唐三藏,就在唐三藏習慣性的質疑之下,說出來一番跟前面矛盾的理由,她改口說:「這是奴奴煮的午飯,送與那些人吃的。……忽遇三位遠來,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  它為甚要改口?因為三藏聽出了她前面話裡面的問題來,為了圓謊,就要再編一個謊言,但是這個謊言蓋住了它「不守父母、不尊婦道」的漏洞,卻又跟再前面第一個跟豬八戒撒的謊矛盾起來。但是豬八戒的歪腦筋慾望被滿足,也就被慾望蓋住了心眼和智商,這三番話,豬八戒是全部都清清楚楚聽到的,但是他全都認為很「合情合理」了。  這白骨精針對唐三藏的第一個謊言,是針對唐三藏的「軟善」而去的,什麼是軟善?就是老好人兒呀。什麼是老好人兒?就是糊裡糊塗、喜歡沉溺於小善小惠,其實這樣人幾乎都是善惡不分的、很容易欺騙、也很喜歡自我欺騙。既然白骨精一眼看穿了他的軟善,就專門編造符合他軟善的瞎話,父母向善、老公向善、一家子向善、父母喜歡齋僧、老公喜歡齋僧、偶也喜歡齋僧:「我父母在堂,看經好善,廣齋方上遠近僧人;只因無子,求神作福。」「卻思父母好善,故將此飯齋僧。」「師父啊,我父母齋僧,還是小可;我丈夫更是個善人,一生好的是修橋補路,愛老憐貧。但聽見說這飯送與師父吃了,他與我夫妻情上,比尋常更是不同。」  在中國發財,其實沒什麼生意經,只要有這樣的沒人性的生意精就足以發財、發大財。其它的什麼都不重要、也基本沒用。君不見,中國眼下多少的產品都是這種標著香米飯的長蛆、標著炒麵筋的青蛙、癩蝦蟆?  對了,您肯定想對了,中國目前盛行的營銷模式,就是這種滿足負面需求的「營銷模式」——如果這種反智的做法也配叫做「營銷模式」的話。如果按照西遊記的描寫,現在中國做生意的成功模式,基本都屬於是妖怪模式,做強做大的,都是妖怪。  從人倫道德的層面,唐三藏抵禦住了白骨精的營銷手段,但是他在人情、面子、色念的層面上,其實已經對這出買賣躍躍欲試。  第二十七回(6) 暗妖的蹤跡  且說那妖怪們,兵分兩路,全方位進攻唐三藏的團隊。一路是明的,是白骨精,白骨精三番五次的被孫悟空擊退、最後甚至被幹掉了。一路是暗的,不知道叫什麼、也沒有形狀,這暗妖怪把個唐三藏、豬八戒用的得心應手、玩得一轉一轉的。  這個無形妖魔的蹤跡,小說中很清楚的提到了。小說中用了一個詞「晦氣」來指代這個無形妖魔,暗晦之氣。  孫悟空第一次打死白富美之後,這妖魔就急眼了,它就利用豬八戒攛掇唐三藏,因為它清楚豬八戒有心收拾報復猴哥,無奈本領不濟,它知道唐三藏有辦法打擊孫悟空。長老才有三分兒信了,怎禁豬八戒氣不忿,在旁漏八分兒唆嘴道:「師父,說起這個女子,他是此間農婦,因為送飯下田,路遇我等,卻怎麼栽他是個妖怪?哥哥的棍重,走將來試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殺了;怕你念甚麼《緊箍兒咒》,故意的使個障眼法兒,變做這等樣東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 三藏自此一言,就是晦氣到了:果然信那獃子攛唆,手中捻訣,口裡念咒。……這是第一次邪氣支配唐三藏作惡,小說寫的是「晦氣到了」。  第二次,小說還寫的很清楚一樣是「晦氣到了」。趕跑了孫悟空,豬八戒化齋路上卻睡大覺去了。這唐三藏不老老實實的打坐、念誦多心經,他卻莫名其妙的「耳熱眼跳,身心不安」,於是在焦躁的驅使下,他又支走了在保護自己的沙僧。這下,無有護法保護的他「情思紊亂」,一時「晦氣到了」,誤走妖邪、主動把自己送上妖魔口中。  之所以豬八戒的攛掇能激起唐三藏的共鳴,從唐三藏的角度上來說,一方面,乃是他自身的糊塗軟善被妖邪利用。二方面,乃是他對外人很禮儀很涵養,對自己人孫悟空、作為被他看不起的孫悟空,則完全不講禮儀、沒有涵養。唐三藏雙重標準的待人處事,乃是表裡不一的體現,這對於修行人來說,斷然是漏洞、是錯的。  那麼從孫悟空的角度來說,是不是孫悟空就完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呢?當然,我這麼一問,您肯定會知道我會說不是的了,大家都這麼熟了。但是,為什麼不是呢?  孫悟空沒有上妖魔的當,卻被妖魔抓住了把柄。這個把柄,才是妖魔能控制唐三藏念咒折磨孫悟空得逞的根本原因。孫悟空被抓住了什麼把柄?這個把柄,只有修行過的人,有過切身體會的,才能看出來。  這個把柄,準確的說不是一個,是兩個。首先一個把柄,就是孫悟空發覺了唐三藏起了凡心色念,他不是從修行的角度去同情唐三藏,正面幫助唐三藏認識,因為作為一個修行人,被執著心控制了,是個悲慘的事情。他孫悟空嘴尖牙利,對唐三藏說話諷刺挖苦、完全沒有同情心不說,也不遵循做徒弟的倫理,你看他說話如何犀利、尖刻:「師父,我知道你了。你見他那等容貌,必然動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幾棵樹來,沙僧尋些草來,我做木匠,就在這裡搭個窩鋪,你與他圓房成事,我們大家散了,卻不是件事業?何必又跋涉,取甚經去!」  第二個,則是孫悟空為了說服唐三藏相信自己的火眼金睛和判斷,所說的另一番話。三藏道:「你這猴頭,當時倒也有些眼力,今日如何亂道!這女菩薩有此善心,將這飯要齋我等,你怎麼說他是個妖精?」行者笑道:「師父,你那裡認得。老孫在水簾洞里做妖魔時,若想人肉吃,便是這等:或變金銀,或變庄台,或變醉人,或變女色。有那等痴心的,愛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盡意隨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還要晒乾了防天陰哩!師父,我若來遲,你定入他套子,遭他毒手!」  看出來孫悟空這番話的問題沒有?首先,他沒有針對唐三藏的軟善的弱點,說出來符合唐三藏心性水平的、讓唐三藏這個看不見、感覺不到妖怪的人,能夠從道理上信服的話。這一點上,這個孫悟空還真的沒有那白骨精的水平高,起碼,他沒有白骨精說話讓人相信的那種誠意。我為什麼把孫悟空跟白骨精放在一起相提並論了?這不是把正的跟邪的混為一談了嗎?  不是呀,因為,哎呀,這孫悟空,你沒看出來,他跟白骨精一樣,說的是謊話呀!什麼謊話?你什麼時候見過孫悟空吃人了?!從來沒有的事!絕對沒有的事情。  孫悟空,作為一個非常有靈性的生命,連人世間的飯菜葷腥都不沾的,只吃水果、飲酒,最多的是吃桃子。那些我們喜歡的飯菜、肉食,對他這樣的生命來說,要他吃飯菜簡直跟要他吃糞便一樣噁心。從西遊記中,從前到後,描寫到孫悟空吃東西,都很清楚的描寫他的飲食習慣的。  那麼,孫悟空這番謊言,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咱早在最前面的時候,已經有所交代。孫悟空認識結交了其它的妖魔,那些妖魔鬼怪是吃肉的,花果山,由於要請這些妖魔吃喝,開始殺生。孫悟空這番謊話,其實是他知道的那些妖魔鬼怪兄弟們的把戲,是這些魔王們騙人、吃人的手段。並不是孫悟空吃過人,事實上,他連肉都不吃的。孫悟空不吃人不吃肉,可是他太熟悉妖魔們騙人的鬼把戲了,所以那白骨精的手段,就算他沒有火眼金睛,也一樣一看就知道。  那麼,孫悟空這番話,目的當然是為了勸阻唐三藏莫要中了妖邪的圈套,目的當然是好的。可是一來他說的是假話,跟白骨精一樣企圖用假話來說服唐三藏,二來他採用恐怖的方式、其實是想利用唐三藏的恐懼心來阻止他上當,等於說想用一個執著、來擊退另一個執著,這在修行上,是不行的。因為他沒有菩薩的境界,沒有那種法力來做這麼高深的事情。  所以孫悟空這兩個問題,就成了把柄、成了他被折磨的理由。孫悟空,有他自己的缺陷,他必須在修行的路上、慢慢的補充禮儀、倫理這一層。  發現沒?其實,這一關,跟沙僧沒關係。因為他沒脾氣、沒色念、沒貪念,就是妖怪哪怕到了身邊,也沾染不了他。並且,您還發現沒?這同一個妖魔的言行,在他們四個的經歷中,竟然各自感受著不同的感觸、觸動他們各自不同的執著。並且,您還發現沒?這一次的考驗,簡直就是前面「四聖試禪心」那一關的擴大版,只不過這次是真正的考驗了,八戒依然好色、三藏依然沒有做師父的擔當、猴哥依然尖刻、沙僧依然無執無念。其實,唐三藏、豬八戒沒過去這一關。所以,在後面的故事中,唐三藏、豬八戒,他哥兒倆就反反覆復的遇到色的考驗,老是要過色關。  可憐的唐三藏、豬八戒,在無形妖魔的控制之下,如同木偶一樣,繼續被控制著……  第二十七回(7) 軟善很無品  你說這緊箍咒兒,怎麼就像一種技術手段或者工具一樣,誰掌握了都可以發揮作用一樣啊。唐三藏只要念動,他就發揮作用去折騰孫悟空。不管唐三藏是做得對,做得錯啊?  要說起來這咒語呢,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種沒有態度的冷冰冰的工具。並不是說誰念動他,他就要聽你的。其實呢,關於咒語這方面,中國人,不管他信不信神,尤其是不信神的,每天用的很普遍。特別是有些人,每日說話就掛在嘴邊上一樣,不離口。  我說的這咒語是什麼?當然,我說的不是正面意義的咒語,是負面意義的咒語。罵人是一種最常見、普及度最高的咒語。起誓、發誓、賭咒,等等,也同樣是咒語,不過是有正面的有負面的。這種日常的咒語,跟修行中菩薩教給唐三藏的咒語,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了。  只是不管是那種咒語,對念咒人和施咒對象,都是起作用的了,主要是作用大小不同的區別,如果你念咒、詛咒了,如果是壞意願的咒,卻發現沒作用,那,其實應該為你慶祝了。這其實是咒語起作用了,而且是起好作用了,他不願意讓你作惡,免得你日後遭報應。  如果人的意志強盛了,那他的意志所能發揮的作用,有可能比念咒語還強。如何意志強盛起來?首先肯定離不開身心脈路貫通。這時候,無形的意志就能指揮得了不少東西。你看這個孫悟空,就是這樣的,他意志心念之強大,能控制自家的身體隨意的變化、能控制金箍棒如意的變化。  可是這個唐三藏、什麼本事也沒有,他連妖怪都分不清,怎麼念咒也能起作用?要知道,這咒語是觀音菩薩教給他的,唐三藏只不過是集中精力、嘴巴發出咒語、想著咒語發揮作用,咒語能不能發揮作用,怎麼發揮作用,他壓根兒不知道。所以,他念咒,也就是一個姿態。是的,念咒之後的一切後續的事情,是觀音菩薩在運作。  那怎麼不管唐僧是不是該念咒咒悟空,只要他念咒語,孫悟空就倒霉呢?應該說不是的,一方面,咒語有自己的運作邏輯。另一方面,菩薩既然把這麼威力的咒語教給了唐三藏,肯定是放心他的了,你我會看錯人,菩薩可不會看錯人。事實上,的確如此,這個唐三藏,遇到事情喜歡講道理,這方面,比那個黑熊精還文藝。他這當兒的暴怒念咒,並不是因為不講理,卻是因為要講道理到了偏執狂的程度。  來,咱們看看,這三藏拼了老命也要講的道理是什麼。  唐僧道:「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個無故平人,取將經來何用?你回去罷!」  「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嗯嗯嗯,這個話兒是很好的,原則肯定是沒錯的。只是,但是,然而,他老人家卻用粗暴的方式、來要求悟空「善心」,是不是,跟孫悟空用恐嚇手段來做好事一樣,有點思想和言行對不上號、有點驢唇對馬嘴的嫌疑呢。「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咳咳,這個話兒么,一下子就暴露了三藏對善的認識的短項:小家子氣。這種小家子氣,行善往往就象熊瞎子掰玉米、甚至還象撿芝麻丟西瓜,嚴格的說,根本就不是善,是鑽牛角尖、(zhóu)。這個小善,正是孔夫子所不屑的老好人:鄉原。子曰:「鄉原,德之賊也。」這種人在乎表面的光鮮、追逐俗世的名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如果孫悟空真的無故打死了凡人,那取經還真的不用去了。但是孫悟空這麼著急,唐三藏也應該冷靜的先回顧一下一路上所有發生的事情,是不是真的這路上妖魔繁多、是他的肉眼判斷不對的呢?並且,孫悟空,是菩薩親自安排和推薦的,他要趕孫悟空走也應該先跟菩薩彙報彙報、協商協商啊。孫悟空不懂尊師重道,難道唐三藏自己也不懂了?  唐僧道:「我命在天,該那個妖精蒸了吃,就是煮了,也算不過。終不然,你救得我的大限?你快回去!」 三藏哥哥,你是一個修行人,你是佛弟子、你是觀音弟子,怎麼能跟俗人一樣認為你命在天呢?當然,他沒有孫悟空那份明白,知道修行人命在師父、命在自己。但是,你修行的目標是什麼、你的彼岸是哪裡、怎麼也應該有個認識吧?你已經是佛和菩薩弟子,天上還有誰敢再做你的天呀?並且,你的師父、佛和菩薩,你認為會安排你給妖精吃了?這麼沒志氣,你到底信不信佛呀?其實這句話,反映出來,他根本就不知道真正的善到底是什麼。那麼他一貫堅持的善,有很多雜質。既然他的話語表明他認為妖精吃了他也很符合邏輯,說明,咳咳,其實,這時候、起碼這一刻,他相信,其實,是妖精。當然了,咱說的是有點重,因為,這句話,根本就不是他腦袋清醒時候能想出來的歪話,讓他說這句話的,正是妖精,那個無形的妖精,它控制著三藏的腦袋、用三藏的嘴巴,說出來了這句話。從唐三藏方面來說,既然他認可了這說法、話兒也從他嘴巴裡面吐出來了,也就是說,他認帳了妖怪吃他。那麼,從神仙們的角度講,這一刻開始,就必須放棄他、放棄保護他,滿足他、讓妖怪吃掉他。你看,他自己都同意的事情,你還有什麼說的?  唐僧道:「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三藏這番話,仍然也是一句兒天理、一句兒人理、一句兒歪理。「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這句話斷然是天理,沒得說,因為不是唐三藏自己原創的。「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這句話,還是作為一個公子哥兒的人理,實在不應該是從他一個修行人的嘴巴里說出來的話。「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蒼天啊、唐師父,您怎麼能這樣啊,怎麼遇到問題總是只考慮自己的安全第一啊!就算你一夥兒四個真的是行兇的強盜、也少見您這麼沒義氣的強盜!  第二十七回(8) 三打白骨精  懂得傳統文明中觀象的人,一說就能明白,那就是邪怪的東西,無論它多麼的聰明也好狡猾也好深藏不露也好,它使盡了吃奶的力氣,也變不出來完美無漏的現象,要不怎麼說它們都是源自不周山呢。換句話說,它們的蹤跡,一定是有漏洞的,是有尾巴露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妖怪們、邪神們變化出來的,總是被稱為假象。  一個修道人,就比如像孫悟空這哥兒,因為還在修行中,說起來也一樣,就算他有神通,變化出來的,也一樣不是完美的,有漏洞的。想到了為什麼修道人也好、妖怪也好,總是演化不出來完美的形像和事件嗎?很簡單,因為都是不圓滿的。修行人要修到圓滿,才有如此圓融不漏之法力。一些妖怪,乃是一些神仙因為做不到圓融無漏而墮落下來成為妖怪了。  作為修道人,要想獲得圓滿,那個不死金身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不但能保證他不死、永壽與極樂。他還是能形成圓融無漏的一個超級精密高級的儀器。人類的身體,跟這個不死金身是同構的,修道人修啊修啊,往這個金身中填充無比珍貴的源動力。  前面這些話,是不是看起來有點玄虛、是很空洞的理論?別急,馬上就能體會到這玄虛不虛。  那白骨精變作白富美,不但被唐三藏給瞧出破綻,還被孫悟空一眼看穿。唐三藏用的是俗世的倫理,孫悟空則是有兩種手段識別它,一個就是火眼金睛,一個則是它白骨精耍弄的這一套吃人的把戲,猴哥實在是太眼熟了。  於是猴哥一邊用刺激的言語堵住唐三藏的嘴,一邊發狠打死了妖怪的變化。猴哥做事講究效率,但是不追求完美,正確的出發點中夾雜著不正確的心態,於是就變成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被八戒給抓住了漏洞和把柄,攛掇唐三藏,栽贓妖怪的蛆蟲和癩蛤蟆是悟空使得障眼法。  於是唐三藏發狠念咒,趕孫悟空走人,不要他這個徒弟了。孫悟空覺得三藏自絕生路、簡直是瘋了,就說:「你不要我做徒弟,只怕你西天路去不成。」唐三藏一聽,就得意的說出一番昏話,孫悟空聽了很是無奈,就表示走就走吧。行者道:「師父,我回去便也罷了,只是不曾報得你的恩哩。」並且詳細解釋「老孫因大鬧天宮,致下了傷身之難,被我佛壓在兩界山;幸觀音菩薩與我受了戒行,幸師父救脫吾身;若不與你同上西天,顯得我『知恩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  你看,這番話,聽起來的確是赤膽忠心,非常感人!並且這番肺腑之言,把個糊裡糊塗的唐僧的悲憫之心都喚醒了。可是,我必須說,悟空這番話,有問題,問題也不算小。什麼問題?  在孫悟空的意識里,原來他隨同唐三藏取經,竟然只剩下了一個報恩的目的!並且,在唐三藏這次發狠趕他走的時候,他卻是出於不想留下罵名的面子,才要堅持下去呢。就憑這一個事兒,也得好好的找機會讓他反省反省,冷靜冷靜!估計我說出這些,您也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了。孫悟空他作為一個修行人,居然忘記了自己是在修行的路上,居然在情急之下,被「有恩報恩、有怨抱怨」這種江湖義氣給挽留住了。並且,他為了能留下來,嘴巴里還胡亂許諾:「三十遍也由你,只是我不打人了。」  同一個團隊里被就下來的唐三藏和八戒,嫉恨悟空嫉恨得要死;那邊廂,被孫悟空打了一棒子的妖精,卻躲在雲端里一邊恨、一邊忍不住的讚歎悟空。  妖怪一轉眼就又變作一個哭哭啼啼、老態龍鐘的老太太。妖怪的變化,又糊弄住了豬八戒和唐三藏,卻又被孫悟空輕易看出破綻。豬八戒是自己拿著套子往自己脖子上套:「師父!不好了!那媽媽兒來尋人了!……師兄打殺的,定是他女兒。這個定是他娘尋將來了。」  但是孫悟空的就從最世俗的邏輯上,就輕易識破了妖怪的破綻:「兄弟莫要胡說!那女子十八歲,這老婦有八十歲,怎麼六十多歲還生產?斷乎是個假的,……」看見了吧,這才是邏輯推理的正確運用。老豬的邏輯方式是屬於附會型聯想,豬頭的這種邏輯方式,乃是目前中國最為普遍的一種習慣性思維邏輯,中國目前這種因果倒置的附會型聯想,非常普遍。  孫悟空是眼睛裡揉不得沙子,是看見妖精就紅眼,眼睛一紅就打殺,結果又打得妖精元神出竅,扔下爛屍首去了。然後孫悟空馬上就倒霉了,被唐三藏給咒了個死去活來!  要說這妖怪,也是的確心眼有點問題,他第一次被孫悟空打了,居然是覺得自己變化的樣子不夠完美,覺得自己手裡拎的道具蛆蟲蛤蟆出賣了自己,於是才有了第二次老太太的「完美形像」出現,結果想不到邏輯上的漏洞又出賣了它。當然,它首先不知道孫悟空有火眼金睛而已。  妖怪不知道孫悟空有火眼金睛?不是這妖怪對孫悟空的手段早有耳聞嗎?!難道是那些在白骨精耳朵邊吹噓孫悟空厲害的妖精們,都對白骨精留了一手?是不是那些妖怪們集體對白骨精隱瞞了孫悟空的真相、都期盼著白骨精在這一關中被孫悟空滅掉,好讓唐三藏能到達自家地盤、自己能有機會享用到唐僧肉呢?  哎呀,不是的啦!江湖上流傳的孫悟空,那是有了火眼金睛之前的孫悟空,江湖上的群俠們不知道孫悟空因為偷吃仙丹仙酒仙桃而法力升級了。  所以,這妖怪不知道孫悟空的厲害,被揍了兩次,才意識到孫悟空眼力好強悍。他一邊誇獎孫悟空,還在那裡一邊止不住口的誇孫悟空,一邊啰哩啰嗦的埋怨自己:「我那般變了去,他也還認得我。」  於是妖怪又第三次變化,繼續延續之前第一個腳本。當然又瞞不過孫悟空,又被搞死了。  但是這一次,孫悟空總算吸取之前兩次的教訓了,做事情不能留尾巴,不但要從深層面搞死妖怪,還要在人的層面上,留下看得見摸得著的證據,給唐三藏豬八戒這等俗不可耐的人瞧得見。於是孫悟空喚來本地的土地神和山神一起圍剿,終於一棍子打死了這妖魔,現出原形,一堆粉骷髏散落在地。這一顯出原形,孫悟空還看到了它的來歷:「他是個潛靈作怪的殭屍,在此迷人敗本;被我打殺,他就現了本相。他那脊樑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話說這白骨精,為什麼只要孫悟空一棒子打中它,一概屍解而去呢?這個白骨精,是唐三藏俗世人身中的妖魔。每次孫悟空打死的一個假屍身,乃是唐三藏自己身體中的一層敗壞的魔化的身體。每一次都搞得唐三藏很緊張,每次都讓唐三藏發出一大堆牢騷,這三個形像、美女、老婦和老漢,正好對應了唐三藏心中的三方面軟善、三個大面蛋,就是唐三藏說出來的那三番善惡交織的理論。  可是,白殭屍這屍魔被除掉了,孫悟空卻還是被趕走了,這裡面,難道只是因為孫悟空也有錯嗎  第二十七回(9) 草草收場  縱然保護唐三藏的孫悟空千般本領、萬般神通,奈何唐三藏肉眼凡胎,如果不從他的層面上讓他看見了、摸著了、理解了,孫悟空再赤膽忠心的折騰,他也只是視若無睹。這不但是孫悟空的困難,也是菩薩度人的真正的困難所在。莫說唐三藏了,很多人呢,本來也都是有些神通、有些特異功能的,但是在俗念的作用下,他自己身體中的神通,早就被自己的俗念緊箍咒給咒個死光光了。  有讀者覺得說到三打白骨精這一回說的細碎了、反覆了,是的。在我的眼裡,他們的這一關非常重要。對於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他們所有後續的問題,都在這裡暴露出來了。對於讀者,所有傳統文化的多層面的思維方式,我也想盡量的通過反覆的、細節的分析故事來展現給大家參考參考。一旦您明白了,後面的魔難故事,也就一目了然。對於修行人來說,這種多層面的思維方式,也很有用,實用。不過,也是,畢竟修行是個別人的事情,真的修行,就是研究人心的,人心研究起來,比什麼都細微。往往是那一點微塵的差異,背後有天差地別。  正好看到這一回結尾的有趣對話。  行者道:「這個難說。若到那毒魔苦難處不得脫身,八戒、沙僧救不得你,那時節,想起我來,忍不住又念誦起來,就是十萬里路,我的頭也是疼的;假如再來見你,不如不作此意。」  唐僧見他言言語語,越添惱怒,滾鞍下馬來,叫沙僧包袱內取出紙筆,即於澗下取水,石上磨墨,寫了一紙貶書,遞於行者道:「猴頭!執此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與你相見,我就墮了阿鼻地獄!」  對於拙作,總有朋友肯捧場,稱讚,真的感謝每一個您的鼓勵。只是個人覺得,寫的不滿意。寫的就是為了別人看的,不是為了愉悅自己的,每日的閱讀量在這裡擺著呢、幾個月沒有進步,畢竟,讀者的愉悅與否,才是標準。  (第二十七回完)  第二十八回(1)冤有頭 債有主  (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剛說完唐僧為了自己的善而過河拆橋、不講義氣,這小說馬上就指出,還是花果山的妖猴們有義氣,人家500年盼望著大王回來,被打打殺殺折騰得十不剩一了,還在等待他們的孫悟空大王,沒有叛變、也沒有窩裡反。等到他們的大王一回來,馬上就擁戴他們的大王重新來過、東山再起。你看看,沒有一個猴兒們埋怨當初是他們的大王給他們帶來了滅頂之災。跟人類比起來,這群猴子們還真的是講義氣啊!  也難怪,他們的大王孫悟空,比他們更加的講義氣了。當孫悟空被唐三藏給冤枉得死去活來、摸不著頭腦的時候,當他獨自個凄凄慘慘的在東洋大海上飛翔的時候,居然聽得那東洋大海的潮水聲,如同悲苦的訴說。可能是那東海龍王,眼見得猴哥這樣子的不得志,心裏面也覺得有所戚戚焉吧,因此就湧起了潮聲,跟孫悟空共鳴。果不其然,這嗚嗚咽咽的潮聲聒耳,讓猴哥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邊淚墜,停雲住步,在東海的上空四處遠目、見雲霧飛盪、見日落西天、見大雁南望、見星斗北天,哦,是啊,猴哥忽然發現天已經開始快黑了,於是就匆匆回花果山了。  垂頭喪氣、滿肚子冤屈的回家的他,沒想到,這到花果山發現家裡邊比自己的心情還要糟糕。於是這昔日的美猴王,一方面收拾舊山河、重整旗鼓,一方面大開殺戒、輕輕鬆鬆的就幹掉了千餘人馬。  做了多年和尚的孫悟空,一旦離開取經隊伍,馬上就恢復了山大王的革命本色。並且,他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自從歸順唐僧,做了和尚,他每每勸我話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自有餘。』真有此話!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獵戶。」  按道理說,兵家取勝、以喪事之,這是古代的戰場禮儀,尊重一下人家的生命和尊嚴,別搞得象拆遷一樣拆你屋、焚你人、搶你屍、共你產的。可是這大聖偏偏不講究規矩那一套,還真玩起了現代拆遷戰術:「你們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獵戶衣服,剝得來家,洗凈血跡,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屍首,都推在那萬丈深潭裡;把死倒的馬,拖將來,剝了皮,做靴穿,將肉腌著,慢慢的食用;把那些弓箭槍刀,與你們操演武藝;將那雜色旗號,收來我用。」  說句公平話,自從孫悟空從石頭中蹦出來的這千餘年,就算上他大鬧天宮,也根本就沒殺過什麼人,充其量被他殺的,也就是最前面的那六個賊、以及兩個鬼差。  忽然就性情大變,孫悟空這是怎麼了?  並且他殺了這千把人馬之後,沒有人去告他的狀不說,那四海龍王,還樂顛顛的來給他捧場,他去四海龍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  這個事兒呀,才是佛祖安排他苦等五百年西行取經的一個原因。怎麼說?原來這孫悟空,沒有人身,自不用遵守人間的倫理。他所在境界,無論是神仙還是妖怪,都是比人類高出很多境界。他們看待人類,特別是妖怪們看待人類,無非就是草原上遍地亂竄的羊群、牛群、狼群。誰會說人捉幾頭野生的牲畜來吃掉是犯罪呢?尤其是人看到有野畜破壞莊稼、或者說亂來的時候,捉來吃了反而是除了一害。妖怪們覺得這麼樣子天經地義,更高的大神們看這些妖怪,也頂多算它們是造了業,不算大錯。  唉,說起來,還是咱們人類最低能。儘管咱們個個兒都覺得自家聰明得要死。  所以說,孫悟空自己是不能取經的,取經需要人身。可是如果讓他輪迴做人的話,單純的一個人取經,又是幾乎辦不到的事情。你看那唐三藏,直接從佛祖身邊下來,輪迴九生九世,每世都做和尚修一輩子,不但金身沒修出來,到了第十世,這修行取經依然要靠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這等神仙保護。讓他自己取經的話,他依然是門兒都找不著。  這是一個原因。孫悟空本領大,作惡起來也厲害,那麼還真的就得想辦法讓他走正路,不能走邪路。然後,這死了一千口人的罪惡,這帳算在誰頭上啊?算在唐三藏身上。沒得說。  為什麼?因為孫悟空雖然在他眼裡犯錯,假如打殺妖怪真的算孫悟空不對,那也是因為在修行中沒把握好,不是孫悟空要跟修行的原則對著干。但是你看那唐三藏嘮嘮叨叨的念叨的是啥東西?  「這潑猴越發無禮!看起來,只你是人,那悟能、悟凈,就不是人?」「我是個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禮!」 「我是個好和尚,不題你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罷。」  看明白了吧?是唐三藏認定了孫悟空是歹人、大壞蛋,他強硬的思想,比慈悲的正念、比取經的決心還要強大,於是,他這一念就起了決定作用,孫悟空不得不順著他的意思去行事了。唐三藏是主體,主體說了算。千真萬確是他要求孫悟空做歹人的!  這叫什麼呀?這就叫上樑不正下樑歪,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你看那孫悟空,跟唐三藏形成明顯的對比。孫悟空對自家的猴兒們,從來都是愛惜的、關懷的,一直都堅信自己的猴兒們是跟自己一心的。所以,人家的猴兒們,就幾百年、上千年的,忠心耿耿的跟著它們的大王混,就算到了山窮水盡、被趕盡殺絕的地步,它們,仍然在滿懷信心的等待著他們的大王,哪怕,它們根本不知道它們的大王是不是還能回來,它們,依然在信心滿滿的,等著它們的王。  您可曾有過這般信任的人、可曾有過這般赤誠的期待?可曾知道,也有人在這樣赤誠的、等著您?  第二十八回(2) 以毒攻毒的藥方  話說唐三藏的執著,導致了在花果山挾持正義耍弄流氓的獵戶們遭了殃。大聖道:「小的們,你不知道。那唐三藏不識賢愚:我為他一路上捉怪擒魔,使盡了平生的手段,幾番家打殺妖精;他說我行兇作惡,不要我做徒弟,把我逐趕回來,寫立貶書為照,永不聽用了。」作者道:「可憐抖擻英雄將,不辨賢愚血染沙。」  孫大聖剛一回到花果山,發現花果山非常憔悴、凄慘:那山上花草俱無,煙霞盡絕;峰岩倒塌,林樹焦枯。  是的,小說中說的很清楚,是顯聖二郎神和他的梅山七兄弟乾的勾當。你道怎麼這等?只因他鬧了天宮,拿上界去,此山被顯聖二郎神,率領那梅山七弟兄,放火燒壞了。  然後,懂得了反思的孫大聖,想到了很多很多,小說中有詩為證。大聖知道是自己當年幹得虧心勾當,招致了這番報應:想是日前行惡念,致令目下受艱難。所以,大聖沒有怒火中燒的要找二郎神干仗,而是自家在這裡後悔、傷悲。  但是,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這是五百年前的事情了呀。卻說那大聖雖被唐僧逐趕,然猶思念,感嘆不已,早望見東洋大海。道:「我不走此路者,已五百年矣!」  五百年過去來,孫大聖他回來,看見的依然是「峰岩倒塌,林樹焦枯。」你說這樹燒焦了之後,一兩年還能保留著燒焦的狀態,這五百年過去了,依然如此,那就不合理了。還有,假如真的有五百年過去了,那些剩下甚至不足十分之一的猴子能維持五百年的潛藏和偷生,躲過獵人這麼久的圍剿捉拿,也相當的不太可能,因為山林都被焚毀了嘛。  除非是,花果山這裡過去的時間,遠遠沒有五百年。是的,早在前面天庭捉拿孫悟空的時候,咱們就說過這個事情了。的確,我的看法在這裡被作者給證明了是合理解釋。  卻說這一干耀武揚威的獵戶,轉眼間被孫大聖的石頭雨給淋得稀里嘩啦。然而作者寫到這裡,卻用了一首非常奇特的詩,來描述這慘烈的景象。大聖作起這大風,將那碎石,乘風亂飛亂舞,可憐把那些千餘人馬,一個個:  石打烏頭粉碎,沙飛海馬俱傷。人蔘官桂嶺前忙,血染硃砂地上。  附子難歸故里,檳榔怎得還鄉?屍骸輕粉卧山場,紅娘子家中盼望。  烏頭、海馬、人蔘、官桂、硃砂、附子、檳榔、輕粉、紅娘子,這些都是中藥藥材。其中烏頭附子、輕粉、硃砂、紅娘子等都是有毒的,也是用於回陽的。我不懂中醫,只是覺得,這時候的三藏的確是陽氣不足、外邪侵襲之下,陰氣上升。  附子,意思就是寄人籬下、客居他鄉、無家無業之人。檳榔,諧音賓郎,跟附子一個意思。紅娘子,意思是家中還算是青春年少的妻,代表歸宿、代表應該歸去的家。這修行人,不正是這樣的狀況么,俗世中漂泊、濁浪中浮沉,本為了追逐名利,結果身死、化作他鄉的輕粉揚灰,飄蕩、飄落、一層層堆積、億萬年堆積如山,化作找不到根源、溯不盡來歷的泥土。  哎,是不是說得有點過分的凄慘了?哎!那小說中說的比我說的還加凄慘。詩曰:  人亡馬死怎歸家?野鬼孤魂亂似麻。  可憐抖擻英雄將,不辨賢愚血染沙。  這首詩,分明是描述唐三藏的哀歌。因為他修行人一念之差,毀卻了這麼多人,為了他固守的小善、害死很多人成了森森的孤魂野鬼。這就是修行人「聽信狡性、縱放心猿」的惡果。對了,前面一直在說的那個看不見的妖魔,這時候,小說給道出來了:狡性。狡,一種傳說中的惡獸、也屬於神獸之類的生物,詭疑多慮、性詐性賴。  正是這一股晦氣一樣的惡獸,控制了唐三藏,讓他惡狠狠的趕走了悟空,支走了悟能、悟凈,結果,這長老、心也蒙昧不空了、正信也不能了、思緒也不凈了,邪氣攻擊之下,耳熱眼跳,身心不安。  作為一個修行人,大傢伙兒都知道,一般遇到這種情緒和感受不正常的時候,都會明白自己狀態不正常,這時候最急需的是靜下心來、打坐也好、念經也好、哪怕是強迫自己呆著別動、盡量別折騰都好,就是不能任由負面情緒支配著去幹事情,更不能用人為的世俗的消遣手段來排解這種負面情緒和感受。沒別的,很簡單,這時候根本就不是一般世俗人的負面感受,這負面感受的背後有東西。  只是,我們敬愛的唐長老,要是他有這般經驗,也不會出現前面趕走孫哥哥的事情了,也不會在焦躁不安之下主動去奔向那分明是妖怪老巢的他心目中的延安寶塔了。  只是這黃袍哥、從故事的發展中,我們不難發現,雖然他詐詐唬唬的,他並不在乎吃不吃唐三藏、也不在意長生不長生,他只關心自己的小幸福、只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從只關心自己這一點上,居然跟唐三藏差不多耶。  但是顯然,這黃袍妖怪比唐三藏有靈性多了。他的靈性不只是體現在能敏感的感覺到唐三藏的到來,還體現在他悟性其實蠻好的。唐三藏自投羅網,他這樣說:「這叫做個蛇頭上蒼蠅,自來的衣食。」他這叫來者不拒、善納、並且曉得這是天意呢。看見了唐三藏肥肥白白樣貌堂堂的,他不像其他妖怪那樣只懂得流口水,而是很有眼力的想:「這等好和尚,必是上方人物,不當小可的。」唐三藏表示希望逃跑,這妖怪卻笑道:「你該是我口裡的食,自然要撞將來,就放也放不去,就走也走不脫!」  這妖怪這句話,簡直是太有意思了。簡直就是一語雙關的偈語,簡直就是一個得道高人才能說出來的見解。  你就想吧,這金燦燦的佛塔中睡著妖魔,這是什麼意思?  第二十八回(3) 你讓所有人都哭笑不得  且說這三藏,為了一口飯,成了別人家的一口飯。在能降妖伏魔的悟空面前大義凜然的唐僧,在妖魔的面前低三下四、沒有半點風度:「……經過貴山,特來塔下謁聖,不期驚動威嚴,望乞恕罪。……」既然這唐三藏,註定是要往人家妖怪口裡送,人家自然是註定的要用繩索挽留他。於是乎,驚魂不定的三藏,被妖怪很有內涵的給綁在了定魂樁上。  顯然,定魂樁沒能發揮定魂的作用,還是妖怪的刀,讓三藏不再慌慌張張、讓他老實了起來。老妖持刀問道:「和尚,你一行有幾人?終不然一人敢上西天?」三藏見他持刀,又老實說道:「大王,我有兩個徒弟,叫做豬八戒、沙和尚,都出松林化齋去了。還有一擔行李,一匹白馬,都在松林里放著哩。」  唉,三藏這番話,讓人看得眼裡發花、眼前發黑。怎的說?因為他在人家明晃晃、寒森森的刀光里,不賣瘋、不賣傻,腦袋一空,為了暫時度過眼前的難關、在妖精面前賣乖,吐嚕吐嚕的,把自家團隊給供了個底兒朝天。  三藏這話,潛意識裡,是說,大王,你看我,在您老人家面前,多配合啊、多老實啊!看在我這麼喜歡講真話、把心窩子都掏給您的赤誠的份兒上,您看,是不是,可以對我網開一面呢?你看看,這三藏,出賣自家人,是不是很五毛?  那老妖一聽,果然受用,裂開血盆大口、用它妖怪特色的微笑表示十分讚賞三藏對革命領袖的忠誠,道:「又造化了!兩個徒弟,連你三個,連馬四個,夠吃一頓了!」你看看,這就是當五毛的下場。  其實,稍有點正義感的人,看到這裡,都會知道往下的結果會怎麼樣了?結果怎麼樣了,莫非是三藏被吃掉?當然不是,小說也沒有這麼寫,要真這麼寫,那是俗人作家,不是西遊記。  三藏出賣同是修行人的八戒和沙僧,這等於說,這一關他徹底失敗了!太失敗了!  既然他在妖怪的小刀子面前,如此的落花流水,失魂喪膽。別說我,也別說菩薩和神仙,就光那些本來是興緻勃勃、眼紅口饞的妖怪們,都看得垂頭喪氣,大倒胃口。  既然如此失敗,那這一關就只好作罷、草草收場。神仙們只好臨時修改劇本,讓那妖怪娘子百花羞把他放了,反正是,這黃袍哥對三藏也反了胃、再強迫妖怪吃三藏也太不好意思了。  那,如果三藏正氣一點,作為一個修行人坦然一點、或者說作為一個人硬氣一點,恐怕往下的故事情節,他被釋放的結果不變,但是,其內涵就完全變了,跟妖怪思想交鋒的過程,也會完全不一樣。  神仙對修行人修行路程的安排,奧妙就奧妙在這裡,不管你怎麼走,都在安排之中,奇妙不?並且,不管你怎麼走,表面的走向和表面結果,從表面上都看到的差異不大。所以說,神仙的安排,是如何的精心與深奧,就在這裡。他們的安排,都是不知道從人和人之間多少生多少世的恩怨情仇中精挑細選出來的、都是有特定目的的。這特定的目的是什麼?就是不管你怎麼走,都在一條線上,只是,你走的好和壞,決定了你走向哪一個層面、走在哪一個層面。  這些不同的路途,可能有千千萬萬個,可是對映到我們這個最表面的層面,卻幾乎都是重疊在一起的,似乎只有一條。或者看起來彼此差別不大、很細微。那麼結果呢,從世俗人的角度來看,這些修行人啊,看起來都差不多,看起來水平沒多少差別。  不但看起來這些修行人之間沒多少差別,並且,從一般人的角度看,這些修行人似乎比自己也強不到哪裡去,甚至,很多方面,你們這些號稱的修行人、還不如我呢!  尤其是這唐僧,咱們前面不久還在他背後指指點點,說他不夠擔當、不講義氣,沒想到,這遇到了妖怪和刀子,他比我們想像的還要不堪。是呀,在以後的魔難中會顯露的他的短項,在神仙們設置的頭兩關中,都被神仙們給提前給他曝露出來了。只是呢,他不肯面對,所以就鬧騰得後面越來越大,越是不肯面對,就鬧的越大,直到他肯面對自己的缺點執著。  在妖怪面前、對流氓權勢低眉順眼、委曲求全,有用嗎?當然一點用也沒有。這時候的三藏,他講涵養實在是講錯了對象,這涵養講的,實在是顛倒黑白。  當然,這被我說得傻里吧唧的唐三藏,並不是他的本質如此的傻,而是他生生世世養成的觀念。就跟我們所有人一樣,在俗世的輪迴中,俗世中那些糊裡糊塗的是非觀念,侵染了他。他的本質,依然是善良的、並且肯定是向善的,否則,小說也不會說他是龍和虎了,小說評價他「龍游淺水遭蝦戲,虎落平原被犬欺。」  妖怪所駐的佛塔,本來是不會金光閃爍的。這佛塔,明明是曉得他們師徒在附近,才故意閃光給他們瞧的。你看那豬八戒和沙僧,他們就是找著找著的當兒,這寶塔才忽然閃爍起來。「他兩個尋一會不見,忽見那正南下有金光閃的。」而之前那唐僧也是如此,是他走出松林之後,目光能觸及到佛塔、佛塔目光能觸及到他的時候,才忽然金光閃爍起來的。「出得松林,忽抬頭,見那壁廂金光閃爍,彩氣騰騰。」  所以你肯定想到了吧?這佛塔的金光閃爍,其實,乃是菩薩和護法神們安排的。因為,只有他們知道,三藏有「逢廟燒香,見佛拜佛,遇塔掃塔」的發願。  可是,你又想到沒有,這三藏、拜的第一個塔就拜到了妖怪、給嚇得半死。到得後來,他並沒有因為第一次的拜塔驚魂而放棄誓願、也沒有對神佛產生絲毫的動搖、照樣「逢廟燒香,見佛拜佛,遇塔掃塔」,從不爽約……可貴吧?  第二十八回(4) 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僧的邏輯方式是相當奇特的。你看他,看見遠處有寶塔放光,就這樣推理:看上去塔是金黃色的、那麼必然是一座黃金做成的寶塔。既然那是一座塔,那麼下面必然有寺院,既然下面有寺院,寺院中必然有僧眾人等。他的推理,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是不是,這邏輯,很強悍?  這跟他之前的思維方式,的確是一脈相承的。他遇見白骨精變化的老公公,也是一樣的推理方式:那公公路也走不上來,卻還不忘念經哩。必然是因為這裡是西方福地。這老公公路都走不利索了還念佛經,必然是好人必然不會是妖怪。孫悟空打殺好人老漢,那麼孫悟空必然是歹人。  其實,他這套奇特的思維方式,早就被豬八戒給曉得了。連豬頭都覺得,這三藏師父腦筋有問題。三藏讓豬八戒去化齋,化得八戒老後悔了,可是老豬一邊瞌睡,卻一邊一點也不糊塗呢,他想回去,卻又不敢回去:「我若就回去,對老和尚說沒處化齋,他也不信我走了這許多路。」於是一念及三藏的歪腦筋,這獃子的歪腦筋也動了起來:「須是再多幌個時辰,才好去回話。也罷,也罷,且往這草科里睡睡。」  這三藏,一會兒喊著要吃,一會兒喊著要休息,結果不但吃的沒進嘴,這休息也泡湯了,他鑽進了妖怪窩。說來這妖怪的窩窩也奇特,外面看是像模像樣的金頂寶塔,可是他家門牌上卻寫得清清楚楚的這裡是洞——只見那門上橫安了一塊白玉石板,上鐫著六個大字:「碗子山波月洞」。  也難怪,這三藏心裡有假廟,那就得安排他進假廟,他心裡有假佛,那就得安排他拜假佛,他的心裡有假神通,就安排一個六耳獼猴。  三藏對假廟充滿了幻想,那麼,嘿嘿,你瞧瞧,這黃袍怪,簡直是最鮮艷的畫筆繪出來的:藍精靈一樣的臉蛋兒和皮膚,白玉一樣的獠牙,粉撲撲的鬢毛 、紫巍巍的髭髯、紅彤彤的頭髮、黃嫩嫩的袍帳、金燦燦的鎧甲。並且,這小說還特意說到,它有著一雙藍色的腳丫子,這什麼意思?那就應該是他是赤腳大仙一樣的、或者說跟霍比特人一樣,喜歡光腳走路。  除了妖怪喜歡虛張聲勢的嚇唬人之外,這妖怪貌似很不喜歡惹是生非。你看他如何說三藏撞上門來?他說三藏是蛇頭上的蒼蠅,他把三藏比作蒼蠅,那顯然是對三藏的自投羅網,內心深處有點討厭,不喜歡。而且聽三藏交代說還有兩個徒弟和馬匹,他居然不肯積極主動的去捉拿,還是一樣的採取守株待兔的懶漢姿態,連手下自告奮勇的去捉拿,都不批准。小妖道:「我們去捉他來。」老妖道:「不要出去,把前門關了。他兩個化齋來,一定尋師父吃;尋不著,一定尋著我門上。常言道上門的買賣好做。且等慢慢的捉他。」  哎呀,你真是懶得要死!一邊說要等人家送上門,一邊卻吩咐馬仔們把前門關上。哪有你這樣的布網的?怎麼他的這態度,總讓人覺得,潛意識裡不歡迎豬八戒和沙和尚來自投羅網。這妖怪似乎有點自閉傾向。  按道理說,豬八戒和沙和尚是沒道理能找到他的洞洞的。不行!既然神仙們安排了,這哥兒倆不想來也得來。怎麼辦?讓他的寶塔放光。  咦?不對呀。這是什麼時候了,寶塔放光?對了,這時候太陽公公已經下山了。是神仙們用法力讓那寶塔放光,就是為了招呼豬八戒。要知道,唐三藏看見這塔放光的時候,已經是日薄西山的光景了,小說如此描寫唐三藏:出得松林,忽抬頭,見那壁廂金光閃爍,彩氣騰騰。仔細看處,原來是一座寶塔,金頂放光。這是那西落的日色,映著那金頂放亮。  等到豬八戒和沙和尚吭哧吭哧的從十來里的西邊回來,再往南走出樹林,斷然已經是日落之後,或者頂多是太陽還懸掛在地平線上的當兒。其實,包括後來的打架、修書、逃跑,應該一連串整個都是夜裡發生的事情了。夜裡怎麼逃跑?不外乎天上有月亮唄。  就連那三藏看到的塔頂閃光,我都不覺得全是因為日光反射。為什麼?因為落日在塔的西方,三藏在塔的北方,這個角度是九十度角,無論如何,反射光強的角度不是三藏所在方向——塔頂要麼是球面、近似球面。只有是多棱梯形的光潔面,才會讓三藏的角度能看到閃閃的金光。  更何況,小說寫到的不光是金頂放光,還有「那壁廂金光閃爍,彩氣騰騰。」一個妖怪,怎麼會這麼有這麼華麗氣氛嘛!並且,這黃袍怪如此低調、如此的不喜歡張揚,就算它有這個本事,也不會願意這麼賣弄哩。你看他,嘴巴上說要坐等豬八戒上門,等到豬八戒沙和尚上門來,它反而表示意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這地方會被找到:「噫?他也會尋哩!怎麼就尋到我這門上?」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妖怪的窩窩,在它自己眼裡,是個隱蔽的、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呀。  這華麗麗的光芒,勾起了三藏參拜的想法,所以把他吸引來了。勾起了豬八戒寺廟中必有飯菜的慾念,所以把他給吸引來了。正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你不想見面也得見面。幾個人就這樣,碰撞到了一起。  為什麼說他們有緣?因為他們都是來自天上的呀。都是因為各自的錯誤,墮落到了人間。這黃袍怪,本來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奎木狼星,這豬八戒沙和尚,本來是天上的天蓬元帥、捲簾大將,而這唐三藏乃是佛祖的徒弟金蟬子。你要說他們之前在天上不認識,誰也不相信。  可是現在他們幾個,真的都跟這黃袍怪互相不認識了。包括這西遊記里所有的跟天上有淵源的妖怪們、以及之前的黃風怪,沒有一個跟他們認識了。而他們,除了唐三藏,又全都擁有過去的記憶。這是怎麼回事呢?  第二十八回(5) 邏輯和推理的問題  小說認為唐三藏是不辨賢愚,也就是說他的判斷水平嚴重不行。我認為小說早就通過他的話語,完整的透露了他的這個毛病,他不能辨別賢愚,可不是說他不分好壞。可是這個好壞的判斷,就是需要水平了。為什麼?  因為辨別好壞,就千真萬確是個考驗人的大能力了。因為世界構造的原因,好壞、善惡也不是單一層面的,是多層面的。因為多層面的原因,這分辨好壞善惡,也一樣的需要多層面的判斷、多層面的探究。可是你要是想多層面的探究,那你不就得具備多層面探究的能力才行啊?  當然,這是對修行人來說的。對於一般的人們來說,不可能人人都具備這麼樣深奧的能力的。那怎麼辦?別擔心,有傳統文明在呢。中國傳統文明本身,就是多層面的判斷衡量體系。  可是,唐三藏不也是熟悉傳統文明的嗎?他怎麼就不行了?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是修行。其次,不好意思,您還記得三藏是怎麼出名的么?他是靠辯論、是個辯論高手,辯論高手呢,就跟現在中國的解題高手是一樣的,可以用於考試、可以用於比賽,可以博取名聲、可以混口飯吃,可是,卻沒實用價值。  當然,如果你非要用於實際,用於指導做事情,也是可以的。只不過是,造成的結果是混亂的、最終還可能會害人害己。你們看中國現在給瘋瘋傻傻的搞得一塌糊塗,就知道它真的是害人不淺了。  唐僧和八戒這方面一樣,這怪異的思維方式,指導著他倆一樣的每每給自己下套,給自己人下套。三藏見到高山就覺得是惡地,可當遇到真的惡地反而認為是好地方、自投羅網去。三藏認為齋僧的就是好人中的好人,卻不考究對方為何要齋僧。再說說豬八戒。他的搞笑情節,大多就這種思維方式的結果。  當初唐三藏要趕孫悟空走。孫悟空說:「師父又教我去?回去便也回去了,只是一件不相應。」 唐僧道:「你有甚麼不相應處?」八戒一聽,有一件不相應,就以為是有一件衣服孫悟空在惦記。八戒道:「師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跟著你做了這幾年和尚,不成空著手回去?你把那包袱里的甚麼舊褊衫,破帽子,分兩件與他罷。」  睡得稀里糊塗的豬八戒,被沙悟凈喊醒了,看找不到師父,沙僧就埋怨老豬:「都是你這獃子化齋不來,必有妖精拿師父也。」老豬很有信心的笑著說,這裡決然沒有妖精,因為這是個看上去清雅的去處。  豬八戒和唐三藏,他們這種思維的方式,主要奇特在推理過程上、和因果順序上。看問題只看表面,然後從表面往深層逆向推理,推理的依據不是從下往上的推、卻是從上往下的推。結果,自然是、越推越低級、也越推越離譜。他倆的這種思維,其實,在我們身邊,太普遍了,司空見慣。用一個簡單的說法來描述,就是說車軲轆話、循環論證。用一個最常見的說法來舉例,就是:為啥打你?肯定是因為你有錯了;既然你有錯,那當然要打你了。  修行人,無論如何,都要把這種怪異的思維方式給修掉的。這種思維,會導致你總是大頭朝下的思維,總是得出低級的結論、指導你往下墮落的結論。尤其是,對於修行人來說,所有的矛盾都表現在表面,往深層追究的途徑只有自己自身這一個路途,遇到問題、萬萬不可動用常人思維。只是,天底下,萬萬千千的修行人,都淤滯在了這裡。「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人類現在所掌握的邏輯,是不講層面的,但是講因果。可是因果本身是微觀和宏觀的關係,也就是深層和淺層的關係。  其實呢,西方現在的邏輯學,也的確是個很好的學問、簡單明了、極其實用,起碼我本人非常欣賞,常常使用。但是就這麼簡潔實用的學問,到了中國這旮瘩,依然免不了扭曲、變形,那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就是中國人的很多觀念是扭曲變形的。這廢料一樣的觀念,在邏輯的設備上加工,無論設備如何精良,也只能加工出來跟廢料一個檔次的物品了。  《韓愈: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唐孫豬沙白,哥兒幾個都是從天上被貶下來的,一落到底。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想要幫助太宗皇帝再整河山、重開天地,時間還來得及嗎?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重重執著和觀念如山阻擋,觀念之雪迷濛,修行停滯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知道黃袍哥為啥盯著我了,毒瘴侵蝕,我修行不行了唄。  (第二十八回完)  第二十九回 木郎與百花羞  (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說到這黃袍怪,不得不說,他這名號來得不太合乎他的相貌和手段,你看他外貌上是藍皮膚、紅頭髮。當然,他穿鵝黃色的袍子、金色的鎧甲。可是,一般來說鎧甲是打架時候才穿的,不是日常穿戴,而且穿金色鎧甲又不是他的專利。那這黃色的袍子呢?不應該說也是他最獨具特色的衣服吧!  只是他,有一套黃色袍子、有一套黃色鎧甲、有一套帶金頂的房子,如果不考慮他本人形像,這簡直就是一個土皇帝一樣的裝備,很有點金燦燦的意思,不過呢,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意思。後面呢,唐三藏與豬八戒哥兒倆個,在寶象國這個有著看上去氣象萬千、珍寶表象外表的國家,就金玉其外了一把,豬八戒逞能,反被妖怪捉拿。  這黃袍怪,原來是天上的奎木狼星君,二十八星宿之一,主管文學文藝、是文藝青年的福星呢,也就是過去所說的文曲星。按照一般人的想像,這文曲星應該是文縐縐的吧?其實不是,人家乃是一個容貌猙獰、形容古怪、個性暴烈的武夫。  你說他這一芥武夫吧,看上去卻又是一副一往情深、對百花羞公主一諾千金的樣兒,既然你對我有情,咱就是寧肯做妖怪,也要跟你夫妻一場。是不是很有情聖的風範?有人認為這黃袍怪才是有情有義的真爺們兒。  你看,那黃袍怪正在跟八戒沙僧廝殺,那百花羞公主厲聲高叫了一聲:「黃袍郎!」那妖王聽得公主叫喚,即丟了八戒、沙僧,按落雲頭,揪了鋼刀,攙著公主道:「渾家,有甚話說?」要知道,這是在打仗耶!按道理,這戰爭的事情,是不讓家眷干涉的。這公主吼了一嗓子,這黃袍怪馬上就丟下敵手下陣了。然後那公主要求黃袍怪放了三藏師徒,那黃袍怪就真箇放了唐三藏,任由他們師徒離去。是不是很說明他在乎這公主?  後來,當豬八戒、沙和尚二次登門、挑戰他,豬八戒毫無義氣的開溜,沙和尚被抓。這頗有頭腦的黃袍怪就覺察出來很有可能是他這娘子傳了書訊。結果你看怎麼著?他立刻就跟這公主翻臉了!拖著豬狗一樣的把他親愛的不得了的娘子,給拖了出來。要不是沙僧以死相撐,恐怕他當時就一刀殺了做了自己十三年老婆的百花羞。  這樣的男人,有女性真的喜歡他做丈夫嗎?嗯,我知道,有些女性就是喜歡這樣「敢愛敢恨」的、或者有些男性就是這樣的「敢愛敢恨」。  「敢愛敢恨」在中國,是一種被讚賞的爽快豁達,在心理上,屬於是一種偏激、是一種極端的性格,不一定是好事。敢愛+敢恨=0,愛有多強烈的人、恨一定也會有多強烈,相加是守恆的。  根據後面黃袍怪他本人的說法。我相信他說的都是事實。根據他的說法,他下世來,是因為他跟百花羞的前世是有情相約了。結果,對方下世投胎之後,什麼都忘記了,更不要提還會記得兩個人的相約,紅塵險惡呀。他呢,為了保證自己也別陷入這種局面,投胎之後倆個人別說能做夫妻,恐怕見面成為仇人都說不準。結果,他就不投胎。不投胎的結果,就是只能做妖怪。  他不投胎而進入世間,為什麼,不能做個正常的神仙、或者說做一個世外高人?他在天上,也沒有人類的形像,他在天上是神仙,是天狼,天狼是狼王,狼族的神王,他下降到人世間、不入輪迴,沒有人類形像,就只能是對映到妖怪了,人類非常低、他也對映不過去,做妖怪雖然外表粗獷,但是卻有神通大能,可比人類強多了。  那你說,他倆這一人一妖的,怎麼就做成了夫妻?不是說投胎之後月老來安排?這人類和上界生靈,怎麼也能做夫妻,月老也安排不了上界生靈的呀!可是,你也知道,中外的歷史上,都流傳有大量的神人通婚的神話傳說。  對上界的生靈來說,他們的願望就是緣份的開始和過程。其實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緣份的前身就是願望。是願望促成了緣份。只是呢,人家的願望,馬上就開始演化、成為事實,人類的願望,往往卻要到下一生才能兌現成緣份。  那你說,那奎木狼和百花羞一起在天上的時候,為何他倆的愛就沒有馬上兌現成緣份?天上沒有他們這樣的愛情呀!所以才需要一起下界才行啊。  並且,這奎木狼星,明明是清清楚楚的知道倆人的前緣誓言,可是通過百花羞修書、要求回家的事情,可以看出來,這十三年中,他從來都沒有跟人家講過前塵舊約。可見他是頗有私心的。並且,他一感覺百花羞不肯跟自己繼續做夫妻,馬上就拳腳相向,一聽百花羞不承認此事,馬上又甜蜜有加。對她好,乃是因為覺得她屬於自己,對她劣,乃是因為覺得她不屬於自己。這種性格的人,愛的不是對方,是自己的財產和附屬物,說到底,愛的是自己。  再說了,婚姻么,人人都憧憬是美好的、幸福的。結果呢,世上人真的走入婚姻,才發現百般不如意、蒼白乏味、甚至是生不如死的痛苦。可是呢,誰也沒有想想,誰向你承諾了婚姻一定是幸福的美好的呢?沒有任何一個神仙承諾。  愛是情、恨是情,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就好比沙子堆起來的房子,沙子隨時會散落。對呀,情是不穩定的、流動的。那是不是說婚姻不需要愛情了?你看,剛說過黃袍怪已經是一種極端的性格,這剛說的是愛情不是婚姻的基礎,卻沒說不能有愛情呀。愛情,應該從信義中滋生,這才是有源之水長流。信義才是婚姻真正的基石。信義不就是兌現承諾的過程么?兌現什麼承諾?兌現以前的承諾呀。以前的承諾,就是你真摯的、強大的願望。  第二十九回(2) 打腫臉充胖子  就別說婚姻的基礎沒有信義是夠嗆的了。這人和人之間,都要應該以信義為基礎。這寶象國國王和自己的三女兒百花羞公主之間,有信義。這黃袍怪和百花羞公主,其實就沒有信義。豬八戒呢,對誰都沒信義,包括對他自己。唐三藏呢,對自己的面子有信義,對孫悟空沒信義。只有孫悟空一個人,講信義。  咱們看看唐三藏是如何維持自己面子的。  且說餓了一天的唐三藏,在逃出黃袍怪的魔爪之後,也顧不得上喊吃齋了、也顧不得上休眠了,一行人連滾帶爬的,八戒當頭領路為名逃竄在最前面,沙僧後隨,出了那松林,上了大路,頭也不回的一路飛奔而去。  等到他們一行人到了寶象國,這怎麼說也是一個偏遠的小國家。可是在久不見城市的唐三藏眼裡,簡直就是到了天堂一樣,貪看得仔仔細細。對於他所見所記的景緻,小說花了將近三百字來細細的描述。寫這麼細做什麼呀?乃是因為勾動了他思鄉之情,「取經的長老,回首大唐肝膽裂」。  是呀,剛剛逃脫了恐怖的魔爪,忽然間又身處故鄉一般的繁華俗世,這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幾乎讓他精神分裂、肝腸寸斷呢。等到他們順利在驛館中安歇,等到他順利見到國王、通關文牒順利的蓋章花押,等到他把百花羞的家書給了國王他們——他,終於找到了點身處唐宮、面對唐王的那種場景和氣派、那種被重視的感覺……  於是,他真的開始受到重視了。  那學士讀罷家書,國王大哭,三宮滴淚,文武傷情,前前後後,無不哀念。國王哭之許久,便問兩班文武:「那個敢興兵領將,與寡人捉獲妖魔,救我百花公主?」連問數聲,更無一人敢答。真是木雕成的武將,泥塑就的文官。那國王心生煩惱,淚若湧泉,哭啊哭啊。  老看著老大在那裡哭,也不是個事兒呀。茫然中,這滿朝的文武,忽然集體的靈光一閃,忽然就恍然大悟了,於是齊齊的趴下去奏道:「陛下先不要煩惱。公主走失這麼多年,偶遇唐朝聖僧,寄書來此,不知道她在妖怪那裡的安危。我們都是凡人凡馬,習學兵書武略,只能跟凡人凡馬打仗呀。那妖精雲里來霧裡去的,我們連他面孔都沒機會看見,讓我們怎麼去救呀?」 好,這話說得幹練精巧、義務推得乾乾淨淨、非常合情合理。  然後大傢伙兒話鋒一轉,聚光燈的焦點集中在了三藏的身上:「想東土取經者,乃上邦聖僧。這和尚『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必有降妖之術。」  你看看,人家這話說的,也真是句句精當。你既然是***東土來的取經人,那一定是***裡面的高僧。既然你『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那麼你一定也可以降妖伏魔。怎麼樣,這個推理也非常正確吧?無論從哪個層面上,都是沒問題的。當然,中間隱含了一個推理環節,那就是既然你是上邦高僧,那應該就是『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這個隱含的環節,應該說也一點問題沒有。  然後大傢伙兒話鋒又一轉,集中在三藏身上的聚光燈變了顏色:「自古道『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可就請這長老降妖邪,救公主,庶為萬全之策。」  「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這話說得,亮晶晶八面玲瓏、冷森森寒光四射。文武群臣的這些話,簡直就象一把刀子,三剜兩轉的,忽然就要削去了三藏那華麗麗的面子皮兒。  那國王聞言,也忽然就恍然大悟、靈光一閃,急回頭,便請三藏道:「提出的急迫要求:長老若有手段,放法力,捉了妖魔,救我孩兒回朝。開出的優厚條件:也不須上西方拜佛,長發留頭,朕與你結為兄弟,同坐龍床,共享富貴如何?」  這話三轉兩轉,三藏臉上愜意的笑容還沒來得及收回,這麻煩就纏上身了。三藏慌忙啟上道:「貧僧粗知念佛,其實不會降妖。」三藏說的,斷然是實話,可是,人家沒辦法相信他呀。因為國王馬上就抓住了他這狀況裡面的狀況。  國王道:「你既不會降妖,怎麼敢上西天拜佛?」是呀!這國王問的,斷然是內行話。不會降妖就不可能是真正的修行人呀!況且這一路妖魔鬼怪甚多,國王又不是耳目閉塞的人。  其實,這文武群臣的話,國王的話,對於一個有悟性的修行人來說,聽到了會怵然心驚,會馬上深刻反思的。「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你既不會降妖,怎麼敢上西天拜佛?」  這個時候,唐三藏應該這麼這麼說,可是他卻那麼那麼說:「陛下,貧僧一人,實難到此。貧僧有兩個徒弟,善能逢山開路,遇水迭橋,保貧僧到此。」  一路上「善能逢山開路,遇水迭橋」的徒弟,是誰呀?不正是之前被他給趕走的孫悟空嗎?怎麼到了一向不撒謊的三藏嘴裡,卻變成了豬八戒和沙悟凈了呢?  這寶象國文武群臣與國王的話,應該說,是菩薩和神仙們藉助他們、利用他們自身的閱歷和條件、通過他們的嘴巴,在暗示唐三藏。如果這時候他醒悟了,那麼,往下的麻煩就會小很多。可以假設,他想起來了孫悟空的功績,然後這寶象國國王就要求去請孫悟空。孫悟空來了,這黃袍怪的問題快速解決,結局還是一樣的,各就各位,怨與緣都獲得了了結。那麼,他不會被可恥的變成老虎,白龍馬不會沒必要的受傷,悟凈和老豬,也不至於那麼狼狽,寶象國的幾個宮女們,也不會悲慘的枉死。  可是這三藏,就是要拒絕承認孫悟空的本事,就可可的要把自己的麵皮維護到底,於是,喊來了豬八戒沙和尚作秀。然後豬八戒的面子和魯莽被三藏給充了氣、被國王和群臣給捧上了天,膨脹膨脹的去裝大頭蒜去了……  第二十九回(3) 繼續喂招  地球人火星人宇宙人都知道,只有唐三藏不知道,他的大徒弟是孫悟空。唐三藏,為了賭一口惡氣,在國王面前說:「我那大徒弟姓豬,法名悟能八戒。……第二個徒弟姓沙,法名悟凈和尚。……」  且說那獃子豬,眼見得這舉國官員被自己的獨特樣貌給嚇得膽顫心驚的、無人不怕,心裡真是有點美滋滋的得意呢。這洋洋得意之下,獃子也擺出一副高人的姿態來。  你看他哥兒倆,各帶隨身兵器,隨金牌入朝,早行到白玉階前,左右立下,朝上唱個喏,再也不動。那文武多官,無人不怕,都說道:「這兩個和尚,貌丑也罷,只是粗俗太甚!怎麼見我王更不下拜,喏畢平身,挺然而立!可怪!可怪!」徒弟們尚且如此的昂揚精神,倒是那當師傅的慌得跪在殿前,不住的叩頭道:「陛下,貧僧該萬死!萬死!……」  其實呢,作為修道之人,見到人世間的權貴、帝王,的確是不應該下跪的。這小說,每每寫到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們,見到帝王一律是作揖、一律是不下拜的。你看那孫悟空,別說人世間的帝王,就連天王老子玉皇大帝,都不客氣。這孫悟空,自打出世以來,只給三個人下跪:菩提祖師、觀世音菩薩、和如來佛祖。這三個人是真正的師父。  修行之人,超越世間所有人的榮華富貴,這個倒不只是一種形容。修行人如果沒有限制的話,可以隨意改變下界的,那人世間的一切,他可是想怎麼變就怎麼變,你一個小小的帝王,又算得了什麼。  那麼,每每這哥兒仨個都不下跪,那唐三藏則楓王必跪,西行一路上那麼多帝王,無一倖免。三藏的過度禮貌行為,早在他取經出發前就開始了。當他被選到唐王宮裡的時候,太宗喜道:「果然舉之不錯,誠為有德行有禪心的和尚。朕賜你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之職。」玄奘頓首謝恩,受了大闡官爵。這時候,他受封於唐王,成了長安國一名僧官,按道理那的確是應該跟其他官員一樣的跪拜皇帝的。  跪雖然跪下去了,可是在國王眼裡,他還是站著的,他徒弟們相貌獨特、骨骼清奇,還真的算是聖僧一位了。那國王戰兢兢,走近前,攙起道:「長老,還虧你先說過了;若未說,猛然見他,寡人一定唬殺了也!」  慌張歸慌張,這正經事兒還是不能含糊的,國王定性多時,便問:「豬長老、沙長老,是那一位善於降妖?」那獃子看見自己這動都不動一下,就能如此的威力四射,嚇得他們面如灰土,心裡開心得要死。這獃子,被國王和文武大臣的高度下降,給相對拔到了雲霄之上的高度。這睥睨眾生的感覺真好呀,暈乎乎的腦袋還沒想清楚到底要怎麼抓住機會顯擺,那嘴巴已經自行答道:「老豬會降。」  一聽這異人果然說會降妖,國王馬上一臉的崇拜表情、畢恭畢敬的、小心翼翼的問道:「怎麼家降?」醞釀了一下之後,八戒搖頭晃腦的回道:「我乃是天蓬元帥;只因罪犯天條,墮落下世,幸今皈正為僧。自從東土來此——第一會降妖的是我!」  哇!原來天上也有豬啊!這國王一聽八戒是天上來的,更是一方面震驚,一方面好奇心充分得到滿足,對老豬佩服得要死,心中充滿了對八戒的幻想和憧憬……國王於是不由自主的喃喃自語道:「既是天將臨凡,必然善能變化。」八戒一聽,知道是遞磚頭墊腳後跟的,樂得夠嗆,趕緊順水推舟道:「不敢,不敢,也將就曉得幾個變化兒。」  國王聞言,就跟動物園籠子邊上好奇的小孩子一樣:「你試變一個我看看。」八戒這一下就樂昏了頭,忘記了自己是吃幾兩乾飯的,自我將軍道:「請出題目,照依樣子好變。」誰都知道,八戒變化之術不靈光,並且只能變些粗夯之物。但是這時候,他已經想不起來這些了。  幸虧這國王土得掉渣、天真得要死,居然一下子想不出來要豬八戒變個啥東西好了。國王道:「變一個大的罷。」  哎呀,這不正中老豬的下懷嘛。這老豬,早就被崇拜給充足了氣,他內心的自我形象,早就膨脹得天地間唯我獨尊、我個頭最大了。你看他如何賣弄手段。捻訣念咒,喝一聲叫「長!」把腰一躬,就長了有八九丈長,卻似個開路神一般。  老豬這一膨脹,那兩班文武的恐懼心再次得到充分的滿足,戰戰兢兢、呆呆掙掙、發抖了好一陣子,終於平靜下來了。  恐懼心套餐剛剛結束,這幼稚好奇之心的開胃小菜又接著端上來了,呆鳥自有呆鳥欣賞,鎮殿將軍問道:「長老,似這等變得身高,必定長到甚麼去處,才有止極?」那獃子又說出不過腦子的獃話來,八戒任由嘴巴胡扯道:「看風。東風猶可,西風也將就;若是南風起,把青天也拱個大窟窿!」  天上地下的神仙,有史以來,第一次聽說還有風吹出來的神通。那國王也不知道,這風是八戒嘴裡吹出來的風,大驚道:「收了神通罷。曉得是這般變化了。」  八戒把身一矬,依然現了本相,侍立階前。擺顯夠了,這腦袋已經熱到青煙直冒,退路已經被老唐老豬自己給封死了,人類已經阻止不了八戒去打妖怪去獻醜的決心了。  獃子去了。沙僧可沒有糊塗,這私底下還是要有點自我認知的,眼看師父和師兄如此忘乎所以的自我膨脹,沙僧心裡邊還是很不穩定,他於是將酒亦一飲而干,仗著酒膽,道:「師父!那黃袍怪拿住你時,我兩個與他交戰,只戰個手平。今二哥獨去,恐戰不過他。」  這時候的三藏,早就被自己的表演、八戒的表演,給深深的陶醉了。對於沙僧的話,只當是清風拂面,輕飄飄的道:「正是,徒弟,啊,你可去與他幫幫功。」  唐三藏明知道八戒沙僧干不過那妖怪,還讓兩個徒弟前去自投羅網。  第二十九回(4) 溝通有個水平問題  前面咱們提到過溝通的方式。這溝通的手段,非常重要,是社會運作的脈絡、是歷史承傳的脈絡,是人和人之間的精神通道。人和人的溝通,絕對不是表面看上去那麼膚淺的事情。尤其是作為修行人,能不能和人溝通,能不能和天地溝通,能不能和一層一層的壙宇溝通,那可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情。  自以為是的人、愛面子的人,溝通能力是很差的;習慣於撒謊的人,是幾乎談不上有溝通能力的。  這取經的一伙人,除了老沙、剩下的三個都是自以為是的傢伙。老唐和老豬,又是最喜歡麵皮的人兒。撒謊方面,老豬是專家、老唐是業餘愛好者。是的,這師徒四人,在修行的初級階段,沒有一個是擅長溝通的。  哎!肯定有人馬上就抓住了我的小辮子:這不是說,習慣於撒謊的人、習慣於花言巧語的人,是強於溝通的人嗎?怎麼到了你嘴裡,這他們反而成了不懂溝通的人了?是不是你自己,因為笨嘴拙舌、內向木訥,妒忌人家哩?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人而不仁、是為麻木,麻木者,乃是身心喪竅。撒謊的人呢,則是連跟自己都溝通不了了,才說出來謊言的。在他謊言相關的事情上,跟自己都無法溝通,你還指望他跟別人能達成多少溝通?  豬八戒由於面子的氣球,被吹的漲鼓鼓的,早就膨脹到了腦筋扭曲的地步。這乘興而來的老豬,回頭來到這黃袍老怪家,本來是個妖怪窩,在昏頭興奮之下,他卻當作是兔子窩,上來二話不說,就掄起耙子,往那波月洞的門上,儘力氣一築,把他那石門築了斗來大小的個窟窿。  這叫什麼溝通?這叫粗暴溝通。粗暴溝通,有時候也能起點溝通的作用,但是呢,那是在極端罕見的情況下,才會可能出現期待的效果的。這是一種負面溝通的方式,就算偶爾能達到目的,那也是一種同時帶來兩敗俱傷的成功。習慣採取這種粗暴溝通的人,往往更不可能是帶著正面目的前來的,本來就是目的有雜質,這負面手段,讓負面雜質的成分加大、讓正面目的的成分減小。  倒是這小妖淳樸得掉渣,老豬那呲牙咧嘴的樣子,嚇呆了看門的小妖,天真的以為他倆是什麼東西落到這裡的。西遊記寫到的很多小妖怪,都是這樣淳樸得掉渣,跟豬八戒一個德行,讓人笑得不行。西遊記中,不管寫到什麼絕境、寫到什麼角色,都是一點輕鬆、一點詼諧、一點調侃、卻沒有一丁點的仇恨、也從不表達恐懼之類的。  這個可不是什麼性格樂觀的原因,這是修行人應有的真實心態。我覺得,在唐僧師徒四人,各自表現修行人在每一關難中的各層心境。唐三藏作為最表層人一面的代表,他一直就是在各種情緒中度過的,關過不去了,就是豬八戒那種滿心的小九九。沙悟凈是對應傳統文化所代表的那深一層的恆心、毅力。悟空呢,對應升華上去的新一層生命、深一層本質。  作為修行人,自始至終都有表層人這一面的,那麼,修行中,一直都是在最淺顯的事情上修行,修行中,任何的小事情,都是不可輕視的。反過來說,修行人,基本上都是在雞毛蒜皮中走過來的。那種轟轟烈烈的大事情,其實不多。別看有人寫得轟轟烈烈的,那是修行上去之後看到的結果,不是修行本身。修行的實質,就是在表面上度過、在表面上選擇。  老豬小心眼兒很細,正經事卻想得很糙,他可想不了這麼多,就知道衝口而出的意氣風發的感覺。你看他,見到那匆匆出門而來的妖怪,就劈頭蓋臉的來一句沒頭沒腦的話:「你這潑怪幹得好事兒!」  嗯,老豬這劈頭蓋臉的質疑,乃是我東土眾生最常見的責難出招方式。這一招用起來酣暢淋漓、直抒胸臆,只是這一招達到的結果,並不是讓對方說話。  還是這黃袍怪智商高一點點,面對八戒這麼粗魯的態度,他卻反過來給八戒說話的機會,他提醒老豬你應該說說清楚先。他問:「甚麼事?」於是老豬這才想起來表達一下為何如此的憤慨。  本來,這是一個老豬把話說妥貼的機會。但是顯然,他毫不猶豫的糟蹋了這個機會。他吐嚕吐嚕的說了一通糙話,把矛盾給激化了。八戒道:「你把寶象國三公主騙來洞內,倚強霸佔為妻,住了一十三載,也該還他了。我奉國王旨意,特來擒你。你快快進去,自家把繩子綁縛出來,還免得老豬動手!」  老豬這番話,小說如此評價「言差語錯招人惱、意毒情傷怒氣生」。也就是說,不但盛氣凌人激怒了妖怪、還出賣了公主、出賣了國王,並且還斬斷了談判的可能、斷了自己迴旋的餘地。  結果可想而知,把本來就氣哼哼的妖怪給惹毛了之後,那妖怪可是沒人性的,發起狠來,一定要搞掂他倆的了,這能變得身高八九丈的豬大神,他哥兒倆跟人家打了八九個回合就筋疲力竭了。  這老豬,意氣逞強不說、還沒有自知之明,被幾個凡人給捧得忘乎所以、結果就無吉不利、敗了。敗了就敗了吧,畢竟你們是兩個,互相照應一下,體面的撤退應該還是有機會的。你看他,情急之下,也顧不上面子了、也忘記自己吹下的牛皮了,毫無義氣的他,為了自己的退路,就讓師弟沙僧頂包,找了一個巨無賴的借口,溜之乎也:「沙僧,你且上前來與他斗著,讓老豬出恭來。」  本來么,這老豬雖然很大程度出於要做名人、要麵皮光鮮才來捉妖的「我兩個努力齊心,去捉那怪物;雖不怎的,也在此國揚揚姓名。」但是他畢竟是帶著正義的目的,所以本來是來做一件很正義的事情來的,可是到了他嘴巴里,卻說得氣呼呼的、成了街頭霸王火拚的架勢,「住了一十三載,也該還他了。」你說這句話,這叫什麼話呀!太市井粗俗了,並且簡直就是來強搶民女的架勢。  八戒善於巴結,但是不善於溝通。並且,溝通也是要看人的,要看對方的智商,遇見弱智是麻煩、遇見自作聰明的更麻煩。其實,最麻煩的,是這種根本就不肯溝通的。你無法喊醒一個裝睡的人、也無法跟一個拒絕溝通的人溝通。是這樣吧?  不是,這道理是凡俗間的道理。但是作為修行人,那是另一番景象的。修行人,往深層去探究、一層一層的探究,終有能找到死結的那一天。  (第二十九回完)  第三十回(1) 真不真 假不假  (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卻說那怪把沙僧捆住,也不來殺他,也不曾打他,罵也不曾罵他一句。這是為何?從妖怪的角度是這麼看這個問題的。那妖怪綽起鋼刀,心中暗想道:「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禮義;終不然我饒了他性命,又著他徒弟拿我不成?——噫!這多是我渾家有甚麼書信到他那國里,走了風汛!等我去問他一問。」也就是說,妖怪認為雖然是沙和尚也跟著來搗亂,但是這事情貌似根子不在老沙身上,他只是個敲邊鼓的角色。  那麼,其實,你知道,我不會只從妖怪的角度來分析的。我認為,乃是因為老沙這次關難中的表現超好超合格,所以菩薩他們就不讓妖怪為難他。讓那妖怪想老沙師父唐僧去了。他以妖怪之心,度唐僧之腹「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禮義;終不然我饒了他性命,又著他徒弟拿我不成?」也就是說,他打死都不肯信,這個唐僧被自己放了一條生路之後,會不懂得感激饒命之恩,會為了麵皮而派遣徒弟前來挑釁他家的主權、干涉他家的內政來。  黃袍怪的推理過程,條件之一是: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禮義。條件之二是:我饒了他性命,他應該不會著他徒弟拿我。那麼,現狀是他兩個徒弟前來拿我。潛在條件是這十三年來從來沒有外來勢力粗暴干涉我家內政。結論是:必有另外的知情人要干涉我家內政。  說起來有趣的很呀,這黃袍怪腦筋這叫一個清晰、準確。並且他還懂得大唐國乃是上邦、是禮義之邦。要說這妖怪,也真是個有品位有內涵的妖怪。奉勸現在那些粗魯傻氣的妖怪,要做人家這種有品位的有頭腦的妖怪,別整天跟個殭屍似的被其它妖魔利用,這樣沒頭腦人家用了你也會拿你當垃圾。  雖然本領不濟,但因為一身正氣,這沙僧免除了一頓暴打。然後這妖怪就把行兇的惡氣轉向了他親愛的娘子。當然這公主不能承認了,情急之下,公主只好把一線渺茫的希望,寄託給了修行人:「我和你去問他一聲。果然有書,就打死了,我也甘心;假若無書,卻不枉殺了奴奴也?」  到這時候,如果喚作被對質的是老豬,結果是什麼,用腳丫子都想得出。如果喚作對質唐三藏呢,嘿嘿,對不起,人家可是喜歡一視同仁的「說實話」的呦。他連自己取經的團隊成員都可以欣然供出、還沒有心理負擔,結果是什麼,各位都不用想就知道的了。  那怪聞言,不容分說,輪開一隻簸箕大小的藍靛手,抓住那金枝玉葉的發萬根,把公主揪上前,摔在地下,執著鋼刀,卻來審沙僧;咄的一聲道:「沙和尚!你兩個輒敢擅打上我們門來,可是這女子有書到他那國,國王教你們來的?」  這妖怪對百花羞公主的這番氣恨之下的豪邁革命家氣魄,我知道,是典型中國小男人的形像。小男人喜歡對沒有反抗能力的人動粗,因為沒有後果。小男人更喜歡對自己家裡人動粗,當然一樣因為沒有什麼後果。當然,中國小男人跟這黃袍怪還是比不了的,畢竟,這黃袍怪敢於跟外來者動手,也不管是否打得過,也就是說他起碼有足夠男人,中國小男人,是完全不會挑戰強者的。不對,我說的也不對,他們會關起門來痛罵、快活快活嘴。然後出了門之後,照樣對拳頭點頭哈腰,毫無心理負擔。  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沙僧,就閃現出前生前世修行人的氣概來,義字當頭、生死兩忘,沙僧已捆在那裡,見妖精兇惡之甚,把公主摜倒在地,持刀要殺。他心中暗想道:「分明是他有書去;救了我師父。此是莫大之恩。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罷!罷!罷!想老沙跟我師父一場,也沒寸功報效;今日已此被縛,就將此性命與師父報了恩罷。」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句話的道理,恐怕現在少人明白。有些人也經常把這話掛在嘴邊上、洋洋自得,殊不知這是何等的一種氣魄,殊不知他那輕佻的姿態是何等的讓人難受。這師,非俗世中的那種師、這父也非俗世中的那種父。師是給予者、施;父是承負者、負,說的都是修行人的事情,說的是莫大之恩。  遂喝道:「那妖怪不要無禮!他有甚麼書來,你這等枉他,要害他性命!我們來此問你要公主,有個緣故。只因你把我師父捉在洞中,我師父曾看見公主的模樣動靜。及至寶象國,倒換關文,那皇帝將公主畫影圖形,前後訪問。因將公主的形影,問我師父沿途可曾看見,我師父遂將公主說起,他故知是他兒女,賜了我等御酒,教我們來拿你,要他公主還宮。此情是實,何嘗有甚書信?你要殺就殺了我老沙,不可枉害平人,大虧天理!」  你看看,你看看,那妖見沙僧說得雄壯,就被震住了。為何說他說得雄壯?那是因為沙僧這些話的裡面,壓入了他自己的性命、恩義為大、以命相搏,那黃袍怪只不過是一個下界小怪,怎麼會承受得了這麼大的氣魄?他承受不了,就被衝擊得惡意和疑慮都一乾二淨了。  你看看,你看看,這沙僧說了謊話,鎮住了妖魔。那唐僧說了真話,卻幾乎要「坦白從寬牢底坐穿」。真是謊話也有謊話的用處、真話也有真話的惡劣……  你看看,你看看,果然你被我轉移了注意力。這事情的實質,跟真話假話沒關係,跟你面臨的局勢、面臨的對象才有關係。實質的問題在表象之後,人們往往都習慣於從表層的表象上摳摳索索的,卻不知到願力是什麼,也不知道跟行惡者是不能順從的。  面對行惡者、妖魔,是任何事情都不應該順從的,就算他是變作帝王將相、權貴豪強,也不能膝蓋發軟,這是第一大義。  第二,沙僧已經說的很清楚,這時候「如實回答」,根本就是假真話,這時候的真話,是被用來掩蓋自己求生、掩蓋自己懦弱、嫁禍於人,根本就不是真的為了講真話。「她救了我師父。此是莫大之恩。我若一口說出,他就把公主殺了,此卻不是恩將仇報?」  沙僧的假話,又是怎麼樣的假話?他首先是守定了根本大義,其次是要往自己身上攬罪,要以命換命、以命報恩。他的選擇,就是要改變公主死亡的命運、減少唐三藏的魔難,他的假話,是他用來兌換別人生命的誓言,他說的時候,因為還沒兌現,看上去就是謊言一樣。可是,他是就要用生命去兌現的了。他兌現了,那就決不是假話了。假話和誓言,差別就只有一點,那就是你是否最終會兌現。  習慣撒謊的人,肯定很難看透其中的竅要。因為看不透,所以才輕易許諾、最終成了大話王、成了謊言的奴隸。  沙僧這威武雄壯的志念一起,馬上天機逆轉、死亡威脅馬上煙消雲散。那妖怪就丟了刀,並且顧不得沙僧,重新跟老婆秀恩愛去了。  第三十回(2) 妖怪變帥僧變傻  一樣是謊話,你看那黃袍怪,說起來就如同水銀瀉地一樣的肆無忌憚、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完全不像沙僧那樣要瞻前顧後、保護這個、保護那個。  妖怪的撒謊技巧,跟目前國內市面上流行的撒謊技巧,毫無二致,編故事、打動你的糊塗、貪婪、愛慕和虛榮。不管謊言多麼精美,都是為了抓取捕獲你的缺點、弱點。  並且,自從開天闢地、宇宙洪荒,再精美的謊言、所有的謊言、都有一個說不攏的缺口、一個永遠不能周全的漏洞。  你看那妖怪如何撒謊就知道了。國王道:「三百里路,我公主如何得到那裡,與你匹配?」那妖精巧語花言,虛情假意的答道:「主公,微臣自幼兒好習弓馬,採獵為生。那十三年前,帶領家童數十,放鷹逐犬,忽見一隻斑斕猛虎,身馱著一個女子,往山坡下走。是微臣兜弓一箭,射倒猛虎,將女子帶上本庄,把溫水溫湯灌醒,救了他性命。因問他是那裡人家,他更不曾題『公主』二字。早說是萬歲的三公主,怎敢欺心,擅自配合?當得進上金殿,大小討一個官職榮身。只因他說是民家之女,才被微臣留在庄所。女貌郎才,兩相情願,故配合至此多年。當時配合之後,欲將那虎宰了,邀請諸親,卻是公主娘娘教且莫殺。其不殺之故,有幾句言詞,道得甚好。說道:  托天托地成夫婦,無媒無證配婚姻。  前世赤繩曾系足,今將老虎做媒人。  臣因此言,故將虎解了索子,饒了他性命。那虎帶著箭傷,跑蹄剪尾而去。不知他得了性命,在那山中,修了這幾年,煉體成精,專一迷人害人。臣聞得昔年也有幾次取經的,都說是大唐來的唐僧;想是這虎害了唐僧,得了他文引,變作那取經的模樣,今在朝中哄騙主公。主公啊,那綉墩上坐的,正是那十三年前馱公主的猛虎,不是真正取經之人!」  首先這妖怪變得非常符合世俗人追求俊美的心理,其次這妖怪又祭出英雄救美的必殺技,完全符合了這人類的執著所在,然後又把這些用外貌和甜言蜜語賺來的信任,馬上給唐三藏編織了一張絕殺的大網。  但是您看出來這妖怪精美謊言外衣上的大破洞沒有?仔細梳理梳理……  你看這妖怪,說來說去、編來編去,就是說不清楚他是什麼時候知道公主的身份是公主了。並且,這公主乃是一個重情之人,怎麼會不交代自己身份而跟一個陌生人成親?就算他不交代,帝王家兒女,跟普通人家不同,哪有看不出來的道理?  「托天托地成夫婦,無媒無證配婚姻。」你以為你是無官無法之處閉塞的山野村夫嗎?媒妁不需要,官方證明也不要,那為啥還要處處表現自家家境殷實、還擺出一副懂教養的樣子:衣著光鮮、舉止優雅、家童眾多、能文能武。  這傢伙,跟之前的白晶晶一樣,不懂人世間,不懂人類的那些規矩,這些妖怪們,就算你給他們四書五經之類的天天念也沒用。沒有人類的身體,學也學不懂,傳統文明倫理,都是跟人類的身體結構符合的,沒有人類的身體是學不進去的。  也就是說,不管你遇見什麼樣的人,就聽他說話裡面有沒有人倫、有沒有實質的人倫,一聽就知道了,根本不需要用天眼才能看。當然,並不一定站在你面前說怪話的就是妖怪。可是說怪話的,一定不是他本人。是誰?嘿嘿,您說是什麼東西呢?  但是呢,這滿朝文武和這個寶象國國王,早被謊言那華麗麗的外衣給炫得兩眼昏花、兩耳轟鳴,如同吃了鴉片一樣舒坦得口塗白沫了。  本來么,這唐三藏逃離信訪辦一樣的魔窟,到了寶象國以為是到了美領館一樣安全,沒想到妖怪來了,才發現這裡還是信訪辦。來,咱們一起想想,這美領館是怎麼變成信訪辦的。  其實,說到底,還是三藏自己信心虛弱,妖怪還沒進來,他就放棄抵抗、主動投降了。  你看那妖怪變作一個英俊小生,縱雲頭,早到了寶象國。按落雲光,行至朝門之外。對閣門大使道:「三駙馬特來見駕,乞為轉奏轉奏。」那黃門奏事官來至白玉階前,奏道:「萬歲,有三駙馬來見駕,現在朝門外聽宣。」那國王正與唐僧敘話。忽聽得三駙馬,便問多官道:「寡人只有兩個駙馬,怎麼又有個三駙馬?」你說這皇帝糊塗得,你自己兩個女婿,事情那麼清楚,你居然還要問其他人?  還是旁觀者清,多官道:「三駙馬,必定是妖怪來了。」  事情很顯然。然後這皇帝又糊塗了,不知所措,國王道:「可好宣他進來?」  然後,唐三藏的心理防線,就輕易瓦解、自行崩潰、於是就開門揖盜了。那長老心驚道:「陛下,妖精啊,不精者不靈。他能知過去未來,他能騰雲駕霧,宣他也進來,不宣他也進來,倒不如宣他進來,還省些口面。」  什麼是邪魔侵正法?這就是了。邪魔,真正有威脅的邪魔,並不是外在的、不是站在門外的那個,那個黃袍怪,只是真正邪魔手裡的棋子。真正的邪魔在哪裡?就在三藏哥哥的身心中徘徊。  本來,他身心都在邪魔籠罩之下,當這三藏僅存的最後防線一崩潰,他就徹底完了。外在的邪魔,就順理成章的欺負他了,把他變成了一隻大老虎。  變什麼不好,要變成大老虎?那妖怪說了他是老虎精嘛。老虎說他是老虎精,肯定是出發之前就打定了主意,構思好了謊言的。這黃袍怪,心裡是對唐三藏肯定充滿了氣恨,恨他「恩將仇報」。當然了妖怪還不知道這世界上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這說法,唐三藏確實有些軟骨頭,但好歹人家還是懂黑白的,雖然妖怪放了他,也斷然不至於變態到要感激妖怪的不殺之恩的程度。  可是,你自己琢磨琢磨這黃袍怪的話,裡面還頗有味道、別有一番景象,真的還不是這黃袍怪的水平能胡編亂造的,起碼相當程度上,不是他的水平能說出來的話。  托天托地成夫婦,無媒無證配婚姻。前世赤繩曾系足,今將老虎做媒人。這句話一語雙關,說的是修行煉化之事。坎水出離、煉化未成、修鍊誤入歧途,「那綉墩上坐的,正是那十三年前馱公主的猛虎,不是真正取經之人!」  這話聽起來,簡直是如同炸雷一樣。這不是明明白白的在說唐三藏已經出問題了?!  第三十回(3) 三藏變老虎  咱們一直在說,唐三藏腦筋有問題,而且很大很大。他的歪腦筋被無形的惡魔抓住了,給放大、放大。然後終於在惡念的作用下,趕走孫悟空之後,他自己開始墜入惡魔的坑坑。後來逃到寶象國,又在虛榮心的作用下再度膨脹、二次探底,終於,被那黃袍怪給抓住漏洞,變成了一隻大老虎。  這個大老虎,的確就是唐三藏內心可怕執著的形象。  如果他不被這黃袍怪給魔他一下子,把他給變成老虎,他還真的以為自己前面的種種惡念惡行是符合佛法的哩!  就算這黃袍怪不把他變成老虎,那早就控制了唐三藏身心的執著惡念、盤踞在他心中,也已經是活脫脫的一隻猛虎了。你看他前面的種種思想言行,作為他這麼斯文的、有涵養的、又軟弱的一個和尚,居然可以那麼的兇狠、激烈,他對孫悟空的表現,從肉身這個層面上看,就好比一隻小鳥沖著一隻雄鷹要拼死拼活一樣。那股子兇悍的勁頭,就是這隻大老虎了。  上面說的這是三藏兇狠的一面,可是咱們還知道,這裡面還有個歸零原理。就是表面上越是兇狠,內心越是怯懦;暴怒中看上去越是堅決,其實這內心越是沒有主意。人往往都是這樣的,極端的情緒對應的,就是內心的混沌。  你看,按道理說,孫悟空那麼威猛,三藏都敢於對他發飆,這面對的妖怪黃袍怪,哪有孫悟空那麼威猛么,唐三藏應該對黃袍怪更應該發飆吧?其實沒有,唐三藏從頭到尾都沒敢對黃袍怪發飆。第一次跟黃袍怪對話的時候,嚇得六神無主、徹底坦白。第二次黃袍怪來到皇城,這還沒見面,唐三藏就主動放棄自我、精神自我捆綁、自我獻祭了。  過去練武人看人也是這樣看的,從表象上看這個人是否浮躁、草率、從一舉一動中就可以輕易觀察到。這種人,在很多人眼中是很有氣魄的、果斷啊,其實骨子裡是浮躁草率、虛浮。這種從表面上似乎陽剛的東西,內里是虛火、陰火,其形象就是這種陰性的猛獸形象,再深層,就成狡獸這種猛獸了。這內在的猛獸,正是跟黃袍怪同類的,見到黃袍怪,當然就不會發作了,它們乃是同宗同族同類的嘛,人家才不會內杠。  三藏深習傳統文化,按道理,這傳統文明的文武是同源同宗同理的。三藏只熟習了表面,深層的內涵悟不到,所以就以為強求表面的文雅、溫和就夠了。深層的脈路沒有跟傳統文明的架構接軌,那麼就這樣,在修行的關難中,輕易的就被負面情緒給控制。  等到表現在最表面,他就跟這寶象國的國王、百花羞公主,找到了共同語言。國王和公主,同樣是三藏內心性格對映出來的形象。  他們三個的共同性格是什麼?就是小說中著力刻畫的:水性。  水性楊花、心如浮萍。  小說對三公主百花羞的水性的刻畫、很突出。你看她,在跟黃袍怪差點鬧崩之後,等到黃袍怪忽然又對她恩愛起來,她自己也一轉眼就由悲轉喜了。那妖……遂丟了刀,雙手抱起公主道:「是我一時粗鹵,多有衝撞,莫怪,莫怪。」遂與他挽了青絲,扶上寶髻,軟款溫柔,怡顏悅色,撮哄著他進去了。又請上坐陪禮,那公主是婦人家水性,見他錯敬,遂回心轉意……  黃袍怪說要去拜訪國王,百花羞不是心驚自己國家將要遭殃,卻在擔心相貌問題。公主道:「你去不得。」老妖道:「怎麼去不得?」公主道:「我父王不是馬掙力戰的江山,他本是祖宗遺留的社稷。自幼兒是太子登基,城門也不曾遠出,沒有見你這等凶漢。你這嘴臉相貌,生得醜陋,若見了他,恐怕嚇了他,反為不美;卻不如不去認的還好。」  等到那妖怪真的變了一個英俊小生出來之後,那公主竟然渾然恍惚間以為自己的妖怪老公真的是英俊小生,公主見了,十分歡喜。那妖笑道:「渾家,可是變得好么?」公主道:「變得好!變得好!你這一進朝啊,我父王是親不滅,一定著文武多官留你飲宴。倘吃酒中間,千千仔細,萬萬個小心,卻莫要現出原嘴臉來,露出馬腳,走了風汛,就不斯文了。」唉……  國王的水性,也是跟他的寶貝女兒不相上下,那妖怪幾句漏洞百出的漂亮話,就讓他如痴如醉的相信了。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識妖精,轉把他一片虛詞,當了真實。  真是個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並且真是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妖怪、公主、國王、還有八戒、統統與三藏有著奇特的共同語言,他們的場也因此奇特的互相吸引。狡性與水性是相通的、都一樣的是無根、無原則、無厘頭,愛你不需要理由、恨你也不需要理由。  可是,你說,這三藏變成了猛虎,怎麼說也應該有點虎氣的威猛吧?偏偏不,他變的老虎甚至連病貓都不如。原來那師父被妖術魔住,不能行走,心上明白,只是口眼難開。這也就是「邪魔侵正法」。  魔性本身就是妖術,魔性大的人,本身就是本尊被囚禁、心智被鎖死的。魔性大的人的聰明、強悍、全是假的,這時候,他,只不過是魔性手裡的一個木偶、一個工具。  解鈴還須繫鈴人,誰是系鈴人?不正是他本人,和老豬么?所以呀,這請回美猴王的事情,還只能老豬去做。請了回來,解了魔障,自此,三藏的那種傻裡傻氣的水性狡性都沒有了,讀者也別擔心還會繼續如此「尖刻」的挖苦他了。但是對八戒呢,就不好說啰……  第三十回(4) 尋常之中有非常  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有護法神,只是修行人往往不知道,渾然不覺。護法神對修行人來說是不可見的。像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這種護法神,是人身上有的跟隨的,他們這種護法神,在絕大多數修行中都沒有其實。而象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他們之前的修行,主要是師父保護。唐三藏的修行、牽涉的人數眾多,責任重大。  但是你看,唐三藏連孫悟空他們三個是護法這件事情,他本人都是稀里糊塗的不知道,並且那龍子化成的白龍馬,在他眼裡也不過是一匹馬這麼簡單。  人心就是這樣子,對於輕易獲得的,時間久了,就輕易的用尋常心去對待,以為自己擁有的是尋常物什、不知道珍惜。然後再抱著獵奇的心理、去追逐新鮮的玩意兒。對於自己認為不稀奇的所有,就抱著嫌棄的心理、一腳踢開。  你看這三藏,對衝擊了他的小善心的悟空、一腳踢開。在自己需要面子的時候,就把保護自己姓名的八戒和沙僧打發出去打妖怪。結果最後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光桿兒一個。正所謂「意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盡雕零。黃婆傷損通分別,道義消疏怎得成?」然後就被妖魔乘虛而入,輕易入侵。對於已經被魔魘住的三藏,他僅剩的龍馬毅力已經無可奈何。三藏就成了妖魔的瓮中之鱉、大土鱉。在惡念人心的左右下,三藏企圖保守的執著被打回原形。「三藏西來拜世尊,途中偏有惡妖氛。」內在的、外在的互相勾結。  三藏你不得不承認,你這麼土鱉真的不如海龜,你是要去西洋求法,最後還不是八戒去東洋請來了洋海歸孫悟空,才降伏了妖魔。從上面看,俗世的很多想法都是土堆里的蟲子一樣,在土裡鑽來鑽去的。守著下界不該守的念,就只能是土鱉了。  不只是修行人,所有的人,都應該了解,聖賢之書中的觀點,不是只有一層意思的。中華文化、傳統文明的典籍,都有這個特點,是立體的、多層面的。對於易經這樣看起來有些深奧枯燥的,可能很多人會抱怨不懂,還有人以為就算卦那點低劣的水平。可是對於孔子的論語、詩經這樣的書籍,不就很易於入門嗎?  從小說中可以得知,三藏是熟悉論語、詩經等的。問題是他因為強於記憶、而忽略了去體會。如果他、我們,都稍稍的用心去感受、用身體去體會一下,論語中很多話,都是讓人去分辨正邪的、去區分正常人格、不正常人格的,尤其是,讓你分別假的正常人格、和真正的正常人格。論語強調的就是感悟、身體的感悟、甚至強迫你用「禮」來實踐。  可惜了很多傻子,把這些很好的判斷標準和實踐行為,給弄得僵化不堪、成了枷鎖。  直到目前陷入大難為止,從三藏的言行上,一點看不出來他天天念誦多心經的跡象來,為何?我看是因為他當成小孩子背誦課本一樣的來對待多心經了,成了入耳不入心的清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他是溫故不知新。溫故而知新,為什麼就可以為師了?要我看,那是這人每次都能從一樣不變的經籍內容中,看到不一樣的新氣象,我所說的象是會觀象所能看到的象。心境能跟經籍中更深層的境界溝通上,才能體會到那種讓人眼前一亮的氣脈流動、豁然天開。在我看來,這是一種能於精微渺茫之中,洞悉真機的靈動。  三藏不但沒這種靈動,還排斥有這種靈動的孫悟空。那他不是邪魔最喜歡的、成了邪魔最中意的獵物了?這純粹是三藏自己的毛病。所以,那些護法神,眼看著他被妖怪給變成老虎也只當沒看見一樣。頂多是,保護著他不被那些一擁而上的武將們給砍殺了。當然,那乒乒乓乓砍殺之下,他疼痛的感受應該是一點少不了的。  把三藏內心無形的邪惡成分、給提煉出來變成有形的老虎,這黃袍怪的任務就等於完成。這部份任務,是菩薩安排給它的,當然了,它自己是渾然不覺的。他要是知道自己腦袋裡構思的變帥哥、變老虎的想法是菩薩安排的,肯定就不願意大老遠跑這麼一趟,因為它渴望中的幸福小日子、就因此要結束了。  黃袍怪的任務,等於就是讓三藏照照鏡子、看到自己內心醜陋的真實模樣。完成了這任務,幫助三藏在修行路上面對一個最大的內在障礙,那就是等於立了一功。他剩下的任務,就是挨打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多層面的文化,這種多層面是因為世界構造就是多層面的,從這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跟世界真相是一種充分的同構。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一個必須以身心一體去感受的文化,這種要求乃是因為人體的構造,跟宇宙的構造也一樣是多層面的、有脈路的構造,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文化,真的就是我們身體中的脈路指南、尋寶圖。  所有你渴望的、夢寐以求的寶藏,都關在你自己的身體內。  第三十回(5) 須從頭收拾舊山河  按正常的情況來講,你看這個黃袍怪,是個有靈性的妖怪、是個有些手段和法力的妖怪。尤其是,他能隱瞞公主前緣十三年,兩個人孩子都那麼大了,他還守口如瓶的保守著他的小秘密。從中可以知道,這個黃袍怪是個隱忍的、腦袋不容易犯糊塗的傢伙。  並且,在出發前,那得之不易的娘子,又剛剛經歷了家庭糾紛、兩個人重新修復關係之後,出發前鄭重叮囑他,千萬不要飲酒鬧事,陪領導喝酒可不要喝到原形畢露、露出妖怪的嘴臉來。  並且這妖怪,一方面知道需要謹慎,一方面看上去早就合計好了種種對策,老妖道:「不消吩咐,自有道理。」你看他,跑到寶象國說那一番漫長的謊言,正經是經過了一番動腦筋構思的。這麼多年第一次見老丈人,從這個角度看,怎麼說也得收斂收斂。對不對?  當然了你知道,他沒有HOLD住。  可是這不妨礙我們推測一下,他原計划到底來幹啥來了。當然了,他已經完成的任務有目共睹,變作小白臉,博取國家信任,抹黑唐僧,反過來把他變成老虎。然後他就演不下去提前卸妝了。並且在跟小白龍打鬥之後,依然想不起來變回小白臉。  假如他繼續堅持演下去,那麼他原計劃會是什麼呢?這唐僧也收拾了、這老丈人也認了、這剩下來的事情,說不定就是把娘子接回來。可是兩個妖怪小兒怎麼辦呢?那肯定是一刀宰了老丈人、一把搶過來王位,就把寶象國給變成一個妖怪國。  但是,他這麼成熟的性格、這麼美好的夢想,怎麼就喝了點酒、聽了首歌、看了支舞,就露馬腳了呢?  且說小白龍意識到唐僧出麻煩、就現出龍形去打探,正好看見妖怪嘴臉的黃袍怪在吃人,就覺得這妖怪也忒沒檔次,吃人可是個長進的?然後就化作宮娥要誅殺妖怪。沒想到妖怪厲害,自己被妖怪打敗了。小白龍之所以敢下去誅殺妖怪,乃是通過看到妖怪在宮廷里吃人、推斷妖怪檔次低、把持不住自己,結果不是這樣。  這又說明,妖怪現出原形,並且吃人、大肆飲酒,是妖怪不由自主的、它自己控制不了自己了。別說妖怪會失控,人更是常常會失控,失控了,就是被另外的生靈給控制了。不管是被什麼控制了,反正是成了人家手裡的傀儡、演戲的道具。  小說寫到這裡,行文有一處疏漏。那怪揭起衣服,解下腰間所佩寶劍,掣出鞘來,遞與小龍。小龍接了刀,就留心,在那酒席前,上三下四,左五右六,丟開了花刀法。之前小說說的很清楚,這魔王佩戴的是大鋼刀,鍛造工藝都寫明了:蘸鋼刀,並且還是有名號的,喚作「追魂取命刀」。當時綁縛唐僧的柱子,也有名號,叫做「定魂樁」。這一疏漏,應該是小說流傳中的錯訛。  白龍和藍臉,在寶象國皇宮的銀安殿中,經歷了一次有意思的過招交手。  白龍變作宮娥,上前表示要向領導敬酒。正在津津有味吃人的領導,兩隻手不夠用,當然會同意了,主動把酒壺奉上。小龍接過壺來,將酒斟在他盞中,酒比鍾高出三五分來,更不漫出。這是小龍使的「逼水法」。那怪見了不識,心中喜道:「你有這般手段?」小龍道:「還斟得有幾分高哩。」那怪道:「再斟上!再斟上!」他舉著壺,只情斟,那酒只情高,就如十三層寶塔一般,尖尖滿滿,更不漫出些須。  你說這小說,寫這種神奇的情節做什麼,並且還如此的細膩?莫非是為了展示神仙的神通法力?但是,這斟酒的花絮、看上去跟主題沒什麼關係啊。  那酒,斟滿了杯子,被法力拘禁、不漫不溢,也不換大盅。我怎麼尋思,都覺得這是表示,三藏的執著膨脹、滿了、滿了、他還死死的抓住不放、終於形成這樣奇特的景觀和局面。  可是,如果是這樣,白龍應該對著三藏表演,不應該對著黃袍怪表演啊。對了,原來,這黃袍怪,跟公主的緣分、其實也只有酒盅那麼高,是他們用共同的執著、加上他們作為神仙的法力和強烈願望、拘禁了他們的命運,猶如這酒柱一樣、到了十三層寶塔的頂端。到了寶塔鎮妖邪的這一天。  其實、這黃袍怪和百花羞,這十三年的緣分,真正讓他們持續這根本就不該存在緣分的,是上界的神仙們。他們下界維持私緣的私心、願望,吻合了如來佛祖安排唐僧修行的等待,也恰好可以用來引爆唐僧同樣的私心和執著。  於是就這樣,都在執著中苦苦支撐,黃袍怪和百花羞在支撐著自己不該有的日子,唐僧在支撐著自己不肯放棄的惡念面子等等。兩方面都在相遇的這一刻,互相引爆。唐三藏惡念現出原形之後,這妖怪也跟著當晚就顯出原形了。終於,到了問題一起解決的時候。  話說,這百花羞和他的父王,情深意重,對不對?可是他倆,精神一樣都有些問題。百花羞咱們後面謝幕的時候再談談,先談談這個寶象國國王,我怎麼看,他的人品都相當的不地道。  面見唐僧,給他通關關牒簽章花押倒是痛快,畢竟兩個沒有怨仇。他畢竟是一個國君,可是一聽到他失散姑娘的消息,他馬上就一發手軟,拆不開書;然後就痛哭流涕、梨花帶雨。為了尋找丟失的女兒,並且你看他怎的對待下人——「自十三年前,不見了公主,兩班文武官,也不知貶退了多少;宮內宮外,大小婢子、太監,也不知打死了多少。」  豬八戒沙和尚一出現,給嚇得膽顫魂驚。豬八戒一亮出來,釘耙,他立刻恥笑豬八戒那耙算做甚麼兵器。豬八戒沙和尚一賣弄,又破泣為笑。小白臉女婿一番牛皮,又把他給迷得意亂情迷。  你看這國王,殘暴、糊塗、一點都沒有君王的素質,哪是一個國王的形像啊,簡直就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愚迷民氓。是的,這就是唐僧這一境界內王的形像,該強卻弱、該弱反強,昏聵不堪。唐僧這境界的本尊就是這樣的形像。  如果三藏真的符合君子的標準,柔外剛中,他肯定不會是這樣的。是啊,我一直都認為,他擅長理論,對文化的內涵卻嚴重消化不良。本來么,中華文化就是一個身心一體的文化,不用心肯定是不行的,只從道理上理解了也是沒用的,內聖外王,要用內心和身體一起來理解,身心都理解了,才能內外貫通,豁然開朗。  君回寶殿定江山,僧去雷音參佛祖。君王回不到寶殿、定不了江山,沒有王的剛強篤定,你是不可能走上真正修行之路的。  第三十回(6) 為什麼會有笑話  看到一個笑話:上個月,單位有個同事因為車禍去世了,原先單位給他配的電腦就給了我用。昨天晚上,我在公司加班,電腦發生了故障,給負責技術的同事打電話求助。那個同事說乾脆用QQ給我遠程控制一下。那會兒我不用插手,就起來去外面接水了。  我的領導經過辦公室(我後來才知道當時他也沒走),看到我的電腦屏幕上,滑鼠指針顫顫巍巍地自己不斷打開一個又一個文件夾,立馬產生了那個逝去的同事又「回來」的錯覺,等我回到辦公室,看到領導的手都是顫抖的,臉色煞白。 今天領導病了,一天都沒來,……  這個笑話,是跟錯覺有關的,也就觀念的錯位,導致想像和聯想方向的偏差,得出錯誤駭人的結論。  您還別只是笑話這個被自己的錯覺給嚇得半死的幹部,人類日常人生中,往往充滿了這種觀念的錯位,從而促使每一個人,在錯覺中度日,在錯位觀念的左右下、得出荒謬的經驗教訓、從一個錯誤走入另一個錯誤。  說到這種荒謬可笑,就不得不說到豬八戒,他就是這方面的權威。整個西遊記中關於老豬給大家帶來的歡聲笑語,多是這樣的。要我說,笑話,應該說都是從觀念錯位中產生,只有這種笑話,才會給人類帶來反思、不少笑話,是讓人們在愉快的心情中、如同面對哈哈鏡一樣,看到一個扭曲的人類自身形像,這種反思是有益的、促使人有機會糾正。  同一層面上的觀念錯位,是個不同範圍的問題。從修行或者說修養的方面,說起來,從上往下看的時候,或者說,從低層向高層上升的時候,就會有這種觀念錯位的產生。帶著低層面的思維進入高層面、用低層的思維看待上面一層現象的時候,往往就是出現笑話的時候。  黃西的笑話,從我聽到過的一些個來說,都是關於同一層面上觀念錯位的,是不同文化範疇之內的思維、互相之間錯位。而豬八戒的笑話,則多是上下層面之間的錯位。  豬八戒的腦筋,是有些土得掉渣,老豬呢也有他天真的一面。可是這豬頭,腦筋其實要我說也是有問題的,他腦筋的思維有碎片化的跡象。你看這老豬,他為了面子要來打妖怪,那沙和尚為了他的安危主動前來幫手。可是你看他,打著打著,眼看骨軟筋麻要吃敗仗,他竟然突然就埋頭睡覺去了,不顧師弟沙和尚死活的。並且,在這麼危急的時候,他居然真的能倒頭就睡。這實在是讓人驚愕。  那獃子急縱雲頭,徑回城裡。半霎時,到了館驛。此時人靜月明,兩廊下尋不見師父,只見白馬睡在那廂,渾身水濕,後腿有盤子大小一點青痕。八戒失驚道:「雙晦氣了!這亡人又不曾走路,怎麼身上有汗,腿有青痕?想是歹人打劫師父,把馬打壞了。」  你看豬八戒的推理,端的是有意思。現實中的現象是:尋不見師父,只見白馬睡在那廂,渾身水濕,後腿有盤子大小一點青痕。他假設的現象是:這該死的馬不曾走路。他的聯想推論是:想是歹人打劫師父、打劫中馬被打壞了。  他的假設:馬不曾走路,問題就在這個假設上,他走的時候馬在這裡,回來的時候馬在這裡,他能不假思索的認為馬始終在這裡沒挪窩。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  姑且承認他的這個假設有可能存在,那麼,往後面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發現並非如此。這獃子「扒起來,往外要走,被那馬探探身,一口咬住皂衣。」這個情節表明了,應該是白馬的頭上沒有套韁繩。那麼,之前如果老豬稍微留心一下,就應該看到躺在那裡睡覺的白馬,沒有被栓住的。  如果推理的出發點存在錯誤,無論腦筋多麼的發達,也不會得出正確的結論了。所以說,要說腦筋發達、那老豬可是一等一的機靈。可是要說自我欺騙,那老豬也是一等一的高手。他的發達的大腦,全被這種錯誤的觀念、錯誤的假設給填滿了,因此總是鬧笑話。再精良的機器,你總是往裡面填廢料、塞垃圾,那加工出來的,無論如何都是殘次品,這個真是沒得說。  那白馬認得是八戒,忽然口吐人言,叫聲「師兄!」這獃子嚇了一跌。扒起來,往外要走,被那馬探探身,一口咬住皂衣,道:「哥啊,你莫怕我。」八戒戰兢兢的道:「兄弟,你怎麼今日說起話來了?你但說話,必有大不祥之事。」  白龍馬說了一句人話,把豬獃子給嚇了一跳不說,還雙腿一軟癱倒了。等他爬起來,第一個動作是往外溜。白馬拉住了他,並且說你不要怕。八戒還是哆哆嗦嗦的不住的滿腦袋疑思。  是啊,一匹馬忽然說起人話來,是夠嚇人的啊。可是,可是,老豬,好歹你自己也是個非人類耶!好歹你見過的會說人話的各種動物、生靈、各種非人類形像生命,應該也大把大把的吧?這時候,如果不是白龍馬,如果真的蹦出來一個小妖怪說話,恐怕豬八戒會嚇得當場休克了吧!  所以老豬這個反應,實在是可笑的很。作為一個神仙、作為也曾經是革命根據地首長的妖怪,豬八戒竟然這時候不能接受動物說人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反應?是不是老豬自己說的「你但說話,必有大不祥之事」?顯然不是,我以為,乃是這時候老豬真的以為自己是一個普通人類了。這一在人類的俗世中浸染久了,自然就沾染了人氣和俗氣。  然後白龍馬就訴說了自己拯救唐僧不成反被妖怪打傷的過程。然後,老豬說話就忽然變得簡潔有力了。  八戒聞言道:「真箇有這樣事?」小龍一聽,就認為八戒可能在懷疑自己編瞎話了,就說道:「莫成我哄你了!」表明自己說的乃是事實。  然後八戒又簡潔有力的問道:「怎的好!怎的好!你可掙得動么?」小白龍一聽,以為八戒意思是能不能兩個人合夥擰成一股繩干點大事、起碼也是要去一起打妖怪吧。於是就覺得應該貢獻力量,就主動詢問要是在自己掙得動的情況下,豬八戒如何打算。  然後豬八戒說的話,讓所有的人都口吐白沫。八戒道:「你掙得動,便掙下海去罷。把行李等老豬挑去高老莊上,回爐做女婿去呀。」白龍馬是往上追求的思維,豬八戒是往下退縮的思維。結果他說出的話就是這樣的擰巴、簡直要把其他人給氣死。  人家重新進入修行的門才會自稱回爐。他可好,把重新回家過常人日子叫回爐。白龍馬拉住他不放,一再央求,他這麼說:「不懶惰便怎麼?沙兄弟已被他拿住,我是戰不過他,不趁此散火,還等甚麼?」這時候,明明是大難臨頭,他卻認為是散夥良機。師父、師弟、菩薩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去了,還是高老莊家裡面的娘子,在他心目中的分量最大。  豬八戒的觀念,別說跟修行人是反的,跟一個普通的有點骨氣、有點涵養的俗人比起來,都是反的。還別只笑話他老豬,真正遇到困境、遇到挑戰的時候,就想著散夥、就想著自己的小私心、小面子、小情緒,其實,不少修行人經常都這樣。就這裡喜歡爭執的朋友,我看莫不如此。  第三十回(7) 方向是不可以錯的  這聖哲的話和道理,從表面上看也就是普通的道理,從表面上只不過聽起來是更舒心更合理。只是聖哲的話,往往都有更深層的涵義。這更深層的涵義,不是附會和牽強進去的,乃是,聖哲在說之前就賦予的、人家親手灌注進去的。  普通人、在通常情況下,如果他是在心情平靜、思緒平靜的時候所說的話,也會無意中夾帶進去深層的內涵,比如孔子整理出來的《詩經》中的《風》。詩經中國風,據說多是普通民眾的日常之諷詠。出乎真情、發自肺腑、都是天然符合人倫大道的話語,因此自然契合天地輪轉之筋脈、生機盎然、意味雋永、穿越幾千年也不顯得過時、甚至更加讓人仰望。  那麼,如果我們這樣的後人,只曉得經籍和人倫的表面意思,不符合天道人倫,那麼不管我們往哪個層面去追究、探尋,推論出來的,都是錯誤百出的結論,或者是扭曲的調調。  三藏就是這樣的情況,他熟讀經籍、強於辯論,同時他又誤讀嚴重、結果是常常就成了作繭自縛。  三藏自打遇見伯欽與孫悟空,就打心眼兒里看不起他們的打打殺殺的,如同甘地一樣三藏奉行非暴力原則,但是跟甘地不同的是,人家是非暴力不合作,三藏奉行非暴力合作。  非暴力不合作,源自早期宗教的為善不為惡的原則,同時,又深深的符合真正的無為精神。真正的無為,不是無作為,而是不為那些不符合道義的事情,其實,真正的無為,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勇敢的拒絕、強勢的拒絕。  也就是說,無為就是拒絕投機取巧、拒絕配合俗世濁行。  正是這種在我看來是非常強悍的無為,讓古代所有的修道人,都充滿了風骨、傲然不群、卓然超俗。面對憤怒扭曲的強勢人群,耶穌不也是同樣的傲骨嗎?他拒絕配合,拒絕說言不由衷的話。在我看,聖經中記述的耶穌,很多時候都是這種強勢的無為。可是往往被人們誤解為柔順。  新約中就有這樣一個典故「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本來,在我看來,耶穌這話裡面的內涵,一絲絲的向世俗強權退讓的意思都沒有。耶穌目光銳利如劍、能看穿你遮蔽最深的小念頭。  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就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上帝的道,什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凱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什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凱撒的。」耶穌說:「這樣,凱撒的物當歸給凱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他們聽見就稀奇,離開他走了。  要是換作我們的三藏,他當時就會躬身施禮、匍匐在地,表示不會冒犯大王的龍顏。要是換作我們親愛的各位朋友,……,我總覺得不堪設想。  三藏把清靜無為理解為湯水麵條任人捏搓、結果往往變成喪失原則。八戒把順天意理解為投機取巧、結果往往是貪小便宜吃大虧。  跟孫悟空比起來,孫悟空雖然是暴躁剛強,他的錯只是他有點兒過了,可是他的方向是對的、沒有錯誤。而八戒和三藏呢,根本就談不上過與不及的還,因為他們壓根兒方向都是錯的。在錯誤的方向上,談涵養、談修行,有什麼意義嗎?  豬八戒的小心眼很多,並沒有讓他看起來很聰明,卻讓人覺得他靈氣喪失了。倒是每每他言辭背後無意識的淳樸的一面,讓人覺得他還有些希望。但是,你知道,修行是不能依靠小聰明的,從哪裡做錯了,就要從哪裡挽回。因此就當他們師徒走投無路的時候,他真是必須親自出面、去找回來被他耍小心眼給趕走的猴哥。  豬八戒跑到花果山,發現這花果山真是個好地方呀。並且,通過豬八戒觀光的眼睛,我們發現了有趣的現象。什麼現象?這花果山這孫悟空才回來沒幾天,居然就恢復了生氣!並且花木繁盛、瑞氣紅霞、到處都是新樹與新花。新樹與新花自然是新栽的,可是那美麗漂亮的景色和氣勢,可不能說是這幾天就被猴子們給收拾出來的了吧?!  這聖境,真是不能用常人間的規律來衡量。當初,是因為孫悟空這個王敗落了、離開了,花果山靈氣才枯萎的。現在,是他這個大王回來了,更重要的是,這個孫大王重新有了道心、有了追求。花果山是他這個大王的一層,王振作起來了,一切都氣脈相連、生機重現。  「乾坤結秀賽蓬萊,清濁育成真洞府。」「日影動千條紫艷,瑞氣搖萬道紅霞。」這就是上下貫通的意思嘛。當你明白一個真理的時候,那種豁然開朗、那種一瞬間充滿身心的暢快和輕盈,就是這種內在的表現。  那一層天地的萬物,不是一天天從種子長出來的、也不是一天天堆積起來的。是恍惚間,就從虛無凝聚成了星雲,再恍惚間,星雲就凝聚成了大地山川,等你再仔細一瞧,草木蔥蘢、流水潺潺、長空飛雁、萬里山河都已經若隱若現了。  一直以來,都覺得這個世界很無趣、感到孤獨。每每走在街頭,感覺還不如站在曠野中讓人心裡踏實。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都市,身處其中,只覺得滿大街的人都沒了靈魂,尤其是前些年,恍然如行走於殭屍帝國。並且周圍的高樓大廈、總是那麼虛無縹緲。  直到幾年前,有一天,正是這樣的初夏季節,走著走著,就忽然意從中來,四周恍然間就浮現出來萬般的看不見的景緻,讓人震驚,震驚得讓人不敢言說。因此我能知道,花果山怎麼回事。  (第三十回 完)
推薦閱讀:

【深度】MIUI:小米的最後一道防線 | 價值閱讀 | 商業價值
深度觀察 | 校園暴力犯罪案件透視
顛覆大多數人觀點,深度好文!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婚姻的本質
教你學會流年解災(深度揭秘速轉速藏)
你見到過哪些讀起來熱血、亢奮、深思的句子?

TAG:西遊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