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祥<藝術之路>訪談錄
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香港有線電視23台,藝術之路訪談錄
你是怎樣接觸繪畫藝術的
在小學時代,一個同班同學的國畫畫得很好,非常羨寞就跟著學,那時主要畫武將,門神,仕女,後來在學畫過程中,受沈光瞳老師指導,他是蜀中三張,張大千、張善子、張采芹的弟子,傳統功力深厚,在他的指點下,有了快速進步。
你是畫古典山水的,怎麼愛上古典山水的呢?
開始人物、花鳥、山水都畫,後覺得當今人物、花鳥畫得好的很多,要想趕上或超越很難。反觀山水畫壇,雖然也人才濟濟,但畫風千奇百怪,且大多都畫現代裝飾畫,畫古典山水的不多,精品更少。再進一步分析,感覺近現代畫壇受西方文化影響太深,國畫的許多理念、要領、章法、技法有失傳之險,因此就萌生了拯救傳承之意,並決定以古典山水作為自已的主攻方向。
你是怎樣確定自已畫風的呢?
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因為近現代山水畫恰恰是從四王的摹古風中掙脫出來的,不可能再去步四王的後塵,又囬到摹古畫風中去。同時,近現代山水受西畫影響,寫實畫法,濃妝艷抺,畢加索式的怪異變形又與中國畫傳統理念相悖,我認為均不是國畫發展的正常途徑,因此,必須另闢途徑。
國畫學習講究師古人,師造化,然師古人有不同師法,有師形態,師筆墨,師神韻,師精神之別。師造化也有多種師法,一曰取其形,二曰取其景,三曰取其貌,四曰取其神,五曰取其靈,真正的師造化重在後面二條。所以我在創作中以師神韻,師精神和取其神,取其靈作為要領。
你的繪畫之路經過了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一是臨摹名畫。二是創新求變,為了弄清傳統山水畫的變化規律,我搜集了古今名家的畫論和作品來分析研究,了解山水畫的發展變化規律、理念、技法,並編輯總結了《中國山水畫總論》《中國傳統山水畫技法》《中國傳統山水畫創新畫法》《中國歷代名家山水畫技法解》等多部書稿,對傳統山水畫從理論到實踐有了較深入了解。
要求變,需了解古人是怎麼變的,古人說:山水則大小李一變,荊關董巨又一變,李成范寬一變,劉李馬夏又一變,大痴黃鶴又一變。細析這些變化, 歸結起來一是對象之變,二是構圖之變,三是筆墨之變,四是畫法之變。有了這個了解,思想就豁然開朗了,所以我就從這四個方面去找突破口,探索創造了三種新線法,九種新皴法,三種新構圖法,實驗了二十多種不同的新畫法。
三是超神盡變階段,有了長期不同畫法歷練,繪畫就不再受筆墨技法的約束了,即超越了古人的規範,也超越了自我的羈絆,畫起來駕輕就熟,得心應手,筆到意成,想怎麼畫就怎麼畫了。
你的作品有什麼特點呢?
我主要是從八個字上下功夫,精美、高古、逸情、多變。
明清以來,人們把筆墨功夫鼓吹得無以復加,卻把宋元山水的神韻丟了,筆墨有了,畫卻丑了,。國畫怎樣才能精美?國畫的變化是由審美觀決定的,歷史上審美觀出現過幾次變化,每次都催生了新畫法,但這種變化不是以新代舊,而是幾種審美觀的融合,是讓作品內涵更豐富。所以我努力探索將唐人重詩情意境的意境美,宋人重布局造型的形態美,元人重文人逸氣的情趣美和明清以後重筆墨變化的筆墨美結合起來,從而使作品形神兼備,畫面更精美。
元人趙孟頫說,「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 我的畫以唐代的渲染畫法,宋代的皴擦畫法和元代的素畫法為宗,這個宗是採取宗神韻而不宗筆墨的傳承方法,神韻上有古典風格古畫味道,筆墨技法上全面翻新。因為時代不同了,審美觀也變了,所以即要堅持傳統藝術神韻,又要融合現代審美情趣,即要走進自然師法造化,又要開啟想像遷想妙得,這樣畫作即非古人的仿品,也非今人的寫生,而是「中得心源」的胸中丘壑。
繪畫作品怎麼來體現逸情呢?
書畫是寫心的行為,是作者思想精神,性格情趣的流露,有什麼樣的心性就有什麼樣的作品,心性怎樣培養呢,常言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有傳統文化功底,只去單純研究技法,這樣的畫即便再花梢,再精緻也是死的。我比較好讀書,黃老道玄、文學、詩詞、音律、奇石都懂一點,並將書法章法美、詩詞意境美、書典思想美、音樂浪漫美、奇石形態美五美融合,並用作詩詞的六法作畫,因而畫就有活力有文人逸氣。
繪畫風格不宜在一棵樹上弔死,畫得再精也有黔驢技窮,江郎才盡的時候,變化多一些會常畫常新。我的畫路比較寬,小寫意水墨、小寫意青綠、大寫意水墨、詩意水墨、仿古水墨、工筆重彩、現代彩墨皆有涉獵,小寫意又有線皴,點皴,染皴,大寫意又有渲染法,飛白法,塗抹法,潑墨法,草逸法等。並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畫法,故而作品也千姿百態,變化很多。
回顧之前走過的藝術道路,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您堅守書畫創作到現在?藝術創作帶給您怎樣的快樂和收穫?對您的人生具有怎樣的意義?
常言說,書畫是修身養性的行為,就是修鍊自己崇高的道德和平靜的心態,如前所說,繪畫不單是畫,他要逼著去學很多東西,這就是修鍊過程。通過習書煉畫,也悟出了人生真諦,人生最大的追求無非是快樂和長壽,怎樣才快樂?每當畫出一件得意之作,心頭樂滋滋的,作品得到別人讚許和喜愛,成績得到社會認可更高興,這就是快樂,什麼是長壽,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肉體幻化了,名字還常被後人念著,他的靈魂精神還在,這才是長壽。況且煉就了平常心也有利長壽。人生有許多追求,年輕時多追求金錢名利地位,到了我們這個年紀,許多亊情巳經看透了,只想為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傳統藝術盡一些力,能給後人留下一點精神財富,在死後還因作品流傳留下名字,這是我後半生的追求。
對於未來的藝術道路,還有什麼新的追求
藝術探索無止境,只是想,國畫怎樣在自身發展體系內去變化創新,想作一些探索。有人認為國畫巳無出路,壽終正寢,所以要用西畫改造國畫。但我並不認同,我認為國畫的真正衰落是明清之後草逸法盛行的惡果,文人畫是國畫的主流,講究逸筆草草,人們注重了草草,忘記了逸筆,或不知道什麼是逸筆,越來越草率卻越草率越認為有文人味,越受追捧的畫風把國畫帶進了死胡同,所以我曾說,宋元之畫,兼備神形,明清之畫,得意忘形,近代之畫,狂怪失形,照此下去,死於無形。但國畫有很多畫法,並不是所有的畫法都沒有出路,山水畫以重氣韻生動為根本,以水墨為重要特徵,我一直在實踐怎樣更充分發揮水墨的韻味,把水墨畫發揚光大。
推薦閱讀:
※訪談︱王濤:考古人如何判斷墓葬是否被盜
※著名學者蕭功秦訪談錄
※在歷史中思考——汪暉教授訪談
※橙光採訪|遲遲遲言——這是橙娘與一位心靈肉湯大巫師的一場「真我較量」!
※訪談:潘興明:1956年是英國對華政策的一個轉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