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丨海盜,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謊言

文丨王濤

節選丨《明清海盜(海商)的興衰:基於全球經濟發展視角》

感謝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授權發布

我們今天往往將「海盜」一詞與搶劫、謀殺和人類公敵及骷髏旗聯繫在一起,實際上,海盜是海洋貿易發展的一個產物。在明清時代的中國,統治者並不區分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與專門從事搶劫的海盜,而把他們籠統地稱為海盜或者是海賊。實際上,見諸明清史籍,從事海外貿易的「海盜」,可能更符合「武裝海商集團」這樣的面貌。

西方國家對「海盜」抱有有極大的研究熱情,研究成果汗牛充棟。而中國一貫以來對海盜持有的敵意,專門研究少而又少。近年來隨著海洋史研究的熱潮,對海盜的研究有所加強。筆者試圖採用分類法梳理現有研究並加以歸納和評述。目前學界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海盜爆發的原因和性質上,據此可以將研究劃分為三種主要類別,即侵略論、生存壓力論和貿易擴張論。

侵略論:一種為現實服務的論斷

事實上,對明清海盜的研究興趣首先起源於對倭寇的研究,認為明清海盜是外國對中國的侵略,這在關於倭寇的研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0世紀30年代,在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大背景下,對明代倭寇問題的研究目的更多的是激起中國人民的抗日情緒。新中國成立後,由於處在冷戰的背景下,中日關係長期敵對,倭寇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學說在這個時期仍佔據主流位置,如陳鳴鐘、雲川、王裕群先生都持此態度,但僅論述倭寇的發生過程,認為倭寇的猖獗是明王朝的腐敗以及海防衰敗造成的,對倭寇發生的原因以及組成成分、性質等問題未做更為深入的探討。可以說意識形態因素仍然佔據著此時期倭寇研究的主流位置。

▲明人繪《倭寇圖卷》

80年代後,隨著國際學術交流的增加以及新的觀點提出的挑戰,持侵略論者不得不深化對此問題的研究,尋找更多的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如陳學文認為從嘉靖時期倭寇的成分上來看,雖主要是中國人,但主導這場戰爭的是日本大名和武士。而首領王直,已在日本十五年,代表的是日本海商的利益。此觀點後來被張聲振進一步發揚光大,他認為如果古代存在國籍法,那麼在日本長時間居住的王直已算是日本人而不再是中國人了,因此王直、徐海等發動的戰爭完全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

此觀點顯然沒有很好的理解商業原則,他們認為這些僑居海外的商人完全是天朝棄民。古代從事遠距離貿易,由於路程遙遠的緣故,總會有一些人居住在其他國家,他們收集與銷售貨物,並與當地統治者溝通,盡量創造有利的貿易環境,社會學中一般稱為「離散社群」,無論在文化上還是利益上,他們都更多與本國保持一致而不被寄主社會同化。王直在日本建立的居留地完全屬於這樣的貿易「離散社群」,儘管他們與日本官方聯繫密切,但仍不是日本人。

生存壓力論:「官逼民反」的海洋版本

一些學者則將明清時期海盜活動的爆發歸因於一般人民難以生存情況下的反抗活動,筆者稱之為生存壓力論。

明清時期明顯興起了三次海盜高潮,分別在明嘉靖時期、明末清初和清嘉慶時期。三次海盜高潮雖然各有不同的特點,但是海盜的爆發還是有很多共性,每遇到饑荒、戰爭或者經濟停滯,就會爆發大規模的海盜活動。饑荒使米價高漲,人民無以為生,紛紛下海為盜,而此時政府往往因內外部壓力,如嘉靖時期的胡虜,明清易代的戰爭以及清中期內亂和安南叛亂,無暇顧及東南沿海,海盜活動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

鄭廣南先生在對中國歷史上的海盜全面考察以後,發現自宋代以來,海盜鬥爭的目的已經不同於以往,衝破官府的貿易壟斷或者海禁是宋以後海盜活動的主要目標。但是從海盜的組成成分考察,可以發現海盜大多數是由破產的農民、手工業者以及不如意的書生等組成,他們參與海盜活動完全是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海外貿易活動只不過是為這些人改善生活提供了條件。一旦海外貿易受到官府的阻礙,這些人為了生存便會反抗官府。很顯然,儘管看到了海盜與海外貿易的密切關係,但這樣思維仍然停留在階級鬥爭的框架內,海盜只不過是「官逼民反」模式的海洋版本。

將海盜視為生存壓力,雖然並不完全算錯,但學者們對生存壓力內涵的解釋極為模糊。明清以來,東南沿海地區雖然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但其經濟發展程度一直高於北方,而且也很難通過人口密度等概念界定生存壓力的大小,由於糧食產量、貿易手段的差別,一些地區可以集聚大量的人口而不至於產生動亂。

貿易擴張論:海禁政策的矛盾衝突

與侵略論逐漸式微,生存壓力從來沒有成為研究明代海盜的主流不同,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於將明清海盜與大規模的海外貿易相聯繫,在此,筆者將之歸結為貿易擴張論。貿易擴張論與中國對資本主義萌芽的探討密切相關。

早在20世紀50年代,吳晗、尚鉞等學者即指出這是一場海禁與反海禁的鬥爭。中國16世紀前期的海外貿易,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高漲,產生了一批從事海外貿易的地主,他們將資本轉移到海外貿易上謀取利潤,而身處內地的地主則仍然堅持傳統的統治方式,頑固地禁止海外貿易發展。這就導致了利益對立的雙方為是否要進行海外貿易的問題進行了激烈的鬥爭。

戴裔煊對「倭寇」頭目的分析,他發現其中徽州人占很大比例,而明朝恰是徽商興起的重要階段,嚴厲的海禁政策阻斷海外貿易,與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了衝突,才導致倭患的發生。林仁川更進一步,認為明朝的商品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以後,自然有一個向外擴張的動力,需要尋求更廣闊的市場,這就促進了明代海外貿易空前的發展,出現了諸如王直、洪迪珍、鄭芝龍等規模龐大的海商集團。但海外貿易的發展與明朝的海禁政策產生了衝突,導致了嘉靖時期倭患的發生。

▲鄭芝龍的私人海上武裝

貿易擴張論者雖然注意到了走私貿易是造成明代海盜的主要原因,海盜其實是走私貿易商人,但是其對海外貿易擴張形成的分析仍然存在著很多缺陷。如林仁川將海外貿易擴張歸結為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顯然是簡單地套用了馬克思對西歐歷史發展的總結,但是很多歷史研究已經證明這個模式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

全球經濟發展視角的研究展望

以上對明清海盜的研究,顯然都站在中國內部的視角上,至多從中日貿易的視角上進行觀察。西方雖然進入了研究視野,但是僅作為陪襯性的角色,很少有學者能夠注意到明清時代的貿易擴張是全球貿易擴張的一個組成部分,史籍中所稱的海盜,並不單純只是打家劫舍,而是從事貿易的武裝海商集團,他們既是本國政府壓迫的產物,同時也是西方海商武裝擴張的結果。實際上,在中國史研究者更多地從國內看問題的時候,一些世界史研究者已經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化了一步。

站在全球經濟的高度,才能準確地把握明清海盜的實質,明清時期正是西方貿易不斷擴張的時期,他們使用武力佔領全世界,而中國則仍然將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當作海盜,因此中國海商在與西方海商的競爭中落敗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儘管已經有學者提出了這樣的思路,但是他們對此問題並沒有展開深入討論,例如,中國武裝海商集團的形成是否與西方的擴張有關,明清政府又為何如此對待武裝海商集團,武裝海商集團是否與中國海外貿易的衰落存在密切關係,如果武裝海商集團能夠存在,中西方關係是否會因此發生改變等。

作者:王濤


推薦閱讀:

1930年全運會開幕式上的武術表演
《漢武大帝》里為什麼劉徹要殺掉趙美人?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部電影嗎?
2014年《檔案》的節目內容有什麼?
面對歷史是場冒險:《客從何處來》打撈家族史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歷史 | 謊言 | 海盜 | 新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