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創始者老子的一生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被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他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後見周室衰亂,於是西行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請,遺五千文,即《老子》(又 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後不知所終。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 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中的奇葩而翻譯出版,深受各國讀者喜愛。神奇的出生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一個這樣偉大的人物,當然有他的過人之處,他的出生更是讓人感覺不可思議!老子生活於春秋末期,生卒年月無處可考。司馬遷在《史記》里為他作傳的時候,也搞不大清楚,只是列舉了可能與老子有關的幾個傳說,算是「以疑傳疑」。最後只好這樣寫道:「老子,隱君子也」。據說,在老子出生時,他的母親感應到天空有一顆大流星入腹,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下老子,母親卻因難產而死。神奇的是,老子是「從母左腋出」,生下時上唇有 一道淡淡的白鬍子,兩隻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為李耳,字聃。據說李耳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而且耳大是富貴之相,因此深得爺爺的喜愛。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就離家出走了,母親又難產而死,所以李耳一直跟著爺爺生活。據說耳朵大的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當然李耳也不例外。小時候的李耳對於許多事情,都非常喜歡從別人想不到的地方去想,提出與眾不同的看法。民間流傳有李耳童年買牡丹花的故事。李耳的家鄉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鄉。一天來了個賣牡丹的人,這人能說會道,大聲吆喝道:「一朵牡丹放紅光,光彩照人滿院香。」李耳買了一棵牡丹根,後來 發現是一棵狗尿蒺子樹。第二年春天又來了個賣牡丹根的,李耳問他是狗尿蒺子還是牡丹,小販瓮聲瓮氣地說:「好壞就這樣,隨你要不要。」態度十分生硬,但買 回來的牡丹根後來就開出了幾朵像碗口那麼大的牡丹花。由這件事,老子總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道理。或許對平常人來說,這並 不是太大的事,第一次被騙了。第二次買的牡丹根開出了碗口大的花,應該很高興,然後就了事。但是,老子卻從另一方面考慮問題,總結出了一句至理名言,聖人 就是聖人啊!或許這個民間傳說有附會、斧鑿的痕迹,因為沒有人會相信一個小孩怎麼會有如此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不能抹滅的是,李耳是一個聰慧而有天賦的孩子,正是由於他喜歡開動腦筋,善於思考,才為他成為道家創始人打下了基礎。道家的創始者長大以後的老子開始師從常樅。據記載,常樅是一位精通殷商禮樂的學者,他學識淵博,教誨學生孜孜不倦。常樅對老子的教導從不詳細的說明,而是凡事只說個 大概,其它的都要靠李耳自己去悟。他告訴老子,不管你要到什麼地方去,當你經過故鄉時,都要下車看一看,表示不忘故舊根本;在高大的樹旁經過要彎腰傴背, 以示其對長輩的尊敬。老子很勤奮,再加上常樅的教導,他的思想日益成熟。他與儒家創始人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稍微年長些。當時 的老子已是一個頗有聲望的學者,學識無人能及,因而被任命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眾多藏書。在這裡,老子的思想又一次產生了飛躍。李耳在任史官的過 程中研讀了《尚書》。《尚書》中載有從堯到周初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的講話、文告,滲透著那個時代的精神和許多精深的道理。雖然老子與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 人,但是老子的思想還遠遠超過孔子,而且孔子對他也非常尊敬。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4年),老子的一位在巷黨的朋友去世。老子主持 喪事,17歲的孔子任助葬。送葬的隊伍剛走了一半,忽然間,天色變暗變黑(出現了日食),眾人大為恐懼。孔子令人繼續前行,被老子斥止,並要求殯葬隊伍停 止哭泣,靠右站立。孔子不解,認為中途止喪不合周禮,有大不吉。老子訓導他說:「諸侯赴京朝見天子,日出而行,日落而止;大夫出使異國,也是如此。故見日 而行者吉,見星而行者凶,唯有奔父母之喪的人和罪犯,夜晚頂著星辰走路。對於君子,要待人以禮,不能以凶事咒人。今日落而行,則咒人父母有凶或咒人入 獄」。孔子聽了,深為信服。之後,孔子又於公元前526年來到周都向老子問禮,以「觀先王之遺制,考禮樂之所極」。受老子教誨的孔子留下了老子猶龍之嘆。 到孔子51歲時,他仍為苦苦尋道而不得,便來老子的老家向老子求教。孔子聽後霍然開朗,感慨地對顏淵說,「對於大道的了解,我原來象無知的小蟲子,不是老 子啟發我,我還真不知天有多大呢!」從此在孔子等大學問家眼中,老子象神一樣受到尊敬。這件事是發生在老子被罷官之後,其實,在這之前孔子也曾慕名向老子 請教問禮過。當時,他們路過一座廟堂時,在廟堂階前看到一尊「三緘其口」的金人,孔子問他,背後的銘文「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 多事多慮」是何意。老子的回答是:一個人等到他的骨頭部己腐朽了,他的言論尚存。況且作為一個君子,時機成熟的時候可以出而為仕,否則就隨遇而安。會做生 意的商人,常把貨物藏得很嚴密,彷彿一無所有;有盛德的君子,看他的容貌,彷彿十分愚鈍。去掉你身上的驕氣與過多的慾望,去掉你造作的姿態與過多的志向, 這些對你有益無害。孔子離去後,對自己的弟子說:「鳥,我知道它能飛翔;魚,我知道它能在水中遊動;獸,我知道它能奔跑。能奔跑的獸 我可以用網去捕捉它,能游的魚可以用釣繩去釣,能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就不知道了,它是否能乘風雲飛上天呢?我今天見到老子,感覺他就像龍一 樣。」這就是孔子對老子的評價。還有很多人對老子的評價也很高:《莊子》稱他為老聃,書中的內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 運》、《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視為前輩,這是戰國中晚期道家學派筆下的老子。秦漢之際成書的《禮記》中《曾子問》篇也把老子視為與孔子同時代的 知禮守禮的長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大體上把老子描寫為道家,其中攙入老萊子和太史儋兩個名字。也有學者認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為聃,故 稱老聃。但其它一些學者對《老子》一書是否為老聃所作也有疑問。當今學術界不少人認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於春秋末年,《老子》一書卻是戰國時期的作品。但探 討老子哲學,只能以《老子》一書為依據。後來,老子西出秦關講學,被函谷關關令伊尹留住,寫下道德經五千言後,遊學而去,人們更感到 他象神龍一樣,見首不見尾。隨著《老子》的傳播擴大,老子的名聲大震,聲望越來越高。統治者崇尚老子及其道家學說,把老子與黃帝並稱為「黃老」,產生了歷 朝歷代「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局面。到西漢初,其地位已不下「王者師」。台灣學者南懷瑾先生指出,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時期,都有一個秘訣,那就是「內 用黃老,外示儒術」,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干盛世,都是如此。且每當時代變化亂到極點時,出來撥亂反正的都是道家人物。如春秋戰國時的范蠡,漢張良、陳 平,三國諸葛亮,唐魏徵,明劉伯溫,清范文程等。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朝政腐敗。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時,以老子為祖師,創立道教, 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其主要經典,成為我國土生土長的教派,得到民間的擁護,入教者如雲,歷朝歷代,興衰不滅。道教在不斷發展中,又尊稱老子為至 高無上的「太上老君」。自此以後,道家學派的老子和道教的尊神太上老君渾然一體,加之歷代道教典籍的渲染附會,老子被徹底神話,從而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的 影響。老子思想的影響《老子》一書是老子思想的結晶。全書採取韻文體,約五千字,分上下兩篇,共八十一章(依王弼注本)。其中闡釋了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樸素辯證法思想,重點闡釋了老子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道」。「道」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認為一切由道生出。關於道,《老子》有多種解釋。道的 特徵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老子》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說:「無狀之狀,無 象之象,是謂惚恍。」道是世界萬物的本原。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道是無。第四十章 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生於「無」即是生於「道」,「道」就是「無」。《老子》一書是一個唯物主義體系,並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但其中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認為事物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孤立的,事物往往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談宇宙,談人生,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概念。充分體現了老子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表示不滿,有 不少批評。它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人生態度和「小國寡民」,「清靜無為」的社會政治理想,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礎之 作。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的大寶藏,也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第一部名著。其內容涉及哲學、文學、兵學、美 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天文學、養生學,被譽為百科全書。他的清靜無為的學說,一物兩項的轉變率的辯證理論,深邃的天人之際的哲理,兩千五百多年來一 直影響著中國人民的思想和行為。作為文化基因,滲透到人們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之中,影響著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生死觀等 各種文化觀念。《老子》不但影響了漢代以來兩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視,已成為世界哲學寶典之一。從古至今注釋者三 千餘家,出版發行量居世界第二。當今,興起了全球的「老子」熱,老子已經成為了人們膾炙人口的研究話題。各地連續召開國際性的老子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三 年德國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四年鹿邑舉辦老子國際學術研討會議;一九九五年中國社科院在西安舉辦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議。這樣頻繁的國際性 研老活動,歷史上是沒有的,它樗著老學研究推向了新的階段,達到了新的水評。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夠發生這樣巨大的歷史影響,主要原因是 因為老子從「道」出發,推演出治國理念,在原則上要求「法自然」,意指,凡是萬物都有他的規律,應該按照他的自身規律來辦事,不要人為地干涉事物的發展; 在實踐層面上就是要求統治者或者是管理者不要私設公堂,為所欲為,利用手中的權利,干涉那些沒有自己權力大的人。統治者應該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 民自富」,在政治統治的操作上做到「無為而治」,從而達到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能夠和平共處,相安無事。老子反對統治者或者是管理者干預民眾的生活,而倡 導讓民眾按其自然本性而活。老子認為,治理國家,特別是大國,就像烹小魚一樣,不必收拾,不用擺弄,不要擾動,簡單處理就行了。老子主張以道治國,實行無 為而治的原則。老子思想之所以受到現代人的歡迎,而且被譽為「百科全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都有許多深入、準確 的洞察,因此,它獲得了某種特殊的理論品質,蘊藏著許多理論生長點和不同思想體系。由於現代社會結構複雜,事物繁多,現代國家的治理不是那麼容易。但是老 子的治國原則還是有其合理內涵的,極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老子強調人的主體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主張人應順任自然,反對人對自然的掠 奪。在個人與他人、與群體的關係上,老子提出「無爭」的處世原則,主張挫脫解紛,和光同塵,反對爭功名利祿,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總之,一句 話就是「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這一寶貴的政治經驗,往往為歷代賢明的從政者所接受。封建帝王們把老子的地位抬得很高。唐太宗李世 民即位後,便詔稱:「膚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為祖先,以「老子廟」為祖廟,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其金碧輝煌,不遜帝都;高宗干封元年,「二月已未, 次亳州幸老君廟,追號曰太上玄元皇帝」,並改谷陽縣為「真源縣」;唐玄宗李隆基對老子更是尊奉有加,他不僅兩次親到太清官朝拜老子,還不斷給老子封爵加 號,天寶二年,加封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天寶八年六月,又加封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再次將老子追加為「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 天皇大帝」;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率群臣百官躬臨渦水之濱,恭謁老子降誕聖地太清宮,為避宋聖祖趙玄朗的諱,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 皇帝」,此封號在道教中沿用至今。縱觀中國歷史,人死後能得到如此殊榮,除老子及孔子,歷史上似乎再無他人。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推薦閱讀: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
功成與否豈在我(道德經講讀之七)
道家的「玄關」是指什麼?
菩提達摩32字心法:四條通往禪境的真實之路
道家的世界觀?

TAG:道家 | 一生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