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籍文獻(二)

(二)四部文獻

1.經部文獻

《十三經註疏》,最流行的清阮元據宋刻本刊印的本子

《周易》,魏王弼、東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西漢毛亨傳、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周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禮記》,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公羊傳》,東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穀梁傳》,東晉范寧注、唐楊士勛疏;《論語》,魏何晏集解、北宋邢昺疏;《孝經》,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爾雅》,西晉郭璞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東漢趙岐章句、北宋孫奭疏。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經典共有六部,即《易》、《書》、《詩》、《禮》、《樂》和《春秋》,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獻的基礎上編定,但當時並未被社會承認而被定為一尊。秦火以後,六部典籍中《樂》已亡佚,只剩下五部。西漢時,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世人乃稱《詩》、《書》、《易》、《禮》、《春秋》為《五經》,故漢武帝只立五經博士。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所以入東漢,五經之外,又增加《孝經》及《論語》,合為《七經》。唐朝統一全國後,以《易》、《詩》、《書》、《儀禮》、《周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九經》。唐文宗太和年間,《九經》之外,又加《論語》、《孝經》、《爾雅》成《十二經》,並將其勒石,立於國學。宋代理學家把《孟子》的地位抬高,故於北宋中葉又將《孟子》升為一經,唐代《十二經》,再加之《孟子》,足成十三經之數。

2.史部文獻

《史記》,西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漢書》,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三國志》,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晉書》,唐房玄齡等撰;《宋書》,南朝梁沈約撰;《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撰;《梁書》,唐姚思廉撰;《陳書》,唐姚思廉撰;《魏書》,北齊魏收撰;《北齊書》,唐李百葯撰;《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隋書》,唐魏徵等撰;《南史》,唐李延壽撰;《北史》,唐李延壽撰;《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撰;《新唐書》,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撰;《舊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新五代史》,北宋歐陽修撰;《宋史》,元脫脫等撰;《遼史》,元脫脫等撰;《金史》,元脫脫等撰;《元史》,明宋濂等撰;《新元史》,民國柯劭忞撰;《明史》,清張廷玉等撰;《清史稿》,民國趙爾巽等撰。

史部最常用的是「二十四史」,是自漢代至清代的二十四部官方修撰的紀傳體正史的總稱。唐代將《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稱為「四史」;到了北宋,加入《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十三部史書,合稱「十七史」;到了明代,又加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時再加入《明史》,稱「二十二史」。不久加入《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最終形成了「二十四史」的名稱。民國時期,柯劭忞《新元史》撰成,於是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說法。再加上《清史稿》,則有「二十六史」。

3.子部文獻

1)「諸子集成」系列:

清浙江書局編《二十二子》、國學整理社編《諸子集成》、中華書局編《新編諸子集成》、清光緒崇文書局編《百子全書》(原名《子書百家》)、鍾肇鵬選編《續百子全書》、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中華諸子寶藏》(《諸子集成補編》10冊、《諸子集成續編》20冊、《諸子集成新編》10冊)

2)類書:

隋虞世南《北堂書鈔》(160卷)、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100卷)、唐徐堅等《初學記》(30卷)、宋李昉等《太平御覽》(1000卷)、宋李昉等《太平廣記》(500卷)、宋王欽若等《冊府元龜》(1000卷)、明解縉等《永樂大典》(22877卷)、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分歷旬彙編、方輿彙編、明倫彙編、博物彙編、理學彙編、經濟彙編六大類)、清張玉書等《佩文韻府》(444卷)和《韻府拾遺》(120卷)、清張廷玉等《駢字類編》(240卷)

唐道世《法苑珠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

4.集部文獻

以文學總集、選集為重點:

1)詩詞類

.詩: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陳徐陵編《玉台新詠》、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彭定求等編纂、曹寅刊刻的《全唐詩》、《全唐詩外編》(包括王重民《補全唐詩》、《敦煌唐人詩集殘卷》和孫望《全唐詩補逸》、童養年《全唐詩續補遺》四種)、陳尚君《全唐詩補編》;

清吳之振等編《宋詩鈔》、傅璇琮、孫欽善等主編《全宋詩》、陳新等人《全宋詩訂補》;

元好問編《中州集》、清郭元釪編《全金詩》、薛瑞兆、郭明志輯《全金詩》、閻鳳梧、康金聲主編《全遼金詩》;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席世臣、顧果庭《元詩選癸集》、錢熙彥《元詩選補遺》、楊鐮主編《全元詩》;

清錢謙益編《列朝詩集》、清朱彝尊《明詩綜》、章培恆等主編《全明詩》(已出3冊);

民國徐世昌輯《晚晴簃詩匯》、編委會《清代詩文集彙編》(800冊,收詩文集4000餘種);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續編》、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蔣祖怡、張滌雲整理《全遼詩話》、吳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周維德《全明詩話》、王夫之《清詩話》、丁福保編《清詩話》、郭紹虞編《清詩話續編》、蔣寅《清詩話考》

.詞:

朱彝尊、汪森編《詞綜》(收唐宋金元詞人及詞作)、朱祖謀輯校《彊村叢書》(收唐宋金元詞總集五種);

林大椿《唐五代詞》、張璋、黃畬《全唐五代詞》、曾昭岷等所編《全唐五代詞》;

明毛晉編《宋名家詞》、唐圭璋《全宋詞》、孔凡禮《全宋詞補輯》;

唐圭璋輯《全金元詞》;

趙尊岳輯《明辭彙刊》、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周明初、葉曄之《全明詞補編》;

葉恭綽編《全清詞鈔》、陳乃乾編《清名家詞》、《全清詞·順康卷》(原計劃分為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五卷)、《全清詞·順康卷補編》;

唐圭章編《詞話叢編》、朱崇才編《詞話叢編續編》、鄧子勉編《宋金元詞話全編》、孫克強編《唐宋人詞話》、孫克強、岳淑珍編《金元明人詞話》、孫克強、楊傳慶、裴喆編《清人詞話》、譚新紅《清詞話考述》、沈澤棠等編《近現代詞話叢編》

.曲:

任二北《敦煌曲校錄》、王重民《敦煌曲子詞集》、饒宗頤《敦煌曲》

明臧懋循編《元曲選》、隋樹森編《元曲選補編》、隋樹森編《全元散曲》;謝伯陽編《全明散曲》;

凌景埏、謝伯陽編《全清散曲》;

俞為民《歷代曲話彙編》

2)散文類

梁蕭統編《文選》、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趙逵夫主編《全先秦文》(初稿)、董治安主編《兩漢全書》(已出2冊)、郭丹《先秦兩漢文論全編》、郭丹、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

宋姚鉉編《唐文粹》、董誥等《全唐文》、陸心源《唐文拾遺》72卷及《續拾》16卷、周紹良主編《全唐文新編》、陳尚君《全唐文補編》;

呂祖謙編《宋文鑒》、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

清人張金吾編《金文最》、陳述輯《全遼文》(此書在繆荃孫《遼文存》六卷、王仁俊《遼文萃》七卷、黃仁恆《遼文補錄》一卷、羅福頤《遼文續拾》二卷基礎編纂而成)、閻鳳梧主編《全遼金文》;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李修生主編《全元文》;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錢伯城等主編《全明文》(已出2冊);編委會《清代詩文集彙編》(800冊,收詩文集4000餘種);

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錄戰國至清初文);

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

3)小說類

上海進步書局編《筆記小說大觀》、台灣新興書局出版《筆記小說大觀》、周光培編《歷代筆記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庫筆記小說叢書》;

中華書局《歷代史料筆記叢刊》、繆鉞主編《中國野史集成》;

李時人《全唐五代小說》、傅璇琮、朱易安等主編《全宋筆記》;

《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995年,550餘種)、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中華書局1988—1991年)、台灣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台灣天一出版社)、陳慶浩、王秋桂主編《思無邪匯寶》(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台灣大英百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4—1997年);

《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1994年版)、《中國古代珍稀本小說續》(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

《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春風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中國近代小說大系》(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1—1996年版)

4)戲曲類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在鍾嗣成《錄鬼簿》、臧晉叔《元曲選》、趙琦美《脈望館抄校古今雜劇》、王季烈《孤本元明雜劇》、隋樹森《元曲選外編》的基礎上編纂而成)、徐征等主編《全元曲》;

明毛晉輯《六十種曲》(除《西廂記》外,均為明傳奇)、明沈泰編《盛明雜劇》及《二集》;

鄭振鐸《清人雜劇初集》及《二集》;

鄭振鐸、吳曉玲等編《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二集」、「三集」各100種,收元明清角戲、傳奇及少量雜劇;「四集」276種,收元明雜劇;「五集」85種,收明清傳奇;「九集」10種,收清宮大戲;六、七、八、十集待出)

別集:中華書局有「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中國古典文學叢書」,對歷代別集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整理校注,其中也有少數屬於總集或者詩文評。
推薦閱讀:

談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只需400KB提升不止一點點文獻閱讀幸福感
史部文獻通考馬端臨卷六十四 職官考十八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
土地資源管理參考文獻推薦

TAG:文獻 | 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