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後,你會因為「非名校」被人把簡歷扔進垃圾桶嗎?
我來描述一位大四學長,他叫小何。看完描述請告訴我,你覺得他怎麼樣。
尤其是,告訴我你認為自己大四時跟他比,怎麼樣。
高考分數接近985,由於志願填報失誤,進入最好二本院校的「熱門專業」(金融)。
擔任學院學生會主席,負責人員方面的統籌、調動、安排,接受多家電視台採訪。
還行吧?
學校不算差,專業還不錯,大學過得也挺風光的。
這樣一位同學,想進入一家大公司,通過努力奮鬥過上想要的生活,不過分吧?
嗯,他大四找工作時的處境是:
參加過150多場招聘會,
每場投100份簡歷(也就是說投了15000多份),
得到1家心儀公司的面試機會,
獲得0份工作。
雖然境遇凄慘,但是小何並沒有失去信心。他覺得社會不太公平,想要討個說法。
於是他參加了安徽衛視的《學霸是怎樣煉成的》節目,與一家大公司的HR正面交鋒。
【注】HR:Human Resource,人力資源,你就暫且理解成面試官吧。
先來看一段他們的對話。
小何:像我們這樣都是大學畢業的,都沒經驗,985也沒經驗,您為什麼只用他們不用我們呢?
HR:就比方說剛才我問你英語水平,你說你英語過了四級,那如果同樣的問題問985的同學,他們會怎麼跟我講呢?
首先他們肯定不會用四、六級來評判他們的英語水平,他們會說雅思、托福多少分。
其次這個計算機水平,你的計算機國二剛過,也就是剛剛開始學編程的水平。但是像我們技術部新招來的,他已經非常精通計算機語言了,大部分985同學也是這樣子。現在我們公司讓他做一個APP,他組織三四個人就可以做出來。
還有你說你這個學金融、投資的,在學校裡面根本就沒有時間去外面接觸具體的實踐操作。那我想告訴你,985的同學,他在大三大四的時候已經參加了大型的金融集團的實習,而且最少是六個月,比如說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等等。
所以你覺得你這個條件來和他們比,你有優勢嗎?
主持人:「還有沒有其他考核的?比如說我們在校,積极參加活動啊,非常活躍。」
HR:在你大學的這四年中,你覺得你最驕傲的,最讓你覺得成功的經歷是什麼?
小何:我做過我們學院的學生會主席,接受過很多電視台的採訪。
HR:你這個學生會主席,都負責做什麼?
小何:人員方面的統籌、調動、安排,還有一些協作方面的事情。
HR:也就是管人、管事對吧?
那我來告訴你,在你的競爭者985大學這些同學中,在面臨我們的面試錄取環節時所展示出來的,他們感覺驕傲和成功的經歷是什麼。
第一,有的人很專業,他可能在這個行業尖端的雜誌上發表過他的見解;
第二,還有很多人,在踏入這個專業開始就規劃好自己要在這個行業上如何去發展,他們經常會參加一些國際性的關於行業的交流;
第三,甚至有一些同學,他們非常有闖勁,在學校的扶持下,在國家培養大學生創業的扶持下,還會向社會去尋找一些天使投資基金,他們已經開始在這個行業里創業了。
所以在這個行業里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思維。
如果我們把這些人招來的話,你覺得他們是不是會更上手一點呢?
你現在把你的這些在學校里管事的經歷放在你的簡歷上,然後跟我講這是你最驕傲的事情、最成功的事情。
我覺得你的人生……其實也是蠻蒼白的。
網友評論也非常難聽:
唉,看了這麼多鬧心的東西,說點兒開心的吧:
我是211畢業的,但是掙得很少。
開心嗎?
2、為什麼大公司會出現「學歷歧視」?我先幫有些人把話說了:
重點大學的也不一定就有能力。
普通學校也有能力很強的。
我同學隔壁王叔叔家的外甥大學都沒上,現在開寶馬。
北大博士還有賣豬肉的呢。
寫這篇文章的作者不也是個窮屌絲嗎?
這幫土老闆就是有偏見,腦子不好使。
這些我都同意。
但是,如果讓我做一家大企業的HR,我也會用學歷篩人。
為什麼?
特別簡單,就一個原因:成本。
網友們說得好:
HR招聘的目的,是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金錢、最保險最省勁兒的辦法,找到老闆需要的人。
再激烈的學習無用論者恐怕也不會否認重點大學畢業生成材率更高、在他們中間找人才更容易更省事這個事實。
如下圖所示,2015年的中國富豪11強,有7人畢業於985院校。另外,馬雲和馬化騰的成績換算到今天,進211也綽綽有餘。
985、211佔大學總數的5%,但其畢業生佔據了這張富豪榜的63.6%(把二馬算上就是81.8%),這個數據還是很有說服力的吧?
3、非名校畢業生如何進入大公司假設,名校生的優秀率是80%,非名校生的優秀率是20%。
請問:這和你有關係嗎?
沒關係。
這隻和別人怎麼看你有關係,和你自己沒關係。
即使你處在一個優秀率只有1%的群體,你的目標也該是優秀的這1%,而不是那99%。
低起點應該是你努力的理由,而不是你放棄的理由。
當你向別人乞討「公平」時,你在思維方式上已經輸給了競爭對手。
我想問讀者一個問題:通過節目里HR的話,你發現大企業招聘時最看重的是什麼?
一定要自己把這個問題想明白。4年後,「能把這個問題想明白」將成為你的核心能力之一。
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你就有很大機會實現「破局」。
ok,那我來公布答案啦。
首先,答案不是「學歷」。(答學歷的同學面壁3分鐘)
然後,答案也不是「能力」,但是接近了。(答能力的同學發一朵小紅花)
答案是:「正確的能力」。
原諒我玩兒這個文字遊戲,因為很多人真的不知道什麼能力是正確的。
不明白的小夥伴,請翻到前面,看看HR到底在誇985學生的什麼,是學歷嗎?
看明白後請思考一下,這些事情一定要985的學生才有機會和能力做到嗎?
你能不能做到?
你能不能做到,4年後,真的跟他們只差一張文憑,或者比他們更好?
如果你的答案是「能」,或者是「我願意努力去做」,那就可以接著往下看了。
我做了大量的調研,結論是:
至少有3種方法,可以讓你實現低起點進入大公司的願望。
(1)本科階段做對的事情
這是最佳選項。
這個階段做好了,你不需要考研。
我聽了太多令人捉急的大學生活規劃。
本文開篇的小何是不是挺符合你對牛X大學生的想像?
這裡有個更牛X的。
開篇節目里的小何,和報紙里的這位拿證狂魔小孫,是許多不明真相的新手大學生們想像中的高手。
真相是,小何、小孫求職艱難,共同的問題是:上學時做了錯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
什麼是對的事情?
我們拿案例說話。
看明白了么同學?
重要的是什麼?
是你拿了校園歌手大賽二等獎嗎?
是你當了學生會主席嗎?
是你組織過3次街舞比賽嗎?
重要的是你比別人會幹活啊。
這才是「正確的能力」。
所以,你大學最應該在什麼上面下功夫?
如果你想製作出《二十二》這樣的電影,大學就要努力拍片子。
如果你想開發出微信這樣的社交軟體,大學就要努力寫代碼。
如果你想研製出iOS這樣的操作系統,大學就要努力好吧我編不下去了。
你懂我的意思就ok。
如果你不知道對方要什麼,很簡單,去求職網站看他們的崗位要求。
總結一下。
什麼才是絕大多數「非名校」學生真正的「局」?
根本不是「大公司有學歷歧視,所以我努力也沒有用」。
有人懶惰地以此為借口,放棄了努力。
有人自卑地躲進自習室,希望通過考研讓別人高看自己。
有人浮躁地在低回報的事情上投入(比如功利地混學生會、積累所謂的人脈),求職碰壁後以歧視為由抨擊社會、博得同情、聊以自慰。
真正的「局」是:你先搞清楚大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然後努力讓自己達到他們的要求。
看清「局」後,我們談談努力的方式。
好好上有用的課,多去自習室。
都對。
但是,有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好多大學生沒有意識到。
那就是實習。(※)
來看看李開復老師是怎麼說的。
還記得前面那個入職小米的專科生嗎?
好的實習不僅能本質上提高你的能力,還能直接幫助你找到好工作。
開復老師沒提到的是:即使你沒有進入實習公司工作,這段經歷也足夠讓你在應聘其他公司時脫穎而出了。
所以大致的4年規劃是:前兩年努力讓自己能夠進入大公司實習,後兩年努力讓自己能夠進入大公司工作。
關於實習,以後專門寫一篇好好講講。
(2)考研先來看幾個案例吧。
我知道有些同學看到這裡比較激動:「考研果然好,我就想考研。」
實際上,這很可能不是最佳選項。
請讀者思考:一大幫恐懼社會、逃避就業的人扎堆做出的選擇,有多大概率是最好的選擇?
後兩個案例有其行業特殊性,這裡暫不展開。
關於考研的利弊權衡,以後我再專門寫一篇文章討論。接下來的第3點裡我會先說到一些。
即使你下定決心要考研,你也一定要知道:
研究生文憑並不會直接賦予你工作能力,它提供的只是一個機會,讓你有資格站在某些面試官面前。
至於他要不要你,跟你的學歷就沒啥關係了。
這麼說吧,考研相當於再給你3年準備時間。這3年如果你還是像本科那樣隨意度過,你想像中甩張文憑過去面試官就跪下對你唱《征服》從此以後歲月靜好淺笑安然的場景是永遠不會發生的。
研究生階段需要做的事情,和本科階段是一樣的。
(3)先進小公司,然後跳槽這也是好選項。
你因為能力不行進不去大公司,那解決的邏輯當然就是提高能力。
一個大四學生,提高能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工作,而不是去讀研。(這個應該不難理解)
還是解釋一下吧:除了個別情況,多數職業需要用到的知識、技能,是在工作崗位而非大學裡學到的。
還是來看幾個案例。
最後是古典老師的「我有一個朋友」:
舉一個我好朋友Andy的故事,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做CFO。
從一個無名學校的會計系學生到百億級企業的CFO需要多久?不長不長,12年。
小公司審計2年,四大審計4年,管理者帶團隊2年,內鬥觀望又2年,上市公司團隊每年帶一個合計2年。
【注】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首席財務官。
現在我們做個對比。
2個沒能進入心儀公司的大四學生,分別選擇考研和工作。
他們同樣優秀和努力,3年後進入了理想的公司,情況如下表所示:
註:
①該圖表參照古典所著《拆掉思維里的牆》製成。
②「10%用得上的知識」的意思是,大學學到的知識約有10%能在工作中用到。
關於這張圖表,有幾點補充:
① 如果你只是為了「找工作」這個比較「庸俗」的目的去讀研,利弊顯而易見(跳槽全面優於讀研入職)。有些同學總想著把本科生擠下去心裡美滋滋,其實你的參照對象應該是3年後的他們,以及3年前選擇工作現在跳槽進入心儀公司比你強了不少的同齡人。
② 如果你要從事的是技術含量非常高(醫生、大數據)或者僱主對學歷有硬性要求(國企、公立名校)的工作,這張表不適用。
③ 22~25歲這3年時間非常寶貴,請千萬考慮好,不要輕易選擇最容易選的選項。尤其是不愛冒險的乖寶寶們,你又想28歲之前要孩子,又想25歲才開始工作,問問自己3年時間足夠做好物質和心理成熟度上的準備嗎?
④ 這張圖表上的兩種情況要實現,都需要異常艱苦的努力奮鬥,吃不了苦、承受不了挫折的不在討論範圍內。
⑤ 如果你只是想找個安穩工作,不太在乎入職後的發展,那麼考研有用,但也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跳槽的具體操作以後有機會再寫。
4、小公司未必不好寫到這裡,「局」又大了一層。
你可以不願意去小公司,但是你應該有看懂大小公司利弊的眼界。
你應該是理性判斷後選擇了大公司,而不是「哎呀小公司是什麼好可怕我才不要去」。
甚至,你以後自己創辦一個小公司也說不定呢?
轉引一下陳虎平《打破自我的標籤》中的論述:
00年的優秀畢業生去了外企、四大,土鱉畢業生去了四環邊的中關村公司。
05年的好學生進入了風頭正勁的諾基亞,土鱉畢業生選擇了賣鞋賣襪子的阿里。
10年的優秀畢業生都留學留在美國,土鱉畢業生去了BAT。
16年的優秀畢業生去了BAT,開始自己創業,只有一群人默默被擠進了工業農業電商。
(註:BAT分別是百度、阿里、騰訊)
當然,這段論述有點事後諸葛亮。
比如,某些05年的土鱉畢業生雖然在賣鞋賣襪子,但他們去的不一定是阿里,也有可能是阿外。
不過讀者還是應該明白,有一個比公司更重要的東西,叫做行業。
比如1871年,世界上第一家汽車公司「賓士」成立。如果你選擇進入汽車行業,很快就能反殺進入馬車行業的優秀畢業生。
再比如,讀者可以研究一下,本文所舉的逆襲案例,多數發生在什麼行業。
這個以後再詳寫。
再來看兩位專業人士的說法。
當然,這事兒還是很複雜的,非常考驗眼光。
進入早期的阿里,拿到股份,二十多歲就幾百幾千萬了。
進入早期的阿外,怎麼樣就很難說,上下限都可能很驚人。
更極端的案例有:
從哈佛輟學創辦小公司「微軟」的比爾·蓋茨,
從哈佛輟學創辦小公司「Facebook」的扎克伯格,
從里德學院輟學創辦小公司「蘋果」的喬布斯,
在上海交大不好好學習創辦小公司「餓了么」的張旭豪,
從東風中學輟學創辦小公司到現在還欠我3萬塊錢不還的基友王二狗,
……
加入小公司,或者自己創業,風險和可能的短期回報都遠高於大公司。
篇幅所限,今天就不展開了。
總結今天我們講了2個「局」。
第一,大企業招聘究竟看重什麼?
明白了這一點,專科、本科、研究生、工作頭幾年分別該做什麼,你就清晰了。
即使你輸在了起跑線,你還有至少3種方法逆天改命。
第二,有比進入大企業收益更高的選擇嗎?
明白了這一點,你在思想高度上就和比爾·蓋茨、扎克伯格、喬布斯、張旭豪等不務正業的大學生齊平了(水平另說)。
最後我想說,這篇文章確實幹了點,以後我盡量寫得有趣一些。
但我的出發點還是好的呀。
推薦閱讀:
※廚房垃圾桶,從100多到3000多,看得上眼的貌似還沒出生
※媽媽不喜歡用卷裝的垃圾袋,覺得沒有必要,怎麼辦?
※垃圾桶該如何使用?
※(1 條消息)智能垃圾桶現如今有什麼大品牌?
※為什麼早年街邊的垃圾桶會被稱作「果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