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與農業文明(六)

食禮的倡明

人類是兼具人性與動物性的生物,如果沒有禮樂習俗道德法制對人類本能的制約,試想在飲食方面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這種原始狀態的自然本能依次表現為:攻擊性;野蠻性;排他性;無序性。「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飢匈奴血」,既是文學誇張也是活生生的事實。鴻門宴上,大將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飲食的排他性在不諳世事的小孩身上表現尤為明顯。由攻擊性、野蠻性、排他性必然導致飲食的無序性。飲食禮樂的倡明,有利於約束、調整人們的飲食心態與行為。三代(尤其是周王朝)時期以農業文化為基礎形成了有別於西方的禮樂文明。《禮記·禮運》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體現了食禮在諸禮中的本源性地位。因為飲食男女為人之大欲,最具有動物性特徵。如果沒有約束調整,很容易出問題。禮是規範社會行為的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禮的作用是辯異、區別,由此而表現出來的層次為「等」。禮就是要標明等差,使各等之人按適合自己的禮數去行動、生活。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維護天下安定的根本途徑。中國禮俗的準則是中庸,也就是說人的行為要合乎一定的「度」,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在飲食方面如果長幼無序、貴賤無別,則侵陵不休、爭端不止。唯有敬讓、自尊,方有利於營造聚食合會的融洽氛圍。禮的主旨在於區別,過分強調森嚴的禮節不利於飲食過程中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於是有樂的補充、助興,以增強飲食的親合、凝聚作用。《樂記》曰:「樂統同,禮辨異」;《荀子·儒效》「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音樂歌舞是「樂」的外在表現;由此而得到的愉悅歡快則是宴樂之目的。古人十分重視飲食氛圍,《禮記·曲禮》有「當食不嘆」的規定,劉向《說苑·貴游》「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也」。三代形成的飲食禮樂是華夏飲食文化的寶貴遺產與優良傳統之一,應該予以繼承發揚。

《禮記·曲禮》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搏飯,毋放飯,毋流飲,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嚺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毋嘬炙。…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說的是飲宴場合要注意謙讓,不可自顧自己吃飽。大伙兒共同吃飯,要注意手的衛生。不要把飯搓成團,不要把多取的飯再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以免滿口汁液外流,不要吃得嘖嘖作響,不要啃骨頭,以免弄出聲響,不要把咬過的魚肉再放回食器,不要把骨頭扔給狗,不要爭著搶著吃好吃的東西,不要為了貪快而揚去飯中的熱氣,吃黍米飯不要用筷子,羹湯中的菜要經過咀嚼,不可大口囫圇地吞下,不要當著主人的面調和羹湯。不要當眾剔牙,不要喝肉醬。客人如果調和羹湯,主人就要道歉,說不會烹調。客人如果喝肉醬,主人就要道歉,說由於家貧以至於備辦的食物不夠吃。濕軟的肉可以用齒咬斷,干硬的肉不可以用齒咬斷,就須用手擘而食之。吃烤肉不要一口吞一大塊。


推薦閱讀:

燦爛厚重的蒙古族飲食文化
女人經期保養必知的7個保健方法,5款經期飲食食譜
冬季糖尿病患者的飲食禁忌
吃辣椒的好處和壞處有哪些?
夏天的大排檔,這道美食日賣百份!四五人一份酒至少喝2箱!

TAG:農業 | 飲食 | 文明 | 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