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雜說54

太極雜說54太極網羅http://www.anshanbbs.com/archiver/?tid-3458.html&page=3洪老師的拳非常有特色,特別在圈子上,接觸一下有好處。初練拳時架只要低,主要練腰腿,慢慢可將架只放高一點,纏絲勁容易上身一些,拳要連不能有斷勁,一路要鬆開,放長練,盡量少發力。l 高手的一頂與通常所說犯頂抗毛病不是一回事。高手的頂,嚴格說來不是頂,而是激法、問法,是在接點處瞬間給勁,其身子整體還是松空的。激、問是試勁,試到勁了,即刻打發。此法乃風雷激蕩之法:震巽相通合乾坤。l 推手產生頂和丟,根本原因是"聽勁"不好!聽勁就是內勁的具體表現,吳式太極重視中定,就是注重內勁.一旦熟練掌握,推手中不會產生丟頂現象.所以推手關健練內勁.孫先生所說文推武推之說,本人不能完全認同,吳式推手重內,外形伸展以內動基礎,看似文卻勁道渾厚,實質很兇猛,不能產生誤解!l 在出的時候,不激起頂意。讓對方又丟又頂才有辦法,這還是有前提的。就出了,並把對方打出去了,他還沒想到要頂,……l 我自己努力做到不丟不頂,同時卻要造成對方的又丟又頂,讓對方犯雙重的病。他一丟,門戶一開,直打不誤,所謂「逢丟必打」;他一頂,我就有了著力點,也就可以發勁,如果對方也是不丟不頂的,你奈之如何?如果對方水平比你高出許多,你當然只有挨打的份了。不丟不頂是為了粘住,粘住是為了攻防,這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術的主要特點。l 不是說對方來了勁了你能不丟不頂就完了。似乎更應做到,你出的時侯不激起對方(低水平者)的頂意,讓對方(低水平者)不想頂你,那似乎更不好做了。l 走架時與空氣的不丟不頂以及兩人推手時的喂勁,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訓練方法。不過從經驗上來看,用走架時如同在空氣中游泳,感受空氣的阻力,更容易理解與掌握。畢竟在水裡游過的人較多,可以借鑒那種水的阻力的感覺。一個好師傅是一定要給學生喂勁的,同學之間的互相切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應該以相互喂勁練習為主。而人的爭強好勝之心往往使之變成對抗,爭一時之勝負,忘長久之大計。其實單人練習時是可以藉助一些工具與器械來進行專項訓練的。比走架體感要直接,也用不著去爭勝負,而且還可以客觀檢驗。 我來拋磚引玉,方法之一,用4-5個籃球,從輕到重沖氣和水,最輕的就是只有空氣,最重的就是充滿水,懸掛,擺動,先用手,然後手臂,肩、背、胸部等等去接這個球,要求:第一,化解球對自己的衝擊力;第二,按照不頂不丟的原則去粘住這個球;第三,循序漸進,練習化引拿發。 如果在這個球上安上受力感測器,(在身上也行),則就可以比較客觀的檢驗自己的「接球」水平了。l 其實武術是知行合一的學問,開悟可在一時,修行卻需終身,過去大智慧者如六祖慧能在開悟並承衣缽後還混跡於獵人隊伍中苦修16載呢。l 站樁、單操、組合試力、推手、斷手、散手都是練功,甚至要求修鍊平常功夫,從平易入手,在行走坐卧日常間也融入練功,那練功的範圍就廣了,煉用不分了。l 看住對手中,使對手不敢丟是主動的不丟,此時任對手丟,還希望他丟,他丟我不粘粘,正好直搗黃龍。l 關於不頂,也曾有小經驗,我們有一個手往後來,力向前指的試力單操,用於推手時,來力後接而後引,力往前蓄,對手「重里現輕」之時正好打出。太極拳友說這是吞吐,來力時一邊吞,一邊蓄勢,在對手舊力將竭時,吐出(發出)。但吞不住時要及時螺旋走化。此時棚勁與螺旋走化很重要,記得好像洪均生先生說過:太極煉棚勁,動作走螺旋,我認為比較精闢。l 陳家四大金剛每式到盡頭時都要呼氣下沉,八極拳也強調第一要練沉墜勁。只有落胯,才能節節腰中發。所謂驚炸彈抖,就在呼氣發勁時,全身骨節配合吐氣急速沉降,支撐八面,由中心一點向四面八方炸開,全身五張弓也是五張鞭,落點時悶哼一聲加大爆發力,此時若有人接觸你其他部位,也會被彈開。l 過程方法絕對不能少。知道結果往往就是有人喂勁後,分辨出來的。明白結果同樣重要,也許更重要,他能告訴我們朝那方面努力。不丟不頂,在接觸點上做虛,對方不能明顯的感到自己的力點,成功一半。l ."雙重"是整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里提到的唯一的"病",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太極拳就是為了克服治癒這個病而創立的,這是太極拳區別於其他拳種的主要標誌,是綱,綱舉目張。王先生列舉了很多「雙重」現象,但最核心的還是個「頂」字,還是「硬碰硬」。「不頂」易說難做,關鍵是怎樣讓你的身體知道「不頂」,會做「不頂」,所謂功夫上身。不光要明理,更要會實做。當外力來時,「頂」(抗)、躲(閃、丟)是人最自然的反應,太極拳要反這種「本能」而行,當然是很困難的,所謂「十年不出門」。推手就是為此目的而創立的訓練方法。可笑的是,推手比賽滿目皆是「頂」。其實完全可以用其他辦法來比較客觀的檢驗這種「不頂」的技能。可惜的是,在圈內具有科學精神與技能的人又太少了。l 不丟不頂,不是想出來的。有意無意之間吧!l 「不頂是根本,不丟是上乘」,之所以說一定程度,是因為到了高級階段,「不頂不丟」是粘的基本要求,是統一的。但就具體訓練而言,卻有先後之分,也即是要先練「不頂」,再練「不丟」。這個「不頂不丟」當然不是想出來的,但一定是「有意」地練出來的,思想上要有這個「意」,要有這個指導,然後實踐中千錘百鍊的把它練上身去,如此才會有「無意」間的反應和應用。既然明了這個理,這個目的,那麼手段就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了。傳統的訓練方法可以用,而藉助現代的手段與器械,同樣可以練出,而且可能效果更好,更快,更易於了解和掌握。l 太極前輩很多,著述亦多,然頗多抵觸,如洪均生言腿部順纏時膝外擺,馬宏卻說膝應里合,大腿外翻,初學時怎麼也不明白。後來漸漸明白應在松字上做文章,凡斯種種皆是漸漸融會各家之說,不求甚解,然後細細體會,萬不可急於求成。l 一生練習,練習為人。培養道德功夫,敬人敬己。穩定心神,不為外物所動。體會心情,放任心情,不被身體和外物束縛。是大快樂,大追求。「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道中情 發表於 2009-4-21 12:00:02


推薦閱讀:

陳鑫著作和拳架在太極拳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太極妙道
太極散手
《猶龍派太極拳文萃》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