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二)72.大凌河之戰

七十二、大凌河之戰

袁崇煥死後,崇禎皇帝出於政治考慮,沒有敢像天啟皇帝用魏忠賢那樣徹底整肅東林黨——因為那意味著要給魏忠賢翻案,這是崇禎皇帝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袁崇煥一死,就有人上疏要求給毛文龍翻案,被崇禎嚴厲駁回。崇禎小心翼翼的迴避「黨爭」這個話題,將袁崇煥、錢龍錫的問題局限為個人問題,而不再進一步牽連。所以東林黨只是被削弱了,並沒有完全失勢。

在這一點上,崇禎跟他那被稱為「木匠皇帝」的哥哥比起來,要少了很多魄力。天啟皇帝在「移宮案」後信任東林黨,也根據東林黨的意思下了聖旨嚴厲譴責李選侍、魏忠賢等人,大力表揚移宮諸臣和太監王安,還把上書反對移宮案的大臣貶黜。可是等他看到東林黨接連喪師失地以後,馬上就翻臉不認人,重用魏忠賢,而且下旨公開說以前那些聖旨是錯的,是東林黨趁我年紀小忽悠我,我親爹屍骨未寒就讓我違背遺詔、驅逐李選侍,陷我於不孝。這種作風崇禎皇帝是沒有的。

所以,分析袁崇煥死後的國家政局,跟天啟年間東林黨「掌權」和「倒台」那種黑白分明的局勢不同。東林勢力只是因為袁崇煥的案子被削弱,他們的政治路線沒有被否定,他們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沒有被打倒,在朝力量仍然十分強大,足以左右國家政局,只不過不再能夠一支獨大而已。

這種局面體現在軍事上,就是袁崇煥雖然被殺,但他的城牆大炮戰術沒有被否定、消極防禦的戰略更沒有被否定。孫承宗重新出山,擔任薊遼督師。作為「堡壘戰術」的祖師爺、寧錦防線的創建者,孫承宗當然繼續大力修城。錦州已經被袁崇煥重新修好了,孫承宗就再接再厲,加固大凌河堡。

大凌河堡快修好的時候,皇太極就帶著大軍打過來了。這是崇禎四年的七月。

之前打寧錦大戰的時候,皇太極還攻了三次城。這次打大凌河堡,金兵根本就不攻城,上來二話不說就給包圍起來。明軍在裡面修城牆,金兵在外面修城牆,還挖壕溝,徹底給你圍死——你不是喜歡守城嗎,我就讓你守個爽。

大凌河的守將是祖大壽,人送外號「飛毛腿」——不是古人送的,是今天的網上明史愛好者送的,意思就是他跑的快。當年金兵打廣寧,圍攻西平堡的時候,王化貞派兵去救援,孫得功先跑,祖大壽第二個跑,雖然速度比孫得功慢了半拍,距離則遠遠過之,他從西平堡南下一口氣跨過大凌河、小凌河,經過寧遠,渡海向東,直接跑到覺華島上去,才覺得安全;後來袁崇煥被抓,他又從北京城跑回錦州,一口氣跑了一千多里。這不是飛毛腿是啥?

被圍起來以後,「飛毛腿」也跑不動了,只能幹瞪眼。

努爾哈赤打寧遠,只圍了兩天就撤了;皇太極打錦州,圍了二十四天也走了。袁崇煥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的堅城大炮戰術用的好。毛文龍牽制無功,殺了就殺了。結果毛文龍一死,後金繞道千里去打北京就不說了,打大凌河也是來了就不走,一口氣圍了三個月。

孫承宗跟袁崇煥比起來有一點強,就是敢派援軍。但這隻會讓情況變得更糟糕。

孫承宗連續派了四次援軍。第一次是離大凌河堡最近的松山堡的兩千守軍過去救援,有去無回;第二次是吳襄帶著他那領了八萬人的軍餉才養出來的三千精銳,再加上別的地方抽調的三千人前去救援,因為天氣原因沒怎麼打就退兵了;第三次還是這六千人,被皇太極帶著兩百親兵就給打得潰不成軍。吳襄率先逃跑,也因此被崇禎逮捕下獄治罪。第四次,是從關內調集了三萬多軍隊前去救援,結果幾乎全軍覆沒。

皇太極還嫌援軍來的不夠多,自己找了一批金兵,假裝成明軍來救援大凌河,一路衝殺眼看就要殺到城下了。祖大壽一看,援軍大勝,金兵潰敗,趕緊帶兵出來接應。結果走近一看,全是金兵偽裝的,被殺的人仰馬翻又逃回城裡去了,從此打死他也不敢再出來。

祖大壽在大凌河堡裡面彈盡糧絕,吃完了糧食就開始殺馬來吃,馬也吃完了就開始殺人,先把施工和後勤人員給殺來吃了,吃完之後還有一些蒙古兵,也給殺了吃了。最後剩下的都是關寧軍自己人,沒辦法,只能投降。副將何可綱反對,祖大壽就乾脆利索的把何可綱也給殺了。這樣,大凌河裡面的一萬多守軍全部投降後金。

大凌河之戰,也就標誌著孫承宗堡壘戰術的破產。因為它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在野戰能力不行的情況下,敵軍長期包圍你的堡壘你怎麼辦?

答案是:沒有辦法,只能坐以待斃。

對此,毛文龍在天啟七年五月的塘報中就說,後金有個王子聲稱:「西邊(指寧遠錦州)全靠幾個火器,兵如死鬼,點閱時東挪西補。馬匹用來馱載柴火過日。我今只帶三千人馬,困他月余,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

毛文龍挑選這段話來寫進塘報里去,就是借後金王子的口,告誡皇帝和袁崇煥——關寧軍這樣一邊吃空餉、不訓練,就想依靠大炮城牆來防守是不行的,人家一把你包圍你就完蛋了!

天啟皇帝應該是聽進去了,可惜沒多久就死了;袁崇煥沒聽進去,很快就把毛文龍殺了。

戰後,孫承宗無可奈何,只能再次辭職,此後就再也沒有出過山。他一輩子就跟後金打了兩次仗,一次是柳河之戰,一次是大凌河之戰,兩次都是慘敗。就這樣,還被《明史》和《明朝那些事兒》吹成「明末最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沒有爭議的民族英雄」,簡直笑死人。

這邊大凌河之戰開打,那邊農民起義也就越發壯大。三邊總制楊鶴費了天大的勁,花了很多錢,才招撫了神一魁等幾支陝西境內重要的起義軍。但金兵一開始包圍大凌河堡,軍隊都調去遼東,陝西救災經費又沒有著落,神一魁等人馬上重新叛亂。楊鶴被崇禎下旨切責,憂憤而死。

在這個過程中,原本應該牽制後金的東江鎮也正在忙著搞兵變。

袁崇煥殺了毛文龍以後,為了防止東江不受節制,就把東江鎮分為兩個協,一個協由毛文龍的親信陳繼盛負責,一個協由袁崇煥的親信劉興治負責管理,以求雙方互相制衡。這個制衡效果確實好,東江兵從此忙於內鬥,再也無力牽制後金。

劉興治原來是遼東將領,遼東淪陷後投降後金;但在後金混的不如意,又投降毛文龍。毛文龍把他留在手下幹活,但是沒有重用。他又不滿意,偷偷的跟袁崇煥聯絡,打毛文龍的小報告。袁崇煥就把他當成了在東江的內線,殺了毛文龍以後,就把他提拔上來。

這種叛變了無數次的傢伙,當然不在乎再多叛變一次。陳繼盛在東江還是有威望的,劉興治壓不過他。袁崇煥死後,劉興治覺得自己失去了政治靠山,又秘密跟皇太極聯絡,準備投降。皇太極當然樂於接受。劉興治就設下圈套,把陳繼盛及其十一人殺死,然後請皇太極派人過來協商具體的投降事宜。

皇太極回信說:照理說是該派個人過來,但是前年毛文龍假裝議和,騙了我幾個使者過去殺掉,現在大家還有心理陰影,不敢去東江,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你乾脆就直接舉兵造反吧,我會派兵協助你的。

劉興治一看皇太極這麼說,心裡又猶豫起來。這時朝廷又派人過來招撫,表示不會追究兵變的責任,劉興治又重新歸順朝廷,想著當個軍閥獨霸東江,不一定非要投降皇太極。但沒過多久朝廷又派總兵黃龍過來管理東江,劉興治當不成老大,又圖謀作亂。最後殺來殺去,劉興治自己也被殺了。總之就是一團糟。

可憐東江兵,從遼東千難萬險逃出來,身負國讎家恨,想要滅金復遼,此時卻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只能自己人內部自相殘殺。這是一出怎樣的悲劇啊。

就像陸雲龍在《遼海丹忠錄》中慨嘆的那樣:

「嘗聞東江遼兵最耐苦,持炒一升,可支十許日,晝伏夜行,卧草餐霜,能出不意殺人擒人,皆一班可用之士。今其士固在也,誰其用之?誰其用之!」


推薦閱讀:

劉慈欣小說中最強的文明是哪個?
梅的意境,我喜歡! 段文明
展禮儀風采,做文明學生
為什麼商朝奴隸很悲慘還說商朝文化文明?
中國公民出境文明旅遊倡議書

TAG:文明 | 黃河 | 大凌河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