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影響海外卻遭網友調侃
杜甫給現在人的印象大多是凄涼,早幾年網上流行的「杜甫很忙」讓他又火了一把,小編想問一下,這樣真的好嗎?
杜甫作為詩聖,與李白被共稱為大李杜,杜甫的詩歌沉鬱頓挫,憂國憂民。由於所處年代的特殊性,他的詩歌大多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生活狀況以及當時政壇的時事。以儒家仁政思想為核心的他嫉惡如仇,對社會的黑暗現象的揭示、對朝廷腐敗的憎惡、對人民、生活、祖國的熱愛,始終體現著對普通老百姓的關愛,可見杜甫偉大的人格。甚至這種仁愛的表現讓二十世紀而美國的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都說自己的詩歌深受杜甫的影響。
年少時期的杜甫家境還是很優越的,七歲就能作詩。十九歲時杜甫開始周遊各地,並在洛陽與李白結識。杜甫參加過科舉,但當年李林甫一場鬧劇讓所有士子全部落選,一心從政的杜甫在長安居住長達十年,做賦自薦始終沒有得志。長安期間杜甫也一直過著貧困的生活,有「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之說。直到四十四歲時才能授予一個河西尉的小官後又改任命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因無法施展才華,於同年十一月棄官回鄉。十多年的長安生涯,杜甫感慨良多,就有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誕生。
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在戰亂中流離居所,期間被俘過,到後來投奔唐肅宗期間出任左拾遺。戰亂中的杜甫依然憂國憂民,不僅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還時刻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公元759年,安史叛軍大敗唐軍,探鄉回府的杜甫在途中親眼見到了人民在戰亂中如災難般生活,感慨萬分,創作了最不朽的史詩之作,《三吏》和《三別》。
後杜甫幾經輾轉,來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至今杜甫草堂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後又過了一段流離生活,於年過六旬之時逝世。杜甫死因有五說,病死、溺死、自沉於水而死、食物中毒、而死消化不良而死。較為可信的是最後一種說法,杜甫在湖南時被洪水圍觀,被當地知府救後因多天為進食饕餮一頓導致消化不良。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這一生,你至少要給這20個人寫一封信
※【一生有你做朋友】
※一學就會,速斷一生財運富貴貧賤
※這樣的唐詩,一生寫出一首就夠了
※這個咒語改變孩子一生,新的一年無論你多忙,請為孩子法布施一次,家中孩子必得佛光護體,慧燈長明,飛黃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