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兵實戰摔法舉例

練形意者,萬不可有輕忽易視之心。五行,十二形,以為七日學一形,或十日學一形,大約少則半年,可以學完,多則一年工夫足以學完全也。如此練形意拳,至於終身不能有所得也。所會者,不過拳之形或與皮毛耳。或者,又知此拳之道理,精微不易得之於身,而有畏難之心,總疑一形、兩形,大約三年、五年亦不能得其精微,若與全形之道理,大約終身亦得不完全矣。二者有一點,雖然習練始終不能成也;二者若是全無,再虛心求老師傳授,第一,三害之病不可有;第二,九要之規矩要真切;第三,三體式要多站,九要要整齊,身子外形要中正,心中要空虛,神氣呼吸要自然,形式要和順,不如此不能開手、開步練習也。《形意真詮 李存義序》 拳勇角抵之術,上古有之。古之謀國者,莫不重視拳勇之強族禦敵衛國之用。昔管子云:"於子之屬有拳通股肱之力秀於眾者,有則以告。"荀子也說:"齊人隆技擊。"漢書有"齊愍以技擊強",唐代有"撥河之風盛"。此歷史上對拳勇強身強國之明證也。  余小時家貧,無資入塾攻讀,幫人趕車為生,兼習拳藝。後在江湖鬻技,以維生計。走遍齊魯燕晉各地,遍訪名師,執贄從學於河間劉奇蘭先生門下習形意拳,凡九載,蒙師指授真傳。蓋劉奇蘭先生乃師祖李洛能之高弟也,當時人稱"神拳李洛能"。自此乃覺形意拳長功快,發力整,用法深奧。夫習拳藝者,對已者十之七八,對人者,僅十之二三耳。拳藝之道,深無止境。得其淺者,一人敵,得其深者,何嘗不萬人敵耶!習拳固宜虛心,謙謹,非多歷年所熟復而無間斷,未足以致極境。能致極境者,一由於虛習,一由於恆心,設輒作輒止,安能望其深造耶!形意拳以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是化勁練神還虛之境。明暗二勁,是體用兼備。先將周身四肢松凈,神氣內斂,提肛實腹,氣沉丹田;拳式中之剛柔曲直,縱橫擗闔,起落進退之法,練則為體,較則為用。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詮中用法有"手打七分腳打三,五行四梢要齊全;膽上如風響,起落如箭鑽,氣連心意隨時作,硬打硬進無遮攔。蟄龍起水雷先動,風吹大樹百枝搖;內實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內要提,外要齊,起要橫,落要順,氣要催,遇敵好似火燒身;去意猶如卷地風,追風趕月不見跡"都是用法。又如刀劍譜中所言各節,俾後之學者,有所遵循。余自學形意拳以後,入鏢業謀生,兼授門徒。於"庚子之役"親率門人參加張德成、劉十九等人所組之義和團,抗拒洋鬼子侵略軍於天津老龍頭火車站。我們用單刀劍戟殺敵,洋人望風披靡,實仗練形意拳之功和膽壯氣盛勢雄,乃能視敵如草芥也。事後乃創武士會於津門,授徒以自娛。至民初又應上海霍元甲所創之精武體育會之邀請,為形意拳教練雲耳。        已未孟冬(1919)李存義序於天津武士會  若是誠意練習,總要勿求速效。一日不和順,明日再站,一月不和順,下月再站。因三體式是變化人之氣質之始,並非要求血氣之力,是去自己之病耳(指拙氣、拙力之病)。所以,站三體式者,有遲速不等,因人之氣質稟受不同也。至於開手、開步練習。一形不順,不能練它形,一月不順,下月再練,半年不順一年練,練至身體合順再練它形,非是形式不熟悉,亦是內中之氣質未變化耳。一形通順再練它形自易通順,而其餘各形皆然,一氣貫通。拳經云:一通無不通也。   所以,練形意者勿求速效,勿生厭煩之心,務要有恆,作為自己一生始終修身之功課,不管效驗不效驗,如此練去,功夫自然而成。與人較量之剛柔、動靜、虛實、巧拙 拳經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化勁練神還虛之用,暗勁之體用是將周身四肢鬆開,神氣縮回則沉于丹田,內外合成一氣,將兩目視定彼之兩目或四肢,自己不動而為體也。若是發動剛柔、曲直、縱橫、環研、虛實之勁,起落進退,閃展伸縮變化之法,此皆為用也。此是與人相較之時分析體用之意義也。若論形意本旨之體用,是自己練蹚於為之體,與人相較之時按練之而用之為之用,虛實變化不自專用,因彼之所發之形式而生之也。   余練習拳學,一生不知用奸詐之心,先師也云:兵不厭詐,自己雖不用奸詐,然而不可不防他人,終身未嘗有意一次用奸詐之勝人,皆以實在功夫也。若以奸詐勝人,彼未必肯心服也,奸詐心有何益哉?與人相交總是光明正大,不能藏奸心,或是勝人或是敗人,心中自然明曉,皆能於道理有益也,雖然奸詐自己不用,亦不可不防,惟是彼之道理,剛柔,虛實、巧拙不可不測也(此六字是道理中之變化也,奸詐者不在道理之內,用好話將人暗中穩住,用出其不意打人也),剛者,有明剛、有暗剛、柔者,有明柔、有暗柔也。明剛者,未與人較手時周身動作神氣皆露於外,若是相較,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鋼鉤一般,氣力似透於骨,自覺身體如同被人捆住一般,此是明剛之內勁也。暗剛者,與人較手動作如平常,起落動作亦極和順,兩手相較,彼之手指軟似綿,用意一抓,神氣不只透於骨髓,而且牽連心中,如同觸電一般,此是暗剛之內勁也。明柔者,視此人之形式動作毫無氣力,若是知者視之,雖身體柔軟無有氣力,然而身體動作輕如羽,內外如一神氣,周身並無散亂之處。與彼較手時,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無,此人又毫不用意於已,此是明柔中之內勁也。暗柔者,視其神氣威嚴如同泰山,若與人相較,兩手相較其轉動如鋼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去,則彼身中又極靈活。手如同鰾膠相似,胳膊如同鋼絲條一般,能將人以粘住或纏住,自己覺者諸方法不得手,此人又無一時格外用力,總是一氣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內勁也,此是余與人道藝相交,兩人相較之經驗也,以後學者若遇此四形式之人,量自己道理深淺,神氣之薄厚而相較量。若是自己不能被彼之神氣欺住,可以與彼相交;若是觀其面先被彼之神氣罩住,自己先懼一頭,就不可與彼較量。若無求道之心則已,若是有求道之心,只可虛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也。兵法云:知已知彼,百戰百勝。能如此待人,可以能無敵於天下也。並非人人能勝方為英雄也。虛實巧拙者,是彼此兩人一觀面,敵方就要相較,察彼之身形高矮,動作靈活不靈活,又看彼之神氣厚薄,一動一靜言談之中是內家是外家,先不可驟然取勝於人,先用虛手操試之,等彼動作或虛或實,或巧或拙,一露形跡勝敗可以知其大概也,被人所敗亦不能用奸詐之心也。余所以練拳一生,總是以道服人也。 以上諸先師常言,亦是餘一生經驗之事也,以後學者切記,雖然不用奸詐,不可不防奸詐,與人較量總要勝之勝之。《形意真詮 傅劍秋跋》   先師李存義先生,字忠元,河北深縣人,生於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年,月日不詳),卒於民國十年辛酉(1921年)二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五歲。   先師生有異秉,體魄魁岸,面如重棗,目光如電,聲若洪鐘,而恭溫可親,科目矍爍,恆如五十來人。當在未老之年,國事日非,清廷腐朽無能,喪權辱國,外侮死亟。庚子之歲,八國入侵,洋兵到處擄掠,姦淫燒殺,民不聊生。當時有血氣者,號稱義民,組織義和團奮起抗擊。先生當時年五十四歲,即參與該團張德成、劉十九所部,單刀上陣,每戰必先,勇猛殺寇,血透重衣,尤在天津老龍頭火車站一役,摧枯拉朽,洋兵披靡,遺屍盈野,棄曳而竄,時人稱快,譽先生"單刀李"而不名,"單刀李"之稱,實由此始。  先生務鏢業,護送商買,江湖綠林,聞先生之名咸拜到足下。民元在天津創辦武士會,後又受上海精武體育會之聘為形意拳教授,廣收門徒,人才濟濟。河北派形意拳,固由李洛能先生始,而發揚光大,實由先生也。  劍秋少好拳技,當年先大人因無田自耕,出為負販,與同行結伴往返於燕趙之地,本短貨少不若大商買之可比。途遇強盜,輒作俎上肉,任為宰割,苦之。嚴命好好學技,如能學成,佐理經商,可免凍餓。劍秋奉命,且目睹高人身手,羨而苦學自勵。漸壯慕先生名,負籍於門牆,朝夕領誨,刻苦磨練,與同窗尚雲祥、郝恩光、黃柏年、李海亭、馬玉堂、姜玉和諸兄,切磋多年,各識膚淺。數度隨父旅中,宵小攝伏,亦少慰父望云爾。畢生浪跡南北,教徒自遣,以先生所教,傳之後秀,發揚光大。  今老矣,旅中翻揀舊籍,展讀先生遺教《形意真詮》,恍如舊夢,先生言笑,如在卷中,余亦返老回童矣,顧而樂之。時一九五零年殘冬,在古吳錫山之麓,僧舍漏盡不寐,濡筆為記。 七十一清河傅俠農劍秋氏跋補篇末。形意拳的勁路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談硬打硬進無遮攔   提起"硬打硬進無遮攔"武壇人們多知道它是代表形意拳技擊特色的。可是,在形意門中有些人們卻認為它只是練形意拳的明勁功夫,初步階段。實際卻不盡然。   形意拳是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個勁的不同進程和造詣。但是,尚雲祥先生說:"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也不是分階段單趟地練所能求得的,實際是"剛至柔生,柔純自化",沒有截然界限"。現在我們看到練形意舉的,練真正明(剛)勁的不多,而練叫做"柔勁"的,或練叫做"內勁"的確乎不少。這些武友們既然巳在練"柔勁"或"內勁",說明他們已完成初步階段,也就是達到了"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如果真是這樣,應該說完全可以達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境地了!但事實卻不如是.正像有些這樣的同好對我說:"講道理似乎蠻明白,練起來也像很帶勁,可是捫心自問,如果不藉手腳齊到的衝撞力,手到對方身上,想打卻打不動,什麼勁也發不出來了。"像這樣的,能說是明勁練好了嗎?這樣的基礎就練什麼"柔勁"、"內勁"能取得實效嗎?當然,對於年老體衰,體弱多病,又毫無功底的人來說,為了祛病健身,另當別論。如果是為了提高技術,又要探索技擊實效,就形意拳的理論和實踐證明,這樣做,就值得研究了。    拿我個人來說,也可說是受名師指教,也經過六十來年的鍛煉和磨礪,明勁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如果按先師尚雲祥先生所要求的講發勁,"沾身縱力"至今仍感到未盡滿意。說實在的,不是暗勁沒通,還是因為明勁不到。何以證明?就是拿"硬打硬進無遮攔"來衡量的。正因為自知不足才借本文建議同好們應該拿"硬打硬進無遮攔"這個技擊標準當面鏡子來對照,對自已是有好處的。起碼衡量自己的技藝和功夫,是個什麼水平?找找差距,也好正確認識該怎麼辦?對形意拳愛好者是件很有益的事!    要對照,就得先弄明白, "硬打硬進無遮攔"到底是怎麼回牢?又怎樣來衡量它的水平?    要說明這點,該先說明前輩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尚雲祥先生和孫祿堂先生雖曾同受郭雲深老先生的指教,在技術觀點上有所不同,對"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作用說法也不同。這不奇怪,同堂學藝,各有所長。但孫先生曾著書立論,知道的人多,其觀點也被許多人所引用。而尚先生只是口授心傳,又擇徒較嚴,致傳播不廣,知者人少。在這談談,讓廣大愛好者也知道知道,或有益而無損吧!    "硬打硬進"不僅是手腳齊到   內家拳在技擊實戰的發勁上,常談到的觀點有:"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這被人們視為是內家拳的特點之一來運用。唯獨形意拳多了-個"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要求,這個要求發人深思,有待抉微以求之。尚雲祥先生一生專工形意,不計其他,與這一獨特的技術,不無關係。    內家講"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是有道理的。都知道,引動對方在動態中,又僅能借其力,而且其根不固,打之易發。如對方在靜態中,站之穩穩,就是小小的步,也會步實根固,發之不易。不怪老前輩中有的人常說"我這一站,你就問不動!"誠然,他的三體式樁功深,不易問動。但是,應該說是可以問動的。如果問不動,就該怪自己的明勁沒練到,內勁更沒有。正像有的人所愁的那樣,"人家站在那讓你打,手到身上就是發不出勁來!"實際這是明勁還沒打出,就更談不到什麼內勁和發人了!這也說明打靜較難,真能發勁也非易事!而"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硬打"中就能敲開發勁、打靜之門,用它來對照,便於全面驗證自己。    尚先生教人,講究練功,找勁,很少講招法。認為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故強調找勁,發勁。在講發勁時,最常提到的是"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攔。"特別提到"硬打硬進"可不是單憑手腳齊到的楞打勁,要講"硬打"不能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內勁也不能從中而生,就不能有發人的真本領。 先生說:要弄清這個道理,就得首先明白"硬打"是怎麼回事?說:"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想打就能放!"說"硬打"就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用借慣力,不用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人身就有發人的本領。""進而更能,遮也打,攔也打,沾哪打哪。"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硬打"。比之"以靜制動"。"乘虛而擊"等等,可省事多了!按尚先生這樣說法,這個"硬打"的難度就大多了,這個威力也驚人多了!有了這個發人本領,才真有了"主動權"。"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當動手時,想硬打固可得手應心,如不想硬打,不論是試試對方,或是不肯摔著對方,還是遇到狂妄耍耍以教育對方都可以緩動柔應,隨意而發,也會是遊刃有餘的。何況不用撞打的"沾身縱力"本身就是"暗勁"的實用技法。這也說明"硬打"就有"暗勁"更可說明它不僅是初級階段。談到"硬進"和"硬打"是兩碼事,是各有所司,而又相輔相成。說"硬進"也不是我們想像的打拳進步那麼簡單。先生說"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才為真"這兩句話,不過是為了能練出整勁,所提出的一個基礎要領。僅能手腳齊到是談不上"硬進"的。必須能起到"腳打七分手打三"的作用,能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硬進"的效果。先生講的很明白,為什麼要"進"?就是為了打。既然用腳進,也就要發揮用腳打的作用。怎樣用腳打?就是後腳蹬,前腳趟,如卷地之風。勁大,步遠且疾,沾著對方,如鐵犁翻地把對方撥根摔出,經云:"掙崩摘豆角,犁(扌周)五趾頂"這個"犁(扌凋)"就是腳打趟勁的寫照。這樣用腳才是拳經所要求的形意拳的真正的"腳打"。也是形意拳能硬進無阻,制敵有效的訣竅之一。一腳趟出,能把對方拔根而起,遠遠摔出,比手打的威力大得多,因而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之說。可惜這一技藝,知者太少,因之拳經這句話,多被誤解。    在形意拳中叫"腳打"就不是用腳踢。把"腳打"理解為腿法,就抹煞了形意的特色。經云:"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就是說不讓用腳踢,"遠去不髮腳,髮腳不打人"還是說雖然離得遠,也不主張用腳踢。除非特殊情況是很少用踢的。形意門前輩中也有個別擅於用腳踢的,那是他個人的認識和練過其他拳種所形成的習慣。郭雲深和尚雲祥兩位先生都講"腳打"卻都不講踢。而他們老二位的硬打硬進的半步崩拳,卻人稱絕技,威力駭人。這說明用腳踩打,是形意拳獨具特色的,別具內涵和威力的腳打和硬進的技法。經云:"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伏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說:這四句話中所說的"無遮攔。可不是說沒有什麼險阻的意思,而是說,讓對方沒有辦法可以抵擋。這涉及到技藝與功夫,精神與氣質,以至理解技術和如何運用的問題。先生說"技藝在於傳授(指老師教的水平),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及實際練習)。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但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技能.功夫下在平時.技能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上面所引述拳經的四句話,就是說在正確技術指導下,下到功夫,六合一氣,發動五行四梢的內在精神,才能做到"硬打"和包括"腳打七分手打三"的"硬進",就會使對方沒有辦法招架。如果不懂"硬打硬進"的真正技藝和作用,那就簡單了,也就無從認識其別具內涵和驚人的效果了。郭雲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典範。尚雲祥先生得其真傳,也以半步崩拳揚名武林。由於人們對先生使用崩拳,既來目睹,又未耳聆指教,故出現許多猜測說法.說什麼。拳到壁穿,沒法抵擋"說什麼"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等等。實際這些比喻,都只是力大迅猛的表現,夠不上別有內涵的絕技。何況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如果真像連珠炮,那就必然打出一拳,就得空回一拳,不僅白費氣力,又與拳經有違,還何奇之有?倒是日本人松田隆智在他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的鞍為確切些"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為什麼?就因為先生有上述的"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所以才所向披靡。    從上述一些具體技術來街量"硬打硬進無遮攔"不僅具有較高的明勁和暗勁,且巳步入化勁之階,只是沒到"不意而發"的境地。因之,把它列為形意的初級階段是不夠確切的.我覺得,特別令人深思的是:"一手之出,一步之進"竟有這麼多講究,該多麼令人神往啊 !真我們怎能不尚武德,勵"三知",秉"二戒"虛心抉微以求!可惜吾儕多系業餘愛好,時間,精力有限,難臻佳境,願公諸同好,相期共勉。    怎樣去練"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曾感慨地講:只有掌握了"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才算摸到了形意拳的真味道!這話說得簡單,卻意味深長啊!怎樣練?才能摸到呢!怎樣才能練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一句話,"沒有捷徑!"就必須先打好明勁,要從自然合諧中練到迅猛剛實   先生說:"只有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才能使"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後天拙力"按規矩操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這樣自然就會合諧地,內外交融地練,自然就會漸漸形成"返先天"的沒有後天拙力努氣的完整之勁。內勁也由之萌萌而生。在有了這初成的完整之勁,還要仍從自然合協中進一步去追求,練出既完整而又迅猛剛實之勁,只有明勁練到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也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若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有不用借外力全由自身發勁的本錢。進而再經過實練和默悟,從而使內勁漸漸充盈,剛中寓柔,剛柔相濟,在"一動無不動"中,動則"拳打三節不見形""起落一貫三催勁""勁由內變,化乎即發""打而不知,沾上難變"就步入了暗勁的妙境。 什麼"火機-發物必落",什麼"硬打硬進無遮攔", 什麼"沾哪哪打"就都成為意中之事,樂何如耶!尚氏形意拳--李文彬   武術家。遼寧省瀋陽市人。7歲始習武。曾從徐德福學練長拳、器械、硬功、輕功,並從徐德福之四子勝訴韓其昌學通臂拳、太極拳、梅花拳。1933年夏成為形意拳巨擘尚雲祥的關門弟子,因其基本功紮實,悟性高,又肯吃苦,深受尚雲祥偏愛,盡得其真傳;後來又受到形意拳門王占恆與太極門王茂齋等人指點。文彬為人剛正不阿,好懲惡揚善,敢向強手、硬手挑點,因此在北京武術界贏得"小尚雲祥"的美稱。1944年畢業於北平中國大學。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積極投身於武術傳播工作。1957年起,任齊齊哈爾市武協主席。1958年任黑龍江省武術比賽綜合拳組裁判長。1959年參加全國武術學習會,研究修改家規定的甲組拳械套路。同年,在第一屆全運會上,任武術短器械組副裁判長。1960年在河南鄭州舉行的全國武術錦標賽上,任長拳組副裁判長。1965年被齊齊哈爾冰球隊聘為武術客座教練,通過習練武術基本功及特殊技法、勁路提高冰球運動員的蹬冰和擊球速度,取得明顯效果,從而為武術服務於其他體育項目開闢了新路子。退休後,使活躍於武術界。1989、1991年,分別被聘為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和全國形意拳邀請賽顧問。1991、1992年分別任成都全武術錦標賽及全國武術甲級隊錦標賽仲裁委員。1984年以後在中華武術、武當、及日本武術等雜誌發表論文30多篇。湖北科技出版社與香港南粵出版社於1991年聯合出版了他與尚芝蓉合著的《尚氏形意拳械抉微》,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1994年又有他與董平合著的《流星錘技法要旨》出版。李文彬幾十年來,充分利用業餘時間,義務育徒。弟子遍及海內外,其中有不少高徒在國內外武術大賽中名列前茅。1993年,不顧古稀,與其子李宏創辦了齊齊哈爾市尚武武術學校。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國武術人名辭典》。李文彬在書畫領域造詣可與其武術水平媲美。1934年,16歲時媽從師王雪濤習畫,5年後考入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從師黃賓虹和於非(門內音),並受田世光指導。其書畫作品常參展,並多次獲獎。1986年在日本宇都宮市展出書畫《鶴鄉秋趣》和《美滿》被中國美術館收入該館年鑒,1991年參加第一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書畫展,獲榮譽獎。齊齊哈爾市北滿革命烈士陵園碑文很多出自文彬手筆。80年代後,歷任齊齊哈爾市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協會委員,黑龍江美術協會委員,被列入1995年出版的《國際現代書畫篆刻家大辭典》。1992年後被評為中國武協名譽委員、國家級武術榮譽裁判,還被聘為日本尚氏形意拳研究會及北美唐手道形意拳顧問。多屆連任齊齊哈爾市政協常委。1995年在中國武術協會等組織的中華武林百傑活動中,被評為十大武術名師之一。練武與氣   中醫學認為:人體氣足則壯,氣虧則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拳譜曰:"道自虛無生一氣。。。。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宗,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內勁也。"又曰:"此氣是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礎也。"(見《形意拳學》)  此氣並非是呼吸之氣,是人得天地之氣而的先天真一之氣,也叫元氣。古人以氣(上無下四點)字表示,以區別於後天呼吸之氣。武術家能掌握此氣,練出內勁才能達上乘功夫。  自古至今,武術高手無不重視氣的修鍊,都把氣看成是武術的靈魂。現舉數例如下:  "武術欲至精,運用在氣功"(《馬庄掌譜》)  "形意拳術之道無他,神氣二字而已"(《拳意述真》)  "任說千言萬語,舉莫若清心寡欲,培其本源,以養元氣。身體強壯,打拳自勝人一籌。"(《陳氏太極拳圖說》)  "柔術派別習尚甚繁,而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少林拳術秘決》)  "欲精技藝必健丹田。。。。,丹田虧,氣不充,則力不足,彼五拳十二形,空的架勢。以之為顧法則如守者之城池空虛。以之為打法,則如戰者之兵馬贏弱。"(《形意拳術抉微》)  "諸法諸功莫不一一與養氣功明牽暗合。設養氣不成,縱練得周身武藝,拳術精通,十般兵刃諳熟,實等於花拳繡腿,而於宏旨無關,僅可演戲於舞台。"  "有氣則生,無氣則死。天地萬物之生,亦均莫不有氣機。是故練武功者,必須先從練氣入手。"(上兩則見《練氣行功秘決》)  元氣是一種看不見的能量,積蓄于丹田之內,用以擊敵,能將敵擊出丈外。先賢曰:"言力者,必先言氣。氣為力之君,力是氣之臣,形體乃為氣力之表現。" kk練拳講內三合,內三合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三合與外三合其合成為一體,即為六合。亦為形意合一,混元一氣。由此六合而練出的勁,即為內勁。應於禦敵則神妙不測威力無窮。  郭漢之老師曾說:"形意拳之內勁是由元氣鍛煉而成的,至大至剛,打在身上如觸電一般。"郭師曾以掌拍我手臂,當時我只覺身如觸電似地一抖,其力透骨髓。  曾記得有同學李某隻被郭老師在肩上一拍便身體一抖,啊的一聲不能動轉。事後李某說雖打在他肩上,卻使他的足趾都有上抽感。  據郭師講此種內功不僅能擊人,也能護體。某次郭師伸出右手臂令宋某握緊,但見郭師手臂緩緩一轉,宋即鬆開手,再試一次仍如是問宋某為何不用力握住,宋某說手如觸電發麻而無力握住。  郭師曾親見有人握住孫祿堂先生的手臂,只聽孫先生一喊"開",其人當即鬆手而張開。  更有高超者是宋世榮先生。據孫祿堂先生講,宋世榮先生的手臂無人能握住。當手將要接觸其手臂時,就是握不攏。    由於氣是無形無相的,看不見摸不著,故而很難理解。只有親身實踐者,才能有所體會,所以易使人們忽略或否定。 其實,要想練出元氣練成內勁並不難,只要按著老前輩所設定的拳式,依循拳理,循序漸進地去練,日久自會有成。那些淺嘗輒止,甚而菲薄前輩,而自以為是者,是絕不能練出元氣,練成內勁的形意拳源流   形意拳是我國三大著名內家拳拳種之一。起始於明末,盛行於晚清,迄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歷代名人輩出,影響極大,流傳甚廣。  形意拳作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武術內容之一,經過歷代傳人不斷鑽研、實踐、總結、提高,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其各派拳法雖各有千秋,便其拳理卻淵源頗深。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導力,意形二表,形意一體。通過對形與意的相互調節,內與外的相 互作用來達到體用兼修的功效。形意拳的科學原理體現了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它以冶煉操守、強健體魄、造福人類的宗旨,不僅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祛病 延年之功效,而且具有富於實戰的技擊效果。在歷史上,形意拳諸多武術前輩曾憑著精湛的技藝,譜寫了一曲曲扶正祛邪,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歌。當前,形意拳術及其精神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日益普及和光大。   形意拳的起源和創始人關於形意拳的起源各有所傳,其說不一。  影響較大的說法有兩種:   一說為南宋愛國名將岳飛所創。根據二十年代李劍秋先生編著的《形意拳初步》一書中援引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戴龍邦所著《心意六合拳譜》序言中說"余嘗擬論為著,此心耿耿,易其有極,見岳武穆王拳譜,意即純之粹,語亦明暢。急錄之,以志余愛慕之誠…王(即岳飛)當童子之時,受業於師,名曰:"意拳",神妙莫測,蓋以古未有之技也。王以後,金、元、明代鮮有其技…獨姬公,名際可,字隆峰。生於明末清初,為蒲東諸馮人氏。訪名師於終南山,得武穆王拳譜。後授於曹繼武先生於秋蒲先生習武十年有二,技勇方成。"此序言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關於形意拳起源的最早資料。因此,後人 均以此為據。由於岳飛是我國歷代為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借岳飛之名有利於形意拳的廣泛傳播,亦合形意拳強種強國之宗旨。因此這種說法極易被廣大武術家所接受,輾轉流傳至今。   另外一種為流傳說法,即形意拳創自北魏時來我國傳教的印度僧人菩提達摩。在孫祿堂先生所著《形意拳學》及凌桂清先生 所著《形意五行拳圖說》兩書中均持有此觀點。書中說:"自達摩高僧來中國傳教九年,於嵩山少林寺面壁坐化。後人慕名來, 為紀念達摩傳教精神,曾有詩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下功夫。""而嵩山少林寺很早就流傳著"心意拳術",亦稱"心 意把"。而形意創即為"心意六合拳"。據黃新銘在《心意六合源法初探》一文中考證:"心意把"共有十二大勢,十二種變化。 這與文獻中記載的"心意六合拳法"前後各六勢是一致的。故先輩們以此著書立說,廣為流傳。 姬隆峰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創始人。據文獻記載姬氏曾讀書古寺。見雄雞相爭,悟其理,於是變槍法為拳法,這與姬氏後人所 著《先祖際可傳略》中"際可居少林寺十年,傳藝多人"是吻合的,《姬氏族譜》也有姬隆峰傳藝河南的記載。《心意六合拳譜》 序文作者及以後序文作者均系河南人。何況此拳最初流傳於河南。"心意把"應是"心意六合拳"的初期拳法。雍正十一年已修訂 "心意六合拳譜"乾隆四十年有千佛殿腳窩可做物證,由此推斷"心意把"當始於明末清初。   形意拳是從心意六合拳衍化出的新拳種,創始人為李洛能。李氏約在 1840- 1850年間到祁縣戴家學拳,此時距戴龍邦作序時 約晚一百年。據祁縣人講,李氏從師戴文勛的表弟郭維漢。從形意拳發展史上看,形意拳與心意六合拳有著極深的淵源關係,由 於創立時代不同,基本拳架有異,也可以說形意拳是在心意六合拳的基礎上創新而成的。 形意拳術的發展變化    一、心意六合拳的發展特點 據古拳譜記載:姬氏際可初創拳時,以"心之發動曰意,意之所向為拳"作為拳理。以"六合"為法則,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 氣與力合為內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會為外三合。統稱"六合"。即以思維意識活動為誘導,使之作用於形體。使意(大腦 思維和意識活動)、氣(通過意念使經絡系統發生變化)、力(形體配合之拳術運動)三者互為作用,逐步達到"六合"的高度協調統一, 內外兼修之目的,故稱之為"心意六合拳"。其拳架為側身弓箭步,要求頭、肩、背、胯、後腿、後足斜成一線,頭、前肩、前膝、前足要 上下垂直,形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其拳術動作表現為手打、肩打、胯打、足打、膝打、頭打的用法。其拳法分為前六式後六式。前六式氣柔。 每一式可變為十二式,最終十二式仍歸於一式。其靜功以站樁為主。 曹繼武先生根據姬氏所授"心法"及前後六式的拳法特點,取其精華歸納為五行、十二形練法。其十大形為:龍、虎、猴、馬、雞、熊、 鷂、燕、鷹、蛇。以單式練法為主,每式既是樁功,又可單習。動作強調六合。其要領為龍腰、熊膀、鷹捉、虎抱頭、雷聲。 戴龍邦先生根據心意六合拳的原理,結合自己的體會,創編了五行拳:即劈拳、崩拳、鑽拳、炮拳、橫拳,依古代哲學思想五行學說為理 論依據,內含金、木、水、火、土生克變化之理,將十大形擴展為十二形,並增加了套路練習法。其拳術訓練內容有:截、裹胯、挑頂、雲領、 出勢、虎撲、起手、鷹捉、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練習戴氏拳法,要求神形一致,內外相合。意識、動作、呼吸三者協調配合。其動作 無手木圓、無勢不圓,其練習程式由站而練,由慢而快,以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相濟,形成戴氏"心意六合拳"的特點    二、形意拳的發展和特點 形意拳術原於戴氏"心意六合拳"。李飛羽先生、字熊然,尊稱洛能,河北深縣人,根據"心意誠於內,肢體形於外"的道理,認為"心意 近於理,心理作用於生理方是人之本途。"而拳術特點是由內與外的相互作用表現的。因引將心字改為形字而稱形意拳。李先生根據拳術的原理原則及特點,反覆實踐,對形意拳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創新。其將拳理髮展為"練精化氣,練氣 化神",在練法上採用了以掌代拳;將基本拳架中的步法由側身弓步改為"三七"步,即將重心移至後腿,比例為前三後七,形 成了當今流行的和形意拳基本步法。這一改革克服了原拳法中步大不靈的弱點。李先生重新修定了十二形,並增加了新編套路和 對打套路,如:雜式錘、五形生克及安身炮等。 經過形意拳前輩們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鑽研和創新,使形意拳術得以很好地繼承和發展、充實、提高,成為中華武術的重 要流派之一。 河北形意拳師繼承發展概況    形意拳術自李能然先生革故鼎新,繼往開來,發揚光大,將心意六合拳易名為形意拳,並帶往河北一帶廣為傳授。其較為著 名的弟子有山西車毅齋、宋世英、河北劉青蘭、郭雲深。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劉奇蘭先生的著名弟子有其長子劉文華、次子劉錦堂、三子劉榮堂和王福元、李存義、張占魁、耿繼 善、周明泰、劉鳳春、田靜傑等多人。 李存義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尚雲祥、郝恩光、李彩亭、李文亭、李躍亭(號稱定興三李)、黃柏年、馬玉堂等人。尚雲祥傳 藝於其女尚藝蓉、弟子陳子江、許笑羽、王鳳章、高秀亭、李文彬;郝恩光傳藝於李玉琳、郝家駿、駱興武、李文事傳藝於唐風 亭、唐鳳台、李敦東、李春博、李春防;馬玉堂傳藝於朱國福、朱國債等人。 耿繼善先生主要傳人有弟子耿霞光,弟子劉彩臣、鄧雲峰、趙德祥等人。劉彩臣傳藝於其子劉清泉;耿霞光傳藝於其於耿德 福;鄧雲峰傳藝於其子鄧文英、鄧文順,弟子吳子珍、李綱、張文元等人。 王福元先生傳人主要有王繼武、彭映璽、彭喜泰等。 河北形意拳主要傳人郭雲深先生的著名弟子有李魁元、許占螯、錢硯堂、王薌齋。李魁元先生的主要傳人有:孫祿堂、田慎 澤、李漢章等人。孫祿堂傳藝於其女孫劍雲,其子孫存周、弟子齊公博、鄭懷賢、李玉林等人。 河北形意拳代代名師頗有建樹,事迹昭著,當為後人楷模。其中,李存義先生加入了義和團單刀拒敵,抗擊八國聯軍,使敵 人聞風喪膽,人稱"單刀李"。孫祿堂先生楊威奉天擊敗俄國大力士彼得洛夫,享譽北京以半步崩拳戰勝日本天皇欽命武土道高 手坂坦一雄。先輩事迹舉不勝舉。 辦社傳藝光大中華武術,發展形意拳術,為強國強民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11年,由國會議員葉雲表、馬鳳圖等人在天津三條石成立"中華武士會"。後派形意拳郝恩光赴日本建立分會,揚名海外。   1949年,由郝恩光先生之高徒駱興武在宣武區延壽寺街 100號成立"興武國術研究社",傳授八卦、形意、培養眾多弟子, 較為著名的有其子駱大成,弟子王世祥、相桐、劉敬儒、李克仁、傅其枯、付偉忠、許世田等。   1928年,李存義先生之再傳弟子唐風亭、唐鳳台二人在崇文區珠營火神廟,後遷至花市火神廟成立"北平大興縣第一國術館", 培養眾多弟子,其中著名的有陳慶友、馬鳳鳴、艾玉山、田永福及再傳人其孫唐振榮等。   1900年。耿繼善先生在西城區地安門西火神廟成立"北京四民武術研究社",薈萃各派武術各家,傳授形意、八卦、太極諸 拳及各種器械、後由鄧雲峰先生及其弟子吳子珍先生先後接辦。前後七十餘年,培養弟子眾多,影響頗大。吳子珍先生較為著名 的弟子有李清泉、李子盛、戴玉斌、松德奎、王世勛、牛寶貴、臧玉和等。    在眾多武術家及傳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意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弟子遍及全國各省市及海內外,不斷擴大影響。形意拳在 理論上和技法上日臻完善,使這一民族瑰寶更加弘揚光大。!!!尚派形意雜談  形意拳自先師李洛能傳至直隸(今河北),其高足郭雲深傳播京師,世人方知有此一脈傳世。其時,郭師名震京師,載譽黃河,學者甚重,而得其之味者,唯山東樂陵尚雲祥與河北孫祿堂也。孫氏以猴形見長,後又宗法八卦、太極,不獨以形意大師稱。二三十年代,在北京支撐形意門庭而盡得其妙者,尚師雲祥也。今孫師名滿武林,而尚師不被世曉,何者?非尚師之武技不精,無得力之後進以推崇也。承尚師絕技者,萊州(山東掖縣)楊象離,牟平孫夢之也。楊師致力於中國道德事業,凡四十餘年,不以武功著世。孫師經商,亦不以武技名之。二位先生得尚師之嫡傳,抱不世三技,隱於鄉野,又遭逢十年浩動,尚派形意,瀕於危絕。   親兄弟少年好拳,恨無良師指點,悵然鄉里久之,後得幸於尚師高足高搏久先生門下(高先生高齡八十有八,不僅精熟悉形意,且為著名氣功專家蔣維喬先生之高足,今仍身體健壯,氣形並茂),又承高師推薦到楊師門下,十餘年來,楊師口講指劃,余等耳諦面命,朝夕用功,粗悟尚派真諦,漸曉形意之秘,乃知尚師名震京師,斷非虛妄。先師之技,可謂形意兼備,氣神皆存,與世流傳,大相徑庭   今之流傳刊本介紹形意,多以三體式為其本。然先師每三形意之基礎於鷹著,三體式乃鷹著之定式也。"萬式通不及一式精"即此謂也。鷹著分為四式:正式鷹著,大式鷹著,進式鷹著與合式鷹著。鷹著三妙,在於一字訣,訣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指形意之形、氣、意也,似有若無,通體混之一氣。且形意之為練也,雖技在於制人,而其功卻在乎知已。訣云:"起橫不見橫,落豎不見豎"。又雲"起落鑽翻橫豎辯"。起手進身之時,拇指翻上,寓以橫意,但正仍為我據,使彼歸空。落手時,拇指翻下,水火易位,呈一立圓,時時處處意到氣滿。吾力向下,而彼回力斜上,習之既久,可舉手起根落掌而仆。訣云:"舉手就打跑,落手就打倒"即此之謂也。進退之時,去寓以鋼銼之意,其根力可消,回則加以鉤桿之能,雖泰山可撥,停則含以四平三固,其平衡可技,發則力達四梢,縱強敵可取。手、眼、身、腰、步皆按節奏,雞、龍、熊、虎、豹、猴(五形架,指雞腿、龍身、熊膀、虎豹頭、猴相),悉循規矩,形意至此,初具規模矣。    再者,刊本多云:"目正前視",或雲"目視平拳",或"目正視食指",皆言目有所視,余所見日多,不能不直溯源本,訣云:"金剛怒目,不及菩薩低眉"。可知形意之知覺,非為視覺,實為觸覺也。觸而即發,其速無比。。。如此等等,不再列舉。    余等學藝於楊師、高師,得法於尚派,不敢獨秘,一則張大先師之絕技,樹一家之幟,一則獻諸同好,與武林諸先進探討,是為之久。秘技絕學的"宋氏"形意拳   形意拳是我國傳統武術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優秀的主要拳種之一。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和很高的技擊價值,長期來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山西是形意拳的故鄉。據考證,形意拳是在明末清初由山西永濟縣尊村人姬際可(字龍峰)祖師所創,後授於曹繼武及南山鄭氏等人。山西祁縣人戴龍邦得曹繼武之傳,發展成形意拳北支;河南洛陽馬學禮得傳於鄭氏則成其南支,則心意六合拳。他們各收門徒,綿綿遞嬗,代代相傳。至第五代時名師高手已眾多,其中佼佼者為宋世榮先生。    宋世榮(字約齋)先生,一八四九年七月-----一九二七年九月,享年七十九歲,祖籍河北宛平人。十七歲時遷居山西太谷縣,師承形意拳名家李洛能先生,是形意拳門派中屈指可數的大師之一。  宋先生對形意拳之精義造詣很深,有很多獨到之處。他不僅身懷精深而絕妙的武功、而且還創編了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特別是內勁功夫的研究尤為突出,在北派形意拳門中獨樹一幟。   在形意拳的理論上,宋先生的見解更是獨特而且精闢。他認為:"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之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這對後來形意拳的發展、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對後輩們學習、鍛鍊形意拳起到了積極的指導作用。  宋先生視拳藝如珍寶,從不輕易傳授於人。他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授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都是當時形意拳的著名高手。當時"宋氏"形意拳在上海的傳人----郝湛如老師就是其中一位。  郝湛如(原名映淵),山西榆次市人(一九00年八月-----一九七一年三月),享年七十一歲。  郝老師出身中醫世家。自幼父親請了一位名曰韓晶的武術教師,教其學文習字,操練武藝,從小給郝老師打下了紮實的武功基礎。  郝的祖父與大宋(世榮)先生是結拜兄弟。當郝技藝初成,日益漸進之時,祖父帶他去拜大宋先生。郝天資聰穎,加上勤學苦練,精心研究,反覆揣摩,武功大有長進。經十易寒暑,深得宋氏形意拳奧秘。之後,郝老師為開闊視野,提高武藝,曾以經商的方式先後到內蒙古、黑龍江、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遍訪武林名師高手,切磋諸家之高招、博採各派之長處,融會貫通,使武功爐火純青。技藝淵博精深,郝老師不僅精通形意,而且八卦和太極亦頗精湛,兵刃器械尤其嫻熟。!!!   武術界歷代師傳皆有一宗旨:絕學秘技不得外傳。故外界練形意拳者雖眾多,然而,對宋氏形意拳中的"內功經"、"神運經"、"盤根"、"納卦"等秘技卻識者寥寥,能掌握其中奧秘者更少。在三體式樁法上,宋氏形意亦與眾不同,特別是:後腳內側與中線平行,後大腿的正面與膝蓋成垂直,並和腳尖的方向相對,前膝微屈,腳尖略向內扣並踩在中線上更是宋氏僅有。郝老師恐上述技藝失傳,常說:"吾等已老朽矣,留得絕技帶到棺材裡去嗎?"因此,無保留地將宋氏形意拳的真諦與絕學秘技傳授給了學生。宋氏形意拳的風格、特點、訓練方法、套路名稱和有關理論:   一、 風格、特點:   象形取意,步正身穩,力沉勁整,剛柔相濟。  二、 訓練方法:  樁法:形意拳在訓練的整個過程中始終是以樁法為基礎的,基本樁法有三體式和虎坐式二種。  步法:定步、雲步、跟步、退步、過步、墊步、變步。  勁法:基本上是裹、踐、鑽,從層次上來講又可分為明、暗、化三個階段。  招法:以五花炮和五行生剋為基本方法,進行單個動作的重複練習,包括進攻和防守二大類,可一人單練,也可二人對練。  變法:散手。  聽法:蒙住眼睛以本體感覺來測定對方勁力的方向,以訓練運動員的觸覺。  三、 套路名稱:  五行拳、進退連環、雞形四把、十二形、雜式捶、五行炮、五行生剋、連環刀、連環槍、連環棍、天罡劍、六合大槍、形意十三槍、翼德大桴、麟角刀、盤根等。  四、 有關理論:  六合拳論、五行合一論、十六字論、十法摘要、內功經、納卦經、神運經、地龍經等。宋世榮論形意拳的剛柔動靜   形意拳之道是先將拳術已成著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於心焉,或吾胸中有千萬之法可也,或吾胸中渾渾淪淪無一著法亦可也。無一法者是一氣之合也,以致於應用之時無可無不可也。有千萬法者是一氣之流行也,應敵之時,當剛則剛,當柔則柔,起落進退變化,皆可因敵而用之也。比如千萬法者是一形一著法也,一著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比如練蛇形,蛇有撥草之精,至於蛇之盤旋曲伸、剛柔靈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比如常山蛇陣式,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擊其中則首尾皆應"。所以練一形之中,將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處用之於敵,可以循環無端,變化無窮,故能隨時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是如此內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長勁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中短勁也,亦吾拳之劃勁也,物之曲曲彎轉者是吾拳之柔勁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剛勁也。雖然一物之性能、剛柔,曲直、縱橫,變化靈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練形意拳者是格物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於心,是能盡物之性也,亦是盡已之性也。因此,練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地化育萬物之道.此理存之於內而為德,用之於外而為道也。所以此拳之用,無可無不可也。    形意拳術有道藝、武藝之分,有三體勢單重、雙重之別。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於兩腿之間,全身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拳經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稍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此謂之濁源,所以為敵將之武藝也,若練到至善處,可以無敵於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勢單重之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意思與丹道相合。三體者,在體外為頭、手、足也,體內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極三派一體也。雖分三體,三體之各統體一陰陽,總一太極也,即一氣也,亦即形意拳中起點無形之橫拳也。此橫拳者,是人本來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掛著一毫之掘力,至虛至無即太極也,所謂無名天地之始。但此虛無太極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生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虛無中含此一氣,不有不無,非有非無,非色非空,活活潑潑的。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謂有名萬物之母,虛無中即有一點生機在內,是太極含一氣一自虛無兆質也。此太極含一氣是靜極而動,是虛極靜篤時。虛極時橫拳圓滿無虧。動為陽,靜為陰,是動靜即生於一氣、兩儀。因此,一氣開根也。動極而靜,靜極而動,劈崩鑽炮,起鑽落翻,精氣神即於此而寓之。故此三體勢之一點生機發動而能至於無窮,所以謂之道藝也。  靜坐功夫以呼吸調息,練拳時以手足動作調息。起落進退皆合規矩,手足動作亦具和順,內外神形相合,謂之"調息"。以身體動作旋轉,縱橫往來無有停滯,一氣流行,循環無端,調之停息,亦謂之"脫胎神化"也。雖然一是動中求靜,一是靜中求動,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道理則一也。 形意拳大師尚雲祥   一、 自幼酷愛武術    形意拳一代宗師尚雲祥先生,字霽亭,山東省樂陵縣人,生於清同治三面年(1863年), 其父在北京前門外開設義盛燈局。尚先生十一歲從原籍來北京。來京後向管帳先生學識字。但幼時即酷愛武術,適隔壁馬大義先生設場教授少林派功力拳,於是偷習拳術。後被馬大義先生髮現,問偷習之故,尚先生說:"父親不給學費"。馬先生說:"你來練吧,不向你要錢。"此後尚先生等父親睡熟,即去學拳。苦練十年,身體強壯了,而且手疾眼快,尚先生覺得功夫有了一定火侯。    二、拜名拳師李存義為師    尚先生二十一歲時,正當年富力強。一日,在前門外大柵欄遇上一位形意拳名手李志和先生,二人比手,還沒看見李先生出手,就被跌出去了。於是就問李先生這叫什麼拳。李先生說:"這叫形意拳,是內家拳。"尚先生擬拜李先生為師,因當時形意拳有保密的陋習,李先生不收徒。於是託人訪問形意拳名師。後深州(今深縣)李存義前輩來北京,於是託人介紹,請求列入門牆。存義前輩見其身材矮小,不願收錄。尚先生不覺兩眼含淚。彼時饒陽周明泰先生(與李存義是師兄弟,同為劉奇蘭之弟子)在座,見尚先生學藝心誠,就對存義先生說:"練拳的都是大個嗎?(因周先生也是小個但功夫超群),你不收我收。"因此,尚先生才得以列入李存義先生門牆,早晚刻苦練習。十年後,尚先生已三十多歲,武藝已練得超群撥萃。   三、向程廷華先生學八卦掌    尚先生在學形意拳時,經常和練八卦掌的朋友們比手,研究拳技。某年春節(彼時叫陰曆年),尚先生到北京地安門外火神廟"四民武術社"給耿繼善(誠信)師叔拜年。彼時周明泰師叔與程廷華先生均在座,尚先生也給程廷華先生磕頭拜年(李存義、程廷華、張兆東等七位為盟兄弟),程先生一攙胳膊,尚先生用另手一"別"(反關節一種),程先生一栽歪,但是沒散架子,證明程先生有真功夫。尚先生見冒犯了長輩,又愧悔又害怕,跑出室外。程先生說:"你再往下低二寸,就可能把我撂倒,你的功夫不錯,我可以把八卦掌教給你。"此後,尚先生就學了八卦掌,並且也練得非常好,從此尚先生武功又精深了一步。    四、鐵胳膊尚及鐵腳佛稱號之由來   尚先生的父親逝世後,他早晚練拳,不善經營業務,把燈鋪賠光。在西珠市口西柳樹井,給孤寺五城練勇兵當勤雜工,藉以維持生活,每月收入甚微,練功時只可赤腳,日久殿廊下的磚地被腳磨成坎溝,足掌堅硬如鐵,因此人贈一號"鐵腳佛"。 尚先生臂力很大,在北京西直門南小街彌勒院設場授藝時(彌勒院現已折光改為工廠,在今兒童活動中心西側),弟子靳雲亭、那旭海、劉華甫(筆者業師)、許笑羽等,計劃搭一個茶桌,用磚搭成底座,上面打算放一塊石塊,當作桌面,這塊石板重約六七百斤,尚先生騎馬式,雙手從石板中間一抬,就放在磚碼的座上,弟子和學生及眾人齊聲喝采,因此人稱"鐵胳膊尚"。   五、訪友較技   過去,武林中人技藝練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有尋師訪友的願望,尚先生也不例外。他首先來到北京遠郊北方一帶。一次,來到昌平州(今昌平縣),先訪大槍名家馬老師比試大槍,比試完了,馬老師很佩服,說:"你的槍法真好。"於是二人結拜為兄弟。 越年,尚先生客密雲,邑有馮老正者,工"摔跤",又精八翻子拳,徒眾很多,馮綽號"神砂手"。一日,訪尚於旅店,談次,馮大言說:"世間拳術,無出吾八翻子之右者。"尚不加可否,馮以為尚怯,更言肆言無忌。迫之再三,尚始與交手。馮從數步外猛進,以右掌劈尚之百會穴(頭頂),尚用駘形向上高peng,順勢進擊,馮跌出丈余之大鐵鍋中。 又嘗訪友至北京順義縣,有馬秀者,精八極拳,擅長槍法。偶與尚遇於廣座間,馬出言不遜。於是各持長槍比試。馬以高四平直刺尚喉部,尚用劈槍兼里拿,馬手脫槍墜,而左腕受創。 密雲有富戶安姓者,聞尚名,延至家中,禮為上賓。時有巨盜康天心者(即康小八,俗稱康八太爺),遠近受其害者不可勝數。康精輕身術,飛行屋脊如平地,官兵捕快無如之何。康見安姓富有,一夕入宅,欲有所掠,尚先生持劍出御,責以大義,康不聽,因曰:"慕君久矣,今日相見,實為幸甚,果能勝我,當不復犯。"尚曰:"可"。劍光即接,不數合,康不敵,越屋而遁。 懷柔縣巨戶謝某,以禮聘尚,康聞訊又離懷柔而他往。後因官兵捕甚急,乃匿於家鄉,北京東郊康營(又名東皇莊,今東壩附近),為有司偵知,煩請尚先生及同道之能者,往東皇莊包圍康之住所,康於是被捕。當時由地安門外步軍統領衙門(1925年取消)解往司法部(在前司法部街)時,西太后在景山上用望遠鏡下看,說明康小八之惡名轟動北京城郊。因殺人過多,又犯逆倫(殺死嬸母)罪,被剮於宣武門外菜門口刑場。京劇界把這個故事編為《東皇莊拿康小八》。   六、與鏢師鐵羅漢李先生比武  每年河間府(河間縣)莫州大會,商販雲集。此間鏢局林立,各省武術家多寓於體裁局,茶飯由各鏢局共同支應,為鏢局中之慣例。某年,有河南名家李某,人稱鐵羅漢,身材短胖,說話聲音洪亮,善用虎爪鐮,此兵刃其兩柄,遨遊四方,人莫能敵。一日,忽與尚先生在此相遇,有人挑撥,二人遂至永成鏢局較技,是進觀眾很多,二人各持七尺短桿,交手時間不大,李某手持之桿,被尚先生之桿攪起撞在涼棚落於地上。鐵羅漢隨後用手猛揪尚先生衣領。尚先生猝不及防,暗提丹田內勁,猛喝一聲"開",鐵羅漢跌出數尺以外倒地。鐵羅漢起立後,說:"你和孫祿堂二人已得吾形意門真諦了,我心中很高興。"因李某與李存義先生是盟兄弟,又是師兄弟,故有此語。   七、郭雲深老先生親授技藝  尚先生訪友回北京後,郭雲深先生聞咱形意門出了後學尚雲祥,非常高興。為了考驗尚雲祥功底,親自找到了尚雲祥先生。老先生說話深州口音,尚先生就冒問了一聲:"您是郭師爺吧?"馬上讓茶,打洗臉水。郭老先生急於看他的功夫,既不洗臉,也不喝茶,讓先練拳。尚先生練完一趟拳後,郭老先生哈哈一笑,說:"你練得不錯,可惜沒有關竅。"從此,尚先生又向郭雲深師爺學習關竅。郭老用了四個多月的時間,精心指導,並說:"你老師如問你,怎麼把拳路子改了,你就說是我教的。"尚先生刻苦學習,技藝更加高強。  八、軼事  民初"北京武術傳習所"請尚先生任教,有學員馬某,擅長雙跺子腳(即現在的騰空雙側踹),一般院牆,腳到牆塌,威力驚人。聞先生腹功異常,心有不服。當著眾學員逞能說:"我就不信踢不動。"學眾挑戰,尚先生只好站成三體式(形意樁功之一),馬某跑步起腿,猛踹先生腹部,先生巋然不動。馬某無恥地說,我未敢用真勁,要求再試一次。當他第二次踢到腹部時,先生彈腰省(念醒)氣(發內勁時兼發聲),馬某摔出丈外倒地。 梁啟超先生在清朝末季,曾創辦"尚武學校"於東城沙灘。劉殿琛與尚雲祥二位先生擔任武術教師。有學員百餘人。尚先生口傳理論,由該社專人記錄,印成講義發給學員。 清末政治腐敗,民初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習武之人,無其它專長者,不是寄人籬下,便是流落江湖,靠技藝為生。尚先生為人耿直,厭煩虛偽應酬,壯年時為了生活,在李存義前輩開設的鏢局內保過鏢,鏢局停辦後,在北京西郊海淀某大戶李姓家護過院。1927年後,張之江先生主持南就中央國術館時,特派人請先生前往任教。先生因不滿當時官場作風,故婉言謝絕,甘受清貧。後來弟子靳振起(雲亭)曾在國術館任教多年。 尚先生比武事迹很多,有的涉及當今武林名家後人,恐影響團結,有礙交流經驗及發展武術事業,故未能采入此文。 姜容樵前輩所著《武俠奇人傳》,前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以及金警鐘先生所著《國術名人錄》都有先生武功驚人之記載。先生歷在蒙藏大學、北京武術傳習所等處任武術教師,晚年在北京寓所教授武術。先生收學費不規定數目,酌量學員家庭情況。貧困者不收學費,在舊社會有這樣的師德是很少見的。  九、結尾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弟次丁丑十月初九日,先生逝世於北京東四十二條辛寺,享壽七十四歲。帶孝弟子百餘人,因尚先生無子,由健康武術社陳子江先生駕靈打幡,將靈柩暫停廣安門某廟內,其後尚老夫人攜女芝蓉將先生靈柩運回山東樂陵原籍安葬。 1985年4月,樂陵縣體委邀請尚先生次女芝蓉擔任"楊少百村形意武館"負責人兼教練。本縣已將先生之生平事迹編入縣誌中。 本文主要介紹形意大師尚雲祥先生,喜愛武術,勤學苦練,達到成功的事實。一方面敬仰前輩,一方面鼓勵青年武術愛好者,要知難而進,把身體鍛煉好,以便為搞四化做出貢獻。!!!論形意拳術的養身修道之學   白西園先生云:練形意拳之道,實是祛病延年,修道之學也。余自幼年行醫,今年近七旬矣,身體動作輕靈,仍似當年強壯之時也,並無服過參茸保養之物。此拳之道,養氣修身之理,實有確據,真有如服仙丹之效驗也。唯練拳易,得道難。得道易,養道尤難,所以練拳術第一要得真傳,將拳內所練之規矩,要知得的確,按次序而練之。第二要真愛惜。第三要有恆心,作為自己終身修養之功課也。除此三者之外,雖然講練,古人云: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就是終身不能有得也。就是至誠有恆心所練之道理,雖少有得焉,亦不能自驕,所練之形式道理,亦要時常求老師或諸位老先生們看視。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若以驕,素日所得之道理,亦時常失去。道理一失,拳術就生出無數之病來(即拳術之病,非人所得吃藥之病也。)若是明顯之病,還可容易更改,老師功夫大小,道理深淺,可以更正也。若是暗藏錯綜之病,非得老師道理極深,經驗頗富,不能治此病也。錯綜之病,頭上之病不在頭,腳上之病不在腳,身內之病不在內,身外之病不在外,此是錯綜之病也。暗藏之病,若隱若現,若有若無,此病於平常所練之人,亦看不出有病來。自己覺著亦無毛病,心想自己所練的道理亦到純熟矣,豈不知自己之病入之更深矣。非得洞明其理,深達其道者,不能更改此樣病也。若不然,就是晝夜練習,終身不能入於正道矣。此病謂之俗自然勁也。與寫字用功入了俗派,始終不能長進之道理相同也。所以練拳術者,練一身極好之技術,與人相較亦極其勇敢,倒容易練,十人之中可以練成七八個矣。若能教育人者,再自己功夫極純,身體動作極其和順,析理亦極其明詳,令人容易領會,可以作後學之表率。如此人者,十人之中難得一二人矣。練拳術之道理,神氣貫通,形質和順,剛柔曲折,法度長短與曾文正公談書法,言乾坤二卦之理相同也。論形意拳術的一氣流行之道   張樹德先生云:形意拳之道,不言器械。予初練之時,亦只疑無有劍刀槍術之類。予練槍法數十年,訪友數省,相遇名家亦有數十餘名,所練門派不同,亦各有所長。予自是而後,晝夜勤習,方得槍中之奧妙。昔年用槍,總以為自己身手快利,步法活動,用法多巧,然而與人相較,往往被人所制,後始知不在乎形式法術,有身如無身,有槍如無槍,運用只在一心耳(心即槍,槍即心也)。槍分三節八楞,用眼視定彼之形式,上中下三路,或梢節、中節、根節,心一動,而手足與槍合一,似蛟龍出水一般,直到彼身邊,彼即敗矣。方知手足動作,教練純熟,不令而行也。予自練形意拳以來,朝夕習練,將道理得之於身心,而又知行合一,故同一長短之槍,已覺自己之槍,昔用之似短,今用之則長,更覺善用者不在槍之形式長短,全在拳中神意之妙用也。又方知拳術即劍術槍法,劍術槍法亦即拳術也。拳經云:心為元帥,眼為先鋒,手足為五營四梢,以拳為拳,以拳為槍,槍扎如射箭即此意也。故此始悟形意拳不言槍劍,因其道理中和,內外如一,體物而不遺,無往而不得其道也。論練形意拳之氣質性情變化   我幼年練習拳術之時,肝火太盛,血氣甚旺,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常常自煩自惱,此身為拙勁所拘,不知自己有多大力量。有友人介紹深州劉奇蘭先生拜伊,為門下,先生雲此形意拳是變化氣質之道,復還於初,非是求後天血氣之力也。自練初步明勁功夫,四、五年之時自覺周身之氣質,腹內之性情與前大不同,回思昔年所作之事,對人所發之性情言語,時時心中甚覺愧悔,自此而後練暗勁又五、六年,身中內外之景況與練明勁之時又不同矣。每日同道之人無不相合,遇有技術在我之上者,亦無不揚之,此時自己心中之技術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輕視於人,又遷於化勁習之,又至五、六年功夫,由身體內外剛柔相合之勁而漸化至於無物,至此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沌沌,無形無相,無我無他之境界矣。自此方無有彼此之分,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所不愛,或有練習未及於已者,無不憐惜而欲教之,偶遇同道之人相比較者,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所用所發皆是道理,亦無入而不自得矣,此時方知,形意拳是個中和之道理,所以能變化人之氣質而入於道也。  田靜傑先生言:形意拳術之理,本是不偏不倚,中正和平,自然一氣流行之道也。拳經云:身式不可前栽,不可後仰,不可左斜,不可右歪。即不偏不倚之意也。其氣卷之則退藏於密(即丹田也),放之則彌六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內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也)。練之發著於十二形之中(十二形為萬形之綱也)。身體動作,因著形式有上下大小之分,動靜剛柔之判,起落進退之式,伸縮隱現之機也。雖然外體動作有萬形之分,而內運用一以之貫也。劉奇蘭先生論形意拳之體用奧妙   練形意拳者,體用莫分,自己練者為體,行之於彼為用。自己練時眼不散亂,或視一極點處,或看自己之手,將神氣定住,內外合一,不可移動。要用之於彼,或看彼上之兩手,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下之兩足,不要站成定式,不可專用成法,或掌或拳,望著就使,起落進退變化無窮,是用智而取勝於敵也。若用成法,既能取勝於人亦是一時之僥倖耳。所應曉者須固住自己的神氣,不使散亂,此謂"無敵於天下"也。  拳經云: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也。敵將之用者,起如鋼銼,落如鉤竿,起似伏龍登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起意好似卷地風,束身而起,長身而落;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遇敵要取勝,四梢俱要齊,是內外誠實如一也,進步不勝,必有膽寒之心也。此是固靈根而動心者敵將所用之法也。 技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周明泰論形意拳家與人較手之法則道德   習形意拳者練體之時,周身要活動,不可拘束。拳經云:十六處練法之中,雖有四就之說,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將身縮住,內外開合,雖往回縮,外形之式要舒展,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是故形意拳之道,內中之神氣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勢要和順不悖,所以,練體之時周身內外不要拘束也。然而,所用之時外形亦不可散亂之式,內中不可有驕懼之心。就是遇武術至淺之人或遇不識武術之人,也不可有驕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以一手法必勝他人,務要先將自己兩手或虛或實,要靈活不可拘力,兩足之進退要便利,不可停滯,或一、二手,或三、四手不拘,將對方之虛實真情引出,再因時而擊之,可以能勝他人也,倘若遇武術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極深,亦見其身體功作神形相合,已心中亦讚美其功夫,亦不可恐懼之心,務要將神氣貫注,兩目視定對方兩眼之順逆,再視其兩手,兩足或虛實、或進退,相交之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短我長,彼長我短,視其真假,虛實而應之,不可拘定一成法而必勝於人也,如此用法,雖然不能勝彼,亦不能一交手即敗於彼也。故練拳者不可有恐懼之心不敢與相較也。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追而時擊中。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云:所謂空而不擊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實至誠也。     忽然有人擊來,心中並非有意打他(無意即無火也),隨彼意,而應之。拳經說: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靈根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夫練拳至無拳無意之境,乃能與太虛同體,故用之奧妙而不可測,然能至是者鮮矣。周明泰論形意拳家與人較手之法則道德   習形意拳者練體之時,周身要活動,不可拘束。拳經云:十六處練法之中,雖有四就之說,就者束身也,束身非拘也,是將身縮住,內外開合,雖往回縮,外形之式要舒展,順中有逆,逆中有順,是故形意拳之道,內中之神氣要中正相交,外形之姿勢要和順不悖,所以,練體之時周身內外不要拘束也。然而,所用之時外形亦不可散亂之式,內中不可有驕懼之心。就是遇武術至淺之人或遇不識武術之人,也不可有驕傲之心存,亦不可以以一手法必勝他人,務要先將自己兩手或虛或實,要靈活不可拘力,兩足之進退要便利,不可停滯,或一、二手,或三、四手不拘,將對方之虛實真情引出,再因時而擊之,可以能勝他人也,倘若遇武術高超之人,知其功夫極深,亦見其身體功作神形相合,已心中亦讚美其功夫,亦不可恐懼之心,務要將神氣貫注,兩目視定對方兩眼之順逆,再視其兩手,兩足或虛實、或進退,相交之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剛我柔,彼短我長,彼長我短,視其真假,虛實而應之,不可拘定一成法而必勝於人也,如此用法,雖然不能勝彼,亦不能一交手即敗於彼也。故練拳者不可有恐懼之心不敢與相較也。李洛能先生論形意拳   頭打落意隨足走,起而未起佔中央,足踏中門搶他位,就是神手也難防,肩打一陰返一陽,兩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憑蓋勢到,束長二字一命亡,肘打去意佔胸膛,起手好似虎撲辯羊,或往裡撥一旁走,後手只在肋下藏,把打起落手頭當,降龍伏虎霹靂閃,天地交合雲遮月,武藝相戰蔽日光,胯打中節並相連,陰陽相合必自然,外胯好似魚打挺,里胯搶步變勢難,尾打落意不見形,猛虎坐卧藏洞中,背尾全憑精靈氣,起落二字自分明,膝打幾處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籠,和身展轉不停勢,左右明撥任意行,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與人較勇無計備,去意好似卷地風,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腹打去意要佔陰,好似反弓一力精,丹田久煉靈根本,五行合一見奇能。  步法手法五惡:  步法者,寸步、墊步、剪步、快步是也。一尺遠近則且寸步;三五尺遠則用墊步;六革尺遠則剪步;八尺遠則用快步。步法中為快步最難,是起前足則後平飛而去,如馬之奔,虎之 ,步法者足法產之要意是起翻落鑽,起者如手之上翻撩陰,落鑽如石之沉水,夫足之進忌踢,進則用踩,踩者如鷹捉物也。  手法者,單手、雙手是也。單手起往上長身而鑽,往下落縮身而翻,形如鷂子穿林,束身而起,展身而飛;雙手上起,兩肱似直非直,似曲非曲,形如舉鼎,手落似猛虎搜山,然其要者有五惡:即抓、撲、裹、舒、抖也。抓為毒,撲如虎,形擬貓撲鼠,裹為護,身不露,抖要絕,力展舒,心要毒,手如弩。總而言之,手不離足,足不離手,手足不能離身,分而言之則為萬法,合而言之則乃歸一氣,三回九轉是一勢,正此之謂也。  上法以手足為妙,進步以手足為廳,以身為綱,其運用進身而發勢,三節要明,四梢要齊,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隨,遠近應時而用,心一動而即至,其理法行於外,發著於六合之遠,承上接下,勢如連珠箭,何慮他有邪術,知此道理,神奇技也。  戰手要法:  二人初見面,未交手前,要凝神聚氣,審查敵人五行之虛實(精神體格),注意敵人這動靜,貼近敵人之身旁,成三角形,占左上右,上右進左,進步退身靈活要快,形似蛟龍翻浪,發拳要擤緊,拳緊增氣力,發掌要扣手心,掌扣氣力增,三節四梢要相齊,心李虛空而狠毒,不毒無名,俗云:"人無傷虎心,虎生食人意",氣要上下三田聯絡往返,精氣能灌溉四肢,以心為主宰,以眼為統帥,以手足為先鋒,不貪、不欠、不即、不離、膽要大,心要,面要善,心要毒,靜似書生,動似雷鳴,審查來人之形勢,彼剛我柔,剛柔相濟。進步發掌,先佔中門,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束身而起,長身而落,隨高打高,隨低打低,遠發手足,近發肘膝,上打咽喉下撩陰,,左右兩肋在中心,發手莫有形,身動勿有勢,操演時面前似有人,交手時面前似無人,拳經云:"打法定要先上身,足手齊方為真,身似蛟龍,拳打烈炮,遇敵好似火燒身"。起無蹤,落無影,手似毒箭,身如弩弓,全憑後足蹬,進退旋轉靈活妙,五行一動如雷聲,風吹浮雲散,雨打塵灰凈,五行合一處,放膽必成功。  形意摘要:  一要塌腰,二要垂肩,三要扣胸,四要頂,五要提,六要橫順知情,七要起鑽落翻分明。  塌腰者,尾閭上提,乃陽氣上升,督脈之理,又謂之開督。  垂肩者,肩垂則氣貫肘,肘垂則氣貫手,氣垂則氣貫丹田。  扣胸者,開胸順氣,乃通任脈之良箴,能將精氣上通泥丸,中通心腎,下通氣海,而至於湧泉。  頂者,頭頂、舌頂、手頂是也,頭頂而氣衝冠,舌頂而吼獅吞象,手頂而力推山。  提者,穀道內提 也。古從云:"緊撮穀道內中提,明月輝頭上飛"。而又謂之醒醐貫頂,欲得不老,還精補腦。  橫者,起也。順者,落也。起者鑽也,落者翻也,起為鑽,落為悉,起為橫之始,鑽為之終,落為順之始,翻為順之終。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足起而鑽,足落而翻。腰亦然,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起是去,落是打,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是真起落也。無論如何,起鑽落翻,往來總要肘不離肋,手不離心,了洞入洞緊隨身,手起如鋼銼,手落如鉤竿,起者進也,落者退也,未起如摘字,未落如墮字,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四梢要合全,氣浮心意隨時用,硬打硬碰無遮攔,打人如走路,視人如蒿草,旦上如風響,起落似箭鑽,進步不勝,必有怯敵之心,此是初步明勁,有形有象之用也。  至暗勁之時,用法現妙,起似蜇龍升天,落如劈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之中望為高,高之中望為低,打起打落如水之翻浪,不翻不鑽以寸為先,足打七分手打三,五營 四梢要合全 浮心意隨時且打破身勢無遮攔,此是二步暗勁,有無窮之妙用也。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拳打三節不見形,如形影 不為能,隨時而發,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以致於飲食之間,皆可能且,或有人處,或無人,無處不用,所以無人而不自得,無往而不得其道,以致寂然不動,感而隨通,無可無不可,此是三步化勁,神化之功用也。  然而所用三步功夫,虛實、奇正,也不可專有意用於奇正虛實。虛者,並非用於彼,已性在彼手之上,用勁拉回,落如鉤竿,謂之實。彼手不著我之手,用勁將彼手閏回,謂之虛,並非專用意於虛實,是在人之形勢感角耳。奇正之理亦然,奇無不正,正無不奇,奇中有正,正中有奇,奇正之變化,如循環之無端,所用無窮也。拳經云:拳去不空回,空回非奇拳,正謂之此意也,學者深思能悟此理,而要意得矣。姜容樵先生論形意拳(摘要)   形意無極歌:  混淪一氣內外修 涇渭不分至道由  空洞自然凝神靜 化虛還原此中求  形意太極歌:  無極乃生陰陽母 動分靜合兩儀輔  三才四象皆無遺 五行六合七曜主  無極歌:  人生太空,無爭無竟,意境渾然,不著蹤影。  太極歌:  心猿已動,拳勢始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  兩儀歌:  鷹熊竟志,取法為拳,陰陽暗合,形意之源。  三才歌:  八勢之中,三節宜明,手身及足,四梢中根。  四象歌:  已成四拳,隨機應變,靜如山嶽,動則崩翻。  四拳者:頭拳、挑頂、鷹捉、沾手。  五行歌:  三節明後,五勁相佐,踩撲裹束,惟決勿錯。  六合歌:  身成六式,雞腿龍身,熊膀鷹爪,虎抱雷鳴。  七星歌(又名七曜):  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合足,相助為友。  劈拳歌:  劈拳似斧性屬金,生鑽克崩妙絕倫,  金隱於內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鑽拳歌:  鑽拳似電性屬水,生崩克炮手足腿,  起鑽落翻陰陽轉,功至還虛是洗髓。  崩拳歌:  崩拳似箭性屬木,生炮克橫理不謬,  兩拳輪流循環進,牢記左前右足跟。  炮拳歌:  炮拳似炮性屬火,生橫克劈內外合,  斜行何妨從軍陣,五拳精義十三格。  橫拳歌:  橫拳僅彈性屬土,生劈克鑽切合弧,  勾股三角極微處,心肝脾肺腎為主。  相生歌:  劈能生鑽鑽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橫,  橫能生劈各形本,萬物於土五行生。  相剋歌:  劈能克崩崩克橫,橫能克鑽鑽克炮,  炮能克劈歸易理,不外五行求奧妙。尚濟答形意拳愛好者   一、練崩拳時,後腳尖是否一定要碰前腳?  答:打崩拳是一氣之伸縮,要行如槐蟲,但並不一要後腳尖碰前腳。其步法之要領在於前腳趟,後腳蹬;前腳進,後腳跟。後腳跟到哪裡為宜,根據個人功夫與習慣用法有所不同。郭雲深老先生,跟到後腳距離前腳三……五寸處;尚雲祥先生跟到後腳內窩挨著前腳跟(指打半步崩拳時);而劉維祥先生則是後腳只跟很少一點,基本還保持三體式的步法。練習時,後腳跟步遠近關係不大,只要掌握1、後腳不超過前腳2、盡量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腳蹬這兩點就可以了。  二、站三體式時,後手氣感很少,然後卻要墜入地下,且有熱感,是否正常?  答:站樁時,前後手掌都應該有氣感。一般地說,由於注意力多放在前手勞宮,故前手氣感比後手要大些。氣感是內氣的派生作用,意之所至,氣必從之。意念到何處,則何處使生氣感。站樁時,意念要兼顧後手,後掌向前下方塌勁,肩向下松,虛腋,開極泉穴,小臂向前搓勁,則後掌自有氣感。腳如踏入地里之感是正常現象,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不過氣時不要用力下貫,要順其自然,才不至出偏。  三、如何打橫勁豎勁?  左、右謂之橫,上下謂之豎。以自身為標準而言,前後謂之直勁,如打崩拳便是。上下勁如錦雞報曉,進退虎撲中的打人如掛畫,鑽拳的閃都是豎勁。橫拳鼉形都是橫勁。十二形中凡有開合裹橫之勁都是橫勁。打拳時,一身之中,直勁、豎勁、橫勁俱在其中,既矛盾、又統一,並在一定能互相轉化。要什麼勁,出什麼勁。故內功經上說:曰橫勁,曰豎勁,變之分明。橫以濟豎,豎以橫用。勁路是比較複雜的,也是比較抽象的,要自己悉心體會,才能摸得到。  四、何為五氣朝元法?  答:五氣朝元是行氣的路線。指氣分五路,同時運行。一運丹田之氣,由襠下,順兩腿至於足底,再自腿外側上升復歸於丹田,二運真氣,自會陰轉過尾閭沿督脈上升至頂,復自頂降至印堂、鼻、人中、至喉,喉至脊背,再透過前心,下入丹田。三運真氣自背骨肘里出至於手,復自肘外側而回,過六腑入于丹田。共分五路,同時運行。  五、練形意拳練到鍊氣化神時如何練?  答:先站好三體式,用逆腹式呼吸。即吸氣時,提氣,收小腹,提肛縮腎,呼氣時,放鬆,小腹外凸。初練者,一吸,兩手收於肋下,內氣悉凝于丹田,一呼,兩手用斜虎形推出,氣自丹田下達於湧泉,上出於勞宮。用柔勁不用剛勁,徐徐行之。功夫漸進之後,即可按五氣朝元的路線行氣。一吸時,兩手收於肋下,真氣悉凝于丹田;一呼時,氣分五路;兩路自丹田下於湧泉;兩路自會陰上過尾閭,由夾脊分左右腋下而出於勞宮;一路上過百會下明堂而復歸於丹田。以上方法即形意拳之大周天運義也。練時用意不用力,用暗(柔)勁而不可用明(剛)勁。呼氣時,兩足要向一踏,有入地之意;肩、肘要同時向前松(不可伸),掌要向前塌(此名曰筋),頭要頂、神要出。  六、劈拳時,當中有無停頓?  答:形意拳重在意,打明勁時,形雖有斷續,而其意不斷;練暗勁時,形、意均綿綿不斷。練劈拳,是一氣之起落,外形是鑽翻,吸氣盡而將呼時,即氣已起到極處而將轉為下降之時,外形是鑽畢而將為落之時。此時,從外形上看,似乎有停頓,但其意絕不可斷。練之久者,亦可鑽與翻連續作,中間無任何停頓,唯是劈拳打完,勁已放出之時(呼盡時),則稍有停頓(即稍定一下),再打第二次起鑽為宜。初學者一定要慢,起落鑽翻要分明。打完一個劈,要定一定,才能長功夫。  錄入[張斌]形意拳技擊名手孫德宜   孫德宜(1904--1973),小名四兒,世居山西省太谷縣北沙河村,因經營豆腐乾出名故人稱豆腐乾四兒。先生一生愛拳如命,內功精深,尤擅技擊。是山西著名的農民拳師,形意拳技擊名手。生前系太谷縣武術協會副主席。  孫氏三歲喪母,十歲父歿,隨繼母在苦水中長大,十二歲,即在本村豆腐乾鋪和鄰村貫家堡打短工,做雜活。他人窮志不短,憑著勤奮,逐漸學會了做豆腐乾的手藝。後來便獨立經營,生活日有所增。由於每日進城送豆腐乾,常見一些店鋪里有人練武。日子久了,便漸漸愛上了拳術。經人介紹拜在著名形意拳師布學寬門下,刻苦求藝,每日把豆腐乾向各店鋪一送,即去布師那裡虛心求教,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專習潛學形意拳術。先生雖身體彪悍,臂長力強,性喜拳藝,然而目不識丁,笨手笨腳,學習拳術套路十分緩慢。但是,先生有一長處,一旦學會,即不違師訓,堅持不輟,不論酷暑嚴冬,朝夕揣摩,認真習練,一絲不苟。因此進步較快。後布師據其特點,因才施教,揚其所長,在開手方面給予點撥。三十年代先生即成為活躍於太谷縣國術館中的後起之秀,深得布師器重,被列為布師門下的"八大排頭"之一。  形意功法講究實用。先生深知,要練出隨心所欲,出奇制勝的上乘功夫,尚需另下一番辛苦。因此,他矢志苦練。平時,無論練力還是站樁,無論行功走架,還是與師兄弟"撕扒"(散打),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從不叫苦叫累。先生練力,喜玩石鎖。五十斤重的石鎖,在他手中如耍小球。橫肘將石鎖向上一彈,石鎖便騰空而起,落下時,手掌平伸,插在石鎖把柄處,石鎖不能跌落,可見其臂力之大。四十年代,先生得布師靜坐內功功法,守神養性,日夜專修,苦苦熬練,因而丹田氣足,內功頗深。其練法特點,神意領先,姿勢豪放,架大步寬,四梢開展,身正步穩,氣力雄厚,柔中寓剛,功入化境,盡得布師之傳。先生平時練功,尤重拳法技擊要義。常心中樹靶,單手操練空勁。開合吞吐,束展起落,身法自然,幅度較大。散打時,出招沉著,變化多端,環環相扣,勢勢相承,尤精五行拳中之劈拳以及連環卡脖、頭打、肩打等技法。晚年,先生手法變化深得布師獅吞手之精髓,與人相較,隨勢引力,引進、落空,得機得勢,引化擊發,常使對方撥跟而起,如觸電一般,跌出丈余。先生對形意拳套路,如五行、十二形、四把、進退連環、雜式捶、六合刀、六合棍、六合槍等,均有獨到功夫。特別是先生的大杆子勁和劃杆子技法,尤承布師之絕技,技藝純熟,功力驚人。  孫氏為人耿直,寬厚樸實,豪俠仗義。專愛抱打不平,武事業跡甚多。日偽時期,一次,與其師相伴,由胡村回城途中,路經烏馬河橋時,見兩個日本鬼子正向一百姓拳打腳踢,搜腰包,師徒二人見狀,甚為氣憤,三拳兩腳,便將日本人打翻在地。解救了這位鄉人。  孫氏一生以切磋武藝為樂事。解放前,在北京,曾與人稱"鐵胳膊劉"的太極拳名師較技,一個劈拳,使對方連連倒退七八步,後劉師對人曰:"孫先生捋力真大,的確不是一般的功夫",此類佳話不勝枚舉,山西鄰近各縣的不少著名拳師,無不嘆服孫的技藝高超,功夫深到。因此,孫德宜遠近知名,聲望頗著。為形意拳"邦"字輩中的佼佼者。  錄入[張斌]宋氏形意拳簡介   宋氏形意拳是宋世榮先生所創,後又由其第一代弟子宋虎臣、宋鐵麟、任爾琪、賈蘊高等人的繼承、發展和完善,已經成為一整套完整、系統、科學的武學體系。  宋氏形意拳的練法是以《內功四經》為指導的,它先從內功經入手練習,再次為納卦經,然後再練內功十二大力法,又次為神運經,最後以地龍經收全功。  宋氏形意拳發勁(力),要求做到上下互撐,左右爭衡,前後互為作用,內外相合,全身整體協調,先松後緊,緊而速松,隨松隨緊的六合渾圓整勁。其勁路講究通、透、穿、貼、松、悍、合、堅。勁法則講究驚、彈、抖、炸、寸、絕、滾、顫。伏如橫弩,動若發機,能瞬間驟然爆發出鼓盪抖顫的彈性炸力,周身激蕩迴旋,振蕩不已,即所謂"遇敵好似火燒身,炸力發出無繼續"的連續爆炸力。!!!氏形意拳包括如下內容:   一、三體式樁功:  有陰陽兩式,任督二脈,上中下三盤,單雙重等多種樁功間架練法,是求得六合渾圓整勁的最基本的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功法。  二、內功盤根:  為宋氏形意拳基本功法,也是宋氏形意拳的秘傳功法。為宋世榮先生所獨創,又名盤根沖空,是指練至功夫精深時,身體可以騰空。其理本於《內功四經》。鍛煉原則為:撲采提按勁不散,軟硬相濟成剛柔,雲抱捧捋緩緩做,中定動靜慢慢求。以此疏通十二正經,並且鍛煉奇經八脈,以達氣貫三才,天人合一。經常練習內功盤根可使周身筋膜騰起,勁入骨髓,尤其是大腿兩側到腳趾的筋膜騰起,此功上身後,與人交手,常常是步到人即翻。內功盤根與三體式樁功相輔相成,古譜稱:練樁功以固其本,練盤根能動轉自如。  三、五行拳:  有內外五行拳兩套練法,還有多種變化法,包括有橫、豎、直、斜、螺旋、滾斗的勁路練習。是宋氏形意拳最基本的拳法。  四、十二形拳:  有多種練法,並且將十四處打法融入其中,也是宋氏形意拳用以練就沖空功夫的重要功法。  五、大槍抖絕功:  當年形意拳先祖姬龍峰是以槍創拳,所以,大槍抖絕功為宋氏形意拳求取爆炸力的重要基本功,練習宋氏形意拳必練大槍抖絕功夫,以抖大槍之功助拳功之成也。  六:單操散手:為宋氏形意拳打法、勁法、實戰法的專練。  七、基本拳法套路則有:進退連環、四把捶、雜式捶、八字功等。  對練套路則有:十六把、五花炮、安身炮等。  器械套路則有:六合大槍、翼德大槍、三才劍、天罡劍、六合刀、六排刀、六合棍、麟角刀等。此後,又由宋虎臣、宋鐵麟等第一代弟子根據實踐經驗創編了十面埋伏、陰陽把、三節推掌、軟球勢、五方鴛鴦堂、摸身掌、左右五行連環拳、和戰鬥槍、戰鬥劍、內功盤根刀(雙刀)、乾坤鈸等等拳械單對練套路。還有供初學者練習的六合長拳、十二路彈腿。基本功法還有:柔身術、伸筋撥骨功、內勁功、渾圓樁、丹田功、靜坐功等基本功法和養生功法。  宋氏形意拳的基本理論有:內功四經、拳術運義、拳道集錄,古譜則有拾法摘要、九要論、六合論等。  宋氏形意拳的傳人現已遍及全國,且已傳至第六代。此外,在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台灣地區均有傳人。宋氏形意拳今天仍在不斷的民揚光大,正在走向世界。形意拳劈拳法之深化與升華   形意拳劈拳法有先練開展式,後練緊湊式之說。緊湊手法,是開展式的進一步深化與升華。它重在內功,練成則可以身為拳,破解開展式有獨到之處,特別適用於散手實戰,現將此法的特點及我的練功體會介紹一二。  我習武至今六十餘載,早年從傅潤身先生習形意拳,練開展式劈拳達五年之久。後傅老師將我引薦給劉錫珍老師深造。 劉師要試試我的功夫。我站好劈拳式,劉師慢慢往下按我的手背,又猛然一抬手,我身子不由自主起空了,往後退出兩米多遠,依然保持劈拳的架式。當時我見被老師一按,飛出兩米多遠,以為功夫白練了。劉師說:"劈拳站樁有功夫彈力大,象皮球一拍就起,無功夫一拍就垮。"不過,我練的這種開展式劈拳,是形意拳的一般基礎,是必須練的"假拳",只相當於太極拳的摧僵階段。 劉師進一步解釋說:"形意拳法有練三勁之說------明勁、暗勁、化勁。"明勁即開展式。敞襠、順胯、順肩,兩腳前三分勁、後七分勁;往後坐胯,臀部與腳跟齊;頭身上下一條線;前手伸出,虎口張開;後手護小腹,松肩垂肘。也就是拳譜上講的雞腿、龍身、鷹爪、熊頸、虎抱頭,成為三才式。這種開展式舒展筋骨,將全身練出相當大的力量,一拳劈出,帶動風聲,其勢不可擋。然而,這只是形意拳的基礎紮根階段。  緊湊式則練的暗勁,也就是內勁。將開展式的力量收回積蓄。緊湊式的姿勢主要是正身、兩手縮短距離;前手掌上翻抱圓在胸前,後手跟在前手肘下,稱為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腿法還是三七勁,變敞襠為扣襠,氣沉丹田,全身放鬆。此站式總括十二形的要求。 由開展式改緊湊式非常彆扭,我只好重新由站樁開始。這樣足足練了七年,才覺出身上有了內勁。夜裡在公園練拳,雖然全身放鬆,打出拳去,嗡嗡的震動聲傳出老遠,惹得行人前來觀看。我也逐漸體會到形意拳由外向內練的奧妙。  一九六四年,黑龍江省召開武術運動大會,我報了一項形意五行連環拳,心裡沒多大把握。但一上場剛打出幾個式子,觀眾就熱烈鼓掌。練畢下場,觀眾將我圍起來,指著地上一步一個腳印說,把地面都震動了。這次比賽,我獲得形意拳、太極拳兩項金牌。  緊湊式把暗勁練到身上,方可以身為拳,遇到敵手時,可擊出丈把遠。並且十分符合"兩肘不離肋,兩手不離心,腳踏中門搶地位,出洞入洞緊隨身"的形意拳技擊理論。 形意拳從外觀上看,簡單樸素。但要練好極難,光是掌握正確姿勢,須要花費相當時間。形意拳功夫好看人,藏有極其可怕的殺傷力。在實戰中,不管對手防守如何嚴密,或對手已攻上來,都要毫不遲疑地發揮技法,打倒對方。這是形意拳的真面目。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的   先師尚雲祥,字霽亭(1864---1937)山東樂陵人,自幼慧穎強識,勤奮過人。得師中華武士會創辦人李存義先生,並深得郭雲深先生的厚愛。先生傾一生精力,專攻形意,享有"鐵腳佛"等美號。 形意拳經過三百多年的傳播和演變,至今不論文字轉抄或頭授受,都有許多差異。這裡談談尚雲祥先生是怎樣教練形意拳有。因先生對形意一生為斷探索練習,故各個時期所教又略有不同。限於篇幅,僅擇先生晚年所教的一些既平凡又有特色的技法來談談,或許有益於同好。  樁功是個寶 得它才能好。  站三體式是為了強身,打好技術基礎,故先生特別注重站樁,並藉以考驗人。一天早晨,師兄們還未起來,我已在外院(北京十二條辛寺衚衕尼姑庵廟內)正殿廊檐階下兩米左右處的香爐旁,站起樁來。先生看罷,問我:"站得怎麼樣?明白是怎麼回事嗎?來!我告訴你,站紮實點!"只見先生用中間三個手指在我胸前一划,我竟忽悠一下撞在正殿門上。我過去雖聽說過形意有什麼內勁,認為不過是傳達。可是這回,想不到一百多斤的人,被打出丈八尺遠,勁真是夠大的,可是手打在身上為什麼不疼?又摔出那麼遠?低頭再一看前廊下的台階更為驚訝,這台階雖高不足尺,可不知自己是怎樣背身上來的?就這一下,鞭策我一干幾十年!後來,才深知樁功的威力,以及它和發勁的關係。如果不求實效,不認真站,或站得很少,是沒法嘗到的。  先生所教的三體式,夾剪腿三七勁、龍折身,難度大。如果樁功站得好,不僅拳術基礎紮實,而且一站氣沛周身,掌指、勞宮穴的熱流、氣感,雖處於靜態,卻有抻筋撥骨、調整五內、驚起四梢之效。  腳打踩意不落空 消息全憑後足蹬  先生講"腿勁",常說這兩句話。我們似乎明白,又不真懂。也知道形意的槐蟲步,是它的特點之一。也知道"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的道理。認為利用身體向前沖的慣性,再加上手臂的發力,打上就能有效,有效就是不落空唄!根據這個道理,為了加大身體的前衝力,所以才要"消息全憑後足蹬"吧!至於為什麼叫腳打?又為什麼叫踩意?卻捉摸不清。一天,我和李明讓(振東)師兄在練功,老師說我們上步的勁還不對,過來拉著我的手,隨即用腳一趟我的前腳,我就不由自主一連後腳也跟著離地而起。不是我的手被拉著,定會被凌空摔出,先生淡淡一笑說:"這就叫腳打踩意不落空!勁不對,勁不大能行嗎?"這時我才明白什麼叫踩意,又為什麼叫腳打,也領悟到去意好似卷地風的真正涵意了。如果不跟步只追求著做,憑踩腳以造聲勢,或單憑手腳齊到的撞勁來理解形意拳的精華,相差何其遠耶!  不知進退枉學藝 不知起落枉伶俐  先生教我們練鷹捉、鑽拳等,和一般的練法不同,都是把前腳先拉回半步,接著再進步。且前腳上步腳不外撇,而是直進且有獨立之形。此外還有進退、搖轉等不同變化的步法,因之用力的方法也不同。先生曾說:勁不對沒用,步不活是病。要進退靈活,還要迅速有力,不知進退枉學藝嘛!  學形意的第一趟拳,人們叫它劈拳,而先生卻叫它鷹捉。說來是有道理的:1、它是掌,不是拳,就不能叫拳。2、劈拳之形似斧屬金,是拳經的定論。它既是掌,又是俯掌,根本不似斧之形,就更無法練出似斧之勁,與要求的勁根本不符,這就說明它不是劈拳。3、經云:出勢虎撲,起手鷹捉。既然提出起手動作是鷹捉,而五行、十二形等拳的起手,又都用得是它,所以應該管它叫鷹捉(先生教我們練的劈拳是另外一趟,手握拳,以小臂作斧刃發劈勁的)。談到鷹捉,說來平凡,練形意的人都會,但不好練。甚至有一輩子吃不透、練不到的味道。為什麼?這就得從形意拳的勁追究起。形意拳竟有什麼勁?廣義來講,五行、十二形,一種拳一種勁,甚至一種拳包含幾種勁。而形意獨具特色的、最根本的勁,卻在於起落、鑽翻。故經云:不知起落枉伶俐。如果把起落簡單地理解成是動作的起伏,就大錯而特錯了。我在學站樁時,先生那一划,不正是起落的精華摩挲勁嗎?也就是人們很少知道的翻浪勁。而鷹捉正是練它的基本拳,故稱之曰:形意母拳。經云:起為鑽,落為翻,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如果對鷹捉的起落、鑽翻不理解,就談不上領會形意的真諦。正象先生說的:"不懂起落,就是傻練!只能鬧個好身體,沒法領會其中竅要!"這話,確什得我們很好地琢磨,弄個明白。  拳法意來本五行 生克裡邊變化精  先生曾說:"你要健強五臟六腑,改變精神氣質,打好技術基礎,就得先練好五行拳"。還說五行拳不僅鍛煉外在的技術動作,還對培養和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有顯著效果。並常說:"五行五精即是五虎","五行本是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四梢但齊,五行亂髮","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等等。細心玩味,確感到它有助精神,長勇氣的作用。這在技擊上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環。先生說"內要提",就是要把內在精神提起來,包括把內五行發動起來。"心動如飛劍,肝動似火焰,肺動成雷聲,脾動腎加功"。這樣發動,會增強克敵制勝的信念與威力。  人們練五行拳,大多數是按金、木、水、火、土,形成劈崩鑽炮橫的順序來練。而先生則不然,先生說講五行,就得講生克制化。練五行拳既為治病、健身提高技術,就得按五行相生的道理來做,也就是按金、水、木、火、土,劈鑽崩炮橫的順序來練。否則,鑽與崩的順序一顛倒,就出了問題。因為劈屬金,崩屬木,便形成了金生木,鑽屬水,炮屬火,又形成水生火。講五行卻又違反相生的規律,從道理就說不通,當然效果也就不能理想。  虎未撲食頭早抱 出洞入洞緊隨身  有人曾對"虎抱頭"提出質疑,引出不少議論。我以為,在形意拳術中虎抱頭是正確無疑的。它是形意技法中獨具特長的動作要領。必須理解並要在平素練習中,嚴格掌握和運用。至於虎豹頭則是與虎抱頭同音,由於臆測誤解而產生的。 尚先生講形意動作,一開始就強調"肘不離肋,用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附身"。這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因為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因之它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不僅是上述涵義的引申,而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人的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要從嘴這兒走。在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手是在頭下抱著,這正和虎撲食的形意相同,故名虎抱頭。虎之撲食不僅蓄力而發既快又猛,而且是爪到嘴也到,故使被撲之物難於抗脫。形意虎形拳的技擊威力,正是藉助虎抱頭的束身蓄力,既顧又打而產生的。並且成為形意拳的主要技法,列為四象,即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  火機一發物必落 硬打硬進無遮攔  先生教練的形意拳術和器械,都要求打好剛勁,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技法要求。只有剛實才能達到"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欄"的技擊作用。因之在形意技法中,練不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是不符合拳經要求的。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上什麼剛勁了。  形意拳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種勁的劃分。動用中疾用驟發的為剛勁,緩動遂發的為柔勁,不意而發的為化勁。但是,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同是在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這一基礎上求得的。而且三者還有個同一目的------發(打)。講發不論是柔勁還是化勁,都必須有剛勁來作本錢。否則,就是借力而發,也發不出理想效果來。故先生年過古稀時還說"我若再有三十年陽壽,就再打它三十年剛勁"。因而先生認為柔(暗)勁的操練,不能分階段單趟地練,否則會得不償失的。特別是化勁,根本沒法分從階段單趟去練,更不是單趟所能練得的。只有在剛勁打好,身力得發的基礎上,根據掌握的技法,把發勁前的過渡動作,從自然輕鬆中、從技術分解中、從運用默悟中,按技法要求去找,才會漸有所得。這就是尚雲祥先生給予我們撥雲見日的指迷之談。  先生教學十分注重練功找勁,很少講著法。先生說:"不論什麼高著絕著,都不是靈丹妙藥,都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發生不同的變化,甚至有時反被他人所乘。""哪沾哪有,欲發則發","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用先生的話說:"只有追求這個者是形意拳術的真正精華"。  先生對形意拳的提練升華,有許多獨到和闡發之處有待我們後輩去認識和發揚。1986年的11月28日,是先生誕辰122周年,僅借本文,略志懷念!並為同好引些借鑒。形意拳在武當山   武當山是我國名山之一,又是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派拳術有獨特風格,清代以來武當派已成為我國武術的三大流派之一。近幾十年中,人們常把太極、形意、八卦統歸武當,主要是因為三家拳法都注重內功,拳理相近之故。單就形意拳而言,何時始時武當?社會上有著種種猜測。考其原委,在武當山傳播形意拳者首推傅劍秋先生。  傅劍秋,原名長榮,字劍秋,河北寧河人。幼學少林拳,後慕李存義之名,遂拜為門下,與尚雲祥、郝恩光、黃柏年、李海亭、馬玉堂等同室學藝,後又從劉鳳春先生學八卦。1924年去奉天鐵路局教學,曾與日本柔道士比武,用形意拳擊敗日本武士,名揚東北三省。後與張作霖護衛長宮寶田比武取勝,宮寶田辭職後,傅劍秋由李景林介紹任張作霖護衛長,1926年黃姑屯事件幸免於難,事後返里。1927年前往武當山訪道,與武當山道長徐本善比武紫霄宮,後結為道友,交換了武藝,傅劍秋將形意拳教給了徐本善道長,又從徐本善那裡討教了"乾坤球"、"玄武棍"、"龍門槍"法。傅先生離武當山時,徐本善道長題贈七絕四首相贈,其二如下:  七十二峰任往還,結庵傳道道為先。  道袍自古遵八卦,宦途如芥又如煙。  傅劍秋先生離開武當山,回到故鄉設館傳藝,後定居無錫,授拳數十年,1952年返回故鄉寧河不久逝世。  徐本善道長,根據傅劍秋先生所傳拳藝授於門人,遂形成武當山中形意拳一支。  形意拳並非張三丰所創,亦非源於武當,考姬龍峰、戴龍邦、李洛能的全部經歷均與武當山無關,武當派中之形意拳應始於1927年。形意拳的勁路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  形意拳是我國的主要拳種之一。自明末問世以來,名家輩出,流傳甚廣。近來有許多同志發表文章對形意拳進行了介紹和評述。其中有人認為形意拳是"以動物形象姿態及特點來寄寓武術技擊動作的要領和手法;套路動作簡練;力重勁剛為其發勁特點"。筆者對這種看法持有不同意見,願在此提出,進行切磋。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只張不弛,則不能立於世。拳術中的進退、曲直、開合、剛柔、化發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互為依存,互相制約,互相補充,互相轉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這在傳統術語中統稱為陰陽。各派拳家都非常講究陰陽互濟與動靜之機。如果只有"力重勁剛",而沒有輕靈柔化,其將何以成拳?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領氣,內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傳人,無不強調拳打自然,剛柔互濟。在李洛能遺留下來的拳經中,第一句話便是:"混元一氣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內藏精氣神,神藏氣內丹道成。"緊接著又明確指出:"練形而能堅,練精而能實,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固形體以為縱橫之本,萃精神以為飛騰之基。"這充分說明形意拳的根本是養氣練神,內外兼修。"力重勁剛"只屬練形練精階段的一個方面,是初級階段的練法。即使在這個階段,也有非力重勁剛的操練內容。拳經中還說:"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勢,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進退隨手之出入,來去任氣之自然。"這就明確規定了形意拳要順乎自然,以練神練氣為主。外不乖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是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斯之謂內外相合。其拳式動靜合一,氣勢雄厚,既莊重而又輕靈;其勁路陰陽互濟,剛柔兼備,既沉實而又圓活。昔日劉奇蘭練的龍形搜骨,起似蟄龍升天,宋世榮練的蛇形撥草,如常山蛇陣,首尾相應。劉維祥練的雞形四把,其勁剛柔曲直,縱橫環研,閃展伸縮,變化無窮,極輕靈而又極沉實,兩足落地無聲,卻一步踏碎一塊大方磚。馬禮堂所演練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縱橫往來,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動作旋轉,循環無端,並無一絲剛勁之氣。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練出來的架子融融合合,純任自然,無形無象,不偏不倚。其勁路剛柔兼備,變化莫測。誠乃形意拳之"內勁兒"。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確是格物之性,得之於心,以效法天地育化萬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於此,而在於五行拳。其運用之妙不在於簡練的套路,而在於剛柔互濟的內勁兒。五行拳與人的肺、肝、腎、心、脾五個臟器的經絡息息相通。其正確的練法是自內功開始,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行於任督二脈、息全身,氣發乎井池雙穴,循循不已。先提後下,一升一伏。神率氣,氣率形,形隨氣騰。其勁路則通透穿貼松悍合堅,伏如橫弩,動若發機,絕非一般剛勁之氣所可比擬。以劈拳為例,經云:"劈拳高舉出雲門(雲門穴),肺葉舒張氣暢伸(氣走肺經),少商指引意中氣,(氣貫於拇指少商穴),修補殘缺效如神(祛病健身)。"這是指外形與內氣的關係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擋,斬稍劈面取中堂。"這是在技擊上的應用。演練起來,形式上起鑽落翻,如水之翻浪,內中則鼓盪開合,一升一伏,發勁則曲中有直,柔中含剛。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從技擊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發勁也並非只是力重勁剛。劉文華在技擊上特彆強調"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後打。不鑽不翻,著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聽勁,有變化,有擊發,關鍵在意不在力。劉文華說得很明確:"眼之明,意使之也;腳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意使之也。故云:意者,體之帥也。"既然著重於意,便絕不能只是力重勁剛。郭漢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鑽進去打。接手要隨,隨而後才能鑽得進,鑽得進才能放得出。"所謂隨,便是隨曲就伸,因敵變化。沒有柔,如何能變化呢?郭雲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無跡之用,無形無象之用。所謂無形無象之用,即是不動而變,不見而章,隨時而發,無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舉一動,行止坐卧,處處是拳。劉奇蘭也說過:"忽然有敵來擊,我心中並非有意打他,只是隨彼意而應之,他便自然跌出。"這如何能說是力重勁剛呢!筆者經過多年實踐,對著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體會。在接手和一瞬間,要察知對方的勁路、虛實和意圖,找出進攻的方向,確定發力的"端"和"的",就應以球為體,以螺旋為用,接手是柔勁,柔中處處暗著剛,因勢變化,縱橫環研。只有在得機得勢,一發而定輸贏之時,才在一瞬間集中向一個方向發出直速剛猛之力。故云:無柔則不能變化,無剛則不能克敵,式式要柔中含剛,剛柔相濟。總結成歌決:"對方打來身如球,擰走轉換莫停留,進入盤蛇吸食走,剛柔互濟著意求。"  形意拳練勁兒的步驟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練剛勁,後練柔勁,最後歸於自然。郭雲深說:"明勁者,即吾拳之剛勁也。暗勁者,即吾拳之柔勁也。暗勁練到至善處,是暗勁之終,化勁之始也。"李存義則更進一步,將拳中內勁兒劃分為明剛、暗剛、明柔、暗柔。並將各種內勁兒的表現形式,分別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謂力重勁剛,只不過是內勁兒中之明剛而已。練勁兒要從養氣開始,先用三體樁法調整氣息,以意領氣,循三陰三陽、奇經八脈的通道,上泥丸,下湧泉,息息相通,周流無間。然後開步練拳,以嚴格的規矩練明勁。練到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時,再練暗勁。暗勁練到至善處,自然而然進入化勁階段。無論是發明勁還是發暗勁,都要求和順自然,圓通活潑,切忌努筋撥力。更不能有意識地追求力重勁剛或變化輕靈。反乎自然,必產生不良後果。  綜上所述,可見剛勁是形意拳練習過程中一個階段,是形意拳發勁的一個方面,它決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質。!!!怎樣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 什麼叫氣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裡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二、為什麼要氣沉丹田?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練習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範圍,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學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髮、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鬆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形意拳對頭部的要求   (一)頭為一身之主,又為六陽之首。頭若前低,身必前俯;頭若高抬,身必後仰;頭若左歪,身必向左傾;頭若右斜,身必向右傾。前俯後仰,左歪右斜,皆謂之病,都會嚴重地影響身體重心的穩定,同時也會影響移動變化的速度及發放勁力的效果。因此,在練習時頭必須保持中正(但在進攻時,頭必須有一定的領勁和頂勁),即使在翻身轉折、龍形下式、燕子抄水等式子中,也須保持頭的中正,切不可養成搖頭晃腦、前低後仰、左右歪斜之弊病。  那麼,究竟怎樣才能保持頭部的中正不偏呢?基本的要領有四條:  第一是頭頂的百會穴(從兩耳尖直上頭頂與督脈的交會處)要向上領,此即謂之"虛領"。  第二是額部的天庭要有向前的頂勁,此即謂之"頂勁"。兩者相合,即稱之為"虛領頂勁"。"虛領"有助於豎項,"頂勁"有助於斂頦(即下巴頦)。百會下向上領,則項部不能直豎;若天庭不向前頂,則下頦不能收斂。但是虛領頂勁,是在意念的控制之下,使用一定的內勁來達到的,決不可使用較大的拙力來實現,否則會使頭部和項部都呈現僵直之狀,影響左右轉動的靈活性,而形成了象"落枕"樣的病態。  第三是沉肩,這是很重要的一條。因為百會穴的上領、天庭穴的前頂,還只是在外形(當然也有一定的內勁)上完成了頭領項豎,而對於體現頭部的精神狀態和爆發力時的內勁外發,仍是遠遠不足的。虛領頂勁多是運用在動作的變化(即過渡動作)中,而在每一式將到定點前幾寸之際,要爆發出整體勁力的時候,則要求項部必須體現出"項如雞斗"的挺拔勁來,才能助以勁力的發放和端正其頭。沉肩與不沉肩,對於豎項的影響是很大的,在效果上也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學者不防做幾次試驗,就會有深刻的體會。  沉肩的作用,在於兩肩下沉以後,能夠起到促進大椎與百會穴之間形成一個上下相拔和爭衡勁氣的作用。上領下沉,中間項部必成筆直狀,就象我們在平時所看到的"拔河"運動一樣,兩頭必須同時用力拉,才能使繩子拉展和拉直,當兩頭力量相等時,中間的"紅標"就會穩定。如果有一頭放鬆,只靠另一頭拉,是永遠也拉不展的。因此,在勁力爆發時,有上下相拔,才能真正使項部挺起,而且保持頭部的中正不偏。  第四是警起四梢。警起四梢的火候,同樣是在爆發寸勁之時。在領、頂、沉的同時,要有"發欲衝冠,牙欲斷筋,舌欲催齒,指欲透骨"的勁氣。發欲衝冠氣血沖,牙欲斷筋骨堅增,舌欲催齒肉實,指欲透骨神力攻,才能使內外合一的勁力在最短的距離、最短的時間裡突然爆發出巨大的衝擊力來。  (二) 口  口的要求主要有兩條:一是講嘴唇上下要自然閉合,二是講俞口(即地倉穴)要向內收。上下嘴唇的自然閉合和地倉穴的內收,在形意拳中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第一是有利於保護牙齒。正象拳經中說的那樣:"寒冬炎夏,唇包齒藏,保齒之道,年邁成行"。當然,保齒之道,遠不僅此一法,諸如叩齒三十六,解小便緊咬牙等待都是保護牙齒的較好方法,唇包齒、藏,不過是保護牙齒的方法之一而已;第二是有利於氣的下降。正如神運經中所說的:"氣降俞蹦蹦跳跳。俞口的內收,也有利於接通上鵲橋,使任脈之氣順利通達。而且也可以對吸入之氣起到內斂的作用。第三是講閉唇以後,可以防止冬季在練拳時冷空氣直接從口中吸入。冷空氣從鼻腔中吸入時,鼻腔能自然調節空氣溫度,可以把冷空氣變成溫暖的氣流,使進入肺部的空氣,不致於溫度過低。如果在冬季練拳時張嘴呼吸,不注意閉唇,那麼冷空氣就會直接刺激牙齒,同時 也會直接刺激胃部,這對身體都是有害無益的。因此一定要在練拳時閉唇。第四是可以減少或防止空氣中飄浮的細菌和塵物進入內臟。用鼻呼吸,是因為鼻孔中有許多鼻毛,它象空氣濾清器一樣,起著過濾空氣中臟物的作用。如果張嘴練拳,就會使病菌和塵物直接侵入內臟。第五是可以在運動中減少對體內熱量的消耗,減少口中津液的揮發。我們知道,人體的熱量是精氣血液充盛的必然結果,如果在運動中張著嘴呼吸,使熱氣大量外散,那就會導致精氣的大量消耗而易感到力乏。自然閉唇時,由於舌頭的上下運動,會促使口中的津液增多,可供隨時咽下,以保持口舌、咽喉的經常潤滑,避免口中過早地出現口乾舌燥的現象,同時又有利於消化機能的增強。所以在練拳時既不可將口大張,也不可將上下嘴唇綳的過緊(爆發勁時例外),更不可養成呲牙咧嘴的習慣。  當然,運動時嘴唇也不是絕對不準張開的,例如在需要快速換氣時,單純依靠鼻孔來呼吸,就顯得進氣量太小。在不能滿足快速換氣的需要時,就必須採用口吸的方法。即使這樣在用口吸氣時,嘴也不可張得過大。雙唇應輕開微啟,象念"吸"字那樣用口吸氣。這是講了用口吸氣的方法。另外,在爆發勁力時,往往需要以聲助力,例如要向上起勁時,就需要發出"哼"的聲音來助力;如果是向下發勁時,就需要用"嘿"的聲音來助力("哼"用鼻、"嘿"用口)。但是,關於發聲助力的運用問題,需要向學者強調說明一點,就是在平時練拳時絕不可在每一個動作到達定點時都大聲呼喊,因為發聲過於頻繁,會使熱氣大量外散,造成入不敷出的虧氣現象,不利於充養真氣。作者曾見不少初學內家拳的人,在平時練習時也不論是出拳還是伸掌,幾乎在每個動作中都要"嘿、嘿、嘿"地大聲呼喊,甚至有的學者認為呼喊的聲音越大越好,這就難免造成不必要的內氣虧損和呼吸不勻、出多入少的弊病。"聲隨氣發、氣催力至"的道理無疑是對的,但如果呼喊頻繁,就會出現氣竭力散之弊,而且呼喊過多也會因傷氣而縮短自身運動的耐久性。這就是老前輩常說的"有氣者無力,無氣者存真"的道理(這裡所說的氣,指的是急喘之氣和發聲過多而氣不能存的養的意思)。  (三) 牙  牙在四梢之中屬於骨梢。在形意拳中對牙有輕扣緊咬兩個要求。輕扣是指在平時的練習中,要使上下牙齒輕輕捉拿中。一定要注意不可經常把牙齒咬得過緊,或者是養成呲牙咧嘴,故意將牙齒左右挫動令其格格作響的壞習慣。但在爆發勁力時的一剎那之間,上下牙齒則必須咬得緊而再緊,當爆發勁力發出之後,牙齒仍應恢復輕扣狀態。所以說牙齒咬得松與緊,一定要隨著勁力發放的大小而隨時變化。拳經中所講的"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敵筋可斷"及"牙欲斷筋"等,都是指在爆發勁力時對牙的要求,而並不是平時練習中的要求。  (四) 舌  舌在形意拳中的運用有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舌要有松有緊、有抵有催;二是要有上中下的不同運動。  所謂要有鬆緊、抵催之別,就是說在練習走勢中,舌尖要輕抵;若在爆發勁力時,舌必須是緊而催。抵為陰而催屬陽,此乃舌的陰陽互易之變化。  所謂舌的上中下運動,是指在練習中或發放勁力時,由於有上發、前發和下發勁力的區別,因而對舌的運動也有上中下之抵或上中下之催的不同要求。上抵上催,是要將舌尖置於上下牙齒的中間;前抵前催,是要將舌尖置於上下牙齒的中間;下抵下催,是要將舌尖置於下齒的根部。  所以說,抵有上下,催分陰陽,練時為抵,用時要催,上抵則升,下抵則降,上催則涌,下催則沉,前催則沖,舌之功用,陰陽必分。舌的上抵,是為了引氣循督上升;舌的下抵是為了引氣循任下降,舌下催是為了促使勁力向前下方發放,舌前催是為了促使勁力向前發放,舌上催是為了促使勁力向前上方發放。下催時舌尖要力催下齒根,前催時舌尖要力催上下牙齒和中部,上催時舌尖要力催上齒的根部。  舌在四梢之中,屬於肉之末梢,而肉在人體的五臟之中以歸脾臟所統,同時與胃。腸均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說"脾醒舌靈,胃健肉長,肌肉成強"。因為胃、腸、脾三者在人體中主要起著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運化精液的作用,只有三者鍛煉強壯,才能使肌肉豐滿,光澤滋潤。所以舌在形意拳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除了有助於催發勁力以外,對強身健體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運動中,隨著勁力向上、向下、向前的不斷變化,舌頭也要伴隨著做上中下的往來運動,這種運動對增加口中津液的分泌是有很大作用的。津液增多並隨時咽下,不但在運動中可以解除口乾舌燥之苦,而且還可以起到幫助消化溶解食物的作用。所以,學者對於口中的津液(俗稱唾沫)一定要珍視,不可將它唾掉,而必須 使"玉液還丹",以達養身之目的。  另外,在練習小周天氣血循環法中,下鵲橋的不連接部分可以通過提肛的辦法來接通任督二脈,但上鵲橋中由齦交至承漿這段"斷頭路",就需要依靠意念及舌頭的功能來接通以說練習形意拳不可忽視舌頭的作用和功能 。  (五) 面  面,指的是面部的肌肉和表情。對於面部的肌肉和表情,在形意拳中也分為松、緊和自然、激憤兩種不同的要求。在平時的練習中(爆發勁時除外),面部的肌肉要放鬆,表情也要自然,而精神則必須高度集中,不可以走漏神思,或者在表情上故意做出一些喜怒之像。  但是,如果在與敵人搏鬥中,一旦有機可乘,須要爆發勁力時,面部的肌肉就要繃緊,表情也要隨之變其常態。需要說明的是,面部表情的突變和肌肉的緊縮,並非故意做作,而是在怒髮衝冠、眥裂目突,咬牙切齒、舌頭力催、四梢警起、五行全一的一瞬間所自然形成的,決不可在平時的練習中,也始終警起四梢、變其常態,而是要"神不外溢,意不外露。"外示安然,不露神色"。朋友之間切磋技藝,也要本著這個原則,才能在安舒之間見功夫,文雅之間定輸贏。  (六) 鼻  鼻,是氣出入的主要通道品。但在必要時,口也是發聲吐氣、吸氣換氣的重要出入口。鼻也好口也好,它們僅僅是空氣出入的道口,並不起控制呼吸的作用,起控制呼吸作用的乃在於咽、喉。咽主口之呼吸,喉主鼻之呼吸,所以把咽和喉統稱為口算呼吸的"氣門"。  在祖國傳統醫學中認為,"鼻通肺、肺主氣"。對於"鼻通肺"的理論,在形意拳的理論中是沿用了的,但對於"肺主氣"的理論,則有所異見。形意拳中認為,主氣者不在於肺,而是在於肋,肺只是個儲氣的囊,肋不開則肺不張,肺不張則氣不滿,所以說氣主於兩肋,吞吐於兩肺,呼吸於氣門,出入於口鼻。為什麼說氣是主於兩肋,而不是主於兩肺呢?我們不妨舉這樣一個例子來說明,如活人被土埋至胸時,人的呼吸就會停止了,土在外,肺有內,土並沒有把肺埋掉,為什麼肺就不能夠再吞吐氣了呢,就是因為土將肋的開擴和收縮功能已經控死,只能收縮而不能開擴,因而肺也無法運動了,因此說肋不開則肺不張,呼吸也就停止了。當然 ,從生理學來講,也是由於心臟的受壓、血液循環的停頓等原因,但根本的因素還是由於肋不能開合、氣不能出入所造馬的窒息。  形意拳的呼吸法,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為順呼喊且種為逆呼吸。所謂順呼吸,就是我們在內功法中最常採用的腹式深呼吸,即吸氣時小腹肌自然向外膨脹鼓起,呼氣時小腹肌又自然向內收縮。這種呼吸法,不但可以加強對腹肌的韌性、彈性鍛煉,而且可以引氣歸根,促進大腸和小腸的蠕動、加強其對營養的吸收和對渣滓的排泄功能,同時也可以增大橫膈膜上下起伏的運動幅度,加大呼吸的吞吐量。這些不僅對拳太的技擊、攻防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強身健體、促進新陳代謝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至於逆呼吸,即每當吸氣時小腹肌要有意識地向內收吸,每當呼氣時小腹肌要的意識地向外膨脹。這種呼吸方法,在形意拳中主要是運用在爆發勁力的一剎那。  總之,在平時練習順式呼吸,是為了求得氣沉丹田、引氣歸根;而練習逆式呼吸,則是為了升督降任、助開兩肋、增大肺的橫向擴張。關於如何才能真正使兩肋最大限度地擴張開來。在後文中還要做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贅敘。  (七) 頂  頂,一是指天庭要有向前頂的勁氯;二是指百會穴要有向上虛領實頂的勁氣(練習時為虛領,發勁時要實頂);三是指舌要有催頂的勁氣。  (八) 項  形意拳對項部(脖子後面為項)的要求主要有兩個:一是豎項;二是挺項。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不包括爆發勁力時),對項部的要求為豎。豎項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識指導和控制下來完成的,與爆發勁力時採用的挺項相較,謂之虛。項的虛豎,既可以維持頭的端正,又可以保持頭部、項部在左右轉動時的靈活性,而有利於左顧右盼,並且不造成項部僵直之狀。  挺項,是在爆發力時,項部一定要挺實,此即謂之"項如雞斗"。項部挺實才能起到首領的作用,爆發出動的勁力才能有巨大的衝勁。而且項部挺實之後,可以提起精神,體現出精神百倍、信念堅定的神態。  (九) 目  目,就是眼睛。眼在人的五這官之中主要是起觀察作用的,因此在拳經中云:"眼有鑒察之明"。鑒是鑒定和區別,察是觀察和看認。與敵相遇,總是首先要上下打量一番對方,這就是觀察敵人的外五行(即體格的強弱壯衰),然後才注視觀察對方的眼神,災就是要進一步鑒別敵人的虛實勇怯。因為眼睛是人心靈的窗戶,也是唯一最能夠無聲地表達喜、怒、哀、樂、善、惡、驚、狠等情緒的一個關鍵部位,所以人的眼睛不僅有觀察事物的能力,而且有鑒別事物的能力。同時,眼又是傳神達意之處,故拳經云:"有神在目"。當然,面部表情,也是表達神態的地方,但是面部的表情又是隨著眼睛的觀察,鑒別和大腦中的下同反映而變化的。  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除爆發勁力時),應凝神於目,手隨眼、眼隨手、眼隨足、足隨眼,都要互相配合,也就是手足打向哪裡,眼睛要注視到那裡,眼睛注視到哪裡,手足也要打向那裡,才能做到全神貫注,全力以赴。所以在練習時,必須是眼隨手走,手隨眼去,切不可手打向正前方,而頭偏向左側或右側。頭一偏,眼睛就不能正視,久之會養成瞟眇斜視或眼不注手的不良習慣。眼不注手,是為手眼不合,神不聚目;目不視物,是為心意不合。心意不合,故勁、力、氣也隨之而分散相離,整勁也就無從而發。"凝神聚目",並不是說把眼睛瞪得越大越好,也不說把眼睛眯得越小越好。瞪得過大,一是表現出驚恐之狀,有畏懼對方的恐懼心理;二是難以聚神於目。但眼睛眯得過小,又會使神光不明,影響和縮小了左右兩旁的視野範圍,所以這都是不符合形意拳凝神聚目的要求的。應該是全神貫注,二目平視,正視前方或自己的手。至於拳經中所說的"眥裂目突"(眥即是上下眼帘),指的是在突然暴發勁力一剎時的運用,是要使眉頭集聚,上下眼帘繃緊,光聚瞳仁,從眼睛裡發出一種逼人透體的神光(是謂精神逼人),令敵望而生畏,此謂之神攻。"神受神攻而縮之於膽"。  (十) 耳  耳為靈性,故謂之"監聽官",凡眼睛看不到或尚未看到的地方,則由耳輔之,聽其動靜,辨其方位,所以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也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怎樣才能提高耳的聽覺能力呢?這裡主要談兩條:  第一條是增強腎臟功能的鍛煉,因為早在我國中醫學說中就指出:"目通肝、耳通腎――",聽覺減退是由於腎衰而造成的,所以要使耳的聽覺增強,就必須首健其本――腎臟。腎虧、腎水不足,不但兩耳的聽覺會減退,而且對大腦反映的靈敏度,以及骨質的強弱都有直接的影響。  在形意拳中增強腎臟功能的鍛煉方法,就在於五行拳中的鑽拳。因為鑽拳在練習中的重點要求就是"通腎",腎臟隨著鑽拳的一出一,也在進行一松一緊的運動,這對增強腎臟的功能是大有好處的。只要腎臟強壯起來,耳的聽覺也就會自然靈敏。  第二條就是上提玉樓。玉樓,就是耳後之高骨,也稱為完骨。在師傳口決中有"撮穀道、提玉樓,精氣貫頂神不丟"之說。因為上提玉樓,是通督打開墳枕一關的重要措施之一,故上提玉有助於醍醐貫頂,而且可使營養氣血貫注於耳,故耳方能靈敏。形意拳譜摘要   拳經云:形意拳之道有"七拳"、"八要"、"二總"、"三毒"、"五惡"、"六猛"、"六方"、"十目"、"十三格"、"十四處打法"、"十六處練法"、"九十一拳"、"一百零三槍"之論。恐後學者未見過拳經,不知有此,故述之以明其意。  七拳:頭、肩、肘、手、胯、膝、足。  八字:斬(劈拳也),截(鑽拳也),裹(橫拳也),跨(崩拳也),挑(踐拳亦即燕形也),頂(蛇拳也),雲(鼉形也),領(蛇形也)。  二總:三拳、三棍為二總。(三拳是天、地、人、生法無窮。三棍是天、地、人、生生不已)。  三毒:三拳、三棍精熟悉為三毒。  五惡:得其五精,即為五惡。  六猛:六合練成,即為六猛。  六方:內外合一家,為六方。  八要:心定神寧,神寧心安,心安清凈。清凈無物,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覺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氣歸矣。  十目:即十目所視之意。  十三格:自七拳格起,至土、農、工、商為十三格。  十四打法:手、肘、肩、胯、膝、足左右共十二拳,頭為一拳、臀為一拳、共為十四拳名為七拳,故有十四處打法,此十四處打法變之則有萬法,合之則為五行,兩儀而仍歸一氣也。  十六處練法:一寸、二踐、三鑽、四就、五夾、六合、七齊、八正、九脛、十驚、十一起落、十二進退、十三陰陽、十四五行、十五動靜、十六虛實。  一寸――足步也  二踐――腿也  三鑽――身也  四就――束身也  五夾――如剪夾之夾也,即穀道上提,兩股夾緊也。  六合――內外六合也。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是為內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為外三合。  七齊――毒疾也、內外如一  八正――直也,看正卻是斜,看斜卻是正。  九脛--脛相磨 而行也,即兩腳橫度勿使張開也。歌曰:磨脛磨脛,意氣響連聲。  十驚――驚起四梢也,機―發物必落。  十一起落――起是去也,落是打也,起亦打,落亦打,起落如水之翻浪方謂起落也。  十二進退――進是步低,退是步高,進退不知枉學藝。  十三陰陽――看陰而卻有陽,看陽而卻有陰,天地陰陽相合能以下雨,拳術陰陽相合才能打人,成其一塊皆為陰陽之氣也。  十四五行――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  十五動靜――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其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動靜是發而未發之間,謂之動靜。  十六虛實――虛是精也,實是靈也,精靈皆有,成其虛實,拳經曰:精養靈根氣養神,養功養道見天真,丹田養就長命寶,萬兩黃金不與人。  九十一拳:三拳分為二十一拳,五行主 是十拳、分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為七拳是;前打、後打、左打、右打  一百零三槍、天、地、人三槍、各分四槍是三四一十二槍,五行五槍,是五七三十五槍、八卦八槍,是七八五十六槍,共一百零三槍也。  太極歌:心猿已動,拳勢斯作   剛柔虛實,開合起落。  兩儀歌:鷹熊競志,取法為拳。   陰陽暗合,形意之源。  兩儀說:兩儀者,拳中鷹熊之勢,防守進取往來之理也。吾人具有四體百骸,伸之而為陽(鷹勢),縮之而為陰(熊勢)。故曰陰陽暗合也。前人見有鷹熊競志,取法為拳,防守象熊,進取象鷹,越此二式,其拳失真,名為形意者,象其形而思其意也。  三節說:三節舉一身而言,手時為梢節,身為中節,腳腿為根節是也。分而言之,則三節之中亦各有三節也。如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此梢節中之三節也,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此節中之三節也,頭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此中節中之三節也。要不外子起,隨、追而已,蓋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之,庶不至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之病,此三節之所以貴明也,三節即三體也,手為梢也,身為中節,足為根節,三節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節總要分明,上節不明,手多強硬,下節不明,足多盤跌,中節不明,渾身是空。  四梢說:人之血、肉、筋、骨之末端曰梢,蓋發為血梢,舌為肉稍,牙為骨稍,爪為筋稍,四稍用力,則可變其常態,能使人生畏懼焉。  1、 血稍:怒氣填胸、豎發衝冠,血輪速轉,敵膽自寒,毛髮雖微,催敵不難。  2、 肉稍:舌卷氣降,雖山亦憾,肉堅似鐵,精神勇敢,一言之威,落魄喪膽。  3、 骨稍: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嚙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惚。  4、 筋稍: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攫足踏,氣勢皆雄,爪之所到、皆可奏功。   五行說: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之謂也。如人之內有五臟,外有五官,皆與五行相配合,心屬火,脾屬土,肝屬木,肺屬金、腎屬水,此五行隱於內者,目通脾,鼻通肺、舌通心、耳通腎、人中通脾,此五行之著於外者,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是五行相生之道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此五行相剋之道也。  六合歌,身成六式,雞腿龍身,熊膀鷹爪,虎抱雷聲,六合者、雞、龍、熊、鷹、虎、雷。形意拳之身法,六形合為一體,又內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為六合也。  七星歌:用必七體、頭、肩、肘、手、胯、膝合腳,相助為友、七 者、即頭、肩、肘、手、胯、膝、足七體也。二七一十四個用法(頭是雙數)為拳中之要領。  1、 頂――頭向上頂有衝天之雄,頭是一身之主,上頂則後三關易通,腎氣因之上達泥丸以養性,手掌向外頂有排山之功,則氣貫周身,力達四肢,舌尖向上頂有吼獅吞象之容,能導上升之腎氣,下行歸於丹田以固命,是謂"三頂"。  2、 扣――兩肩要扣,則前胸空闊、氣力達肋,手背足背要扣,則氣力達手,樁步力厚,牙齒要扣,則筋骨緊縮,是謂"三扣"。  3、 圓――脊背要圓,其力推身,則尾閭中正,精神貫頂,前胸要圓,兩肋力全,心窩微收,呼吸通順,虎口要圓,勇猛外宣,則手有抱裹力,是謂"三圓"。  4、 敏――心要敏,如怒狸攫鼠,則能隨機應變,眼要敏,如肌鷹之捉兔,能以視察權宜,手要敏,如捕羊之餓虎,能先發制人,是謂"三敏"。  5、 抱――丹田要抱氣不外散,擊敵必准,心氣要抱遇敵有主,臨變不變,兩肋要抱出入不亂,遇敵無險,是謂"三抱"。  6、 垂――氣垂則氣降丹田,身隱如山,兩肩下垂則臂長而活,肩催肘前,兩肘下垂則兩肱自圓,能固兩肋,是謂"三垂"。  7、 曲――兩肘臂要曲弓如半月則力富,兩膝要曲彎如半月則力厚,手腕要曲曲如半月則力湊,皆取其伸縮自如用勁不斷之意,是謂"三曲"。  8、 挺――頸項要挺則頭部正直,精氣貫頂,脊背腰挺則力達四稍,氣鼓全身,膝蓋要挺則腿堅馬穩,如樹生根,是謂"三挺"。  打法歌:  1、 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足齊到才為真,拳如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  2、 頭打起意站中央,渾身齊到人難當,腳踩中門奪地位,就是神仙亦難防。  3、 肩打一陰反一陽,兩手只在肋下藏,左右全憑蓋世力,束展二字一命亡。  4、 手打起意在胸膛,其勢好似虎撲羊,沾實用力須展放,兩肘只在肋下藏。  5、 跨打陰陽左右變,兩足交換須暗藏,左右進取宜剪勁,得心應手敵自躺。  6、 膝打要害能致命,兩手遮目繞上中,猛抬一膝命歸陰,強身勝敵樂無窮。  7、 腳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憑後足蹬,蓄意須防被敵覺,起勢好似地捲風。  七疾說:七疾者,眼要疾,手要疾,腳要疾,意要疾,出勢要疾,進取要疾,身法要疾也,習拳者具此七疾,方能完全制勝。  七順說:肩要催肘,而肘不逆肩,肘要催手,而手不逆肘,手要催指,而指不逆手,腰要催胯,而胯不逆腰,胯要催膝,而膝不逆胯,膝要催足,而足不逆膝,首要催身,而身不逆首,心氣穩定,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之謂"七順"。  八要說:一、內要提,二、三心要並。三、三意要連。四、五行要順。五、四梢要齊。六、心要睱。七、三尖要對。八、眼要獨。內容提者,緊縮穀道提其氣,使上聚于丹田,三心要並者,頂心往下,腳心往上,手心往回也,三意要連者,心意、氣意、力意三者連而為一,即所謂內三合也,五行要順者,外五行為五拳,內五行為五臟也,四梢要齊者,舌要頂,齒要扣,手指,腳趾要扣,毛孔要緊也,心要睱者,練時心中不慌不忙之謂也,眼要毒者,謂目光敏銳而有威也。  八字決:八字者、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八字是也。  "九歌":九歌者,乃三體之九事,分條研究,以資熟練也,其九事即身、肩、肘、手、指、股、足、舌、臀是也。分列於下:  身――前俯後仰,其勢不勁,左歪右斜皆身之痛,正而似斜,斜而似正。  肩――頭要上頂,肩要下垂,左肩成拗,右肩順隨,身力到手,肩之所為。  肘――左肘前伸,右肘在肋,似伸不屈,似直非直,伸則不遠,直則無力。  手――左手齊心,右手在臍,後者勁塌,前者力伸,兩手皆覆,用力宜均。  指――五指各分,其形似鉤,虎口圓滿,似剛似柔,力須到指,不可強求。  股――左股在前,右股後撐,似直不直,似弓不弓,雖有曲直,每見雞形。  足――左足前直,斜則皆病,右足勢斜,前踵對脛,隨人距離,足趾扣定。  舌――舌為肉稍,卷則氣降,目張發豎,丹田愈沉,肌容如鐵,內豎臟腑。  臀――提起肛門,氣貫四梢,兩腿繚繞,臀部肉交,低則氣散,故宜稍高。  十二形取意  龍有搜骨之法,虎有撲食之勇,猴有縱山之能,馬有疾蹄之功,鼉有浮水之靈,雞有爭鬥之性,鷹有捉拿之技,熊有豎頂之力, 有崩撞之形,蛇有撥草之精,鷂有鑽天之勢,燕有抄水之巧。形意拳五綱說   五綱者,劈拳、崩拳、鑽拳、炮拳、橫拳。  劈拳者,五行屬金而養肺,其勁順,則肺氣和,夫人以氣為主,氣和則體壯也。  崩拳者,五行屬木,能舒肝,是一氣之伸縮也。其拳順,則肝平而長精神,強筋骨,壯腦力。  鑽拳者,五行屬水,能補腎,其氣之行,如之中曲曲而流,無微不至也。其氣和,則腎足,清氣上升,濁氣下降,  炮拳者,五行屬火,能養心,是一氣之開合,如炮炸裂也。其氣和,則心中虛靈,身體舒暢。  橫拳者,五行屬土,能養脾和胃,是一氣之團聚也。其形圓,其性實,其氣順,則五行和而百物生焉。  劈拳之形似斧,故屬金;  崩拳之形似箭,故屬木;  鑽拳之形似電,故屬水;  炮拳之形似炮,故屬火;  橫拳之形似彈,故屬土;  由相生之理論之,劈拳能生鑽拳,鑽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橫拳能生劈拳。  由相剋之理論這,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鑽拳,鑽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形意拳三體說   三體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為頭手足是也。三體又各分為三節,而內外相合,頭為根節;,在外為頭,在內為泥丸是也。脊背為中節;在外為脊背,在內為心是也。腰為梢節;在外為腰,在內為丹田是也。又如肩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是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也。此理乃合於六書之九數,丹書云: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張。此之謂也。形意拳四法   形意拳四法,一曰身法,二曰手法,三曰腳法,四曰步法。    身法:不可前栽後仰,不可左斜右歪,往前一直而進,向後一直而退。  手法:其頸在腕,其力在指,轉動靈活,開合自如。  腳法:腳起而躦,腳落而翻,不躦不翻,一寸而先。  步法:又有寸步、疾步、躦步三法。寸步者,即張身用寸力催逼而進,後足一蹬,前足自進;疾步者,馬形肯也。其要全在後足用力,所謂消息全憑後足蹬;躦步者,一足放在前進,後跟隨之。車氏形意拳要點   在形意拳的故鄉太谷縣,由車毅齋的得意弟子劉儉傳下來的一支稱為劉系。由於劉系的眾多傳人不善筆墨,故著述很少。劉儉的弟子吳治泰,當時位於太谷四大名師之首,人稱"身輕似燕吳禿子"。吳治泰於晚年將其畢生所學傳於得意弟子程聯友(又名春林),程聯友精通槍法,他練的六合大槍馳名於省內外。現將程先生所傳獨到之處綜述如下:  一、樁功"三體式是形意掌之根,也是練功練氣姿勢"。三體式採用雙重站法,不是前三後七,在此特加說明,免得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前足扣,後足順,兩腳左右開一磚寬,前後距一小腿,為的是防禦敵方各個方向的用力。前足一扣則進可吃腿,站可膝防襠部。後足若斜易被踹傷。兩手腕部佔住中線,若手指佔中線即使反應靈敏,也難撥開來拳。反對含胸拔背,提倡暢胸實腹。自始至終特彆強調一個松字,鬆了以後則沉,墜也就感覺出來了。腹式呼吸,自然勻長。  二、步驟  在理論上把練拳、練功分為形意、心意。自能三個階段。形意階段,只想動作規格尺寸,依樣做鞋,照貓畫虎,模仿師傳。猶如幼兒學數數,得用手指,初學算術,須借口訣,待純熟後,便去掉一切不必要的工具或手勢。這一階段主要是練出整勁,即外三合,隨時做出最合理的框架。過渡到心意階段後,有意識地形成恰當的條件反射,這時的意主要是攻防意識。從心裡想,敵怎麼來,我怎麼去。要是想不出來,就很多練對練套路。這一階段純熟了,就自然地做到了內三合。內三合是講究力的,難點在於力怎樣發(發力留待以後介紹)。最後是自能階段。自能的概念是:自己想能不能制住對方,由心而生動。換句話說:"只想對方來勢,不想我之去而能去。這樣就進入了"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了。  三、速度 單式練習的速度一般只有平常太極拳的二倍,不象大部分人練得那麼快,式式轉換可以停歇。單練套路,快慢相兼,剛柔相濟,剛勁要至剛,柔勁要至柔,勁力向兩極分化。兩種勁是不會無意識地轉化的,只能有意識地訓練。"剛勁練久了會自動地柔化"的說法是想當然的。對練的速度能快就快,但不要防在攻前,即不要搶拍子。  四、步法 在前足里扣、後足順的基本步型能隨時隨處做好以後,便結合套路練如下步法:  1、寸步:當前足著地,重心落空之際,後足補上為寸步。  2.定心步:站在中線的腳不動為定心步。  3、轉心步:中線之腳擺到邊線作軸,另一腳進退反轉為轉心步。  4、三心步:前足在邊線上先擺到中線上。過後足,後足則落到另一邊線上為三心步。  5.寒雞步:腳不往中線落,只佔兩個邊線,一足支撐,呈"Z"型曲線前進為寒雞步。  其它步法可參照別派教師的練法,大同小異,不再贅述。  車氏形意拳尚有以下幾個特點:  1.勁力說:一般人都視郭雲深先生的"明勁、暗勁。化勁"為練功三步驟。本門只遵循從柔到剛的換勁。而視"三勁"為同時該具備的能力。  2.運氣說:不細究穴道經脈,在運動過程中自然導氣,氣的運行為"滿灌",功深後自可感覺出來。  3.起落進退:"起鑽落翻,起橫落順",各家都有論述,勿需詳說。只是進退特別講究吞吐,與上身挺直的練法形成明顯的對比,上身挺直的練法在實戰中絕對要吃虧。"一吞一吐"正合"看正是斜,看斜是正"之意。  4.手眼配合:古譜上說"眼為旗,手為卒",說明眼手在運動中是有一定的時差的,機械地眼盯手,只能練到廣播體操的水平,更不用說"神氣圓滿"了。  5.關於膝內扣:膝內扣不是時刻記住的要領,只是進步時的動力。進步的訣竅全在膝上。這就是"消息全憑後腿蹬"的細微之處。  為節省篇幅,先介紹到此,至於較為具體的內容如勁路詳解、重心的軌跡、內功的修鍊、技擊特色、發力要領等,以後再寫。 轉自《武魂》 郭榮軍形意拳的行氣與走勁   形意拳,其特點以散手為主,套路輔之。其用以養生為主,技擊次之。動作形式簡單,然而要求嚴謹,不以虛招花架炫人耳目,注重健身與技擊之實際效果。根據人體生理之特點和內經有關氣機與臟象的理論,通過練拳可調節臟腑之氣血,加強其活動功能,以強身健腦,修殘補缺;根據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因勢利導,以出奇制勝。此拳種內外兼修,氣形合一,健身與技擊並行不悖,乃是形意拳之真諦。  神者身之本,氣者神之主。拳經云:"練氣而能壯,練神而能飛"。氣乃人體維持生命的源泉,臟腑功能之一切活動,皆賴氣為之激發。而神則是人體內氣是否充實,臟腑功能是否強健之外在表現。所以氣與勁實為形意拳之根本。既雲祛病強身,則必然存在如何練氣與行氣的問題。既欲用之於技擊,則必有進退、轉換、剛柔、化發之妙,因而又存在著如何走勁的問題。  氣與勁,是互相補充,互為因果,不可分割的。能聚氣而且會行氣,才能反應敏捷,動作靈活,發力沉實。方敵之來也,我聚於腹臍間之氣,自腰背而上,直貫於頂,佈於四肢,隨時應之,勝負既判。能走勁才能運氣,將丹田之氣由背往上,迴轉於胸間,充於腹,盈於臟,行於兩肋,沖於腦頂,宛如九曲珠,無往而不利。這便是拳經所云:"神帥氣,氣帥形,形隨氣騰";"發勁時應以意出之,以氣騰之,以神足之"的真實含義。  氣與勁,二者之關係雖雲密切,而由於鍛煉目的之不同,仍有所側重。一般說來,養生者偏重於養氣行氣,技擊家則偏重於聚氣走勁。在此僅就五行拳之行氣與走勁作一簡單介紹。  五行拳為形意拳之根本,內外兼修,體用兼備。每一動作,調整呼吸,轉化陰陽,無不發揮其練氣之功。即以劈拳而論,每完成一個完整的動作,絕不能只是單純地一鑽一劈,而必須是在外形上有起落鑽翻,內氣上有吸呼升降,走勁上有橫豎開合。  前手上鑽之時,手初動謂之起,手起氣也起。由動而直上謂之鑽,斯時要吸氣,穀道內提,前陰縮,兩肋張,內氣自足大趾外側之大敦穴沿大腿內側直上到中焦入肺經,再上至耳後高骨(玉樓)而達於頭頂之百會,所以要頂頭豎項,以領其氣。鑽時,其勁為豎,鑽之後,拳稍扭即變為橫勁,待扭至虎口朝上時,即轉為落,其勁亦轉成豎勁。其內之氣則自肺經出肩上之中府、雲門二穴沿臂內側下行,與掌劈落之同時,直貫大拇指端之少商與食指端之商陽二穴。百會之氣,則下降至鼻、至喉、至脊背,由俞口透前胸而歸於丹田。所以掌落劈之同時,虎口必須撐園,兩頦要暗含著向前用力以助氣之降。勢定之後,則其氣漸小,龍蟄虎伏,潛于丹田之中。在走勁過程中橫豎之變化必須分明。所謂豎,以下體言之,乃自肩直至足底;以上體言之,乃自腋下至二肩井穴。所謂橫勁,乃指自腰胸轉於斗背骨,及自膝轉於臀。這就叫做"橫以濟豎,豎以橫用"。每完成一次鑽劈,手恰好走一個圓圈(或橢圓),腳則配合著一撤、一墊、一進。參考附圖,自1至2這一段是起鑽的過程,此時應將自己中心點降低(進步低,退步高)塌腰垂臀,後腳蹬勁,前足同時向前墊步,人好象變低了。前手的鑽勁是沿前1-----2段曲線段的切線方向一直伸出去的,其意甚遠。所謂仰之則彌高,進之則彌長也。還要打出去如鋼銼的勁兒來,只有此數勁俱全,才能將對方擎起,在隨之而來的一劈之中才能將對方放出去。2----3段是落劈,同時後腳越過前腳進一大步。3-------1段曲線的切線方向向後下方照直而去,其意甚長,猶如要將對方拉回,丟到自己身後無窮遠處之意。此即是退之則愈促,俯之則彌深。如果對方用力向回掙,我便在1點進行轉換,順對方回掙之勁,一變而為起鑽,必能將對方擎起來,入出去。  綜上所述,是劈拳最基本的行氣與走勁,無論養生者還是技擊者,都須如此練法。練時,呼吸、行氣、走勁要互相配合,所以走架宜慢不宜快,宜放鬆不宜用力。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初學者,由於內氣尚不通,故氣感不明顯,且由於不夠熟練,難以面面照顧得周到,故可不必用意識去導氣運行,只要姿勢走對了,勁路正確了,氣路自然逐漸暢通,內氣自然按軌道運行,應純任自然,切勿強求。  當練功有一定基礎之後,在練習單手發勁,或在技擊實用中,其行氣與走勁問題,則較為複雜。由於敵我雙方體質與本力之差別,以及當時拳勢之變化,其走勁與呼吸的關係亦是多種多樣人。其內氣之運行,也就與初學者走架練功時有所不同。現仍以劈拳之應用為例,一般說來,鑽翻落的動作變成一個完整的勁路,並無明顯的階段區分。如對方以右掌(或拳)向我前胸進擊,其體重與力量比多大不了多少,我可以用右手陽掌(手心朝上)順步接手,左手置右小臂內側,與右手一齊出擊。出手便帶橫意。此乃先天之橫,有意而無形。接手後,右掌一翻使成豎勁,劈向對方,左掌下按,同時右足進寸步,這即是拳經上所說不鑽不翻,一寸為先。在這一變化中,胳膊不動,涵蓄在胸,轉化在腰,不在外形。帶脈之氣橫纏,沖脈之氣上下,全在內中,將橫勁變為豎勁。走橫勁時,應將背骨用力貼住,勁自臍下而出,從六腑向外轉至斗骨;出豎勁時將尾中大筋伸直,兩肩井穴軟意鬆開,向前一送,其勁自然發出。這個動作是吸、呼、呼。出手是吸,一接手用橫勁時即變為呼,以豎勁進行擊發時,再呼。由吸開始,其氣即自丹田轉過會陰,復上行過長強至命門,與擊發之同時,氣自命門透過腰腹至於丹田,由臍下而出。用丹田、會陰、命門,完成一個三角形的小周天循環。此是劉緯祥先生的行氣發力之法。若對方體重,力大,勁猛,我一接手便覺鑽之不起,則可在右手接彼小臂之同時,急上左步向右轉腰,以左掌撫其大臂之上,順彼力向後方一捋帶(呼氣),待對方被捋而向回抽勁時,我急作短暫吸氣,將氣自會陰提到命門可夾脊。步不動,借彼回抽之力左掌下按,以右掌向彼胸前劈出(呼氣),同時內氣亦穿過胸腹,自丹田而出。作是三點小周天,以腎氣擊人。此乃張占魁先生慣用之打法。蓋劈拳為形意拳之基礎,在技擊中,隨敵我形勢的變化,其出手、行氣與走勁之法,亦是千變萬化。總之,照拳經所云:"劈拳高舉出雲門,肺葉舒張氣暢伸,少商指引意中氣,修殘補缺效如神"是養生走氣;"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豎,起如摘子,落如墜子,起如鋼銼、落如鉤竿"是走勁;"劈拳勇猛不可擋,斬梢取面擊中堂",是技擊用法。其它如崩拳、炮拳、鑽拳、橫拳莫不是。   拳經論崩拳云:"崩拳起意在大敦,擰目豎項肝氣伸,左右連珠輪番進,消息一動定乾坤。"蓋因崩拳之動作與體內肝經相呼應,起於足大趾之大敦穴,沿大腿內側而上,轉過會陰,達於肝臟。至胸而匯肺經,其分支上達於目而轉至百會。故云肝開竅於目。所以練崩拳時要努力蹬後足,大趾及足底前、內側宜特別有力,頂頭豎項,瞪眼,使肝氣暢通,直貫雙目。從保健角度,可以舒肝、明目、治眼疾。從勁路上講,起於腳跟,尾後大筋極力要直,前腿要提膝,其勁沿大腿上夾脊,而於兩膊,沿臂下,直貫少商、商陽,是一條直線,故出拳時一定要兩肘擦肋而出,平直而去,勢如中平槍。昔日尚雲祥先生的棉襖兩肋處總是露著棉花,即因打崩拳之故。崩拳之勁貴直、貴速,宜猛不宜遲。但平時自己練功走架,也是宜慢不宜快,每打一拳,鼻中一吸一呼,內氣一起一伏,走一個小周天(最好氣從會陰,過命門,上百會,下印堂,沿任脈而歸於丹田)。吸氣時舌頂上顎,接通任督,呼氣時發力降氣,可以口鼻齊呼。但不要勉強出聲,練之日久,自然力由聲發,手隨聲落。在技擊中,用崩拳如使槍,有里拿,外拿,拳打一條線,束身而進,身子如同一條狹逢中擠過去一般,然後渾身一齊伸,力由丹田而出。拳經云:"身有手准腰似車輪,氣如火藥拳似彈,靈機一動鳥難騰"。即是此意。  鑽拳之氣走腎經,意一起而手動,氣自湧泉沿大腿後沿直上腎俞;出拳同時呼氣,氣自腎俞透過前胸下沉于丹田。出拳要以氣帥勁,以勁帶形。此拳為肘打,用勁在肘,肘要向自身中線裹擠,周身防護甚嚴,使對方無隙可乘。而以拳時,其形從內,疾如閃電,敏速令人難以捉摸,詢手如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劉奇蘭先生云:"鑽拳之妙在於"唰""。蓋言其發如閃電之迅不及防也。  炮拳之氣,發自心經。起勢便是疾步,雙手一出一握,渾身毛孔卷緊,從雙足下叫起真氣,意在雙手小指,則心經之脈衝動起來,與心相應。左拳向上鑽挑時,其氣自腋下之極泉穴,翻轉而上,沿臂內側後沿直上,出於手小指端之少沖穴。右拳平直打出,小指自然用力,其氣亦是自右腋下直貫手小指之少沖與中指端之中沖。與打右拳之同時進左足蹬右足與之相應,十趾抓地,足心空涵,使湧泉之氣,沿腿上升,與心經之氣匯於前胸。孫祿堂先生謂之"心腎相交,水火互濟"。炮拳之發勁甚烈,如火藥之爆炸。兩手握拳時,雙肘要向里裹勁。出拳時,向上鑽挑之手,既旋轉著上鑽,同時又向前發勁;平出之拳如同拗步崩拳,其勁與後腳之蹬勁相合。肩既沉,又要向前松,又臂既沉,又要開,又要有裹之意。仍是束身而進。帶脈橫纏,沖脈上下,其勁路甚為複雜。一吸一呼,一蓄一發,要緊的是鑽進去打,發勁要整,要近發不可遠發。  橫拳之妙,在於拗步斜身,以橫破直。練時要頂頭、豎項、沉肩、墜肘、塌腰、提肛。拗步出拳時要連翻帶擰,肘要有垂勁,不可有曲勁;要暗含著橫勁,有橫之意,無橫之形。兩手分開時,猶如撕棉。進步時,後腳大趾用力,叫起真氣自隱白直達關元。出手拗步斜身時,使氣在脾經胃腑循環,沿帶脈往複斜纏,舌抵上顎,兩腮微有向前之意,則脾經自下而上,通透無阻矣。  以上所述供初學者練習時參考。對於練形意拳有一定基礎的人,在走氣時可以進一步採用"五氣朝元"的練法。使內氣隨吸而升,隨呼而降,升則一起升,降則一起降,不必再沿經絡路線,只管走向。吸氣納入丹田,復升之於頂,再下俞口,降入丹田。丹田氣足,分三路運行:一運真氣沿小周天道路循行;二運真氣自襠下於足底;三運真氣自背里,膊里,出於兩手,復自六腑轉入丹田。三者並行不悖。隨拳式之動作,一升一降,一下一起,周流不息,氣形合一。練之日久,自可得健身與技擊之妙用。形意拳技法與規律   形意拳技法除遵循"武術技法原理"外,還強調下述基本技法規律,形成其技法特色。這些基本技法包括:頂垂扣抱,上下相照;犁行踩砸,疾動緊隨;沿直簪翻,護中奪中;齊蓄齊發,內外六合。頂垂扣抱,上下相照,是形意拳靜止姿勢的技法。"頂垂扣抱",指頭頂向上頂領;肩、肘、腕、腰、胯、膝、足各部關節由上向下節節松垂;兩肩微向前扣合,手指和足趾梢節屈扣;兩肘環換兩肋而不遠離。由於上頂下垂,還使頭正脊直,頸項順豎。由於兩肩松垂內扣,還使軀幹形成涵胸、圓背狀。"上下相照"包括"三灑相照"和"外三合"。"三尖相照",指順勢拳式的鼻尖、前手尖、前腳尖在一個矢狀面內上下相照。拗勢拳勢的此三尖向同一矢狀面合聚形成上下相照。"外三合",指肩與胯上下相照而合,肘與膝上下相照而合,手與足上下相照而合。   犁行踩砸,疾動緊隨,是形意拳步法的基本技法。"犁行踩咂",指兩腳移動要像犁耕地樣,有向前掀翻障礙的意識和推進力,保持腳貼近地面(不能拖地)行進。腳落地時,要有欲踩死毒蟲般的砸勁,踏地有聲。"疾動緊隨",指一足動,另一足必隨。一足進步,另一足心跟;一足退步,另一足必撤步。    而且,領先前進或後退的足要疾速,尤其是進步和上步腳要大步急進。隨之跟進或後撤之足,亦要緊隨前足而動。    沿直簪翻,護中奪中,是形意拳手法動作的基本技法。指兩臂都要以護住自己,身體正中、進攻對方正中為基本目標。臂的伸屈出入要循著這個正中面中的直線起簪(旋外)落翻(旋內),轉旋出入"彷中奪中"、"沿直",皆使拳式嚴謹地保護住自身正中部的要害,站據住進攻對方的最近途徑。轉旋出入能藉助臂的擰轉,加強出發力,並使直來直往的出入軌跡。略帶橢圓形,使動作圓轉自如。    齊蓄齊發,內外六合,是形意拳運動的整體技法。指上述"外三合"要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相合為一,內外一致地進行招勢和勁力的蓄髮。蓄勁與蓄勢一致,發勁與發招一致。蓄時心意內導,吸氣斂勁,肢體屈縮束身。發時心意外催,呼氣助力,肢體伸長舒身。這種一蓄全蓄、一發全發的整體動作,使拳式表現出一動俱動、一到俱至、一停俱停的鮮明節奏。!!!
推薦閱讀:

朝鮮特種兵亮相
試驗區之窗 >> 畢節人 >> 生命線上的「特種兵」
特種兵手腳捆綁被丟進水裡時是怎麼逃生的?
它是蔬菜界里的抗癌特種兵!
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裡面的外軍槍械從哪來的?

TAG:特種兵 | 實戰 | 舉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