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別名 痛風性關節炎,中醫:痹證,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代謝及營養疾病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西醫病名定義 痛風(gout)是由於長期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臨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腎實質性病變和尿酸石形成為特點,根據血液中尿酸增高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痛風是由於先天性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繼發性痛風是由於其它疾病、藥物等引起尿酸生成增多或排出減少,形成高尿酸血症而致。本條主要討論原發性痛風。 中醫釋名 本病是以拇趾、跖趾關節、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關節紅腫劇痛反覆發作,關節畸形,形成「痛風石」為主要表現的肢體痹病類疾病。 西醫病因 根據血尿酸增高的原因,本病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繼發性常因腎臟疾病、高血壓、骨髓增生及血液病、惡性腫瘤、多種藥物等引起。 1.尿酸生成增多 人體的尿酸主要由細胞代謝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類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經酶的作用分解而來。尿酸是核酸的組成部分,即腺嘌呤與鳥嘌呤在人體內進行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次黃嘌呤和黃嘌呤是尿酸的直接前體,在黃嘌呤氧化酶作用下,次黃嘌呤氧化為黃嘌呤,黃嘌呤氧化為尿酸。在嘌呤合成和代謝過程中,首步反應是磷酸核糖焦磷酸由磷酸核糖焦磷酸醯胺轉移酶所催化,腺苷酸、鳥苷酸和次黃嘌呤對它有抑制作用,是負反饋調節之一。谷胺酸同系物——重氮絲胺酸對該反應也有抑制作用。次黃嘌呤苷酸經次黃嘌呤苷酸磷酸脫氫酶作用轉變為黃苷酸以及次黃嘌苓苷酸經腺嘌呤琥珀酸合成酶催化轉變為腺苷酸的反應,也受腺苷酸和鳥苷酸的負反饋控制。因此嘌呤的合成和代謝速度是受合成嘌呤核酸所必需的基質——磷酸核糖焦磷酸和谷醯胺的量以及上述的負反饋來調節。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及谷醯胺的量增加,或腺苷酸、鳥背酸或次黃嘌呤苷酸不足,不能對嘌呤代謝起反饋控制;或由於遺傳缺陷而致酶的缺乏或活性改變均可使嘌呤合成加速,尿酸合成增加。 2.尿酸排泄減少 人體的尿酸主要通過腎小球濾出、腎小管重吸收和腎小管分泌來實現。許多原發性痛風病者高尿酸血症者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尿酸排泄不足,其主要是由於腎小管分泌減少所致,可能屬多基因遺傳缺陷,但確切機理未明。因此血液中尿酸的濃度取決於尿酸的生成和排泄之間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減少、減慢;或雖已排出較正常人為多的量,但尿酸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濃度增高,成為痛風發病的主要環節。 中醫病因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可分為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 1. 外因 風、寒、濕、熱之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1)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居處或勞動環境寒冷潮濕,或涉水淋雨,或長期水下作業,或氣候劇變等原因以致風寒濕邪侵襲人體而發病。(2)風濕熱邪侵襲人體:外感風熱,與濕相併,導致風濕熱合邪為患;或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郁而化熱,痹阻經絡、關節而發病。 2.內因 正氣不足或勞倦過度(1)勞逸不當:勞倦過度,耗傷正氣,或汗出當風,外邪乘虛而入,以致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痹怔。(2)體質虧虛:(濟生方):「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素體虛弱,或病後等氣血不足,腠理空虛,衛氣不固外邪乘虛而入。痹證日久不愈,血脈瘀阻,津聚痰凝。由經絡及臟腑,導致臟腑痹。 季節 地區 人群 大多在30-40歲以後發病,男性約佔95%,女性多發生於絕經期後;但由特異酶缺陷所致者可在青少年發病。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發病機理 中醫病機 本病主要病機為外邪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以致關節、肌肉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而形成痹證,由於感受外邪的性質不同,或有偏勝,臨床表現亦不同,風邪偏勝者為行痹,風邪善行而數變,故關節疼痛遊走不定;寒邪偏勝者為痛痹,寒主收引,其性凝滯,故關節疼痛有定位;濕邪偏勝者為著痹,濕性重著粘膩,故關節肌肉麻木重著腫脹;熱偏勝者為熱痹,經絡蓄熱,故見關節紅腫灼熱,痛不可近。痹證初起屬實證,久則正虛邪實,虛實挾雜。痹證容易出現下述三種病理變化。一是痹證日久不愈,氣血津液運行不暢,血脈瘀阻,津液凝聚,以致瘀血痰濁痹阻經絡,出現關節腫大,關節周圍瘀斑、結節,屈伸不利等證。二是病久氣血耗傷,呈現氣血雙虧或肝腎虧損的證候。三是痹證不愈,由經絡及臟腑,出現臟腑痹。 病理 在急性關節炎期,尿酸沉積於關節組織內,尿酸鹽被白細胞所吞噬,引起細胞死亡而釋放溶酶體酶類,導致急性關節炎症。慢性關節炎期,尿酸鹽沿軟骨面、滑囊周圍、筋膜表面及皮下結締組織等處沉積形成痛風石,導致慢性炎症,滑囊增厚,血管翳形成,軟骨退行性變,骨質侵蝕而缺損,尤以髓骨部為多見。骨邊緣增生,關節周圍纖維化,以致骨關節畸形。尿酸鹽沉積於腎小管,引起Henle袢萎縮變化,管腔擴張,附近間質組織中有巨細胞炎症反應,相應腎小球纖維化,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以髓質及錐體部最明顯。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一、辨證:1、濕熱阻痹:證:下肢小關節卒然紅腫熱痛、拒按,觸之局部灼熱,得涼則舒,伴發熱口渴,心煩不安,溲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2、瘀熱內郁:證:關節紅腫刺痛,局部腫脹變形,屈伸不利,肌膚色紫晴,按之稍硬,病灶周圍或有"塊瘰"硬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黃,脈細澀或沉弦。3、痰濕阻滯:證:關節腫脹,甚則關節周圍漫腫,局部酸麻疼痛,或見"塊瘰"硬結不紅,伴有目眩,面浮足腫,胸脘痞悶,舌胖質黯,苔白膩,脈緩或弦滑。4、肝腎陰虛:證:病久屢發,關節痛如被杖,局部關節變形,晝輕夜重,肌膚麻木不仁,步履艱難,筋脈拘急,屈伸不利,頭暈耳鳴,顴紅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或細數。5、風寒濕痹型:證候:肢體、關節疼痛,或呈遊走性痛,或呈關節劇痛,痛處不移,或肢體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於陰雨天加重,舌苔薄白,脈弦緊或濡緩。證候分析:風寒濕三氣雜至,侵襲機體,痹阻經絡,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肢體、關節疼痛。風邪偏勝者則關節呈遊走性痛;寒偏勝者則見關節劇痛,痛有定處;濕邪偏勝者則以關節重著腫痛,肌膚麻木為主,寒濕之邪均為陰邪,故見陰雨天加重。6、風濕熱痹型:證候: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觸,得冷則舒,病勢較急,伴發熱,口渴,煩躁不安,汗出不解,舌紅,苔黃,脈滑數。證候分析:風濕與熱相搏,流走關節,氣血不能流通,故關節紅腫熱痛,痛不可近,熱邪熾盛則見發熱、口渴、煩躁不安等全身癥狀,舌紅,苔黃,脈滑數均為實熱之徵。7、痰瘀痹阻型:證候:痹症日久不愈,反覆發作,關節疼痛時輕時重,關節腫大,甚至強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舌淡體胖或舌有瘀斑,舌苔白膩,脈細澀。證候分析:痹證失治,經久不愈,氣血凝滯,經絡不通,故見關節疼痛、關節腫大;經絡運行不暢,飲凝痰聚,聚於皮下可見結節,聚於筋膜則關節屈伸不利,舌淡體胖苔白膩為痰濁之象,舌有瘀斑,脈細澀,為血瘀之徵。8、肝腎虧損型:證候:久痹不愈,反覆發作,或呈遊走性疼痛,或呈酸楚重著,甚則關節變形,活動不利,痹著不仁,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氣短自汗,面色無華,舌淡,脈細或細弱。證候分析:久痹不愈,氣血虧損,可見神疲乏力,氣短自汗,面色無華;筋痹不已,內舍於肝,以致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則關節疼痛,活動不利,關節變形;骨痹不已,內舍於腎,腰府失養,故見腰脊酸痛。舌淡脈細弱為虛證之象。 西醫診斷標準 原發性痛風的診斷標準:1. 反覆發作的關節紅、腫、熱、痛,典型部位為足跖趾關節,其它包括踝、膝、腕、肘、掌指關節等。病程長者可有關節畸形、關節腔積液、關節周圍或耳廓部痛風石形成,結石破潰後可溢出白色尿酸鹽結晶,關節積液中亦可檢出尿酸鹽結晶。發作時常伴有畏寒發熱、頭痛、周身不適等全身癥狀。2.多見於中、老年男性,超重或肥胖者居多。3.血尿酸一般大於380μmol/L(6.4mg/dl)。4.尿中尿酸排量增加,易形成尿酸結石及痛風性腎病,病程久者導致腎功能減退。5.病變關節X線攝片可見關節面呈圓形或不規則之穿鑿樣缺損區,局部骨質可有骨質疏鬆改變。腎盂造影或B型超聲波檢查提示腎結石存在。6.排除其他原因的關節炎及繼發性痛風。附:診斷標準(美國風濕病協會, 1977)1.急性關節炎發作次一次以上,並在一天內達到高潮;2.急性關節炎局限於個別關節;3.整個關節呈暗紅色;4.第1跖趾或及姆趾關節腫痛;5.單側跗關節急性發炎;6.有可疑或證實的痛風結節;7.高尿酸血症;8.非對稱性關節腫脹;9.發作可自行終止。具備三條以上併除外繼發性痛風可確診。 西醫診斷依據 根據典型的關節炎發作表現,誘發因素、家族史、發病年齡、性別以及泌尿系統尿酸結石的病史,可以考慮痛風。血液中尿酸增高,或滑囊液檢查找到尿酸鹽結晶即可確立診斷。急性期診斷有困難時,可用秋水仙鹼診斷性治療,若為痛風,用秋水仙鹼後癥狀迅速緩解。 發病 病史 可有痛風家庭史。 癥狀 本病有家族遺傳史。臨床可分為三期。 1.無癥狀期 患者僅有高尿酸血症而無臨床癥狀。血液中尿酸增高至出現癥狀可以長達數年至數十年,有些甚至終身不出現癥狀。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癥狀的比率逐漸增高;血尿酸濃度愈高,時間愈長,發生痛風和尿路結石的機會也就愈多。 2.急性關節炎期 精神緊張、過度疲勞,進食高嘌呤飲食、關節損傷、手術、感染等為常見誘因。起病急驟,多數患者在半夜突感關節劇痛而驚醒,伴以發熱等全身癥狀。早期表現為單關節炎,以第一跖趾及胟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手、腕、膝、肘及足部其它關節。若病情反覆發作,則可發展為多關節炎,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及活動受限,大關節受累時常有滲液。伴有發熱,體溫可達38~39℃,有時出現寒戰、倦怠、厭食、頭痛等癥狀。一般歷時1~2周癥狀緩解。關節炎消退,活動完全恢復,局部皮膚由紅腫轉為棕紅色而逐漸完全消去。有時可出現脫屑和瘙癢,為本病特有的癥狀。間歇期可數月或數年,有的患者終身僅發生1次,但多數患者在1年內複發,每年發作1次或發作數次。 3.慢性關節炎期 由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而來,表現為多個關節受累,發作頻繁,間歇期縮短,疼痛加劇,甚至發作後腫痛亦不完全消失,出現下列慢性期表現: ①痛風石形成:由尿酸鹽沉積增多而成,除中樞神經系統外,痛風石可沉積在身體任何組織,而以關節和腎臟最為多見。一般以外耳的耳輪,跖趾,指間和掌指關節等處的痛風石易被發現。痛風石可經皮膚潰破而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其形成的疹管不易癒合。 ②關節畸形僵硬:由於痛風石增大以及關節結構及周圍組織破壞,纖維組織及骨質增生,導致關節肥大、畸形、僵硬及活動受限。 ③腎臟病變:大約有20%~25%的原發性痛風患者合併腎結石,其中約85%屬於尿酸結石。結石較大時可有腎絞痛、血尿。由於尿酸結石可透過X線,因此需通過腎孟造影才能發現。約有20%~40%的患者早期可有間歇性少量蛋白尿。晚期常因間質性腎炎或腎結石而導致腎功能不全。此外痛風患者常伴高血壓、肥胖、動脈硬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等。 體征 高尿酸血症、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痛風石形成和關節畸形、腎實質性病變和腎尿酸結石。為主要的臨床表現。起病初時可僅有血尿酸持續性或波動性增高,隨年齡增長癥狀出現率逐漸增高,但亦有終身不出現癥狀者。急性關節炎為常見癥狀,典型表現是:夜間突然發病。初期單關節受累,以mu趾及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其次為踝、足跟、膝、腕、指和時;肩、胸鎖、下頜、脊椎、骶骼和髓等處偶可受累。患病關節紅、腫、熱、痛,關節腔滲液;常伴有寒戰、發熱、血白細胞增加、紅細胞沉降率增速等。經1-2d至1-2周可自然緩解;緩解期可全無癥狀,稱發作問期,長短不一。可因受寒、感染、勞累、創傷、手術、飲酒、食物過敏;或進高嘌呤飲食、精神因素、服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等可誘使再發。反覆發作可發展為多關節受累,從急性關節腫脹發展至慢性期骨質缺損、關節畸形和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是由尿酸鈉結晶沉積而成,以耳廓、對耳屏、跖趾、指間、掌指等處易見。尿酸排出量多者易發生腎結石,可有腎絞痛、血尿、排出結石。純尿酸結石X線能透過,不能在普通X線平片中發現;但可因其含鈣形成的複合結石而顯影。痛風性腎病頗多見,其嚴重性更大於關節炎,是由尿酸鈉結晶在腎間質沉積及阻塞腎集合管所致。早期可間歇出現蛋白尿、尿比重降低、良性高血壓;其後尿素氮升高;緩慢發展,最後可導致腎功能不全而威脅生命。體檢 電診斷 影像診斷 X線攝片檢查 在受累關節,可發現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圓形或不整齊的穿鑿樣透亮缺損區,系由尿酸鹽侵蝕骨質所致,為痛風的X線特徵。早期可無異常發現。 實驗室診斷 1.血尿酸、尿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血沉加快。晚期尿中常有蛋白,血中非蛋白氮升高。 2.x線攝片檢查:早期可示關節內非對稱性腫脹,後期見軟骨緣鄰近關節的骨質有不整齊的穿鑿樣圓形缺損。 3.必要時作腎B超探測,尿常規,腎功能等檢查。以了解痛風后腎病變情況。 血液 血尿酸:急性發作期血尿酸超過420μmol/L(7.0mg/dl),緩解期可以正常。 尿 尿液尿酸:對急性關節炎診斷意義不大,因1/2的痛風患者小便尿酸排出正常,但通過尿液檢查了解尿酸排泄情況,對選擇藥物及鑒別尿路結石是否尿酸增高引起有所幫助。正常飲食24小時尿酸排出量在600mg以下。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1.急性發作期關節腔穿刺 取滑囊液進行旋光顯微鏡檢查,可發現白細胞內有雙摺光現象的針形尿酸鹽結晶。 2.痛風石特殊檢查 對痛風結節可作活組織檢查,或特殊化學檢查(Murexide)鑒定,還可作紫外線分光光度計測定及尿酸酶分解測定。 西醫鑒別診斷 本病急性關節炎期應與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相鑒別。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於大關節,呈遊走痛,抗鏈「O」常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年輕女性,好發於手足近端小關節,關節腫脹呈梭形,對稱性,類風濕因子陽除。慢性關節炎期須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假性痛風相鑒別。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X線可見關節面狹窄不平,骨質缺損及骨質疏鬆。假性痛風發病年齡較大,以膝關節最多累及,關節滑囊中含焦磷酸鈣結晶或磷灰白,X線示軟骨骨化,血液中尿酸不高。 中醫類證鑒別 1.三痹:為大關節遊走性紅腫熱痛,無痛風石,抗「0」升高,而血尿酸不高,病癒後關節不遺留強直變形。2.尪痹:多見於青年女性,雖好發於小關節,但非突起,表現為遊走性對稱性多關節腫痛,常有晨僵,類風濕因子陽性,血尿酸不高。3.熱痹:無拇趾、跖趾關節起病的特點,無痛風石,血尿酸、尿尿酸不高,關節液內含大量白細胞,培養可查出致病菌。 療效評定標準 1. 治癒:(1)臨床癥狀消失。(2)血及尿液中尿酸含量正常,腎功能正常。(3)連續隨訪兩年以上無複發。2. 好轉:(1)在服藥情況下,癥狀緩解。(2)血及尿液中尿酸含量接近正常,腎功能好轉。預後 原發性痛風目前尚無徹底治癒的方法,但對癥狀及病程進展能加以控制和使之逆轉。 併發症 西醫治療 急性發作期應絕對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並可熱敷受累關節,以便消炎止痛。一般應休息至關節疼痛緩解72小時後才可開始活動。注意保暖。飲食要以素食為主。1.急性期治療(1)秋水仙鹼:為本病急性發作的特效藥,其主要作用機理為阻礙白細胞的化學趨向性,減輕炎症反應。首次劑量lmg,口服,以後每小時0.5mg,直至疼痛緩解,或出現噁心、腹瀉等胃腸道癥狀時停用。緩解癥狀所需劑量一般為4~8mg。癥狀可在6~12小時減輕,24~48小時控制。以後可給維持量0.5mg,每日1~2次。有胃腸道反應者可給予1~2mg溶於20ml生理鹽水中,用5~10分鐘緩慢靜脈注射,視病情需要6~8小時後可再用,但24小時不宜超過5mg,有腎功能不全者則24小時以不超過3mg為宜。治療過程中要定期複查血常規,以防白細胞減少。(2)保泰松或羥保泰松:有明顯的抗炎作用。且能促使尿酸排出,對發病數日者仍有效。首次劑量200~400mg,以後每4~6小時100~200mg,癥狀好轉後減為100mg,每日3次,連服3日。本葯可引起胃炎和水鈉瀦留。(3)消炎痛,藥效與保泰松相仿,每次50mg,每日3次,連服3日。副作用有胃腸道刺激、頭痛、頭暈、皮疹等。(4)布洛芬:為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0.2~0.4g,每日2~3次,可使急性癥狀在2~3 天內迅速控制,副作用較小,偶有胃腸道反應。(5)萘普生:亦為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抗炎作用為保泰松的11倍,鎮痛作用為阿司匹林的7倍, 250~350mg,每日二次。(6)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能夠迅速緩解急性發作,但停葯後易有反跳。因此只有在上述藥物效果不佳時採用。2.發作間歇期及慢性期治療(1)排尿酸藥物:適用於血液中尿酸增高、腎功能尚好、血尿素氮在14.3mmol/L(39.2mg/dl)以下者。①羧苯磺胺(丙磺舒):主要抑制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從小劑量0.25g,每日2次開始,兩周內遞增至0.5g。每日2~3次,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2g。副作用有胃腸道刺激、皮疹、藥物熱等。②苯磺唑酮:作用機理同上,但排尿酸作用較羧苯磺胺強。從每次50mg,每日2次開始,10天內逐步遞增到每次100mg,每日3次。最大劑量每日不超過600mg。副作用有胃腸道刺激、皮疹等。③苯溴馬龍:為強有力的利尿酸葯,每日一次, 25~100mg,毒性作用輕微,偶有胃腸道反應及腎絞痛。(2)抑制尿酸合成藥物:適用於尿酸生成過多;血尿酸顯著升高,對排尿酸藥物過敏或無效,腎功能不全,血尿素氮在14.3mmol/L (39.2mg/dl)以上者。別嘌呤醇能抑制黃嘌呤氧化酶。每次100mg,每日2~4次。可根據用藥後血液中尿酸濃度的反應決定適當的劑量。副作用有皮疹、腹痛、腹瀉、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甚至肝腫大和骨髓損害。用藥期間可發生尿酸轉移性痛風發作,可輔以秋水仙鹼治療。3.其他 對有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尿路感染、腎功能衰竭等併發症者,須進行對症治療。痛風石潰破成瘺管者應予以手術刮除。 中醫治療 一、辨證論治:1.濕熱阻痹:治宜清熱化濕、宣痹止痛。藥用白虎加桂枝湯加薏苡仁、防己、黃柏、牛膝等。2.瘀熱內郁證:治宜清熱化瘀通絡。藥用涼血四物湯加減。3.痰濕阻滯證:治宜化痰除濕、舒筋通絡。藥用六君子湯加味。4.肝腎陰虛證:治宜滋補肝腎、舒筋通絡。藥用杞菊地黃丸加減。5、風寒濕痹型: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方葯:薏苡仁湯加味,方中羌活、獨活、防風祛風勝濕;川烏、麻黃、桂枝溫經散寒;薏苡仁、蒼朮健脾除濕;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生薑、甘草健脾和中。若風邪偏勝,以上肢遊走痛為主者可重用羌活達30g,並加桑枝30g、片薑黃10~159祛風勝濕;寒邪偏勝,痛處不移,得溫則減者可加細辛1.5~3g、草烏10g,溫經散寒;濕邪偏勝,關節腫脹,重著不利,以下肢為主者酌加防己10~15g、土茯苓15~30g、木爪10~20g、萆薢15~30g,以利水勝濕。6、風濕熱痹型:治法:清熱通絡,祛風勝濕。方葯:白虎加桂枝湯化裁,方中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除煩;桂枝疏風通絡。若發熱,口渴、苔黃、脈數者可加銀花、連翹、黃柏各10~15g以清熱解毒;關節腫大者可加桑枝30g,薑黃、威靈仙各10~15g活血通絡,祛風除濕;關節周圍出現紅斑者,可加丹皮、生地、赤芍各10~15g,涼血解毒;邪熱傷陰出現低熱、口乾、五心煩熱者,酌加青蒿、秦艽、功勞葉各10~20g,以養陰清熱,疏通經絡。7、痰瘀痹阻型:治法:化痰祛瘀,搜風通絡。方葯:桃紅飲加味。方中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當歸尾、川芎養血活血;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可導可宣,驅風化濕。若有皮下結節者加白芥子10~20g、僵蠶5~10g,以祛痰散結;痰瘀久留者加用蟲類葯,如烏梢蛇5~10g、全蠍3~5g,以祛瘀搜風。8、肝腎虧損型:治法:補益肝腎,祛風散寒除濕。方葯:獨活寄生湯加味。方中熟地黃、杜仲、牛膝、桑寄生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人蔘、茯苓、甘草補氣健脾;當歸、川芎、芍藥養血和營;獨活、防風、秦艽、細辛、桂枝祛風散寒,除濕蠲痹。若腰膝酸軟無力甚者,可加黃芪30g、川續斷15g益氣補腎;關節冷痛明顯者可加附子5~10g、肉桂3~6g溫陽散寒;肌膚不仁者加用雞血藤30g、絡石藤20g養血通絡。二、其他治療:(1)雷公藤根去皮15g、生甘草5g,煎水服用,每日1劑, 14天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濕痹。(2)稀薟草、臭梧桐各15g,煎水服用,每日1劑, 14天為1療程,適用於風寒濕痹。三、非藥物治療:氣功對於本病的治療可輔以氣功調理,如練習放鬆功和內養功,以幫助疏通經絡,活血通脈,平衡陰陽,以平為期。中藥 (1)尪痹沖劑: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每次1袋,日2~3次。適用於風寒濕痹型痛風。(2)益腎蠲痹沖劑:補腎壯骨,疏筋蠲痹。每次1袋,日2~3次。適用於肝腎虧損型痛風。(3)舒筋活血片:活血通絡,舒筋止痛。每次5片,日3次,適用於痰瘀痹阻型。針灸 一般風寒濕痹宜針灸並用;風寒熱痹則宜針不宜灸;正虛久痹以灸為宜。常用取穴,肩痛取肩。肩貞及壓痛點;腕痛取陽池、外關、合谷;肘痛取合谷、手三里、曲他;膝痛取膝眼、陽陵泉;踝痛取中封、崑崙、解溪、丘墟等。 推拿按摩 中西醫結合治療 臨床常見的上述四種證型,前兩型多見於急性關節炎和慢性關節炎發作期,後兩型常見於慢性關節炎及間歇期。臨床上治療本病應辨證和辨病相結合方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以辨證用藥為主,配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的具有促進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黃柏、生牡蠣、茯苓、澤瀉、車前子、地龍、秦艽、山慈菇等葯。急性期以用秋水仙鹼為主配合清熱通絡的中藥治療,常用方為白虎加桂枝湯化裁。慢性期根據患者腎功能情況在選用丙磺舒或別嘌苓醇的同時,結合辨證選方遣葯,既可減少西藥的用量,還可減少其副作用,臨床研究證實中西醫結合治療比單純用西藥及單純用中藥者有效率明顯提高。 護理 康復 預防 預防本病的發作,首先要節制飲食,避免大量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的內臟、沙丁魚、豆類及發酵食物等。嚴格戒酒,防止過胖。避免過度勞累、緊張、受寒、關節損傷等誘發因素。要多飲水以助尿酸排出。不宜使用抑制尿酸排出的藥物。對患者的家族進行普查,及早發現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症者,定期複查,如血尿酸高達420μmol/L以上時應使用促進尿酸排出或抑制尿酸生成的藥物,以使血尿酸恢復正常而防止本病的發生。 該文章轉載自醫學全在線:http://www.med126.com/tcm/2009/20090113023715_77849.shtml
推薦閱讀:

聖德痛風學堂
飲酒引起痛風怎麼辦?
第一課:高尿酸是怎麼產生的?
痛風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FAQ: 《痛風指南》
痛風怎麼治療才能有效緩解疼痛癥狀?

TAG:中醫 | 方法 | 中醫治療 | 治療 | 藥方 | 痛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