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江湖——大同雲岡石窟(上)

行走江湖——大同雲岡石窟(上)

現在回想起來,2008年1月前往大同參觀雲岡石窟時,也伴隨著一點業務上的小型成就。大同一個煤炭客戶,拖欠了一點預付款近2年,有一天通知我可以來辦理手續拿錢了。於是興匆匆直奔大同,同時就有了參觀石窟的小算盤。於是前一天辦完手續,次日一早就來到了雲岡石窟,那時石窟剛剛開門。大同的冬天,特別是早晨,真的很冷。

一、那段歷史

說起雲岡石窟,還有一點歷史要說一下。三國歸晉之後,就是「五胡亂華」。「五胡亂華」之後,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時期。主流文明南遷,就是東晉;北方則陷入一片戰亂。作為主要的五胡之一,鮮卑族貴族拓跋珪在385年稱帝,398年遷都大同。

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廣泛傳播的時代。當時的南朝佛教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其實當時有文化的中原人是瞧不起這些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的。稱之為「羯賊。」為了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加強民族融合,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就與南朝一樣,大力發展佛教。以至於後來,佛教得到了迅速乃知畸形的發展。到了後來,佛教的發展甚至成了災害,寺廟霸佔大量田產和壯丁,不納稅,不服役。國家甚至已經無法正常運轉,最終導致了三武一宗的滅佛。當然這是後話。

雲岡石窟,反映的就是這樣一個佛教蓬勃發展的時代。

以下文字,摘自鳳凰網「旅人跫音」的博客。在此致謝。

(http://blog.ifeng.com/article/2580750.html)

雲岡石窟的開鑿和北魏帝王的崇信佛法有關,自道武帝拓跋珪以下,明元、文成、獻文及孝文諸帝都篤信佛法,即便是曾禁滅佛教的太武帝,早年也是虔誠的佛教徒,建造石窟除了能宏揚佛法,又能增添自身福報,且又能展示帝國實力,因此自文成帝倡議後,北魏的帝王無不用力投入,即便遷都洛陽,也仍在洛陽另鑿龍門石窟,成就另一偉構。

另外,當時的釋門中人也開始體認到「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道安《禪源諸詮集都序》),開始從「沙門不敬王者」的姿態,轉為與帝王合作宏法。當時甚受道武、明元二帝重視的法果和尚即提出「能弘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禮佛耳」的說法,這種天子與佛合而為一的主張,也為後來雲岡石窟「造大佛也是造天子像」的「人佛合一」理論奠下了基礎。

發生在公元445年的太武帝滅佛事件,也間接促成了這一偉業。太武帝(在位公元423~452年)在北魏諸帝中以武功著稱,公元438年正是他滅了北涼,才正式統一了北方。他統治初年也和祖父(道武)、父親(明元)一樣篤信佛教,但受到當時的大臣崔浩,及崔浩的好友天師道教主寇謙之的影響,信仰逐漸由祈求來生福報的佛教,轉為追求今生長壽的道教,公元441年,他更將年號改為「太平真君」,十足的道教名號,成了不折不扣的道教徒。

西元445年陝西盧水胡人蓋胡叛變,太武帝親自帶兵去長安平亂,後來有人在長安的佛寺里發現了兵器,本來即對佛教有所不滿的太武因此懷疑僧侶通謀叛亂,因此下令大索長安寺院,結果在長安的寺院里發現了富人寄藏的金銀珠寶、釀酒的器具、甚至還發現和尚和貴室女私相淫亂。太武因此憤而下令滅佛,各地寺廟佛像皆被毀棄,和尚也被殺或下令還俗,佛教遭到莫大的破壞。

六年後452年,太武去世,他的孫子文成帝即位,決意要恢復佛教國教的地位,但在破壞之後,勢須要一番特別的作為來才一挽頹勢,創新氣象,宏圖偉業的雲岡石窟,在此劫後,就成了重振佛教信仰的一帖良方。

最後,雲岡石窟的誕生還賴一位催生者,那就是首倡「曇曜五窟」的曇曜法師,他在「文成復法」後成了統領全國佛教事務的「沙門統」,文成帝「待以師禮」。他向文成帝建言:「在京城西武州塞,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也。」並且文成帝在他的建議下,以「人佛合一」為理論,下令:「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所以在其倡議下才以北魏開國的五位帝王做為模範,首開氣勢雄偉的「曇曜五窟」。

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恢宏的雲岡石窟。

二、關於石窟

在中國的石窟藝術群體當中,大同的雲岡石窟有承上啟下不可替代的里程碑作用。雲岡石窟的開鑿以文成地恢復佛法為背景,是專為北魏的皇室祈福而建的大型國家級工程。開鑿於公元460年,共計洞窟53個、佛教造像51000餘尊、佛龕1200餘個。

雲岡石窟是學術界公認的與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齊名的「石窟三聖」之一,2001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開鑿時間比敦煌晚了近100年,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皇家投資的皇家工程,所以從開鑿的第一天起就展示出了不同於其他石窟的雄偉氣勢,從「政教」合一、「人神」合一的主體上講,又充分說明了佛教在中國已開始為中國的政治服務了。

石窟這種建築形式起源於古印度,由於佛主釋迦牟尼最初是在荒山洞窟中修行得道的,所以佛教徒們就開始在山間開鑿石窟、雕鑿佛像。慢慢地就演變成一種風氣。兩千年前隨著佛教的東傳漢土,石窟寺這種建築形式也就隨著佛教從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從魏晉南北朝到明清兩代,石窟寺在中國的營造歷史長達1600多年。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遼闊的華夏國土上從南到北湧現出數百座大小小的石窟寺。

之所以稱為石窟寺,就是從一般石窟內雕刻的佛像以及布局看,相當於一般寺廟的大殿。一座石窟,就是一座寺廟,或者一座殿堂。

三、佛像的震撼

感受到佛像的震撼,這是第一次。這種震撼久久不能忘懷。

到了雲岡石窟時候,時間尚早,剛剛開門,整個景區只有我一個人,顯得很空曠。天氣真的很冷,還好本人聰明,早上從酒店出來,特意拿了大玻璃瓶倒了一滿瓶開水用來暖手,驅走些許寒意。想在服務中心找個講解員,誰都怕冷不願意出來。最後,一個學校剛畢業的小女孩自告奮勇,答應為我講解。十分感動,就把暖水瓶送給了她。

首先看一下雲岡石窟的布局。

作為皇家石窟,雲岡石窟開鑿的時間是460年至494年。短短三十幾年。後來陸續還有人在開鑿,但都是民間行為了。為了方便研究,就對石窟進行了編號。從東向西順序編號,這些編號,既不是歷史年代的編號,也不是參觀順序的編號。

從雲岡石窟現存的洞窟形制和雕鑿特色來看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

第一期開鑿時間為公元460年到公元465年,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曇曜五窟,它以「禮佛如同禮皇帝」的宗旨,為北魏的五位皇帝開鑿了五尊大佛像,就分布在這五窟內。

第二期成窟的年代大約在公元465年到公元494年間,洞窟有五組,四組雙窟:第1、2窟;第5、6窟;7、8窟和第9、10窟,一組三窟第11、12、13窟。

第三期洞窟是在遷都洛陽494年之後,此時的石窟已經不是皇家專有了,大都有留守在平城的官宦和百姓所修。包括4、14、15以及編號在20以後的大部分洞窟。

入得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並列的兩窟,第5窟和第6窟。下一步的參觀路線就是一路向西了。

第5窟,現存清代木結構窟檐,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由當時曾任宣大總兵的佟養量募集官資主持修建的。特命總督兵馬侍郎佟養量於清順治辛卯1651夏題寫的匾「大佛閣」。

正中坐佛通高17米,是整個雲岡石窟最大佛像。須仰視才見。光線太暗,照片效果就很差。傳說是北魏獻文帝的造像。是由其子孝文帝開鑿。

東側,存有康熙三十七年1698立《重修雲岡寺記》石碑一統。

西側存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的《重修雲岡大石佛閣碑記》石碑一統。

第6窟

與第5窟建築結構相仿,分前後兩室。前室相當於寺廟中的天王殿。

殿上三幅匾額,四大神明,生荷再造,亘古常貽

殿內主佛

東側彌勒菩薩

據說窟壁上有33幅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圖。但是當時未注意。


推薦閱讀:

淺評《大同》:中國市長?中國好市長?誰說了算?
大同城市空間發展戰略
大同古城牆面向國內外遊客免費開放!
古都大同旅遊景區帝君廟!
在大同市生活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TAG:江湖 | 大同 | 雲岡石窟 | 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