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2. 愛國情感

02. 愛國情感

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

什麼是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的巨大威力

塑造愛國主義情操三部曲

愛國情感是愛國主義的感性基礎

愛國覺悟是愛國主義的理性升華

愛國行為是愛國主義的具體實踐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

改革弊政,促進祖國社會進步

推翻一切反動勢力,建立先進政權

反對民族壓迫和搔擾,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反對外敵入侵,維護祖國主權和獨立

當代申國與現代中國的愛國主義

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

現代中華優秀兒女的愛國主義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考察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

愛國主義的理性思考

什麼是愛國主義

何謂愛國主義,列寧曾經說過一段非常著名、並常被人們引用的話:「愛國主義是由於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這種感情集中地表現為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是人們的客觀需要對祖國依存關係的反映。因此,愛國主義是人們對「祖國」的熱愛。祖國的起始含義是列祖列宗們共同生活的區域。一般而言,祖國這一概念,至少包含著三層意思:一定區域內的土地、山河等自然風貌和礦產、森林、物產等自然資源所構成的國土;由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等縱橫交織的社會關係緊密聯成一體的人民或國民;為了維護社會共同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建立起來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力政治機構——國家。所以,愛國主義所忠誠、熱愛、報效的祖國既然是由國土、國民和國家組成的社會共同體,那麼,愛故土、愛人民、愛自己的國家就必然地成為愛國主義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內容。

首先,熱愛故土山河是愛國主義的重要內容。祖國,從來就不是一個抽象空洞的概念,她就是我們腳下這塊世世代代勞動、生息、繁衍、依存的遼闊大地,就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家園。我們對祖國的愛最早是從這片哺育我們的土地開始的。故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無論我們長大走到哪裡,都會對故土家園產生刻骨銘心的熱愛和依戀。故鄉的土地是可愛的,祖國的大好河山更迷人。當人們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學習和實踐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和活動範圍,就會情不自禁地把對家鄉故土的愛擴展到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愛,就會發現自己的祖國無比可愛,是令人讚美、自豪的一片國土。

其次,熱愛各族人民是愛國主義的集中表現。我們祖國之所以可愛,不僅僅因為她擁有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山河壯麗的國土,更重要的是因為她擁有世世代代生存在這片國土上勤勞、勇敢、善良、智慧的億萬人民。在這片美麗的國土上,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進步的制度,使我們的祖國源遠流長、繁榮昌盛。有了國民,即由共同的經濟生活、語言文化、社會心理、歷史傳統聯結在一起的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才有了國家。古語說得好「民為邦本」,各族人民是偉大祖國之本,是偉大祖國的創造者,祖國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熱愛祖國最根本的是熱愛那些創造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各族人民,愛國必愛民,愛民定愛國,這是愛國主義的最基本涵義和集中表現。

最後,熱愛自己的國家是愛國主義的必然政治要求。人們在談論愛國主義時,常常容易把「國家」和「祖國」當作同等概念來理解。實際上,在階級社會裡,國家和祖國的涵義並不完全重合。

如前所述,祖國一般指居住在一定疆域內的單個或多個民族的人民在一定物質生產的基礎上,經過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歷史關係於一體的社會共同體,它由國土、國民和國家機器等基本要素構成。國家則指階級社會中,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和穩定,而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力政治機構,其基本構成要素為:制定政策和法律的政治機關、執行政策和實施管理的行政機關、鎮壓內部反抗和抵禦外敵的軍事警察機關等等。由此可見,國家作為一種強力政治機構,只是階級社會中祖國這一社會共同體的組成部分之一,我們不能把兩者混同起來,不能誤認為愛國家就是愛祖國的全部內容,而放棄對故土和人民的愛。同樣,我們也不能只講對故土和人民的愛,而不講對國家的愛。實際上,愛國家是愛祖國的必然政治要求,是愛國主義不可缺少的重要政治內容。

眾所周知,國家所具有的實施階級政治統治的職能、管理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職能和維護國家主權的職能,使國家這一迄今人類社會共同體的最高政治形式,對於其管轄、統治之下的任何民族、家庭直至個人都在宏觀上起著十分明顯的制約作用。倘若一個國家穩定、團結、發達、興旺,生活於其中的民族、家庭和個人則會安居樂業、幸福健康,如果一個國家動亂、分裂、衰敗、危亡,它的國民則不可避免地貧困流離,痛不欲生。這種國家與國民休戚相關的聯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這就有力地表明,愛國家是社會政治穩定和統一的需要,是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需要,也是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的需要,因此,愛國家自然成為愛國主義的重要政治內容。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範疇。首先表現在愛國主義是人們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是隨著國家的形成而形成、隨著國家的發展而發展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原始社會。當人們組成氏族公社,開始定居生活的時候,眷戀鄉土、愛護氏族和部落的觀念,就已經萌發出來,這就是愛國主義的胚芽。國家形成之後,由於它是按地域劃分、建立在一定疆土之上的,生活於祖國這個統一體中的人們使用共同的語言文字,有著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受共同的經濟社會諸條件的制約,祖國的生存和發展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生存與發展的前提,祖國的治亂興衰關係著每個社會成員的安危榮辱。因而,他們在一定範圍內和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某種共同的利益,於是,原來眷戀鄉土、愛護民族和部落的觀念逐步擴大為日益明確的民族意識和對祖國的愛。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愛國主義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在歷史的澆灌培育下,一方面更加繁榮滋長,鞏固深化,升華為一個民族、國家的優秀傳統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它又發展成為社會對人們的思想行為準則,成為個人對祖國的神聖使命和義務。因此,愛國主義既是一種道德感情,又是一種道德規範。它一經形成,就能反過來對社會顯示出巨大的能動作用,發揮其在思想上、政治上、道義上的威力,給予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給予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改造和進步以重大的影響。中華民族的歷史之所以能夠歷盡艱險而不衰,久經磨難而不敗,一直保持堅強的團結和旺盛的生機,是跟愛國主義精神所煥發出來的中華民族的偉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分不開的。

其次,表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愛國主義有不同的內容和特點。因而愛國主義既有共同性,又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中國古代愛國,一般是愛天子所封的「邦」或「國」;封建社會,「忠君」與「愛國」是並提的,自秦至清的各朝各代,「愛國」都是愛封建家族所統治下的封建帝國。近現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是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是同反抗外國侵略,救亡圖存,建設新中國結合在一起的。當代愛國主義,則是振興中華、實現四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在階級社會裡,愛國主義還帶有階級性。愛國主義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同民族生存和民族鬥爭直接聯繫在一起的,而在階級社會裡,民族內部又是劃分為階級的,這就使得愛國主義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階級中,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愛國主義。正如毛澤東所說:「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來決定。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所謂『愛國主義』,有我們的『愛國主義』。」(《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520頁)也就是說,在階級社會中,愛國主義是有鮮明的階級性的,其含義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奴隸制社會,奴隸主階級所理解的愛國主義,就是保衛自己的城邦,侵略別的城邦,驅使士兵和奴隸們為這類型的「愛國主義」而戰鬥。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所提倡的愛國主義,就是為了鞏固地主階級的政權,維護封建專制制度,體現著地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資產階級對祖國的熱愛,實際上是對資產階級國家的維護,是保護資產階利益不受侵犯。至於剝削階級中的某些人,由於種種不同的原因,能夠同人民一起,共同反抗外來侵略,進行過可歌可泣的英勇戰鬥,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行為,儘管是為了維護剝削階級的統治,但在客觀上和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願望,順應歷史發展的方向,所以他們的英雄事迹至今仍為後代人所傳頌。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階級的局限性,他們的愛國主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歷史上的一切被壓迫被剝削的階級和民族,尤其是廣大的勞動人民,是真正具有愛國主義傳統的體現者,他們的愛國主義反映了民族利益和階級利益一致的特點。勞動人民的愛國主義是真誠的、堅定的,他們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無限熱愛,對自己民族的興衰存亡最為關切,對民族的敵人無比仇恨,在祖國的敵人面前寧死不屈。無產階級的愛國主義,是歷史上勞動人民熱愛自己祖國的高尚情操的進一步發展,是最高類型的愛國主義。這是因為,無產階級同最先進生產方式相聯繫,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正由於此,無產階級獨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有無產階級先鋒政黨的領導,代表著無產階級和各族人民的利益,並與無產階級的國際主義相結合,成為沒有任何局限的愛國主義,成為號召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獨立統一、繁榮富強而英勇獻身的一面偉大的旗幟。

愛國主義的巨大威力

翻開人類的文明史,人們會驚異地發現,世界諸國之中,唯有中國在人種與文明上保持了一以貫之的承傳關係,唯有中華文明經久持續,具有無比的生命力。正如黑格爾所說的:「只有黃河、長江流過的那個中華帝國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國家。」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大國,自古而今不僅有著共同的文明,而且有著共同的國魂——愛國主義。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表明中國的先民已經孕育了一種以國家為重、以德治國的進步意識;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又表明我們祖先已經形成了一種以民為本、為民除害的毅力與精神。這種意識、毅力與精神,不僅成為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佳話與美德,而且經過歷代文人的豐富與升華,使其成為中國人經久不衰的國魂。距今2500年前,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思想,對形成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中國人的國魂,對培育中國人的「國格」意識與愛國主義精神,都起了重要作用。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卻能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能使無情變成有情,使冷漠變成熱烈,使渺小變成偉大,使平凡變成神聖……這種情感一旦成為群體意識、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就會變成強大的凝聚力、巨大的動員力和偉大的承傳力。

首先,愛國主義有強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相互凝結的多民族的群體,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由56個民族組成的整體。居住在中國土地上的各族人民,都是中國人。中國是各族人民的中國,愛國是各族人民的共識,愛國主義對各民族之間的團結與進步,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清朝皇帝雍正在他著的《大義覺迷錄》中,對當時少數文人宣稱的滿清入主中原是夷狄滅華夏的謬論,進行了駁斥,他說,滿族居黑龍江流域同漢族居黃河、長江流域一樣,是中國人的不同籍貫,各民族都是中國的一員,不能把滿族人視為中國以外的夷狄。從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政府在避署山莊的東、北兩面山麓,陸續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普安寺、安遠廟、普寧寺、普佑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廣安寺、羅漢堂等11座寺廟,現僅存7座,這就是著名的「外八廟」建築群。這些寺廟是為了密切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特別是蒙、藏族上層同清朝中央政府的聯繫而修建的。避署山莊的外八廟,不僅表現了各民族的建築風格,而且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各地區文化的交融,是清代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凝聚、鞏固和發展的歷史見證。如,普寧寺是仿西藏三摩耶廟修建的,是為紀念厄魯特蒙古四部上層人物來避署山莊,朝賀平定達瓦齊叛亂而修建的。又如,普陀宗乘之廟是外八廟中最大的一座寺廟,仿照拉薩布達拉宮的式樣,用四年時間建成的。它是為紀念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漠南、漠北、青海、新疆等地蒙古族、維吾爾上層人物齊集承德朝見清帝這一「盛典」而建。廟內現存刻有《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的兩塊大石碑。土爾扈特部於明末被迫徙居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下游放牧,背井離鄉達140年之久。順治、康熙年間,其首領多次遣使進貢清廷,表示不忘祖國。康熙五十三年,土爾扈特汗阿玉奇隆重地接待了來自祖國的使臣,說:「我雖系外夷,然衣帽服式乃與中國同,其俄羅斯國乃衣服語言不同之國,難以相比。」表示了他對祖國的深深懷念。

由於沙皇俄國的沉重課稅、極其野蠻的民族奴役政策,使土爾扈特部長期遭受著殘酷的政治壓迫、民族歧視以及人身凌辱。大批土爾扈特子弟不斷被迫充軍,在沙俄侵略鄰國的戰爭中死於非命者多達7~8萬人。擺脫這種奴役與壓迫,重返祖國的願望,隨著歲月增長而增強。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渥巴錫汗召集本部大小頭目會議,會上一致決定:擺脫沙俄統治,率全體群眾重返祖國。當年冬天,全族17萬人,在「不當奴隸,誓死東歸」和「向著太陽,向著啟明星走」的口號下,開始了回歸祖國的壯烈長征。歷時八個月,行程萬餘里,冒著風雪嚴寒,面對數萬沙俄大軍的追擊堵截,且戰且走,付出了巨大犧牲。於翌年6月終於到達伊犁。該部原有33000餘戶,約17萬人,及抵伊犁,僅存其半。清政府撥銀20萬兩,購置米、茶、布、棉、羊裘、氈廬以及馬、牛、羊等物資進行救濟,並把他們安置在伊犁河流域放牧。這就是至今仍在此地區居住的蒙古族同胞。土爾扈特十數萬眾,忍受著巨大犧牲,衝破艱難險阻,跋涉萬里,重返祖國的動人事迹,生動地證明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兄弟民族的血肉聯繫,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斷的。這就是愛國主義強大凝聚力的歷史見證。

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往往在中華民族遇到危難之時爆發出來,也往往在中華民族志在躋身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奮鬥中激發出來。

在中國近代史上,幾乎所有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中國,其中,像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沒有先例的。但中國沒有像非洲、拉丁美洲和印度過去那樣完全淪為殖民地。帝國主義的侵略,終究沒有滅亡中國,其中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民心未死,民魂猶在。帝國主義侵略越是瘋狂,便越加激發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發揚。1839年6月林則徐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禁煙的決心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銘刻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一幅巨型浮雕,就是紀念虎門銷煙的生動場面。1900年,義和團以血肉之軀,在京、津、廊坊一帶給八國聯軍沉重打擊,使中華民族愛國精神威震世界。八國聯軍頭子瓦西德不得不承認:「不應忘記,中國境內……共有4萬萬人」,「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的四分之一」。歷史證明:「中國人民百年以來不屈不撓,再接再勵的英勇鬥爭,使得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也永遠不能滅亡中國。」(《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32頁) 30年後,日本人沒有重視瓦西德的忠告,發動了對占「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的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者從「9·18」到盧溝橋事變;從其所到之處的「三光政策」到「南京大屠殺」……種種侵略罪行,都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全國各階層、各民族人民以及海外僑胞結成了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經過八年艱苦卓越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這也再次證明了,「中華民族無比強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156頁)

1949年,開始了中國的新生,中國人民以自己的「腦力與兵力」治理中國、保衛中國、建設中國。從50年代的「自立更生、勤儉建國」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到80年代「改革開放」、「振興中華」和90年代以來的全面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都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並肩奮鬥的共同目標。中國在21世紀的騰飛,必將極大地強化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愛國主義有巨大的動員力。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都證明愛國主義具有極大的號召力和動員力。無論是同仇敵愾抵禦外侮,還是艱苦奮鬥振興祖國,都成為號召和動員廣大國民行動起來的精神力量。著名的萬里長城,是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清代,歷經約2500年時間陸續修築的。春秋後期,各國為了互相防禦和抵禦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在險要之處修築長城。到戰國時,齊、楚、魏、燕、趙、秦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築。秦滅六國後,為了防禦匈奴貴族的南侵,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加以修繕,並連成一體。故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碣石,東西延伸萬餘里。漢以下各代,曾在北方與游牧民族接境之處修築長城。目前,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是明代修築的,清代有所維修。秦代全國人口約2000萬左右,修築長城就先後投入勞力50萬。秦始皇過度使用民力,一直被視為歷史過錯,但他修長城,定疆域,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則是他巨大的歷史貢獻。自秦至清,歷代王朝使用民力修築長城,也一直被視為對勞動人民的奴役與壓迫,孟姜女哭長城,就是控訴秦始皇殘暴的例證。然而,歷代廣大勞動人民,除了被迫服勞役一面,還有為防禦侵擾,保衛國家,期望築城的一面。秦始皇修長城,自然功大於過,但用自己血肉之軀築起了偉大長城的歷代勞動人民,更應永垂史冊。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力量與智慧的結晶,更是愛國主義這一巨大動員力的象徵。

宋代的抗遼、金,清初的「反清復明」,晚清的「虎門銷煙」與義和團運動,都是在「精忠報國」、「反對外侮」的號召下,動員起來的大規模的愛國行動。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在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北洋軍閥政府對外妥協,喪權辱國,造成民族危機的背景下爆發的。英、美、法、意、日等帝國主義,在巴黎召開的「和平」會議上,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各種特權,這種以犧牲中國人民的利益來調解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爭奪的「損人利己」行為,立即在國內引起廣大民眾的公憤。5月4日,北京學生3000多人首先起來反抗,舉行遊行示威,提出「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口號。爾後遭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6月3、4日,在北京逮捕了1000多名學生。賣國政府的高壓政策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憤怒。上海工人先後有6萬多人舉行罷工,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行為。其後,唐山長辛店、九江、天津、南京、長沙、杭州、濟南等工人,相繼遊行示威和罷工。工人群眾的英勇鬥爭,迅速席捲全國。與此同時,全國許多工商業者也舉行了罷市。正是由於全國人民反帝愛國的偉大鬥爭,迫使北洋軍閥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學生,撤銷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並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至此,五四運動取得了勝利。

五四運動的發生,是由帝國主義欺人太甚,賣國政府恨人之極所致。五四運動迅速形成燎原之勢並取得勝利,則是「外爭國權,內懲國賊」的偉大愛國主義口號把全國人民動員起來投入英勇鬥爭的結果。五四運動,充分展現了愛國主義的巨大號召力和動員力。五四運動作為愛國主義運動,為中國現代史上一系列的愛國主義運動開了先河。偉大的抗日救亡運動,正是五四運動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精神的繼承發揚,並最後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愛國主義的號召力與動員力,不僅表現在抵禦外侮、保衛祖國的鬥爭中,在建設國家的奮鬥中,也同樣能顯示出巨大的威力。

中華民族「以天下為己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自立、自強精神,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使文明古國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中國人的愛國與勤勞智慧建設了可愛的中國。中國,早在六七千年前,黃河、長江流域就已種植粟、稻、蔬菜等農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國家之一;是世界上絲、茶的故鄉,在19世紀末葉以前,茶葉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發明冶金術最早的國家之一,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工藝高超,乃稀世精品;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四大發明」傳入西方,對歐洲的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和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春秋時期孫武著的《孫子兵法》,被譽為「世界第一兵家奇書」,影響深遠;戰國時代成書的《黃帝內經》,明朝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在醫學上的成就為世界所仰慕;南北朝時期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數字,比歐洲數學家計算出同值早千年;約公元前6世紀編定的《詩經》,是世界上最早的詩歌集之一;一部《全唐詩》就有900人,多達2200卷,詩歌5萬首;一部《二十四史》3249卷,長達4000萬言,系統完整地記錄了清代以前有文字可考的4000多年的歷史,為世界所僅有;明朝的《永樂大典》共有22877卷,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47035字,為世界上最早、字數最多的字典;敦煌莫高窟,保存古代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湖北省隋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編鐘,距今2400多年,能演奏古今中外樂曲,為世界音樂史上的奇蹟;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全長12700多里,為人類建築史上罕見;隋代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縱貫我國南北,溝通海河、黃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500多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流程最長的一條人工大運河;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甘英赴大秦,玄奘赴天竺取經,鑒真東渡,鄭和七下西洋,這些人類歷史上的壯舉,不僅弘揚了中國文化,而且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開拓促進作用,中國古代文明之所以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能夠在自身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世界各國的文化,進而得到新的開拓、豐富和發展。

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廣大的國土上,各族人民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和辛勞,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明古國。古老中國的可愛,必將成為號召和動員炎黃子孫使21世紀的中國再度輝煌的巨大精神動力。當今我們正在進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終使中華民族躍入世界強國之列。

最後,愛國主義有著偉大的承傳力。愛國主義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而形成的對自己家園故國的一種最為深厚的感情。正是這種對祖國的無限忠誠、無比熱愛,以及不惜犧牲一切以維護祖國榮譽、尊嚴和利益的整體民族意識,形成了一種悠久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富有這種深厚的歷史傳統。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詩經》中,就已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認為日夜為公家辦事,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書經·周官》中,也提出「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要求,認為從事政治公職,應當以公正、公平的思想,滅除自己的私慾,這樣老百姓就可以信任而歸附了。西漢初年的政治思想家賈誼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國而忘家,公而忘私」,強調國家、民族的利益,強調一種為整體而盡忠、獻身的精神。宋代和明代的理學家們,都特彆強調「義利之辨」和「理欲之辨」,主張以「公義」滅「私利」,以「天理」滅「人慾」,剔除其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消極因素,可以看到其中滲透著一種為國家、為民族的公利而應當犧牲個人私慾的強烈要求。也正是在這一為社會、國家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賊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為社會、國家獻身的大丈夫精神。宋代的范仲淹也提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境界和崇高的道德要求。清代思想家顧炎武曾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鴉片戰爭時著名的禁煙派領袖林則徐所寫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的獻身精神。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是中華民族整個民族精神之中最寶貴的財富。一旦祖國臨難,無數中華優秀兒女可以赴湯蹈火,可以捨身全節而義無反顧。相反,一切背叛祖國的民族敗類,則會千夫指斥,令其遺臭萬年。從而使這一傳統,深藏在民族大眾的心底,形成一種無形的道德力量。

愛國榮,賣國恥,已成為中國人一種穩定的意識,這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的偉大承傳力。隨著歷史的發展,偉大的愛國主義傳統,將一代一代承傳下去,使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愈加高漲、澎湃和浩蕩,推動中國歷史再度輝煌。

塑造愛國主義情操三部曲

愛國主義有著客觀的社會內容,是人們對祖國的山河、人民和國家的熱愛。愛國主義又是人們的一種主觀精神和行為狀態,表現為愛國情感、愛國覺悟和愛國行為三種不同層次並相互聯繫、滲透的發展階段。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不僅要有愛國主義的情感、愛國的覺悟,還必須有愛國的行為。

愛國情感是愛國主義的感性基礎

愛國主義情感是人們對祖國這個社會共同體的一種直接感受和情緒體驗,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激發力。它雖然是樸素的情緒化的主體感受,不具有系統的理論形式,但卻是樹立愛國主義精神最初的和基礎性的心理發展階段。

愛國情感的表現十分豐富,如對祖國那養育自己成長而又美不勝收的綠水青山、錦繡家園的衷心讚美和深深依戀之情;對祖國那富饒遼闊的國土、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各種舉世聞名的輝煌成就的欽佩感和自豪感;對祖國各族人民和骨肉同胞的親和感、歸屬感和尊崇感;對中華民族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所表現出的強大生存、發展能力及其對整個人類歷史發展所作的貢獻和價值的確信而產生的民族自信心;對維護祖國的榮譽和民族尊嚴、維護國家的國格和民族成員的人格的強烈要求而產生的民族自尊心;對祖國無限忠誠,對國家的前途、命運無比關心和充滿責任,願意為祖國的獨立統一和繁榮昌盛,為各族人民的安居樂業和幸福生活而獻身的責任感、義務感和獻身感。當然,對那種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的一切言行、人物和事件產生的否定、憎惡、仇恨、義憤的情感同樣也是愛憎分明的愛國主義情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人們一般把愛國情感主要歸結為骨肉之愛、鄉土之情、民族自尊和愛國熱誠。

愛國主義的情感絕不是一種抽象的理念,愛國者無不愛至親骨肉,對骨肉愛之愈切,對祖國愛之彌堅。我國古代社會是以家庭為本位的封建宗法制社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家」的聯繫甚為緊密。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國」是「家」的擴大。為了治理國家,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一整套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仁」的基本含義就是所謂的「愛人」。要「愛人」,首先就是從自己的父母開始。故提出「孝」,進而移孝行忠,又提出了「忠」。於是忠孝之道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維護宗法制統治的最核心的內容。我國古代的儒家之所以推崇《孝經》,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孝」是百行之本,道德之源,萬善之光,立教之根。以孝教民、治政,則能使人民親愛和睦,家庭和順,國家太平。故說:「人之行,莫大於孝」,這是「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如何來審視古人的這些思想呢?我們認為古代儒家將孝親與忠君愛國聯繫起來,提倡宗法道德,目的是維護國家的專制統治,這是糟粕,應該加以批判。但提倡孝父、親祖,進而提倡忠君愛國,從文化傳統的意義上說,還是有其進步性的,而且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美德。正是這一傳統美德,熏陶、塑造成長了一輩輩民族英雄。中國古代的英雄愛國者,無一不是孝子忠臣。古代如此,現代依然如此。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毛澤東同志,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英雄,成為國家領袖後,雖日理萬機,但始終念念不忘生身父母。回湖南視察工作期間他必去父母墳上親手敬獻松枝、白花,以寄託孝親之情。陳毅同志在建國後曾借工作之便回到家鄉,去看望幾十年渴望見到的母親。聽說兒子回來,年邁的母親一時高興竟尿了褲子。陳毅來到母親身旁得知後,二話沒說便親自動手為老母換洗衣裳。如此一位叱吒風雲的將軍,一位世界各國稱頌的外交部長,舉手之間可以揮斥五洲風雷,但在自己的母親面前永遠是最溫順、最孝敬的兒子。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愛國者,必然是出身於民間的孝子。

馬克思曾指出:現代家庭在萌芽時,就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後來在社會及其國家中廣泛發展起來的對立。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社會的縮影。在家庭的關係中,一個人如果能夠對上孝敬父母,對下友愛兄妹,能夠克己奉公的話,長大以後自然能夠在社會上尊重別人,進而能夠為國家、為民族貢獻自己的一切。相反,一個在家庭中自命為「霸王」的人,將來在社會上也必然以「驕子」自居,更談不上愛祖國、愛人民了。因此,青年一代要培養愛國感情首先從孝敬父母、友愛親朋開始。血肉之愛是一個人愛國主義感情體系中的源頭活水。

所有的人,對於祖國的認識都是從他腳下的土地,從他周圍的鄉親們開始的。

祖國,在每個人心眼裡,都離不開生他、養他的故鄉的山山水水,以及家鄉的父老鄉親。是啊!浪跡天涯的遊子,最怕觸動的是心底里的鄉愁;匍匐在大地上的農民,最眷戀的是家鄉的黃土地。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難以割捨的鄉土之情。

鄉土之情,是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感情體驗。世界上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愛。西伯利亞的森林,密西西比河兩岸的田疇,雖然美麗而富庶,但我們沒有在那裡生活過,未享受過它的溫馨,也就提不到愛。因為在那裡沒有自己的父母雙親,沒有自己的兄弟姊妹,沒有兒時的記憶,沒有令我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那裡的山光水色田園原野、民俗風情都與自己無緣。

鄉土之愛,又是歷史的產物。鴻荒初辟的上古時代,我們的先民過著原始群落漂泊遷徙的生活,哪裡能採集到野果,獵取到野物,就在哪裡呆上一段。因此,也就沒有鄉土的觀念。自從人類步入農業社會以來,人們定居在土地上,仰仗著土地的恩賜,於是也就有了家,也就有了鄉,並逐漸有了國。熱愛家鄉實際上是對於提供衣食之源的鄉土價值的內心體驗,是力圖維護和發展這種價值的感情趨向。

中國人有著執著的鄉土觀念,原因是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結果。由於生產力低下,商品交換不發達,他們對於外面的社會感到陌生和恐懼,於是「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就成了人們生活的信條,於是「故土難離」,對家鄉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小草,都倍感親切。因此,從久遠的上古以來,生活在祖國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就形成並深化著一種熱愛故土家園、祖國山河大地的感情。古代的優秀詩人,無不為家鄉故園、祖國錦繡河山而自豪、而漚歌。到公元四五世紀時,甚至產生了專門歌詠祖國山水之美的山水詩和山水詩人,在中國的詩歌里留下了大量的歌詠家鄉故土的抒情之作。如:「一帶江山如畫,風物向秋瀟洒。」(張升);「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李白);「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蘇軾);「舒捲江山圖畫」(楊炎正)。

古往今來,美麗的大好河山,觸發了多少詩人的靈感,為它唱出一支支動人的歌。在這些歌里抒發了主人公的鄉土之情,在他們的筆下,家鄉或者明麗嫵媚,或者蒼莽渾闊,或者蒼涼悲壯,或者另有一番閑適的田園之樂,字裡行間都流露著一種赤子情懷。這就是愛,充實而又厚重,它是和生命交結在一起的。正因如此,一旦異族的鐵蹄踏碎平靜的故鄉生活,家園受到破壞,鄉人受到殺害,烽火遍地,就會在心底里燃燒起一種復仇的火焰。如:「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豈學書生輩,窗前老一經?」(王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詩人們為山河的殘破與人民的苦難焦慮和痛苦,他們渴望投身到殺敵的疆場中去,為恢復國家和平、自由、解救人民的苦難樹立了榜樣。

如今,整個人類已進入了高度發展的文明時代。現代化的通信、交通手段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生產力的發展,相對降低了人對土地的依附性。從而鄉土的概念再也不是「十里不同鄉」那麼狹隘了。而且隨著人際交往的擴大,人口的流動也與日俱增,但「鄉土之情」作為一種文化的心理卻得到了強化。譬如,目前全國各地在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中,都在競相挖掘自己的地方特產、地方風味小吃、地方風情、地方傳統文藝等等,這種廣泛深入的研究活動,其目的是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來加以開發利用,實際上進一步深化了鄉土之情。

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理論告訴人們:每個民族成員在與本民族同時代人的橫向聯繫和世世代代人的縱向聯繫中,在與其他民族交往的聯繫中,產生了很強的民族自我意識。這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積澱。它表現為一個民族的思想傳統、思維模式、價值觀念、語言文化、民風民俗等等,並且構成民族文化系統和民族文化特色。一旦與其他民族發生利益衝突和文化衝突時,會表現出一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理。這種自尊、自重之心,是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政治經濟利益的自覺維護,是對自己民族生存和發展能力及光輝前景的確信,是形成一個民族創造力的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強大的精神基礎,我們通常稱這種意識為民族感情。它一方面要求民族成員以相應的道德行為來維護自己民族的尊嚴,不允許做出有損於這種尊嚴的行為,另一方面要求其他民族必須尊重這種尊嚴,絕不允許以任何方式侵犯或者褻瀆這種尊嚴。

上述這種民族感情是天然合理的,不僅應該得到尊重,而且應該通過法律的形式確認為一種莊嚴的權力。當然,科學的民族意識、民族感情,在對自己民族的傳統語言、文化和風俗習慣充滿自信力和自豪感的同時,還要自覺地認識到自己民族的長處和短處,並對自己民族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前途和命運抱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任何狹隘的、盲目的民族主義,或者狂妄自大地向外侵略、擴張,或者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民族的根本利益。

愛國熱誠是我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請看著名詩人舒婷《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中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吧!

我是你的十億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你以傷痕纍纍的乳房

餵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祖國呵,

我親愛的祖國。

愛,是一種情感,自然也就有深淺、濃淡之別。如果我們只停留在對祖國較粗淺的認識上,諸如「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上,那麼,愛國感情也是膚淺的。認識得愈深,愛得才愈深。因此,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培育我們深厚的愛國感情,首當其衝的要讓更多的人深入地了解自己的祖國。對於「祖國」的理解不能僅僅停滯在個人的具體感知上,只有通過地理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的學習,才能將對於祖國的認識升華到理論的高度,也才能夠將具體的愛的情感,諸如骨肉之愛、鄉土之情、民族自尊、愛國熱誠等,上升成一種真正的信念。這就是我們將要討論的愛國覺悟。

愛國覺悟是愛國主義的理性升華

愛國覺悟雖不像愛國情感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具有感染力、激發力,但卻能幫助人們從本質上理解問題,從世界觀、人生觀的高度確立愛國主義的信念,並自覺化為報效祖國的愛國行為。正如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所說:「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感覺只是解決現象問題,理解才解決本質問題。」這就充分說明了提高愛國覺悟的極端重要性。愛國覺悟主要表現為人們對祖國的歷史、現狀、國際關係以及個人與祖國的關係的一種科學的理性認識,它常常以某種觀念、思想、理論的形式表現出來。

我們說對祖國的熱愛,既包括對歷史上的中國的熱愛,也包括對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熱愛。有人說,歷史上的中國曾處於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之下,特別是明朝未期以來,中國社會的發展明顯低於西方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制度腐敗,經濟技術落後,嚴重影響了祖國歷史的進步,從而質疑是否應該熱愛歷史上的中國。也有人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曾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位於世界先進行列。而今天的中國還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今不如昔,因此,主張復古,不加分析地去熱愛歷史的中國。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按照正確的歷史唯物論觀點,歷史上中國的奴隸主和封建主統治雖有反動的一面,但在其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時,還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和合理性,再加上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奮鬥,歷史上的中國曾經創造了輝煌的過去,這是任何人也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也是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的。然而,即使在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統治的上升和進步時期,由於其剝削階級的本質所限,也存在著許多反動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到了奴隸主、封建主統治的沒落和衰敗時期,這一反動、落後、腐朽的本性更是暴露無遺,這些則是應該堅決批判、否定和唾棄的。因此,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承認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合理、必然的延續;我們提倡的愛國,既愛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愛歷史上的中國,那種否定歷史中國的歷史虛無主義態度是錯誤的。但這種對歷史中國的愛僅對那些文明、進步、優秀的歷史精華而言;對那些腐朽、反動、落後的歷史糟粕則應堅決摒棄,所以那種認為今不如昔、力主復古的看法同樣也是錯誤的。對待歷史中國的科學態度應是剔除糟粕,吸收其精華。

我們提倡的愛國主義更注重的是熱愛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如何正確地看待今天的中國,人們存在一些糊塗的甚至錯誤的認識。有的人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必然性、優越性產生懷疑;有的人只看到西方社會經濟上的先進,無視自己祖國的進步,只看到中國在經濟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而不知道差距產生的原因,從而產生自卑,失去對祖國的信心;有的人期望中國富強文明,卻又不懂得國家的富強要靠整個民族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才能實現,從而產生了「生不逢時」的思想;有的人拚命尋求出國之路,目的不是學成之後為自己的祖國服務,而是為了擺脫尚不發達的祖國;還有極個別人由於羨慕西方的物質生活,甚至不惜出賣國家利益,喪失人格、國格,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產生這些錯誤看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唯物、辯證地看待當今中國的現實。

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絕不是某幾位英雄人物一時熱情衝動、隨意選擇的產物。從鴉片戰爭失敗起,進步的中國人便開始了千辛萬苦地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走變法維新、建立西方資本主義的道路行不通;走「實業救國」、「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道路也落了空;「二次革命」、「第三條道路」都破了產。正是在四處碰壁的情況下,中國人民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光明大道。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方面所取得的舉世公認的巨大成就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為中華民族展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尊重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必須滿腔熱忱地去愛由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建立起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當然,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迄今只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與當今有3~4個世紀歷史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相比、還處於幼年時期,還存在著一個發展、完善的過程,她不僅在自然資源、經濟技術水平、物質文化生活和國民素質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和缺陷,而且在社會制度基本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前提下,在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一些環節上還存在著不適應和急待改善之處。但我們不應該誇大這些不足,採取全盤否定乃至全盤西化的態度;也不應嫌棄祖國母親的貧弱之處而背離祖國,放棄自己對祖國的責任;更不應該背叛自己的祖國,做出損害國家和民族利益,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來。我們應樹立要改變自己祖國的落後狀態,只能依靠自己的雙手,經過長期艱苦奮鬥才能實現的觀念,並採取實際行動努力學習,掌握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和外國先進技術、科學管理方法等,以便將來投身於祖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之中。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員,她與世界各國有著密切的聯繫,並在與其他國家平等互利的交往中鞏固、發展著自己。正確處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關係,既是我國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同時也是理解無產階級愛國主義思想的重要原則。

在歷史和現實中,在談論愛國主義問題、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易出現兩方面的錯誤:一是一些人常把愛國主義混同於狹隘的民族主義,夜郎自大,認為自己一切都好,拒絕其他民族、國家的先進東西,盲目排外,搞閉關鎖國;二是把愛國主義等同於民族沙文主義或大國沙文主義,鼓吹本民族、本國的利益高於一切,打著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的旗號,主張侵略、征服和掠奪其他國家和民族。另外,有人則曲解「工人沒有祖國」、「國家消亡」的原意,主張取消國界,當世界公民,認為愛國主義過時了,或者把愛國主義偷換成所謂「世界主義」,這些觀點無疑是錯誤的。我們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利益,但同時也承認和尊重其他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利益,因為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是全人類的事業,絕不應該以愛國為名,行大國沙文主義之實,去侵犯別國的利益。我們奉行的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追求世界大同的共產主義遠大目標,但絕不能脫離國家還要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現實,放棄自己對祖國的責任、義務和奉獻。要知道,一個人不愛自己的祖國,不願意為本國人民服務,就談不上愛其他國家民族的人民,並且為他們服務。俄國著名思想家別林斯基說得好:「誰不屬於自己的祖國,那麼他也就不屬於人類。」

愛國主義既是規範每個公民與國家關係的重要政治原則,又是調整個人與祖國行為的基本道德規範,還是正確認識個人與祖國價值關係的人生價值原則。它要求我們每個人從三方面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祖國的關係:其一,愛國主義作為規範每個公民與國家關係的重要政治原則,強調每個公民對祖國的政治責任和義務。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因此,熱愛祖國,保衛祖國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應履行的政治責任和法律義務。

其二,愛國主義作為調整個人對國家、民族行為的道德規範,把愛國、報國、光國、強國、救國看作愛國主義的高尚美德,而把賣國、辱國、禍國、亂國、叛國視為對祖國和民族不道德的醜惡行為。這些愛國主義的道德規範主要以人們內心的認同,傳統習俗的力量加以褒貶。人們對祖國發自內心的愛一旦升華為高尚和愛國主義道德觀念,便會對每個人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產生自覺而又持久的引導和制約作用。

其三,愛國主義作為正確認識個人與祖國價值關係的人生價值準則,提倡一種集體主義的個人價值觀,強調社會整體利益或祖國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倡導一種報效祖國,為社會為國家獻身的精神,並認為只有祖國的繁榮富強才能為個人正當利益的實現、個人尊嚴的維護、個性全面自由發展創造最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人們也只有在這種為國家、為社會、為集體的全心全意的無私奉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愛國主義體現了為國家貢獻不求索取,為國家貢獻越大個人價值就越大的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的人生觀,徹底的愛國主義者也正是在這個人生觀的基礎上,從愛國主義走向共產主義。如果我們運用愛國主義的政治原則、道德規範和人生價值標準來衡量少數人中存在的兩耳不聞國家大事,一心只搞個人奮鬥的自我實現的表現;國家沒什麼施惠於我,我也沒有什麼奉獻給國家的等價交換的思想;以及追求個人的享樂和私慾,完全不顧自己對社會、國家的責任而自私自利,就會發現他們曲解和顛倒了個人與祖國關係,陷入個人主義泥潭而不能自拔。

我們每一個人只有對祖國的歷史、現狀、國際關係以及個人與祖國關係有了正確的認識,實現了愛國主義精神的理性升華,才能夠牢固樹立愛國主義信念,產生積極的愛國行為。

愛國行為是愛國主義的具體實踐

愛國行為是指人們身體力行,以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來實踐自己的愛國情感、愛國覺悟和愛國志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盡心儘力,多做貢獻。這是愛國主義的最終目標。只把愛國主義停留在口頭上,空談愛國情感、愛國覺悟和愛國志向,而不付諸實踐的人,只能稱作口頭愛國者。只有將愛國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化作報國之行,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要想實踐愛國行為,首先要有愛國志。明確、堅定的愛國志向,是以愛國情感為基礎、愛國覺悟為導向,確定獻身祖國的人生奮鬥目標,並決心為此而克服困難,勇敢行動,矢志不移。只有把愛國情感、覺悟轉化為報國之志,才會產生目標遠大、方向明確、勇敢頑強、堅定不移的愛國行動。

其次,必須掌握報國本領。只有有了報國本領,實現報國之志,才有了操作手段和條件,才能具體實施報國行動,否則愛國行為只能流於空談。

再次,必須發揚獻身精神,實幹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在實施愛國行動時,由於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人們常常會遇到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為了實現自己的愛國奮鬥目標,人們必須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去克服困難。因此,發揚獻身精神、實幹精神和艱苦奮鬥精神對於實施愛國行動就異常重要了。

歷史上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的範疇,不同時代、民族和國家,有不同的內涵,但是它也有明顯的歷史繼承性,有其產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存在著基本的內容和特點。在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有著不同的表現。

開發祖國山河,創造燦爛中華文明

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艱苦卓絕地征服自然,改造河山,創造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高度文明,這是愛國主義在和平建設時期的集中表現。正是我們的祖先一代代的辛勤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才換來了今天祖國江山如此多嬌,如此富饒。以水利工程為例:鄭國渠的建成,灌溉良田四萬餘頃;都江堰的修造,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大運河的開鑿,南北交通得以貫通,大大促進了我國的經濟聯繫和政治統一。在祖國的水利建設史上,既出現了為民族造福的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和清朝河道總督靳輔那樣的統治階級成員,也出現了精通水利技術的勞動人民高超和下層知識分子陳潢那樣的治水專家。至於這些工程,更是數以十萬百萬計的勞動人民參與建設的偉大成果。

在向大自然進軍中,需要認真探索、勇於實踐的大無畏精神和科學態度。徐霞客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為了考察祖國山川的奧秘,他絕意仕途,卻冒著生命危險,用了30多年時間,僕僕風塵於華北、華東、兩廣、雲貴各地。他白天攀絕壁,涉洪流,臨洞穴,冒風雨,晚上藉助於星光篝火在破垣枯樹下寫作。他幾次遇盜斷糧,瀕於絕境,仍毫不退縮。他的《徐霞客遊記》,開闢了我國地理學上系統觀察和描述自然的新方向,其中有關石灰岩地境的記載,早於歐洲200年左右。

在科學技術方面,被馬克思譽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我國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天文、曆法、數學、農業、工藝、藥學、醫學等各個領域,我國曾大放異彩,為世界所推崇。在古代這支卓越的科技隊伍中,不但有張衡、祖沖之、沈括、徐光啟等有身份的科學家,而且有一些社會地位低下的小人物。如造趙州橋的李春是個能工巧匠;發明活字印刷的畢昇是個布衣,著有《本草綱目》的李時珍是個醫生;對紡織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黃道婆是個幾乎沒有文化的勞動婦女。此外,還有少數民族的傑出人物,如元朝的瞻思是回族人,他精通天文、地理、數學、水利,編有《河防通議》等;明朝回族人鄭和是個偉大的航海家;清代著名的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耗盡30年心血,撰成《割圓密率捷法》初稿,創造性地採用「割圓速比例法」,完整地證明了三個有關三角函數的解析公式,還推導出展開三角函數後反三角函數的六個公式,為用解析方法研究三角函數和圓周率開闢了新的途徑,從而把中國數學研究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哲學、倫理、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同樣眾彩紛呈,光輝奪目。從儒、墨、道、法等諸子百家到王夫之、戴震;從《尚書》《左傳》《史記》到《資治通鑒》;從《詩經》《楚辭》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從秦始皇陵兵馬俑到莫高窟、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真可謂群山巍峨、繁星璀璨。少數民族中如滿族文學巨匠曹雪芹寫出了世界不朽之作《紅樓夢》。所有這些,都顯示出中華民族出類拔革的創造才能,凝聚著我國各族人民對祖國的執著熱愛。

改革弊政,促進祖國社會進步

在我國古代社會,尤其是在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下,對任何改革和創新都採取壓制的態度。因為封建專制主義的統治,以因循守舊為其特徵,它害怕任何的改革和變動,會破壞現行的制度,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在封建專制主義制度下,不管是在經濟、政治還是思想文化方面,如果想前進一步,突破某些陳舊的框框,就要作出艱苦的鬥爭,甚至為此要獻出自己的生命。但是,封建社會的一些有識之士,他們為了國家的富強,民族的繁榮,為了探索科學的奧妙,敢於迎接邪惡勢力的挑戰,勇於捍衛真理而進行艱苦勇敢的鬥爭,這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表現。

如唐代的「永貞革新」,就是以王叔文為代表的一批愛國者,想在政治上革除弊政,增加唐朝國力而進行的一次愛國主義的政治改革。唐朝經安史之亂後,朝政腐敗,藩鎮割據,瀕臨瓦解的邊緣。這時以王叔文為代表的一批革新勢力,反對宦官專權,反對藩鎮割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進行了一些政治改革。但由於反動頑固勢力的強大,「出師未捷身先死」,改革很快就失敗了。革新派全部被貶、被殺,王叔文自己不久也被殺害了。但他們為了改革朝政的愛國主義熱情,還是應當加以肯定的。

再如明末的思想家李贄,為了打破封建傳統思想的束縛,對孔孟之道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和挑戰。他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學家是「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無恥小人。對道學家奉為經典的《六經》,斥之為「道學之口,假人之淵藪」,大膽對它進行懷疑,提出不應「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而應建立「今日之是非」的標準。由於李贄對封建傳統思想的批判觸及了封建統治者的要害,他們就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把他關進監獄,迫害致死,並下令將其著作「盡搜燒毀,不許存留」。李贄敢於衝破封建思想的束縛,對儒家思想進行批判,並為自己的思想獻出了生命,是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

清代末期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挽救民族危亡、祖國河山被列強瓜分的危局,使中國重振昔日大國的雄風,紛紛提出改革清政府弊政,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主張,從而掀起改良主義的浪潮,其典型代表就是戊戍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思想家,用西方的進化論和民權平等思想作武器,宣傳「三世進化」(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民本君末」、「興民權、抑君權」的資產階級政治理論,大聲疾呼變法救亡,要求「速變」、「全變」,批判頑固派的守舊復古和洋務派的「變器不變道」,要求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進行改革。代表維新派左翼的譚嗣同更以「衝決網羅」的氣魄,對封建專制制度、倫理道德、文化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們主張通過自上而下的變法,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以挽救本國的危亡。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皇帝接受維新派建議,下令宣布變法。前後頒布了一系列有關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革舊布新措施,旨在「變法自強」,發展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然而卻遭到以慈禧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勢力的極力反對。9月21日,慈禧囚禁光緒皇帝,重新訓政,並且殺害了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劉廣第、楊銳、林旭維新派「六君子」,大肆搜捕維新派人士,迫使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日本。

變法維新只存在103天就失敗了。但是,維新變法運動是為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具有鮮明的愛國性質。他們要求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資本主義,並提出了更接近於中國社會發展歷史方向的救國方案,比起近代中國地主階級愛國者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而不願意變更社會制度的救國方案,更前進了一大步,因此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維新派衝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提倡資產階級新學,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產生了很大影響,喚起了更多的人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推翻一切反動勢力,建立先進政權

在階級社會裡,反動階級、反動社會勢力和反動制度,代表落後、腐朽的生產關係,是社會進步、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它造成外侮頻擾,山河破碎,餓孚遍野,民不聊生,科學技術落後,經濟發展凋弊。只有振奮愛國精神,堅決打破這些障礙,才能把歷史的車輪推向前進。

在古代封建社會,是秦末、西漢末、隋末、元末、明末農民戰爭的熊熊烈火,沉重地打擊了當時的腐朽統治勢力,才推動後繼的漢、唐、明、清諸王朝初期的「封建盛世」的到來。

在近代,是太平天國的勇猛鬥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潰,才拉開了民族資產階級登場的帷幕,催生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並相應地引起政治、文化諸方面的新變化;是太平天國的反清行動,資產階級改良派與封建頑固派的鬥爭,以及義和團運動,才徹底揭穿了清政府賣國投降的真面目,促進了更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辛亥革命的爆發,從而取得推翻2000年封建帝制和結束200多年清朝統治的勝利成果。

「五四」運動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得中國人民反對中外一切反動派的鬥爭開始進入馬列主義指導下的有覺悟有組織的群眾運動的軌道。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鬥爭,同漢奸賣國賊鬥爭,同一切反動制度鬥爭,經歷了無數次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流血的和不流血的鬥爭,終於開闢了歷史的新紀元,把祖國引上了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康庄大道。

反對民族壓迫和搔擾,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

我國自古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形成的多民族國家。由於各族統治階級對本民族和外民族人民的剝削和壓迫,也由於統治階級的挑撥和離間,各民族之間往往形成種種複雜的矛盾和糾紛,引起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在這種矛盾和衝突中,當然有壓迫與被壓迫之別,有侵擾與反侵擾之分。那些站在正義一邊、反對別的民族壓迫和侵擾者,就表現出一種愛國精神。

如西晉時的石勒,是遷居今山西南部的羯族。由於西晉的腐敗統治,對少數民族採取「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石勒幾次被漢族地主掠賣為奴,受盡了被剝削被壓迫之苦。當時「土庶翫習,侮其輕弱,使其怨恨之氣,毒於骨髓」,這些少數民族都蓄積了很大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所以當石勒乘西晉「八王之亂」的混亂之機起義的時候,得到了廣大的被壓迫的少數民族的支持,很快就統一了北方,並在短時期內使北方的生產有所恢復。據說他死時已達到「租入殷廣,轉輸勞煩,令中倉歲入百萬斛,余皆儲之水次」的程度,所以應該說,石勒與當時少數民族的起義,打擊了西晉的腐敗統治,反對了民族的歧視和壓迫,是一種愛國主義的行為。

同樣,漢族地區的人民反對少數民族的侵擾鬥爭,也是一種愛國行為。如明朝時期反抗瓦刺的鬥爭,就屬於這一性質。瓦剌是蒙古的一部,明朝中葉以後逐漸統一了蒙古各部並強大起來。「土木堡之變」明朝的軍隊慘敗之後,瓦剌的軍隊就逼近北京。他們經常派騎兵到處掠奪財物,擄殺居民,嚴重地破壞了北方的生產。這時以于謙為首的一批愛國主義將帥,積極整頓邊防,增強防禦力量,終於在北京城下擊退了瓦剌的進攻,保衛了北方地區的安定。此後在張居正的主張下,和緩了雙方的關係,加強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使一度緊張的漢蒙兩族關係又恢復了正常。如果沒有于謙當時的愛國主義反擊鬥爭的勝利,也就難於出現以後友好往來的局面。

民族的聯合和國家的統一,符合我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儘管在新中國建立以前,總的說來這種聯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統一也只是相對的,仍保留著某種封建割據狀態。但是,它畢竟給人民帶來和平建設的環境,減少了某些民族統治者為爭權奪利而挑起民族仇殺的機會,排除了分裂時期許多人為的障礙,為各族人民順利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創造了條件,從而有利於促進民族團結和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抵禦外來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必然表現為為維護統一、反對分裂而鬥爭。古代史上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兩次大分裂以後又分別重歸於統一的事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向心力的生動表現。漢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滿族的康熙帝,都為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功績。

到了近代,愛國主義的精神力量,更支撐著我國各族人民的愛國力量,以堅韌不拔的意志,同帝國主義肢解中國領土、破壞民族團結的陰謀;同民族敗類的分裂主義活動,展開了英勇的鬥爭。

例如,19世紀六七十年代,沙俄和英國竭力支持阿古柏反動政權,妄圖把新疆從我國領土上分割出去。1871年沙俄更直接出兵佔領伊犁。面對沙俄的猖狂侵略,各族人民心懷祖國,「所有滿、索倫、錫伯、察哈爾、額魯特各營,以及民人,並有晶河上游土爾扈特貝勒等人眾,均已同心能死,不降俄夷」。在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以左宗棠為代表的愛國者也同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投降派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進軍新疆,迅速恢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我國國土,粉碎了俄、英的分裂陰謀,為維護祖國的統一與民族的團結,做出了重要貢獻。辛亥革命期間,英國駐印度總督唆使西藏一小撮民族敗類,組織武裝叛亂,並派遣英軍入藏。西藏廣大農奴立即拿起刀戟同叛軍作戰,各大寺院數萬僧侶和部分上層愛國人士參加戰鬥,給予英帝國主義肢解西藏的罪惡陰謀以沉重打擊。

歷史一再證明,反對分裂,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我國人民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反對外敵入侵,維護祖國主權和獨立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這裡有兩種對民族壓迫的反抗:一種是反抗中國內部其他民族上層統治者對本民族的壓迫,如祖逖的聞雞起舞、渡江進擊,金太祖阿骨打的抗遼,岳飛的抗金,文天祥的抗元,江陰、嘉定人民的反剃髮鬥爭等等。另一種是反抗來自外部的對中華民族的壓迫,如戚繼光、俞大猷的抗倭;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台灣;康熙帝領導抗禦沙俄侵略的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的勝利等等。所有這些,都集中而強烈地放射出古代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的光芒。

鴉片戰爭以後100多年的歷史更加顯示出中國人民誓死反抗侵略,直至取得最後勝利的堅強性格。在此期間,帝國主義強盜憑藉其軍事、經濟、政治、科技上的絕對優勢,一次又一次地發動對中國的武裝進攻,侵佔了和侵佔過多至幾百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迫中國與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難以數計的侵華特權。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危急最屈辱的時代。

面對帝國主義這個十分兇惡和強大的敵人,中國人民沒有絲毫的怯懦。為了求得民族的獨立解放,捍衛祖國的神聖領土,中國人民一致奮起,同侵略者展開殊死的搏鬥。三元里抗英和義和團運動,就表現了中國人民這種敢於鬥爭、寧死不屈的精神。當然道路是曲折的,歷程是艱苦的,犧牲是巨大的。但是,「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人民不僅毫不氣餒,反抗的怒潮更加風起雲湧,而且從鬥爭、失敗,再鬥爭、再失敗的實踐中,得到鍛煉,學會本領,提高覺悟,使自己的力量逐步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劣勢到優勢的轉化,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既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又驅逐了一切帝國主義勢力,從此結束了帝國主義在我國大陸100多年的半殖民統治。

歷史的考驗是嚴峻的,但是中國人民的愛國精神是經得起嚴峻考驗的。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砸碎身上的鐐銬,贏得進步,贏得光明。

當代申國與現代中國的愛國主義

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

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當代中國,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愛祖國自然就是熱愛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愛國主義就發展成了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一方面既是我國歷史上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另一方面則由於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愛國主義提供了新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礎,賦予了新的含義。社會主義的目的是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共同富裕,消除兩極分化,最終消滅剝削和私有制,消滅階級差別,實現共產主義,使全人類獲得解放。因此,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是最徹底、最高類型的愛國主義,並表現出自己的特點,即同實現祖國前途緊密聯繫;同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緊密聯繫;同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緊密聯繫;同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緊密聯繫;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緊密聯繫。

熱愛祖國首先要熱愛社會主義制度。我國憲法明文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因此,今天講愛祖國就是熱愛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這就包括了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和為建設社會主義奮發工作。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是中國人民100多年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的鬥爭實踐證明的客觀真理,也是建國近半個世紀最基本的歷史經驗。

第一,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學說,從而把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指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制度所取代的必然趨勢。進入20世紀後,列寧根據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這一新的歷史條件,進一步揭示了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特徵和矛盾,論證了帝國主義的腐朽性和垂死性,並領導俄國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和亞洲一批國家,包括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人民革命取得勝利,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所以,走社會主義道路有科學的理論依據,並被歷史實踐所證實。

第二,從中國當時所處的整個國際國內的情況看,在中國要發展資本主義是行不通的。要發展資本主義,必須要有市場,中國是在幾個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無論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都被帝國主義所霸佔,沒有發展餘地。毛澤東說過: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是不允許的,帝國主義「更加依賴殖民地半殖民地過活,決不容許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建立什麼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同時,由於十月革命的勝利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這時,資本主義已更加暴露出弊端。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革命,首先就要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民族獨立,只要是反帝它就成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因為大家的敵人是共同的,這就必然會得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支援,這種支援必須是以社會主義為最後的方向。所以,從國際條件看,發展資本主義已不可能。又就國內條件看,中國的資產階級有一部分已淪為帝國主義買辦,他們歷來就是中國革命的對象,其餘作為民族資產階級的一部分,他們是在帝國主義侵略的縫隙中成長起來的,經濟上顯得特別脆弱,在政治上表現為極大的動搖性,所以靠他們領導來發展資本主義是行不通的。相反,中國的無產階級,力量集中,鬥爭性強,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實現社會主義是這個階級的使命和奮鬥方向。中國共產黨正是根據中國的這種實際情況,依據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堅持了中國革命的社會主義方向。

第三,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也證明了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最後失敗就是一個典型的說明。當歷史發展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後,在中國仍有人總在夢寐以求地想發展資本主義,但他們所有的努力,也無一不是作為夢囈而載入歷史。比如,1927年,蔣介石南京政府成立,當時,人們希望蔣介石能向帝國主義收回主權,發展民族經濟,實現民主政治,蔣介石也曾這樣承諾過。但事隔不久,這其中的一些人已看清蔣政權政治、經濟、軍事完全依賴於帝國主義,聽命於帝國主義。「收回海關」只能是騙人的花招,政治自主也成為一紙空文;相反,蔣介石政權更加仰仗帝國主義鼻息,以此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在國內它是更加法西斯化、軍事化、獨裁化,以政治和經濟手段的結合,變本加厲地榨取人民,包括民族資產階級。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不僅沒有實現,連追隨蔣介石反共的民族資產階級,換來的也是「破產或半破產的境遇」。抗戰勝利後,又有一些中國人士,希望國內長期和平,蔣介石改弦更張,希望由美帝國主義進行干預,讓蔣介石對民族資產階級作出讓步,幻想在中國搞什麼第三條道路。結果蔣介石是決心打內戰,美帝國主義也決心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對要求實現民主政治的回答是李公朴、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的暗殺,對要求發展民族經濟的回答是美國救濟米和大批美國貨湧進中國市場。最後,連民盟等民主黨派組織也被蔣介石的一紙公文打入地下。第三條道路破產了,一些人在教訓中覺悟了。所以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振興中華,必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第四,社會主義制度已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我國已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偉大飛躍。我們的社會主義儘管是初級階段,但已表現了極大的優越性。在政治上實行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幾千年來處於被壓迫地位的廣大人民群眾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包括參加管理國家和管理各項經濟、文化事業的權利。在經濟上消滅了剝削制度,在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主體的基礎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製度。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已不再為地主、資本家發財享樂而流汗賣命,而是為著祖國的繁榮富強,為廣大人民和自己生活的逐步改善而工作和勞動。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教育和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普遍地得到重視和加強;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大公無私、任勞任怨、團結友愛、關心集體、捨己為人、廉潔奉公等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揚。社會主義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等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被人看不起的民族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已基本形成。建國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成就。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引下,我國農業、工業等經濟建設迅速發展,成績喜人。

首先,中國的經濟增長居世界首位。1992年、1993年、1994年中國連續三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長速度,居世界首位。1991~1994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11.7%,世界同期平均增長1.9%,發達國家平均增長1.7%,發展中國家平均增長5.3%,經濟增長比較快的國家如韓國為6.8%,新加坡為8.3%,馬來西亞為8.4%,泰國為7.8%,印度尼西亞為6.7%,印度為3.8%,均低於中國。中國以濟增長速度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經濟總規模不斷擴大,成為世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大國。《世界發展報告》指出:1992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為5061億美元,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之後,居世界第八位。1993年為5811億美元,超過西班牙,居第七位。有人預測,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我國經濟在世界排名可達第四位。

其次,我國的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前列。1994年,我國主要農業產品產量如穀物、棉花、油菜籽、肉類、蛋類居世界首位,茶葉產量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印度。大豆產量居世界第三位,次於美國和巴西。主要工業品如水泥、棉布、煤產量保持世界第一位。粗鋼產量居世界第三位,次於美國和日本。發電量居第四位,次於美國、日本和俄羅斯。食糖產量居第三位,次於印度和美國。化肥產量居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次於沙特阿位伯、俄羅斯、美國和伊朗。

再次,我國躋身於世界貿易大國。1994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2367億美元,佔世界進出口總額的2.59%,居世界第11位。其中,出口額為1220億美元,佔世界出口額的2.47%,居世界第11位,進口額為1157億美元,佔世界進口額的2.68%,居世界第11位;1991~199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率為19.7%,遠遠高於世界同期4.5%的增長速度。

有人認為,我們建國近半個世紀了,至今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如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怎麼能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呢?我國的經濟發展至今還落後於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這是事實,但這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造成的。

首先,要看到的是我們建設的起點很低。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再加上國民黨統治20多年的破壞,整個國民經濟處於極端落後的狀態,我們的建設幾乎是在廢墟上進行的。

其次,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又出現了幾起幾落的狀態。從解放初期的1949年到1957年,從1963年到1966年,還有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這三個階段看,生產力發展是快的,社會主義制度對生產力發展的促進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例,我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增長 10.9%,其中工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8%,這是任何資本主義國家,包括它們的任何「黃金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扭轉了長期停滯徘徊的局面,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極大改善,這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表現。尤其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各國政治動蕩、經濟倒退,而我國仍保持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增長,更加顯示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命力。至於從1958年到1961年和「文化大革命」的10年,經濟發展出現了停滯和倒退。這能和社會主義制度聯繫起來嗎?不能。這恰恰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遭到破壞的結果。

讓我們再和印度作一個橫向比較。中印兩國都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又都曾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中國是1949年取得解放的,印度則是在1948年獲得政治獨立。這兩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自從40年代末各自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後,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1949年印度人均收入略高於我國,工業總產值和主要工業產量都比中國高,但由於社會制度不同,1951年到1980年工業生產平均年增長率中國為12.5%,印度為5.9%;農業生產平均年增長率中國為4%,印度為 2.6%。目前我國的工業總產值和主要工業產品都超過了印度。今天,我國按人均收入已兩倍甚至三倍於印度。印度是資本主義社會,10%的有產者可能比中國人富裕,但90%的普通老百姓,就跟我們差得很遠了。

總之,經過幾十年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我們祖國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取得了歷史上從來沒有達到過的經濟和社會的巨大進步,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道路,並在世界政治和人類進步事業中起著越來越大的積極作用。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它正以排山倒海之力,雷霆萬鈞之勢,磅礴在祖國大地上,而葆其美妙之青春。社會主義是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的。堅持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這是時代對每一個愛國青年的根本要求。

第三,要熱愛祖國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組織。馬列主義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的學說,它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交給無產階級以砸碎鎖鏈、爭得解放的武器。我們黨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因此它能正確地根據人類社會前進的方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可見,黨作為中國革命領導核心的歷史地位,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而且在長期艱苦鬥爭的歲月里,黨逐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優良的作風,正確的工作方法,越來越多地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愛戴。

在革命的年代裡,一切愛國人士從中國共產黨的身上,看到了中國強盛的希望,看到了民族的曙光。他們集聚在共產黨的周圍,把擁護共產黨,支持共產黨,參加共產黨看成是愛國、救國的根本歸宿。

德高望重的朱德元帥,20代初,放棄高官厚祿,遠涉重洋尋找救國救民真理,尋找共產黨。賀龍、彭德懷、羅炳輝等,也都把黨看成希望,把自己參加共產黨看成是實現救國救民理想的唯一道路。所以,在黨處於白色恐怖殘酷統治的歲月里,毅然拋卻萬般榮華,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原國民黨的將軍續范亭,他在1935年曾以血祭中山陵表示救國之心。這位國民黨的中將在中山陵前剖腹自殺,這對蔣介石的投降賣國是一個深刻揭露,對人民的抗日熱忱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後經搶救脫險,在山西和共產黨聯合抗日。1947年8月底,在他臨終前向黨提出了申請,他說:「范亭自辛亥革命以來,即摸索為民族和人民解放的真理,奮勇前進,在幾經波折之後,終於認清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道路,才是中華民族和人民徹底解放的道路……范亭數年來愧無貢獻,然追求真理之志未嘗一日怠懈也。在此彌留之際,我以畢生至誠謹請求入黨。請中共中央嚴格審查我的一生歷史,是否合格……」9月13日,中央追認續范亭為中共黨員。這些老前輩追求真理、熱愛祖國、熱愛黨,自覺地擁護黨的領導,始終是我們學習的光輝榜樣。

無數懷有愛國抱負的人深深懂得,只有依靠黨、擁護黨,在黨的領導下才能組織起中國的革命隊伍、進行改天換地的鬥爭,才會有國家、民族和個人的前途。離開了黨的領導,削弱和擺脫黨的領導,那就必然遭到挫折乃至失敗。譬如,1928年秋,賀龍同志在自己家鄉鬧革命,初回家鄉時,一開始,隊伍也發展到3000人左右,有同鄉、親戚、老部下、老同事,但在最困難時,不少人先後走了,1928年冬只剩下91個人,72支槍。在這遇到嚴重挫折的時候,賀龍向黨呼籲,「紅軍怎麼搞?」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同志和他們聯繫上後,便複信他們,信中介紹了井岡山的經驗,揭示了一個真理:帶好軍隊的根本就是加強黨的領導,包括組織建設和思想上的政治教育。這是人民軍隊唯一的組織支柱和精神支柱。根據黨的指示,賀龍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所以,增強黨的領導的觀念也是無數前輩在長期實踐鬥爭中悟出的真理。

在革命戰爭年代,又有多少人民群眾為了保護八路軍、子弟兵,保護抗日救國的引路人,保護黨的力量而獻出了自己的親人、家庭以至生命,譜寫了多少壯麗詩篇。還有多少愛國志士和革命青年在抗戰時期冒著生命危險,衝破國民黨重重阻撓而奔向延安,他們不住高樓,卻嚮往著窯洞;他們不食魚肉海味,卻以吃小米、包穀為榮;他們不著綾羅綢緞,卻以穿粗布為自豪,是傻嗎!不是。而是愛國之心倍切,救國之情倍急,追求真理,嚮往共產黨,立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組織下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貢獻自己的一切,表現了中華民族兒女高度的愛國壯志。所以愛國和熱愛、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結合在一起,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用生命和血汗把它凝結起來的一個結論。

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黨,所以它能在實踐中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總結經驗,改善黨的領導;能在實踐中戰勝黨內「左」的和「右」的錯誤,克服陰暗面,保證黨的正確領導。我們的黨是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敢於正視並有力量糾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例如,建國幾十年來我們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也有過失誤甚至是嚴重失誤。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黨之所以具有偉大力量,並不在於它能保證黨內絕對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消極現象,而在於它能夠自己起來克服缺點,糾正錯誤,戰勝一切異己力量的破壞。目前,我們黨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組織狀況等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缺點,甚至存在較嚴重的腐敗現象。但是黨正在採取各種措施解決這些問題。黨以人民利益為重,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優良作風武裝、加強法制,堅持改正缺點,修正錯誤,依法治國治黨,這正是黨的力量所在。真誠的愛國者應該懂得祖國的命運、前途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不可分割的,把熱愛祖國和熱愛中國共產黨統一起來也是一切真誠的愛國者必須確立的基本立場。

宏揚愛國主義傳統,增強民族自信心

在中華民族文字記載的400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愛國主義從來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但具有把各族人民緊緊團結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偉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是中華民族歷代優秀人物建功立業的巨大原動力。古往今來,無論是那些對歷史做出重大貢獻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藝術家,還是那些在祖國歷史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千千萬萬普通勞動者,啟迪、指引他們建功立業的一個共同思想因素就是愛國主義。他們的成長與發展,他們的貢獻與成就,無不是在愛國主義的事業中得到實現的。事實證明,愛國主義是我們建功立業的精神動力。因為,強烈的愛國情感,能夠激發人的聰明才智。因此,作為當代的青少年要繼承和宏揚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優良愛國主義傳統,應該樹立三個方面的觀念:

首先樹立民族自信心,建設偉大祖國。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經過各族人民幾千年艱苦奮鬥,創造出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中國成為人類歷史上文化發達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並曾長期居於世界文化前列,對整個東方以至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進入20世紀,中華民族又展翅騰飛了。我們民族已有兩次騰飛,一次是本世紀初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帝制,一次是本世紀中葉新中國的成立和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與社會主義建設。現在我們正在進行第三次騰飛,目標就國內而言是兩大項,一是香港和澳門回歸,實現祖國的統一;一是到本世紀末實現「三步走」的戰略目標,使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國家更加富強。

作為中華兒女,不能不為此感到自豪和驕傲,不能不激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魯迅先生曾說過:「中國唯有國魂是最可貴的」。「我們有並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這種民族精神是鼓勵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動力。作為青少年,應該從小培養對中華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爭做「中國的脊樑」,爭做「中國騰飛」的棟樑。

我們要培養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要同民族虛無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兩種傾向作鬥爭。當前要重點批判民族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就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自卑感。例如有人認為「祖國落後,有什麼可愛?」有人覺得資本主義國家樣樣都好,中國則一切都不行,在外國人面前低聲下氣,卑躬屈節,對振興中華缺少信心;極少數人甚至在涉外活動中做出有損人格、國格的事情來。這種民族自卑心理是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新中國成立以後已經受到有力的滌盪,但尚未徹底肅清;加之我們工作上的失誤,人民生活改善得不快,使我們沒能取得本來應該取得的更大成就,在生產和科技上拉大了我國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對外開放以來,一些人又不能歷史地、全面地、辯證地看待我們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與現狀,這就造成了民族自卑感在一些人特別是一部分青年身上有所表現。認為資本主義國家什麼都好,中國萬事不如人,因而對祖國喪失信心,也是一種錯誤觀念。在世界歷史上,中國長期居於先進地位,只是到了最近幾個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腐朽統治,特別是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掠奪,中國才貧困落後了。據統計,從鴉片貿易開始,1800年到1838年中國流失3億元以上。從鴉片戰爭到清政府垮台,僅對外賠款一項,累計將近白銀13億兩。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遭受巨大損失,死傷兩千多萬人,財產損失上千億美元。所以說,帝國主義的入侵是中國貧窮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每個國家都有它的長處和短處,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管理等方面的先進東西,我們要認真學習,結合中國國情,使之為我所用;而對於他們的剝削制度,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則要堅決反對和抵制。歐美和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達到今天的生產和科技水平,多的花了幾百年,最少的如日本也有100多年。新中國建國至今才不過40幾年,而且是在極其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上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的,用幾十年的時間取得了現有的巨大發展,這在國際上即使是敵視我國的人士也不能不承認我們的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一部資本主義發展史,是資產階級對內殘酷剝削無產階級,對外掠奪被壓迫民族的歷史。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建設,何況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需要探索規律,需要積累經驗,需要付出代價和時間。凡此種種,都說明民族虛無主義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

中國人民歷來提倡革命的骨氣、志氣,注重民族氣節。我們應該發揚這種骨氣、志氣和氣節,同一切民族虛無主義的錯誤言行作鬥爭。

其次,樹立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

前面講過,祖國的生存與發展是每個社會成員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祖國的治亂興衰關係著每個社會成員的安危榮辱。祖國利益和個人利益是全面與局部關係,局部必須服從全局。沒有祖國的利益,就沒有個人的一切。在近百年的革命歷史上,許多革命先烈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1911年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方聲洞、林覺民;為無產階級事業而獻身的方誌敏、楊靖宇,就是光輝的典型。方聲洞在起義前夕給家人的絕筆書中寫道:「夫男兒存世,不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雖奮鬥而死,亦義所應爾也。」林覺民致妻子的絕筆書中說:「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幸福也。」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中立下鋼鐵誓言:「假使能使中國民族得解放,那我又何惜於我這一條蟻命!」楊靖宇率領東北抗聯的小分隊被日本侵略者長時間圍困在林海雪原中,糧食斷絕,堅持戰鬥,後來只剩下他孤身一人。敵人喊話要他投降,他大義凜然地高呼:「共產黨員寧死不投降,為革命犧牲沒有什麼可惜!」壯烈犧牲後,敵人解剖他的腹部,發現胃裡只有草根和樹皮。在這些革命者看來,比起個人生命,家庭幸福,祖國的利益不知要寶貴多少倍,高出多少倍。

我們今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就要從小以滿腔的熱情和主人翁精神,關心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堅持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當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能夠自覺地將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並與一切違反國家利益的思想和行為作鬥爭。要把愛國熱情傾注到我們的學習中去,努力使自己成為又紅又專的建設人才。

最後,樹立艱苦創業、積極進取、勇於獻身的精神。

中華民族一向以刻苦耐勞和積極進取著稱於世。在中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為了祖國的獨立和富強,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這是中華民族可貴的優良傳統。當前我們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和先進工業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要徹底改變這種局面,使古老的中華民族煥發青春,則需要全國人民奮發圖強,積極進取。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終有一日要成為祖國事業的支柱。因此,從小就應培養和樹立艱苦創業、勇於進取的精神。「初唐四傑」之一的少年王勃,在他的不朽名篇《滕王閣序》中有「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壯語。只要我們不怕困難,樹立艱苦創業,積極進取的精神,就一定能用我們的雙手徹底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面貌,使人民富裕起來,使祖國強盛起來。

自覺維護祖國的安定團結

政治穩定,人民團結一致,是國家繁榮昌盛的標誌,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條件。同時,國家的安定團結,也是我們個人學習、生活、工作和成長的前提條件。動亂的局面,不僅破壞經濟發展,而且妨礙人才成長。只有在安定團結的環境中,我們才能潛心攻讀,健康發展,各種專門人才才能一批又一批地成長起來。總之,我們一定要深刻記取歷史的經驗教訓,認識動亂是國家、人民和我們個人的災難,安定團結是國家和我們個人的幸福。

我們要培養自覺維護國家安定團結的意識。為此,首先要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全面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國家安定,人民團結,必須要有牢固的政治基礎,即要有一致的政治共識,明確的政治方向,統一的政治領導,共同的發展道路。在我國現階段,這個政治基礎就是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全國人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面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才能有效排除「左」的政治干擾,形成正確的政治共識,做到統一目標,統一行動。現階段,離開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就可能重犯以階級鬥爭為綱,以政治運動為中心的錯誤;不搞改革開放,社會就會重蹈過去文革的復轍,再犯「左」的錯誤;放棄四項基本原則,資產階級自由化就會泛濫成災,造成嚴重政治混亂;不要黨的領導,全國就會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因此,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就是要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全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我們治國安邦、富國強民的法寶,也是我們每個愛國者應當遵循的最高準則。

其次,我們要自覺遵紀守法,同違法亂紀行為作堅決鬥爭。我們的祖國地域寬廣,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距很大。我們要在這樣廣大的區域,這樣眾多的人口中形成秩序,保持穩定,就要人人遵紀守法,自覺規範行為。按照法規和紀律的要求,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各守其章。對違法亂紀行為,要堅決予以制止,進行鬥爭。如果有章不循,有法不守,有紀不遵,就會由個別違法亂紀,導致局部不安定。對局部的不安定事件如果聽之任之,不予鬥爭,就會擴大事態,導致動亂。因此,為了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團結,我們要學法、懂法,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敢於同違法行為作堅決鬥爭。

第三,我們要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也要對自己的言行及其後果負責。一個真正的愛國者既應當對國家和人民負責,也應當對自己的作所作為負責,使自己的一言一行符合國家和人民的要求,有利於國家穩定、人民團結的話和事就說就干。把國家的安定團結同自己的言行後果聯繫起來,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珍惜祖國的安定團結。

維護民族大團結,為祖國統一而奮鬥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鬥、生活在這片遼闊而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儘管各個民族之間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過衝突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民族之所以能夠融合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幾千年的變故與動蕩而永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著作用。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這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礎。我們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在愛國主義的旗幟指引下,我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趕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才誕生的。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結果。

社會主義祖國的成立,使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視,實現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團結,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在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共同鬥爭中。各民族之伺交往與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正是這種民族的大團結,大統一、大交流,有力地促進了各民族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

但是,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國際上的敵對勢力,一直蓄意挑撥我國各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係,企圖分裂、肢解我們統一的社會主義祖國。極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也極力鼓吹民族獨立,脫離社會主義祖國這個大家庭。他們分裂陰謀雖然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對,不可能得逞,但他們的破壞活動也決不會停止。在當前世界上許多地方民族衝突加劇,民族戰亂不斷的情況下,我們每個人都要從中華民族的大局出發,從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我國多民族統一的傳統出發,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堅決同破壞祖國統一的言行作鬥爭。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由於我國各民族已經形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因而民族發生分裂,必然引起社會動蕩,甚至導致戰爭發生,這樣對國家、對民族、對每個人都會帶來損失乃至災難。相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環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從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支持,共同發展。民族團結就發展,民族分裂就倒退,這也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發展所得出的結論。

另外,我們還有進一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艱巨任務。台灣、香港、澳門是祖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由於歷史的原因,還沒有回歸祖國。1997年,香港按照中英聯合聲明的原則,按照「一國兩制」的構想,回到祖國的懷抱。澳門也將在1999年回歸祖國。海峽兩岸的廣大民眾和社會團體,也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進行廣泛接觸,開展合作交流,促進統一大業早日實現。我們廣大學生,要了解祖國的歷史,關心祖國統一,促進祖國統一。反對和抵制台灣獨立和「一中一台」的分裂主張。為完成祖國的統一大業而奮發圖強,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從而保證有強勁的力量,雄厚的基礎來實現祖國的統一。

為祖國富強而努力學習

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建設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強國,是新時期中國人民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它要求每個人要樹立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在各自的學習和工作崗位上,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為振興中華,實現四比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我們所從事的學習和工作,都是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必不可少的。立足本職,堅持崗位,搞好學習和工作,就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行動。對青少年來說,愛國主義的主要表現就是要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過硬本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有用人才。

愛祖國不能光有熱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持之以恆的行動。學習和工作的實際行動,才能實實在在為祖國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我們知道,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各國為了發展經濟,展開激烈的國際競爭。這種經濟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又是人才的競爭。所以,各個國家都把科學和教育擺到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重視人才的培養、引進、開發和使用。我國把科學、教育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點,把教育作為關係祖國前途和命運的希望工程來進行建設,提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許多地區還提出了科教興市、科教興縣、科教興農等口號和措施。所有這些,都向我們青少年提出了一個十分現實的問題:國家急需人才,我們怎麼辦?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現代科學技術正突飛猛進地向前發展,新學科、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湧現,我們既要學習科學文化基礎理論,又要掌握最新科學技術知識,進入現代化高科技發展前沿,使我們學習的面廣量多,難度大,任務重。我們有沒有勇氣攀登現代科學文化高峰,能不能發揚英勇頑強的拼搏精神來對待學習,這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衡量我們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表現的主要尺度。

如果我們不具備相當程度的科學文化水平,沒有紮實的現代比科學技術知識,講愛國主義也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要做愛國者,首先要認清我們的學習所面臨的形勢,明確我們學習的任務和責任,把自己的學習活動與祖國的建設事業聯繫起來,把自己的學業成績同祖國的前途掛起鉤來,樹立為祖國富強,為造福人類而發奮學習的遠大理想。我們決不能把自己的學習看成是個人的私事,把學習的好壞只看作個人的得失。否則,我們就會喪失祖國和人民這個強大的力量源泉而陷於個人的狹小圈子,目光短淺,動力不足,不可能成為受人民歡迎的有用之才。我國著名鐵路工程技術專家詹天佑曾告誡青年人,凡事要以國家為重,勿以私利為念,他說:「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我們要以我國知識分子的優良傳統為榜樣,做一個愛祖國,愛科學,有志向,有作為的有識之士,做一個為祖國科學文化事業奉獻一切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現代中華優秀兒女的愛國主義

「我要為中國人出口氣」

1917年,葉劍英投筆從戎,考入雲南講武堂學習軍事。

當時,葉劍英學習的是炮兵知識,炮科的教官是一個日本人,極其狂妄,根本看不起中國學生。他仗著自己會日本劈刀術,經常找中國學生比試,以對方敗在他的刀術下為樂,大肆侮辱中國學生。葉劍英對此非常氣憤,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打敗這個日本人。於是,他努力自學劈刀術,每天起早貪黑,從難從嚴要求自己,無論颳風下雨,從不間斷。

半年以後,葉劍英拿著劈刀主動找日本教官,提出比試的要求。不可一世的日本教官從不認為一個中國人能與他的武功相比,便擺出一副必勝無疑的架勢傲然接招。不過幾招下來,日本教官就氣喘噓噓,只有招架之力,全無還手之功。見勢不好,只好使出絕招,暗下毒手妄圖拼個魚死網破。葉劍英眼疾手快,敏捷地一閃,趁勢將對方死死卡住,使其無法動彈,並從容地說:「我要替中國人出口氣!」

昔日耀武揚威的日本教官敗在中國學生的手下,圍觀的中國學生無不拍手稱快。

「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劉伯堅,不幸於1935年3月在戰鬥中被俘,被國民黨關進監獄。在獄中,他以給兄嫂的名義,實際上是給黨組織和同志們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首先表明自己被俘後的態度,他寫道:「弟不意現在尚留人間,被押在大庚粵軍第一軍軍部,以後結果如何,尚不可知,弟準備犧牲,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為了不使組織上和同志們想方設法去營救他,他在信中寫道:「你們接我信後,必然要悲痛非常,必然要想辦法來營救我。這對於我都不須(需)要。」「我為中華民族爭生存,爭解放,走的是正確的道路。」不能為了達到出獄目的,而做那些「只是對我增加無限侮辱」和「喪失革命者人格」的事。

最後,他為表明他犧牲的決心,把他3個年幼的孩子託付給黨組織和同志們,他寫道:「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房,托3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著諸兄嫂。我四川的家聽說早已破產又被抄沒過,人口死亡殆盡,我已8年不通信了。為了中華民族就顧不了家和個人,諸兄嫂明達。」

1935年3月,劉伯堅在大庚英勇就義。

留洋先除盡自己的洋奴氣

1918年,年僅17歲的陳毅,為了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實現改造中國的遠大理想,考入成都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準備去法國留學。在學習中,由於他刻苦努力,很快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陳毅和一些同學剛剛結束法語培訓,由成都到重慶,準備乘船去上海。當時,從重慶去上海的輪船只有三條。一條是英國船,乘英船的乘客,每人可得到一條毛巾或床單等贈品;另一條是日本船,乘客也可以得到洋傘等紀念品;第三條是中國船,乘這條船不但沒有任何紀念品,而且還簡陋、雜亂。因此,有些同學就提出坐英國船或日本船,陳毅卻堅決反對。他曆數在重慶街頭看到的高鼻子洋人散發哈德門煙,而有些中國人卻貪婪地得小便宜的行為,是一種沒有民族氣節的行為。殊不知這些外國人正是用這種辦法來盤剝我們中國人,以牟取他們更大的利益。聽了陳毅的這番話,大家一起登上了中國的客輪。上船以後,陳毅又告誡大家說:「我們是為了救國才去留洋,那麼,去留洋就得先除盡自己身上的洋奴氣!」

「我是中國人」

1931年,蔣介石為阻撓吉鴻昌將軍抗日,強迫他去美國「考察」。那時,在西方國家,中國人處處受歧視。一次吉鴻昌和國民黨使館的一位參贊一同郵寄包裹,隨同的參贊在郵局裡要吉鴻昌別說自己是中國人,要說是日本人,這樣才會受到禮遇。

吉鴻昌聽了十分憤慨,他怒不可遏地一把抓住參贊的衣領說:「你覺得做一個中國人丟臉?我覺得做一個中國人光榮得很!我吉鴻昌誓死不當洋奴!」他回到住處,當即用一塊小牌寫上「我是中國人」,並佩戴在胸前,出入美國人群之中。

剖腹吟詩為憂國

1935年12月26日清晨,在南京紫金山麓雄偉的孫中山先生陵園裡,一位年約40歲出頭的中年漢子,身穿藍布棉袍,肩披黑色呢大衣,頭戴禮帽,手持手杖,神態十分莊嚴,由下而上,沿著長長的石階朝陵墓走去。進入陵堂後,他默默站立幾分鐘,便從身上掏出一把鋒利的尖刀,朝著自己的腹部猛刺,頓時他倒在血泊之中。他就是曾經迫隨孫中山進行民主革命的老同盟會員,此時是國民黨中將的續范亭,他這次到南京是來參加國民黨五大的。當時的中國,東北已被日本侵佔多年,華北正處在危急之中。他途經北平,目睹「一二·九」愛國運動興起,看到青年學生可歌可泣的愛國行為,心中便產生一種民族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因此,他抱著一個強烈的願望來參加大會,想以一個老國民黨員的身份在五大會上呼籲團結抗日。可是他到南京後,見到的卻是遍地笙歌,一派「昇平」的景象。在五大期間,前來開會的代表和中央委員,為了能當選下屆委員,紛紛請吃送禮、舉辦舞會,玩弄各種花招,對於抗日救國大事卻隻字不提。面對此情此景,續范亭深感絕望,便獨自來到孫中山先生靈堂前剖腹自殺,由於搶救及時,倖免殞命。

當時,人們在他的大衣口袋裡,發現一張血跡斑斑的紙,寫著絕命詩五首,其中一首是:

赤膊條條任去留,丈夫與世何所求?

竊恐民氣摧殘盡,願把身軀易自由。

1947年9月12日,續范亭彌留之際,中共中央根據他的申請和一生表現,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教授投筆從戎

楊秀峰,出身於「世代書香」門第,他留學法國,回國後曾任過幾所大學的教授。在著名的「一二·九」愛國運動中,他和廣大青年學生戰鬥在一起,與反動政府作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黨的領導下,他用多種多樣的形式,組織集會、撰寫文章,揭露國民黨反動政府對日妥協投降的醜惡面目。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紛紛南逃,漢奸和親日派到處散布民族失敗主義。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中國共產黨及時地提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進行軍事總動員等十大救國綱領。號召動員一切力量為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楊秀峰響應黨的號召,投筆從戎,率領平津一批愛國青年奔赴抗日第一線。在冀西開闢抗日革命根據地,很快地組織起一支有幾千人參加的冀西抗日游擊隊,楊秀峰擔任司令員,開展敵後游擊戰,建立革命根據地。一位頗有名望的大學教授,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服從黨的需要。毅然地從安靜的書齋、課堂走上硝煙瀰漫的抗敵戰場,成為指揮部隊作戰的司令員,這是多麼難得的壯舉呵!

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童第周和妻子在四川誼賓的一個鎮上教書,一天,他回到家就興奮地對妻子葉毓芳說:「我找到了一件寶貝!」原來,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鎮上一家舊貨店裡放著一架舊顯微鏡。這是他們夫婦夢寐以求的東西。妻子一聽,二話沒說,馬上和童第周一起到店裡去。這架顯微鏡十分破舊,但是勉強湊合能用,他們沒有錢買新的,能有這麼一台就不錯了。

「這架顯微鏡多少錢?」

老闆打量著這對夫婦,憑經驗斷定,他們是真心想買的,就說:「六萬元(偽幣),不多吧?」

「六萬元?」童第周夫婦一下驚呆了,這相當於他們兩個人兩年的工資,他們只好離去。第二天,他們又去看,老闆居然還漲了價,要賣「六萬五千元」了。夫妻倆下決心,為了搞科研,非買不可。他們向親友借錢。「可是,我們說不定多少年都還不清這筆債呀!」妻子說。「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寧可一輩子受窮!」童第周回答。

他們終於湊足6.5萬元,買下了這台顯微鏡。有了它,童第周進行胚胎學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震動了國際生物界。

留學是為祖國的強大

1937年6月,24歲的錢三強由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嚴濟慈帶領,到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居里實驗室留學。居里夫人的女兒伊萊娜和女婿約里奧接待了他們。新的生活開始了。錢三強住在大學生宿舍里,每天按時到實驗室工作,晚上則在宿舍整理資料和看書學習。

居里實驗室有著緊張的節奏和高速的效率,錢三強工作得格外勤懇踏實。別國的留學生外出遊玩時,他總是關在實驗室里;別國留學生做實驗只動嘴,不會動手,他卻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還常常幫助別的同學,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新的東西。

在學好本專業的同時,他意識到回國後,一切都得靠自己動手,必須掌握更多的知識才行,於是,他徵得伊萊娜的同意,學習放射源的製備工作的步驟,還逐漸搜集了一些長周期的元素,回國後推動了國內化學研究工作。1948年,錢三強謝絕了一切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國。他的導師伊萊娜居里夫婦在鑒定書中寫道:「十年間,在那些由我們指導的同代人當中,錢三強最為優秀,我們這麼說,並非言過其實。」後來,錢三強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組織「兩彈」研製做出了卓越貢獻。

用鮮血寫成不朽遺作

《可愛的中國》是被人們廣泛傳頌的名作,她的作者是革命先烈方誌敏。方誌敏出身貧寒,從進入高等小學堂讀書,就開始懂得熱愛祖國的道理,積极參加反封建反帝國主義的鬥爭。後來,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成長為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1923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5年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擺在方誌敏面前的道路有兩條:投降或者犧牲。投降當然辦不到,越獄也不可能,只能慷慨就義。他深知自己的生命不會很久了。方誌敏想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進行戰鬥,於是拿起了筆同敵人作鬥爭。

方誌敏一提起筆,往事湧上心頭,浮想聯翩。他想起災難深重的中國,想起了帝國主義者踐踏中華國土如何耀武揚威,想起了帝國主義如何對中國人民凌辱,想起了祖國——母親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想起這一切,方誌敏熱血沸騰,奮筆疾書,歌頌祖國母親,寫下了振奮人心的不朽遺作《可愛的中國》。他以滿懷的激情寫道:「朋友!中國是生育我們的母親。這位母親是蠻可愛的。以言氣候,中國處於溫帶,不十分熱,也不十分冷,好像我們母親的體溫,不高不低,最適宜孩兒偎依。以言國土,中國土地廣大,縱橫可數千里,好像我們的母親是一個身體魁大、胸寬背闊的婦人,不像日本姑娘那樣苗條瘦小。中國許多有名的崇山大嶺,長江巨河,以及大小湖泊,豈不象徵我們母親豐滿結實的肌膚上之健美的肉紋和肉窩?中國土地的生產力是無限的;地底蘊藏著可開發的寶藏也是無限的;廢置而未利用起來的天然力,更是無限的,這又豈不象徵著我們的母親,保存著無窮的乳汁,無限的力量,以養育四萬萬的孩兒。」「咳!母親,美麗的母親,可愛的母親,只因為受著人家的壓榨和剝削,弄成貧窮已極;不但不能買一件新的好看的衣服,把你自己裝飾起來;甚至不能買塊香皂將你全身洗擦洗擦,以致現出怪難看的一種憔悴襤褸和污穢不潔的面容來。啊!我們的母親太可憐了,一個天生的麗人,現在卻變成叫化的婆子!」「帝國主義可怕的惡魔正在包圍著我們的母親,吸她的血,割她的肉……」「朋友們,兄弟們,趕快起來,救救母親呀!」「朋友,從崩潰毀滅中,救出中國來,從帝國主義惡魔生吞活剝下,救出我們的母親來,這是刻不容緩的了。」

方誌敏在陰冷低矮潮濕的牢房裡,腳帶鐐銬,備受嚴刑拷打,以及肺病的折磨,身體十分虛弱,死神隨時都在召喚著他,儘管如此,他對祖國未來充滿著希望和信心。他堅信能造出萬里長城和開鑿千里運河的中華民族,一定能創造一個光明的中國。

「到那時,中國的面貌將會被我們改造一新。所有的貧窮和災荒,混亂和仇殺,飢餓和寒冷,疾病和瘟疫,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的滅殺中華民族的鴉片毒物,這些等等都是帝國主義帶給我們的可憎的贈品,將來也要隨著帝國主義的趕走而離去中國了。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下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仇殺,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凄涼的荒地!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地立在人類的面前,而生育我們的母親,也會最美麗地裝飾起來,與世界上各位母親平等的攜手了!」

《可愛的中國》字字句句都體現了方誌敏對祖國母親的深情熱愛,對人民的無限忠誠,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心。那麼,是什麼力量使他這樣不屈不撓的戰鬥呢?還是用《獄中紀實》中記的他當時寫的一首詩來回答吧!

「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

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

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

乃是宇宙的真理!

為著共產主義犧牲,

為著蘇維埃流血,

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

方誌敏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對祖國母親堅貞不渝的赤子之心,是千千萬萬中華優秀兒女為拯救祖國危亡,流血犧牲的縮影。

八女投江

1939年秋天,8位抗日女英雄的壯舉發生在牡丹江畔,史稱「八女投江」。

冷雲、楊貴珍、胡班長、小黃、小王、小郭、小張、安大姐8個好同志接受了到牡丹江對岸去活動的任務。這天晚上,他們越過敵人幾道封鎖線,來到牡丹江畔一個叫刁翎的地方露營。半夜,附近突然響起槍聲。胡班長急忙將大家叫醒。這時,山坡的前面和左右兩面,不斷地射來子彈,她們被包圍了。經過商量,她們準備悄悄地摸下山坡,可敵人里三層外三層,她們摸了幾個方向都走不了。胡班長改變戰術,分兩組交替向薄弱點突圍,終因敵眾我寡而失利,有幾個人負了重傷。

突圍不成,背後又是大江,嚴峻的局面擺在她們面前。「堅決和敵人血戰到底!」她們下定了犧牲的決心。

經過幾番的抵抗,她們的子彈打光了。敵人已經發現山坡上戰士的彈藥不多了,便一個勁地喊:「抓活的!」敵人的包圍圈越來越小。當他們發現山坡還有8個戰士而且都是女兵的時候,便更加瘋狂起來。

她們擊退圍在近前的敵人。短暫的戰鬥間隙,胡班長深情地望了望洶湧的牡丹江,幾個姐妹的目光會意地聚在一起。

當敵人再一次發起衝擊時,8個女戰士已經邁身向江邊撤去。

敵人瘋狂地向江中射擊,企圖阻止她們過江,以便「抓活的」。

8個女英雄毫不理會。她們相互攙扶著,拖著負了傷的身子,頑強地向江中挺進。走向波峰浪谷中,直到被江水吞沒。

赤誠愛國,貢獻蓋世

錢學森於1935~1938年在美國留學,獲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和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43年,美軍方委託他同馬利納合作研究用火箭發動推進導彈這一重大軍事課題,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是當時世界公認的力學界和應用數學界的權威和流體力學研究的開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氣動力學家,現代航空科學與火箭技術的先驅,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軍方曾高度讚揚他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是製造遨遊太空和航天器技術的「關鍵人物」。憑他取得的科學成就,無疑是能擁有金錢、地位、名譽和舒適的生活條件的。可是當他得知人民的新中國誕生後,心潮澎湃,興奮不已,毅然放棄這一切,決定離開美國踏上歸國之途以報效祖國。

錢學森要回中國大陸的願望深深激怒了美國當局,當年美國海軍次長揚言:「我寧可把這傢伙槍斃了,也不讓他離開美國。無論在哪裡,他都抵得上五個師。」美國聯邦調查局立即採取種種手段,進行恐嚇、誣陷、非法搜查、監視,直到把他關押在一個海島上達半月之久,還指使看守人晚上每隔10分鐘到他住處開亮一次電燈,折磨得他不能入睡。所有這一切,反而堅定了錢學森回歸祖國的決心。經過幾年的艱苦曲折,1955年10月28日,錢學森終於回到了祖國。從此,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新中國的科技事業。1956年4月,在中央軍委會議上,他提出了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和設想,同年10月被委任為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對我國導彈研究製造和國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是我國航天事業的元勛。

1989年8月,錢學森獲國際小羅克韋爾獎章,江澤民總書記和李鵬總理把他的榮譽稱為「中國人民的驕傲」,讚譽他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具有的光輝品質」。

「我回到自己的祖國一點也不後悔」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國外享有盛名。在當代中國,凡上過學的人,華羅庚這個名字,幾乎人人皆知。

新中國成立以前,華羅庚在美國伊利諾大學執教,當時他的數學成就已經威震全球。在生活上他有洋房、汽車,有的大學不惜重金,聘請他為終身教授。可是當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時,在太平洋西岸的華羅庚,感到祖國有希望了,自己再也坐不住了。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再也牽不住他似箭的歸心。他說:「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自己的祖國的。」「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該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和發展而奮鬥。」1950年2月,他拋棄終身教授的職務及洋房、汽車,悄然離開了西半球,乘坐一條郵輪,經過日日夜夜地顛簸,回到祖國懷抱。從此,華羅庚開始了新的生活,用自己的科學知識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在數學的研究應用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79年華羅庚應邀訪問英國並進行講學,一位女學者問道:「華教授,您不為自己回國感到後悔嗎?」華羅庚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國一點也不後悔!我回國是要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做些事情,並不是圖舒服。活著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祖國……」

為甩掉「中國貧油論」獻心血

我國卓越的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蒙古族人李四光,自幼勤奮好學。有強烈的求知慾望。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又考入英國伯明翰大學,先學採礦,後又感到採礦離不開地質,覺得中國地大物博、礦藏豐富,但科學技術落後,如果中國人自己不能找礦,只能給洋人當礦工。為了開發祖國地下資源,實現國強民富,他決定改學地質。學習結束後,他拒絕了外國人的高薪聘用,毅然離開英國,於1920年回國。

李四光回國後,他一面從事教學工作,盡職儘力培養地質人才;一面孜孜不倦地從事艱辛的科學研究工作。30年代中期,他寫了《冰期之廬山》一書和其他有關中國冰川的文章,為我國第四紀地質學的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的篇章。他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的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運動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創立了「構造體系」這一地質力學的基本概念。地質力學的創立,是李四光在地質學理論上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地質學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地質學界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黑暗的舊中國,李四光始終抱著「科學校園」的理想,一心一意地進行地質科學的教學和研究,與政治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抗日戰爭爆發前,國民黨政府以「軍事要地」為由,下令炸毀了他嘔心瀝血在鄱陽湖畔建立的第四紀冰川陳列館。李四光如切膚之痛,漸漸感到在反動政府統治下,「科學校園」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抗戰爆發後,蔣介石以商討抗日為名召見一些學者、教授,李四光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極為不滿,斷然拒絕邀請。但李四光始終是一位赤誠的愛國者,無論從事教學工作,還是科研工作,他總是以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教育學生、啟迪青年一代的覺醒。在生活實踐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黨身上。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堅持內戰、獨裁,於1946年悍然挑起全面內戰。李四光看穿了國民黨的本質,深感在國民黨統治區,民不聊生,無法繼續進行科學研究工作,試圖脫離國統區。根據周恩來的指導,李四光於1948年以出席英國國際學術會的名義,會後暫留英國。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誕生,李四光衝破國民黨政府的阻撓和威脅,當機立斷,獨自一人秘密離開英國,輾轉法國、瑞士、義大利,12月25日由熱那亞乘船,經過3個多月的重洋漂渡,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長期以來,洋人一直認為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1922年美國希萊克威爾德教授來中國調查地質,回去以後武斷地提出了「中國貧油論」的觀點。認為中國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地區都不會有大量的石油。「中國貧油論」由此流傳開來,西方國家以為中國只有依靠外國石油才能存在。李四光對洋人「中國貧油論」的觀點一直持懷疑和反對態度。他認為中國很多地區蘊藏有可開採的石油。但在舊中國,李四光為祖國尋找石油資源,開發油田的夙願一直未能實現。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石油問題。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人徵詢李四光對我國石油資源的看法,並希望他提出對策和意見。李四光根據自己數十年來對地質力學的研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非常豐富的,關鍵是抓緊做好地質勘探工作。並提出先找油區,後找油田的方針。打破了以往局限在西北一帶找油的狀況,在全國範圍內開展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即:青海、西康、雲南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華北平原。在他的科學理論指導下,我國的石油資源勘探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發現了大油田。

1960年,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李四光的建議組織了松嫩地區大會戰。經過了3年的苦戰,終於拿下了大慶油田,搶了個「金娃娃」。1963年12月5日,新華社報導: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了。李四光為祖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隱姓埋名」研製兩彈

鄧稼先是世界一流的核科學家之一。他出生在舊中國,在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園裡長大。從小熱愛科學,渴求知識,立志做一名科學家。在抗日戰爭中,由於不願在日本的鐵蹄下生活,隻身離開北平,考取了西南聯大,畢業後又回北平在北大任物理系教授,後因為看不慣美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黑暗統治,一氣之下他出了國,決心闖出一條科技救國的道路來。1950年8月,鄧稼先先生在美國完成了關於粒子方面的論文,榮獲博士學位後,毅然離開美國,踏上了歸國的航程。從此,他的生命就和祖國的核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1956年1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央有關工作會議上表示:在當今世界,如果我們想免遭他人的欺侮,我們就不能不擁有原子彈這個東西!

1958年,在著名科學家錢三強的舉薦下,年僅34歲的鄧稼先挑起了發展我國核事業的重擔。當他第一次跨進我國核武器研製的殿堂時,眼前是一片空白,組織攻關,談何容易。他手下只有從名牌大學裡分來的20多個畢業生,他的手裡只有3本書。這3本書分別是柯朗特的《超音速與衝擊波》、澤爾多維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維森的《中子輸運原理》。

50年代中期,中蘇關係頗好。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曾表示支持和幫助中國發展核工業,兩國政府就此事達成了一項協議。據此,前蘇聯提供設備並派來了一個專家小組,但實際上他們的支持和幫助是不真誠的。正當我國原子工業取得進展之際,赫魯曉夫提出了把我國置於他的控制之下的要求。其要求遭到了毛澤東拒絕後,他背信棄義,於1956年6月,撕毀協議,拒絕為我國提供原子彈樣和有關生產原子彈的技術數據,撤走專家,給我國的核工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鄧稼先和同志們永遠忘記不了這個日子,他們把1959年6月簡寫為「596」,作為正在研製中的原子彈代號。

在那些困難的日子裡,是黨和人民給了鄧稼先他們以勇氣和信心。聶榮臻元帥感慨地說:「靠人是靠不住的,也是靠不起的,黨只能寄希望於自己的科學家。」黨的信任和關懷,給了他們極大的鼓舞和無窮的力量。鄧稼先說:「和美蘇比起來,我們差得很遠,但是,我們只有一個條件:『都很年輕,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憑著這股精神,鄧稼先組織大家刻苦攻關,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原子武器研製的重大課題,取得了理論上的重大突破。

然而,60年代的中國,科技剛剛起步,不僅資料缺乏,而且設備陳舊,研製核武器遇到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鄧稼先他們使用的計算機,是每秒僅萬次的烏拉爾。還得用手搖,算個除法,得分幾步走;求開方,還得查表。一道大演算題,往往一個月才出結果。設備少,他們就將人分了班,人閑機不閑。整日整夜地算著、畫著。

60年代初,適逢我國三年的自然災害,加上外來的封鎖,人民生活困難,鄧稼先他們經常餓著肚子工作。有時,實在熬不下去,鄧稼先就買來醬油,讓大家沖水喝,作為「生命的添加劑」。人民共和國巨大的蘑菇雲就是這樣升起來的。

鄧稼先他們取得科研的重大成果靠的是什麼?靠的是精神,為國爭光、為國爭氣的中國精神。

鄧稼先和他的戰友們卧薪嘗膽、歷盡千辛萬苦,依靠自己的力量,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研製成我國第一個顆原子彈,1967年6月,他和他的同行們又使我國的第一個氫彈爆炸成功。從此,中國有了兩彈,跨入了世界核大國的行列,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鄧稼先研製核武器功勛累累,在1986年死神將要無情地奪去他的生命之前,又有幾個人知曉他就是我國兩彈研製的總設計師呢?由於保密的需要,研製武器的人,只能長期在荒涼地帶度過極為艱苦的生活,更令人崇敬的是他們甘願做無名英雄。鄧稼先這個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隱姓埋名」了幾十年。

「月是故鄉明」

在北京大學附屬醫院眼科有一位醫生,她的名字叫黎曉新。

1982年,她受國家派遣到前民主德國攻讀眼科博士學位。在國外,黎曉新出色地完成了學業並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國外許多專家學者非常重視她在視網膜電生理研製方面的進展,希望她留在國外。但祖國的事業對她更具有吸引力,她回國後積極開展新技術、新療法的探索,均達到國際水平。由於家庭負擔較重,她既覺得每天生活很累,卻又感到工作充實愉快。她說:振興民族,報效祖國一直是我奮鬥的精神支柱。國外的科研條件與設備雖然很好,但是在我的感情上,月還是故鄉明。我們學成回國,更應該艱苦奮鬥,這樣才對得起祖國的培養。因為人有一種比物質更高一層的追求,這就是精神。每當我治療好一個失明患者時,我感覺到就像是女兒報答了「母親」,這就是生活中的希望與樂趣吧!

「我一定回國去」

1989年6月的一天,一架由巴黎飛往中國的波音707客機徐徐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一位年輕人眼含熱淚走下舷梯,他就是從法國學成歸來的博士王統寬。王統寬現在北京化工學院高分子系工作。1982年,他從北京化工學院畢業,繼而考取了本校研究生。同年,他作為我國第一批送往法國居里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人員之一,去了巴黎。在法國居里大學,他刻苦鑽研,白天完成作業,晚上自學法語。3個月便攻克法語關。導師驚嘆:中國學生了不起。從1982年8月到1985年4月,兩年多居然完成了5年的博士生課程。1989年,北京發生動亂,他的導師找他談話,希望他留下。同時法國兩家公司打來電話想高薪聘請他去從事研究工作,但是王統寬不改一片赤子之心,他說:「不論發生了什麼情況,我一定回國去。」他對導師說:「丟下自己的祖國不去效力,跑到別國去分享人家幸福,我心裡感到愧疚啊!」導師感動地握住他的手讚歎道:「可貴的一片報國憂國之心,你的國家有希望,祝你成功。」

「我的一切全屬於祖國」

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留學生中,有一位來自湖南洞庭水鄉的農家子弟,名叫孫遇春。他從小就從吃棕子的風俗中知道了中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並為屈原那顆熾熱的愛國心而震撼不已。1982年孫遇春在湖南大學基礎科學畢業後,考取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1987年由國家公派到前聯邦德國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5月4日,當北京掀起動亂風波之際,在柏林工業大學留學生宿舍里正進行著一場辯論會。有人問孫遇春:「國內很亂,你馬上就結業了,你打算回去嗎?」「我一定回國。」回答很乾脆。「為什麼?」「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哺育了我。我的一切全屬於祖國。」有同學又提出回國工作報酬不高的問題,孫遇春激動地說:「國家培養一個博士生要花2萬到3萬美元,這相當於20個強壯農民勞動力兩年的總收入。我們還沒有報效就想到報酬不感到虧心嗎?」他的話引起了一些同學的共鳴。一場辯論會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座談會。1989年,孫遇春回到北京,學校分配他到車輛工程系工作,他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事業中。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考察

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國外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國家至上,民族利益高於一切」,這是現代社會對青少年的普遍要求。「愛國主義感情往往是成為學生信念和行動的基礎」,「一個人只有熱愛祖國,生命才有根基」。因此,在各國的教育方針中都把培養具有愛國主義情操、為國家為社會忘我獻身精神放在培養人才規格的首位。如美國近幾年對中小學培養目標提出各種改革方案,但這些方案的共同之點,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愛國精神,能對國家盡到責任和義務的公民」。其前教育部長貝內特在提交給總統的報告中呼籲美國學校應加強學生愛國品質的培養;美國新近頒布的21條「學生品德規範準則」中,其中也包括有熱愛祖國、愛護國家財產的內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指出: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崇高的理想、社會公德、豐富的個性等道德教育,不要只偏重知識的教育。而日本中小學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愛國忠君,維護國家政治體制、憲法、方針政策等的品質。新加坡政府在《共同價值觀白皮書》中提出「國家至上,社會為行」等「五大共同價值觀」,強調公民要把「國家利益必須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樹立獻身國家,熱愛祖國的道德品質。烏干達教育目標的第一條就是培養學生具有「民族自豪感,並為國家承擔義務」。墨西哥政府把「熱愛自己的國家」當作首要的培養目標。印度尼西亞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發揚民族精神、熱愛祖國,成為能為自我發展,為民族發展承擔責任的人才」。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裡也很注重愛國主義教育,並藉此強化民族意識,振興民族精神,抵制西方腐朽文化,消除殖民主義影響。總之,世界各國,無論其文化傳統有何不同,社會制度有何差異,在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視上,幾乎都是共同的。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世界各國都深知「知之愈深,愛之愈切」的道理,因此各國也都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研究,概括起來各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大致包括以下6個方面:

一是歷史教育。世界所有國家都在大中小學校開設歷史課,對青少年一代講授本民族、本國家的產生、形成、發展的歷史。如日本大中小學均開設本國歷史課,並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講授本國的歷史知識。此外,世界各國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世界史的教育,在大中專學校開設世界歷史課程,以培養本國青年一代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精神,啟發青年一代思考生存在國際社會的現代人應該如何,從而增強青年一代報效祖國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二是傳統文化教育。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包括的內容很多,有語言文字、科技醫藥、文學藝術、風俗倫理、哲學宗教等。但一般各國首先重視對青少年進行本民族母語的教育,其次是倫理價值觀的教育。如新加坡在把雙語教育作為教育政策的三大基礎之一(另兩個基礎是能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同時,在華族中重視華語的教育,包括語言基礎知識、技能訓練,並以「文以載道」的原則在華文教材中反映華族的文化與傳統價值觀,華人的奮鬥史以及中國古代的神話、音樂、戲曲等。通過這些內容教育使學生認識華族文化,從而增強華族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以抵禦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蝕。美國在高中開設《美國文化》課;泰國在各大中小學校對學生講授泰國古典舞蹈、民間舞蹈及民間樂器演奏,組織學生參觀名勝古迹,泰國教育界把能否欣賞和保護民族的藝術文化作為公民的基本素質來培養。

三是本國自然地理狀況教育。自然環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節省資源是各國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各國政府都在各大中小學校開設地理課,向學生講授本國山川風光、江河湖泊、土地資源、氣候特徵、礦藏狀況、經濟分布等地理知識。

四是各國現行政治社會制度教育,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制度等教育,旨在讓青少年一代認識本國現行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制度的合理性、正確性、神聖性,進而擁護、熱愛本國現行的制度。

五是國旗、國歌的教育。國旗、國歌是一個國家的象徵,故各國都很重視對青少年進行國旗、國歌意識的教育。升國旗、唱國歌是各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形式。如美國每逢節日慶典,全國大街小巷掛滿國旗,規定中小學每天舉行升旗儀式,每當國旗升起之時,學生總是神情莊嚴、虔誠,口中念道:「我效忠於國旗和美利堅合眾國。」日本文部省1990年頒布的新教學大綱要求,各中小學在開學及畢業典禮上要搞好升國旗、唱國歌活動,讓學生正確理解國旗、國歌的含義。

六是歷史名人事迹教育。凡是為民族、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教育方面做出貢獻的人物,各國政府都很重視對他們的宣傳,並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重要的精神財富加以珍惜,為他們建紀念館、樹紀念碑,出版著作或拍成電影、電視,讓人們瞻仰,讓青少年一代以英雄人物為榜樣,學習英雄們為國奉獻的精神。

各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途徑是豐富多樣的,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學校教育首先是課堂教學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各國政府都很重視通過課堂教學形式給青少年傳授愛國主義的知識,並歸入正規的教學計劃中。這類課各國稱呼有異,如保加利亞為「祖國學」;前民主德國為「祖國知識」;美國、日本、新加坡稱為「公民教育」;英國、加拿大、德國等稱為「政治教育」。各國政府還注意各門課程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相互滲透性,開設一些涉及愛國主義內容的課程,一般統稱為「社會科」。如美國高中社會學科包括美國史、美國政府、法律、世界史、歐洲史、現代史、世界地理、美國文化、東西文化、世界文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20門,並規定這類課程高中畢業課時數為360,占高中畢業總課時數的8.6%;英國高中社會科有歷史、地理、社會學、政治學、宗教、英國憲法、法律等。總之,世界各國大中小學校課堂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是納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內,另一方面則是注重發揮各門功課愛國主義教育的互相滲透作用,通過開設歷史、地理、經濟、政治、法律、文化、藝術等課程來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課外、校外活動也是國外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比如通過舉辦各種討論會、演講會、報告會、展覽會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組織學生調查各種社會問題,就學生關心的某一問題舉行時勢研討會、民意測驗等,藉以激發學生關心時事,學習現行政策的熱情。組織學生各類夏令營也是各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如新加坡教育部1993年夏季主辦歷史學習營,組織中二、中三的學生參加樟宜等戰爭遺迹、國家博物院,模擬新加坡在1942年淪陷以後的生活情節,讓學生親身體驗日本侵略軍統治時期的苦難生活,教育學生勿忘國恥。一些國家還注意通過校外勞動來培養學生為國家利益而奮鬥的獻身精神。如原蘇聯於60年代就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不僅規定中小學每周安排一定時間勞動,而且在大學裡學生勞動也普遍開展。美國大學生也經常參與社會活動,參加校園裡一些服務工作。在哈佛大學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兒院義務擔任教師,為中小學差生補課,訪問老年之家和為社區機構義務幫忙。朝鮮在青少年中開展「愛護鄉土近衛隊運動」,經常組織青少年參加植樹、保護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勞動。據統計,朝鮮全國農村中小學學生營造的「少年團林」、「社勞青林」總面積達數十萬公頃。日本近年來在一些中小學推行一種「上山下鄉」、「土留學」活動,讓學生到生活條件差的島嶼、農村和邊遠山寨去,經過艱苦勞動和磨練,接受勞動教育、集體主義教育。

除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外,各國政府動員社會一切力量,營造一種愛國光榮、祖國可愛的社會文化氛圍。在這種文化氛圍里青年一代的愛國主義熱情得到激發,愛國情操得以陶冶。這就是愛國主義的社會教育途徑。

首先各國政府不惜花費巨資修建各類博物館、紀念館、文化歷史遺址等等,藉此幫助青少年一代了解歷史,對青少年進行熱愛祖國、熱愛領袖、熱愛英雄人物的教育。前蘇聯共有國立博物館1800個和地方性各類博物館10000多個,每次參觀人數達1.5億人次,其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美國國內也是紀念館、博物館星羅棋布,堪稱世界一流。據統計美國僅博物館就有7000多家,絕大部分免費為青少年開放。美國政府特別珍惜自己優秀的歷史遺產,尤其是對那些彪炳千古的歷史偉人更是推崇備至,視為教育後代的寶貴精神財富。著名的華盛頓紀念碑碑身高169米,重達9萬噸,歷來被美國人視為聖地,常到此瞻仰華盛頓,緬懷他為美國人民做出的卓越貢獻。美國的「宇航博物館」也很具規模,展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展品卻處處突出強調美國在世界航空史上的創造,這不僅向參觀者普及各種宇航科技知識,也是向美國觀眾灌輸愛國主義思想,而這種思想正是推動美國走向繁榮昌盛的力量源泉。

其次,現代社會大眾傳播媒體的迅速發展也為愛國主義教育拓寬了領域,各國政府都很重視利用電影、電視、廣播、報刊等對本國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且把這些現代傳播技術引入學校,廣泛運用於各類教學,其中也包括愛國主義的教育。國外許多學校開展了愛國主義的「視聽教學」。教學手段和教學技術的現代化,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效果,也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有效。

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

當代國外愛國主義教育的特點有: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的政治傾向化。

國家從來就是為一定的階級、政治集團服務的,加之當今世界依然存在不同的國體和政體,尤其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意識形態鬥爭的存在,因而使愛國主義教育具有很強的階級性,其政治傾向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西方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本上是從唯心主義出發,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將「西方生活方式」理想化,為西方青年描繪出一幅仁慈的現代資本主義的神奇「圖畫」,同時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敵視的態度。西方國家的學校讓青年接受這樣的反差:資本主義國家自由、民主、富裕,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專制、不自由、貧困,等等。又如西方國家學校教授的歷史和地理課,幾乎都是歪曲或根本不談人民的革命運動和人民起義,美化殖民政策。不列顛帝國被描繪成把文化和進步帶給了被它征服和奴役的人民;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野蠻侵略在日本教科書中被歪曲為「進入」;美國學校8年級學習的美國早期歷史,只是歌頌征服新土地的美國開拓者的浪漫主義精神,卻不提對印第安人的滅絕殺害。由此可見,西方國家對青年進行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階級性是很強的,是為維護這些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他們現有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服務的。世界各國的愛國主義教育無不如此。

其次,愛國主義教育的法制化。

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愛國主義教育進行嚴格管理和檢查,以保證愛國主義教育的順利實施,世界各國逐步把愛國主義以立法形式確立在國家制訂的法案中。這首先表現各國都把愛國主義教育寫入各國的教育法規中,規定學校必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並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品質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另外各國的憲法都規定每個公民有熱愛祖國、維護現行社會制度的義務,這使愛國主義教育具有了強制性。

再次,愛國主義教育專門化。愛國主義教育專門化的重要表現就是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它有專門的教員、教材、課時數。除學校之外,外國的一些政府部門設有專管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構,建有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館。這都反映了外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專門化的趨勢。

最後,愛國主義教育途徑的綜合化和實踐化。

愛國主義教育途徑綜合化,不僅指學校內部通過各學科,課內課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而且還指家庭、學校與社會聯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長是青少年的第一老師。如何發揮家庭在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的作用是許多國家關心的問題。與此同時,愛國主義教育也可通過博物館、紀念館、青年之家等社會設施,居民委員會、地方政府等社會組織、民間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隨著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廣播、電視、電影及各種出版物也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另一條途徑。總之,各國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呈現出綜合化的趨勢。在日趨綜合化的愛國主義教育中,注重愛國主義實踐也是各國愛國主義教育重要的特點。這主要表現在各國政府、學校組織青少年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認識國情,進而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並在艱苦的社會實踐中樹立愛國信念,磨練愛國意志,養成愛國的良好品質。


推薦閱讀:

這就是,粉紅的終末嗎?
《你很愛國,只是你不知道》思維導圖
芮成鋼「倒下」能繞得開愛國話題嗎?
好評:《那年那兔那些事》巨萌巨淚巨愛國
做一個強大的愛國者

TAG:情感 | 愛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