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石:【地緣政治8】同為華人國家,為什麼新加坡「親美反華」

在東南亞諸國中,新加坡是最為特殊的一個:它本身是一個島嶼城邦,國土面積不過718平方公里,人口亦只有不到600萬,可謂是彈丸般的存在。但其地理位置卻十分優越——其扼守馬六甲海峽南入口的咽喉,是整個東南亞、乃至東亞地區最具經濟和軍事價值的港口要塞。對覬覦東亞板塊的大國來說,掌握了新加坡,就等於控制了這一板塊的海上生命線。

而對中國人而言,新加坡還有一份別樣的親切——它是世界上除了中國以外,唯一的華人國家。

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文同種的血脈聯繫。中國在國家崛起,努力構建東亞新秩序當下,尋求新加坡的配合似乎是順理成章,新加坡理親近中國更應理所當然。但事實卻截然相反。

在中國謀求東亞主導權的過程中,新加坡不僅不願配合,反而心懷反感。雖然限於自身實力,其從不與中國正面衝突,但在區域政治中,它卻在暗中屢次三番的給中國添亂。甚至,新加坡還主動接納美軍基地的入駐,千方百計的阻擾中國構建東亞新秩序的努力。

別的國家排斥中國或可理解,為什麼同為華人,自身實力又微不足道的新加坡也對中國心懷戒懼?我們依然從歷史和地緣角度來分析。

新加坡位於中南半島延伸帶——馬來半島的最南端,與中國本土相距約6000公里。雖則距離遙遠,但由於其地處中華與印度洋往來咽喉,又是天然良港,故早在海上貿易繁榮的宋元時代,這裡便吸引了不少中國海商駐泊。

隨著西方文明的東進,東南亞逐漸為葡、荷、英等國控制,新加坡也落入英國之手。 不過伴隨著東西方貿易的日趨紅火,其海上貿易中轉站的特殊地位,仍吸引了大量中國商人前來。

由於新加坡與歐洲相隔遙遠,西方雖可憑軍事力量將其佔領,卻不可能大規模人口移民,馬來土著文明又極為落後,對新加坡貿易中轉站的價值無法利用,故久而久之,政治上最為弱勢的華人,竟然成為這個彈丸小島的主要居民。

二戰過後,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東南亞國家紛紛獨立,英國殖民難以為繼。在民族自決成為國際潮流的時代背景下,新加坡於1963年舉行公投,成功脫離英國統治。

但擺脫英國,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就此獨立。實際上,作為一個城邦小島,新加坡完全不具備獨立成國的基本條件。且不說沒了英國保護,其無力抵抗任何軍事入侵;甚至連淡水和糧食這樣的基本生存資源,都仰賴馬來半島的供給。正因為如此,剛剛脫離英國的新加坡,立即與佔據馬來半島和加里曼丹島的馬來民族一起,組建了馬來亞聯邦。

由於新加坡島嶼本身就是馬來半島的延伸,這種結合在地緣關係上無疑是合理的。但在民族構成上,華人為主的新加坡,卻與馬來民族佔主體的聯邦其他部分截然不同。這種民族、文化上的差異,使二者之間不可避免的產生矛盾。而當時的國際環境,更加重了二者之間的隔閡。

60年代的東南亞,國際共運如火如荼。由紅色中國發動的輸出革命,對東南亞本土政權造成嚴重威脅,位於馬六甲海峽兩岸的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均被這場革命深度波及。

由於同文同種的關係,東南亞的紅色革命,大多以當地華人為主力。這使得這場基於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引發的衝突,又不可避免的帶上民族色彩。

這對新加坡人來說當然不是個好事。本來,新加坡地處馬來亞和印度尼西亞的夾縫之中,本身又是個彈丸之地,根本不是這兩國的對手;再加上新加坡本身是貿易樞紐,深受西方文化影響,對中國的紅色意識形態其並無太大興趣。基於這兩點,新加坡完全沒有參加紅色革命的動機。

但當這場意識形態革命變成華人與馬來人的民族衝突後,新加坡華人的處境便尷尬起來。如果中國的實力真的夠強,能蕩平東南亞倒也罷了。但當時的中國空有輸出革命之能,卻無掌控局勢之力,這樣的局面下,新加坡不可避免要遭受池魚之殃。

在華人普遍受排擠的背景下,新加坡於1965年被趕出馬來亞聯邦。

這是新加坡歷史上最戲劇性的時刻。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建立時的歡天喜地截然不同,留在新加坡人腦海中的建國記憶,是李光耀痛哭流涕的走出馬來亞議會大樓。這種帶有濃厚悲劇色彩的建國史,正是當時新加坡窘迫處境的真實寫照。

如果從表面上看,馬來西亞此舉有些不合情理。畢竟新加坡雖小,戰略位置卻極為重要,20世紀60年代的馬來西亞政治精英,不可能不明白拋棄此地,對自己是多大的損失。

不過結合時代背景,馬來西亞此舉應另有深意。鑒於新加坡為華人主導,對馬來民族佔主體的馬來西亞而言,對其整合無疑十分困難。加上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族有強烈排外意識;而建國初期華人在馬來亞聯邦中的人口比例已達四成,並控制國家經濟,影響力遠勝於馬來族土著;再考慮到馬來亞聯邦的西式民主選舉制度,如果新加坡繼續呆在馬來亞聯邦中,該國很可能成為華人執政的國家——這是馬來族不能接受的。

將聯邦中華人比例最高的新加坡驅逐出去,剩下部分中華人的比例將大幅下降,便可以避免國家被華人主導。

當然,從長遠看,馬來西亞也未必打算永遠放棄新加坡。一方面,馬來族控制的馬來西亞,華人的生存空間將被限制;加上穆斯林遠高於華人的生育率,馬來族在國家內部的人口比例會不斷攀升,

而反觀新加坡。由於生存資源仰賴馬來半島供給,又身處馬來西亞、印尼這兩個馬來族穆斯林大國包圍之中,生存環境將大幅惡化。只待條件成熟,馬來西亞完全可以再切斷對新加坡的供給,引發它的內亂。等到華人在內耗中元氣大傷,馬來西亞再來收拾殘局,便可輕鬆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條件。

自身格局的限制,決定了新加坡並非不願意加入馬來西亞。但如果這種合併,是以嚴重犧牲當地華人利益為代價,那無疑是不能接受的。可是離開馬來西亞的新加坡,又難以獨立存活。這種兩難下,新加坡似乎瀕臨絕境。要想挽救自己的命運,新加坡的救世主只有一個——美國。

對新加坡而言,得到美國這個在東南亞佔主導地位的超級大國的支持,足以讓馬來西亞不敢心生邪念;而美國與新加坡相隔萬里,也不可能對其領土主權有覬覦之念。

而對美國來說,作為一個東半球國家,海洋霸權是其控制全球的根本;而對海上交通樞紐的控制,則是維持海洋霸權的基本條件。而落實到實際操作層面,控制一個被異族包圍的百萬人口級小邦,遠比應付千萬人口級的伊斯蘭地區大國要容易的多。

新加坡有賣的本錢,美國有買的理由,兩者一拍即合。有了美國的保護,新加坡不僅沒了亡國之憂,並趕上旋即開始的全球化浪潮。通過對自身區位優勢的充分發揮,新加坡一躍成為東亞最富裕的國家。

而到21世紀,局勢逐漸起了變化。伴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在東南亞,乃至整個西太平洋的主導地位逐漸受到了威脅。而新加坡也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

美國之所以能保護新加坡,是因為他有能力實現對東南亞的掌控。一個無法在該區域立足的勢力,其再怎麼強大,對新加坡也是沒有意義的。

雖然現在美國依然是東南亞秩序的維護者,但隨著中國取而代之的可能性不斷增大,新加坡的外交政策似乎也應有調整。

如果按照常理,新加坡此時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兩頭討好才對。畢竟至關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新加坡只要想賣,賣美國和賣中國都是一樣的——只要所認老大能掌控東南亞局勢就成。甚至由於其華人國家的基因,決定了他與中國的關係更為緊密。因此,兩頭賣乖,誰贏跟誰,這才是彈丸小國的生存之道。

但事實卻是,新加坡堅決站在美國這邊。進入新世紀後,新加坡陸續向美國提供 軍事基地,吸引美軍直接入駐。而對中國,雖則二者經濟聯繫日趨緊密,新加坡從中受益匪淺;但在政治上,新加坡卻一直心有排斥——他不僅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公開對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的擴大表示擔憂和疑慮,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事關中國全球戰略布局的關鍵地區,新加坡更不惜暗中搗亂,讓中國惱火也在所不惜。

新加坡這是吃錯藥了么?雖說現在東南亞仍是美國主導,新加坡談變節為時尚早。但也沒必要直接跟中國過不去——雖說新加坡的華人基因,決定了中國即便成功上位,也肯定不會對其報復打壓;但對掌權的李家,以及他們的人民行動黨,中國要清除他們簡直輕而易舉。

當然,這一切自有原因:

首先是從睦鄰的因素考慮。東南亞的小國們,對中國有著與生俱來的恐懼。而中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輸出革命,更加重了這一感覺。

新加坡是華人國家,周圍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都受過輸出革命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新加坡自然怕遭池魚之殃——中國家大業大,就算輸出革命失敗,也不用擔心被報復;但只有彈丸小島的新加坡,可受不了馬來、印尼的衝擊。一旦新加坡與中國走近,二者的血脈關係肯定會引發馬來、印尼的恐慌。

新美關係同樣不允許中新走近。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當下,與中國有血脈關係的新加坡但凡流露出對華好感,都會引發美國的疑慮。這對靠美國保護的新加坡來說是無法承受的。

當然,如果中國真的能掌控東南亞局勢,那馬來、印尼、甚至美國的想法,對新加坡都沒有意義。但實際情況是,直到現在,東南亞依舊美國勢力範圍,中國所扮演的,只是個挑戰者的角色而已。而新加坡又位於中南半島的最南端,與中國相隔萬里——真要被鄰國和美帝報復,中國基本上幫不了它什麼。

在這種情況下,適當和中國拉開距離,甚至表現出些許敵意,有利於降低鄰國和美國的疑慮,符合新加坡的現實利益。

而即便拋開現實因素,從國家長遠利益來看,中國主導的東亞新秩序,對新加坡更是有弊無利。

新加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歸根到底還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正因為它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又是天然良港,新加坡才能大力發展轉口貿易,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金融等高端行業,使國家一躍進入現代化。沒有這個先天優勢,哪怕新加坡人人是李光耀,也只有徒喚奈何的份。

而中國對東南亞的主導,將嚴重動搖新加坡的航運中心地位!之所以如此,是中國拓展地緣影響力的方式決定的。

現在的東南亞,由美國勢力主導。美國是一個典型的海洋文明國家,海上霸權根深蒂固,中國則自古就是典型的大陸文明國家,雖然近代以來不斷轉型,但要想在海上抗衡美國,依然力有不足。

但如果是陸上發力就不同了。如果中國以雲貴、兩廣為依託,以陸上推進的方式逐步擴大自己對中南半島的地緣影響力,這對本土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來說,是難以阻止的。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避開美國的海上優勢,而且由於東亞大陸對中南半島的天然地緣壓制,這種陸路推進更加容易,所形成的地緣影響力也更加穩固。

由於中南半島是東南亞的主體部分。一旦其為中國勢力掌控,美國再想在此區域立足便十分艱難。即便美國最後能在菲律賓,甚至印尼保留些立足點,但影響力也十分有限,東南亞被中國主導也就水到渠成。

現實中的中國正是這麼做的。通過泛亞高鐵和中緬尤其管道等建設,中國不斷加強與中南半島的地緣聯繫;而經濟上,中國也有意識的將部分低端產業轉移到越南、柬埔寨等中南半島國家,構建由自己主導的經濟合作圈。

隨著中國與中南半島聯繫的緊密,尤其是各項交通設施的陸續建成,馬六甲海峽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將大幅下降——將中東、非洲的油氣、礦石運到緬甸、泰國,再經鐵路、管道等運至中國,這在距離上,比經馬六甲海運要縮短許多;而中國將工業品運往西方亦是如此。如果設想中的克拉地峽成為現實,馬六甲的地位還將進一步下降。

中國與中南半島的地緣關係,決定了中國這些陸上線路的掌控,遠比對馬六甲海峽來的牢固。所以,以中南半島為支點,削弱馬六甲海峽的地位,這不僅僅中國針對中美博弈的階段性做法,而是符合中國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需要的長遠戰略。

但這對新加坡來說簡直是釜底抽薪!馬六甲海峽是新加坡繁榮的基礎,一旦其交通樞紐地位被削弱,新加坡賴之生存的航運、港口、金融等相支柱產業,都會隨之大幅萎縮。

但如果東亞秩序由美國主導,則就要好的多。作為太平洋彼岸的海洋文明國家,美國當然不會在東南亞推行以陸代海,馬六甲海峽的地位也就得到了保障。

儘管新加坡與中國血脈相連,但在涉及該國根本利益的關鍵問題上,二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矛盾,而且幾乎不存在調和的空間!既然如此,基於自身利益考慮,新加坡的親美厭華,也就順理成章了。

註:本文轉載自雲石微信公眾號:yunshi911 ,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之第8章——東南亞之新加坡篇。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此公眾號,收看作者雲石的全部系列文章。(長按下方指紋二維碼圖片——自動識別二維碼)


推薦閱讀:

東亞的地緣政治特點與未來趨向前瞻 // 劉建飛
日本為什麼要侵略中國?
略談三世界理論及歐美中心論
地緣政治(22):如果蒙古國有幾千萬人口,會怎樣影響世界格局?│脫苦海

TAG:國家 | 政治 | 地緣政治 | 新加坡 | 華人 | 地緣 | 反華 | 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