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建築風水

現代社會的建築風水 建築風水學是中國古代建築理論三大支柱之一,到現代已在其基礎上發展為現代建築風水學說--時空環境學,傳統的風水理論越來越被更多的人們認識和研究並取其精華地應用。 現代社會的建築設計均自覺或不自覺地涉及現代風水理論--即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天文學、氣象學、環境學、建築學、生態學、人體生命信息學、以及:美學、倫理學、宗教、民俗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科學理論。對中國人來講,姓氏是最重要的,中國人被稱為炎黃子孫,炎帝黃帝的祖先是伏羲氏姓風,炎帝黃帝都姓水,炎帝姓姜(水),黃帝姓姬(水),因此,可以看出是風水養育了中國人。"風水不能以簡單的用科學或者是迷信的說法去劃分和界定,它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因為風水是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基因,它既是一門大學 問,又是一門大藝術,大家應該用一種客觀和寬容的心境去看待它。如果只是簡單的將風水在科學和迷信上爭論的話,這樣的認識是膚淺的,理由很清晰,風水學既 是科學,又超越了科學,它本質上是一門自然哲學。"《孝經-喪親》"卜其宅兆而厝也"這是相陰宅。這就是用占卜的方式擇定地點。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動。一方面是相活人居所,一方面是相死人墓地。《尚書-召詔序》雲:"成王在豐,欲宅邑,使召公先相宅。"易經裡面有表徵人類之賴以生存的八大生態環境因子,俗稱八卦---天(乾)、地(坤)、山(艮)、澤(兌)、風(巽)、雷(震)、 水(坎)、火(離),其中風水來自周易八卦的巽卦和坎卦,風和水對人最密切,變化也較大,根據生態因子非等價性原理,從八因子中抽去風、水二關鍵因子表徵人類環境是科學的,所以說人類生存最重要的因子是風和水。因而,綜合三種遺傳基因來看,風水就是講究建立一個藏風抱水聚氣的有利於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風水學是一門自然哲學,風水學發展的本質是人類與生態的發展,就是天人互補的原理,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關鍵是生態環境。建築風水學中國古代建築理論的靈魂,在中國建築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隨著時代發展,建築風水學由古代的樸素理論逐漸進入了系統化的現代階段,融匯中外、現代與傳統結合,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系統性更強的獨特理論體系。如西方科學界在盛讚中國建築風水學的同時,也在大力研究建築風水學,在全球建築科學界的努力下,西方人文科學也逐漸結合在現代風水理論之中。先秦的賢君盤庚、公劉、古公父、周公在相地實踐中都作過貢獻。風水師很推崇秦惠王的異母兄弟愕里子,傳說他曾經預測自己的墓地兩側將會有天王宮殿,並已應驗了。 先秦相宅沒有什麼禁忌,還發展成一種術數,也沒有那麼多迷信色彩。漢代是一個充斥禁忌的時代,有時日、方位、太歲、東西益宅、刑徒上墳等各種禁忌,墓上裝飾有避邪用的百八、石獸、鎮墓文。湖北省江陵鳳凰山墓出土的鎮墓文;江陵丞敢告地下丞、"死人歸陰,生人歸陽"之語。還出現了《移徙法》、《圖宅術機》、《堪輿金匾》、《論宮地形》等有關風水的書籍。有個叫青烏子的撰有《青烏子相冢書》,後世風水師奉他為宗祖。魏晉產生了管輅、郭璞這樣的宗師。管輅是三國時平原術上,占墓有驗而聞名天下。流傳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託名於管輅而作。郭璞的事迹更加神奇,在《葬書》注評中有詳細介紹。 南朝宋明帝是個最講忌諱的皇帝。宮內攤床、修牆必先祭神祈禱。他聽說蕭道成的祖墓有五色雲氣,就暗中派人在墳四角釘上鐵釘,可是蕭道成最後還是當了皇帝。南齊時,衡陽地方有一怪俗,山民生病,就說是先人為禍,必須挖祖墳、洗屍骨,洗骨除崇。 隋朝宰相楊恭仁移祖墳時,請了五六批風水師前往相地。其中有個叫舒綽的猜中了地下之物,受到重賞。當時相地最有名的是蕭吉,他曾給皇后擇吉地,當文帝不聽[他的建議時,他預測到隋朝運數不長。他撰者《相地要錄》等書。唐朝時,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出現了張說、浮屠泓、司馬頭陀、楊筠松、丘延翰、曾文遄等一大批名師,其中以楊筠松最負盛名。他把宮廷的風水書籍挾出,到江西一帶傳播,弟子盈門。當時,風水在西北也盛行。敦煌一帶有許多風水師,當地流傳一本《諸雜推五勝陰陽宅圖經》書中提倡房屋向陽、居高、鄰水的原則。宋徽宗相信風水,曾聽信術上之言,墊高西北地勢,以便得到多子之兆。宋時老百姓普遍講究風水。《朱子家禮》說百姓家裡死了人,三月而葬,先把地形選好,再擇日開塋。宋代的風水大師特別多,賴文俊、陳摶、吳景鸞、傅伯通、徐仁旺、鄒寬、張鬼靈、蔡元定、厲伯韶等都很有名。 傳聞明代劉基最精於風水。有一本《堪輿漫興》就是託名於他。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本世紀以來風水學在舊中國是大有市場。解放後理論上受到沉重打擊,實踐中卻還不斷在運用。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風水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新的活力,我們說當代是風水整合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來是地作出科學評價和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為人類造福。傳統風水的曲線美主要體現在"山環水抱"和"曲徑通幽"兩方面。"山環水抱必有氣",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中華大地,山環水抱的風水寶地不勝枚舉,不僅被我國六大古都和名人故居所證實,也被名山大寺甚至著名的帝王陵墓所驗證。而四合院建築的左右兩側的廂房,猶如人的兩臂成環抱之勢,是"山環水抱"的另一種體現。"山環水抱"之所以有情,其理就在於其狀恰如人伸出雙臂的擁抱姿態,既然這種姿態表示歡迎,自然就是有情的最好體現,依據"天人合一"之論,則風水上的"山環水抱必有氣"也就不難理解了。傳統風水處處體現這種曲線美,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迴腸之曲。"曲徑通幽處"、"屈曲有情",曲有深刻的內涵,象徵著有情、簇擁、積蓄和勃勃生機。清代帝陵建築群的抑揚頓挫和大小相間,則是曲線美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清代帝陵,總是在大建築物面前,修一些小建築,如以石五拱襯托明樓;又在橫向建築的前後修縱向建築,如泰陵的龍門與石橋,構成一處縱橫組合。這樣,整個陵區錯落有致,波瀾起伏。中國傳統美學觀從文化性格來說,是內向、含蓄的,建築美學也不例外,以表現含蓄、幽曲的特徵為主,但這種性格特徵的表現不是單一的,除了含蓄、幽曲之外,還追求方正、對稱之美。追求方正、對稱之美是追求"大雅"的表現;而含蓄、幽曲的最終效果,也是為了通過豐富的層次變化,獲得博大幽深的藝術效果,二者是基本統一的。中國傳統美學觀所表現出來的含蓄、幽曲和對稱、方正之美,在中國風水中得到了豐富的展現。歷史上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著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什麼是生氣呢?《呂氏春秋-季春》雲:"生氣方盛,陽氣發泄。"生氣是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是能夠煥發生命力的元素。對於風水一詞,《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著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如今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持不同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劃等號。尹弘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說:"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稱為迷信或科學。"潘谷西教授在《風水探源》一書的序言中指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範圍包含住宅、宮室、寺觀、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稱陰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稱為陽宅"。最近台灣學者又提?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關係學"。看來,風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趨勢。住宅風水強調建造住房時應當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強調自然天成。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崇尚自然、熱愛自然的傳統,儒家講究"上下與天地同流",道家講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都表達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但是若是遇到不好的地理環境時,就要對不好的環境進行加以改造,達到吉利的目的,即要"趨全避缺,增高益下",才能"發其所蘊"。《青烏子先生葬經》雲:"草木郁茂,遮其不足,不覺空缺,故生氣自然。草木充塞,又自人為"。但這種人為,須有前提,即"因其自然之性,損者益之","工不口人而口天,務全其自然之勢,期無違於環護之妙耳。"所以在改造環境的時候要"以自然山水為基礎,人為加工只是對自然的因順、疏理,以使人們能夠充分享受自然之美,而決不能用人造之物來破壞自然環境。"如果要大規模的改造當地的環境,則表明此地不適宜居住,要重新選擇居住之地。本文主要從住宅的綠化、風水林的建造、山川、河流的改造這三個重要方面闡述住宅風水中的景觀改造。住宅風水主張綠化住宅周圍的環境,要求廣植草木。它認為草木繁盛的地方,生氣旺盛,能夠護蔭地脈,得享富貴。例如平原之地沒有山脈來阻擋寒冷的西北風,則要種植防護林來阻擋西北風的衝擊,達到一個防風固沙的效果。可以說住宅周圍的樹木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清代風水著作((陽宅會心集》中說:"村鄉之有樹木,猶如人之有衣服,稀薄則怯寒,過厚則苦熱。"可見樹對於人居家生活的重要意義。因此風水對樹環境有一套完整的觀點,認為城居店鋪對樹木不必苛求。鄉居宅基,以樹木為衣毛。廣陌局散,非有樹障,不足以護生機。山谷風重,非有樹障,不足以禦寒氣。而鄉野居址,樹木興則宅必發旺,樹木敗則宅必衰落。住宅風水強調住宅周圍的綠化,並且對於四周樹種的選擇也很有講究,有許多禁忌。關於這些禁忌再今天看來是比較合理的,既滿足了人的生理需求,又滿足了人的心理需求。俗語有云:宅前不種桑,宅後不種槐。因為桑與喪諧音,門前桑是望門喪,是風水上所避諱的,而槐樹則要種在宅前,俗語云:門前有槐,富貴生財。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桑樹不能種在宅前的原因已經說過,至於柳樹,我們都知道柳樹婀娜多姿,微風一吹,四處舞動,但是它極像"招魂幅",彷彿在召喚宅基周圍的魂魄一般,給人的心理上帶來恐懼。而"鬼拍手"則指的是楊樹,楊樹的葉子經風一吹就會發出啪啪的聲響,如同有人在拍手一般,若在夜晚聽到這種聲音,勢必會產生恐懼感。所以在《陽宅十書》中就提到柳樹、楊樹的不祥之處"門前垂楊,非是吉祥。"庭院中不能栽種大樹或者樹冠特別大的樹,因為在風水上認為樹木都是屬陰的植物,除了會妨礙充足的光照以外,而且在春夏之際,雷電比較多,樹大容易遭雷擊,給人帶來安全隱患,同時大樹的根會延伸到四面八方,容易鑽動地基,給宅基造成很大的危害。風水學上還提到了"大樹當門,主招天瘟",意思就是在大門前最好不要種植大樹,一則大樹會阻擋陽光,給房屋帶來很大的陰氣,使得陰氣不能及時的散發出來,對人的健康不利。二則大樹妨礙了氣流的流動,風水上最講究"生氣"二字,若是氣流不暢通,何談 "生氣"二字。風水上提倡在宅基的東面種植桃樹和楊樹,南面種植梅花和棗樹,西邊則栽槐樹和榆樹,北面栽杏樹和李子樹。住宅風水之所以這樣講,是根據當地的氣候而定的。住宅的東面因東南風所帶來的雨水較為濕潤,所以適合種植近水的楊樹和桃樹;住宅的西面種植快速生長的槐樹和榆樹,它植株比較高大,有利於避夕曬和擋風;梅樹和棗樹枝幹相對來說比較矮小,種植在住宅的前面有助於美化環境;杏樹和李子樹由於比較耐寒,所以比較適合種植在北面。古人為了保護好所居之地的好風水,在村落的不遠之處種植大片的風水林,保護好龍脈,他們把風水林與村落、家族的興衰聯繫在一起。風水林成為一個神秘的地方,至今在中國的村落還可以找到風水林的蹤跡。據如今的科學研究得知,風水林起到一個調節小氣候的作用,春夏時節給村落帶來濕潤涼快的氣候,而秋冬時節則擋住強風、寒冷的空氣,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益處。風水上禁止砍伐有年齡的樹木,即使在柴火及其匾乏的情況下,也不能動這些樹木。因為樹木具有蔭護地脈、藏風聚氣的作用,"更深層次的意義是它們作為空間標識物、在居民認知圖中的作用,以及它們空間屏蔽效應。"《陽宅會心集·種樹》中提到:"鄉中有多年之喬木,與鄉運有關,不可擅伐……或有高密之樹,當位之不吉而應伐者……於隨年歲宮交承之際,漸減去之,不可一旦伐清。"意思是說鄉村中長了很多年的大樹與鄉村的運氣有關,不能隨便砍伐,即使大樹所處的位置不吉利,也不能隨便砍伐,而應該等到合適的時節逐漸砍伐,不能一下子就砍掉。歷代帝王都嚴令禁止"樵採",特別是在陵墓上樵採,因為帝王篤信風水,認為砍伐陵墓上的樹木會影響帝國的運數,並且還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甚至有的伐木之人被處死,全家都要連坐,流放到邊疆,這些例子舉不勝舉。雖說古代禁止"樵採"帶有很大的迷信成分,但是從客觀上來講,它美化了周圍的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的功能,防止了水土的流失,保護了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風。風水林是中國傳統趨吉避凶文化的產物,同時也遺留了生態學的足跡。風水上之所以重視綠化,有以下幾點緣由:一是出於保護地脈的原因,只有植被繁茂,才能保持此地的地脈、地氣;二是古人講究住宅周圍環境的秀美,他們認為秀美的環境能夠頤養人的性情,陶冶人道惡情操,使人心情舒暢,生活愉快,用現代的觀點來說就是古人的一種審美觀,追求一種自然生態美的境界;三是出於安全考慮的需要,因為住宅的四周有樹木擋護,就如同四方有衛兵站崗放哨一般,在心理上給人以安全感,並且樹木枝繁葉茂,容易掩蓋房屋,捨得住宅具有很好的隱蔽場所;四是風水雖是是我們祖先生產實踐的產物,但是它最終形成一個體系是由許多著名的風水大師或者是名士著書立說才得以發展延續的,而這些大師、名士心裡深處是要尋求一種"蓬萊山"式的仙境,這是他們最為渴望的。所以他們極力倡導住宅周圍的好環境,綠化住宅周圍的環境,想要達到仙山極樂境界。根據美國森林服務中心的科研人員經過3年的研究證明,多栽種一些植物,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益處:樹木可以協調人的心態,改善人際關係。"居住在綠蔭叢中的居民,鄰里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人際關係更加的和諧。在這樣的環境里,人們有安全感,心理更趨於平靜,甚至暴力行為也減少。"並且有樹木的地方有助於減少空氣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健康威脅。生活在植物茂盛地方的人,身體比較健康,同時也減少了許多病症的發生。因為人們可以呼吸到很多的新鮮的空氣,可以享受到寧靜、溫柔,感到更加的舒適,因而能鎮靜神經、降低血壓,也更容易緩解疲勞。同時樹木還能調節溫度和濕度,減少雜訊污染、凈化空氣。這些益處可能古人未能完全領會,但是他們用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來解釋樹木的作用,雖然有許多玄妙、迷信之處,但是卻被人民大眾所牢牢掌握,並且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這不得不說是住宅風水的一大功勞。對住宅風水的景觀修飾除了植樹綠化之外,還要對住宅周圍有缺陷的山川、河流進行改造,改善當地的環境,以求得吉祥。我們從古人的建築中可以看到古人模仿自然景觀,來滿足生活的需要。如圍牆、道路、等,雖然它們是人工要素,但是卻充當著風水中龍、砂、水、穴等環境構成要素。《陽宅集成》中對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的異曲同工有了很好的說明:"萬瓦鱗鱗市井中,高屋連脊是真龍,雖回漢龍天上至,還須滴水界真宗。"《陽宅會心集》中也提到了類似的現象:"一層街而為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研究中國風水的著名的日本學者郭中瑞在《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設計》中指出:"風水的主要目的,是把兇相的地形改善成吉祥的地形。例如把不吉祥的水塘埋掉,在其上造林,控制洪水和潮濕的沼澤地,使陽光得以充分照射,或為便於交通而修築道路。雖然這些改變,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吉凶,但是後來重點漸漸地轉移,而更多地從改善景觀的角度出發了。"像在中國的城市或者村落經常建一座或者幾座塔,為的就是調整景緻,彌補自然的不足,給人帶來良好的景觀感受。在住宅風水中對河流的改造,主要是指如果宅基周圍水源不足,或者水渠不通暢等,要用人工的方法來進行改造,像挖塘蓄水、築堤引流等等,它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的居住空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安徽款縣。根據《齊氏族譜》記載,歇縣有一個村子,其地勢很好,環境優美,美中不足的就是少了"水抱"這一重要因素。於是在風水大師的指導下,在村子的周圍挖了一條環抱村子的水渠,自此之後,村運興盛,人才輩出。雖然族譜對這條水渠的功能過於誇大,但是不能否認正是因為這條水渠導致了這個村落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水源充足,物產自然豐富,村子也就自然興旺發達起來。對山的人工改造指的是對損傷的山脈進行修補,以及對無草木的山要植樹造林等。由於在開山採礦的過程中會損傷山體,這在風水學上是有傷龍脈的行為。龍脈猶如人體的血脈和神經,極為重要。所以對這些被損傷的山脈,風水學上採用修補的方式來保護龍脈。通過禁止開山以及填埋等方式進行修補。例如位於福建省莆田縣的太平山,曾經被海盜挖掘而遭到了很大的損害,後來當地人對太平山進行了修補。又如"福建省順昌縣城的龍脈要地崎龍山,一部分隸屬他縣,由於該縣居民採掘陶土損傷了龍脈,順昌縣即以向采土者索賠的方式來禁止採掘,同時對地脈加以補修。"草木稀疏的山體在風水中北認為是不吉祥的,風水上要求山體要草木茂美,才能給居住者帶來吉祥。因此要求廣植草木,以彌補缺陷。如"廣東省四會縣城的金崗山,是這座縣城的主山,明代的一位縣令曾在這山上修築了一亭子,別的知縣又曾叫居民在山上遍植松樹。到了清代,甚至用縣裡居民的捐款來補植松樹。"我國風水發展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從歷代古建築中不難看到風水學發展應用的痕迹。中國文化傳統講究"天地人合一",主張人與自然相輔相成、協調統一,這與風水學的主張是一致的。風水學的科學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雖然現代環境、空間、生態、心理等科學在一定程度上與一些風水理論不謀而合,但風水學中的很多玄學理論仍然充滿神秘的色彩。對待風水學的態度應當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建築師也在研究風水,但他們是因建築設計所需去研究,並非認真地將"風水學"當作一門獨立學術。我們還可以看到,中國的風水觀念實際受到中國傳統的儒、道、釋諸家哲學以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深刻影響,是綜合了中國文化的產物。風水最簡潔的表述可以叫"時空",也即是所有建築的時間和空間、形勢和方位不同,其所秉之氣也不同,最終吉凶禍福也不同。
推薦閱讀:

愛迷失於現代世界

TAG:建築 | 社會 | 現代社會 | 風水 | 現代 | 建築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