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師言教】金剛喻定彙集研究

更多禪修活動、南學研究、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南懷瑾老師正版著作、禪修用具等。

敬請百度:禪修前的準備

主編:善護念

林建平大師佛像藝術:自在觀音

「菩薩見道亦有此根」,但是翻過來說,大乘菩薩開始就不走小乘路子,大乘菩薩一見道,「當知未知根」已經建立了。「但說地前以時促故,始從見道,最後剎那,乃至金剛喻定,所有信等無漏九根,皆是已知根性。」

大乘菩薩的氣派來得大,智慧大,福報大。所以只說「地前以時促故」,沒有登地以前,就是頓悟法門,剎那之間他就大徹大悟,那一剎那就是那麼快,這麼一彈指六十個剎那。什麼叫頓悟?這一剎那之間一下子就證道了,所以中間這個沒有漸修的次序。「以時促故」,這個中間的時間太快了,所以從他菩薩見道,見道以後修道,到最後的一剎那成道,十地菩薩以後得金剛喻定。怎麼叫「金剛喻」?那個定不是我們打坐這個定啊,像金剛一樣的、金剛鑽一樣,在任何地方顛撲不破的,四面八方看到都是發光的。他不要打座都在定中啊,乃至在打滾也在定啊,跳舞也在定、洗澡也在定,隨便什麼時候、跑步也在定啊,就是像(某某)跑長跑的時候也在定啊,一邊在定一邊在跑啊,要第一就第一呀,哪裡拿第二呢?他因為在定,金剛喻定,顛撲不破的!這是菩薩。菩薩到十地以後得金剛喻定以後才成佛,最後一個定,到金剛喻定,無往而不定。

那麼《楞嚴經》所謂楞嚴大定。結果有人告訴我:「哎喲,我碰到一個老師在台北。」我說你學了什麼?「哦,傳我進楞嚴大定。」哦,我說這樣啊!哈!我說哪一天你介紹來我也找他拜門,學個楞嚴大定(一笑)。你不要亂吹呀!所以啊,菩薩到十地以上得金剛喻定,那麼在這個時候「所有信等無漏(的)九根」,這一些善根,立刻之間都成就了,都知道了,每一個法門。所以你看佛經不要那麼吃力,你拿到再難看的經典,一翻就懂了嘛!

「未離欲者,於上解脫,求證愁戚,亦有憂根,非正善根,故多不說。」小乘的羅漢證到道叫做「離欲果」。所以小乘的羅漢是跳出了欲界了,在色界、無色界中。但是上界,再最高一級的境界不懂,所以求證法門還有憂愁的心理,不可知,「亦有憂根,非正善根」也不假。「絕學位」,大阿羅漢,四果以上到了無學境界,「無漏九根,一切皆是具知根性」,大阿羅漢不同,雖然是小乘,他是菩薩境界了,所以羅漢分兩種,有大乘阿羅漢、有小乘阿羅漢,還有有得神通具足的阿羅漢,有不要神通具足的阿羅漢。

--節選《中觀與唯識》

定功有進退 智慧無生滅

  【禪定境排仍退轉,金剛道滅方畢竟。】

  佛告訴你真話!其實妄念幾時去得了?我們學佛最大的困難就是見、思惑去不掉。不要著急,要慢慢做功夫,定力深了,才能排除這些妄想。不過,別以為定力深了,心境絕對清凈時就成道了!注意佛經告訴你的話:「仍退轉」,靠不住的,仍然會退轉的,非到達八地菩薩以上才不退轉。所以說,即使到達禪定的境界,一念清凈,還會有退轉時,況且你還有心呢!守著這個身體這裡搞那裡通,那是道嗎?那是在打大妄想,把有限的時間、精神耗在修身體上,爬來爬去,你是變螞蟻還是變什麼?又想轉河車引導,沒有用的,非出毛病不可的。

  真正成佛,心念絕對純凈、純空,明心見性,要到金剛道滅才行。菩薩從初地、二地……到十地還不算數,十地以後要得金剛喻定。什麼叫金剛喻定?如金剛之顛撲不破,到六道打滾度眾生還在定中,永遠不破、不變。金剛道滅除一切煩惱時,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無修無證,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證,自然無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後無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無功行道還不算數,到達了金剛喻定以後,得了大定、大智慧,到達無修無證,滅一切苦,度一切煩惱,才算登彼岸,才是「金剛道滅方畢竟」。這是永明壽禪師引用《華嚴經》的一段話,接著又引用《大涅槃經》。

——節選《宗鏡錄略講》

斷了我執、法執,那就得道了,證果了。所以依大乘道理上,菩薩證入初地,斷我執,初地菩薩才能斷哦,但是談何容易菩薩證入初地。那麼法執要到七地菩薩、八地以後還斷不了,到十地菩薩才斷,所謂十地菩薩以後還沒有斷,還要成佛,最後金剛喻定得到了,超等、妙二覺菩薩,十地菩薩以外,文殊、普賢菩薩的境界超過了,要成佛果,才斷了最後這個法執觀念。所以說非常難!所以現在一般講禪宗啊、密宗啊、修道,初初破了初關,破了禪宗所謂分三關,拿三關來講,破了初關的人等於初果羅漢初見道,破除了一點我執,我執一點,十分里去了幾分,法執動都沒有動。到了重關以後,法執才慢慢摸到了一點,自己可以檢查了。到了破末後牢關,法執才能空得了。

所以隨便現在講禪學:青的是山,綠的是水。一支桃花,牛的鼻子,開悟了!就斷了我執、法執。那是開玩笑,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

所以說,這本經告訴我們,「後十地中數數修習勝法空觀方能除滅。」這個法執啊,到了第十地以上的菩薩,最後,十地以上的菩薩,大菩薩了,不是我們啊影子都沒有。十地以上的這些菩薩最後得金剛喻定,這個定,就進入佛境界。所以金剛永遠顛覆不破。破除了最後一品無明,所以法執完全斷,後十地中,還要數數修習,不斷地努力修行,反觀自己的身心習氣,勝法空觀,這是最難得最殊勝一切法空了,雖然我覺得自己得道了,這個道也空了,很平凡。方能除滅,才能夠除了法空觀。

--節選《中觀與唯識》

近幾年來,有許多人得少為足,狂傲得不得了,不求更上一層樓。又有人以為我有密法不肯傳人,或偷、或抄,不光明,不是學佛學道。你不至誠懇切地問我,我只好不講;你不懂就要問,有什麼可以害羞的?肯真心問的,我就講,我豈是有所偏愛呢?

平靜的時候,妄念提都提不起來,但偶一不慎,喜怒哀樂之情發起來,更厲害,此心不能安,這是什麼道理呢?這就是修行必然的經過。所以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妙覺,到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品五明,才到如來果位,此漸修之路也,豈有那麼容易呀?修行人要「防微杜漸」,此心不能安,是你氣機沒有歸元,觸到你的感官,所以不得安。凡夫心脈只開一脈,到八脈具開時,氣機動得更厲害,佛經里都有對治法門,用之皆有效。密宗用戲曼歌舞來疏解它。禪宗修法對此不安之一念,都不用對治法門,正念一提,三際托空,心就安了。重新安了以後,功用見地,又更進一步了。

——節選《習禪錄影》

所以,釋迦牟尼****,只好在說法的時候,地上一根刺上來,佛就表演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給大家看。那佛的神通還走不了?他的弟子,大家都在座,佛就跳開了,把腳拿開,拿開這個刺就跟著長啊,佛就上天,跟到天上,到處……佛說:你們看到啊,因果,前世欠的賬,因此把腳痛痛快快踏下去,這個刺,背穿流血,沒有了,刺也沒有了。他就講出一個因果來……這是什麼原因?以他老人家的這個成就位,還要還這個帳。所以啊,我們大家欠帳的快還,不是欠錢帳哦,感情帳、命帳、什麼帳、煩惱賬都是帳啊,有欠就還,還得痛快將來好入滅盡定,就乾乾淨淨了。

現在,我們又加上這幾個笑話,不是笑話哦。特別留意,余習未斷,餘業之難除也。所以說,"非見所斷",見道以後不一定斷除了。那麼,這個習氣的種子,我執的種子是什麼?修道所斷。所以,見道以後還要修道,見道以後非修不可。因此禪宗五祖告訴六祖一句話:"不見本性修法無益啊。"但是,你說我沒有見道也在修道啊?那不算真修道,是真修道,不要那麼講得可怕,那是什麼?那還是加行修道,加行修,都還是預備工作,但是懺悔、供養等等都是加行道。所以,以加行道來講,一切修持都是加行,菩薩修到十地等、妙二覺,都還算是加行。就是最後,證得菩提那一剎那,那是證道,這些加行都變成功德了,這個要特別注意。所以現在,為了講見所斷與修所斷的問題,因此跟大家多耽誤點時間,說明這個理由啊。

所以說,"此染意相應煩惱。是俱生故。非見所斷。"不是見道的位能夠斷除得了。"是染污故。非非所斷",這個麻煩了,兩個"非非",非到哪裡去啊?哈,"非"者就是不是的,白話文就是,對不對?第一個說明的動詞。"非非所斷",不是斷不了,但是為什麼用"非非"兩個字呢?雖然是斷了,斷了以後,偶然啟用的,那個不算是習氣了。它的自性是非斷非常嘛,"非非所斷"。這個道理啊,不是一般凡夫,沒有證得道果的所能懂得的,因此是"極微細故",那太妙太微細了,你自己到了那個果位再說吧,慢慢會懂得。總而言之,吩咐你一句話,這個裡面的觀察極"微細。"

所以我們有時候自己做功夫,你覺得念頭完全空了,那個無始以來的習氣是非常微細的,你檢查不出來,你覺得空,恰恰沒有空,正是有。那麼你說:我的確是沒有念頭啊?哎,此中"極微細故"。

所以我們大家早晚功課念《楞嚴經》的那個偈語,"希更審除微細惑",這個微細惑之難斷啊,就在這個道理。

"所有種子。與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成阿羅漢。故無學位永不復起。"修所斷,見道以後到修道。所以說,所有的我執、煩惱習氣的種子,你到了修到了"有頂地",這個第三禪的境界,這個無色界的這個境界,"下下煩惱",包括三界天人,乃至最深最深的--這個"下下"不是講下等啊,是最深最低層的根本"煩惱",真正要斷的話,"頓斷"。見道以後修道,慢慢斷,不是真斷;真正見道,徹底的見道,一了百了,"頓斷",一下來。等於我們一個刀切東西,慢慢切、切、切,那切到幾時去啊?所以禪宗、密教有時講頓斷。

這個我們歷史上不是有個故事嗎,三國的時候,中慧(?),年輕才俊,(***)你們歷史念過吧?答覆不出來?大概你們客氣啊。中慧這個很了不起的青年才俊,有名的歷史故事。中慧小的時候,大家兄弟們的父親測驗這幾個孩子們哪個聰明。父親抓了一把亂絲,很亂的絲啊,那個亂得不得了,叫大家兄弟們幫我解開吧。父親命令,大家在那裡很痛苦啊,都在解。最後看到中慧最小,說:"小弟,老幺都不來幫助?""幹什麼?""爸爸要我們今天一定要把這堆亂絲解開。"中慧看了半天,一聲不響,到廚房拿了一把刀,"啪"地把它斬斷了,說"這個亂絲還能解得開啊?一斷就清靜了。"父親來一問,曉得這個孩子將來最有出息。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頓斷,一刀就完了。慢慢解,你把這條解來了,那一條又搭上了。

所以,菩薩真見道,"有頂地下下煩惱,一時頓斷。""勢力等故",這句話注意哦,尤其我們修行。你說我們任何一個煩惱,大煩惱、小煩惱、輕煩惱、重煩惱,都是妄念,這一念沒有輕重大小之分,一念不了,就是不了,了了就了了。那說我今天修了一點,明天又輕一點,後天薄一點,那教理上啊,這一切眾生,方便那麼講,一層一層的;真正見道的,頓斷煩惱,"一時頓斷"。為什麼?一切煩惱"勢力等故",注意這四個字哦,要特別圈起來哦,你們講究修行的人圈起這四句。所以,到什麼地方才是真正悟呢?你們喜歡禪宗大徹大悟,要菩薩得"金剛喻定"。什麼時間呢?十地菩薩,菩薩修到十地了不起了,到等、妙二覺境界,等覺、妙覺是普賢、文殊境界,還不算成佛。菩薩過十地等、妙二覺境界,得金剛喻定。這個定不是滅盡定了,金剛喻,"喻"就是比喻,如金剛一樣顛撲不破,才斷最後一品無明,證得菩提成佛。這是真正頓斷,這就叫頓悟。所以"金剛喻定現在前時,頓斷此種",一切習氣種子頓斷,成阿羅漢,這就叫無學位,不需要再學了。那麼,一切煩惱種性"永不復起",一時頓斷。

"二乘無學回趣大乘。從初發心至未成佛。雖實是菩薩。亦名阿羅漢。應義等故。不別說之。"所以,"二乘無學",就是聲聞、緣覺乘的羅漢們到達了無學位--無學果,不需要再學,已經對了,學夠了,飽了,學到最頂了,無學位。那麼,回心趣向"大乘",不然還是未了之果,聲聞、緣覺。再回心轉來迴向大乘,由"初發心"而至"成佛",修到十地。那麼,這個在大乘裡頭的資格,算是菩薩,實際上呢,他是真正的"阿羅漢"。那麼,他的煩惱已經斷了,好了,這個問題大了,有沒有問題啊?大阿羅漢,聲聞、緣覺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小乘的極果。但是在佛法里說啊,嗨!佛在《楞嚴經》罵他們還是外道--不是我說的,你們不要搞錯了,佛在《楞嚴經》上最後說聲聞、緣覺還是外道。外道不是魔啊,歪了、偏了。所以說,在其它的經典,在《法華經》上罵聲聞、緣覺、大阿羅漢四個字:"焦芽敗種",貪圖自我的,只管自己,只管空、清靜就對了。焦芽敗種,這個芽焦了,永遠不能種成稻子,再下土地也種不出來,敗種,沒有用。所以,定性聲聞,定性緣覺,佛在《法華經》上,立刻就把他們趕掉了,不準聽了;自己走了,他們也聽不下去,覺得佛今天說法不對了,所以大害站起走了,站起走了就走了。佛走了還很高興呢,所以佛在《法華經》上說:"此中無枝葉,但有諸真實。"--這一層不曉得我們老法師顯老給你們講到沒有?還沒有講到啊?啊,講過這個話。為什麼?他不要了,把他們特別趕掉了,為什麼呢?不回心向大乘,所以禪宗罵這一類人叫"擔板漢"。背著一塊板走路,看到這一面,只看空一面,有的一面看不見,不懂。所以,佛法真正一乘道,大阿羅漢,二乘的不回心轉向大乘,不算佛道。因此佛在《楞嚴經》最後罵:這是外道。外道是屬於哪一陰處?五陰裡頭識陰境界的錯誤,就是現在我們研究唯識的識陰境界的錯誤。看唯識,這裡要搞清楚。所以,只想管自己,成了道就算了……

那麼,這些大阿羅漢有沒有神通呢?那都六通具足,不只五通哦,六通,也得漏盡通,不算菩薩。那麼這個菩薩那麼重要啊?!菩薩是什麼?大悲心為根本。大布施為起步,菩薩道,布施、舍心為起步。所以《梵網經》第一條戒:是戒非戒,舍心為起步。大悲心為根本。羅漢做不到哦,舍心為起步,大悲心為根本,所以大慈大悲才走入菩薩道。非回心向大--大阿羅漢住滅盡定,滅盡定一住多久啊,這一定多長時間啊?八萬四千劫。長不長?但是你說,那我們假設得道了多好,但是大阿羅漢在滅盡定中,八萬四千劫在他入定的人,彈指之間--哎呀!出定了,人世間已經過了八萬四千劫了,不回心向大一樣沒有用,還是未了之人。因此要轉來重發心,發什麼?求取菩提心,發什麼心?發舍心、發大悲心。因此我們中國的大乘菩薩戒以《梵網經》為根本。法門無量不是這個道理。

但是這些大阿羅漢轉過來發心修大乘菩薩道,等於什麼?等於你們在美國另外一個大學得了個博士學位,回到中國,可是我們的教育部啊:你這個大學是第一流的,不錯,是博士也不錯,對不起,我教育部沒有承認的,跟我們沒有包教。所以,你那個博士學位在我這裡沒有用。那你怎麼辦呢?你是中國人,你要想在國內拿到合法學位:哎,你考大學一年級重新讀吧。一個國家上了軌道就是這樣,德國就是這樣,在德國,你美國來的博士他根本不管,非要我自己本國的,你重新來吧,那你還要從一年級?不過,你客氣一點,給你插班吧,二年級讀起,一直讀到研究所,再拿到博士學位,他承認了。阿羅漢得了再來菩薩道就是這樣,是個插班生。但是他雖然是插班生嗎?對不起,他比你高明,比初學菩薩高明,因為他習氣已經斷過了,所以他修學進步的程度也快。但是,講結果呢,一定要得定到了,得金剛喻定,跟滅盡定不同了,那麼,習氣頓斷,身上才沾不住花了,可以成佛。所以,修行的功夫、我見這一段始終有如此的重要,下面一段一段來都很重要。一般人喜歡大乘,對於文殊菩薩到金剛藏菩薩這一段非常樂於接受,引用的經句也很多。對於漸修法b門,很少有人去注意,視之為小乘而忽略掉了,這點請特別留心。

--節選《中觀與唯識》

  關於彌勒菩薩,在佛教中稱之為「一生補處」菩薩。由凡夫修行到成佛,一般而言須經三大阿僧祗劫,中間有五十幾個程序,各家說法不同。其中末後階段的菩薩分為十地,十地之上是等、妙二覺菩薩,等覺是菩薩的極果,如文殊、普賢是,到了等覺得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無明,才完全成佛,名妙覺,成為一代教主。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為菩薩最後身,他與釋迦牟尼佛本是同學,將後補釋迦佛,成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以後也要像釋迦佛一樣,在人間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證果、度生、故名一生補處。

——節選《圓覺經略說》

--《禪修前的準備》團隊整理自《南師著作大全》

本期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禪修前的準備》微店

更多諮詢掃描:善護念

全網最全一站式購齊南懷瑾先師簡繁體正版著作

《禪修前的準備》微店

《禪修前的準備》淘寶店

南師好友現代道家最具影響力的

蕭天石先生主編的自由出版社系列叢書

南師推薦收集最齊全的道家密宗秘本孤本

編輯聲明


《禪修前的準備》公益微信平台所發布、轉發、回復的一切內容是公益性質分享,內容僅供參考。如因內容、圖片版權或其它涉及您的知識產權的問題敬請電告我們:2543837082@qq.com ,我們會第一時間根據您的意願進行更正。

《禪修前的準備》義工團隊每天都會在微信值守,為大家解答各種健康養生知識,分享修行經驗,親子教育,傳統文化修養等問題。

購買南懷瑾先師正版簡繁體系列叢書敬請點擊原文鏈接

本期推薦:林建平大師佛像藝術:自在觀音


推薦閱讀:

八字研究??????[十五]
周易研究
骨科大手術後靜脈血栓栓塞症的研究進展
轉載大六壬揭秘與現代應用研究五
道教丹道易學研究

TAG:南懷瑾 | 金剛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