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迎來五大紅利

中國經濟正迎來五大紅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 徐洪才 2014-09-09 星期二

中國經濟新常態有五個方面的基本表現,未來中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依靠五大動力:新型城鎮化、改革創新、技術創新、人才紅利、全球化。

對當前全球經濟及其治理的分析包含三個方面:第一方面,當前全球經濟及其治理呈現五大特點。第二方面,中國經濟新常態有五個方面的基本表現。第三,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要依靠五大動力,可以概括成三句話,就是三個「五」。

一、全球經濟及其治理呈現五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全球經濟增長出現了分化,金融風險在增加。總體來看,發達經濟體日子是向好的,美國經濟二季度是明顯向好的,GDP增長是1%,英國增長0.8%,日本下降,主要原因是日本4月份提高了消費稅,歐元區和歐盟的經濟增長是0.3%,德國是下降0.2%,OECD發達國家二季度GDP環比增長了0.4%,一季度是0.2%。

顯然,總體上發達國家是向好的,新型經濟體經濟情況出現了分化,中國經濟後面要具體分析。

金磚國家裡面,俄羅斯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是受到西方制裁;印度在過去一年貨幣政策執行得比較好的,成功治理了通貨膨脹,也從容應對了資本外流;其他一些新興經濟體,像印尼、阿根廷、土耳其稍微差一些,去年下半年和今年上半年,出現了短期的金融動蕩。

總體上看,全球經濟是溫和地復甦,這是總的趨勢,但是中國的情況跟這個有一點背離,尤其是過去兩年。現在出現了新常態,後面要具體地分析。總體上金融風險增加,主要體現在全球資本流動無序,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變化導致全球匯率劇烈波動和國際資本無序流動,對新興經濟體產生了一定衝擊。

第二個特點,全球經濟治理開始向舊的體制回歸,特別是以美元為本位、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現在得到了加強。大家注意到,在去年10月底的時候,以美聯儲為主導的西方六大中央銀行,建立了長期貨幣互換的網路,發達經濟體相互之間捆綁抱團,加固了以美元為本位的舊的體系。

我們還注意到,美國參眾兩院多次否決了 2010年G20峰會提出的有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份額改革方案。當時我們期待隨著新興經濟體地位的提升,一個多元化的全球經濟時代將會來臨,多元化的國 際貨幣體系建立能夠解決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內在固有缺陷。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希望暫時又擱淺了。

第三個特點是新興經濟 體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取得了初步進展,筆者在《變革的時代》一書前言裡面說是裹足不前,最近半年的情況還是令人欣慰的。以中國為主導的,在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工商理事會,以及金磚國家外匯儲備庫等,都取得了初步進展。

應該說,這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主動出牌取得了積極成果。

第四個特點是亞洲地區的經濟和金融治理矛盾重重,特別是亞太地區金融穩定機制存在內在缺陷。大家熟悉的,就是在「10+3」框架下,東盟十國加中日韓 「10+3」框架下有一個多邊化的清邁倡議,現在是2400億美元的救助規模,這個救助基金作為亞太地區金融安全網的重要內容有內在缺陷,因為這個資金不是在一個實體的管理賬戶裡頭,而僅僅是「10+3」國家有一個承諾,一旦出事,10+3國家將按照原先承諾的出資比例出資來進行救助。

這樣一個機制,大家可以看到反映是比較遲緩的,因為一旦出現金融危機苗頭,應該要「先發制人」「不戰而屈人之兵,姍姍來遲做決定的時候,金融危機已經擴大了,綿延了。

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中日韓地區存在內在的矛盾,尤其是政治上的矛盾,導致了整個亞太地區,現在顯得非常不穩定,現在美國日子好過一點,緩過神了,又可以主導全球新的經濟治理規則制定。他所主導的TPP,即跨太平洋合作夥伴關係協定,以及TTIP,即跨大西洋投資與貿易夥伴協定,這兩個TTP和TTIP,還有服務貿易協議等。

要制定新的全球遊戲規則,這一規則顯然有利於發達經濟體,有利於鞏固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對新興經濟體利益考慮得非常少,而中國基本是邊緣化,沒有參與其中。

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亞太地區造成不穩定的因素。

儘管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中國新一屆領導人非常努力,在周邊國家外交方面取得了相當多的積極成果,比如說與俄羅斯的關係,最近跟蒙古的關係都在改善,跟韓國的關係也不錯;但是,我們跟美國盟友的關係不行,在東海和南中國海兩大領域有很多 不確定性因素。亞太地區雖然是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重心,但在治理層面存在很大的問題。

第五個特點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已經嶄露頭角,目前來看機遇和挑戰並存。所謂機遇,就是中國現在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未來新常態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是可以期待的。

尤其是,對新一屆政府改革的決心和頑強意志,要充滿信心。在G20國家合作層面上,正積極籌備,2016年我們作為20國集團的輪值主席國,今年秋天作為APEC峰會主辦國; 金磚國家合作層面上,也是大展拳腳,出動出牌,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中國目前已是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現在很快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家,在中國「走出去」參與全球經濟競爭過程中,國際形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人民幣國際化,過去兩年是大刀闊斧、高歌猛進。過去的7個月,人民幣和歐元間的關係發展很緊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人民幣挺進歐洲,在與歐洲投資、貿易、金融合作方面,要推行雙邊貿易用本幣交易、結算;要建立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包括倫敦、法蘭克福。

這是第一個方面的內容,目前全球經濟治理呈現有五個特點,也是外部新常態下的全球經濟的五個特點。

二、中國當前經濟新常態有五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個表現就是大家都講到的「三期」疊加,第一期是經濟增速換檔期,過去的三十五六年時間裡,1978年到2013年,平均GDP大概是9.7%;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十年,2001年到2011年,GDP平均增速為10.4%,最近兩年急劇下滑,2012年是7.7%,2013年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 呈現緩慢下滑的態勢。

經濟增速換檔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社會來臨,資源貧乏,生態環境脆弱,難以承載過去那樣的快速成長、粗放增長;還有工資成本上升,以及過去幾年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幅過高,導致外貿企業競爭力下降。

按照十八大制定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GDP和人均收入再翻一番,保持每年 7.2%的經濟增長應該就能夠實現。今年、去年我們提出的政策目標都是7.5%左右,體現了作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檔。

第二個表現是經濟結構調整。過去舊常態下的經濟結構已經固化了,依靠投資驅動、出口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可喜的是,2013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首次超過了 第二產業,達到了46.1%,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對就業的貢獻明顯增加。

隨著老百姓的收入增長,特別是農村城鎮化的發展,消費結構的升級,消費對經濟發 展的支撐作用將增強,未來發展方向就是要實現從投資、出口驅動向投資、消費和出口協調驅動這樣的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當然,經濟結構不光體現在投資、消費、出口的需求結構,也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供給調整。

大家注意到,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投資增速在下降,但是第三產業投資,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 增長還是比較快的。未來要繼續支持經濟結構的優化,今年以來,定向調控政策把「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這幾個方面統籌協調起來,比如對信息消費的扶持,對棚戶區的改造,西部鐵路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些都是補短板,通過投資增量結構的調整,帶動存量結構的調整,進而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增加就業、改善民生。

第三個表現是潛在風險因素將長期存在。具體來說,有五個方面的風險。

一是產能過剩的風險,產能過剩是老問題,體現在製造業方面,還是處在低端水平,來料加工佔主導地位,當然在過去幾年應對金融危機,4萬億投資出台的時候,刺激政策也積累了一些過剩產能,現在需要消化。

消化產能三個觀點,要「三管齊下」。第一是通過培育市場機制,優勝劣汰解決一部分;第二是通過大江大河的治理,區域經濟一體化,比如長江經濟帶,黃河經濟帶,一路一帶,即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等,還有京津冀一體化,等等,基建投資項目上馬消化一部分原材料,如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第三個辦法是通過加大企 業「走出去」的力度,通過對外投資,資本輸出拉動商品輸出,同時把境外的技術管理,以及資源引進國內,形成內外良性互動,充分利用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二就是影子銀行的風險。

最近幾年,尤其是信託業、銀行表外融資發展很快,突破了十幾萬億。這裡有特殊的歷史原因,過去多年我們對利率管制,資金價格扭曲,金融結構扭曲,導致資金供求關係扭曲,很多理財產品,作為儲蓄替代性產品,得到了蓬勃發展,這是規避金融管制的產物。

防範影子銀行體系風險現在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一點要採取疏導的辦法,通過加強監管來解決這個問題。不能把影子銀行一棍子打死。

本質上說,影子銀行是一個中性概念,很多人對影子銀行有很大的偏見,影子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揮著獨特作用,我們金融體系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過少,而是傳導機制不暢,資金錯誤配置;

第三是房地產泡沫。

最近大家注意到,房地產眼下最大的問題是泡沫破滅的風險。過去的七個月,很多三四線城市價格下跌,庫存增加,這種情況正在向一二線城市蔓延。這是過去十幾年積累下來的,是過度透支積累的結果。

曾幾何時,過去十幾年一直說要把房價調下來,葉公好龍,龍已經來了,現在趕緊解除限購限貸政策,這時選擇差異化的調控政策,是與時俱進。

下一步,筆者認為要儘快阻止這種房地產投資增速的急劇下滑,政策調整應該提到議事日程。我的觀點是,應該對第一套房、首套房的首付款,在按揭貸款方面給出優惠政策,要保證首套房貸款的資金成本下降,首付款也要降低比例,否則的話,對整個實體經濟影響太大了。

股市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地產股、銀行股上不去,兩大板塊受到牽連,整個股市一直很低迷,最近幾個月股市有點小小反彈,未來發展要拭目以待。現在要對房地產問題保持高度警惕。

四是地方政府債務,過去在硬性的負債約束機制、財政的預算、監督、執行等方面,都不是很規範,今年已經嘗試地方政府公開透明地發行地方市政債券,來解決地方政府債務的期限結構錯配問題。

總體上看,現在政府債務水平不高,中央政府偏低,地方政府偏高,但要通過期限結構調整解決流動性壓力,處理得好是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的。

五是外部金融風險衝擊,總體來看我們有實力,有底氣,有4萬億的外匯儲備。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

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人民幣匯率是貶值的,7月份是升值的,7月份以來經濟數據是不太好的,有點偏離常規。

在國際資本流動出現變化的情況下,我們政策上也要做出調整。在加大對外開過程中,像金融業、服務業擴大開放,逆差會增加,這是好事情,很多人覺得是壞事,可以對沖我們在貨物貿易上的順差,改善整個外部平衡。現在外匯占款少一點,流入資金少一點,是好事還是壞事?

說是好事,可以增加中央銀行主動投放基礎貨幣的政策空間,如果外資流出,出現一些逆差也沒有關係,我們可以趁機下調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現在20%左右的銀行準備金存在中央銀行賬上,用於外匯占款對沖,貨幣政策運行成本太高了,很笨拙,很不靈活,應該進行調整。

總體來看,應對外部金融衝擊我們也有對策思路,比如說徵收托賓稅,即金融交易稅,在加大資本賬戶對外開放的同時,我們又要防範金融風險。

筆者認為,要規避兩個錯誤,在金融開放過程中不能犯兩個錯誤,一個是過急、過快開放資本賬戶,導致金融不穩定,受到外部衝擊,這叫顛覆性錯誤;第二個錯誤是未來十至二十年內,隨著老齡化社會來臨、改革紅利消失,如果還沒有完成人民幣國際化,可能要犯歷史性錯誤。

第四個表現是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後面有兩個圓桌論壇專門討論這些問題,核心問題是要解決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三中全會決議裡面講得很好,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要發揮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但是,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有嚴格限制條件的,有些人現在片面誇大,誇大這句話的適用範圍。比如說在公益性領域裡面,市場化、商業化導向肯定是不對的,再比如在自然壟斷領域,也不能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負面清單管理也一樣,比如在金融體系裡面肯定是正面清單管理,是要發放牌照的,也不能按照負面清單進行管理。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像行政體制改革,特別是大家關注的國企改革,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 改革等,都需要穩步推進。今年上半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特別是發改委出台了九大改革任務都要分頭落實。

第五個表現是宏觀調控方式創新。

今年兩次定向降准,剛剛定向降息,對涉農貸款定向降低利率。在財政政策方面,結構性減稅,對小微企業,三農領域進行扶持,支持服務業發展。

關於定向調控,筆者的觀點是適合現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實際情況,但是不能作為未來發展的目標,因為未來目標應該是政府發揮間接調控作用,不是發揮直接調控作用,要通過培育市場機制,制定市場規則,引導市場有序發展,建立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政府調控市場價格,引導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行為。現在做出的定向調控,是針對目前市場失靈情況,不得以而為之的。長期看,宏觀政策過度地「微觀化」,事無巨細,插手過多,並不是好事,不能成為未來的方向。

三、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依靠的五大動力

針對目前新常態下的五大特點,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依靠五大動力。

第一個動力是新型城鎮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工業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未來六七年里,中國新型城鎮化需要解決三個「一個億人口」的問題,通過人的城鎮化,將農民變成市民,會拉動基礎設施投資,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就業機會,可以提振消費,促進消費結構升級。

哥倫比亞大學斯蒂格利茨教授曾經講過,把中國城鎮化機遇和發達國家的技術、資本有機結合,就可以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現在我們要加大這方面的開放,要抓住機遇,這個機遇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第二是改革創新的紅利。過去市場機制不健全,缺位,市場分割,特別是地方本位主義,保護主義,可以說是甚囂塵上,各地由於地方本位主義,都搞各種規劃,重複建設,沒有差異化競爭,沒有找准自身產業定位和戰略定位,低層次重複競爭導致資源浪費和產能過剩,束縛了生產力,尤其是微觀主體活力和創造性受到極大的抑制。

改革紅利是我們最大的紅利。

第三是技術創新的紅利,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製造業和傳統農業方面,我們和發達國家技術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如果能夠通過學習、模仿,通過自主創新把先進的技術進行應用於改造傳統行業,我們就有很大的經濟發展提升空間。

比如說,我們每年在精細化工領域,從 國、日本大量進口,逆差將近1000億美元;再比如高端製造業,機電產品進口,以及能源資源進口,又要分別逆差近1000億美元,如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或者使用可再生能源,通過這種進口替代,就會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第四是人才紅利,最近李克強總理講得比較多。我們是人口大國,人才很多,人才浪費也很嚴重,人才沒有得到合理利用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第五是全球化的紅利,進一步融入全球化,還可以釋放紅利。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把我們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未來中國將從「中國製造」走向 「中國創造」,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市場」。中國中產階級收入增加,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農村城鎮化會派生很多的投資機會。特別是人民幣 國際化產生的紅利,現在美元地位進一步加強,筆者有一個觀點,人民幣要和美元綁定,有什麼好處呢?

人民幣國際化這件事對美國來說是好事,是有利於鞏固美元國 際儲備貨幣地位的,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中國大國崛起對美國是好消息,我們在未來20年之內,謀求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與中國經濟、外貿、投資在世界經濟中比重相適應的地位,實現這一目標就很不錯了。

到本世紀中葉能夠實現美元、歐元、人民幣,加上英鎊、日元等貨幣共同參與全球治理,這樣一個相對平衡的格局,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中國現在外匯儲備是優勢資源,也是一個包袱。最近幾年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不是拿人民幣投資,而是拿美元投資,也就是說在外面投資越多,美元地位越鞏固,是加強了美元地位。因此,必須把這個錢花掉,這叫藏匯於民。

筆者設計了一個外匯「三角運 作」,無中生有,創造了一個人民幣海外需求。我們可以借美元給印尼,利息可以比借給美國國債高一點,美國國債只有3%的利益,可以高0.5個百分點,期限長一點。我借人民幣給你,你拿這個人民幣買我的美元。其實,這是讓小兄弟們分擔我的責任,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扛在自己身上。

巨額外匯儲備是歷史形成的,從政策上我們要把維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作為一項基本戰略目標,不是外匯儲備越多越好,順差越高越好;同時,我們也要盤活存量,通過十年或者更長時間消化存量,最終人民幣國際化了,就不需要這麼多美元了。

人民幣走出去變成了外匯,要適應這一新的時代,即人民幣時代的來臨。就是人民幣既是本幣,也是外匯,我們可以用人民幣買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這是我們的夢想。

現在中美之間是一種脆弱的平衡,這個平衡正在重組,應該用更積極的眼光來看。

總之,未來中國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要依賴這五個方面的動力,要對未來充滿信心。

推薦閱讀:

多元化到專業化:公司層面分析3
【鴻通思路】世界500強公司之父,是如何做經營的
中國經濟真相:過去兩年的繁榮,是房子拉起來的
「雙十一」告訴我們:向時間要利潤而不是獨立的商品
央行:中國11月末央行口徑外匯占款22.3萬億元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