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

歡迎大家使用http://acpuclass.126.com來訪問本站點。  

第三節 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是由機體內分泌腺和分散存在於某些組織器官中的內分泌細胞組成的一個體內信息傳遞系統,它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相互配合,以調節體內的各種功能,維持機體內環境相對穩定。這些內分泌腺主要包括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胰島、性腺、松果體和胸腺;內分泌細胞分布比較廣泛,心、腎、肺、皮膚、消化道粘摸、下丘腦等都有相應的內分泌細胞。通常內分泌腺和內分泌細胞產生的化學物質即激素,經血液或組織液傳遞到靶組織而發揮調節作用,從而使機體處於健康生理狀態。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是指運用針灸刺激人體後,引起內分泌器官功能及相應的生物活性物質(激素)在一定時間內發生變化,從而引發機體產生一系列生理病理改變的效應。臨床和實驗研究證實,針灸對機體內分泌系統有著廣泛的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針灸對機體的多種效應,往往與其調節內分泌系統的功能相關。針灸調節機體內分泌系統作用最基本的方式是影響內分泌腺或內分泌細胞分泌激素及使激素從產生到發揮作用的每一個環節,從而協調了激素對機體的調節功能。值得說明的是,針刺在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中與神經系統有著密切的聯繫,神經系統的某些機制在這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近十幾年的研究表明,針灸對內分泌系統中各內分泌腺有不同的調節作用。研究成果較多的集中於針刺對下丘腦、垂體、胰腺、甲狀腺、腎上腺及性腺等方面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對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性腺疾病等內分泌功能失調或障礙疾病的防治規律和機理研究上。(一)針灸對胰腺機能的調節針刺對糖尿病患者的胰腺有調節作用,它通過改善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來增加胰島素的含量,從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狀況。正常血糖的調節,主要依靠胰島素。胰島素的分泌調節有兩種途徑,一是血糖濃度變化對胰島的直接刺激;二是高濃度血糖作用於中樞神經,經迷走神經傳出而使胰島分泌胰島素。在血糖升高時,迷走神經和胰島β細胞受到刺激,因而引起胰島素的分泌,使部分血糖變成肝糖原,而降低血糖。在血糖低於正常時,通過交感神經的刺激而使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胰島分泌胰高血糖素,這兩種激素促使肝糖原分解,因而致血糖上升。此外,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對抗胰島素的作用,甲狀腺素能促進糖在腸內吸收,加強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血糖超過9.52mmol/l則自腎臟排出,發生糖尿。通常當靜脈全血空腹血糖高於6.7mmol/l(120mg/dl)或飯後兩小時血糖高於10.0mmol/l(180mg/dl),尿糖定性陽性,並出現典型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癥狀時被診斷為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病因不明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由於血液中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和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導致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紊亂。臨床出現煩渴、多飲、多尿、多食、疲乏無力、消瘦或肥胖等癥狀,久病者可伴有感染、動脈硬化、微血管病變、神經病變、甚至昏迷等併發症。臨床一般將糖尿病分為兩型:1型糖尿病,指有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絕對分泌不足的糖尿病;2型糖尿病,指有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相對分泌不足的糖尿病。前者為自身免疫缺陷,有遺傳易感性,基本病變是胰島淋巴細胞侵潤,β細胞破壞;後者則以胰島素受體缺陷為主而發病。臨床實踐表明,針灸對糖尿病本身的病變和其併發症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針灸治療可使糖尿病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糖下降或基本恢復正常,下降幅值高者可達5.6mmol/l左右,尿糖隨血糖改變而逐漸轉為陰性,糖耐量試驗明顯改善,三多癥狀明顯減輕,甚至消失。但是,針灸降低血糖的效應有一定局限性;嚴重糖尿病患者需配合中、西藥協同治療;針灸對2型糖尿病患者療效較好,能使其空腹血糖、餐後血糖以及葡萄糖耐糖實驗值都大幅度下降,而對1型糖尿病患者療效較差;病程短、病情輕、中度患者針灸療效良好,重度患者效果稍差;肥胖與中等體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針灸療效遠較消瘦型高;療程較長者治療效果明顯。針灸對降糖藥物有協同作用,可減少藥物用量,甚至部分患者可停用口服藥;配合飲食控制和適當體育運動,可提高療效。針灸對胰島素的影響與胰腺功能有關。胰島素分泌不足者,針刺後胰島素上升;胰島素分泌過高者,針刺後胰島素下降;胰島素分泌缺乏者,針刺前後胰島素無變化。針刺三陰交穴後,血糖比針刺前降低10%以上者(被認為胰島功能良好),血漿胰島素含量均顯著增加;針刺三陰交穴後,血糖無變化或增高者(被認為胰島功能不全),血漿胰島素含量無改變或減少;表明針灸調整胰島素含量與胰島本身的功能有關。用經皮經絡低頻電針治療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於治療後立即上升,高達治療前的3~5倍,其效應可持續3小時以上,同時生長激素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降低。針灸作用不僅局限於胰內,還有較強的胰外作用,如針刺可增加靶組織受體數目,刺激末梢組織利用葡萄糖;針灸治療2型糖尿病患者,甲狀腺素t3、t4下降,camp下降,cgmp上升。針灸能控制高血糖負荷動物(家犬、家兔)血糖水平升高的幅度,並促使胰島β細胞受體增強對葡萄糖的敏感性,促進動物胰島素分泌增加,加快對葡萄糖的利用和轉化,從而控制血糖升高。表明針灸是通過調整與血糖代謝有關的物質以達到降低血糖,實現治療糖尿病的目的的。針灸對糖尿病併發症也有不同的調整作用。臨床觀察表明,無論單純針刺或針葯結合治療均能使糖尿病血液流變學狀態明顯改善。針灸治療糖尿病伴發神經病變也有很好的療效。以肢體麻木、疼痛、肌無力和肌萎縮為主要癥狀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針刺胰俞、足三里、環跳、陽陵泉穴後,研究者對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經病理學和神經誘發電位作了詳細的觀察分析,表明針刺可以延緩或減輕由糖尿病所致的大鼠周圍神經損害,即針刺可以防治糖尿病大鼠形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此外,針刺或電針對糖尿病性周圍性動脈病變、心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高血脂等的治療在臨床上也取得較好效果。(二)針灸對甲狀腺機能的調節作用甲狀腺(hypothyroid)分泌的激素是甲狀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它們對機體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有很重要的作用。針刺對甲狀腺機能的調節作用,可以使血中偏低的t3、t4含量增加,偏高的t3、t4含量降低。對促甲狀腺激素(tsh)也有調節作用,其結果 使血中的t3、t4含量受tsh的控制,改善了t3、t4對tsh激素的反饋調節作用。同時也通過調節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tsi)活性,使垂體-甲狀腺軸異常的功能恢復正常。臨床實踐證實,針刺既能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也能治療甲狀腺機能不足,並可使單純甲狀腺炎患者已腫大的甲狀腺體顯著縮小,這說明針刺對甲狀腺的調整作用,可因甲狀腺機能狀態不同而分別使之趨向正常化。針刺甲狀腺機能亢進患者的天突、合谷、太沖、廉泉等穴,可使其甲狀腺腺體縮小,基礎代謝下降。針刺地方性甲狀腺腫患者天突、合谷、列缺等穴,可使其腫大明顯縮小,癥狀減輕,尿中排碘量明顯減少,腺體吸聚和利用碘的能力提高。當切斷家兔一側交感神經或c3~c6脊神經前支,可使甲狀腺濾泡擴大,濾泡上皮變低,此時電針「天突」、「大椎」穴則可使濾泡縮小,濾泡上皮變高;當切斷一側迷走神經時,可致甲狀腺濾泡縮小,濾泡上皮細胞變高,攝碘量增加,電針同樣穴位可使其甲狀腺濾泡擴大,濾泡上皮細胞變低,攝碘量明顯降低。針刺治療甲亢病人能有效地糾正異常的甲狀腺功能,減少t3、t4的合成與分泌,治療後不僅血清t3、t4含量明顯降低,促甲狀腺激素(tsh)含量顯著回升,而且具有生物活性的t4在甲狀腺外脫碘後轉化成無生物活性的rt3明顯增多。耳針治療肥胖症中,在增強機體對運動的適應力及組織的氧飽和度同時,可增加垂體激素、三碘甲狀腺氨酸、甲狀腺素等的合成,促進新陳代謝,從而獲得減肥效應。針刺對甲狀旁腺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用大鼠做針刺鎮痛實驗,電針「環跳」穴,可見痛閾提高,同時血鈣濃度降低,血磷濃度升高,這主要是由於針刺抑制了甲狀旁腺的功能所致。針刺治療可使血鈣過低引起痙攣的患者,血鈣增高,血磷降低,痙攣等癥狀消失。這些可能是通過節段神經通路或體液途徑而發揮作用的。(三)針灸對性腺機能的調節性腺又稱生殖腺,男性為睾丸,女性則以卵巢為主要的器官。睾丸和卵巢都均具雙重功能,即產生精子或卵子和分泌性激素;睾丸分泌激素以雄激素為主,也分泌少量雌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亦有少量雄激素。睾丸和卵巢的活動受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調節,維持相對穩定,並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研究提示針灸對體內的性腺激素有雙相調節作用,針灸可通過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性腺激素分泌增加,在此過程中可能有某些神經遞質參與,調節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而影響性腺激素的分泌。針刺百會穴可使健康育齡婦女卵泡早期的孕酮顯著增加,睾酮也有增加的趨勢,而對雌激素的影響不明顯;針刺還可使基礎體溫呈正常排卵周期的健康婦女的血漿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黃體化激素(lh)、孕酮(p)、雌二醇(e2)呈現動態的變化。此外,針刺具有促排卵的作用,無排卵患者在電針後其血中的fsh均值增加,濾泡平均直經增加;針刺無排卵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可使其e2水平顯著升高。另有實驗證實,針刺和艾灸「關元」穴均能使雄性小鼠血漿睾酮含量升高,使提肛肌、儲精囊及睾丸的重量明顯增加。臨床實踐表明針刺石門、三陰交等穴有避孕的效果;針刺關元、三陰交、腎俞等穴可以治療不孕症;針灸氣海、關元、三陰交、脾俞、腎俞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針灸關元、中極、足三里、三陰交等穴治療遺精;針刺關元、三陰交、腎俞、上髎、命門等穴治療陽萎;針刺還可以治療男性不育症、睾丸炎、前列腺炎等疾病。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針灸對性腺功能的調整作用有如下幾方面:①對性腺分泌激素本身的調整作用;②促進垂體、性腺等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修復的作用;③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激素分泌功能紊亂具有良性調整作用。(四)針灸對腎上腺機能的調節1.對腎上腺皮質機能的作用 針灸對腎上腺皮質機能的影響主要是觀察血中激素濃度、尿中激素代謝產物的含量以及血中嗜酸性白細胞計數(這是一個間接反映腎上腺機能狀態的指標,糖皮質激素可破壞嗜酸性白細胞)。用實驗動物則可直接觀察腎上腺皮質的組織學變化,抗壞血酸和糖原含量,鹼性磷酸酶活性以及與皮質激素合成有關的物質。針灸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是隨著體內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唾液皮質醇(scs)和血漿皮質醇(17-ohcs,17-ks等)含量的變化而實現的,同時與機體的腎上腺皮質的功能狀態及針刺手法有很大的關係。針刺正常人合谷、足三里,可使尿17-羥皮質類固醇(17-ohcs)和17-酮類固醇(17-ks )排出量增加,並有較長的後效應。針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期患者的魚際、氣海、足三里、大椎等穴可使血漿皮質醇含量明顯提高。在以不同穴組電針治療非內分泌性、非感染性普通慢性疾病的患者時,治療後血漿皮質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針刺可以通過調節肥胖症患者的腎上腺素、皮質醇、脂質代謝(甘油三酯、膽固醇)、激素的含量促使脂肪分解,獲得減肥效應。針刺風濕性心瓣膜病患者內關穴,可使降低的血漿皮質醇含量高,亦可使升高的血漿皮質醇含量降低,說明針刺對血漿皮質醇的含量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對不同的腫瘤患者和非腫瘤患者施以針麻誘導後,進行血漿皮質醇的測定,結果胃腸道腫瘤患者大多較針前降低,乳腺腫瘤,以及其它腫瘤患者大多較針前升高,而非腫瘤患者無明顯變化,故認為針刺對腎上腺皮質機能的影響,不僅是一種雙向良性調整作用,而且還與針時機體狀態有關。以尿17-ohcs 和17-ks的排出量和血中嗜酸性白細胞數為指標,針刺不同患者的足三里、合谷、少海等穴,可以觀察到原皮質功能低下者針刺後可以增加,原皮質功能偏高者針刺後可以降低。電針家兔「足三里」可抑制捆綁、冷或熱刺激等應激狀態下腎上腺皮質激素過量分泌。而對連續注射可的松造成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遲的大鼠,弱電針雙「腎俞」可使其腎上腺皮質功能增強,血漿皮質醇激素含量明顯增加。說明在腎上腺皮質分泌活動受到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反饋性抑制的情況下,針刺仍然可以使抑制的腎上腺皮質功能激活。另外電針家兔後,尿中l7-酮含量增加,用形態學和組織學的方法亦證明針刺可使腎上腺皮質分泌功能加強。電針鎮痛可引起腎上腺皮質細胞功能活性增強,腎上腺血竇擴張,內皮細胞腫脹,吞飲小泡增多,結締組織區增寬,特別是束狀帶和網狀帶變化顯著。且針刺後腎上腺皮質變厚,重量增加,皮質的束狀帶和球狀帶的糖元含量減少,鹼性磷酸酶和琥珀酸脫氫酶的活性增高,核酸含量增加。電針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動物,觀察到針刺可減輕腎上腺皮質萎縮,促進萎縮的腎上腺修復,改善其分泌活動,對腎上腺皮質的結構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艾灸「關元」、「腎俞」等穴,能促進因氫化可的松造成的腎上腺重量減輕、腎上腺皮質厚度及束狀帶細胞面積減少、束網兩帶細胞核密度增大等腎上腺皮質萎縮改變的修復。2.對腎上腺髓質機能的作用 針刺家兔「足三里」,不僅可使外周血中腎上腺素含量增加,而且在連續數天針刺後,還可使腎上腺髓質內腎上腺素細胞及去甲腎上腺素細胞明顯增加,胞體增大,胞漿反應加深。這可能是針刺表現出的比較穩定而又比較持久升壓作用的形態學基礎。針刺大鼠、家兔「腎俞」、「地機」穴後,其腎上腺髓質中兒茶酚胺囊泡的內含物減少,說明其釋放加強,最初的效應是兒茶酚胺釋放量增加,當釋放達一定程度後減少,這可能和兒茶酚胺囊泡的儲備量有關。但是,針刺失血性休克模型家兔「人中」穴,可見血壓顯著升高,並可延緩死亡時間,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其腎上腺髓質組織的化學變化結果卻表明,非針刺組兒茶酚胺熒光明顯減弱,針刺組兒茶酚胺熒光明顯增強,定量分析也證明針刺組熒光強度明顯高於非針刺組。這說明針刺家兔「人中」穴可以阻止休克兔腎上腺髓質兒茶酚胺的減少,為針刺抗休克的內分泌機理提供了形態學證據。觀察針刺中風後遺症患者發現,隨著針刺次數的增加,血漿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均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在針刺的不同階段,兩種激素含量變化不盡相同。在針刺治療肥胖症的臨床研究中,觀察到,針刺減肥的同時,患者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含量明顯回升,提示針灸可能是通過提高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功能實現其減肥效應的。另外在針麻手術病人中,針麻效果優良者,針刺誘導後血中網膜組織內去甲腎上腺素貯量增多,多巴胺羥化酶活力明顯下降,說明針刺誘導可使交感神經介質的釋放減少,使交感神經的功能處於相對抑制狀態。在研究針麻手術病人腦脊液內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含量的變化及其與鎮痛效果的關係時,觀察到,電針可使去甲腎上腺素的前體酪氨酸含量顯著升高,去甲腎上腺素有一定規律的下降。結合針麻效果分析,針麻效果ⅱ級的患者,腦脊液內去甲腎上腺素、酪氨酸的變化與臨床效果有關,這些變化與血液的去甲腎上腺素系統相一致。提示針刺可以誘導加速酪氨酸的血腦運轉,提高腦脊液內的酪氨酸濃度,促進腦內去甲腎上腺素的生物合成,加速去甲腎上腺素的更新。(五)針灸對下丘腦-垂體系統的調節研究表明,針刺可使產後缺乳婦女血液中垂體前葉分泌的泌乳素含量升高。針刺可使家兔垂體後葉催產素分泌增加;電針家兔「足三里」後,取腦幹組織切片可見垂體後葉染色略有加深,其中毛細血管擴張、分泌纖維較多,細胞體比不針刺組增大,細胞核比不針刺組大,且多偏離中心位置;將雌性大鼠電針後,停針1小時,再經腹腔注射鈉絡酮給予穴位電針,用視前區推挽灌流技術,分別收集電針前後及注射納絡酮前後的灌流液樣品,用特異性的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樣品中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和β-內啡肽(β-ep)的含量,以觀察針刺和注射鈉絡酮對視前區gnrh和β-ep釋放的影響,結果表明:卵巢切除組灌流液中,gnrh的基礎含量比正常組高。注射鈉絡酮45分鐘後卵巢切除組灌流液中gnrh含量較注射前升高,β-ep含量無明顯變化。正常組和卵巢切除組的大鼠僅給於電針,灌流液中gnrh和β-ep含量均未見明顯變化。提示在卵巢切除的大鼠,中樞內阿片肽參與視前區gnrh釋放的抑制作用,電針穴位調節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的作用部位,可能不在視前區,而在中樞的其它部位或垂體。二、針灸調節內分泌系統的作用機制(一) 針灸調節胰腺功能的作用機制1. 針灸對神經-胰島系統功能的調節 針灸對糖尿病的治療作用主要體現在對神經-胰島機能的調節方面。首先,調節迷走神經的功能:當迷走神經的功能低下時,它所支配的胰島的內分泌腺β細胞分泌胰島素不足,進一步導致血糖過高。針刺可以興奮迷走神經從而影響胰島β細胞的分泌功能,最終促進胰島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其次,影響β細胞的分泌功能:針刺可以使胰島β細胞受體對葡萄糖的敏感性增強,胰島素的分泌增加,加快了血糖的利用和轉化,從而控制了血糖的升高或同時提高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性而發揮作用,結果降低了較高的血糖水平。另外,實驗也證實針刺可以使由於β細胞受損而導致的胰島組織的透明樣變、纖維化和水腫等病理變化得到改善。最後,整體調節的作用:針灸治療糖尿病並不是某一系統單一作用的結果,而是全身性的綜合作用,針刺既能調節胰島素分子水平的功能,也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對該部位的重新控制作用,其中針刺後胰島素靶細胞受體功能(即受體的最大結合量和最大親和力)提高,是針刺治療糖尿病的重要機理之一。2. 針灸對胰島素相關分子水平物質的調節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在微觀水平上研究針刺對糖尿病的影響有了一定的成績。首先,對胰島素受體及受體後缺損的研究。胰島素受體基因定位於第三組9對染色體短臂遠端的p13.3—13.2區帶,由22個外顯子和21個內含子組成,如果胰島素受體基因發生突變,則可影響胰島素受體氨基酸順序發生改變,出現胰島素受體數目和功能異常,而引起胰島素抵抗性糖尿病;受體後缺陷是指胰島素與受體結合後,胰島素作用過程中的任何步驟異常,這種缺陷包括不影響胰島素結合、但影響受體穿細胞信號功能的傳遞異常,或受體結合後任何環節上胰島素作用異常,通常為效應異常,如葡萄糖轉運蛋白或靶細胞中酶的異常。研究表明,針灸對2型糖尿病有很好效果,其機理可能與改善胰島素受體及受體後缺陷有關,但缺乏進一步的實驗證據。其次,神經生長因子(ngf)與糖尿病相關性研究。ngf是由交感神經和神經脊衍生的感覺神經元作用於靶細胞產生的一種蛋白質,經逆行軸索流動轉運至神經元中發揮其營養作用。在鏈脲黴素和遺傳性糖尿病鼠(g57bl/ks,db/db)中發現,受交感神經支配器官中內源性ngf明顯降低,因此,沿軸索逆行流動至神經元胞體的ngf也減少,從而引起神經元功能紊亂。研究還發現,實驗性糖尿病鼠顯示了靶組織ngf mrna表達的減少,而且那些依賴ngf的神經元基因表達也降低,後者可被外源性地投予ngf所校正。隨著糖尿病病程的進展,在不同的組織ngfmrna進行性下降,小腿肌肉和坐骨神經,在糖尿病早期(4周)即顯示了降低。神經免疫組化實驗結果表明,糖尿病小鼠,海馬組織內神經生長因子nt-3神經元亞群細胞表達數量減少,因而研究針灸對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及相關受體表達的影響,將是探索針灸治療糖尿病作用機理的一個重要環節。再次,研究表明,下丘腦對胰島素的分泌有調節作用,刺激下丘腦外側核(lna)可興奮迷走神經,使胰島素分泌增強,血糖下降,食慾增強;刺激下丘腦腹內側核(vmh)可興奮交感神經,使胰島素分泌減少,血糖上升,食慾減弱;運用神經細胞微電極記錄方法和腦立體定位技術,通過對實驗性肥胖大鼠下丘腦腹內側核(vmh)飽食中樞電活動的觀察,觀察到,針刺能夠增加vmh的興奮,抑制食慾,減少能量攝入,達到減肥效應。因而,探索針灸對下丘腦血糖調節中樞電活動的影響,將有助於最終闡明針灸治療糖尿病的機制和環節。另外,針灸對糖尿病併發症調整作用的機理目前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針刺可以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圍神經損害的病理變化,其機理是降低了血中高糖基化血紅蛋白的含量,改善了血液流變性,阻斷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發展的生化基礎,從而防止或延緩了周圍神經結構和功能的進一步損害。(二) 針灸調節甲狀腺功能的作用機制甲狀腺的活動主要受垂體前葉分泌的促甲狀腺素激素控制,丘腦下部視上核、室旁核與促垂體區核團的肽能神經元產生的促甲狀腺素激素釋放素,又可促使垂體前葉分泌促甲狀腺素,所以,針刺也通過丘腦下部-垂體前葉-甲狀腺這一系統而發揮效應。同時甲狀腺又受交感神經支配,故針刺對甲狀腺的影響也和交感神經有關。針刺對甲狀腺機能的影響與取穴和刺激方法有關,穴位距甲狀腺的部位越近,其作用越明顯;高頻率的刺激作用強於低頻率的刺激作用。針灸調節甲狀腺亢進症的作用是顯著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hyperthyroidism)簡稱甲亢,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特徵是甲狀腺呈高功能狀態、甲狀腺腫大、眼征、基礎代謝增加和自主神經失常。瀰漫性甲狀腺腫伴甲狀腺功能亢進症(graves病)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主要與情志及體質因素有關。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精神刺激或創傷病史有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發現83%graves病患者,血清中能檢出針對tsh受體為抗原的甲狀腺刺激抗體(tsab),或稱甲狀腺刺激免疫球蛋白(tsi),或tsh受體抗體(trab)。tsi與垂體分泌的tsh不同,分子量比tsh大,刺激時間持久。tsi能與濾泡上皮細胞膜上tsh相結合,激活腺苷酸環化酶,刺激甲狀腺濾泡合成、分泌過量的甲狀腺激素,而tsi不受血清甲狀腺激素的反饋作用。針灸對甲亢患者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通過對甲狀腺內分泌系統(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和免疫功能障礙進行調節來實現的。針刺前後,甲亢患者血清中 t3、t4、tsh含量及tsi活性有明顯差異。未經治療的甲亢患者血清中tsi陽性高達90%左右;其活性越高,血清中t3、t4含量也越高,提示甲狀腺激素合成與分泌的增強程度與抗體的活性成正比。經針刺治療後,患者心悸、畏熱等臨床癥狀得到改善,基礎代謝率降低的同時,血清中tsi活性明顯下降,t3、t4的含量隨之顯著下降,而tsh含量則明顯升高,tsh與t3、t4之間呈明顯負相關,隨著療程的延長,臨床療效可隨tsi活性的逐漸降低而逐步提高;對於病情已控制,但tsi仍陽性,尤其是活性仍高者,停針後易複發。上述結果提示,針刺是通過消除或降低血清tsi活性,去除其對甲狀腺細胞的病理性刺激,而降低血清中t3、t4含量,解除對垂體tsh的分泌抑制過程,使垂體分泌tsh的功能及垂體-甲狀腺軸反饋調節過程的反常現象恢復正常,而實現治療作用的。(三) 針灸調節性腺功能的作用機制針刺對性腺機能所產生的作用是以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變化作為基礎的。針刺雌性恆河猴的「石門」、「三陰交」穴,觀察雌性恆河猴月經周期外周血中的黃體化激素(lh)、促卵泡生成激素(fsh)、孕酮(p)、雌二醇(e2)和睾酮(t)分泌水平的變化,結果表明,針刺在垂體和卵巢水平上,同時對雌性恆河猴的生殖內分泌產生抑制性的調節。針刺「石門」穴有很高的避孕率,其機制是,針刺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過剩分泌,並借負反饋作用,抑制垂體促性腺素的分泌,阻礙卵泡的成熟和排卵,而並不引起其生殖器官組織結構的變化。針刺通過調控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可以治療不孕證,促使其排卵,恢復正常月經而受孕。動物實驗證實,針刺家兔後,其卵巢間質細胞普遍黃體化,卵泡膜增厚,提示針刺致垂體黃體生成素分泌增強。由此也表明了針刺對卵巢功能具有良性雙向調整作用。電針正常排卵婦女的中極與大赫穴,其黃體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孕酮(p)和雌二醇(e2)較針前均有不同變化,lh水平在卵泡期、排卵期、黃體期都下降,fsh變化不顯著,孕酮和雌二醇水平於卵泡則都有上升趨勢,黃體期則下降,故認為針刺對下丘腦-垂體分泌促性腺素有較明顯的調節作用。電針去卵巢大鼠的「關元」、「中極」、「子宮」、「三陰交」穴後,其腎上腺的重量增加,皮質細胞核仁組成區的一種dna相關蛋白(agnors)增加,血中腎上腺甾體激素水平(包括睾酮)增高,提示電針使腎上腺皮質功能活躍,促使體內生成雌激素的底物雄激素增加,最終使血中雌激素含量升高。此外以氣海、關元、三陰交和水道為主施以手針和電針治療輸卵管不通,可獲較好療效,但機理及與性腺等的關係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四) 針灸調節腎上腺功能的作用機制1.針灸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機制 針刺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穴位的傳入神經,作用於丘腦下部,促使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進而影響腎上腺皮質功能的途徑實現的。其特點在於針刺對正常的機體垂體-腎上腺皮質機能具有良性調整作用,但多表現為興奮促進作用。針灸對腎上腺皮質系統的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既可以治療腎上腺皮質減退症,又可以治療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對病理性損害的腎上腺具有促進修復作用,並可以預防外源性糖皮質激素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反饋性抑制。當機體處於某種特定狀態時,針刺對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具有反饋抑制作用,並不是一概的產生增強效應,而是通過多環節、多層次的調整作用,使垂體-腎上腺皮質分泌激素功能維持在一定的平衡狀態,以更好的發揮其調節功能。觀察針灸前後單純性肥胖患者肥胖指標,空腹血糖(bs)、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血中皮質醇(bcs)、唾液皮質醇(scs)和血中腎上腺素(ad)含量的變化。可以發現,針灸在獲得良好減肥效應的同時,bcs、scs和ad含量明顯回升,而bs、tg、tc含量明顯回降,其回升和回降與療效有關。說明針灸可以增強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髓質兩個系統的機能,促進體內脂動員與分解,氧化產熱,消耗多餘的體脂,最終獲得減肥效應。2.針灸調節腎上腺髓質功能的作用機制 腎上腺髓質直接接受交感神經節前纖維的支配,分泌兩種激素即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通常腎上腺髓質與交感神經系統的生理效應緊密聯繫,難以分開,所以稱之為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針刺通常增強可這一系統功能,促使交感神經興奮和腎上腺髓質激素分泌。早在60年代初,有人根據穴位注射可使失血性休克狗的外周阻力增高的實事,提出這一作用可能是借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活動實現的,以後的許多實驗均證明了這一點。此外,針刺具有對腎上腺髓質功能的雙向良性調節作用。針刺既促使其分泌去甲腎上腺素及腎上腺素,又具有反饋抑制作用。(五) 針灸調節下丘腦-垂體系統的作用機制下丘腦能生成調節腺垂體功能的促黃體生成素(lrh),促甲狀腺素釋放素(trh),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催乳素釋放因子(grf),催乳素釋放抑制因子等激素。下丘腦視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經分泌細胞分泌的加壓素和催產素沿神經胞漿流動到達神經垂體,前述下丘腦分泌的調節腺垂體功能的促激素則由垂體門脈系統的血液循環到達腺垂體。這就是生理學稱之為的下丘腦-垂體系統。前已述及的針灸對各內分泌腺的調控作用均與這一系統密切相關,而且多是通過這一系統實現最終的調節作用的。針刺對下丘腦-垂體系統的調節作用,與各內分泌腺自身功能狀態有密切的聯繫,它們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垂體促激素的分泌,既受下丘腦的控制,又受靶腺激素的反饋調節。針刺對下丘腦-垂體系統的調節是與丘腦-垂體-靶腺協調發揮作用分不開的。近40年來,臨床和實驗研究已經揭示了針灸對內分泌系統產生的一系列調節作用及其機制,明確了針灸對機體生理病理狀態所產生的效應;特別是對內分泌功能失調狀態的機體,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失調、肥胖症、不孕症等的治療中的調節作用。這些研究對進一步指導臨床用針,提高臨床療效均有極重要的意義。思考題1. 針刺對內分泌系統調節作用的機制可能體現在哪些方面?2. 針刺在糖尿病、甲狀腺機能失調等病症的治療過程中起什麼的作用?3. 你對針刺在內分泌功能調節中所起作用有那些認識(可以結合文獻檢索回答此問題)?
推薦閱讀:

調節內分泌的葯有哪些 中西藥均可試試
內分泌失調, 如何調理?
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
汗腳怎麼解決?
全國婦科內分泌專家在杭探討 今日早報

TAG:內分泌 | 針灸 | 系統 | 分泌 | 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