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內葬人物介紹

孝陵:共葬三人: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1661)、孝康章皇后、孝獻端敬皇后。順治皇帝,名愛新覺羅?福臨,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生於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母親為孝庄文皇后,崇德八年二月十六日繼位,由叔父多爾袞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年僅24歲的順治帝死去,死後火化。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康熙帝的生母,都統佟圖賴之女。幼年入宮,冊封為妃,15歲時即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皇三子玄燁,康熙元年十月二十七日,被尊為慈和皇太后,二年二月初一日皇太后崩,年24歲,六月初六日,與世祖一同入葬,謚號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溫穆端靖崇天育聖章皇后」。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內大臣鄂碩之女。生於崇德四年,18歲入宮。董鄂妃原是一位滿洲軍人的夫人,這位夫人因與皇帝有勾結而被自己的丈夫申斥,而這位軍人也因此遭到皇帝的羞辱,不久死去,董鄂氏便被納為妃。這位軍人就是順治帝異母弟和碩襄親王博穆博果爾。董鄂妃在順治十四年十月生皇四子,不久夭折,她的精神受到打擊,於順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死去,被追尊為皇后,康熙二年二月二十七日暫安於黃花山,六月六日袝葬孝陵地宮,謚號為「孝獻庄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卒年22歲。清初,保留著滿族入關以前的埋葬習俗。一是火化制度,孝陵地宮中埋葬的一帝二後全部火化,所以孝陵地宮為三壇骨灰。二是殉葬制度,順治帝死後,妃董鄂氏殉死,被追封為貞妃,初葬黃花山,後遷入孝東陵。另外,還有男奴傅達里殉葬,死後謚忠烈,葬在陵區外許家峪東,稱貞臣墓。孝獻端敬皇后殉葬人30名,有女官和太監,葬地不詳。景陵:地宮內共葬有六人:聖祖康熙皇帝和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位皇后及敬敏皇貴紀。康熙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入關後第二帝,清世相第三子。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生於景仁宮,母為佟佳氏,即孝康章皇后,玄燁八歲繼位,康熙六年,14歲時開始親政,在他統治期間,清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為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康熙帝在位61年,於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死於暢春園,享年69歲,是清朝,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廟謚全稱為「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平定三藩叛亂,收復台灣,出兵擊退盤踞在我國黑龍江流域雅克薩城的沙俄侵略軍,遏制了沙俄對華的侵略野心。他曾多次平定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部分上層分子分裂祖國的叛亂。玄燁注重農業,大力治理河患,努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熱心學習西方自然科學。在文治武功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素有「康熙大帝」之美譽。他本人虛心好學,多才多藝,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書法算學都比較精通。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輔政大臣索尼孫女。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因生育皇二子允礽,難產而死,終年22歲,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悔敏儷天襄聖仁皇后」。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輔政大臣遏必隆之女。康熙十六年八月立為皇后,十七年崩於坤寧宮,謚號為「孝昭靜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欽天順聖仁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領侍衛內臣佟國維之女。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日死,謚號為「孝懿溫誠端仁寬穆和恪慈惠奉天佐聖仁皇后」。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順治十七年生,雍正帝生母。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崩,終年64歲,謚號為「孝恭宣惠溫肅定裕慈純欽穆贊天承聖仁皇后」。此外,景陵地宮中還祔葬有敬敏皇貴妃章佳氏,開創帝陵地宮中祔葬皇貴妃的先例。裕陵:裕陵地宮內葬有六位帝后妃:高宗乾隆皇帝,孝賢、孝儀二皇后,慧賢、哲憫、淑嘉三位皇貴妃。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是清朝中期的著名君主,雍正帝第四子。弘曆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被立為皇儲,他25歲(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三)即位。在父、祖文治武功的基礎上,奮發有為,勤於政事。政治上,繼續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民族團結並大力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在經濟上,減免賦稅,興修水利,屯田開荒。在文化上,提倡漢學,編纂大量圖書。在他統治期間,我國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把「康乾盛世」推向了頂峰。他在位60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帝,享年89歲,是我國封建社會壽命最長、掌實權時間也最長的皇帝。嘉慶四年九月十五日葬入地宮,謚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孝賢皇后,富察氏,生於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死於東巡途中,年僅37歲,乾隆十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葬入地宮,謚號為「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孝儀純皇后,魏氏,生於雍正五年九月九日,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卒,享年49歲,嘉慶帝生母,謚號為「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此外,裕陵地宮內還祔葬有慧賢皇貴妃、哲敏皇貴妃、淑嘉皇貴妃。定陵:內葬文宗咸豐皇帝和孝德皇后二人。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l—1861),道光帝第四子。生於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母親為全貴妃,即後來的孝全成皇后。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依家法被秘密立為太子,道光三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即位,時年20歲,在位11年中,國家始終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他逃到熱河,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死於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年僅31歲。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三日葬入地宮。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其實她生前未做過皇后,道光二十七年二月,道光帝下旨,封薩克達氏為皇四子奕詝的嫡福晉,第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行成婚禮,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咸豐帝即位的第二天,下旨追封為皇后,同治四年與文宗同日葬入地宮之中。惠陵:內葬穆宗同治皇帝和孝哲皇后二人。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咸豐帝長子。生於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是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文宗病死後,六歲的載淳即位,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治帝成為傀儡皇帝。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病死於養心殿,年僅19歲。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葬入惠陵地宮。他是清朝最短命的皇帝。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生於咸豐四年七月初一日,比同治帝大兩歲,其父為同治四年的狀元崇綺。同治帝死後,阿魯特氏也於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死去,與同治帝同日葬入地宮。昭西陵:內葬孝庄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本布泰(1613—1687),蒙古族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她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的庄妃,是順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天命十年,博爾濟吉特氏嫁給比她大21歲的皇太極,那年她才13歲。崇德元年七月初十日,被冊封為永福宮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皇太極死時,庄妃只有32歲。她6歲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庄妃被尊為皇太后。康熙初年晉為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死去,卒年75歲。孝庄文皇后曾輔佐過兩代幼主,即順治、康熙,為清朝初年政治、軍事的鞏固和發展,為清朝經濟和文化的全面振興,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被史家譽為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翊天啟聖文皇后」。孝東陵:孝東陵共葬有一位皇后、七位妃、十七位格格、四位福晉,這29位后妃嬪御,都是順治皇帝的後宮妻子。墓主人為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1641—1717)。蒙古族人,崇德六年十月初三日生,順治十一年六月被冊封為皇后,順治十八年皇帝死時,她年僅21歲,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病逝於寧壽宮,享年77歲,當了57年皇太后。她是清代當皇太后時間最長的一位。謚號為「孝惠仁憲端懿慈淑恭安純德順天翼聖章皇后」。由於清初宮闈草創,典制未備,皇帝的一些侍妾也稱格格、福晉。到了清朝中期,后妃制度日臻完善,后妃等級、名號、稱謂上的混亂現象才得以杜絕。普祥峪定東陵:內葬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1837—1881)即慈安皇太后,俗稱東太后。滿洲襄黃旗人。生於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比咸豐帝小6歲,初入宮侍文宗潛邸,咸豐二年二月封貞妃,五月晉貞貴妃,六月奉旨立為皇后,時年僅16歲。咸豐十一年七月,咸豐帝死去,25歲的慈安被尊為皇太后,她與慈禧太后一起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取了政權,曾與慈禧在同治、光緒年間兩次垂簾聽政達20年之久。同治帝死後,她與慈禧一道擁立年幼的載湉即位,是為光緒帝,繼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日,暴亡於鍾粹宮,終年45歲,謚號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菩陀峪定東陵:內葬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皇太后,俗稱西太后。她本是咸豐帝的一名貴妃。生於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死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姓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征之女。咸豐元年大選秀女,那拉氏中選,於咸豐二年五月初九日入宮,時年18歲,封蘭貴人。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皇太子載淳,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崩,載淳即位,那拉氏被尊為慈禧皇太后。她勾結慈安皇太后(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奪取大權,垂簾聽政。同治帝死後,她擁立載湉即位,繼續垂簾聽政,是同、光兩朝的實際統治者,掌實權達48年之久。光緒帝死後,她又立年幼的溥儀即位,第二天,她便死去了,終年74歲。宣統元年十月初四日入葬地宮,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在她統治前期,一方面拉攏滿漢勛舊貴族勢力,另一方面又支持洋務派走靠西法強國之路。她利用漢族地方武裝,同時又藉助洋人力量,鎮壓了太平軍和捻軍,使清朝統治得到了相對穩定,出現了所謂的「同治中興」。在中後期,由於外國的侵略擴張,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割地賠款,加速了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化進程。慈禧為了維護清朝統治,扼殺了「戊戌變法」,撲滅了義和團烈火。到晚清,迫於形勢,她也採取了一些立憲新政之舉。慈禧作為一個女人,垂簾聽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景陵皇貴妃園寢:內葬康熙帝的愨惠皇貴妃和敦怡皇貴妃。給這兩位妃子單獨建園寢在清代是一個特例。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弘曆(乾隆皇帝)在宮中生活期間,得到了她倆的精心照料,而這兩位妃子在乾隆年間仍健在,所以乾隆皇帝為表示自己的孝道,回報她倆的撫育之恩,不僅為她倆單獨修建園寢,而且大大展拓了陵寢規制。景陵妃園寢:景陵妃園寢是康熙帝的妃墓。康熙二十年初建時,稱妃衙門,雍正五年尊為妃園寢。景陵妃園寢內葬49人,其中貴妃1位,妃11位,嬪8位,貴人10位,常在9位,答應9位,皇子1位。這些人均各自為券(余有1個空券),其葬位按生前地位而定,地位高者在前,居中,地位低者在後,列兩側。該園寢是清代內葬人數最多的妃園寢。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太師果毅公遏必隆之女,孝昭仁皇后的妹妹。康熙二十年(1681年)冊為貴妃,二十二年(1683年)生皇十子,二十四年(1685年)生皇十一女。三十三年(1694年)十一月初三日卒,謚曰:溫僖貴妃。三十四年(1695年)九月初八日入葬。裕陵妃園寢:內葬乾隆帝的死後被貶的烏喇那拉皇后和35位妃嬪。純惠皇貴妃蘇佳氏,生皇3子循郡王永璋、皇6子質親王永瑢,乾隆25年4月19日去世,葬入地宮。皇后烏喇那拉氏,是高宗的第二位皇后,乾隆30年隨高宗南巡時失寵,當即被遣返回京,乾隆31年7月14日,崩,僅以皇貴妃禮葬入地宮,居於純惠皇貴妃左側,享殿祭饗時,還不給她準備祭品。寶城東西兩側及後面分散建有寶頂34個,分作五行:南起第一行葬2位,從東往西分別是穎貴妃巴林氏(嘉慶5年卒,年70歲)、婉貴妃陳氏(嘉慶12年卒,年92歲)。往北第二行葬7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容妃和卓氏(即傳說的香妃,維吾爾族人,乾隆53年卒)、豫妃博爾濟錦氏(乾隆38年卒)、忻貴妃戴佳氏(乾隆29年卒)、慶恭皇貴妃陸氏(乾隆39年卒)、舒妃葉赫那喇氏(乾隆42年卒,年50歲)、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皇5子榮親王永琪,乾隆57年卒)、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嘉慶2年卒)。裕陵香妃地宮往北第三行葬9位,從東往西分別是敦妃汪氏(生皇10女固倫和孝公主,曾因擅殺宮女被降為嬪,嘉慶11年卒,年61歲)、芳妃陳氏(嘉慶6年卒)、恂妃、慎妃、儀嬪、誠嬪、怡嬪、恭嬪、白貴人。往北第四行葬11位,從東往西分別是金貴人、寧常在、新貴人、福貴人、張常在、秀貴人、揆常在、瑞貴人、慎貴人、武貴人、平常在。往北第五行葬5位,從東往西分別是壽貴人、順貴人、陸貴人、鄂貴人、晉妃富察氏(道光2年卒,是最後一位葬入妃園寢的人)。定陵妃園寢:定陵妃園寢共葬有咸豐帝的15位妃嬪,其中皇貴妃2位、貴妃2位、妃4位、嬪4位、常在3位。惠陵妃園寢:內葬同治皇帝的4位皇貴妃。園寢內葬有四位皇貴妃。在陵寢的後院,共有四個寶頂。第一排只有一個大寶頂,裡面葬著淑慎皇貴妃,她死於光緒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為本園寢最早入葬者。第二排有三個寶頂,自東而西依次葬有:恭肅皇貴妃、獻哲皇貴妃、榮惠皇貴妃。三位皇、貴妃中,榮惠皇貴妃和獻哲皇貴妃於民國二十四年(即1935年)二月十一日同日入葬,為本園寢最後一批入葬者。這四位皇貴妃,身份雖然一樣,但地宮構造卻大不相同,淑慎皇貴妃的地宮石券,結構複雜;其他三位的地宮則為磚券,結構簡單。公主園寢:內葬宣宗道光皇帝的2位公主和2位皇子。端憫固倫公主為道光第一女,其生母為潛邸繼妃佟佳氏,即孝慎成皇后,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時,死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十月二十日,年僅七歲,追封為郡主,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道光七年(1827年)入葬。二公主為道光帝第二女,其母為祥嬪鈕祿氏,即祥妃。道光五年(1825年)正月十三日生,同年七月十四日死,僅活半年,沒有封號。二阿哥奕綱,為道光帝第二子,生母為靜嬪,即孝靜成皇后,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生,七年二月初八日死,不足兩歲。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豐帝追封為順郡王,謚曰:和。三阿哥奕繼,為道光帝第三子,與二阿哥同母所生,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生,十二月二十八日亡,僅活了一個多月。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咸豐帝追封他為慧郡王,謚曰:質。
推薦閱讀:

馬背上的戈黛瓦夫人
有哪些很牛逼的公司其實是不賺錢的?
王大陸吃小孩是什麼意思?
6秦朝-人物-項羽西楚霸王
他跑贏六大滿貫,囊括年齡組第一,外加平壤馬首位業餘組冠軍

TAG:人物 | 介紹 | 清東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