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李白嗎?
李白無疑是大家最喜愛的詩人,也是我最喜愛的,但你真的認知他嗎?
李白,701年2月8日出生,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後世譽為詩仙。
李白五歲誦六甲,15歲初成名,好劍術,後人熟悉他的詩,也應理解他俠義抱負,否則他便是不完整的。
25歲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遊,27歲娶妻,相伴終生,為其牢獄多次遊走拜府,幸福與否後人不得而知,但大抵內心是比較崩潰的,夫君的不得意乃是妻子的輾轉難眠,夫妻本為一體。
年少成名,他無疑是意氣風發的,詩中多為欣喜高昂之意。讀書漫遊,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接近三十歲,三十而立,他對於仕途無疑也是渴望的,但十年的鬱郁不得志,他也發出了行路難,歸去來的感嘆,當然,那時是說說而已。
終於,機會來了,經多方舉薦,公元742年,受玄宗召見,盛名及峰,名冠一時,43歲,力士脫靴,玉環研墨,放浪不羈,宮人恨之,饞於玄宗,玄宗疏之。
世人皆言李白過於放浪形骸,而無人能懂寶寶心裡的苦,對於詩仙本人,詩只是發泄心底的各種情感,而不是他本身的追逐,他一濟蒼生的宏願無人賞識,玄宗只是把他當做吟詩做對的才人,同時也感謝玄宗,因為他的不賞識,後世才多了一位頂尖的詩人,而不是一方行員,拯救百姓疾苦。
李白所處的年代,註定了他一生的背影,公元755年,李白避居廬山,其中有隱居的閒情逸緻,但更多的恐怕還是仕途失敗的鬱鬱寡歡吧,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發出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感慨,暗喻世路艱險,人情冷暖。
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寫出了他內心莫名的悲憤和失意,對於詩他是成功的,但對於他的人生,無疑是一敗塗地的,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一語成讖,他憂國憂民的抱負沒人記得,而他的豪飲和佳句卻流芳百世,他如果泉下有知,內心估計也是極為不忿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雖話是如此,估計如果統治階級一聲召喚,他還是很樂意出仕的,但世事紛亂,時不待我矣。
李白的友情之盛,也是流傳千古的,這也算是內心的一些安慰吧。
酣飲美酒,無心留詩句,竟成千古佳話,知己情深深過桃花潭。
醉卧清風,特意會英豪,笑看風雲滄桑,伯仲意高可攀敬亭山。
李白入幕永王,後永王叛亂,更註定了後半生的流離坎坷,他的內心是豐滿的,同時也是寂寥的,沒有什麼能和終生不得志的苦更深的吧。
公元762年,李白六十二歲,長年的奔波流離,重病吞噬了詩人的強健體魄,而更為打擊深重的,更是內心的憂鬱悲憤。他托稿於名士李陽冰,最後的託付是值得而正確的,為我們就下了最濃墨重彩的瑰寶。
如果人有多種離去的方式,這一種是最浪漫的。
病重的詩人泛舟解憂,飲酒為了娛情,也為了傷痛,最終的酣暢淋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如果明月有知,也當淚落,內心的孤寂,只能說於明月。
水中月亮的倒影,碧波如鏡,飲到酣處,不如歸去。
天上人間,何處飛仙,
千年孤寂,不願留名。
作者:一念天涯 投稿,作者版權所有
推薦閱讀:
※李白最用情的一首表達友誼的七絕,何等纏綿悱惻!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唐詩鑒賞
※佛系過冬,怎麼能少了這一池濯濯溫湯
※李白詩選
※如何看待台灣獨派人士認為李白是突厥人並且藉此嘲諷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