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腰椎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又稱骨刺、骨贅、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骨關節炎,是關節、骨骼的退行性改變引起的疾病,為中老年人的長見病、多發病。隨著人的壽命延長,骨質增生的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骨質增生多發於負重大、活動多的關節,以頸腰椎、膝、髖、手指關節為多見。其起病緩慢,早期常無明顯的癥狀,隨著病情發展以及外傷、勞損,可出現關節局部疼痛、活動不便等。腰椎骨質增生是以腰椎關節、軟骨的慢性退行性變和繼發性骨質增生為主要病理變化,以腰痛最常見、最主要的疾病之一。

1.腰椎骨質增生屬中醫「腰痛」、「骨痹」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在肝腎不足、骨骼失充的基礎上,由勞累過度、風寒濕邪入侵及跌仆閃挫傷所引發。腰椎骨質增生髮病時骨贅已經形成,一般的藥物要想使其消除較為困難,治療要點為緩解癥狀,恢復關節活動功能,預防病變進展和功能喪失。中醫治療腰椎骨質增生引起的腰痛、腰部僵硬不適等有不少行之有效的偏方、驗方,臨床中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2.發病原因 退行性變是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的不可避免的生理現象。腰椎骨質增生的出現表明腰椎椎體已有不可逆轉的退行性變。腰椎位於脊柱下段,處於活動度很小的胸椎和固定於骨盆的骶椎之間,是軀幹活動的樞紐。雖然單個腰椎椎體比其他椎體更粗大一些,但單個腰椎椎體是人體承遞重力的部位之一,我們日常生活中如果不注意保護易於發生損傷的腰椎,便很容易導致腰椎病變,引發腰腿痛等癥狀。骨質增生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人過30歲後,在脊椎退行性變的過程中,腰椎間盤最早發生變性,同時韌帶、關節囊也發生退變,彈性減低,原來在椎骨間綳得很緊的韌帶變得鬆弛,導致腰椎骨間正常的穩定性減弱。人們在生產勞動或日常生活中從事任何腰部活動時,都會牽扯附著在椎體骨邊緣上的韌帶和小關節突上的關節囊,這樣經常不斷地牽拽、反覆刺激骨膜,椎體和椎間關節,便會反應性出現椎體邊緣及小關節突的骨質增生,刺激和壓迫周圍神經根、血管等組織而產生炎症,出現相應臨床癥狀。

3.中醫病機 「萬年1826」認為,腰為腎之府,骨的生長發育均由肝血腎精的滋養而推動,肝腎充盈則筋骨強勁。如肝血腎精漸虧,腎府受損,氣血不足,骨骼失充,風寒入侵,長期姿勢不良,過度負重用力以及跌仆閃挫傷及骨骼,致使氣滯血瘀,筋骨失養,痰瘀蘊結,便發生腰椎骨質增生,從而出現腰部酸沉疼痛、僵硬不適,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

4.臨床表現 腰椎骨質增生多見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現為慢性腰部鈍痛、酸痛及僵硬感,也有一部分患者無癥狀。本病起因大多相當緩慢,一般疼痛不重,時隱時現,時輕時重。病變早期,疼痛多在早晨起床時出現,稍加活動後疼痛可減輕或消失,病人不能長時間堅持某種固定姿勢,必須經常變換體位以避免出現腰痛。在外傷、過勞、受涼或因某種原因長期卧床後,疼痛癥狀會明顯加重,但經適當休息或簡單的治療後能緩解。病變較重者可顯示背肌緊張、腰脊柱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臀部肌肉鬆弛等,但直腿抬高試驗多為陽性。極少數腰椎骨質增生患者可引起一側或雙側的根性坐骨神經痛或股神經痛。

5.診斷依據

(1)好發於中老年人,多數患者可無明顯的癥狀,但往往在輕微扭傷、過度勞累、搬提重物或腰部不協調動作後出現腰痛。一般疼痛不劇烈,僅感腰部酸痛、不靈活。但過度勞累後腰痛加重,癥狀嚴重時腰部活動、翻身均感困難。

(2)查體可見脊柱外觀變形呈圓腰,腰椎生理前凸減小或消失,脊柱活動受限,嚴重者腰部肌肉僵硬強直呈直板狀,腰骶部兩側有廣泛性壓痛。

(3)腰椎X線檢查,輕者可見椎體上下邊緣呈唇樣改變或像鳥嘴狀,嚴重者椎體上下緣的骨質增生可相互融合形成骨橋,椎體、椎間隙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側位片顯示椎間盤小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突增大,個別病例可見骨刺伸入椎間盤孔內,與椎弓根接觸而形成假關節,有時可見形成骨橋的椎體下沉,後關節套疊。在過伸、中立及過屈腰部的側位片中椎體有滑移現象,呈階梯改變,即所謂假性脫位。

(4)注意與強直性脊柱炎、腰椎椎管狹窄症等鑒別。

6.常見的中醫症型

(1)肝腎虧虛型:腰部酸痛不適,綿綿不休,喜按喜揉,久行久立則加重,夜卧痛減,下肢酸軟無力,心煩失眠,頭暈健忘,舍質紅,舌苔薄少,脈細數或沉細無力。

(2)氣滯血瘀型:腰部疼痛如針刺刀割,並有麻木不適,舌質紫暗或者有瘀斑,舌苔薄少,脈細澀或弦澀。

(3)風寒濕痹型:腰部冷痛重著、僵硬,俯仰轉側不便,時輕時重,夜卧及遇陰濕、寒冷加重,活動後疼痛減輕,舌質淡,舌苔薄白,脈沉遲或浮緊。

推薦閱讀: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腰椎康復的幾點小建議
關於椎間盤突出是否能回納的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原因?腰椎間盤突出的癥狀?腰椎間盤突出如何保養?有哪些治療方法?

TAG:腰椎骨質增生 | 骨質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