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青年問題研究

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急劇的社會變遷,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社會生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態度與觀念也隨之改變。這導致代際現象日益突出,以「80後」和「90後」為代表的青年群體成為社會新事物和新潮流的代言者,也自然成為社會學家觀察社會變遷和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研究對象。

自中國社會學恢復以來,青年研究一直是社會學中極為重要而又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高速的經濟增長和急劇的社會變遷,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社會生活環境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態度與觀念也隨之改變。這導致代際現象日益突出,以「80後」和「90後」為代表的青年群體成為社會新事物和新潮流的代言者,也自然成為社會學家觀察社會變遷和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重要研究對象。近10年來,青年社會學的研究主題和研究成果體現了社會學家對社會變遷最新趨勢的理解。在近10年里,中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青年人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及新的問題,這一時期的青年研究充分反映了這種狀況。社會學的青年研究雖然涉及青年發展的各個方面,但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卻十分突出,即重點關注快速變遷的社會帶給青年的新問題以及青年所採取的相應對策。

01

代際差異和青年群體

社會分化備受關注

近10年來的青年研究反映出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兩個主要社會性特徵:突出的代際差異和較強的階層分化。一方面,大量研究顯現出了青年一代與中年、老年群體代際間的明顯差異。事實上,即便在青年群體當中,「80後」與「90後」也有差異,甚至「80後」內部也有「85前」和「85後」的差異。另一方面,青年群體本身的社會分化較為突出。這一點從青年研究的研究對象區分就可以反映出來,大量青年研究成果是分別針對兩大青年群體的研究,一是針對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包括城市白領)的研究,二是針對青年農民工的研究。青年農民工和大學生及大學畢業生是青年群體中兩個最大的子群體,其教育經歷、就業及生活狀況和未來發展機遇大為不同。大眾媒體中的流行語,如「富二代」 與「窮二代」等,明確地顯現出青年群體中的貧富分化。家庭出身被認為是導致這種社會分化的一個重要根源,它被稱之為「拼爹現象」。正如筆者在《境遇、態度與社會轉型:80後青年的社會學研究》中對「80後」一代的研究結論:「80後」是打上代際與階層雙重烙印的一代,代際共性未能打破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模式,跨階層的代際文化無法突破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階層分割。

城鄉不平等和家庭背景的階層差異影響了青年一代的受教育機會,教育分層現象十分突出。教育的分化最終導致青年人的就業和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在現代社會的市場競爭中,學歷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是決定個人未來社會經濟地位的重要因素。然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卻使來自農村家庭和弱勢群體的孩子在教育機會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從而強化了階層地位再生產。大量有關青年職業和社會流動的實證研究證明,社會經濟地位的再生產導致了青年群體的社會分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社會分化在兒童期就已經開始顯現,特別是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不同兒童群體所獲得的社會資源的差異已經在製造兒童群體的分化。

02

互聯網對青年的影響

成為重要研究主題

近20年來,互聯網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並深入到青年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得互聯網及其對青年的影響成為青年研究的又一重點主題。當代青年被稱為「互聯網的一代」,他們是網路參與最活躍的人群,青年研究學者從多方面研究了網路社會的興起對青年人的生活、觀念、行為和文化產生的深遠影響。一些研究指出,互聯網上形成了青年的網路社區,這些虛擬社區具有媒體化、娛樂化和社交化的功能,其特徵主要表現為成員的低齡化、行為的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和功能的實用化。青年通過網路社區的互動交流情感和思想,形成獨特的文化。另一些研究注意到,網路時代的青年認同出現了困境:青年的虛擬認同與現實認同之間存在張力;青年的社會認同存在不確定性;青年的社會認同面臨的阻力增大;青年的社會認同面臨場域的轉換。也有研究發現,互聯網已全面滲透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網路消費、網路交往、網路閑暇娛樂、網路政治參與成為青年生活方式的新時尚和新主流。新型的生活方式給青少年帶來全新的生活體驗,同時也對青年社會化產生了極大影響。互聯網的出現及迅猛發展、社會信息獲取和處理手段的變革使青年社會化過程和結果的不確定性大大增加。

此外,「光棍節」作為一種青年網路文化現象吸引了許多青年研究學者的眼球,研究者特別關注商業化和消費主義對青年文化的影響。「光棍節」演變為「購物節」,充分體現了商業化浪潮對於青年亞文化的「收編」過程。「光棍節」由反傳統的青年亞文化演變為商業盛宴的「購物節」只是青年文化受到商業化侵蝕的一個例子。實際上,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和21世紀初期表現出明顯反叛性特徵的「80後」文化,在最近10年則迅速而全面地被商業化,如作為「80後」文化載體的「青春文學」和「網路文學」。

在討論青年互聯網行為及其社會影響時,「網路憤青」現象也是許多研究者極為關注的問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路憤青」群體迅速崛起於互聯網的虛擬空間里。在「網路憤青」最初崛起的階段,多數媒體和青年研究者對這一現象給予正面的評價,許多研究者把這看成是公民參與政治的表現。但同時,許多研究者也注意到「網路憤青」的極端情緒和「非理性」表達,特別是「憤青」網路上的語言暴力。有學者指出,「憤青所謂『非理性』行為的背後實際代表了一種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理性』訴求,而這種訴求同時也折射了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國際和國內性的各種問題」。

03

當代青年婚戀模式新趨勢研究

成為熱點

社會經濟急速變遷導致的代際之間的觀念與行為差異在婚戀方面表現得尤其明顯,這也成為青年研究的熱點問題,尤其是一些新的婚戀現象,更是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一些學者注意到,「父母逼婚」和「剩女現象」導致了青年人的「婚戀焦慮」。這是一種「中國式的婚姻焦慮」,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代際之間關於婚姻問題的一種衝突。與「婚戀焦慮」相伴的是單身青年在適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大齡青年的「不婚」情況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這種現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更為突出,「剩女」和「剩男」數量都很龐大。「婚戀焦慮」現象出現的背後,存在著人口結構、經濟條件、社會觀念、交際方式、家庭壓力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許多研究都發現,當代青年人的婚戀模式出現了與傳統觀念不同的新趨勢。基於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中國婦女地位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中國夫婦婚齡差模式發生了較大變化,傳統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變,「男大女小」的婚姻明顯減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顯增多,其原因可能與我國出生性別比持續偏高和婚姻觀念的轉變等因素有關。青年人「閃婚、閃離」現象增多,「試婚」成為單身青年追求理想婚姻的一股「潛流」。經濟條件在青年擇偶因素中的重要性上升,財產公證成為青年防範婚戀風險的無奈選擇。另外,當代青少年具有更加開放的性觀念,他們注重個體的權利,肯定性的價值,追求性愛婚姻的統一,其性愛觀呈現出多元化的態勢。性觀念的日益開放,使青少年對傳統意義上禁忌的性愛行為(如婚外情、婚前性行為、同性戀等)的容忍度越來越高,這些另類性行為也成為青年研究者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另一些研究者注意到,社會和人口變遷對農村青年婚戀的影響,尤其是性別比例失衡和人口流動對農村男性青年婚姻的擠壓,導致農村光棍現象日益突出。

除了上述幾方面之外,青年社會學在有關獨生子女問題、青年價值觀和政治態度等方面,也有大量研究成果。總體而言,近10年來青年社會學的學科化水平有所提高,研究者的學術研究水平不斷改善,許多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化。不過,與社會學其他一些領域相比,中國的青年社會學在學術規範程度和理論分析深度上還有待進一步推進。現有研究成果存在兩種傾向:學術規範程度較高、理論分析較為深入的研究,缺少青年社會學的獨特學科視角;聚焦青年問題並具有學科視角的研究,往往缺乏理論分析深度或研究方法不夠嚴謹。如何突出青年社會學獨特的學科視角並提升學術規範水平,是促進青年社會學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

本文來源於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推薦閱讀:

婚姻開始出現這5個問題,說明你們的緣分已經到頭,不如分開吧
賣場開業常遇到的問題 - 品牌策劃 - 霹靂博
嚴格依據基本法處理香港政制發展問題
英國使館:向中國學生推出24小時特快簽證問題解答
全國人大常委會召開發布會 回應香港基本法第104條解釋等問題

TAG:社會 | 中國 | 青年 | 背景 | 中國青年 | 研究 | 問題 | 變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