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太極」先生論太極拳錄

「真太極」先生論太極拳錄 腰的作用對初學者來說是無法忽視的,當然當功夫有成,你可不去著意在腰間。練拳先要將全身的指揮權統一起來,起初是無法身心一致,要想身體聽心話,必須要先全身聽腰指揮,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統一訓練。漸漸才可能心一動,身形相隨。這個過程還是要的。 關於靈活源於胯是有些問題的,太極要靈動是要將全身骨肉為主的運動變成神氣為主的運動,所以有靈敏於頂之說。而胯之活而產生的靈活只是身體相對靈活,不因作為太極和內家拳的內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練法。 下面引用由愛拳在 2003/11/17 10:14am 發表的內容: 「此時遇外力腳下有根,受力支點自然在腰上,不會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時可以松的狀態承受極大的外力上面是真太極的一段話,「受力支點自然在腰上」有異議。如果有外力來時,受力點應是各關節為支點走圓…… 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難想通的。外面也常以這個論功夫大小。但這是過去前輩能與江湖各類好手比武,而現在很多人只能推手不能打的重要原因。現在外面推手情況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會挺在背;肩;胸口等處,被動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後自然到腳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時雙方勁都吃住,手不能擊,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點變化。這對技擊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見楊家三輩及其他成就者有這種試功夫的記錄。若問此時有第三者,拿一刀刺來,這麼辦? 真能不受外力,已經是門內功夫,非初練階段。但過來人不能拆樓梯,只能修樓梯啊。 盪開就是鼓盪,無論蓄髮都不是骨肉簡單伸縮,全身如統一體,無論動靜,神氣鼓盪始終不休。 當你覺得人騰起,已不著地,以致神氣身形變化漸漸自如,自然不著力。不到此地決不要妄求,以免變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須過得了真刀實槍,但求意會是很危險的。所以但求按規矩練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證,不可附會。 若能渾身通透無著力點才對,在這之前,始終以腰為主宰,而僵塊漸會從腳下脫去,若著意在腳跟,那僵塊永遠無法脫去。 既然已是精神團聚所至,就無所謂腰不腰了,可以任意變化位置,如海低針就可以在手上。但這一切必須從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練得全身均勻,慢慢用神氣鼓盪,漸漸身體也如化為神氣的一部分,真實隨心鼓盪而動。不是思想的問題。 下面引用由artemisia在 2003/11/19 07:51p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先生: 您說「腰間命門處微微挺起,藉此腰上挺勁」,這樣做會不會導致腰部緊張僵硬呢? 意念是微微挺著,剛開始要吃力點,慢慢不著意也會挺著。但是必須注意腰保持空靈的意思,盡量不能僵硬 下面引用由方圓快慢在 2003/11/20 04:24pm 發表的內容: 請教真太極先生 精神與肉體如何合? 神意先到,骨肉後到?之間有時差嗎? 若分得開才可談合,身體越松就合得越快,後來身體也如神氣的一部分,那時幾乎可以一樣快。 養氣最主要是要生活正常的情況下多練拳,晚上11點左右要睡覺,要睡滿8小時,清心寡欲。這些都是養氣的關鍵。練拳;站樁;靜功在這樣狀態下,都是一樣的。 我的體會也不見得成熟,只想拋磚引玉吧了。若說錯了請不要見怪。 練拳說的腰剛開始是微微挺在命門處的腰上一點。不是整個腰椎。漸漸精神所至就能帶動全身。並會長成一線。此時已不是骨肉的東西了。你的理解是對的。 但盪開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將身體練松候使全身骨肉運動成為鼓盪運動而非骨肉曲折搬動。勁是人人都有的,練拳的人比較一致了就大一點,平常人散亂就小一點。動手時用能量增加的勁就是外勁,用能量釋放的勁就是內勁。瞿老先生好像對樂奐之先生和董世祚先生的事很熟,這兩位前輩隱得很深,但功夫都是絕頂的,是否可講些來聽聽? 1、挺腰與突腰正好相反,楊家練拳時從來就只有挺腰之說,不知後來的命門突出之說從何而來。 2、若身體僵塊化去,就會覺得身體若一均勻體(液體或氣體)到這時就比較容易理解鼓盪之意。 神氣慢慢充足,身體漸覺是神氣的一部分。此均勻體在動手中可以隨心意變化,不一定是方是圓。 蓄髮時腰都要微微拎著,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靈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覺。 恭喜你了,這是一個不錯的境界,你現在只要練拳時刻刻留意在腰間,不要注意關節處,很快就會化開的,因為你有了基礎。 下面引用由覓道在 2003/11/28 02:20am 發表的內容: 請問真太極先生:楊式太極是否要"襠走下弧"? 我沒有練過陳式拳,不太懂襠下走弧的含義,不過tjboy先生說運動若載重之船的比喻很好! 不能用勁撐,一切做作都會使身體僵化的。 練拳先只有縱軸之腰,不能多動。 拎腰時如腰間被人握著帶動全身,所以腹背及全身是松的。並且在腰成為主宰之前是不應該先拎腰的。 下面引用由fghunter在 2003/12/03 06:39p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先生: 我剛剛開始學練太極拳不到一個月(對著光碟,跟崔仲三師傅學習「108式傳統楊氏太極拳」)。現在我對「沉肩墜肘」似乎有所領會,但是在我練了一段時間之後,肩與脖子之間連接的兩塊 。。。 你的狀態可能錯了,松的概念是鬆開,裡面是流動的。腋窩下如夾兩熱饅頭狀。絕不能變成鬆懈狀,懈狀是軟,裡面不通是癟,這點很誤人的,一定要避免。 下面引用由meirumen在 2003/12/04 07:01a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老師您好! 請問:「挺腰」為要領雙腳做虛實轉換時,腰部「命門穴」是否應分為左右兩點? 挺腰就是先一點,等你命門下一段可做主宰時,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去看看李雅軒先生的書吧!照片可多看楊澄甫老先生的。 下面引用由覓道在 2003/12/06 04:48am 發表的內容: 我在盤架子時感覺到胸背很難松,象一塊板似的。請問真太極先生,怎樣能使胸椎和脊椎鬆開? 胸口一塊是很難化開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體會身體是透空的道理。 下面引用由古水在 2003/12/17 08:38am 發表的內容: 請問真太極: 練太極拳能不能同時練啞鈴呢!同時站樁的時候身上負重好不好? 站樁時不要負重,這樣會練成悶勁。練拳不要練啞鈴也是同樣道理。 下面引用由manman在 2003/11/24 12:05pm 發表的內容: 二人頂牛或纏結,要用盪開勁將彼引開,而後順其勁去之。 盪開勁是棚、捋、擠、按、中定的那一種? 盪開是身體鼓盪而動的運動狀態,不是動作。 下面引用由方圓快慢在 2003/11/24 04:23pm 發表的內容: 「總而言之,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於是手足之勁收,其勁自腕借掌(手與腳同)之力而收回,由腕而至腰,發時呼,呼則心神開而意氣合,於是手足之勁放,其勁自腰借腰之力而放出,由腰而至手。勁收而氣開 。。。 這裡說的是心神和意氣在呼吸時的變化。心神與意氣及勁正好是相反相成,若不能相反相成就難免頂;癟;丟;抗。這個很重要,千金難換,要好好用心體會。 你現在的病症是心神散亂,你可能是想的太多的緣故。現在你不要在理上去考慮,不要去體會覺受和境界。你每天先早晚兩次站低馬步,身體保持垂直下盡量下樁,腰微微挺起,其他地方盡量放鬆,開襠圓胯。要每次站到兩腿酸痛不能堅持,才能收樁。一日兩次,一次三趟。一周就會見效。 下面引用由無名在 2003/11/25 11:53a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先生: 事情可能不是您說的那麼簡單,畢竟這種情況有一年多時間了。不過我會按照您說的做。我現在在站無極樁,那麼是不是其他都不變,就是努力下蹲。馬步是不是兩腳叉開更大些。起和收樁有沒有什麼具 …… 你現在先不要練無極樁,因為當你下部無功夫時,所練出的氣只能助長你散亂的念頭。這也是單練靜功容易出問題的原因。下部吃力可對你此症作快速調整。 下面引用由myzy113在 2003/11/25 12:55pm 發表的內容: 明理則不懼,克已則無憂 ~~~~~~~~~~ 請問何為克己則無憂? 「克己則無憂」是儒家的修持功夫,就是消除你不應該的念頭,就能坦蕩無憂。 下面引用由方圓快慢在 2003/11/25 09:58pm 發表的內容: 請教真太極先生 可否這樣理解::"神氣如電切入其虛處" 是指心神如電切入其虛處, 而意氣合 "骨肉一合" 是指勁的產生和作用過程 。。。 開合是一種狀態,不是指進出運動的狀態,神氣是在開的狀態下切入的。 太極的基本過程和要求大致如下: 先要通過站樁等基本功,挺腰;開襠圓胯,以此拎松全身,化去僵塊,全身有一統一指揮,骨肉上下一致,這樣2-3年只要方法準確,一定有成,此時遇外力腳下有根,受力支點自然在腰上,不會在肩;胸口;等地。到那時可以松的狀態承受極大的外力。以下要練神氣,用心運身,漸漸手腳及全身神氣從心而一體,神氣君來骨肉臣,這樣也要2年左右。此時就是內家拳。如用五行相生克之理用來運動身體和神氣就叫五行拳,用八卦相變之理就是八卦掌。要學太極必須先明白無極的道理,先要體會物我一體的概念,這一點很難,一必須有關於中國文化的底蘊,二必須要神氣充足。怎樣才可能體會細膩的東西。不過還必須明師在旁指點方有希望。若然僥倖悟入,則需保護觀想,使之純熟。這時任敵再大力,再魁梧,你在心上不會產生對待之意,此時敵我一體方是無極。我在此無極中可起種種對敵之作,但不毀無極之理。此時方具運用太極的基礎,此後去體會在無極中彼動時產生破壞無極的能量變化,這就是虛實。這就是太極者,無極而生,動而分陰陽。在此後按王宗岳之拳論細細琢磨自會有一番新天地。但要悟無極之理真的很難,有人窮一生難以入門。此和儒;釋;道等哲學底蘊有關。這些是練拳個階段不同的規矩,具體的說,每人身體狀態各有不同,偏執也有不同,還要按其體質作些調整。無非是要達到上面說的那些目的。 下面引用由方圓快慢在 2003/11/26 02:14pm 發表的內容: 謝謝真太極先生 不過我還是不明白何為開合狀態, 此開合狀態是指心神還是意氣的開合狀態? 還是肢體動作的開合狀態? 例如:「蓄時吸,吸則心神合,而意氣開」 「神氣是在開的狀態下切入的」 是指本人在開的狀態 。。。 心神、意氣、勁都是指自己的狀態。你先不要想這些較後端的問題,先將神氣練好,自然會知道和理解這些事。 下面引用由manman在 2003/11/26 02:49pm 發表的內容: 謝謝前輩!歡迎來YETAIJI.COM作客。 說來容易, 具體來說還很複雜。 比如說要全身有一統一指揮,骨肉上下一致,首先要鬆開肩胯四大節。 胯節鬆了, 丹田就像放在架子上, 胯節的互扯帶動丹田內轉再傳達梢節。 此時遇外力…… 練拳時實際上只要挺起腰,開胯圓襠,用中線拎松全身,肩胯自然會慢慢鬆開,並且有一天會感覺手忽然一下收斂到中線上,手臂受力自然不會再挺在肩胸,雙手自然帶動人或化解外力。又一天雙腿也忽然接上了,四肢如章魚,此時可謂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有意去練松肩胯可能永遠也不會到此境界。因為練時各肢有所為不肯交權的原因。 清心寡欲是最好的蓄養方法,還有不能天氣如何都不要間斷練拳,有事時可以少練但不能不練,因為水一直燒才會開,燒燒冷冷是不會開的,拳的悟是明理為頓,相應為漸,隨著功夫漸進,由於身體對理的相應,會增加對理深入和具體。 若你看到過真的太極拳,是絕對不會有疑惑的。你現在還沒有信心那一定是有問題的。最好的體證是動手時完全符合前輩拳論,且威力無窮。 你說的不是很對,練拳先應該練一些基本功,從此就必須開始以腰為主宰,渾身鬆開。照理說應該有些基礎後才能練拳。走架是為了在動態時保持和深化這個功夫。 盤架是磨刀,動手是用刀,到心一動,神形皆動方能運用,若想半天身體還跟不上就不能用,太極十年不出門應該是指這個。但東西就在前面是不會懷疑的,不是摸石塊過河沒有把握的。練拳時就必須觀想敵在前,與動手時完全一樣,若兩樣怎能用時神形隨心? 以腰為主宰漸漸練習有成,自然節節貫穿,再練擎引松放。 我練拳時只注意骨肉和神氣相合,沒有去注意其他。 先不要管斂臀收肛等,挺腰不是向後,是向上向前。有誰有楊澄甫年輕時的拳架?如有請貼上來,看了他年輕時的拳架就好說了。 腰沒有練出來之前的頭頂懸是假的,只有腰練好後,從腰漲出的頭頂懸才是真的。 綳勁如火中虛,按勁如長江之水中滿而下,捋勁如熔金欲滴,擠勁如老樹之初長。具體實在在文字上說不清,請見諒。 你有此感覺已經是練到神氣和內勁了,但此事若不節制,內家功夫是難以提高的,性是人之大欲,要徹底除此習氣恐非一般人可以做到。你是否可以下個決心,先拿3個月認真練拳不涉此事,過後可一月一為或二月一為。不過這要看毅力和你夫人的意見,不可勉強。不然傷了家庭的和睦關係我就是罪人了。 有了功夫後,對方的虛實不是探來的,而是如目明鑒,對方虛實凹凸等問題一目了然,唯兩人神氣同樣細膩會難見對手之破綻,而細膩程度一有高下馬上洞徹無餘,這也是內家高手一交手常立判高下的原因。 我沒有感覺到現在的太極拳有何不足之處,我也沒有資格去改拳。你只要練至神氣充足自然容易消除雜念。雜念多也是神氣輕浮的表現。你練拳先練鬆開,其他不要多管。 下面引用由大南瓜在 2003/12/15 08:54a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先生:請問練拳時要不要根據蓄髮,用意引導氣在經脈中的走向? 謝謝 請千萬不要引導! 下面引用由方圓快慢在 2003/12/16 09:12am 發表的內容: 真太極先生:請問如何理解身備五張弓? 身如果象一張弓, 又如何做到腰往前上挺? 我只練一張變化無窮的弓。 有腰為主宰的意思就可。李家拳是指李香遠拳,也就是老式武式拳。 請不要猜我的傳承,也不要猜我是誰,只要對你有好處就好,另外學拳要跟說得明,拿得出的老師。使你聽不懂,糊塗的就暫時放下。拳理是平實的無任何玄妙之處,而境界確有玄妙。學習只學拳理,不學境界。只求以用合理,不求境界相同,才是學拳的精神,若弄倒了,可能越見大功夫者越倒霉! 以下是引用david在12/31/2003 9:18:50 AM的發言: 真太極,請問十六關指什麼?三寸嫩芽是隱指嗎? 十六關要,不是十六關。三寸嫩芽是指你通過全身挺在腰上的運動,漸漸會發現形成一個能指揮全身的靈動的一段,位於命門下。若真能如此,內家拳有望了。 以下是引用大南瓜在12/31/2003 10:00:15 AM的發言: 真太極先生,拜謝在先!我近日練拳,腰脊一點處旋轉時有抽絲剝繭的味道,不知對不對?練拳時要時時注意這一點,一不注意,這點好象就要找不到,剛開始是不是這樣?攬鵲尾由棚轉捋時,腰向左轉捋前有一個向右轉的摺疊,這個右轉摺疊時,應該坐實前腿還是已經坐實後腿?還有,我挺腰練拳時牙齒好象有點緊,怎麼避免?朝聞道,夕死可矣!再次拜謝!我知道您是上海的,不知是否有緣拜訪? 腰的感覺是此段腰間將全身拎空之感,時時不能丟失。練拳不論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實。腿坐實就是腰泄勁的表現,設想此時安有靈動之趣?腰挺時應該是靈動的挺,不求挺實之挺。牙緊應是此病。 各位朋友:你們好! 有一點我要說明,我所貼的第一;第二;第三個禮物都是我的一個前輩的遺作,不是我寫,這我在太極網上已經說過。我是獻出來大家欣賞的,不過是很有價值的,我們可以共同討論。十六關要就是楊家有一篇拳論外面 拳論中都有公開的。我背出怕有字錯,等我查來再說。或哪位朋友貼上來。 manman先生貼出的是楊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練功階段,非常可貴,因為一般拳家不會將尚未成功的照片資料公開,但其中的練拳痕迹反而明顯。看此楊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漸漸鬆開才是功夫,決不能去嘗試縮小的去松,再看楊老挺腰如沙場將軍態,這些都是初練者必須注意的。 太極十六關要: 靈敏於頂;活潑於腰;神通於背;勿使氣聚於頂;往來於腿;踨之於足;運之於掌;足之於指;斂之於髓;連之於神;踨之於膝;;息之於鼻;呼吸往來於口;凝之於耳;渾身發之於毛。 氣聚於頂是一病,表現為下僵上滿與輕靈相反。 「踨之於膝」是在蓄勢之後放勁之時膝在腰的指揮下的一種配合。決不是以膝之踨來指揮腰之發。切記!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時,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間鬆開而不使腰受牽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後拎腰,如楊老照片。向後鼓外面說得很多,不知依據是什麼,我認為是錯的,並且誤了許多人。 以下是引用大南瓜在1/5/2004 9:16:40 AM的發言: 真太極先生,請問真腰未生以前或已生之後皆須挺掌坐腕,以為用力之支點。這句如何解?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後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時,還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鬆開。而當腰力已充就必須將掌鬆開,若不能也是一病。 以下是引用大南瓜在1/5/2004 12:06:13 PM的發言: 真太極先生,我照您的方法已練了一月左右,我覺得自己腰力甚足,不需挺掌坐腕也能挺松全身,可能是已經練了10幾年太極的緣故吧。我現在腰脊一點處挺起,覺得命門以下甚是松垂柔軟,上面胸與兩臂也很柔軟通暢。推手時因為用了這一點的進退旋轉,覺得勁力長了許多,另外自己一下好象高大無比,對方如功夫比我差,我拿發對方有點象大人打小孩。這些不知對不對?可我覺得自己真腰尚未生成,是不是生成之後威力更大? 文中講的「及腰漸長,下伸及踵,--------於是乃以足跟代手掌而為支點矣」 我想問:1)足跟為支點何解?2)我現在是不是仍須挺掌坐腕,等到了能以足跟為支點時才將手掌鬆開?還是現在就可以鬆開手掌? 好像有些對了,真腰生成初在命門下一段,此時命門之下與整個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牽制,真腰生起當威力更大,自覺如沙場上將,對敵如入草稿之兵甚對。,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難,望不要自己輕許。 謝謝抬舉,我哪有資格去寫書,我們現代之人相去前輩很遠,決不該自以為是,看現在新出的書或所謂名家名言拿得出幾句是有價值的,因為未見過羊脂白玉,都說自己手上的是。若看拳論還是看王宗岳,武;李;及楊家的拳論不會有錯,現代的還是少看為好。 一般練太極拳容易將松與軟相混,筋骨拉開才能使內部鬆開和流動,而在軟的狀態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軟的狀態是不能練成知覺反應。挺腰先在命門處一截。 以下是引用artemisia在1/6/2004 12:08:26 PM的發言: 真太極先生:勁力拉開會不會導致僵硬,如何區分勁力拉開和僵硬?我害怕站樁會越站越僵。 松是在勁力拉開的狀態下,使裡面通透的狀態,所以是決不矛盾的。裡面有不通透處,通過挺腰和拎腰使他漸漸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鬆。 你練拳時腳趾冰冷是體質寒性的緣故,身上寒氣甚重,練拳時就會有此現象,有的是腳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須停食冷飲;大閘蟹等寒物。練拳量要增大,必須大汗。你的拳架腰腿還不夠正,肩,胸口等處僵勁很明顯,要把這些僵勁通過腰把他拎松,使裡面先有鬆動感,漸漸會完全化開,只要全身化開,方能談整勁和周身一家。 以下是引用大南瓜在1/7/2004 8:49:56 AM的發言: 真太極先生,太極拳有「沾,粘」2法。南瓜對粘字還有些心得:與人接手,即以腰粘住對方重心,順彼之勁,旋轉摺疊中,去敵之根,要拿要發皆易事也。可我對沾字卻不解,此字與粘字到底有何區別?推手中當如何應用?望先生指點為盼。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帶動,是內勁。 別羨慕大閘蟹,baodance先生若此病不除,將來必有風濕之苦,過去我們練拳老師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煙酒。 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渾身無處不在腰的照顧中和指揮中,且能不費力,不著意。心一動渾身上下包括極細微處無不自然而動,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將全身拎松,不要管這麼多,上下一線是練成真腰一段後漸漸長成的,不是能擺成的。體質寒熱是天生的,寒物主要有大閘蟹,柿子等。 茶不是寒性的。一定要練拳出汗才行,真氣發動才能去寒,其他運動不夠理想,練拳早期一定要戶外進行,樁要低一點,要有運動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練拳時間長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強求,早期亂劃會較快,有些意境身體跟不上會較慢,身心純熟後會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強求。
推薦閱讀:

太極丹田內轉功
練太極,要護膝
太極拳演進說
轉》澄甫先師曾親傳楊家太極不傳之秘有十二則
太極合老說

TAG:太極拳 | 先生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