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減肥甚至能使房顫逆轉?!看完胖子默默放下筷子……

編者按:關於肥胖和房顫,之前已有過不少報道。但這次,施海峰主任用更多詳實的研究數據,證實了肥胖容易導致房顫的事實和機理,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一個重大好消息:減肥不僅可以使房顫發作明顯減少,甚至可以逆轉房顫的病程。廣大胖紙們,趕緊行動起來吧!

胖子易患房顫流行病學研究

從美、英、澳、法、韓五國的流行病研究資料來看,近30年世界各國的肥胖率均逐年增加。

美國始終是最胖的國度,從1985年的43%到現在的72%。即使是以苗條性感著稱的法國人,肥胖率也從過去的30%增加到40%。美容大國韓國是表現最好的,肥胖率也從25%上升到33%。

而與此同時,男性肥胖患者房顫發病率上升到近20%,女性15%。

這是巧合嗎?據推測,體重過大會導致心臟負擔加重,所以房顫發生率高也是完全合理的。

另外,通常與肥胖伴行的代謝綜合征患者糖脂代謝各項指標積分對房顫發病率的影響各不相同,而且代謝異常越多似乎發病率也越高。

積分5分的房顫發病率是1分患者的4倍多,各項指標中高血壓占權重最大(見下圖)。

真實世界數據

2015年JACC的一項薈萃分析總結了51個研究,626603名個體,均顯示肥胖個體的房顫發病率增加,平均30%左右。

還有學者發現,BMI越高的肥胖患者,其由陣發性房顫轉為持續性房顫的危險度越大。

肥胖誘發房顫的機制

那肥胖究竟通過什麼途徑促進房顫的發生?可能和高血壓、血管性疾病、睡眠呼吸暫停、心外膜脂肪和炎症反應有關。

2015年JACC的一篇文章就報道了房顫的一項新的發病機制:脂肪浸潤(見下圖),也就是說胖到心肌細胞間都塞進了脂肪細胞。

肥胖者心房肌細胞脂肪浸潤會怎樣?經有研究發現,肥胖患者的心房激動傳導時間比正常人緩慢,另外肥胖患者心房肌細胞有效不應期縮短、左房壓力增加、容積增大,順應性下降,這些可能都會使得房顫容易發生並維持。

減肥能有用嗎?

2013年JAMA發表了一篇隨機對照研究,150例體重過大(BMI>27)的癥狀明顯房顫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生活方式干預組(減肥),經過15個月隨訪發現,房顫發作明顯減少。

2015年JACC發表的LEGACY研究也有類似結果,355例BMI>27的陣發性房顫患者,經過體重控制措施(降低小於3%或者未降低者117例,降低3-9%有103例,大於10%的有135例),5年隨訪結果發現,體重下降10%以上組的房顫,消融手術和藥物的療效均顯著高於其他兩組(見下圖)。

Middeldorp Me的研究發現,控制體重甚至能使房顫的自然病程逆轉,之前的研究表明陣發性房顫患者如果僅僅藥物控制,5年可以有70%的患者進展到持續性房顫。

最近REVERSE AF的數據表明,如果控制危險因素後體重減輕10%以上,房顫由陣發性進展到持續性的危險程度從近50%降低到3%,甚至有36%的持續性房顫在體重減輕後逆轉為陣發性房顫。

為啥減肥有用?油都跑到心肌組織裡面去了,還能逆轉嗎?

Pathak RK將超重房顫患者分為危險因素強化管理組和普通治療組,採用三維標測系統指導下雙心房電壓和激動標測,結果發現前者心房肌心內膜電位明顯好於治療前,而後者則相反(見下圖),也就是說減完肥心肌細胞有部分恢復正常了。

這進一步說明減肥和控制危險因素能減少房顫的維持基質,從而使房顫更好地得到控制。

而且,通過運動、飲食調整,危險因素控制來減少房顫發作,整體上是花費少效果好(如下圖)。

結語:這樣證據充分的好處,胖子們還等啥,趕緊運動起來!此外,未來對超重房顫患者的管理,不僅需要有內科醫生,還要有心理醫生、運動治療師、睡眠專家、營養師和endocrine specialist的共同參與。除了做好抗凝、心率/節律控制,還要做好像肥胖、血壓、睡眠呼吸暫停、血糖和血脂危險因素管理,才能使得體重超標者房顫少發作或不發作,將其危害降到最低。

施海峰 衛生部北京醫院心內科心律失常主要術者;哈特瑞姆心律專科醫生集團聯合創始人

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從事心臟電生理工作15年,2005-2011年期間在上海市胸科醫院工作,是房顫中心三個主要術者之一,幫助上海市胸科醫院連續6年成為中國乃至亞太地區房顫導管消融病例數最多的中心。2011年調入衛生部北京醫院心內科工作,順利完成近30例國家高級領導快速性心律失常射頻消融治療的保健任務。到2015年獨立完成了4000餘例各種快速性心律失常導管消融, 熟悉擅長複雜心律失常的標測和消融。獲得過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上海科技進步三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北京醫院技術創新獎二等獎和中華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推薦閱讀:

TAG:減肥 | 胖子 | 震驚 | 筷子 | 子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