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如來十號略知佛的境界相

由如來十號略知佛的境界相由如來十號略知佛的境界相:諸大菩薩、阿羅漢、辟支佛都無法測度如來,何況凡夫? 優婆塞戒經講記(第五輯) 〖「如來從觀不凈,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莊嚴地至解脫地,勝於聲聞辟支佛等,是故如來名無上尊。如來世尊修空三昧、滅定三昧、四禪、慈悲、觀十二因緣,皆悉為利諸眾生故。如來正覺發言無二,故名如來。如往先佛從莊嚴地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如來。具足獲得微妙正法,名阿羅呵。能受一切人天供養,名阿羅呵。覺了二諦:世諦、真諦,名三藐三佛陀。修持凈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復生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名世間解。善知方便,調伏眾生,名調御丈夫。能令眾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離苦受樂,是名天人師。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上承第四輯(息惡品)未完部分) 講記:如來十號具足,當我們了解如來十號的由來,就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了。由於大略了知佛的境界相,終於知道諸大菩薩、諸大阿羅漢、辟支佛都無法測度如來,何況凡夫未悟眾生?所以對佛就有了殷重的恭敬心,如此心態,念佛時就會使戒行次第轉變清凈。如來的十號是怎麼來的?如來從因地還沒有見道的三大無量數劫之前,在凡夫地中為求離欲,因此修不凈觀。修不凈觀能使人離開欲界地而生起初禪境界,舍報後可以生到初禪天中;乃至善根比較好的人,由不凈觀可以取證聲聞的初果境界,這就是四念處中的觀身不凈。由於如來從因地時修不凈觀,是最初、最基本的觀行;再從最基本的不凈觀往上進修種種法門,乃至最後階位的無上正等正覺。這樣次第的修行,從莊嚴地,也就是從莊嚴佛菩提的資糧位、加行位,從莊嚴佛菩提的見道位、通達位、十地位,一直到究竟解脫的如來地,在在處處所修諸法,都勝過聲聞阿羅漢、緣覺辟支佛,所以如來名為無上尊。無上尊是最上第一的稱號。若能了知成佛的次第、內涵與所證的解脫內容,以及佛菩提的境界相,念佛時一定會使戒行清凈,就能快速取證解脫果,所以應當念佛。 除此以外,如來世尊修學空三昧等。空三昧有很多種,我們這裡只簡說空、無相、無願三昧的空;或者說空、無相、無作三昧的空。二乘人親證空、無相、無作三三昧,但是世間定的四禪八定也稱為三三昧,但這種三昧是通外道的,是講禪定中的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三昧,屬於世間定的三種三昧,通有漏法,且不談它。單說這無漏法的空、無相、無作三昧,就有二乘與大乘的不同。二乘所修的三三昧,是因為親證五陰、十二處、十八界全都無我、無我所,所以證得蘊處界等一切法緣起性空的無我觀。緣起性空而無常,所以無我、無我所,全都無常故苦;既然如此,蘊處界等一切法當然是空,這就是親證二乘菩提的空三昧。證得空三昧就了知五陰我、十二處我、十八界我悉皆無相;既然統統無相,則無所得;無所得,所以心中無願、無求,不會再起願:願我得到一百萬美金、願我長壽千歲;都不會再起世間法的種種願求了。無願、無求,當然也就無作,這叫做空、無相、無作三昧,或者說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是二乘聖人所證的三三昧。 可是大乘菩薩不但要證二乘聖人所證的這種三三昧,而且是在加行位的滿心「世第一法」時就要完成取證,大乘菩薩還得要親證另一種三三昧,仍然稱為空、無相、無願三昧;這是說,菩薩另外要再親證心真如。證得心真如——如來藏——觀察如來藏離見聞覺知,於一切法皆無所得,無形無色,所以是空,空故無所得,這就是空三昧。既然空無所得,所以於一切法中無相;既然無相,還需要再起心求願嗎?不需要了!因為本來都無所得,未來也一樣都無所得;無所得,所以心中無願無求;無願無求而不起任何希望,自然而然就無所作了;從此以後凡有所作都是為了利益眾生,不為自己計較,這就是大乘法中依心真如的親證而發起的空、無相、無作三昧,這不是二乘聖人所能知道的。菩薩必須具足證得這兩種三三昧。至於四禪八定的三三昧,從菩薩的立場來看它,從二乘俱解脫聖人的立場來看它,以及從證得四禪八定的凡夫來看它,又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一種三三昧是無量無邊的,並不是只有一種。而且菩薩還得修學種種三昧,所以三昧不是只有少數幾種而已。同理,諸佛如來在因地所證的三三昧,到達佛地來反觀時也會不一樣,所以諸佛如來所得的空三昧、滅盡定的三昧也都不同於二乘聖人。所以諸佛如來所證的四禪,也不同於二乘聖人;所證得的慈與悲三昧,更不是二乘聖人所能了知的。而且諸佛如來現觀的十二因緣,不是單只有十二因緣,而是從心真如來現觀十二因緣的,也是基於十因緣觀(或說九因緣觀)而說十二因緣的,所以也有不同的十二因緣觀。這些都是為了利樂諸眾生而必須親證的。能這樣修行而獲得的解脫智慧和佛菩提智慧,都是究竟而無人能加以質疑的。因此,如來正覺發言開示時,不會有前後不同的二法,永遠是前後如一而深淺有異,但是永遠都不會自相衝突,以此緣故而稱為如來——從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來世間。 有許多凡夫讀大乘經典時往往會毀謗,或是心中有所懷疑:如來不是講空、無常、無我嗎?為什麼到第二轉法輪般若系諸經裡面會說有真實我、實際、如來藏、真如、非心心?似乎前後有一點自相衝突吧!讀到第三轉法輪諸經時疑心就更重了:竟然說如來藏常住,說有常住的我,還說常樂我凈,這不是與原始佛法的苦、空、無我、無常前後矛盾嗎?有些凡夫們常常這樣懷疑。但事實上完全沒有衝突,那些凡夫們不懂,就說:「如來發言有么,兩種說法前後衝突。」但在初轉法輪的四阿含中說緣起性空時,其實就已經明講了:是依無餘涅槃的實際、本際來說蘊處界諸法的緣起性空;所以,原始佛法所說的空、無我、無常是蘊處界的空、無我、無常,卻早已說有實際、本際了。二轉法輪的般若經是為了引導阿羅漢們迥小向大,所以就更明確的說有「無念心、無住心、無相心、無心相心、非心心」,把祂叫作菩薩心。以這個涅槃心來說諸法的緣起性空、說蘊處界的無常、苦、空、無我,以涅槃的實際常住不壞及蘊處界緣起性空來說中道與實相而不落兩邊,所以蘊處界的緣起性空與涅槃實際的中道——緣起性空與真如心——根本就沒有衝突或矛盾!未見大乘道的凡夫不懂阿含、般若、唯識的真實義,才會說: 「如來說法前後自相矛盾。」佛在第三轉法輪時更進一步作深入的開示:成佛的內涵就是一切種智的修證圓滿。一切種智具足圓滿時更不會落於斷滅空、常見有,所以釋迦如來前後三轉法輪諸經「發言無二」,怎可說諸佛如來發言有二呢?諸佛也都如是發言無二,凡是通達三乘法義的人絕對不愚佛、不愚法、不愚僧;而凡夫總是愚佛、愚法、愚僧,甚至更大膽的誹謗佛陀說法前後有二、自相衝突。當我們了解了三乘菩提中的種種異同時,就可以如實了知諸佛如來確實是正等正覺而無上的,所以諸佛如來發言無二,因此應該叫作如來——從諸法法性究竟如如而來世間。 又因為猶如往昔過去諸佛都從莊嚴地出生:從布施莊嚴、持戒莊嚴、忍辱莊嚴,以及精進、禪定、般若的莊嚴,加上方便善巧莊嚴、智慧莊嚴,要具足十波羅蜜來莊嚴,這些都是莊嚴地。最後還要百劫修相好,專做布施:內財外財一切時、一切人、一切地皆施。這樣具足了莊嚴,才能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如來才叫作如來。當我們心中能這樣念佛時,戒行自然清凈了!所以應當如是念佛。 佛有第三個名號,叫作阿羅漢。為什麼諸佛又叫作阿羅漢呢?第一、因為諸佛都具足獲得微妙正法。二乘聖人成為阿羅漢而被稱為人天應供,是因為他們能出三界生死,而凡人與諸天都未能出離三界生死,所以出三界生死的人都可以稱為阿羅漢,阿羅漢的意思就是應供:一切人、一切天都應當供養他們。他們在人間只是人類之身,但是一切人與天都應供養他。因為一切諸天不能出三界生死,他能出,所以人天都應供養。諸佛具足獲得微妙正法,遠遠超過諸阿羅漢,當然也應該稱作阿羅漢,所以諸佛也是人天應供。諸佛遠遠超過諸阿羅漢的解脫證境,而諸阿羅漢尚且是人天應供,何況諸佛呢?當然能夠受一切人、一切天的供養,所以諸佛也稱為阿羅漢。當我們念佛時,知道佛也有人天應供的證境與名號,當然念佛時一定會生起慚愧之心,就必定會使得我們的戒行越來越清凈,心地就漸漸變得清凈了,所以應當念佛來清凈戒行。 第四、佛還有一個名號,叫作正等正覺。佛為什麼叫作正等正覺?因為祂具足覺了二諦:世俗諦、真諦。證嚴法師怎麼解釋世俗諦呢?她認為:「在家人以財物來供養出家人,這叫做發俗諦。」所以,現在真的是末法,連大法師都會誤會世俗諦。這樣教導下去,幾百萬的信眾都相信說:我們在家人以財物供養出家人,這就是我們證得世俗諦了,這樣就是修世俗諦了。真是誤會大了!佛所說的世俗諦是什麼?是說:對世俗法蘊處界,現觀其無常、苦、空、無我,才是證得世俗法的真諦,世俗法是指蘊處界,不是指財物,也不是以世俗財物供養出家人。現觀世俗法的緣起性空,就是證得世俗法的真諦,才是證得世俗諦。因為苦、空、無常、無我,是指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的緣起性空而無常住的真實我性,而五陰十二處十八界是世俗法,如此親證者名為證得世俗諦。 現觀五陰的一一陰、十二處的一一處、十八界的一一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這是世俗法中的究竟正理,所以稱之為諦。這樣現觀而斷我見,乃至進而斷我執,都叫作世俗諦的親證,這樣修行才叫做修學世俗諦,這樣親證才叫做世俗諦的親證與現觀。不是說「在家人以財物供養出家人就稱為世俗諦」,如果依證嚴法師這樣的說法,外道也應該有世俗諦了!因為外道也有很多人出家修行,他們也有很多在家信徒來供養出家人,所以外道們也應該有世俗諦——在家人以世俗財物供養出家人。可是外道為什麼還被佛陀稱為外道?因為他只有世俗法而非諦——有世俗而無諦。他們所謂出生死的涅槃境界,都是錯誤的,不能現觀識蘊的生滅無常,所以不是諦——諦是真實理——所以他們有世俗而無諦。現在證嚴法師所講的世俗諦跟外道的世俗法一樣,同皆有世俗而無諦,怎麼叫作佛法呢?所以世俗諦不許弄錯:定義錯了,法就錯了。諸佛如實覺察現觀究竟了知世俗諦,所以能教導阿羅漢們出三界生死。 諸佛所證的第二諦是真諦。真諦是說:有一個法是正真無二的,正真無二的法就是一切諸法的實相,諸法的實相一定是常住而不可壞的。一切諸法的實相講的就是心真如,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另有種種名稱。因為祂是一切諸法的根本,沒有一法不從祂出;所以祂是一切法的真相,是一切法的真際、實際、本際,當你證得第八識時就是親證真諦而入門了。諸佛對一切法根本的第八識究竟了知,對第八識中的一切種子已經具足現觀、具足親證,所以稱之為具足真諦。佛具足了這二諦,所以稱為正等正覺。 證嚴法師怎麼解釋真諦呢?她的《心靈十境》書中說:「出家人以四聖諦、八正道來教導在家人,這就叫做真諦。」這種「真諦」根本與諸法實相的如來藏無關,怎能說是真實諦?而且她們所說的真諦,卻又是離開第八識而講蘊處界緣起性空,成為無因論而且是斷滅空的一切法空,這怎麼叫作真諦呢?她們這種「真諦」連世俗諦都扯不上,怎能說是真諦呢?我說這些話都是有證據的,不是空口白話,她的《心靈十境》是白紙黑字的現成證據。所以說現在還真的是末法!統領數百萬信眾的大法師,對於世俗諦與真諦等粗淺的名相和內容都不能了解,把佛教的二諦世俗化到這麼徹底、這麼嚴重的地步,你能說現在不是末法嗎?可喜的是末法之中還有諸位能進入正法,確實的了知二諦而入門了!如果諸位還沒有受持不飲酒戒的話,回家以後真的應該要浮一大白,為自己慶賀一番。只有真實覺了二諦而且透徹源底了,才能稱之為正等正覺。二乘人哪裡有覺了二諦呢?二乘極果的聖人們只能覺了一諦,名為世俗諦;所以他們都不能稱為正等正覺。所以佛滅度之後,所有大阿羅漢、所有大菩薩都不敢自稱正等正覺,都沒有人敢自稱成佛,也沒有人敢以佛地自居來統理大眾,因為連等覺菩薩都不敢這樣自居,何況二乘聖人只覺了一諦?而且還不是究竟的覺了!所以究竟的了知二諦,就是具足親證二諦;二諦已經具足究竟了,才能稱為正等正覺。 佛又因為修持凈戒,所以具足三明,才能稱為明行足,這是第五個名號。明行足就是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什麼是天眼明?任何一個人只要到達不退轉位時,佛就會知道這人未來多少劫之後將會成佛,他的佛世界是什麼名稱,他的佛號是什麼,他有多少聲聞弟子、菩薩弟子,他的正法住世多久,像法、末法各住世多久。因為諸佛都有天眼明。這種天眼明不是阿羅漢所有的,因為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只能看到未來八萬劫,超過了就看不到了!但諸佛的天眼明沒有限制時劫。關於宿命明,大阿羅漢的宿命明最多只能了知八萬大劫前的事,超過八萬大劫就看不見了,諸佛則無限制。還有漏盡明,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雖然也有漏盡明,可是他們的漏盡明只在世俗諦上漏盡,世俗諦中的法無所不知,但是一碰到真諦就絲毫不知了;諸佛不然,包括習氣種子隨眠如何斷盡,也包括智慧障的所有上煩惱如何斷盡,都無所不知,這樣的漏盡非諸聲聞緣覺所知。因為具足修了這三種明法,所以也都稱為明行足——三明已圓滿具足。阿羅漢有三明而未具足,所以不能稱為明行足;辟支佛也不能稱為明行足,所以這是諸佛才有的第五個稱號。當我們了知諸佛有明行足的境界時,以這種念佛心來持戒,戒行當然會清凈,心地也就跟著清凈了,證果就容易了,所以應當念佛。 這三明要如何達成?基本條件就是戒行清凈。可是阿羅漢也戒行清凈,為什麼他們無法像諸佛這樣?我告訴你:阿羅漢無法自由自在的轉變自己的內相分,所以他們無法斷盡習氣種子的隨眠。但是諸佛都要經過二地滿心的階段,在這階段已經可以自由轉變自己的內相分,使惡法種子都不能再熏進第八識心田中了。但是阿羅漢連無生法忍的基本的條件——明心——都沒有實證,他們如何能究竟清凈自己的習氣種子隨眠呢?當然無法究竟清凈戒行。戒行的究竟清凈是要從無生法忍中修來的,阿羅漢根本不懂大乘般若種智的無生法忍,如何能證得諸佛的三明究竟境界?當我們了知這一點,就知道:想要成就諸佛的明行足境界,得要親證大乘無生法忍果,應該先明心,然後清凈自心才能證得;想要清凈自心就是嚴持戒行。當你了知這一點,念佛時當然會使戒行清凈,不會違犯,所以應當如是念佛,使自己的戒行漸次清凈。 諸佛的第六個名號是善逝。諸佛可以永遠不再受生於二十五有之中。有人也許想:阿羅漢也可以不再受生於三界二十五有之中,因為他們都可以出離生死。可是阿羅漢如果想要成佛,還得要再受生於三界諸有之中。阿羅漢如果是三明六通者,已經離胎昧了,也可以不再受生於二十五有之中;但因為回小向大及悲願和成佛的善法欲,因此發願受生於三界中,但是卻能在每一世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不會再輪轉於三界中。不過,並非所有阿羅漢都是三明六通的聖人;如果俱解脫的阿羅漢還沒有修學五神通,他還是會有胎昧的;如果是慧解脫的阿羅漢,當然更離不開胎昧,當他們回小向大再來學大乘佛菩提時,一樣要重新受生於三界二十五有中,當然不能稱為善逝,因為他們的異熟果種都存在,都還有變易生死存在,不是究竟離生死了。但是諸佛究竟斷盡阿羅漢所斷的分段生死,也究竟斷盡變易生死,所以諸佛能稱為善逝,所以阿羅漢、辟支佛都不能稱為善逝。 三明六通的大阿羅漢若回心大乘,就會像四、五、六地的菩薩一樣:乘願重新來到人間時,前世的姓名與行業都能了知,可是當你要求他: 「你下一世來示現時,能否像佛一樣示現為幾夫而把一切往世的事情都忘掉?」他們都沒有辦法,八地、九地菩薩也都沒辦法,但是諸佛就有這個能耐:明明已經成佛了,乘願去某世界的某星球受生時,在肉胎出生時示現意生身,指天指地而行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接著把往世的一切事情都忘掉,示同凡夫,這隻有諸佛才做得到,任誰都做不到。這也是善逝的境界,能故意隱蔽威神之力、智慧境界與解脫境界,示同凡夫一世修成佛道:以凡夫之身示現成佛。天上天下有誰能做得到呢?沒有人做得到!所以諸佛因此才能稱為善逝。化緣已畢,舍壽而去,又在另一星球重演一遍這種戲碼,不斷的度化有緣眾生,沒有人能如此,所以稱為善逝。已經知道善逝的意涵以後再念佛時,心地當然會開始轉變清凈,所以應當以念佛心來令戒行清凈。 諸佛還有一個名稱:世間解。因為佛已具足了知二種世界:眾生世界、國土世界。眾生世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世間:你的五陰世間、十二處世間、十八界世間,這是每一個眾生各自的世間。這種世間:人有人的世間,天有天的世間,鬼道眾生有鬼道眾生的世間,乃至地獄有地獄的世間,各各不同,諸佛都具足了知,所以是世間解。有些人學佛一兩年,就說他知道天世間了,其實都是妄語;不說別的,光問他最粗淺的:「初禪天人的五陰發間是怎麼回事?」講不出來了,就反問說:「初禪天人?我又沒生到那狸去,我怎麼知道!」就扯上一大堆理由。初禪天人都有五支功德,所謂覺、觀、一心、喜、樂。我不問他五支,我只問:「初禪天人的天身是怎麼回事?」就答不出來了。這樣的人說他已經明白天人的世間了,也太荒唐了吧!光是一個初禪天人的色陰就不知道了,還能知道什麼呢?所以說他不是真正的了知世間。真正了知世間的人,得要從欲界天人的天身,初禪天、二禪天,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他們五陰、四陰的內涵都能了知,才只是世間解的一部分。但是諸佛都具足了知三界五趣眾生的五陰世間,所以包括畜生世間、餓鬼世間、地獄世間,無不了知,這只是世間解的第一部分。 還有器世間也得了知。器世間:十方虛空無窮無盡,世界國土不可限量。問他說:「十方虛空有哪些世界?」不知道!有些人甚至連聽都沒聽過,從七金山、鐵圍山……等等十重山,七香水海;暫時別說到那麼大的世間吧!光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海就好,就不知道了。虛空中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所以再問他:「這些世界從哪裡來的?這些世界為什麼都會有成、住、壞、空的不斷轉變呢?」他也答不出來!說是自然就會如此。可是為什麼會這樣?一定有原因,不可以說它自然就會成住壞空。凡事皆必有因,不可能無因而有那些現象出現的。十方虛空的器世間從哪裡來的?且不說十方虛空的器世間,光說我們這個地球世間就好,是從哪裡來的?其實都是從你們各人以及我的如來藏,是從地球上所有有情的如來藏共同運作而來的。為什麼能夠這樣來?這是佛地才能具足知道的,我們目前所知的也只是少分知而已。諸佛對器世間也能具足了知,所以稱為世間解。所以,要具足了知眾生世間及國土世間,才能稱為世間解。這是什麼境界?是一切種智的境界,不是諸地菩薩道種智的境界。當你了知世間解的真義,以這種念佛心念佛時,戒行一定會清凈,心地也會清凈,成佛就很迅速,所以應當念佛。 諸佛的第七個尊稱是調御丈夫,因為能調御一切眾生,所以稱為調御丈夫。有一句話說:「女中丈夫,女中豪傑。」為什麼現女人身而被稱為丈夫、豪傑?因為能在世間法統理大眾無礙,不是因為有力氣,而是因為在理,並且沒有小家碧玉的扭捏心態,直爽而不偏心,所以處置種種事務時使得大家都心服口服,這就是能調御眾生的世間豪傑,以妳成為女中丈夫,表示妳有調御的能力。諸佛又稱為調御丈夫,是因為善知眾生心與眾生境界,並且善知一切器世間境界,因此具備了無量無邊的方便善巧來調伏眾生心,教導眾生如實、如法的利益自己。教導就是 「御」,調伏就是降伏其心;這必須有無量無邊的智慧與福德,若無福德而單單只有智慧,也是做不到的;當福德無量無邊時,若有貪求無厭的眾生來求,也都能調伏他們。他需要一百萬,就應允贈送;但是同時要求他遵守約束:不生氣、不邪淫、不竊盜、不殺生……等等,立誓遵守而受戒了:若是破了這些戒,就得下地獄。然後送給他一百萬元,他若接受了受戒的條件,你就調伏了他;所以有時調御眾生,還得要有大福德,不光是靠智慧。諸佛善知眾生世間,了知一切眾生心,又因為福德、智慧具足,威德極大而成為大丈夫;又因為諸佛智慧無量無邊,有種種方便,所以能調御眾生而成為調御丈夫。我們要與諸佛相比,實在相差太遠了。如果想要修到這個境界,只有效法精進修行。可是效法精修的第一個條件就是不許破戒,一定要保持你的戒行清凈,這樣就不會違戒了,所以應當如是了知佛是調御丈夫而修行念佛法門。 諸佛第八個尊號是天人師,因為祂能方便教化眾生離苦得樂。眾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種種苦,也有種種恐懼怖畏,都無法消除,但是佛有能力施給眾生一切無畏,因為這個緣故,眾生樂於親近祂;因為只要依於佛座而住,什麼恐懼都可以消除;既然如此,就可以安心學法。佛當然可以用無量方便來教化眾生離苦得樂,諸天天人有苦來求,佛也可以讓他一念之間,免離天人的生死,這在經中也有現成的典故,所以天主的五衰之相,當下消除了。這就是說,他的一期生死在一念之間就解決了。佛能這樣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當然是天人師。諸地菩薩因為沒有這種大功德,所以在人間示現時有人尊稱他說:「您真的是天人師!」他說:「對不起!受當不起。」因為天人師是佛的稱號,明明知道自己還沒成佛,哪敢受這個稱號?所以最多只稱度人師,不敢稱天人師。縱使諸地菩薩說法時,常常有天人來聽法,也不能這樣自稱,因為這是佛所用的名號,不應當僭越。 最後一個尊稱是「佛」,「婆伽婆」。佛也就是婆伽婆,叫作佛陀、Buddha。但是,為什麼稱為佛?有兩個原因:一是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所以稱為佛;另外是因為能破四魔,所以稱為佛。佛具足了知一切法,無所不知,一切法指的是眾生心所起的一切法,所以佛智就稱為一切種智。而且,佛具足行一切行,修證成佛所應當修的一切行,都已修過了,具足圓滿了,所以稱為佛。而且,還要能破四魔;諸位還記得四魔嗎?煩惱魔、生死魔、天魔、五陰魔。你們想想看,這四魔,你破了哪一魔?五陰魔都還沒有破盡,怎麼叫作破魔呢?破五陰魔是慧解脫阿羅漢的證境。大乘菩薩的初步摧破五陰魔成為能取證慧解脫的人,至少也得初地滿心。因為初地滿心是可以破盡五陰魔的,但是故意不破而保留最後一分思惑;因他覺得破不破盡都沒關係,反正那是七地滿心的事,眼前不必管它,所以都不以為意,他是能破盡而故意不破盡。可是初地滿心能破五陰魔,其它的三魔也還是破不盡的,因為鬼神魔來搗蛋時,若沒有護法大善神護持,戒慧直往的初地菩薩是趕不走他的,只能不受影響而已。但是諸佛可以趕走他,只是因為慈悲而不趕他,還要攝受他。五陰魔,光是我們在《楞嚴經》講那五陰的境界,你們好多人聽過了,可是整理錄音帶時,整理到「同生基」三個字時已經遺忘了!我們不是講過了嗎?同生基就是行陰,那時不是說行陰熠熠嗎?真的講過了!結果還是忘了,何況能破五陰魔? 至於煩惱魔,其實就是一念無明的四住地煩惱,這也不容易破;對一般學人與大師而言,光是了知就不容易了。所以能破四魔的人就能破天魔,天魔攝在鬼神魔之中。四魔都能破,所以才稱之為佛,所以佛另外有一個尊號叫作怖魔。比丘的意思也是怖魔,因為出家了,漸漸會出離魔所掌控的境界,所以魔就恐懼了:「我的魔子魔孫又少了一個。」他恐怕世界眾生都入無餘涅槃,就空掉了!世界空掉以後,他就沒有發揮的舞台,他真的不安於寂寞。比丘就是安於寂寞,這不是魔的境界;所以如法修行的比丘們才能破四魔。若知一切法而且具足一切行,這就稱之為佛,稱為婆伽婆。當你了知佛這十號的內涵時,你念佛時一定會想:「我為了修學佛法,所以來受戒;受戒是為了想要成佛,然而佛是這樣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我應該要清凈一些。」想要清凈時還能犯戒嗎?心心念念想著我要戒行清凈,當然戒行就不會被玷污了,所以念佛能讓戒行清凈。
推薦閱讀:

戒邪淫,要達到什麼境界,才算成功了?
推開玄妙之門,感悟天地自然:你難以想像的身心體驗
哪件事讓你覺得一個人格局很大?
還有誰!鬥氣車的最高境界
一東講:題畫詩的三重境界(3)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