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五集)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二五集)  2011/5/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4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五百三十六面,倒數第五行,從「又《法鼓經》雲」,從這裡看起。

  「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佛在《法鼓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身體虛弱,沒有聲音了,也就是說這一句佛號都念不出來,這個不要緊,只要他心裡很清楚、很明白,確確實實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心裡真的想往生,真想親近阿彌陀佛,只要有這個念頭、這個意念,都能往生。這就是說臨終即使沒有這一念,有這個一念的意念都行。「如來慈德,微妙難思。」這一句是讚歎,如來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恩德,實實在在不可思議,只要有這個意念,不必出聲,都能往生。「是故《安樂集》云:當知如來有勝方便」,這個勝是殊勝,換句話說,阿彌陀佛有無比殊勝的方便法門,「攝護信心」,攝是攝受,護是護念,攝受護念真正有信心的人。信心的條件就是下面這一句,「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這裡頭最重要就是專意,意就是心,專意跟專心是一個意思。專心意念阿彌陀佛,也就是你心裡想著阿彌陀佛,真想阿彌陀佛,希望在日常生活當中把這些雜事、雜的緣盡量要少,要知道放下。我們用心,不僅是念佛,生活、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凈心,這就好。並不是說念佛的時候用清凈心,生活、日常雜事我們就可以用一般的心,這個不可以的。佛在經教里告訴我們,一真一切真,一妄是一切都妄,生活當中我們用的是虛情假意,念佛的時候這個真心也不是真的,這個道理要懂。

  諸佛菩薩,我們說法身菩薩,他全用的是真心,沒有妄心,所以他能夠證得法身的境界。我們往往以為自己做對了,那就是禮佛、念佛的時候如經上所說的,我們把妄念放下,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待人接物依舊是妄心,依舊裡面有非常濃厚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不行。為什麼有人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們念佛一萬聲佛號有幾聲能相應?相應是功夫得力,不相應是功夫不得力。這個道理我們要認真去反省、去思惟,真正明白了,要懺悔。懺悔是改過自新,把這些過失真的把它改掉,重新做人,完全學佛菩薩就對了。為什麼?佛菩薩明心見性,佛菩薩沒有絲毫的染污,待人接物完全是真心顯露。所以專意念佛因緣比什麼都重要。

  「並贊雲」,這是《安樂集》裡面稱讚如來。「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贊仰心歸依」,歡喜心、讚歎的心、仰慕的心,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極樂世界。「下至一念得大利」,最下層的,甚至於說只有一念,臨終的時候一念,因為他是真心,真心是性德,那一念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沒人敢說,說不定這個人就臨終一念上品上生。可能嗎?這真可能。你要問為什麼可能?因為他理一心,這一念裡頭沒有懷疑、沒有夾雜,他是真心。真心念佛,叫理一心,理念,功德不可思議!底下這一句說得好,「則為具足功德寶」,這一念就具足稱性的功德。這個功德,「設滿大千世界火」,三千大千世界都被大火燃燒了,「亦應直過聞佛名」,他也應該直接通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佛這個名號,「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說明至心念佛,即使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火災,他也能夠通過,至心念佛不可思議,是故至心稽首禮,應值得讚歎、值得讚揚、值得禮拜。「三輩往生」我們就學到此地,下面接著第二十五「往生正因」。

  「前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這是前面第二十四品。「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底要修什麼樣的因,修什麼樣的行,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願望,這一品就把它說出來了。「故於本品增廣之,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往生正因裡面就包含四土三輩九品,而四土三輩九品裡面也包含往生正因。「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這兩品的關係就交代得很清楚,這一品當中講因,前一品三輩是講果。「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凈業。《觀經》云:生彼國者,當修三福。」這就是凈業三福,是修凈土求往生髮心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三條,一共十一句。這十一句一定要常常記在心裡,要認真努力把它做到,因為它是凈業的基礎;沒有這個三條,違背這十一句,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你就知道這三條的重要。所以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上面說,「生彼國者,當修三福」。所以這三條也稱之為凈業三福。《阿彌陀經》上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三條是福德,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能往生,這三條偏重在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有多重要!第一條。換句話說,念佛人不孝父母,他能往生嗎?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找不到一個不孝父母的人,阿彌陀佛帶頭,也找不到一個不尊重老師的人。為什麼?這兩個人對我們的恩德最大,我們的身體得自於父母,父母生我、養我,把我照顧到大,給我的身命,老師給我的慧命,智慧是從老師那裡得來的,佛家裡面講的慧命。由此可知,老師對我們的幫助是開發我們的智慧,不是知識,是慧命,而不是身命,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沒有老師真實智慧、善巧方便來誘導我們,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非常容易迷失自性、迷失方向、迷失目標。所以孝敬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基礎,成佛需要它,沒有這個根基不能成佛。世間法裡面德行、功名、富貴也要依靠它,為什麼?它是智慧的根,它是福報的根。如果這兩樣不要了,換句話說,你不要智慧,你不要福報。

  福德的根源是孝親,智慧的根源是尊師,對父母沒有孝心,這個人沒有福報,對師長沒有敬意,這個人什麼東西都學不到。絕對不是說老師一定要你尊敬,你不尊敬他不教你,不是的,那你罪業更重了。老師教學生心是平等的,沒有彼此,沒有厚薄,但是平等教學,學生所得的不平等。確實有學生聽老師的課什麼也沒聽到,甚至於把老師所說的想歪了、想偏了,真有,還真不少。是不是老師要求學生要尊重他?不是的,尤其是諸佛菩薩三輪體空,人家根本起心動念都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而是什麼?孝跟敬是性德。孝是自性裡面福德的根源;敬,這是敬老師,敬!敬是性德裡頭智慧的根源。你有這兩樣東西,修福、修慧容易,不難。福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這福報有多大?智慧有多大?跟你說,無窮大,大而無外,是真的不是假的。現在我們的福慧為什麼沒有?迷失了自性。你自己細心去反省,你懂不懂孝養父母?你懂不懂奉事師長?如果連這個都不懂,換句話說,這一生你怎麼學都學不到。

  沒有一個人不想求發財,發財是福,沒有一個人不想求智慧,智慧是聰明,可是一輩子他的心想與他的願望總是相違背,而不是心想事成。有沒有心想事成的人?有,這八個字做到他就心想事成,一點都不假。孝這個字是會意,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你看這個意思。它告訴我們,上一代,父母,下一代,子女,是一體,不能分,分就錯了,分就不孝。孝這個字的本義,我們從這裡就體會到,看父母的身跟自己的身是一個身,沒有這個心念,孝就沒有根。我們人都知道愛惜自己的身命,有沒有把父母的身命看作跟自己的身命完全相同,甚至於還要超過?孝的概念不能體會到,盡孝就難了,這一點不能不知道。中國人可以說很早很早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的文明決定早於一萬年,中國人在一萬年之前懂得孝道,不僅懂得,他真正能做到,而且能夠發揚光大。

  師道的建立,文字上有記載的,堯王的時代。堯王設立一個司徒,官的名字,司徒就是老師,這個老師來推崇教育。教什麼?教五倫、五常、八德。這種教育內容與性德圓滿的相應。所以中國人,千萬年前一直到今天,祖宗積德,祖宗真的是有智慧、有德行,這個族群倫理道德根深蒂固。這二百年來,雖然是迷失了方向,錯認了目標,感得現前的災難,這個災難愈演愈嚴重。在這一堂課之前播放最近三個月,三月、四月、五月,我看了一下,有一百七十三個災難,我們只看標題,一百七十三個。史無前例,怎麼會這麼多!怎麼會這麼多?由於現在人不知道孝養父母,不知道奉事師長,這是所有一切災難的根。不孝養父母,沒福報了,不尊重師長,沒有智慧了,他能不遭難嗎?

  現在有一些人說這是自然災害,冤枉了自然!怎麼可以說自然災害?自然是最美好的,你怎麼能說它是災害?諸佛菩薩、大聖大賢沒有一個不是隨順自然,而現在人怎麼樣?現在人要改變自然,誤解了人定勝天。這句話是古人說的,古人說的意思沒錯,他解錯了,人定勝天,人一定可以勝大自然,把它解錯了。拚命往科學上發展,用科學的方法來改變自然,自然出了災害。什麼原因?你改變它,麻煩就來了。古人隨順自然,譬如生兒育女,古人是自然,兒女到你家來了,你家裡世世代代積德修福,所以你家的小孩,有福報的、有智慧的都到你家來了。為什麼?感應!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家家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家裡面貧寒沒有關係,要積德,兒孫會發達,他明白這個道理。現在人不相信這些道理,以為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知識可以能夠改變自然。是改變了,帶來的副作用就是這麼多的災難。對自己人身來講,帶給你許許多多的疾病,不健康,你居住的環境帶來一些災難,無論是自身,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居住環境,統統是業力所感的,不是自然的。給你說真話,是自作自受,你還說這個災難是自然災害,你不是冤枉大自然嗎?把所有一些不善的災難,責任都推給大自然去了,這有罪過的。

  中國古人如果遇到這些災難,他會反省,甚至於齋戒沐浴懺悔,斷惡修善,改邪歸正,來化解災難。這有道理!為什麼?是自己的過失造成的,改過自新,外面災難就能化解。所以一個人生長在世間能夠頂天立地,能夠立功立德,老師教育之恩。人一定是老師跟父母合作教出來的,如果只有一方面,沒有另外一個方面,這個人不能成就,一定是兩方面互相配合。教孝父母難於啟口,父母不好說「我是你的父母,你一定要孝順我」,這個話說不出來,所以孝養父母要誰教?老師教。奉事師長老師也說不出口,「我是你的老師,你要尊敬我」,這個話說不出口,誰說?父母說。父母教兒女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養父母。老師教學生無論教得再多、再廣、再深,它的根是孝養父母,如果沒有這個根,就沒有枝葉、就沒有花果。這棵樹是福樹,大福報,另外那一邊是智慧的樹。

  所以古時候小學入學的禮簡單隆重,那是什麼?那是活生生的教育。現在沒有了,現在社會為什麼搞成這樣子?讀古書的人都明白,為什麼?古聖先賢都講到了,統統是不善心行所感。善心善行沒有了,不但你看不到,聽都聽不到,沒人講。中國人還算是很幸運,祖宗有德,留下來的典籍太豐富了,只要這些東西在,有人能看到,他就明白了,不看的人不知道。近代印刷術發達,這些典籍大量的流通,好事,只有大量流通才不會失掉。古籍很多喪失了,因為古時候沒有印刷術,印刷術宋朝才發明,宋以前沒有印刷,都是手抄的,手寫的本子。印刷術一直到最近三十年,走向影印,照相影印,這個太方便,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像《四庫全書》,以前誰敢想像,全中國總共只有七套,真是寶!經過這麼多年的戰亂,現在全世界只剩三套半,一半沒有了。《四庫全書薈要》只剩一套,當年編寫的時候一共是兩套,放在圓明園的那一套,八國聯軍把它燒掉,所以只有一套,很容易就失傳了。

  台灣做了一件好事,把它印出來了。印的數量不多,《四庫全書》只印三百套,《四庫薈要》只印兩百套。雖然數量不多,在我們想像,這些書分別收藏在全世界著名的大學圖書館,縱然全球的災難,我們相信還會留幾套下來。我們明白這個事情,知道這個事情重要,全心全力為往聖繼絕學。怎麼辦?印書。所以在這兩年當中,我向商務印書館訂購一百套的《四庫全書》,向世界書局訂購兩百套《四庫薈要》。用意何在?希望這個書不要失傳,幫助現前往後的有緣眾生,目的在此地。遇到這些珍寶我們就得要干,有責任、有使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繼絕學是因,開太平是果;在佛法裡面,續佛慧命這是因,普度眾生是果。所以知道哪些事情我們該做,哪些事情我們不該做,該做全心全力去做。有一個真喜歡讀書的人,我們全心全力幫助他,有真正學佛的人,我們也全力支持他,為往聖繼絕學,成聖成賢,續佛慧命,成佛成菩薩。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做到,我們要幫助別人、成就別人,他成就了我自己也成就,他不能成就,我們自己也不能成就。為什麼要做?明白的人他去做了,不明白的人他不肯做。

  所以這個孝跟敬太重要了。印光大師一生勸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就是孝敬,真誠到極處就是孝道的圓滿、師道的圓滿。必須知道,孝道跟師道是自己的自性,孝道、師道圓滿,你自己就圓滿成佛了。誰得利益?自己得真實利益,別人得利益是得邊緣上的利益,你自己得的利益是核心的利益。所以聖教不能不學,佛經不能不讀。這兩句話做到,在世法裡頭大聖大賢,在佛法裡面就是諸佛菩薩。從哪裡做起?在今天這個時代,因為聖賢教育、佛陀教育完全丟失,沒人知道了,社會大眾對這些事情普遍的陌生。有些時候我們感覺不如外國人,外國人讀書、研究,知道一點,中國人比外國人更生疏。但是中國人的底蘊很厚,我們做試驗證明出來了,沒有這個試驗我們自己不敢相信。通過這個試驗,過去二00六、二00七、二00八這三年,我們在廬江湯池做了試驗,做成功了。試驗什麼?試驗人性本善,人民是可以教得好的,我們做這個試驗。這個試驗成功,我們對聖教、對佛法信心倍增,以前確實還是免不了有懷疑,通過這個試驗之後,我們的懷疑斷了。這個試驗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的信心、我們的願心大幅向上提升,而且非常堅定。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夠認真修學,這一生當中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是絕對可能的,真正可以做得到的。

  下面「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面兩句是根本,有這個根本下面就能做得到。慈心是什麼?慈心是愛心,佛家慈者與樂,希望看到一切眾生這一生當中都能夠幸福、快樂、美滿,這是聖賢人的心,這是佛菩薩的心。聖賢佛菩薩沒有嫉妒、沒有傲慢,念念是希望大家都好,個個都成佛。在行門裡面最基本的德行就是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殺生,絕不傷害一切生命,乃至於樹木花草,現在還得加一句,絕不隨意的去破壞山河大地,愛心。不偷盜是義,大義,絕不能占人家絲毫便宜,應該要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放下控制、放下佔有,隨順自然。命裡面貧賤,安於貧賤,命中富貴,安於富貴,不過分!所謂是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他心就安了。這個道理在聖賢的典籍,在佛的經教。心真安了,安定之後他就無求,無求,智慧就開了。不盜、不邪行,邪行裡面最重要是淫慾,這個要斷。不妄語,妄語裡面開了四條,絕不欺騙別人,別人騙我,我不騙他,為什麼?他不知道他是聖賢,他不知道他本來是佛。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是眾生,我本來是佛,我既然本來是佛,就不好意思欺騙別人,哪有佛菩薩欺騙人的道理!我們要學佛,學佛不欺騙別人。不兩舌,不挑撥是非。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惡口,不惡口反過來就是態度柔和,別人聽你說話悅耳,聽了生歡喜心。存心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

  在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儒釋道三家,十善業是佛的根,也可以說是佛法的根本戒律,這是普世教育,一切眾生都應當學習的。儒家的根是《弟子規》,道家的根是《太上感應篇》,佛法的根是《十善業》。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如果我們把《弟子規》做到,這兩句也就差不多了。兩句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沒有做到,這兩句就沒有了。《感應篇》沒有做到,慈心不殺就沒有了,你做不到。十善業做不到,三皈五戒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要提倡儒釋道三個根?就是說《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為什麼提倡這個,不提倡這些大乘經教,儒家的四書五經,為什麼不搞這個?如果沒有根,四書五經、十三經是知識,儒家所講的知識。知識它有相當的局限性,而且後遺症很多。為什麼?它沒有根。用儒家的方法來講就很好懂,儒家做學問五個步驟,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現在大家做這個功夫,專家學者做得很多,後頭有兩個字,篤行,他疏忽了。變成什麼?能說不能行,他講得頭頭是道,他做不到,那就是知識,不是智慧。如果是學儒,從根紮起,首先把《弟子規》做到,然後四書五經、十三經變成智慧了,他能融會貫通,無論用在生活、用在工作、用在處事待人接物,沒有局限,自在圓融,智慧!如果我們學儒,我們只學《弟子規》,其他東西都不要了,你在這個社會上是個好人,你懂得積德,你真的在修福報,一點都不假。所以缺少篤行,那個東西不是真的是假的。現在大家學都是搞這個,都把篤行兩個字疏忽掉,儒釋道三家都不重視修行了。修行就是篤行,只會講,做不到!所以感召來三個月一百七十三個災難。這個月還沒有完,我剛才看到,只看到好像截止在五月二十三日,五月二十三日以後這幾天加上去,可能到兩百條的災難,太可怕了!這什麼原因?沒有篤行,原因就在此地。

  佛法衰了,什麼原因?十善業道沒做到。可是要知道,十善業道是建立在孝親尊師、慈悲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十善業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今天佛法的衰,衰在哪裡?衰在我們把根本丟掉了。根之根是《弟子規》、是《感應篇》,從前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統統學,對《弟子規》、《感應篇》非常重視。你看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你不就明白了嗎?老人家一生在世,四眾同學的供養他拿去幹什麼?全是去印經、印善書。印得最多的不是佛經,我是仔細去查了一查,印得最多的是《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印得最多的。在他老人家那個年代發行量達到三百萬冊,很了不起,那個時候是鉛字排版。我這個發現是在香港發現的,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講《楞嚴經》,那個圖書館是倓虛老法師建的,不大,裡面收藏的書印光法師印的書是很完備,有一套齊全的。講經都在晚上,白天沒有事情我就看弘化社出版的這些書。看看後面的版權頁,真了不起,這些書印的時候,一版不會在一萬冊之下,至少是一萬冊、三萬冊、五萬冊。印了多少版?幾十版,統統你給它一計算的時候,這三樣書超過三百萬冊。印光大師為的是什麼?不是佛經,印光法師做得沒錯,他所乾的是紮根教育。

  佛法《十善業道》的根是建立在儒跟道的基礎上,儒家它提倡的是《了凡四訓》,道家提倡的是《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裡面有佛,講因果的多,《文昌帝君陰騭文》內容跟《太上感應篇》相似,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裡面是有三篇,第一篇「萬善先資」,是細說殺生的因果,第二篇是「慾海回狂」,是細說邪淫的因果,講得很詳細,最後一篇是佛法,「西歸直指」,勸大家念佛求生凈土,印祖一生不遺餘力提倡這些東西。而且對於《安士全書》的讚歎,他說在最近一百年當中,這部書是第一類的好書,最近一百年這本書排名第一。告訴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要讀,中國人必讀之書,祖師極力提倡。所以第一條四句是根之根。這個四句話是什麼?這個四句話是世間善,做人必須要具備的,沒有這四句不能算是個人。人做好了之後才能學佛,所以它第二條三句,是小乘,第三條四句是大乘,小乘的根,大乘的根。你看首先是做人的根,人的根都沒做好你就不能學佛,學佛先學小乘,小乘沒有學好不能學大乘,它有次第的。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小乘特別重視守規矩。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過來之後你天天要做那叫持,你不去做它那就不叫持。三皈是什麼?你進佛門來,佛首先把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告訴你。這什麼?這是你的方向、是你的道路、是你的軌道,你不能越軌,你才能達到目的地,目的地是成佛。三皈三條大家都曉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會念,什麼意思不知道。不但現在人不知道,大概唐朝時候那時候的人已經不知道了。唐朝那個時候佛法到中國已經七百年,七百年,相當長的時間,所以佛法隨著時間愈傳愈訛,傳到最後傳錯了,大家把意思全會錯了。皈依佛怎麼?泥塑木雕的佛像,認為那就是佛,皈依法?法是經典,皈依僧?僧是出家人,其實全錯了。古人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你?所以佛像、經書、出家人是個樣子,你要懂得這個樣子裡面代表的是什麼含義,你才能真學到東西。

  佛代表什麼?佛代表覺,佛這個字是印度話,從印度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悟,覺而不迷,迷是凡夫,覺就叫佛,佛是覺的意思。所以現在最好我們得用惠能大師《壇經》的講法,《壇經》講法皈依三寶,六祖給人說皈依他不講皈依佛法僧,他就直接的講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這大家不迷惑。現在有些人反對佛,最好不要講佛,那我們講覺,他就不反對了。覺就是佛,佛就是覺,印度人叫佛,中國人叫覺。我們用《壇經》的話來說,佛教是什麼?覺悟的教育。你不要覺悟你就迷惑了,覺的反面是迷惑。所以覺而不迷,這是真正皈依佛。由此可知,佛弟子天天學的是什麼?學的是智慧,學的是覺悟,自性覺。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清凈心裡頭本覺,中國傳統老祖宗跟我們講的本善,那個善的意思就是本覺、本正、本凈,覺正凈,這是佛的意思。所以皈依佛,這就告訴你,你想學佛,要念念不迷,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怎麼個學法?學經教,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所行的就是覺而不迷,真皈依佛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破迷開悟,開悟是覺。第二皈依法,法是經書,經書里講些什麼?經書講的是正知正見,正而不邪。我們人常講改邪歸正,改邪歸正那就是皈依法。法是什麼?法是正。現在有人說真理,法是真理。真理不是人製作的,不是人發明的,不是人建立的,真理是自然的。在中國,五倫是法,五常也是法,四維八德都是法,它是邪正的標準,我們要遵守,正而不邪。

  皈依僧,僧是什麼意思?僧是學佛的人,沒有在家、出家的分別,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清楚。僧是修行人的通稱,它是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修行這就叫僧團,這個團體叫僧團,不管在家出家,在家也叫僧團。所以僧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眾的意思,就是中國人是三個人,眾多是三個人,三個人以上,古印度是四個人,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同修行,這就叫僧團。僧團最重要是清凈,所以六和敬,四個人在一起真正修六和敬,那就叫僧團。這個僧團裡面如理如法的修學,世界上只要出現這個僧團在這個地方,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個地方決定不會有災難。這世界上有沒有?沒有,真沒有,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鬧意見。所以僧團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見和同解,這一條做不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意見。什麼時候四個人在一起統統放下,放下什麼?須陀洹就行了,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身見,這頭一條,放下邊見,就是對立,放下成見,什麼叫成見?我以為怎樣的,那就是成見。有成見不能隨順眾生,沒有成見就能恆順眾生。沒有成見的人什麼都好,為什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雖然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接近佛菩薩。連阿羅漢,分別都很輕,執著沒有了,還有一點點分別,阿羅漢,菩薩連分別都沒有,他心才清凈。所以僧是清凈的意思,凈而不染。染是什麼?煩惱、習氣。他沒有煩惱、沒有習氣,也就是說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名聞利養、他沒有貪瞋痴慢疑,這個東西都沒有了,所以清凈心現前,凈而不染。

  你入佛門,你接受三皈依,正式做佛的弟子,那你常常要想到遵守這三個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這三個原則,三個總綱領。怎麼落實?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然後再進一步,這就是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這些你統統都能做到,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絕對不會越軌,戒律就是軌道,你絕對不會超越,這叫持戒。持戒時間久了,你養成習慣了,自然就得定,定叫三昧,定久了肯定就開悟,開悟就證果、就成佛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定有很多等級,就跟戒一樣,戒也有很多等級,《弟子規》是第一個等級,《感應篇》是第二個等級,《十善業道》是第三個等級,三皈五戒是第四個等級,戒律有很多等級。定也有很多等級,慧也有很多等級,真正佛弟子,所以具足眾戒,慢慢把戒律向上提升。

  不犯威儀,威儀不是戒律,威儀是什麼?威儀是我們言行舉止有個好的樣子,這叫威儀,讓別人看到生歡喜心、生尊重心,給別人做個好榜樣,這屬於威儀。所以說行住坐卧、言談舉止,這都是屬於威儀。第二條這是學佛的基礎,不具足第一條就不能進入第二條。現在佛門的規矩壞了,頭一條沒有,第二條就受三皈,馬上就受菩薩戒,這都是過失。可是在今天,真正發大心的,發心要續佛慧命,要傳佛的聖教,要弘法利生,我就勸他趕快去受戒。為什麼?假的,反正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的想受戒,找一個傳戒的師父都找不到,傳戒至少要五個傳戒師你才能得戒,到哪裡去找去,一個都找不到,哪來的五個。照佛門一般的規矩是十個師父,叫三師七證,十個老師傳戒你才能夠得戒。所以現在戒是假的,形式,有名無實。那還要受嗎?要,免得別人毀謗你,說你是白衣,沒有受戒。所以形式要受,自己心裡要清楚,不要驕慢。為什麼?你沒有受到戒,受了之後認真學習,這就對了。這都是章嘉大師當年教給我的,他跟我講受戒這樁事情,講到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登壇受戒那種儀規那是形式,那不是實質。實質怎麼樣?譬如五戒,你想受一條,這一條你真正做到,你得戒了,你沒有做到,那是假的,你必須要做到。自己在佛菩薩面前發誓,想一想這五條哪一條你可以做到,先受一條,做個一、二年,做得不錯了,沒有問題了,我再受一條,可以這樣做法。佛法善巧方便不可思議,它不是呆板的,學佛不能不知道,得學真的,不學假的。

  所以戒律,每一條戒律都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否則的話你就會死在戒條之下,你什麼都沒學到。譬如不殺生這一條,佛經上有這個例子,有一個阿羅漢他要到外地去弘法,搭便船,在過去航海的時候搭便船,這條船有五百個商主,現在就講企業家,都是有億萬財產身分的人,船上帶了許多的珍寶,都是這些商人的財產。其中有個人就起了個惡念,想把那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他想獨吞這個財產。阿羅漢有神通,有他心通,這人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他知道,怎麼辦?這個人造罪業必定墮地獄,這四百九十九個人被他害了,將來他都要償命,財產被他奪去,將來要還債,後果不堪設想。阿羅漢就把這個人殺了,這算不算破戒?不算破戒,這叫開戒,不叫破戒。非開不可,為什麼?知道這個商主的念頭非常惡,不能勸他,你勸他,他先把你殺掉,殺人滅口,他的意念非常堅決,所以只有把他殺掉。把他殺掉是什麼?救了他,本來他要墮地獄,他這個命債、財債多少生多少世還不完,這他就不要還了,他也不墮地獄了。另外這四百九十九個人,他救了他們,他們的身命能保全,財產沒有損失。所以他這一做的時候,雙方都救了,這是真實智慧,這是大慈大悲。所以要曉得,這個戒律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什麼時候該用什麼方法去做一定要懂,你不能死在戒條之下。如果阿羅漢全曉得,讓他們去做,反正與自己不相干,那你就看到做的這個人墮阿鼻地獄,被殺害的人都是他的冤親債主,生生世世這個怨沒完沒了。所以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都得要通達、都得要明了,在什麼情況之下通權達變,所以善巧方便,通權達變,戒律是活的。戒律是要自己得善,也要讓別人都得善,自己不墮落,也不能叫別人墮落,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

  不犯威儀,這一句很重要。不犯威儀,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言行舉止都要給別人做好樣子,這叫不犯威儀,威儀就是好樣子,決定不能給別人做壞榜樣。這能做到,這是小乘,才能修大乘。

  大乘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深信因果,我搞了好幾年才搞通,為什麼?他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條,我一點都不反對,我馬上就懂,做人要相信因果報應,他擺在第三條我就不懂了,第三條是菩薩,難道菩薩還不相信因果嗎?還要叫他深信因果嗎?真的,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換句話說,這個因果是專門指你要相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很多菩薩不相信。所以法門有那麼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是勸已經入佛道,修行都不錯了,你要想快速的成就,你就把修學的功德統統迴向求生西方凈土,像前面最後一段,一心三輩,是相信這個因果。

  要「讀誦大乘」,讀誦大乘一定要懂得,不是叫你把大乘經統統都念誦,那你錯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但是要選大乘經典。為什麼?大乘經典每一部經都通達自性,換句話說,大乘每一個法門、每一部經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都能做得到。所以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那講大乘,大乘法門平等,沒有高下,你喜歡哪一部,只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到底,你就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你就證得佛果。所以這個是許多權教菩薩都不相信,特別放到此地。到讀誦大乘,你看前面十句全是自利,只有後頭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勸別人,這就是教化眾生。十句自己都做到,才能夠教化眾生;自己沒有做到,怎麼能勸人?人家怎麼會相信?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單講一切善法,一切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之法,一定要先自己做到,然後才能教人,自己沒有做到,別人不相信。

  菩提心,我們就遵從蕅益大師所說的,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決定是真有,對於凈宗法門深信不疑,這是正信,真相信,真心發願求生凈土。我真的想去,真的想親近阿彌陀佛,別的事情我不幹,不搞了,我們前面這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自然就做到了。今天為什麼看到三皈這麼難,持戒這麼難?是因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去,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貪戀,還不想走。真干,真修真干,胡小林給我們做了榜樣,你看他父親病重的時候他所表現的。那破除什麼?破除自己的分別執著,這最大的障礙。用什麼方法把自己分別執著突破?能夠對一切眾生都尊重。他的方法,他的用意,他的苦心,諸位聽他的光碟報告就明白了。這都是給大家來做示現的,來做真正引導的,他能夠勸進行者。自己沒有做到,勸進行者就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推薦閱讀: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四三0集)
二零一四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二0集)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42講:釋去普通疑惑(二)
凈土法門:2014凈土大經科注(第268集)
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八一集)

TAG: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