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十八講 下篇

  師父百法第十八講要點筆記(下篇)

  甲二、演說三寶功德差別

  我們看廣論104頁,最後一段話,最後一段一直到105頁第一段結束,我們念一遍:「由知差別而歸依者。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此中分六:相差別者,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即彼證果,是法寶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業差別者,如其次第,善轉教業,斷煩惱苦所緣為業,勇猛增長業。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應樹希求證得信解,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修行差別者,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應修瑜伽方便正行,應修共受財法正行。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如云:「謂是世尊等。」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生最勝福,佛及僧二是依初義,此復依一補特伽羅,及依眾多補特伽羅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段要講的是我們如何來認識、知道、了知了知三寶功德的差別相,然後產生皈依心,來皈依。「如攝分說,由知三寶內互差別而正歸依」,佛寶、法寶、僧寶,他們不同的功德而正皈依,這裡又分成六種不同的功德的差別相。

  ◇相差別 第一種是相差別,「現正等菩提是佛寶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是佛寶相,成佛了,稱之為佛寶。「即彼證果,是法寶相」,佛所證得的果是法寶。一個是能證得菩提,證得菩提的人,證到佛的果位,一個是所證的果。「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寶相」,佛證的果,法,就是佛法,教法,根據佛法來修行的人,就是僧寶相,佛法僧三寶。這是相差別。

  ◇業差別 業差別呢,「如其次第,善轉教業」,這個是佛寶相,「善轉教業」就是善於轉*輪,教化眾生,這個是業差別的「佛」;第二是「斷煩惱苦所緣為業」,這個是法,法能夠斷煩惱,能夠斷苦,也就是你如果去緣它的話就能斷(煩惱),緣法才能夠斷煩惱,緣法能夠斷苦,這種業就是法。「勇猛增長業」,這個是僧。僧寶能夠讓我們的善法勇猛增長。真正斷煩惱斷苦靠法,法是佛說的,佛轉*輪說的。這是三寶業的不同。

  ◇信解差別 「信解差別者,如其次第,應樹親近承事信解,」對佛,親近承事;對法應樹什麼呢,「希求證得」;對僧呢,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這個就是對於三寶信解的差別,我們應該怎麼信,應該怎麼解,怎麼來樹立。對佛寶,我們就是去親近承事,對法寶希求證得,證得法的功德,證得佛果;親近承事佛。對僧寶,應樹「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種信解,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是很重要的,六合,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也就是說同證一法身,同證擇滅之理。共住,也就是說,共住的這些僧寶是和合的,都是同一法性,他都是為了要求法,都是為了要修法,都是為了要證法。那麼就是說,我們要樹立這樣的信解,這一點特別重要。

  【破除邪執:分別、黨執】

  法師也好,義工也好,居士也好,首先要信,要理解,要了解,要知道說出家法師都是為了要求法,為了要證法,為了要修行,為了要成賢成聖,為了要成佛的。大家在一起,在同一個界內,在同一個寺院裡面共住,是和合的。和合共住,同一法性,我們要有這樣的最基本的信解。有了這樣的基本信解之後,我們作為俗眾的一員,居士,我們要恭敬所有的法師,就不能有分別心。一有分別心的話,就不好,就跟這個原則違背。

  很多廟裡面管理不好,有問題,或者說不能很好地提升,跟在家的居士有很大的關係。很多居士認為這個法師給我講法,我就恭敬他;這個法師哪天我問的問題解答得很好,我就對他特別的恭敬、供養。你不明白,我們僧團當中每一個人是有分工的。今天你來了,這個法師出來接待你,給你說法,他是代表僧團的,有些人在幕後,在工地、在廚房、在教室。如果我們有這個分別心,僧團就不容易和合。第二,我們居士也會,這種分別心的話,功德就非常小。

  再推廣,一個廟裡面安立,他的師父是某某,他的師父是某某,很多黨執就是這樣引起的,在哪裡皈依啊。本來都是佛弟子,小的來講,我們界內都是和合僧,大的來講,所有的出家人都是和合僧,我們應該要樹立「和合同一法性共住」這樣的信解。如果我們自己去想像說,哪些出家人是怎麼回事,哪些出家人修什麼法,哪些出家人……那你對三寶的恭敬心怎麼能夠培養起來?

  一個廟,這個廟念佛,那個廟坐禪,那個廟學教,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他不可能什麼都學,也學不過來。就猶如一個學校一樣,它有很多科系,每個學校裡面有不同的專業,不同的特長,一個學校裡面不可能所有的專業、所有的課都開,不可能,我們就不能去分別了。這個學校開什麼課,有什麼特長,你就好好學,你不要去問他說,「你為什麼不開那個課呢?」這跟你沒什麼關係。很多人很奇怪,這個廟裡面教這個,他說:「你為什麼不教另外一個?」那我們也可以問他:「你為什麼不學這個課程?你跑這裡來為什麼不學?」這都是很簡單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很多的分別心,莫名其妙想出來的,這都是不對的。

  所以我們需要樹立一個對三寶的信解,最基本的信解,否則無形當中就會把很多居士層面的事情帶到寺廟裡來。因為居士很多,一百個人裡面有一兩個,就會弄得很麻煩,每個都如此,那我們幾千上萬的,每天都會有點垃圾的,這個非常重要的。

  我講課專門找問題講,專門講問題,沒有問題我就不講了,大家不存在這個問題,就不說,有問題才說。

  ◇修行差別 修行差別者,第四個,「如其次第,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佛應修供養承事正行;對法,「應修瑜伽方便正行」,就是相應;對僧,「應修共受財法正行」,大家都是一樣的,共受財法,都平等,供齋,大家都一樣。

  前一段,過去我們法會期間,菜煮得太多了,廚房的人太辛苦,這次我給賢健法師說,從此之後,全部羅漢菜,你吃也就吃,不吃也沒有。反正只有一個菜,一個菜裡面什麼菜都有,這樣的話,你就沒有分別心了,你就不擔心說行堂來給你打什麼菜,喜歡不喜歡吃,反正喜歡也是這個菜,不喜歡也這個菜,大家平等,就不會有分別心。過去我們常常聽說,「去晚了,好菜都沒有了,原來不喜歡吃的菜,現在打了。」今後不會有這個問題,廚房的人也高興,他說我們現在煮一次就可以,否則菜太多了,做幾個小時,多少活,根本忙不過來。還是過去的廚師比較有智慧,羅漢菜。恢復到這個傳統上。

  ◇隨念差別 「隨念差別者,謂應別念三寶功德。」這個我們已經說過了。「如雲謂是佛世尊等。」就是世尊等。

  ◇生福差別 「第六生福差別者,謂依補特伽羅及法增上」,人增上,法增上,人裡邊就包括佛跟僧,「生最勝福服,佛及僧二是依初義」,依初的補特伽羅,「此復依一補特伽羅」,一補特伽羅就是佛,「及依眾多補特伽羅」,就是僧,四個人以上名為僧,「生長福德,以於僧伽定有四故」。

  這是說三寶不同的功德,或者說功德的差別相,我們應該怎麼來對待,它就告訴我們怎麼用功,怎麼信解,怎麼來培養,怎麼來樹立這些最基本的信念,這很重要。

  所以我們到這邊來,我們要供僧,不要供養個人,這最好。用於供僧,大家都有。一塊錢,供養常住,所有的人都得到,功德就很大,供一個人只有一份功德,這個很重要,也符合這個原則,當然我們法師收完了以後也再給你轉供養常住。

  所以,這些文字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都很實用,佛法不是純粹理論化,告訴我們很多下手處,很多實際用功的方法,只是說我們有沒有去注意,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學它,這很重要。

  甲三、以耳識為喻演說如理修行的內涵

  【內心建立佛法正知見,才能轉化八識所接收的信息,轉塵垢為清凈。】

  比如大家聽我這麼講,靠耳根,靠耳識,我講出來的話,聲音,通過你們的耳根聽進去,產生了別,耳識了別這個聲音,意識再分別,這個講得好,或者講得哪裡有問題,你都聽得出來,由此可見耳識對我們修道、入門的重要性。

  平時也是如此,可能會得到正面的作用,也會得到負面的作用,得到反面的作用,都跟我們的耳識有關係。如果我們對佛法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比如說對三寶,有了最正確的認識,正知見樹立起來,並且我們能夠憶念、執持、觀察,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自己內心中虛妄的聲塵所蒙蔽,否則我們心裏面也會有這些虛妄的塵埃,聲音的塵垢,就會出現。佛法就猶如光明一樣,光明出來了,內心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就沒有了。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最容易回憶起來的,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這些聲塵。我們很少能夠說,這在是哪一本書,哪一行,第幾頁第幾行,應該怎麼講,這個經文多麼好,很少人這麼去懷疑。一般人沒事他就想著,要麼自己胡思亂想一通,要麼就想某某人哪天給我講的話,這個話很不好。他老記著這些不好的,他一直在(串習)。這個不好的,反過來,要把它變成好的。雖然此時此刻沒有人跟你說話,但是你心裡邊,你耳朵里,這個聲塵一直在起作用,因為你聽了以後,就變成你的聲塵,這個聲塵落到你的心裡,隨時都會放出來。那麼我們現在要讓就佛法的、好的、清凈的、三寶的,把他現起,不好的東西要去除,所以需要懺悔,需要凈罪積資。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因為我們以妄想心、分別心、執著、情緒,我們聽到佛法的聲音,看到佛法的境界,就會誤以為真,因為你看到的是相,這些相再和我們內在的煩惱、情緒、分別混合在一起,就會變成一個聲音的魔像,就會變成一個魔出來,他自己不知道,或者說變成一個什麼形象出來,然後我們內心上面又去執取這個魔像。你一聽魔可能很害怕,魔是什麼意思?魔就是障礙的意思。魔它是梵語,翻譯成我們現在的話,就是障礙,你內心很多障礙。學佛法學錯了,內心出現了障礙,就是著魔,內心有障礙,就是著魔,很簡單。如果人都發瘋了,那就是魔很厲害。你有障礙,人就有點不正常,至少說,身心不會輕安、自在,心裡就會有各種各樣的負擔。

  所以我們內心當中聽到、看到這些境界,一切都是在熏習,熏習我們過去聽到的聲音,歌曲、唱誦等等,正面的、負面的,他就會變成一種幻相來困惑。我們天天去想,它就會變成一種困惑。

  如果我們了解、覺悟、覺察了我們內心當中有無明、煩惱、塵垢,就不會在內心的相上用功,就會在人的心上用功,而不是在我們心的相上用功。因為心相的出現,是因為我們的心識,你認為這個相好,你一直想去保持它,一直想去延續它,肯定執著。執著,今天,明天,後天,肯定就出問題。只有我們內心不斷提升,不斷在清凈的法相上面更深一層地去體悟,更深一層去覺悟,然後慢慢慢慢,與此相應,法界等流,清凈三寶的種子就越來越多。如果不是的話,我們這些相就障礙了我們自己的內心。

  【聽聞勝利】

  所以耳識也好,眼識也好,鼻識也好,都是有這些作用。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聽聞很重要。

  《聽聞集》裡面講:「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都是靠聽聞,聽聞都是靠耳識。什麼叫做「由聞知諸法」呢?因果、善法、惡法,事法、理法,斷惡修善,所有出六道輪迴,了知無常苦空,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聽到諸法之後,才有辦法來分別,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惡法,哪些是無常法,哪些是……才能夠分別出來,如果我們不聞法,我們就不知道諸法。我們只有聞法,才能夠斷惡,才能夠「遮諸惡」。只有聽法才能夠斷無義,斷無義,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當中很多沒有意義的行為,只有聽聞佛法以後才知道哪些有意義,哪些沒意義,知道哪些有意義去做,哪些沒有意義不去做,無義就斷了。「由聞得涅?」,由聞,聽聞諸法,親近真實相,才能夠得到涅?。所以,聽聞是非常重要的。

  《涅?經》裡面也說:「若離四法得涅?者,無有是處。何等為四?」離開了四法要得涅?,不可能。一親近善友,第二專心聽法,第三繫念思惟,第四如法修行。以是義故,聽法因緣,則得近於大般涅?。也就是,我們要得到涅?,由聞得涅?,我們要恆常不間斷地修這四種法。親近善友,即親近善知識,親近同參道友;然後隨著師長、隨著同參道友來專心聞法;然後聽到法,自己再去思維,在思維的過程中,去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這就是修行。因為這樣子的因緣,我們慢慢慢慢就會靠近涅?。

  【破斥邪見:不從善知識處聽聞,以為自己看書就是修行。】

  所以我們所談到的「由聞知諸法」,不是說自己隨便拿一本書就叫聞,這個聞必須是從親近師友、親近善友的過程當中聽到的,這個時候法師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他告訴你這些內容就是法,我們要專心聽,然後要繫念思惟,然後要照著所講的去做。

  如果我們沒有親近善知識,那我們這些法不是聽聞來的,是我們自己看來的。我們自己看來的,就同我們自己的業相應,同我們自己的習慣相應,也有可能同我們自己偶然的情況相應。偶然的情況下,比如什麼書,隨便翻起來看一下,「哎,這個挺好」,你跟他相應,他不一定對你的問題,只是說在今天偶然的情況下,隨便翻一下。到明天的時候,這本書你可能又不看了,又換一本,「這段寫得很好」,看幾天又不看了,又換一本。

  如果一個有修有成就的法師、大德,你看起來他沒有條理,他是經驗上的引導,而不是理論上面的引導。經驗上的引導和理論上的引導是不同的,經驗上的引導就猶如說,我們大家在這裡修行,就猶如在實驗室做科學實驗,一步步怎麼做,理論上的引導就猶如在教室里上課,這個是不同的。自己看書就好像自己拿科研的書去閱讀,你不能說一點用處沒有,但這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什麼說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為什麼說明師難遇難求,道理就在這裡。


推薦閱讀:

總在遇緣不同 大乘跟小乘有什麼不同 什麼是老實人
直解卷下-大乘起信論直解-憨山大師
正法:【六波羅蜜】 具足十法修行羼提波羅蜜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七十九集)  2000/3/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79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五、所被根機)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