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之間的辯證關係

定義1: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下的兩個種概念"陰和陽"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肯定對象的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補,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與陽外延的和或並。陰陽的定量測量:用「狀態函數u」指標來描述,該性態或狀態可用『物質-能量-信息』整體描述,u=EP。太極生兩儀,即是陰陽,陰陽變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卦。這裡的每一步生化都是太極生兩儀的進一步表現。太極之初是混沌之時,陰陽不分,陰陽兩儀的出現,是事物變化的第一步,陰陽再次組合而生四象是變化的第二步,然後是八卦、64卦乃至無窮。所以陰陽是易學預測的根本,是學易得根本。如果我們要想真正掌握易學預測就必須首先了解陰陽,掌握陰陽的本質,否則就不能理解易學的真諦。陰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一般理解陰陽具有四大要素---陰陽對立、陰陽轉化、陰陽消長、陰陽互根。陰陽對立陰陽對立。陰陽對立統一是太極存在的必要條件,也是太極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易學上,木火為陽在陽極,金水為陰在陰極。在八字預測里,一個命局的成立,不管是什麼格局,永遠都會存在著用神、忌神。所以一個好的命局必然是干支陰陽平衡的命局,故命書言:寒雖甚,要暖有氣,暖雖至,要寒有根,則能生成萬物。若寒甚而暖無氣,暖至而寒無根,必無生成之妙也。是以過於寒者,反以無暖為美。過於暖者,反以無寒為宜也。蓋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為自然的不變法則。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陰陽轉化和陰陽消長。《易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這裡的易之序可以有多種理解,第一是64卦卦序;第二是五行之序;第三是四象之序。但是不論是哪一種序,歸根結底都是陰陽的作用和轉化之序。這裡我們首先從四象和五行的角度來闡述。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五行循環永遠不能打破的循環規律。從四時上看,春夏秋冬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則,春天以後必是夏天, 「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發展。到大暑則陽氣旺極必會轉陰,就是秋天,秋天以後必會是冬天,「金能」必會向「水能」的方向發展。這也深刻揭示了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一個人的運氣若能適應自然及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會得到自然和社會的助力,為吉祥;反之就會不利。在八字預測術中,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一樣都是指命局中的陰陽二氣(能量)在行運中的變化狀態的。陰陽在轉化的同時也同樣表現為消長的性質。比如說:一天12個時辰,中午為午時,為陽之極,這個時刻同時也是陰生的時刻,隨著時間的推移,陽在不斷的消,而陰在不斷地長,陽轉化成了陰,而自己在不斷的消失,到了子時為陰之極,從這個時刻開始,陰趨於消,陽趨向於長。另外,八字原局是靜態的,只有大運流年的作用才會使八字-大運整體呈現一個動態格局。大運是提示日主十年中的運氣的,某一大運是陰消陽長還是陰長陽消,主要取決於這個大運是助長了用神還是忌神,用神與忌神的消長有利八字命局的陰陽平衡就應吉,反之應凶。陰陽互根陰陽互根:陽在陰不息,陰在陽不離;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天地配之以陰陽。所以說陰陽互根。只有陰陽調和方能萬物而生。金、木、水、火的長生點都是在上一五行的起點,寅、申、巳、亥為四長生之月,一種五行的值令實際預示著下一五行的進氣。春夏秋冬四季往複循環,任何時候都不會單獨存在,寒極暖之機,暖極寒之兆也,所謂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此乃天地自然之理也。任何事物地發展變化,都不是孤立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沒有矛盾、沒有矛盾的解決就不會有發展變化,這一矛盾對立統一的理論是唯物辨證法的基本觀點之一。陰陽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對立統一概念。陰陽首先表現為同一的。因為不論是陰還是陽,都是從太極轉化而來---即太極生兩儀,所以其「體」是相同的,都來源於太極,之所以陰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和特徵,是因為其「用」不同而已;陰陽相互依存,如果沒有一方,另一方也不可能產生,陰是陽存在的肯定,陽是對陰存在的肯定。所以說陰陽是同一的。其次,陰陽雙方又是相互鬥爭的相互否定的,因為陰是非陽,陽是非陰。這個概念就像我們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肯定不是植物,植物也肯定不是動物。最後,陰陽的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的。同一是陰陽對立面雙方的同一,它是以對立面之間的差別和對立為前提的。鬥爭是太極統一體內部的陰陽鬥爭,在陰陽對立面的相互鬥爭中存在著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甚至可以互相轉化。陰陽哲學研究的是宇宙、太空、天地、萬物的本源和變化之道,並且根據自然本源和變化之道推演到生命體以及人類社會的變化之道。第一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太空、天地的生成和變化。中國古典哲學以及相關宗教都堅定地認為:太空從無極世界產生以後,首先表現為在混沌狀態,然後清陽上浮為天,濁陰下沉為地,所以清陽為天,濁陰為地。現代物理學研究得到的成果是時空產生以後,基本粒子進一步形成物質粒子原子、分子,然後產生物質,物質之間不斷地作用和聚合從而形成星體。這種研究成果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的延伸和繼續。也是對中國古典哲學理論特別是陰陽理論的肯定。(詳見本人拙作《淺析物質、天體和生命》)第二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萬物運行的法則。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也就是說,陰陽的影響和作用是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也是推動事物變化的源動力。沒有了陰陽的作用和影響,或者說這個世界陰陽完全中和,就會回歸到零時空的無極世界。利用在人體上,《黃帝內經》中就說:「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第三點,陰陽理論用來闡述生命變化規律。生命屬於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自然的一個子集,所以說生命的變化規律必然服從自然的變化規律。中國古代用生、長、收、藏來說明生命的變化形式和過程,而推動這一過程實現的原動力就是陰陽。陰陽之間的影響和作用而生四象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為生髮,陰為消殺。所以組成了四象的「生、長、收、藏」。另外,如果要理解四象就不得不談五行,因為生命過程中的生長收藏是通過五行相互之間的生克制化作用來實現的。《五行通論》中這樣描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生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蓋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第四點,陰陽理論也是用來闡述人類社會變化的根本規律。如果以上討論的問題都理解了,這個話題就不會成為問題。因為人類社會是屬於自然和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它的發展和變化必然同樣遵從自然和生命的規律。也因此,著名的易學大家邵庸就利用四象闡述了中華幾千年社會變化規律和過程。綜上所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黃帝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總之,陰陽首先是自然界存在的兩種對立統一的能量,形成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兩種粒子,這種具有對立統一性質的兩種能量和粒子是促使自然界萬有包括人類的生、長、收、藏變化規律的充要條件。中華先聖們通過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對自然陰陽的觀測、總結、歸納、提煉而形成易學,並通過對易學陰陽的發揮應用於醫學、軍事學、哲學和預測學等居多領域。為我們後學子孫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戰國時的陰陽學是諸子百家的重要一支,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進而體會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作用的關係,就用陰陽這個概念來解釋自然界兩種對立和相互消長的物質勢力,並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進而認為陰陽的對立和消長是宇宙的基本規律。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思想,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變化關係。五行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於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須是針對相互關聯的一對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如果被分析的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係。事物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於事物的無限可分性。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五個方面。陰陽互藏交感,「交感」即交互感應,是指陰陽二氣在運動中處於相互感應相互作用的過程之中。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和誰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在陽光雨露的沐浴滋潤下,生物得以發育成長。在人類,男女構精,新的生命個體得以誕生,代代相傳,人類得以繁衍。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根。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製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達到極致便是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於熱毒極重,大量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癥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推薦閱讀:

老學的「三連式」辯證思維 文書文秘網_免費的文秘網
女性冷症的辯證與扶陽治療
性與愛的辯證
《經典詠流傳》:一首《苔》讓我們重新認識「支教」
念咒語的辯證(學院群里分享學習《開示集》)

TAG:辯證 | 關係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