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制定了人生要修鍊的「君子規」,你知道嗎
近年來,清朝康熙年間成書的《弟子規》著實「大火」一把,「引無數童叟競學之」。其實,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已經給弟子和後人制定了一生要修鍊的「君子規」,這就是《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的「君子九思」。
「君子九思」是君子為人處事的行為準則,也是道德修養。全篇言簡意賅,發人深省,今天仍然實用。
網路圖片。
原文:
孔子在季氏篇第十部分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
這裡的「思」作思考、考慮解。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孔子說:「君子在九個方面要用心思考:看,要思考是否看得清楚;聽,要思考是否聽明白;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態度,要思考是否謙恭;說話,要思考是否老實忠誠;做事,要思考是否認真謹慎;有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請教;發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後患;見到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仁義。」
網路圖片。
深解:
孔子的「君子九思」,全面概括了人的言行舉止的各個方面,他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這裡包括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如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等,所有這些構成孔子的道德修養學說。
一、視思明:簡言之,一個人看問題、觀察事物,要從正、反、前、後、上、下、是、非,各個角度去觀察思考,才能分得清是非,辨得明真假,才能真正理解和明白所看見的事物。但是,有時候人們親眼所見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孔子也有被眼睛蒙蔽錯怪顏回的時候。所以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表層看底里,透過現在看未來。要有辨證思維,善於見微知著,明察秋毫,才能真正地看明白。
三、聽思聰:這裡面就有怎麼聽、是否聽明白的意思在內。如果你是虛懷若谷地聽、集思廣益地聽、辨證思考地聽,就會兼聽則明;如果你是文過飾非地聽、剛愎自用地聽、諱疾忌醫地聽,就會偏聽則暗。我們提倡多聽,當然是「兼聽」。不論你聽到什麼,或一件事,或一種觀念,或一個理論,或一種言論,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不可人云亦云。今天的世界既繁華又浮華,每個人說話的目的不同,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述,有的真實,有的誇張,有的甚至偏頗。所以要聽得逆耳之言,要聽得振聾之言,逆耳之言可以省思,振聾之言可以攻錯。
三、色思溫:這裡講的是為人處事的神態。人的神態集中表現在臉上,所以說話處事,臉色很重要。一個人的臉色,充分代表你的內心情感。面對著他人,自己的臉色,是和藹可親,還是傲慢無禮;是笑臉相迎,還是拒人於千里?這反映一個人的素養。謙謙君子,自古就有。今天,我們說話處事,應該有謙恭的心態,彬彬有禮。政府機關不能「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當領導的,不能對上級媚態,對下級凶態,對群眾惡態。要努力做到心懷寬廣,有容乃大,處變不驚。君子就應該有比常人更大的氣量,比常人更穩定的情緒。
四、貌思恭:這裡指的是一個人的儀容、儀態。與人相處要儀態大方、謙恭有禮,相互尊重。不能嫌貧愛富,趾高氣揚,目空一切;不能見風駛舵,背信棄義,落井下石。即使你位高權重,即使你家財萬貫,即使才高八斗,也要懂得謙遜做人。只有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目中無人、高高在上,是註定要失敗的。
五、言思忠:言,說話也。說話是一門藝術,很有講究。所以要學會說話,懂得說話,什麼時候該說話,不該說話;什麼時候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很有講究。原則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來就不一樣了。有的人在該說話的時候不說,不該說出的時候說話了;有的人說一套做一套;有的人出口傷人、得罪人;有的人說話,擲地有聲,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總之,社會上什麼樣的人都有,所以孔子才說君子要「言思忠」。忠,即忠誠老實、忠人、忠事。首先要做到的是「忠於自己」,不做違背良心、違背道德的事,然後才能做到忠於人、忠於事。對事竭心儘力去做就是忠,忠與信是不可分的,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誠實是最好的做人態度。
六、事思敬:就是說,我們做事時是否做到了認真、敬業。怎麼樣才算敬業?我們認為,兢兢業業、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去完成單位交辦的事、他人交辦的事、自己承諾的事,就是敬業。古人云: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履行自己的承諾,就是敬業。事無大小,也無貴賤,盡心儘力地做好一件事,做完一件事,就是敬業。今天的社會有百行百業,行行都需要敬業精神,行行都可以出狀元。只要我們樂於敬業,善於敬業,懂得敬業,全心全意地全情地投入所從事的事業中去,我們就可能有收穫。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過仔細思考、周密準備,沒有任勞任怨、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好的。
七、疑思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就問,要養成「不恥下問」的良好習慣。世上學問之廣之深,無人能全通曉。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無惑?所以,在學習上「要好奇,要有疑問,要多問」。孔子也要求的「每事問」。善於提問,才能知道什麼地方有問題,才能在別人沒有發現問題的地方發現問題。只有能不斷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才能不斷解決問題,才能不斷進步。遇到疑難問題不求教,甚至不懂裝懂,自以為事,瞎指揮和盲目蠻幹,只會把事情越搞越糟。
八、忿思難:就說一個人憤怒時要想到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人要善於克制自己的情緒,要考慮自己憤怒可能帶來的後患,要學會三思而後行,學會忍讓。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而皆中節謂之和。所以當你不能掌握喜怒哀樂發而中節時,就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感情用事。要學會冷靜、沉著、細緻、從容地應對,所謂「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避免自己的不良情緒給工作和人際關係帶來影響與危害。有道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高」。但是,忍讓也是有限度的,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九、見得思義:就是說,在見到可以得到的利益和好處時,腦子要多一根弦:要看它是否合乎道義、合乎法律。現實社會中充滿各種各樣的誘惑,能不能做到自我剋制、潔身自好,廉潔奉公,要看各人的法律意識和道德修養。見得思義,就是要求我們在利益面前,堅守自己的道義,不可見利忘義。該拿的拿,不該拿的不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現實生活中凡人多,聖人少。但不管聖人凡人,不管是三教九流,還是士農工商,「九思」都是行為準則。但許多事都是說來容易做來難,所以才要一生的修鍊,一生的踐行。
今天世界多變,人心浮躁,常用「九思」約束自己的言行,不隨心所欲,「有百益而無一害」。
文/強哥學國學
網路圖片。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