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吳三桂4 吳三桂與絕代佳人陳圓圓
演講人 紀連海
內容簡介:北京陷落、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宣布了大明王朝的滅亡。面對此情此景,吳三桂很快就做出了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選擇!而更讓人感到震驚的事情還在後面,僅僅幾天以後,他又以實際行動徹底打碎了這一選擇!
那麼,吳三桂為什麼會如此反覆無常呢?這難道真的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他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作為一位智勇雙全的統兵大將,吳三桂真的會這樣感情用事嗎?他的想法和行動,真的會有可能被一個女人所左右嗎?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樣? 一、面對大順政權的招降,作為有勇有謀的統兵大將,吳三桂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他將與李自成的軍隊決一死戰,從而以死報國?還是會做出別的什麼舉動?他的這一舉動與絕代佳人陳圓圓之間是否有著某種聯繫呢? 二、吳三桂做出歸順李自成這樣的決定,讓人感到有點納悶,因為直接導致明朝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大明政權滅亡的正是這個大順政權!難道他就這麼心甘情願地歸順大順政權嗎?何況歸順大順政權也並不是吳三桂的惟一出路,他也可以選擇歸順大清政權。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吳三桂一定要選擇大順,而不選擇大清呢?這與陳圓圓之間又有著什麼關係呢? 三、歷史的真相真的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嗎?還是後人的穿鑿附會呢?作為一名總兵,吳三桂可謂是有勇有謀。那麼,他真的會做出這樣的事情來嗎?陳圓圓在吳三桂的心目中,真的會有這麼重的分量嗎?那麼,要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我們得要搞清楚,陳圓圓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四、陳圓圓的命運非常悲慘,讓人感嘆不已!但問題是,田弘遇是外戚,家住京城,而吳三桂卻是守邊大將,常年在遼東前線忙於對清作戰,他們相距很遠,很少有機會能夠碰到一起。那麼,究竟是什麼樣鮮為人知的原因,使得田弘遇的私人歌伎陳圓圓同吳三桂走到一起來了呢? 五、吳三桂究竟是由於他父親的原因背叛大順政權的?還是因為他愛妾陳圓圓的原因背叛大順政權的呢?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不管是為陳圓圓也好,為自己的父親也好,作為一位有勇有謀的統兵大將,吳三桂真的會感情用事,說反就反嗎?他難道就沒有一個長遠的考慮嗎?他背叛大順政權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
全文:
一、由歸順到背叛的吳三桂:
1.決意背叛大順政權:
1644年4月29日(陰曆三月二十三日),吳三桂正式決定歸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並且親自率部進京朝見新的主人。1644年5月3日(陰曆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的軍隊抵達永平(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卻突然之間,又背叛了李自成。不久之後,又正式投降了大清朝。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2.背叛大順政權始末:
關於吳三桂背叛大順政權的始末,一般而言,我們都相信《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裡面的記載是真實的:在西沙河驛站,吳三桂相繼見到了逃出京的家人以及父親派出的親信傅海山,他們向吳三桂敘說了吳襄以及吳三桂愛妾的情況。當開始聽到父親吳襄被捕時,吳三桂並不在意,以為這是李自成為迫其投降所採取的重要措施,他一投降,父親必被釋放。當聽到父親被拷打將死,交了5000兩銀子還不頂用時,吳三桂的頭髮便不禁地豎了起來。及至聽到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搶走時,吳三桂十分憤怒,他說:「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他馬上下令,停止前進,掉頭返回山海關,並一反常態,縱兵掠奪,直接率兵殺回山海關。這就是我們人盡皆知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了。
吳三桂是否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我們後面要考證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必須要回答樣一個問題:陳圓圓到底是什麼人?她到底有多大的才能吸引了吳三桂?
二、陳圓圓何許人也:
1.良家婦女陳圓圓:
說起來,陳圓圓原來並不是妓女。陳圓圓,江蘇武進縣金牛里(今奔牛鎮)人。陳圓圓原本不姓陳,而姓邢,父親叫邢三,住在奔牛鎮四畝曲。邢三是個貧苦的農民,以耕種為生。圓圓幼年喪母,邢三就把她送給姨母撫養,姨母的丈夫姓陳,因而圓圓就改姓了陳。圓圓的養父是個小生意人,初時家境尚可,尤好聽人唱歌,還不惜傾全部資財請善於唱歌的人到家裡居住,有時竟請來數十位,日夜謳歌不止。因此陳圓圓從小便練就了一副好嗓子。後來,由於陳氏家道中落,18歲那年,本出身於良家的圓圓早早的賣身為妓,送進了煙花場。
2.走紅歌妓陳圓圓:
在明末江南,做不了出色的女演員也就成不了名妓,所以勾欄中人對串戲之類是很看重的。陳圓圓從小讀書識字、唱歌學戲,也能寫得一手好詞。為了學唱弋腔俗調,她還經常向民間老藝人請教。因此,清初康熙年間的文學家陸次雲在他的《圓圓傳》中稱之為「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她十八歲,在蘇州登台演出,曾經扮飾過《長生殿》的楊貴妃、《霸王別姬》的虞姬和《西廂記》的崔鶯鶯,一下子便成了走紅的歌妓,聲名大噪。當時,陳圓圓也很想像其他的走紅歌妓一樣,借廣泛交際的機會,結識一些社會名流,出籍從良。可是,通過誰才能達到自己的這個目的呢?
3.成為冒辟疆的心上人:
明末社會,封建士大夫紛紛征歌逐妓,迷戀聲色,追求浪漫的生活。冒辟疆也不例外。冒辟疆,乃江南名士,與陳定生、侯方域、方以智,號稱江南四公子,他們在政治上反對鬮黨,針砭時弊,不乏激揚文學。但在生活上卻和一些妓女們日相唱和,留連風月。1641年春,冒辟疆與陳圓圓初逢。少年倜儻的冒辟疆第一次見到陳圓圓就為其所迷。而陳圓圓也把自己完全托負給了冒辟疆。1642年,冒辟疆本來定下時間去蘇州接陳圓圓成親,誰知家中出事耽擱了十天,待到蘇州時,陳圓圓恰被國丈田宏遇在十天前以勢逼去。
4.落到了田弘遇的手裡:
田弘遇,陝西人,曾任揚州千總,女兒被崇禎選封為貴妃後,田弘遇官封左都督,在皇親國戚中飛揚跋扈,不可一世。1642年,他的女兒、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死了,他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損害,於是田弘遇前往江南選送美女千人前往北京,陳圓圓就是其中之一。而可巧的是,崇禎皇帝此時正值國家內憂外患之時,無心女色,將田弘遇送來的這些女子一一退回,陳圓圓也是這被退回的女子中的一個。陳圓圓回到田府之後,成為田弘遇歌妓。
5.終於結識了吳三桂:
1643年秋天,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攻下了洛陽,京師為之震動。京中豪門權貴和富家巨室萬分惶恐,害怕起義軍一旦攻下北京,將無以自安。而此時的田弘遇已經不是很受崇禎皇帝的寵信了。他必須為自己尋找下一步的退路,而正巧吳三桂此時正在京師。田弘遇覺得只有抓住了實力在握的吳三桂,才能保證全家人的安全。於是田弘遇就把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
問題在於,陳圓圓作為一個當紅歌妓,她與吳三桂到底能有多麼深厚的感情呢?難道促成吳三桂降而復叛大順政權的原因真的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下面我們就來考證這個問題。
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考證和分析:
1.「衝冠一怒為紅顏」考證:
(1)有關「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史料出處:我們知道,《庭聞錄》和中華書局1957年版的徐鼒的《小腆紀年附考》這類著作出自清朝中晚期甚至更晚,這些著作出現的時間太晚了,他們出現的時間已經離吳三桂的降而復叛大順政權、投降大清王朝八九十年了。那麼,歷史上,有沒有比《庭聞錄》和《小腆紀年附考》更早一些的著作,在這些著作裡面也同樣記載著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史實的呢?
(2)更早一些的史料記載似乎否定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更早一些的記載著吳三桂的事情的書籍有很多。但是,這些書籍裡面都沒有關於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史實的記載。其中涉及到吳三桂和陳圓圓關係的書籍主要是《明季北略》一書。《明季北略》這本書成於清康熙十年(1670年),此時吳三桂尚未叛清!在這本書中記載著下面的話:「自成入京,劉宗敏系吳襄,索沅(沅,指陳圓圓)不得,拷掠酷甚。三桂聞之,益募兵七千。三月二十七日,將自成守邊兵二萬盡行砍殺,止餘三十二人,賊將負重傷逃歸,三桂遂居山海關。」這本書中,說的是劉宗敏沒得到陳圓圓,對吳襄嚴刑拷打,是吳三桂與李自成反目的原因。也就是說,按照《明季北略》一書的說法,「衝冠一怒為紅顏」是假的!真實的情況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嚴刑拷打!
這裡,我們就涉及到了一個問題,促成吳三桂降而復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難道,就僅僅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這麼簡單么?支持促成吳三桂降而復叛大順政權的原因是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嚴刑拷打這一論點的論據還有很多。如《流寇志》的記載:「(吳三桂)至永平,遇父襄蒼頭與一姬連騎東奔,驚問之,而襄姬與蒼頭通,乘亂竊而逃,詭對三桂曰:『老將軍被收,一門皆為虜,獨與姬得脫,東歸報將軍,將軍速為計。』三桂乃翻然走山海,擁兵自守,使人乞師,共擊賊也。」又如中華書局1959年版的趙士錦《甲申紀事·附錄》的記載:「三桂差人進北京打探老總兵、聖上消息。有闖賊在北京捉拿勛戚文武大臣,拷打要銀,將吳總兵父吳襄拷打要銀,止湊銀五千兩,已交入。吳襄打發旗鼓傅海山,將京中一應大事,一一訴稟,吳老總兵已受闖賊刑法將死。吳總兵聞之,不勝發豎,言君父之仇,必以死報。」
2.吳三桂背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分析:
戲劇性的是,幾乎就在吳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問的同時,李自成也注意到了吳三桂對鞏固自己政權的重要性,指示劉宗敏釋放吳襄並命吳襄寫信,勸告吳三桂投降。同時,又派出了降將唐通、降官王則堯、張若麒、左懋泰等人攜帶吳襄手書和大批銀兩直接來到吳三桂的軍中,進一步勸其投降。從時間上來說,這批招降人員到達吳三桂軍中的時間僅比吳襄致吳三桂的私函晚到一兩日(約在5月5日左右),而兩封信的內容卻截然相反,這不能不使吳三桂認為李自成的招降不過是一場騙局,是想引誘自己進駐北京後再行消滅。
吳三桂長期守衛邊關,和大順政權沒有什麼接觸!他既然要決定投降大順政權,就肯定要派人進北京了解情況。了解的結果居然是大批官員被拷掠追贓,連自己的父親也被拷打到快要死了的地步,證明投靠大順政權根本不可能保護自己的個人利益,前往北京城無疑是自投羅網。吳三桂和許多部下在關外都是有很多財產的大地主,現在他們的主帥吳三桂連自己的父親性命和家產都保不住,就更談不上保護他們在關外的土地財產了,所以吳三桂振臂一呼,群起響應。因此,我們說,促成吳三桂降而復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很複雜的。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大順政權的革命措施觸犯了吳三桂等地主階級的利益。
3.「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史料價值:
難道「衝冠一怒為紅顏」這件事情就真的完全不可相信嗎?應該說,上述兩種不同的材料裡面的記載,哪一種更加接近歷史的真實性呢?根據現在的情況,我們還不能夠做出準確的考證。因為,在吳三桂背叛大清王朝之前,吳三桂還是大清王朝重臣!而且還與當時的皇帝家族是兒女親家。您想啊,吳三桂這樣的人物,在當時來說,誰敢公然宣稱說他當年的行為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呢?如果我們說,吳三桂當年的行為是為了父親被嚴刑拷打的話,吳三桂那就是個值得歌頌的人物——畢竟吳三桂對於父母還是比較孝順的嘛。如果,我們說,吳三桂當年的行為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話,那還不讓人笑掉大牙?不管怎麼說,吳三桂還是背叛了大順政權。但是,背叛大順政權與歸順大清王朝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吳三桂又是如何歸順大清王朝的呢?
四、吳三桂歸順大清王朝始末:
1.與父親決裂的吳三桂:
1644年5月3日,吳三桂在永平(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站決定,迅速殺回山海關!5月9日(四月四日),他的軍隊就從大順軍隊的手中奪回了山海關!大順政權的軍隊被殺得僅剩八騎逃還北京。而這個時候吳三桂的兵力已達五萬人之多,號稱十五萬。他在演武場閱兵誓師,將李自成的使節李甲斬首,陳乙割兩耳後放回!同時,他還親自給父親吳襄寫了回信,表明與李自成徹底決裂!在給他父親的信中,他說到:「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明季北略》)吳三桂的這封信,明裡是針對父親,實則也是針對大順政權而寫的。他直斥父親隱忍偷生投降,對他訓以非義,斷然表示拒絕,並宣布自寫信之日即與父親斷絕關係,即使李自成將父親置於油鍋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動心,義無反顧。這封信不僅與父訣別,而且也是同農民軍的徹底決裂。當然,這封信也有變相保護自己的父親的意思。與此同時,吳三桂還下令收攏關外各地漢民速轉移到山海關內各州縣駐紮,準備抵抗大順軍隊。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將會做出什麼樣的下一步的動作呢?
2.後悔已晚的李自成:
1644年5月11日(陰曆四月六日),李自成知道了他的使節被處死的消息!14日,又看到了吳三桂給父親吳襄的信。他感到了問題的嚴重,他非常震怒,責備劉宗敏誤事誤國。李自成甚至親自將吳襄釋放出獄,並設宴招待,以示籠絡。但一切都太晚了。李自成也也知道,只有自己領兵討伐吳三桂這一條路了!5月18日,李自成率馬步兵十萬,帶領劉宗敏、李過等一班大將,親領精兵七千,出正陽門,向山海關進發。他將崇禎帝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帶在軍中,盼望吳三桂還眷戀故主之情;他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押在軍中,希望吳三桂還顧慮父子之念。山海關距北京僅350公里,農民軍卻按常規走了九天!李自成一邊親率大軍來征討,一邊卻仍對吳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吳三桂不戰而降,他在行軍路上幾次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吳三桂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六個將領前往大順軍詐降。李自成雖對六將心存戒備,但仍對吳三桂有僥倖心理。5月26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知道自己打不過李自成,他會做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3.借兵不成的吳三桂: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他心裡很清楚,自己既然已經與大順政權決裂,就必須要考慮後路問題。他非常清楚,就憑自己手上的五萬人馬,絕對不是大順政權的對手!但是,這個時候的他知道,他不能做出降清的抉擇!您想啊,投降他與之交戰了十數年的清廷,與他做為明朝忠臣的初衷相違;投降異族也與他的思想觀念格格不入啊。您想啊,誰願背上千古罵名呢?因此,他決定,與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借兵!吳三桂命書吏起草了一封給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請兵的信,他在信中說到,「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清世祖實錄》)
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封「借兵」的信,不是投降降的信。為什麼呢?第一,寫信的名義: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幫助他報君父之仇,以圖明朝「中興」,恢復其統治。無意降清的意思表達得很清楚。第二,雙方的稱謂:吳三桂稱清為「北朝」,與「我朝」「中國」相對應。涇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國,他仍屬明朝,與清無涉,這又明確自己的立場不容混淆。第三,清軍進兵路線:一從「中協」即喜峰口、龍井口等處;一從「西協」即牆子嶺、密雲等處入口。這兩條路線是清兵經年屢次入口征明的舊路,吳三桂卻牢牢地控制著「東協」即山海關與界嶺口等重要關隘。從山海關至京師便捷,獨當正面進兵。從西協、中協走,已屬側翼,要繞路,誤時日。顯然,吳三桂自為主,而把清兵置於「客兵」的地位。從吳三桂的這個安排,也看不出他與清為一家之意。另外,從這個安排來看,他還有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坐山觀虎鬥的意思。實際上他想通過自己的安排達到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併、以此恢復大明江山的意思。第四,酬勞:吳三桂鄭重聲明,「我朝」報答清兵「興亡繼絕」的扶助之功,不只給財物,還將「裂地」即割讓領土酬謝。吳三桂儼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許以優厚的條件,此與降清毫無共同之處。而一旦出現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火併的局面,還哪裡有什麼酬勞啊。因此,這個所謂的「酬勞」實際上是假的。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能說吳三桂已經降清。
但睿親王多爾袞何許人也,他哪能那麼容易就會上當而答應吳三桂的請求呢?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已經親自帶領多鐸、阿濟格等一批猛將,傾其舉國之力,於5月14日從瀋陽誓師出發,參加逐鹿中原的戰鬥!5月19日,進軍途中的多爾袞接到了吳三桂的信!多爾袞未敢輕易相信吳三桂,他決定:第一、派人到山海關探看虛實;第二、改變行軍路線,以一日一夜行一百公里的速度直趨山海關;第三、調取攻城用的紅衣大炮,發往山海關!第四、給吳三桂複信!信中說,「期必滅賊,出民水火。……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清世祖實錄》)多爾袞此信撇開吳三桂所提的具體條件而不論,而是向吳三桂昭示了大清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滅賊,出民水火」的旗號,從而與吳三桂提出的為君父「報仇」,與「流賊」不共戴天的呼籲取得了完全一致。但這封信的主旨,還在最後幾句話,也就是勸吳三桂「來歸」(投降),以裂土封王的最高獎賞誘其動心。看來,吳三桂的「借兵」想法沒能實現。他下一步將會做何打算呢?
4.吳三桂最終歸順大清: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心裏面肯定特別不是滋味:前面是前來剿滅自己的大順政權的20萬軍隊,後面是自己已經與之戰鬥的十多年的十數萬八旗精兵。自己已經與李自成決裂,而多爾袞又沒有答應「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條件。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又給多爾袞寫了第二封信。信中說到,「三桂承王諭,即發精銳于山海以西要處,誘賊速來。……以圖相機剿滅,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夾攻,逆賊可擒,京東西可傳檄而定也。又仁義之師,首重民安,所發檄文最為嚴切,更祈令大軍秋毫無犯,則民心服而財土亦得,何事不成哉!」(《清世祖實錄》)從這封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吳三桂已經有了「來歸」——也就是投降的想法,證據是:一是「三桂承王諭」;二是「何事不成哉」。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還在閃爍其辭,自始至終沒有明確說明他要「來歸」!
就在這個時候,5月26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山海關大戰開始了。雙方大戰一天,吳三桂損失慘重,但是,還是見不到八旗精兵的影子。吳三桂親自突圍,面見多爾袞。見到多爾袞之後,吳三桂提出了酬謝清朝的條件,「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諛聞續筆》)也就是說,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二是雙方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請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歷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多爾袞提出大順政權的軍隊與吳三桂的軍隊裝束甲仗相似,無法辨認,恐致誤傷,令三桂與其將士剃髮以相區別。吳三桂即行剃髮。5月28日,山海關大戰以大順政權和吳三桂兩敗俱傷、清朝坐收漁人之利而告結束。從此以後,吳三桂就歸順了大清王朝,為消滅南明和鎮壓農民軍東征西討。
5.大清王朝的開國元勛吳三桂:
多爾袞以順治帝的名義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吳三桂為先鋒,調馬步軍一萬給吳三桂,讓他於5月28日(陰曆四月二十三日)領兵出發,追擊李自成。李自成恨吳三桂不遵守協議,便在永平城西10公里的范家莊,將吳三桂之父吳襄斬首,用竹竿挑著首級示眾!隨後於6月1日(陰曆四月二十七日)在北京將吳三桂的繼母祖氏、弟弟、妹妹及其族人34口一併處死。1645年6月,吳三桂攻下了榆林和延安!與此同時,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下李家鋪河灘被當地源口寨鄉勇頭目程九百等殺死!到1662年6月11日(陰曆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又在今雲南昆明篦子坡內殺掉了南明的永曆皇帝!十幾年間,吳三桂率部從西北打到西南邊陲,為清朝確立對全國的統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勛。
為了答謝吳三桂消滅南明永曆政權的功勞,順治皇帝在1659年4月14日(陰曆三月二十三日)命吳三桂在昆明開藩設府,鎮守雲南!康熙皇帝於1662年6月26日(陰曆五月十一日)親自決定,將吳三桂晉封為親王。這是很大的殊榮:清朝建國200年,將漢人封為親王的,只有吳三桂以及後來的降將尚可喜,再無第三個漢人得到過這一禮遇。1662年12月,吳三桂又兼轄貴州。其子吳應熊也選尚公主,號稱「和碩額駙」,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從此,吳三桂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並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權勢的頂峰。就是這樣一個大清王朝的開國元勛吳三桂,他最後又為什麼會走上了與大清王朝為敵的道路呢?
推薦閱讀:
※她是秦淮八艷里被演繹最多的,本是貢給皇帝的玩物,卻緣結吳三桂
※吳三桂真的是因為陳圓圓才投靠清朝的嗎?
※吳三桂降清原本是這麼回事兒?罪魁禍首不是陳圓圓,而是他
※他起義反明,又投清反明,最後反清復明,比吳三桂還反覆
※吳三桂:明朝的滅亡罪名我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