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發生囊變,要想到這10種腫瘤【影像學院J147】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醫學影像平台※※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讓知識成為一種內涵

◎讓專業成為一種交流◎讓我們成為一世朋友

※※※※※※※※※※※※※※※※※※※※※

原文:《Brain and Spine Imaging Patterns》

翻譯:張隱笛

1.神經節膠質細胞瘤

神經節膠質細胞瘤主要見於兒童及青少年。它為最常見的混合神經膠質腫瘤,有達50%的病例表現為囊性腫塊並壁結節。

橫斷位T1增強示右側額頂區囊性腫塊灶伴強化結節,橫斷位T2WI及FLAIR示右側額頂及顳區一高信號腫塊,其內見條絮灶,增強見實性強化成分,DWI示實性部分無明顯彌散受限,提示腫塊惡性程度不高

橫斷位T1WI示右側顳葉見一較大囊性腫塊並中部小實性成分,囊液信號比腦脊液信號稍高;T2WI及FLAIR示腫塊呈等信號,冠狀位T2WI示實性灶位於腫塊前下部,瘤周水腫可見;增強示囊壁呈環形強化,腫塊內實性成分見強化

2.豬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病是最常見的累及中樞神經系統的寄生蟲疾病。豬囊尾蚴病致病可通過攝入含豬肉絛蟲的雞蛋(蟲體),也可以通過攝入被污染的水或蔬菜、肛口途徑自體感染或豬肉絛蟲感染患者逆行蠕動所致。腦囊蟲病在美國罕見,其更易流行於墨西哥、拉丁美洲及亞洲部分地區。

腦實質囊蟲病分四個階段,分別為囊泡期、膠樣囊泡期、顆粒結節期、鈣化結節期。在囊泡期,囊壁薄、囊液清亮,有頭節,在此期增強無強化,病灶周邊無水腫;在膠樣囊泡期,囊液渾濁,可見環形強化,囊周可見水腫,在此期頭節可能無法見到,因囊腫的退化;在顆粒結節期,強化結節可見並其周水腫;在鈣化結節期,在病灶殘留區域可見一鈣化區域。

病例1

右側額頂葉可見一大的囊性腫塊,增強病灶周邊見環狀強化灶

病例2

橫斷位T2WI示三個囊性灶,較大者位於右側大腦半球,其中一個小的位於大的側面,另一個小的位於左側丘腦;T1增強示囊腫無強化,左側丘腦區囊腫內可見頭節,右枕葉可見第四個囊腫

3.包蟲病

細粒棘球蚴病是一種寄生蟲病,也被稱為包蟲病。細粒棘球蚴病是細粒棘球絛蟲幼蟲期引起的三種疾病的總稱。細粒棘球絛蟲引起的囊型包蟲病在世界各地農村地區都可見。多房棘球蚴病導致肺泡疾病只在北半球看到。沃格爾棘球絛蟲引起多囊棘球絛蟲,見於拉丁美洲。

細粒棘球蚴病患者。橫斷位T1WI及T2WI示左側側腦室旁見多發囊性灶,病灶周邊見水腫

4.低級別星形細胞瘤

低級別的星形細胞瘤約佔所有腦膠質瘤的25%。低級別星形細胞瘤的發病高峰年齡為20-40歲,低於10歲者一般為膠質母細胞瘤。腫瘤周邊水腫少見或無,20%的星形細胞瘤內可見鈣化,但CT對其的觀察更佳。腫瘤的強化方式多樣,約40%的病例可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強化。

病理上,低級別星形細胞瘤是活躍的腫瘤細胞分裂伴中度異型性,無血管增生及壞死。

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具有強的親和力,它們通常出現在白質中,並沿白質束浸潤生長。

右側顳極見一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囊性腫塊,T1WI+C未見強化

5.轉移瘤

腦轉移瘤是全身系統腫瘤最可怕的併發症及成人最常見的顱內腫瘤。隨著癌症診斷及治療的進展,癌症患者的存活率提高,腦轉移瘤的發病率也開始上升。事實上,有接近40%的顱內腫瘤為轉移瘤。多項大宗屍檢表明,從頻率高到低依次,肺, 乳房, 黑色素瘤, 腎臟和結腸是最常見的原發部位。腦轉移瘤最常發病部位為大腦(80%-85%)、小腦(10%-15%)、腦幹(3%-5%)。超半數以上的轉移性疾病為多發,孤立性腫瘤相對少見。黑色素瘤、肺及乳腺腫瘤等不同原發腫瘤往往產生不同類型轉移瘤,顱內轉移瘤按發病部位的不同可分為顱骨、硬腦膜、軟腦膜及腦實質轉移瘤。其中軟腦膜及腦實質的轉移瘤約佔顱內轉移瘤的大部分(80%)。

囊性轉移瘤的原發部位傾向於來自肺、乳腺及胃腸道。

病例1(肺癌轉移)

左頂枕區見一較大囊性腫塊灶,TIWI呈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增強呈環形強化

病例2(卵巢癌轉移)

右側額葉示一大的囊性腫塊,腫塊前中部見部分實性成分(空氣進入囊腔內當呼吸時),增強示實性部分強化

6.神經上皮囊腫

神經上皮囊腫是一組異種起源的囊性病灶,病因不明。神經上皮囊腫由上皮樣細胞排列,最常來自於神經外胚層分離的發育中。儘管該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組,但老年組更常見。神經上皮囊腫可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任何部位,但最常見於脈絡叢,脈絡膜裂、腦室,偶爾可見於腦實質。

左額葉見一長T1 長T2囊性病變,T2-FLAIR示呈低信號,DWI未見明顯彌散受限

7.少突膠質細胞瘤

大部分少突膠質細胞瘤發生於成人,發病高峰年齡在30-40歲,兒童罕見,僅有6%的少突膠質細胞瘤發生於嬰幼兒及兒童期。腫瘤主要位於幕上(92%)。在成人,少突膠質細胞瘤起自大腦皮層表面並向大腦半球皮層累及。當腫瘤鄰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可經腦脊液種植。偶爾,額葉的腫瘤可跨胼胝體。在病理組織學上,少突膠質細胞瘤可有兩個WHO分級,WHO II級為高分化型,WHO III級為間變型少突膠質細胞瘤。

少突膠質細胞瘤內囊變經常可見,瘤周水腫無或較輕。

右側額葉囊實性腫塊灶,T2WI呈高信號,仔細觀察其內信號發現一部分呈稍高為腫塊的實性部分,增強示腫塊呈不規則環形強化

8.乳頭狀膠質神經元腫瘤

目前認為乳頭狀膠質神經元腫瘤是一種好發於青少年的低度混合膠質-神經元腫瘤。2007年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與分級中將其歸類為神經元和混合性神經元-膠質腫瘤、I級。乳頭狀膠質神經元腫瘤為少見病例,首次被報道是在1998年。它與神經節細胞膠質瘤及胚胎髮育不良性神經上皮瘤同為一大類。

該病病理組織學特點表現為介於神經元細胞間的乳頭狀突起,發病的男女比例一致。大部分患者表現為癲癇及頭痛。病灶通常為伴結節強化的囊性灶。

左額區見一大的囊性腫塊,後上方見強化灶

9.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

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腦腫瘤的2/3,而餘下的1/3為轉移性疾病。總體來講,膠質瘤為最常見的原發顱腦腫瘤,它包括星形細胞瘤、室管膜瘤、脈絡膜腫瘤。星形細胞瘤約佔顱內膠質瘤約80%,為所有年齡組中最常發生於幕上的腫瘤。星形細胞瘤通常分為邊界清晰或浸潤性腫瘤。毛細胞星形細胞瘤和室管膜下巨細胞星形細胞瘤歸為邊界清晰類別,因為它不侵犯鄰近結構。毛細胞星形細胞瘤通常位於幕下,邊界清晰伴囊變。

大部分幕上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位於下丘腦區域,為實性腫塊,囊性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位於大腦半球者少見。

左側大腦半球巨大囊性腫塊,T1WI+C示囊性腫塊伴壁結節強化

10.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

典型的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發生於兒童或青少年,偶爾也見於30-40歲人群。臨床通常表現為癲癇,它屬於星形細胞瘤的少見亞型。

典型的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表現為皮層及軟腦膜下腦表面分界清晰的囊性腫瘤伴獨立的壁結節。它可影響腦皮層表面及腦膜,通常,多形性黃色星形細胞瘤表現得更彌散。

病變分級上屬於WHO II級。在組織學上表現為瘤細胞核多形性,胞漿豐富透亮且深染。其內混雜梭形細胞、多核巨細胞及含泡沫脂質的黃色星形細胞。病灶局部囊變常見,有絲分裂及壞死少見。其最常見於顳葉,但也可見於頂葉、枕葉及額葉。

病例1

T1WI及T2WI示一囊性腫塊伴壁結節,TIWI+C示壁結節強化

橫斷位T1WI、T2WI及FLAIR示皮層囊性腫塊伴實性結節,注意實性結節致鄰近顱骨骨質破壞,T1WI+C示實性結節強化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嵌合抗原受體是什麼?
腫瘤營養代謝治療再認識
胰腺癌如何早期自我發現?
放個大招!一圖搞定腫瘤靶向治療的不良反應
癌症篩查的主力軍——解讀腫瘤標誌物檢測

TAG:腫瘤 | 影像 | 學院 | 想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