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厚德齊魯 和美花開

厚德齊魯 和美花開—山東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紀實本報記者 趙秋麗 《 光明日報 》( 2014年11月25日 05 版)

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為每村配備一名儒學講師。 CFP

10月31日,山東省曲阜市,學生們在國學院正進行傳統文化課程的學習。 CFP

「這兩本書我要好好看看。」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對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主編的《論語詮解》和《孔子家語通解》兩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考察期間,總書記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振奮中華民族精神,作了重要講話,發表了一系列精闢見解。

今年9月24日,習近平在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時又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我們要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內涵。」

山東是孔孟故鄉,是齊魯文化的發祥地,歷史和時代賦予了山東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責任和擔當。山東省委帶頭認真學習習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並就貫徹落實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光明日報社與山東省委宣傳部聯合召開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關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山東省文化廳印發落實意見。

山東,正以高度文化自覺行進在全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方陣。齊魯人民,正繼承著華夏文明一脈相傳的精神基因,演繹著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譜寫出一曲曲美好的道德讚歌。

從經典中汲取向善的力量

2500多年前,學生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意思是:有仁德的人,總在別人認為困難時,一馬當先;在別人都享受收穫時,卻落居人後。

先人後己、崇善行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山東省創新形式,千方百計讓經典動起來、活起來,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向善向上的力量。

「公交論語」——流動的道德講堂

濟南經十路,記者登上一輛「K」字頭的公共汽車,不經意間發現,車廂右側的窗戶旁,鑲嵌著一塊精緻的語錄牌,上書「子曰: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下面配有譯文和感悟。

一塊小小的論語牌,端莊、古樸、雅緻,不僅使人重溫經典,而且起到了行為規範作用。

原來,濟南公交公司在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有人建議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增強感染力、凝聚力。公司向社會各界徵集《論語》中的名言警句,精心篩選了100多條,結合公交行業實際,按「學習、管理、服務、禮儀、敬業、修養、交友、處事、榮恥、和諧」等十個方面,加上翻譯,配上感悟解釋,製作成精美的宣傳畫,懸掛在全市4000多輛公交車車廂內。

《公交車廂論語》出現後,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人們喜歡車廂內那股濃濃的書香味,不自覺中對傳統文化肅然起敬,人人講文明,人人做「君子」,古老文化呈現出驚人的魅力。

濟南市共有210條公交線路,日均乘車量達240萬人次,「十米車廂」成為學習實踐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課堂」。

「鄉村儒學、社區儒學」——讓國學從書齋走向民間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這是孟子的主張。他認為,要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

山東本就有多年辦學弘道的傳統,去年,山東泗水又興起「鄉村儒學」,再次助力,讓國學走入尋常百姓家。

一走進泗水縣北東野村的主街道,立刻會被這裡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深深吸引,街道牆體兩側均貼有二十四孝圖和四五十條儒家經典語句。清晨,剛過7點半,當整個小鄉村在晨曦薄霧中緩緩醒來,村裡的三處大喇叭已經播起了《弟子規》、兒歌《跪羊圖》等儒學經典。「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琅琅的誦讀聲中,村民們開始了一天的農耕。書院與山村,儒學與鄉土,使人倍感親切,流連忘返。

離此不遠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尼山夫子洞。

就是這一帶鄉村,前些年,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變化,一些有悖傳統倫理的事情時有發生。不孝敬老人的現象明顯增多了;和睦敦厚的鄰里風氣被罵架鬥毆沖淡了;用假種子假農藥假化肥坑人害人的不道德行為和刑事案件增加了。嚴峻的現實警示人們,新農村建設絕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問題,繼承和弘揚優秀文化傳統,重塑人生價值和教化體系,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

北京和山東的一些學者,來到泗水,選擇離夫子洞不遠的北東野村,辦起「鄉村儒學」,開始重建鄉村儒學教化體系的試驗。

2013年1月,第一期「鄉村儒學課堂」開課。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法生為代表的專家團隊,通過事例和道理結合的方式,講授《論語》《弟子規》《孝經》等經典,每月兩次授課,農忙時也不間斷。尼山聖源書院副秘書長陳洪夫說:「一年下來,舉辦了20多次,每次走廊上都站滿了人。」

經典潤人心,教化結碩果。當下,這個小村莊悄然發生著變化。漸漸地村裡沒有了罵街的、吵架的,兒孫對父母長輩都變得恭敬孝順多了。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守剛分析認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創辦鄉村儒學,就好比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澆水施肥,激活和滋養老百姓靈魂深處的良善因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齊魯大地落地生根。

與此同時,山東創新「圖書館+書院」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將現代公共圖書館和傳統書院結合起來,在全省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建設「尼山書院」,並建立全省尼山書院聯盟,推動「尼山書院」逐步走出圖書館,走進社區,形成鄉村儒學、社區儒學並舉的良好局面。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化廳長徐向紅說:「這是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10月25日上午,「孔子學堂社區行」又在濟南舜耕街道辦事處拉開序幕。「設立孔子學堂的目的是在城鎮構建『適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讓孔子學堂在社區里無人不曉、無處不在,讓學習傳統文化成為一種氛圍。」孔子基金會理事長王大千如是說。

「四德榜」——為凡人善舉樹碑立傳

古代醫藥學家孫思邈曾留下古訓:「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種治病不分貴賤、不計美醜、不別親疏、不論種族的美德,是中國醫生的職業道德規範,幾千年代代相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

微山縣的鄉村醫生張波,就是這樣一位仁心仁術醫者。張波生活在四面環水的微山島。這一天,張波巡診歸來,回到他工作的墓前村衛生室,此時已經有不少人在等著他看病。一位大姐著急地闖進來,她弟弟不小心從樹上掉下,摔傷了。張波初步診斷後,拿出3000元錢,讓這位大姐趕緊帶著她弟弟轉院。

從微山島去縣醫院,要乘坐輪渡離島,再坐車,路上時間較長。為了讓危急病人能及時轉院,不用再回家拿錢,張波每天都會這樣,備好幾千塊錢。

「先看病,後付費。」這是張波的行醫原則。整個上午,衛生室里人來人往,來看病拿葯的人不下一百人。有的人拿了葯就走了,並沒有給張波錢,只是記下姓名和欠款,17年來他為鄉親們墊付醫藥費40多萬元。張波被評為山東省「最美鄉村醫生」,登上了山東善行義舉「四德榜」。

「四德榜」為普通群眾樹碑立傳,是山東公民道德建設的創新載體。主要表彰在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方面湧現出的基層模範人物。「四德榜」張貼在村裡的顯著位置,成為過往群眾抬頭就見、人人嚮往的楷模。

錚錚義舉唱響正氣之歌

孔子曰:「君子義以為質」。齊魯自古多義士。路遇不平、拔刀相助者,赴湯蹈火、保家衛國者,忠於信仰、捨身成仁者,以千萬計。歷史跨入新時期,公平正義、見義勇為,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山東人以浩然正氣錚錚義舉,一次次唱響「義」文化之歌。

「一條腿受傷換回一條命,值!」

2011年10月23日傍晚,煙台市南山國際旅行社龍口分社業務部副經理刁娜和愛人下班駕車回家,路遇一名女子被車撞傷倒在前方路中,渾身是血。當時天色陰暗,還下著小雨,正值下班高峰,車輛鳴著笛從身旁呼嘯而過。刁娜擔心受傷女子被二次碾軋,和丈夫下車施救,站在女子前方,打手勢、喊話,指揮車輛繞道而行,撥打120急救電話,用身體為傷者築起一道防護牆。

沒過多久,天徹底黑了。為給過往車輛更明顯的提醒,愛人回到車裡拿警示牌,刁娜一人在雨中指揮車輛。這時,一輛轎車徑直向她沖了過來,刁娜沒有多想,擋在受傷女子前面。刁娜被撞後造成右腿嚴重骨折,但對救人這件事,她從沒後悔過:「人與人之間,應該多些溫暖,一條腿受傷能換回一條命,值!」

今年7月25日,刁娜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範」稱號。

他靠「撿破爛」成全了百名寒門學子

92歲,18年,10餘萬元捐款,他靠撿破爛,成全了百餘名寒門學子的上學夢。他叫劉盛蘭,是招遠市柳杭村一名孤寡老人。

1996年,已74歲的劉盛蘭在縣城一家企業當門衛。那年5月1日,他在一張廢舊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鄒城市東洪洋村13歲的中學生呂亞洲,因家中突生變故,面臨著輟學困境。第二天,劉盛蘭就跑到郵局,給小呂寫了一封信,鼓勵他安心上學,並寄去了50元錢。

老人從此開始了他漫長而又令人感慨的捐助善舉。每月300元的工資勉強糊口。捐助的錢從哪裡來?拾荒!

他棲身於縣城一個七八平方米的平房裡,早上6點多起床,早飯前先吃降壓藥,出門挨個翻撿垃圾箱,中午回來,熱一下鍋里的剩菜,下午繼續出去撿破爛。劉盛蘭說,從給學生捐錢開始,他就幾乎沒嘗過肉味。

2013年,劉盛蘭榮獲「感動中國人物」稱號。劉盛蘭出名了,很多人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捐助給他一些生活費,但他接著就把這些善款,又全都轉給了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義乃至公,故可捨生以取義」「天地間本有正氣,我族養之成浩然」。山東學者劉長允在《大中華賦》中對於「義」字這樣闡述。目前,《大中華賦》已走出國門,被譯成英、俄、德、法、韓、日語六種版本。

四漢子同日捐髓拯救患者

今年7月1日,炎熱的濟南,來自省內的4位志願者同時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他們的血液經體外循環,用來拯救素未謀面的患者。這濃濃的血液傳遞著一種溫暖的力量,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愛。

這天,濱州的90後小伙王文超,剛當爸爸20天,隻身趕到濟南,在山東省立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從今年5月初接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到再次采血、高分辨配型、體檢、確定捐獻日期,這一過程用了兩個月。

同日上午10點,在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來自德州樂陵的鐘俊成正躺在床上捐獻造血幹細胞。他在當地是一家燒烤城的老闆。進入夏季,燒烤正是旺季,選擇生意還是選擇救人?鍾俊成沒有猶豫!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能在黨的生日這天做這麼有意義的事,非常開心。」在千佛山醫院,來自煙台的張萬明在捐獻過程中並不緊張。他說自己每年都獻血兩次,到現在累計有20次,獻血總數在7000毫升左右。

35歲的王雷是一名退伍軍人,捐獻這天,他7歲的女兒和岳父在床前陪伴他。岳父說:「王雷願意幫助別人,這是好事,如果人人都不願意捐獻,患者怎麼辦?年輕人做了決定,我們全力支持。」

賺的不光是錢,還有良心

怎樣經商最受尊敬?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如今,誠信傳統在這片古老土地歷久彌新,生髮出更鮮活的價值與內涵,也融入齊魯大地的商業文化之中。

「壽光好人」托起「信義菜鄉」

全國著名菜鄉壽光,有一個宏豐種苗公司,專門銷售蔬菜種子,負責人叫楊丙光。此人與眾不同,每年花十幾萬元,專門租用一個高標準示範大棚,把準備出售的種子先種一下,確定是良種了,再賣給客戶。

有些人大為不解:「你賣好種子就行了,租大棚搞試驗不是白浪費錢嗎?」

「賣種子,是個良心買賣,不試驗就出手,我沒那個膽。」楊丙光回答。有一年,楊丙光把老外拿來的所有品種試驗了一遍,沒有一個品種達到預期效果,他就放棄了推出新品種。

有這樣的堅守,賣了20年種子的楊丙光,沒有收到過一起投訴,沒有發生一起假種子、假種苗事件。2013年,他被評為誠實守信「壽光好人」。

壽光是「全國最大菜籃子」,年可交易蔬菜、水果等農產品100億公斤。壽光開展了「建設信義菜鄉,爭做壽光好人」活動,將壽光打造成為「守誠信、重信用、尚道德、講仁義、崇正義」的道德高地。

好人楊正權

威海市有個企業主叫楊正權,如果你去威海,打上計程車,對司機師傅說去楊正權的「慶威水產購銷部」,他就會立刻把你送去。如果你給楊正權寫信,信封上只寫「楊正權收」,郵遞員也會準確無誤地將信送到楊正權手上。

楊正權緣何被這麼多人所熟知呢?「俺賺的不光是錢,還有良心。」這是他的名言。

楊正權很重視產品質量,每次進貨都是「一摸二看三嗅四掂五捏」,嚴格把關,抽樣剖檢,最後還要放到嘴裡再品一品。如果發現海參、乾貝等摻雜假次的,再熟的客戶也毫不留情地退貨。

一次,楊正權從外面回來,發現準備退貨的一箱劣質海米拆箱了,並且少了1公斤。一問才知道,一群遊客剛剛在店裡買了12斤海米,是不知情的店員把貨拿錯了。楊正權帶上優質海米,拉著店員就往汽車站趕,找到了那些遊客,換回了劣質海米。

輪椅上的還債路

青島市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孫啟梅,是一位命運多舛,但頑強面對、恪守誠信的人。1986年,他憑藉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創辦了屬於自己的傢具廠。然而就在他的生意風生水起的時候,一場災難突然降臨到他的身上。

一次去新疆,連坐7天火車,重感冒發高燒,沒得到治療,一下車就上醫院,第二天竟然癱瘓了,最終高位截癱。即使這樣,孫啟梅還是打出了誠信招牌,承諾沙發五年內免費以舊換新。

沒想到,又一場災難悄悄降臨。1997年,孫啟梅被一個大客戶騙了價值200多萬元的產品,使他背上了180多萬元的債務。

「我被別人騙了,但我不能再騙別人。」為了打消債主們的擔心,孫啟梅把每一筆賬算清,重新寫下欠條。為了還債,他忍痛關閉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傢具廠。17年來,他干過出租、販過海螺,再加上出租廠房、出售設備和一些庫存的原材料,只要手裡有錢就趕緊聯繫債主,能還一點兒是一點兒。最少時,他甚至一次只還得起20塊錢。

26年輪椅上的生活,並沒有磨滅他對生活的熱情。17年艱辛還債路,他用誠信換來了尊嚴和所有人的敬重。

如今在山東,「誠信」不再只是道義上的形容詞,而是變成了利益指標。山東各地探索建立社會誠信體系,讓每個社會主體的行為背後,都備份著一份官方的「誠信檔案」。

有孝心的生活有味道

「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先賢認為,人的一切行為,沒有比孝更重要的。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成長,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厚德齊魯,以孝著稱。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出自山東的孝子就佔了近半。當前,我們正面臨人口老齡化,更需要倡導孝文化。

精心侍奉5位長輩52年

走進東平縣商八里灣村王炳蘭的家裡,擺設是再普通不過了。然而,牆上掛著的一塊牌匾,卻分外扎眼,上寫「賢孝流芳」四個大字,旁邊還有注語:「敬孝做表率,後人看得清;人生竟為啥,最終留個名。」這是婆婆的娘家人,今年1月特意給王炳蘭送來的。

她用半個世紀的善舉,精心侍奉5位老人長達52年。

王炳蘭18歲嫁給了屈克旺,他的爺爺、奶奶都是60多歲。公公身患精神病,姑奶奶雙目失明……照顧全家老小的重擔全落在了王炳蘭身上。她先後送走了爺爺、奶奶、姑奶奶、公公。婆婆眼看不清,耳聽不見,吃飯、睡覺、擦臉,王炳蘭寸步不離。在她細心伺候下,婆婆已90歲高齡。

屈克旺1985年3月,在內蒙古通遼市從貨場返回時,被列車軋斷了雙腿,手也受了傷,高位截癱。在醫院住了兩年零7個月,王炳蘭日夜伺候在他身邊。有時他哭著說:「我完了,你走吧。」王炳蘭不走,端飯喂他。這一喂就是28年,直到屈克旺2013年去世。

濃濃孝意溫暖一座城

「二十四孝」故事中的「鞭打蘆花」。閔子騫被尊為大孝子,成為歷代學習的榜樣。

秉承閔子騫的精髓,孝文化正成為濟南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全市發起了「泉城青少年孝心行動」。「孝敬爸媽從身邊小事做起」,便是「孝心行動」9項活動中的一項。通過陪父母談一次心、為父母做一頓晚餐等,培養孩子的孝心意識。「金暉行動」,引發志願者關愛空巢老人,尤其是有特殊困難的老年人,以「一助一」長期結對,志願者結成幫扶對子3000餘個,使孝心真正內化於心。

濟南,這個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尊親敬老,孝意更濃。

建章立制賦予孝道新的內涵

如何讓孝道發揚光大?僅靠宣傳教育還不夠,需建章立制,賦予孝文化新的內涵。

侯王村是青州市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普通村落,該村把「孝」作為治村之策,讓孝道深入人心,以「孝」促文明、促和諧、促發展。使昔日的落後村變成了如今的文明富裕村,被評為山東省孝文化教育基地。

走進侯王村村頭,一個佔地兩千多平方米的「孝文化」廣場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裡面既有「勸孝歌」「二十四孝故事」等展板,還有「王墳鎮十大孝星榜」等內容。走在廣場上,如同進入了一個傳統美德教育的課堂,一個個孝老敬老的故事感人至深。

「給老人每月17元至50元零花錢;讓老人住正房;每年為老人置辦單的棉的三身衣服;在外工作的子女必須經常回家探望父母……」在村委大院的村務公開欄內,記者看到了村裡與老人子女簽訂的《家庭贍養協議》,幾乎囊括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村裡還有個「敬老監督台」,每季度檢查一次養老情況,年底盤點,投票選出「孝敬父母好兒女」「孝敬公婆好兒媳」和「和諧家庭」。「對個別不盡贍養義務的村民,村兩委成員與其談心促其改正;頑固不改的,在村裡喇叭上曝光批評,並強制限期整改。」村支書馮先家說。

不只是侯王村,「讀道德書籍,學道德典型」活動在青州市全面推開。如今,全市已印發《孝德教育讀本》《弟子規讀本》10萬餘冊,編印其他孝德讀物20餘種。以弘揚孝文化為切入點,青州把孝德教育貫穿於治市、治村、治家之中,孝在教化育人、社會秩序構建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如水,柔而有力。在孝文化的熏陶下,一大批道德模範人物脫穎而出,也為山東營造出了民風淳厚、和諧穩定的社會氛圍。

(本報記者趙秋麗)


推薦閱讀:

人生易行64卦02:坤卦厚德載物

TAG:厚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