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要重視七感(語文老師和學生閱讀)

◆◆◆

文 | 程予東

中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

為什麼怕?難也。學生喜歡的東西差不多是自己可以把握的、輕鬆的、舒適的。即使稍有難度,跳一跳也可以摘到桃子。而這三個方面卻不是稍微跳一跳就可以達到的。

文言文為什麼難?難在讀不懂。根底在於文言詞語積累貧乏,即使有一些積累,也不能靈活運用。古今用語混雜,以今推古,昏昏然不解。讀不懂就無趣,無趣就心生厭煩。魯迅是現代作家中思想最為有深度的。他筆下的看客,看客的嘴臉,人性的幽暗,幽暗背後等級制度、社會制度等對人性的扭曲無孔不滲。先生思想之深和學生當下感受之淺錯位太多,落差太大,故而難以消化。作文呢?作文是學生素養綜合性體現,一綜合就見出積累之貧富,拓展之厚薄,思想之深淺,見識之高下。如此說來作文怎麼不是難的呢。

有不少老師覺得作文乃天成,是教不來的。個人覺得這樣的判斷雖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卻需要警惕。因為它很容易讓有同樣感受的老師認同,然後就只講課文,荒疏對學生寫作的幫扶指引。學生就是自發成長,行了是你的天分使然,不行也不是老師作為所致。老師的責任就卸掉了。

要破解作文之難,學生需要具備七感能力。哪七感呢?從感官的角度(描寫的角度)來說,有五感組成。它們分別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感屬於感覺。換言之,感覺是身體感官和外界接觸所獲得的信息,是心理活動的基礎。此外,還有感受和感悟。

人接受外界信息首先在於五感。五感是感官接觸世間萬物所產生的感覺。視覺就是物體的影像刺激視網膜所產生的感覺(你看到什麼,人的行為表現,場景的布置,景物的姿態萬千等)。聽覺就是聲波震動鼓膜所產生的感覺(耳朵聽到的各種聲音)。嗅覺就是你的鼻腔粘膜與某種物質的氣體分子接觸時所產生的感覺(所聞到的氣味)。味覺就是你的舌頭與液體或溶解於液體的物質接觸時所產生的感覺,酸甜苦咸是最基本的四種味覺(所品嘗到的各種滋味)。觸覺就是你的肌膚、毛髮與物體接觸時所產生的感覺。

拿朱自清的散文《春》來說,文章融合了多種感官。視覺的: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聽覺的: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嗅覺的:風裡帶著些心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味覺的:花裡帶著甜味兒。觸覺的: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多種感官的融合參與,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合成旋律愉悅著讀者的心靈。

不過高手不僅僅能夠調動各種感官,而且還能夠打通感官通道,獲得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本來是寫枝頭紅杏花朵密密匝匝繁盛無比,是一種視覺體驗,但是「鬧」又讓人依稀聽到一種聲音,這就是通感修辭運用之妙。課文里這樣的例子也是不陌生的,宗璞《紫藤蘿瀑布》里的「淺紫色的芳香」,老舍《濟南的冬天》中「響亮的天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等。

充分調動五感,打通五感,語言表達會進入奇妙之境。可嘆的是,現實寫作中,學生缺少的不是五感,而是缺少運用鮮活的語言表達五感,打通五感的能力。感官相通的人,審美力自然增強。

如果能夠在語言表達層面上有所精進,這應具備了寫好文章的基礎。有老師感慨說:語言教不來。其實語言是可以教的,言語是不好教的,但可以不斷濡染。老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幫助,精選語言表達鮮活的文章賞讀品味。

此外,如果作文要想獲得提升,非得融入感受和感悟不可。感受是心理的主觀體驗,是包含過去經驗與認知的主觀判斷。簡稱:「意」。感受是感性的、情感的,感悟是理性的、思想的。我們常說文章要寫出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表達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前者指的就是感受,後者就是感悟。感受和感悟相較於五感更有難度,感悟尤甚。在一篇文章中,感悟比感受更加重要,所以,思想的高下是驗證文章高下的試金石。老師又感慨不已:思想是不能給予的。不過,想提醒一下,思想是可以交流碰撞出來的。前提是你要善於思考。沒有思考,思想就難產。

思想屬於哲學。哲學伴隨著痛苦的思索,終極的追問,樸素的思辨,純粹的質疑,沒有任何功利的獨立思考。而我們所說的思想(感悟),很多時候只是個人從生活中獲得的經驗,上升不到哲學的高度。就這都是不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中國式邏輯思維有缺陷:問站隊不問事實,問動機不問是非,問親疏不問道理。還有學生接觸的不少文章都屬於雞湯文,黑白先生說:什麼人需要心靈雞湯?大概是那些心理脆弱的人,平庸者,沒腦子的人吧。這是尷尬客觀。特立獨行,不盲從的人總是少數。在這樣的人文環境中,老師又怎麼能夠例外?

有人提出:如果老師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學生的思辨能力也會有所提升。這樣的建議,個人認為不是故意為難老師,而是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少回應,則表明改變是難的。改變客觀容易,改變思想意識難,所以懷有理想的老師有些孤獨,值得欣慰的是他們不因孤獨而停止摸索。

他們鼓勵學生首先自己要對現象不懈的追問。看到什麼現象?追問為什麼?哪些原因導致的?這些原因有主次之分嗎?如何分類?能夠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一般規律,析出背後的本質,追溯到本源,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這種能力也可以成為洞察幽微,見微知著。

他們善於和學生對話,聽到學生對自己的反詰,不會覺得失了面子和尊嚴,而是呵護學生敢於質疑老師的膽量。課堂上,如果有學生突然發問,他們也不簡單認為是擾亂課堂。

他們還樂於營造學生與學生之間辯論的氛圍。辯論講究對話原則,他讓學生熟諳四點對話原則:對話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鬥爭;不作人身攻擊;保持主題;辯論時要用證據。核心是好好說話。

他們在課堂上不只是讓學生讀教材,還讀生活。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他們眼裡,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現代公民。現代公民具有理性的思維、獨立的判斷力、開放的視野、平和的心態、不卑不亢的言論、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他們論揮刃殺傷辱母者的於歡,也論校園暴力產生的根源,他們議民眾狂熱抵抗薩德的行為,也探討川普武力干預敘政府化學武器傷及兒童事件……

對話課堂融追問、思辨、討論的因子,他們在交流中碰撞,又能在碰撞中縱深,還能在碰撞中達成一些共識。學生身處其中,思考力當會提升。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拒絕失去自己,他們通過文字來發聲,即使被刪貼,也拒絕犬儒,因為這是尊嚴決定的。

調動五感,作文里就活躍著一個正常的人;打通五感,作文里就多了一個有審美力的人;喚起感受,作文里就多了一個有情懷的人;表達感悟,作文里就多了一個有思考力的人。作文是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一種能力,一種素養。提升這樣的能力和素養是每個語文老師不能繞開的命題。


推薦閱讀:

「爺爺爺爺,我爸爸和我老師在偷偷談戀愛!」
(59)蔡昔瓊老師易學體系介紹
仲學峰老師:養鴿的科學用藥(上)
羅秋蘭老師整理:李中瑩老師精準教練金句

TAG:閱讀 | 語文 | 學生 | 作文 | 語文老師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