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自由 中國人天然應該認識繁體字
近幾年來「繁簡」之爭在中國大陸吵的火熱,支持恢復繁體字者訴諸於文化的傳承與復興,反對恢復繁體字者訴諸於教育的大眾與簡便。好像各有其理,但都偏離了文字本來的價值:人們學習、記錄事情的載體——就這麼簡單。回歸文字的本源,去除不必要的爭論,繁體、簡體自由使用,讓時間給出合理的答案,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繁體好還是簡體好?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正像網上流傳的段子那樣,喜愛繁體字的網友認為:「漢字簡化後,親(親)不見,愛(愛)無心,導(導)無道,飛(飛)單翼。可魔仍是魔,匪仍是匪。」對此,喜歡簡體字的網友馬上提出反擊:「漢字簡化後,黨(黨)內無黑,團(團)內有才,國(國)含寶玉,愛(愛)因友存。美還是美,善還是善。」
哪一個說的對,哪一個說的錯?從上面的文字遊戲中我們根本無法找出答案,因為這本身就沒有答案。親與親,愛與愛;黨與黨,國與國;它們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嗎?沒有。它們的讀音有不同嗎?也沒有。不同的只是字形,要用哪一個字全憑個人的習慣和喜好,實在沒必要為此爭的面紅耳赤。文字就是人們學習、記錄的工具,它所有的文化意義、教育意義只對對它感興趣的人發生作用。對喜歡繁體字的人來說,繁體字自有價值;對喜歡簡體字的人來說,簡體字自有意義。
繁體字沒有那麼重大的文化意義
支持恢復繁體字者認為恢復繁體字可以讓中國人更懂得中國字的含義,更好的理解中國古代的經典文化,從而更好的繼承中國的傳統道德,恢復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是這樣嗎?很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文字本身有那麼大的能量嗎?可能有人會舉港台作為例子,他們都使用繁體字,也都很好的繼承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道德,以此來證明繁體字在文化傳承中的巨大作用。
相對於使用簡體字的中國大陸來說,使用繁體字的港台確實更好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優良文化,那裡的人們溫和有禮,社會也更加文明有序。但這是繁體字的功勞,還是社會治理的功勞?恐怕更多的是後者,而與前者關係不大吧。港台的文明是因為社會在和平有序的發展環境中繼承了傳統的優良品質又吸收了人類現代文明的養分。相對而言大陸的社會失序與道德滑坡是因為1949年中共建政後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政治動亂,特別是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將中國積累五千年的傳統文明和道德破壞殆盡;與簡體字沒有多少關係。
這麼說並不是完全否認文字的文化意義,文字當然有其自身的文化價值,只是沒有一些人想像的那麼重大,那麼有決定性的意義。文字是一種媒介,繁體字有利於中國人更好的親近自己的傳統文化,更沒有障礙的與古人交流對話,這是可以肯定的。世界聞名的英國伊頓公學教授學生已經沒有實用價值的拉丁文,為什麼?因為拉丁文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同理,繁體字也有這方面的功效,並且還有實用功能。
從某方面來說,恢復繁體字確實有利於增加中國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但由此說恢復繁體字可以恢復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就有些過頭了。不可否認,中國簡化字的變革確實是在向西方文化學習的壓力下進行的,表現了一定的文化不自信;但恢復繁體字中國人就可以文化自信了嗎?中國文化不自信是因為文字嗎?恐怕不是,而是社會發展的能力。文字是形式,不是根源;要恢復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只有從根本——社會發展著手,文字只是人們心態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現在之所以有那麼多人要求恢復繁體字,是中國社會高速發展後人們文化自信恢復的一種表現。
簡體字亦沒有彌合文化鴻溝的神效
繁體字沒有支持者所想的那麼有「神力」,同樣,簡體字也沒有彌合大眾與文化精英之間文化鴻溝的神效。支持簡體字者認為中國古代之所以文化不普及是因為繁體字是精英的文字,普通大眾很難去學習;簡體字便於認識、書寫可以讓文字大眾化,有利於文化的社會普及。這種理論也是把文字「神化」了,把大眾「弱智化」了;繁體字沒有那麼難,簡體字也不能縮小人與人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
中國古代文化不普及的原因是因為繁體字嗎?普通大眾真的那麼笨,學不會繁體字嗎?看看今天港台和大陸文化的普及,我們知道社會發展落後,大眾缺乏受教育的機會才是古代文化不普及的真正原因。不僅中國,古代西方,古代任何地方都是文化不普及的;把歷史發展的原因歸罪到繁體字頭上,實在是不公平的。今天社會發展了,教育普及了,人人都識字也是很自然的了。
無論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它都只是一種表意符號,是簡單的,任何智力正常者都能學會,就算學不會也可以從網上的繁體字轉換器(www.fantizi5.com)進行轉換。文字是簡單的,但文化卻是複雜的,每個人學習文化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簡體字雖然簡便、好寫、好認,但簡體字無法改變人類與生俱來的文化稟賦,所以雖然使用簡體字,中國大陸和使用繁體字的港台一樣有教育的普及,卻無普及的精英文化。這是由人性決定的,與文字無關。
簡體字不能彌合人類之間的文化鴻溝,但在技術層面它有天然的優勢:簡便、好寫。網友在證明繁體字的可恨時,經常讓喜歡繁體字者寫一百遍「憂鬱的臺灣烏龜(憂鬱的台灣烏龜)」,這幾個繁體字確實很難寫,相信很多人寫這幾個字時一定喜歡寫簡體字。其實不僅這幾個字,任何經常寫字者都會不自覺的將難寫的字簡化,原因很簡單:寫簡化字省時省力。其實人都喜歡「偷懶」,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簡體字在書寫上具有天然的優勢,這也是很多人反對恢復繁體字很重要的原因。
在大陸推行簡體字近60年後的今天,再提全面恢復使用繁體字,逐漸廢除簡體字,這恐怕根本不可能,也沒必要如此復古。中國人當然應該認識繁體字,這就像中國人說漢語一樣自然;但不能因此再開歷史的倒車,而應該往前看,結合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優點共用之;馬英九先生曾提議:識繁書簡,大陸人恢復「認識」繁體字,這不失為最可行的方案。
簡體字的優點在「書」——適合現代快節奏的生活,繁體字的優點在「識」——與中國傳統文化對接;去除掉附加在文字身上不必要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爭論,讓文字回歸文字本身,給中國人使用繁簡的自由,時間自然會形成最適合中國人學習、使用的最佳文字書寫習慣。
漢字簡化史:
1909年1月,陸費逵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首次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
1936年2月5日,由於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強烈反對,《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
1950年7月,吳玉章傳達毛澤東的指示: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簡體字的研究和選定工作真正開始。
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一說是517字)及簡化偏旁54個。分四批推行。
1964年5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簡化字總表》,共2,236字,這是今天通行大陸的簡體字。
1977年12月20日,公布《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草案,稱為「二簡字」。
1986年6月24日,國務院宣布廢止「二簡字」,保持漢字的穩定。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簡體字成為法定用字。
推薦閱讀:
※說繁體字更有文化,那是偏見
※繁體字古詩詞
※再談繁簡字的使用和繁體字教育--周元昌
※繁體字通俗演義 第5-8回(簡體版)
※恢復繁體字為什麼又被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