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熱帖:中國教育的現狀與思考--教育--人民網

教育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基礎工程,需要國家的巨額投入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個工程沒有搞好,就培養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沒有人才何談民族振興、何來國家富強。教育所輸送的人才不僅關係到國家其它投入的產出效果與效率,也是社會資源和國家潛力的核心成分,一個國家虧待了教育就是主動放棄了這個國家的未來。  在沒有宗教佔據國人心靈的中國,執政黨、政府的行為意識與他們所定義的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國民素質,反過來國民素質也決定了國家的文明程度、發展潛力與未來,因為教育所培養的人力資源是國家文明與發展的第一資源,也是決定性的資源。當然不可否認新中國五十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中國教育的蓬勃發展,以及對當代經濟與社會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其可圈可點之處自然不少。但對於一個追求務實精神的民族來講,站在世界文明進步的大格局之下不斷審視乃至反省自身教育中的不足才是與時俱進的良性循環之路,能夠採取切實舉措去改進這些不足更是整個國家和民族永久立於不敗之地的制勝之道。  可以說,中國近五十多年來的教育,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以來教育所培養的人的綜合素質決定了當今國家與社會的面貌,即國家的信仰與國格、社會的道德與秩序、民族的個性與未來。當代社會不少令人不安的問題與隱患,與教育所提供的"產品"有著必然的聯繫;反過來看,中國教育現狀與建立文明強盛之國家以及和諧安康之社會對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顯,三言兩語講不清,百句千言道不明。  "教育決定國家的實力與未來"應該是在回顧與反思國家歷史以及先輩所付出巨大代價後得出的接近真理的法則。20世紀初,延續一千四百年之久的扼殺人性與創造力的科舉制度廢除,是清王朝在連續六十多年被擁有先進文明的外族打得一敗塗地後不得以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可是這種對教育制度的變革來得太遲,沒有像對面昔日的小弟弟——日本那樣,二十多年的包括教育改革在內的明治維新就為國家提供了無窮盡的各類人才,這些人才又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就建立了與當時西方列強水平相當的現代科技與現代工業,僅僅兩代人的功夫就使中國這位曾經的老師"甘願"變成了謙恭的學生,而且隨後還多次羞辱與痛打這位先前的老師,此種切膚之痛、此種血淚教訓、此種國讎民恨,作為這位老師的後人應該以務實的舉措使教育真正成為提升國力與民族素質之動力永不枯竭的發動機。從十年文革的諸多後遺症也可以看出,一旦延誤了哪怕是一代人的教育,也得後來三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勉強彌補人才與科技出現的斷層,而國民素質培育落下的課更是長久難以補上。當今的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從根本意義上講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這一首要國家資源之間的競爭,人才的內涵不僅僅是擁有科技文化知識與基本職業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能夠提升國家文明、民主與法治所必須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的信仰、道德與理想。  面對新時期文明與進步這一人類發展的主流和應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經濟與科技一體化格局,以及抑制物質文明與人性中劣質素質以及畸形社會價值觀相結合必然導致的信仰迷失、道德淪喪、理想破滅與精神空虛,當代中國教育可以說是責無旁貸和任重道遠,雖荊棘載途,然必須以死不旋踵之信仰與破釜沉舟之氣概方能達成。故首先有必要站在國家與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以及人性與人文的角度,對近三十年以來中國教育進行理性和深刻的反省,為此將當代中國教育的種種弊端與後果總結出來,不僅顯得必要、及時、迫切,而且是正本清源之法、釜底抽薪之道與一勞永逸之策。  第一是中國的學生學得太累。從世界教育歷史與現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今小學到高中的學習與往日科舉的十年寒窗相比可以認為是有過之而不及,主要表現為中國學生課餘作業(包括自願或不自願參加課外有償補習的作業)之多之重達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早上起來只見星辰晚上就寢又見孤月是許多學生一日作息的始與終,特別是到了各畢業升學階段,往往是每日六七節的主課、四五張的試卷,這還不行,到了周末和假期還要參加收費高昂的校內外補習班,總之,五六年甚至七八年的數千個日日夜夜,學生的頭腦與精力全部圍繞著在過來人與外國人看來毫無必要與畫蛇添足式的所謂知識來轉,以至到了整天窮於應付、神經緊繃、頭昏腦脹、腰酸背痛的境地,於是數年下來普遍的高度近視、駝背、貧血、脊椎變形、消化不良、發育不良自然成為中國特色教育的主要副產物,昏倒在教室、猝死在寢室這種教育悲劇也屢見不鮮。到了中考高考前夕,學生身體的極限承受能力更是屢創新高,早上四點起床者有之,半夜兩點就寢者有之,此時條件好的還有什麼"雞精"、"蛋白粉"、"腦輕鬆"等"核能"營養與健腦品支撐著,不少三餐粗茶淡飯之輩,等到考試一結束,身體與剛重病出院的病人並沒有什麼兩樣,少數人為此還落下終身的病根。  所以到了考試結束特別是高考結束以後,面對堆積如山的參考書和練習試卷,學生往往是雙眉緊鎖、雙眼怒瞪,可謂愁雲慘霧、欲說還休、欲哭無淚,上去猛踢幾腳者有之,用刀猛砍幾下者有之,撕成碎片者有之,更有甚者,乾脆付之一炬,恰是"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這就是對應試教育的無聲控訴和無奈發泄。  又有多少人能夠理解與明白這一道理,就是掌握再多再好的書本知識也很難說與提高學生素質與日後的創造力有很大的關係,如果真的存在非常大的相關性,那麼美國這個科技與經濟全球第一國度中的學生豈不是早就學得累死掉了嗎?還有什麼力氣來使他們國家長時間保持世界領先的地位呢?  現在很多的"精英"通過各種途徑移居海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再也不想要自己的下一代吃這種苦與受這份罪,即使那些又想回國發展的人,也有的因其子女強烈地反對而作罷,在這些接受過發達國家素質教育的孩子眼中,國內學生真的好似"苦行僧",國內教室真的好似"集中營"。  可以認為,將學生從繁重的課本學習與作業中解放出來,切實減輕其學習書本知識的負擔,是中國教育真正邁進素質教育的第一步,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第二是中國學生神經綳得太緊。中國初等教育的殘酷程度與緊張氛圍足以與一場決定生死的戰鬥相當,分數、分數還是分數,升學率、升學率還是升學率,不僅決定學生的"優劣"也決定了學校名氣。  不論是周周練習還是月考、期中和期末考,很多學校的一項非"人道"舉措就是排名,不僅是排名,還要張榜公布,並在家長會上大聲宣布,名列前茅的自然會暫時洋洋得意,但保持領先優勢的壓力與下次落後帶來的"丟臉"必然給這些心理本來就不成熟、心態本來就不太穩定的學生帶來巨大的不安與精神壓抑,就有人因為一時考試"失足"加上長期的憂鬱而引發精神疾病,重者會永遠離開給其帶來歡樂多餘痛苦的課堂,從此成為家庭與社會的累贅。有道是,連十個手指都有長短,憑什麼能讓人人都得第一呢?再好的班級也得有人為考試墊底呀,況且每個人的天資本來就有差別,反映到有分數差別也是正常的呀!與此對應的是,真正素質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這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與建立和諧社會的東西,卻成了中國教育的盲區,要麼不知道人文教育的本質與形式是什麼,要麼對尚存的一點人文教育由於不與升學等直接掛鉤而置若罔聞,更不明白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高低對發揮其科學素質的決定作用。  昂貴的學費也是造成學生精神傷害的罪魁禍首之一,當今的中國,從東到西從南至北,不少地方從高中開始每年的費用都在萬元以上,超過60%以上家庭一年的凈收入,從高一至大學畢業的總費用最少也得7萬以上,是二十年前的40倍,而同期國家財政收入也才增長20倍以上,普通家庭的純收入增長呢?大約在4~5倍左右。以大學收費為例,前些時候有報道稱,經過抽查發現中國高等院校每年有幾百億的收費沒有任何合法的理由以及說不出用到哪裡去了。可憐的是這上千萬的莘莘學子與他們背後的父母,這多收的幾百億會致使多少家庭陷於貧困、將多少父母推入絕境。讀書把家裡讀窮、讀書把二老逼瘋、讀書讀成墮落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也是當代中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真實寫照,轟動華夏舉國震驚的馬加爵事件就是貧困在教育中的典型惡果,當然還可能有無數個准馬加爵由於自身還有些自控能力而沒有做出此類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可以說由於近乎"天價"的學費,國家與各級地方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虧欠所造成的學生貧困,以及由於極端貧困導致的種種惡果,即使在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以後也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其"陰魂"將長期籠罩於這個社會上空和人們心頭。  近一時期以來,國家領導層也開始將解決天價學費問題納入到工作的重點之中,通過增大投入與貸款等一系列舉措來減輕學生與家長的負擔,但願這些利國利民的工作能夠隨著國家與地方財力的高速增長而如火如荼地深入下去,樹立寧願少上幾個大工程也不能虧待教育這一千秋偉業工程的思想與理念,並貫徹執行到位,讓廣大莘莘學子盡歡顏。  造成學費昂貴的一個原因是如今不少學校設施的奢侈豪華程度連外國同行都汗顏,什麼帶羅馬柱的高樓,清一色的大理石地面,像星級飯店式的辦公樓與會議室,高檔裝修的圖書館,等等等等,好像不豪華就顯示不出學校的實力,不氣派就顯示不出學校的風格。當然這些巨額投資的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學生的收費,難道學校的豪華氣派就能提高教學質量與學術水平嗎?看來中國大學的這幫知識分子也沒有擺脫千年奢侈浪費的華夏惡習。  可恨的還有中國教育的各類考試,好像只有把學生考倒考怕才能顯示老師的水平與教育的價值,中國考試難度之大也是世界一絕,許多地方考試題目之難令人困惑。2005年湖北某市中考數學的最後幾道題,都把考生給看傻了,後來有人指出,除非平時參加了花錢的補習班學習,如奧數之類的,否則連從哪裡動筆都不知道,所以中考結束後,初一、初二年級參加各種收費補課的學生猛增數倍,搞得那些補習老師應接不暇喜上眉梢,錢也如流水般進了他們的腰包。可憐那些父母,相當部分下崗在家,平時連幾塊錢都不敢瞎消費,但無奈之下對子女一小時幾十塊的補習費卻沒有絲毫的吝惜,有的甚至將父母一方的工資作為孩子的補習基金,此種補習之惡習之惡果真是令天下人心寒和心痛啊!  就連沿海某大城市這個自詡為教育發達的地方,過去三年以來中考的難度確實逐年在降低,本來是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由於眾多重點中學校長的反對,理由是太簡單不利於拉開學生的檔次,新近招收進來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差距太大,無奈該市教委同意將增加2006年中考的總分數和難度,並在幾個月後的中考中體現出來了。  更可笑的是該市教委近幾年花費了極大的投入對教材進行改革,即所謂的"二期教改",要求降低、內容精簡的新書一發到學校,特別是那些重點學校,不少老師會明確地告訴學生,"這些書上的內容上課會一帶而過,你們將以指定的參考書或學校自編的內部教材為上課的課本",其難度當然是正規教材的數倍,這就是所謂重點中學的奧秘所在,也是學生負擔難以減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幾所著名高中里,新進的高一新生就要面臨難度極高的新生入學摸底考,以及開學後的天天練、周周爽、月月考,可憐那些初中沒有"吃過小灶"的學生,即使是以每門平均98分以上(百分制)的成績滿懷希望和自信進入高中的,數學有時也只能拿到二三十分,相對初中的輝煌,失落、巨大的失落往往讓這些未成年人羞愧難當、夜不能寐,精神上遭受的打擊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有時根本不能癒合。所以說,與西方國家的所謂名校不同的是,中國的名校基本上是靠分數堆積起來的,而不是以良好口碑的人文精神所建立起來的。高分數說明不了什麼問題,更代表不了什麼,看看愛因斯坦、看看愛迪生、看看比爾?蓋茨就會明白。追求高分數為代表的應試教育的背後是千萬學生的心酸、煎熬、痛苦與無奈,高分數人為提高了整體的學習難度與家庭教育成本,嚴重摧殘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使本來應該使人愉快給人啟迪的教育變成了億萬青少年的重擔、痛苦、折磨與煎熬。  有時候家長也是"精神緊張與壓抑"的幫凶與製造者,本來自己讀書時成績就平平,憑什麼要求子女要達到自己當年都達不到的分數呢?看見別人家的孩子上重點,回家就給孩子加壓力要孩子給承諾,無形中增加孩子的精神壓力,可氣的是有的竟當著別人的面批評和鄙視孩子的分數與能力,簡直就是快要違法的霸道行為,要是發生在某些發達國家,只要孩子或鄰居一報警父母就有被剝奪子女監護權甚至蹲大牢的可能,單從這點上看就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為什麼稱之為孩子的天堂。卻不知,各人能力有大小,對於學習孩子只要儘力就行,多一些安慰、鼓勵與讚美去造就孩子完整的心理素質與人格尊嚴,其以後的生活質量往往不會亞於所謂的高分數,這是一個每個家長要明白的道理。  讀書讀成憂鬱症、讀書讀成自卑自閉、讀書讀成人格不健全,是不少當代學生的真實寫照,但願全體國民能夠正視這一問題,激發中國教育改革的緊迫感與危機感,以期能夠加快加深教育改革的速度與廣度。第三是中國學生的創造力被應試教育所扼殺。強行灌輸死板的書面知識是中國教育的最大結症所在,所謂死板就是一個問題只要你記住一個所謂正確的答案即可,在學習中幾乎沒有學生髮揮的餘地與想像的空間,向老師提問提多了,特別是當問題將老師難住了,多半會遭到老師的冷眼甚至斥責。即使是上物理、化學、生物這樣有大量實驗的課程,老師演示這些實驗的目的不是引發學生對現象以及原理的思考探索,而是要學生記下實驗的細節以便對日後的作業與考試有幫助,所謂感性認識最有助於記憶嘛!不少教室里經久傳頌的是毫無新意的老生常談:"同學們聽懂了嗎?老師,我們聽懂了!學生們,真聰明!真乖!老師,我有個問題想問……你看你,問這種愚蠢的問題!同學們都懂了,你為什麼還沒有懂呢?真是笨呀!"  聽老師的話、按老師的指示辦事的那些循規蹈矩的學生往往會得到老師的稱讚與褒獎,不少學校的活動就像事先設定的程序那樣,看似有條不紊,實則教條僵化,即把學生像死的機械那樣而不是有活力與獨立思想的不同個體對待。死記硬背的東西多了,就像電腦內存被大量佔用一樣,必然會降低大腦的運轉效率,即降低包括想像力、實踐力、邏輯推理力在內的科學探索與技術開拓能力。滿腦子長期A就是A,B就B,C就是C,誰還會將A與B、A與C相聯繫起來進行擴展思維呢!  反觀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教育,在許多國人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與亂彈琴,幼兒園裡除了玩還是玩,小學一至三年級上課還是以遊戲為主兼學少量知基礎識,四五年級才開始學乘除,中學階段每天下午全部是興趣娛樂課,什麼健美、游泳、棒球、繪畫、烹飪、音樂等應有盡有,回家後所有科目家庭作業的總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上大學更是簡便容易,參加對中國學生來講如同一加一般簡單的大學入學智能考試(SAT)與高等學校測試(ACT),再揣上校長或老師的推薦信就可以申請不同的大學了。好傢夥,這怎樣讓人想得通,美國如此"落後"的初等教育憑什麼使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為什麼不是中國?幾十年來沒有幾個中國人能夠給出明確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更沒有幾個人能夠認真探求其中隱藏的奧秘。  有誰知,現代教育的真諦在於培養具有獨立人格尊嚴、有寬容與合作精神、有理想與科學探索精神、有道德守秩序、有愛心知責任、身體強壯心理健康的,具有初步科學知識與興趣的民族與國家之未來,這不僅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的所謂秘密,也是中國教育今後必須回歸的正道。為何如此?其一,人自身創造力與才能的挖掘與表現,其非智力因素(人文精神)起著決定的作用。其二,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強大的團隊合作與奉獻精神,缺乏這些人文精神,眾人的力量很難集中起來,往往是各自為政、互相封鎖、互相嫉妒、互相拆台,難以信息互通、資源共享、通力合作,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一個中國人是條龍,三個中國就變成蟲"那樣的狀況。其三,一旦缺乏人文精神的人控制了一個單位或一個團體,必然是死氣沉沉、人心渙散、黑白顛倒,這樣的單位會有效益?這樣的團隊會出成績?而且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時與牢獄般度日如年,所不同的是面前沒有那幾根限制行動自由的鐵條而已。其四,儘管社會物質文明比較發達,如果國人普遍缺乏人文精神,虛偽、自私、貪婪、無情、勢利、功利將充滿整個社會,生活在如此的環境中,能有幾人感到舒心與自在呢!其五,當今科技日新月異,豈是區區幾年的基礎教育就能全部掌握的,在工作中學習的效果有時一年可以抵上四年大學,學習是終身的任務,不可能在人生的頭十幾年全部完成;同時,在絕大多數行業,由於自動化與專業分工的緣故,70%以上的工作高中或職校畢業生都有潛能勝任,不要過分認為和強調現代化對人智力與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這種觀念,現代化讓工作越來越簡單讓生活越來越輕鬆才是事實,因為現代科技的創新與發展已經是那些極少數科學精英的專長與專業了,比如電腦、網路與手機,對於普通大眾來講,誰知道是怎樣搞出來的?關心那麼多幹嗎?可是這些工具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非常簡便,一用就會。  不少大學教材內容的老化以及與現實的脫離程度尤為嚴重,以管理學為例,英美等發達國家主要以現實企業中的管理為案例進行解析與研究,很多作業也是以解決現實的管理實例為出發點進行的,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對當今的管理理論和實踐有相當的了解,而且即使在見習與畢業招聘時就對諸多的實際管理問題有了自己經過思考與研究後的感悟與見解,自然很快就可以獲得企業的欣賞與認可。如今中國大學畢業生分配難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素質難以達到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對其進行相當長時間的培訓才能達到勝任崗位的水平,很多時候一個有工作經驗的人哪怕學歷不高其競爭力往往高於應屆的大學畢業生甚至碩士畢業生。所以說中國的高等教育也是一種應試教育,其培養學生的方式與高中教育沒有多少實質的區別。  "作業越多越充實,知識越多越智慧"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大信念與觀念,也是中國人比外國人"聰明"的主要原因,連許多平常人也為此狹隘而幼稚地得出"中國的基礎教育高於美國,只是到了高等教育才落後於人家"的結論,甚至不少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也對此頗有同感。  所以說,當代中國的教育與教育體制難以培養與造就出像愛因斯坦、愛迪生這樣光照全人類的科學巨匠,也不可能造就像微軟、英特爾、諾基亞那樣的世界高科技企業巨頭。不少中國人具有與這些企業中精英差不多的智商,缺乏的只是堅定的信仰、永不氣餒的精神、科學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不受名利誘惑的定力,以及寬鬆的科研環境與人文社會氛圍,中國那些20世紀的科學文化巨人要麼是在自由氛圍中自我成才的,要麼就是有留學歐美的人文底蘊,試問其中又有幾位是中國現代教育體制所造就出來的呢?  第四是中國學生的天性與人性沒有完全得到釋放與滿足。中國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試圖培養符合當時意識形態的在信仰上整齊劃一、在思維上模式雷同、在言語上用詞一致、在行動上聽從指揮的千人一心萬人一面的新一代,學生好像是用於雕刻的石頭和待裝程序的電腦。  即使撇開學業的負擔不談,我們的學生也是活得比較彆扭與迷惑的,家庭環境與學校環境的天壤之別給他們帶來的豈止是不適,如今中國的大部分家庭給孩子特別是低年級孩子營造的環境基本上符合其天性的要求:有啥慾望與要求只管說出來、有啥想法與意見只管跟父母提出來、精力過剩只管通過打打鬧鬧蹦蹦跳跳發泄出來、覺得受了委屈只管大聲哭出來、對任何東西優劣的評價與好惡只管直接表達出來,如此等等,父母不會指責、不會打罵、不會嘲笑、不會刁難、不會諷刺、不會阻攔,因為他們看來這些行為再平常不過了,可有誰知道那就是天性在幼年的典型表現形式,應該能夠延續到18歲的成年才正常。  再來看教學中的課堂,要求學生的思維一律圍繞老師轉,因為稍不留心忘記了老師講的某些內容,考試時是會吃虧的;要認真理解與體會老師所講的每一句話,不要"胡思亂想"後提出怪問題,因為這可能招致嘲笑與指責,對課堂內容不要有置疑與意見,那是不尊重老師的表現,總之一切要沿著老師暗示或指明的方向前進,所謂會聽講會做筆記的學生就是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好學生;上課要坐端正,目光要全部"灑"在老師身上和黑板上;要尊敬老師,即使是課間休息,也不能瘋瘋癲癲打打鬧鬧,否則是沒有教養與紀律的表現……一句話,學生就應該是一塊塊石頭,非過老師的"精雕細琢"不能成才,小學生如此,中學生如此,大學生也應該如此。與此相對應的社會氛圍也是一個壓制人性的龐大機器,在這裡言不可由衷、言出能禍從、意確在言外、三思而後行,在這裡有時虛偽多過真情、謊言蓋過誠實、世故勝過直率、城府強過天真,在這裡不少人活得不自在、不踏實、不瀟洒、不愉悅,人本質的要求往往被異化、被扭曲、被壓抑、被剝奪。  從中國封建帝王社會來看,對於各類"精英"的培養模式,最主要的做法是要求其放棄自身的信仰、性格特性與價值觀,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就是在抑制個性的前提下一切的言行以能夠決定其命運之人的意志為宗旨為方向。所以那些能夠揣摩與迎合上司意圖並付諸行動、城府深心思空的人物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成功率極高,那些不願拋棄原有的情感與做事原則、良心良知而且為人正直胸懷坦蕩之輩,只有呆在旁邊乾瞪眼干著急的份了,要命的是這種模式帶給社會的往往是黑暗、帶給國家的往往是外強中乾,不了解不熟悉這些"國粹"的人們,往往撞到南牆都不會回頭。所以為了更好地推進教育改革,我們要對封建專制社會的種種不良弊端進行解析與反省,以營造素質教育所需的良好社會氛圍。  文明國家的一個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國民人性得到充分的釋放與滿足,敢於懷疑別人的見解與發表自己的意見被看作有能力、以事實與真理為依據堅持自己的觀點被看作有個性、匡扶正義信仰堅貞者就是英雄、趁人之危與欺負弱小就是無能、話講當面氣出當前不會被認為沒修養、向權貴與金錢低頭會遭到鄙視、以權謀私破壞社會公平與公正將會受到唾棄直至法律的制裁。只有人性不被扭曲與踐踏,人的人格與尊嚴才能建立,有了人格與尊嚴,才會自動地去盡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整個社會氛圍才有利於各自安心地發揮才能與潛智,其國家的發展才算是邁向正確發展的快車道。縱觀人類發展的歷史,經過數萬年的蠻荒、千年的黑暗與爭鬥,直到近幾百年以來,歐洲人才首先領悟與發現解放人性才是人類進步與文明的必經之路,人性要張揚是隱藏於每個人心靈深處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本能與渴望。對比中國的歷史,可以說我們的人性被壓製得太久太沉重,釋放人性應當成為當代教育的重要任務,責無旁貸、任重道遠,必須拋棄已有的慣性思維與理念,使教育成為釋放與塑造國民人性的第一站,從而讓文明、活力與和諧充滿華夏大地。  第五是中國學生的人格尊嚴與自信不夠。我們的學生在受了十幾年的教育之後,其獨立的人格與自尊、自信也未能完全建立起來,其直接的後果往往是創造力不夠、科學好奇心不夠、對真理的探索與崇尚不夠、對人文人道精神的追求與渴望不夠,從而自身很難有資本暢談建立文明民主與法治的美好國家,以及奢談重建有信仰、有道德與有理想的和諧社會。  如果哪個人頭腦中封建專制的流毒還沒有肅清的話,一提到人的尊嚴頭腦中就立馬浮現只有達官貴人才有尊嚴這一落後觀念。重視人的價值與需求、人人皆平等是人類現代文明世界的人文"始祖",到了今天也沒有過時。所謂人格尊嚴就是在不違反時代、法治與普世法則的前提下,個人性格、氣質與品質特性之不可被指責、歪曲與詆毀的神聖性,以及個人享受自由、社會權利與義務主體資格之不可被褻瀆、排斥與剝奪的完整性。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個人天生就有被人尊重、重視與認同的心理需求,也有自由自在後履行社會責任與義務的渴望。同時個人信仰、道德與個人人格尊嚴也是一個互動的關係,一個有堅貞信仰與良好道德的人,其對自身人格尊嚴的維護擁有極強的精神支柱,"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是這類人誓死捍衛自身人格尊嚴之最生動的寫照。反過來,如果社會給了自身形成人格尊嚴的良好土壤,個人也會以不同的形式來回報社會,在個人人格尊嚴基礎之上形成的高尚信仰、道德與理想就是推動社會進步和諧的積極因素。  個人人格尊嚴的建立與維護自從脫離母體以後就開始了,學前的家庭培育是建立人格尊嚴最核心的場所,而學校教育是維持、發展與穩固人格尊嚴最重要的社會場所,它既可以重建在個人在家庭里沒有形成的人格尊嚴,又可能輕易毀滅個人已經在家庭里建立的人格尊嚴,可見學校教育對個人人格尊嚴的重要性。  個人人格尊嚴的建立、發展與穩固是自身與社會他人互動的結果。不管年齡如何,一個有人格尊嚴的人,就知道自身的責任,即哪些事是自己應該做的,哪些又是自己不應該做的;由於受到別人的尊重與認同,自然會以寬容、仁愛與合作精神對待他人、對待社會,進而又成為了建立、發展與穩固他人人格尊嚴的積極因素,如此循環往複下來,豈不是人人都有了人格尊嚴,至此,社會良好道德的形成、國家民主法治的建立就成為了每個人自覺自愿的行為與願望,文明和諧社會當然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局。  同時,人格尊嚴也是個人自信心樹立的前提條件,一個不被他人尊重、性格被他人指責或醜化的人,即使有再大的能力與潛能,也不會輕易地發揮出來,而壓制包括建立自信心在內的人性是中國千年封建專制的一貫做法,也是中國人能力與潛能不能得到發揮並導致在近代國家遠遠落後西方的主要原因。  一個人如果沒有人格尊嚴必然會導致自信心不足,其誠實的一面就很難給其帶來充實與愉快,經過多次的挫折與磨難,會滑向過分謹慎乃至虛偽,其虛偽性就會比較明顯。虛偽之人的三個典型特徵就是凡事不講真話、有意用言行掩蓋自身或工作的缺陷以及有預謀的弄虛作假。對普通國人來講雖然虛偽是一個很大的壞毛病,但仔細地追本窮源可以發現這個毛病應當是被歷代統治階級給逼出來的。其一,統治階級一向惟我獨尊,在近似血腥的鐵碗高壓下,誰敢在他們面前說半個"不"字,多是違心的讚美之詞、違意的卑躬屈膝,會說假話者以及假話說得像真話者無疑會得到賞識與重用,直言不諱者即使忠君愛國往往也會被叱責為"不識時務"或"不識抬舉",有好下場者不多見。此種歪風上行下效兩千多年,國民自然對此道駕輕就熟、樂此不疲。其二,統治者好大喜功,取得一點成績就非常希望得到下面的歌功頌德,於是那些像和珅般專於阿諛逢迎之輩自然是飛黃騰達一路順風;統治者對交辦的事情最氣憤的是被搞砸了,做得越好越滿足,底下的人當然不是傻子,心領神會後就是一片片隱瞞、歪曲和誇大,明明是殲敵五百上報時就變成三千,災荒餓死百萬奏章里卻只寫六萬,還曰"得虧聖上的英明與洪福,災害如此之大,損失卻是如此之小,吾皇萬歲萬萬歲呀!"如此等等,不是個別,而是千年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其三是統治階級的奢華腐朽,以官員的工資為例,千年以來都不太高,但要陞官往往是明碼實價的買賣,代價付出了,自然要通過巧立名目、巧取豪奪與貪贓枉法來獲取回報,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嘛!皇宮的華麗與官員的富貴成了百姓心中的嚮往,財富自然成為不少人追逐的第一目標,為此嫌貧愛富、貪圖虛榮、坑蒙拐騙、虛情假意、假冒偽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所以說,國人的虛偽是有歷史的,是有來由的,虛偽帶給國家的是歌舞昇平下的空虛與不堪一擊,帶給社會的是隱藏矛盾與危機的表面有序與穩定,帶給國人的是思想的枷鎖與自由的牢籠。  中國封建時代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對指定的信仰要無條件的信奉、對指定的權威要無懷疑地崇拜、對指定的理論要無異議地信服、對指定的任務要無條件地執行。不顧場合流露或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將被視為天真幼稚,堅持自己哪怕是正確的與眾不同的觀點將被視為自大自負,驗證與探求自己與眾不同的理論與科學將被視為異想天開,總之,左顧右盼、瞻前顧後、人云亦云、循規蹈矩、墨守成規、惟命是從才是"理想"的為學子之道。如此哪裡還談得上個人人格尊嚴與自信心的建立與發展呢?  只是到了20世紀初,當中國開始引進西式教育後,千年傳統的教育模式與理念才慢慢有所改觀。但是近五十多年以來,中國教育形成的利於學生人格尊嚴建立、發展與穩固的環境氛圍是忽明忽暗、時好時壞,至今也沒有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理論理念與體制機制,這也是中國教育當今與未來不得不正視與解決的難題之一。  以大學教育為例,蔡元培老先生倡導與實踐的北京大學之"兼容並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精神"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以馬寅初、胡適、梁漱溟等一大批信仰堅定、人格獨立、品德高尚與學術卓越為代表的一代大家更是如流星般一去不復返。甚至有人認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近代中國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發展的一個活躍期與快速增長期,這主要得益於割據動亂時期相對寬鬆的社會環境造就的一大批至今難以逾越的思想家與文學家,以及他們對中國現代文明與思想啟蒙做出的傑出貢獻,還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為代表的良好思想與學術氛圍大學所培養的一大批具有獨立思想與人格的高素質社會精英,這批精英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中的地位,即使在21世紀當代人特別是知識分子的心中,仍然如日月星辰般高山仰止。  第六是中國學生只抓學習成績這一點形成的急功近利心態。一紙文化考試定終生是導致中國學生急功近利心態與行為的罪魁禍首,這就是平時表現不重要、道德情操不重要、品性優劣不重要,所有的目光與精力都匯聚到考試那一時刻,長年昏天黑地夜以繼日地學習,滿腦子裝的是預習、學習、複習、考試,再預習、再學習、再複習與再考試,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也沒有動力、沒有必要去反省與提高那些對素質起決定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即樹立堅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堅強的意志與無畏的精神,以及培育包涵善良、愛心、寬容、尊重、誠實、信用、自律在內的人文與人道涵養。  如果學生們學習實在是"不行",考試老是靠後,就得不到同學的敬重、老師的好評與家長的表揚,被邊緣化和自暴自棄往往是必然的結局,接踵而至的肯定是人格尊嚴被損毀、自律責任被丟棄,感染上社會的不良習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所以中國的學生自然得分為兩大類,一是學習成績好有"前途"的,另一類是學習成績差沒有"前途"的,這種單純以考試分數決定命運應試教育的直接後果是:如果將中國教育體系比作一個超級工廠,那麼這個工廠的"次品率"無疑是世界領先水平,起碼在33.3%以上。即使在那些最後榮登"龍門"的"正品"身上,也普遍存在自私、貪心、難吃苦、難合群與愛虛榮等的不良毛病。  如今青少年犯罪在所有犯罪中的比例比任何時候都要高,這幫失足的青少年要麼是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管教,要麼就是得不到教育應該賦予的快樂、理智、自信與尊嚴,就像一位憂國憂民之士所斷言的那樣"教育今日不重視每一位學生並為此提供足夠的資金投入,那麼將來就需要更多的錢來建造監獄!"真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呀!相當一部分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是由於缺乏基本的人文教育,不具備應有的道德水準,沒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沒有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觀念,從而在思想上無法對自身不良行為予以約束。另一方面,他們又由於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識,難以掌握必要的就業技能,進入合法謀生、自食其力的社會階層。前不久在某市法院對一起青少年集體殺人碎屍案的判決前,陪審員發出了如此沉重的心聲:"本案從庭審到現在公開宣判,我的心裡都非常難過,非常沉重。難過的是一張張稚氣未脫的臉站在被告席上……我無法理解也無法想像,你們小小的年齡會這樣心狠手辣,會這樣殘忍地對待和你們年齡相仿的被害人。沉重的是你們的犯罪是我們教育的失敗,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失敗……"中考高考的考試內容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南針與指揮棒,一旦哪門課程被確認為不考,好傢夥,第一反應是將課本扔掉,頃刻間,由那門無需考試課本以及其殘片組成的垃圾就會裝滿一小籮筐,對於這門功課的結業考試,老師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會為難大家,當然這些課程的老師就會在學校中淪為"二流",所以初中階段的歷史、地理與政治等老師是最沒有地位的,因為他們不能給學校和學生帶來"效益"。故而,即使是一個考入重點高中的學生,幾年的歷史地理教育也沒有在心中留下什麼印象,真是"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也會鬧出拿破崙大戰希特勒的笑話,不知道中國近代為何落後挨打、更不會思考與探求怎樣的中國才能保證日後不會落後與不挨打。   一個解決學生急功近利行為的有效舉措,就是將內容各自獨立但實際相互關係非常密切的諸多課程進行整合,數理化與生物合併為自然科學,歷史地理政治合併為社會科學,將《論語》、《道德經》、哲學等強化到語文中去統稱為人文科學,外語的難度降低,能進行熟練的日常會話與簡單閱讀即可,這樣有時間學習除英語的其它語種,如亞洲國家的語言以及德、法語等,對於一門語言,只要熟練掌握日常會話與簡單閱讀(大學再進行有難度的學習),以後的工作中如果需要運用到此語言,憑中國人的聰明,半年即可徹底解決問題,不會因為語言的不通而影響工作,所以說第四門課程為外國語言,即包括英語在內的兩門外語,切記只要入門並獲得在日後的應用中能獨自提高的能力即可。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通過十幾年的外語學習,真正在工作中有機會運用的也不會到大學畢業人數的20%,反觀現狀,中國人在學習外語尤其是英語方面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遠超過任何一門其它的課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應付考試(包括碩士與博士的入學考試,真的難以相信上碩士前的十數年英語學習就不能滿足以後的需要?)與各類職稱評定,難道有人在"痛恨"之餘公開稱英語教育是中國教育中的一大毒瘤,讀碩士要學英語,讀博士還要學英語真是中國一絕世界獨有呀!所以英語教育是中國非學校教育中一個非常賺錢的產業,一年的產值至少也有幾百億,與英語教育如火如荼現狀相對應的是,我們學生的母語水平確實不敢恭維,很多人連寫一個簡單的活動通知都讓人看不懂,不少研究生寫的畢業論文也是錯字、別字連篇,其邏輯性、非歧義性更是不用提了,總之作為中國人強調、重視與提升其自身的漢語水平才永遠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第五門課程應該是綜合了體育音樂、繪畫園藝、烹飪游泳、緊急救護、自我安全防範與保護等在內的生活科學。   這樣一來,即使到了高中,只要輕鬆帶上五書本就可以上學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差不多了,並且這五門科都要以不同的形式參加中考或高考,這樣學生的知識面、實踐與創新能力、道德修養等才會有全面發展與提高的可能與途徑。人為地區分文科理科是中國教育效仿前蘇聯的一大"特色",美國高中通行的是學分制,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等來選擇課程,並且學生的平時成績、日常行為、社會公益活動與道德修養等皆是學校推薦上大學時會重點上報的內容。  由急功近利導致的假冒偽劣如今也成為中國教育難以否認與掩蓋的硬傷,這在高校表現得尤為嚴重與突出,其一是文憑管理的混亂與醜惡,在個別學校只要花錢或有門路,即使沒上一天課也可以搞到一張正規文憑甚至還配上偽造的完整學籍記錄,那些富貴之輩,交上巨額的學費後,學校就有人堂而皇之為之考試或寫論文,向金錢屈服與低頭是最嚴重的侮辱斯文與先賢的行為,並極大降低高校的整體聲譽,孳生了腐敗、不公與道德淪喪,中國的高校文憑在發達國家很難承認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其二是高校教育質量之日益低劣化,如今不少教師包括教授成天所想的事情是如何賺錢、如何出名以便日後好賺錢,很少有人能夠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學與科研活動中,花光了國家或企業的巨額研究經費而沒有出半點成果的情況比比皆是,為了評上教授或出名而抄襲他人成果的醜聞時有發生。與以往相比,中國的高校特別是進入"211工程"的,國家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有的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投入,但在拜金主義氛圍的誘導下,高校的教育質量也就是所謂學生的科技素養即使與二十年前相比也不一定有所提高,諸多老牌名校由於其畢業生質量的逐年下降在民眾眼中的地位已經是江河日下今非昔比,中國沒有一家高校能夠進入世界權威排名的世界高校前150位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如今高校不少教師自身的素質也在下滑,有的翻譯點外文資料就是自己的科研方向與成果,東拼西湊點資料就是專著,到企業機關講課準會拿教授或博導的光環蒙人,有道是"教授教授,一教就擻(露餡),博導博導,一駁就倒"。某些大學的過來人是這樣評價當今高等教育的:"什麼四年大學,簡直就是高中教育的延續,乾脆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改叫為高四、高五、高六、高七好了!"   其三,少數高校教師的師德就更令人厭惡甚至作嘔了,學生考試不及格,孝敬孝敬就可以及格;利用教學上的方便與物質上的優勢玩弄異性在不少學校也是心照不宣的事情;更有甚者,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學生作性交易,真是令天下學子心寒與心酸呀!如今高等教育也成為"產業",接受高等教育已經變得普及,對高等學校進行徹底改革已經成為刻不容緩之事,雖然會觸及既得利益者,但也是許多有良知高校教師發自心底的呼喚,否則,這些教育最終"成品"的質量難以提高與保證,社會的進步發展和國家的文明強盛就只能是無聊乏味的空想了。   當今中國教育的有識之士也在不停地探討中國教育的改革之路,比如其中的舉措之一就是在一定範圍內改變高等學校的招生方式,今年上海的復旦大學與交通大學就通過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材料審核、能力資格考試與面試相結合的形式各自提前錄取了300名的應屆高中畢業生  以復旦大學為例,凡符合高考報名條件的上海考生均有機會參加復旦大學的選拔。面試前,考生將先參加由學校命題的為時3個小時、全部由選擇題組成的"申請資格測試",內容涵蓋高中階段語、數、英、計算機等10個科目的知識。   在參加申請資格測試的同時,學生必須提供相關申請資料,其中包括一張個人基本信息表、一封陳述申請理由的申請信、一份由所在學校蓋章確認的高中三年各科成績單、兩封由任課教師提供的推薦信以及平時表現的各項能力證明材料、獲獎證書、特長證明等。根據"申請資格測試"的結果以及考生基本資料,復旦大學對外公布進入下一輪面試的1200名學生名單。隨後,學校將主要依據面試成績,最終從其中錄取300名學生。  此項舉措不同於以往高校自主錄取中的保送生、優秀生選拔、5%自主招生等政策,復旦大學和上海交大此次錄取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面試結果即能決定錄取與否",最大的懸念在於"面試與面試題目能否真實有效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此舉一出,備受爭議,因為在此前實行的保送生、優秀生自主招生中,考生必須達到規定的獲獎級別、特殊獎項等要求,加上高考錄取中的一些黑幕被揭穿,依靠面試來選拔學生的公正性曾受到多方質疑。   對此,復旦大學表示,為了保證錄取過程的公平性,復旦大學將專門成立由150名不同學科領域的教授組成的專家面試團,每名考生面試時,由學校隨機抽調5位不同領域的專家,每位專家與面試學生交流15分鐘,錄取結果最終由專家面試小組商議確定。  "學校的招生過程嚴格按照"公開"原則,無論是進入面試的考生,還是被最終錄取的學生,其名單都將適時在網上公布。" 復旦大學某領導堅定地說:"此次改革堅決拒收"條子生",同時學校紀委書記將親自參與招生各個環節的工作,並將接受社會與媒體監督。"   至於此次改革的初衷,就像有關人士指出的那樣:"高分人才並不等同於高素質人才,應試教育培養不出全面發展的學生,創新能力更無從談起。自主選拔錄取改革實現了高等教育在人才選拔與人才培養理念上的對接。"此次改革的意義就在於變高考這個"應試教育的指揮棒"為"素質教育的指揮棒",最終培養創新人才。當然,招生過程的公平性、公正性以及最後結果的可檢驗性將對日後各個學校的聲譽與權威性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從已經公布的復旦大學面試題目來看,基本上是考察學生的表達、簡單推理判斷、想像能力,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感知程度、認知程度與某些方面的價值觀,至於是否達到了判定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的效果還需要時間來檢驗。站在人文情懷、人道精神與高尚信仰、人格尊嚴這一決定學生綜合素質主要因素的角度來觀察,面試題目與內容應該還有進一步改進的必要。理由之一就是,在當今的中國什麼才是素質教育與創新能力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被廣泛認可的定義與判斷標準。   第七是中國的學生普遍缺乏利於國家文明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信仰。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給天真浪漫即將踏入社會的青少年頭腦中安裝一隻"定海神針",使他們能夠在融入社會後知道什麼事應該做什麼事應該不做,即提供與培養判斷是非的準則與能力,這是做人的基準和關鍵所在,也是決定一個人能否成為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決定因素。何為準則,就是通過教育給人頭腦中"安裝"高尚的經得起個人思維與行為驗證的主張、主義、對歷史和當代傑出人士品德與功績信服後產生的崇敬與效仿,以及宗教某些教義接受後導致的敬畏與遵從。何為能力,就是頭腦中已有的準則對自身思維與言行的約束效力,這是需要對準則運用中產生的偏差、錯誤、失敗與困惑經他人教育或自身反省後達成不折不扣正確執行準則的意識和習慣。一句話,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養與塑造人思想的指南針與精神支柱——信仰。   為達成這一目的,從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現狀與未來趨勢看,其一,主張與主義必須符合人類文明的普世法則與人性的本來要求,比如"比生命更可貴的是尊嚴,比尊嚴更可貴的是自由"、"人人都是平等的,自由是最寶貴的,需要法治、奮鬥甚至戰爭來維護這個平等與自由,一旦失去這個平等與自由國家和社會必然陷於黑暗,對誰也沒有好處"、"社會應該充滿正義、正氣與公道、人道,這是人人幸福與社會和諧的基礎,需要每個人的貢獻與維護"、"決不能向邪惡低頭與屈服,它會得寸進尺地破壞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園"、"對侵害與殘害他人利益和身體的行為應該有所作為,否則遲早也會降臨到你的頭上"、"為人要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價值只有在對社會的奉獻中才能體現"、"國家文明、民主與強盛是人民幸福的源泉與保證,也是每個公民應該執著追求的目標和神聖捍衛的對象"。中國歷史文化中值得推崇的信仰更是燦若星辰、浩如煙海與博大精深,《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荀子的"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王勃的"窮當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飛的"苟利國家,豈以禍福避趨之"、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曾國藩的"惟天下之誠能勝天下之偽,惟天下之拙能勝天下之巧"、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皆應成為當代中國人的信仰源泉。   其二,對民族歷史傑出人物以及其傑出歷史功績的頌揚要實事求是,不能帶有時代意識形態的烙印,以及避免只表功績不提過失將其美化成高不可攀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完人和聖人的非正確歷史觀,教育應該頌揚的不僅是這些傑出人物的歷史功勛,更重要的是他們身上體現的堅貞而偉大的信仰與人文精神,後者才是造就其傑出的源泉與動力所在,也正是當代青少年應該吸取與仿效的對象,如今破壞這一原則的一種形式是充斥銀屏的帝王妃子戲,美化的豐功偉績背後沒有絲毫的信仰和人文精神,給觀眾以信仰困惑並會強化人心中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腐朽奢靡、成王敗寇的不良意識,以及崇拜強權與羨慕、容忍、欣賞專制的心態,久而久之,還可能從強權與專制形態中體味到快意和快感,真可謂是信仰之毒藥與精神之鴉片也!對當代傑出人物與貢獻的評價要慎之又慎,要經得起歷史與民心的檢驗,要從其信仰與精神中挖掘出有益的東西,對於經濟名人如果是暴富(包括投機致富、官商致富、壟斷致富、腐敗致富以及其它違法致富)之輩就絕對沒有讚揚的必要,否則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惡果。對於國家精英的歌功頌德更是沒有必要,一旦形象由於種種原因給毀掉了,學生的信仰就會產生嚴重的動搖與危機,甚至導致一代人信仰全部消失的可怕結果,阻礙社會與國家的文明進步。總體來說,對當代傑出人物尤其是國家精英,在其死後可進行初步的評價,得出其信仰中有利於社會進步的東西,然後是十年後的"小評"、五十年後的"中評"以及百年後的"定論",這才是有利於信仰教育的正道。   其三,可以將宗教中,特別是佛教中的一些思想精華通過不同的轉化形式呈現給學生,讓他們建立一種類似宗教的思維方法。世俗之人哪裡知道,佛教與其它宗教一樣,不僅是一種哲學的思維結果,而且是一種建立在實踐基礎之上對宇宙萬物不可抗拒之發展規律的大徹大悟與身體力行,比如對人們善惡與(結)果內在聯繫中就有這樣的表述"那些善、惡業所產生的善、惡果,純粹是受自然法則所統治的自然現象,能自動分做出絕對公平的裁決,不是由像上帝的權威所做的判決"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不論有任何的理由與借口,人都不能做出有損他人的事情,因為這個惡果終會以不同的方式報應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說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這個法則是經過有智慧的人類經過幾千年的體驗與總結髮現的自然之道。就像常人所熟知的"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做人要以寬宏與慈悲、誠心與感恩、好施捨行善事……這些與國人追求的建立和諧社會在本質上是多麼地相似。   當然這種教育形式與執政黨的信仰和意識形態不相一致,但從很多國家的教育實踐來看,宗教也是中學或者大學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我們完全有理由先做一些這方面的嘗試,君不見如今各大寺廟燒香拜佛的民眾還少嗎?如其對宗教一知半解,不如將其中有利於國民修養、社會和諧的精華部分挖掘出來通過形式轉化後作為教育的一個有益補充。  上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大學的成長、社會影響與知名度,是具崇高信仰與人格尊嚴於一身的傑出教育家校長所決定的,如北大、清華之蔡元培、梅貽琦,南開大學之張伯苓、交通大學之唐文治,浙江大學之竺可禎,在這些"旗幟"帶領下鑄就的一大批具有崇高信仰與人格尊嚴的學子,對當時社會文明進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豈止是令當代知識分子仰慕、崇敬、汗顏與自愧不如?對於當代中國大學而言,其辦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校成為學生人格尊嚴塑造、人文人道情懷培育和信仰道德修鍊的家園,這正是造成我們大學與西方大學差距的本質特性之一,為此沒有眾多集崇高人格魅力、人文修養與道德信仰的校長是達不到這個最高境界的。   當代教育在培養與塑造學生信仰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這是中國教育難以滿足社會文明發展對國民素質要求的根本原因,也是實現和諧社會夢想的最大障礙與不可逾越的鴻溝。一個國家的民眾沒有信仰,這個國家就不會有信仰以及國家意志,就不可能成為文明富強之國,這個國家的未來是模糊的、無法確定的,甚至是毫無前途的。學生沒有信仰,其言行就沒有了方向,道德水平自然不能提高,道德的欠缺又直接導致社會風氣的敗壞與社會秩序的混亂,人們的社會生存環境必將惡化,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有真誠、信任、關愛與合作,自私、虛偽、冷漠、欺詐、勢利將覆蓋人的本性,國家與社會如同國民的牢籠而非樂園,並逐漸遠離人類文明發展的正道。   對於個人來講,沒有信仰難有理想,沒有理想生活就缺乏激情與動力,更不知生命的意義為何物,不管貧富,都活得不坦然、不踏實、不充實,好似斷了線的風箏飄到哪裡算哪裡,窮者往往會怨天尤人、不思進取甚至叛離社會、鋌而走險,做出遭報應與法律制裁之事,視自己的生命如兒戲;富者往往是及時行樂、醉生夢死甚至得意忘形、胡作非為,以至將自己推進萬劫不復的深淵。此種人生,活得彆扭活得心累,難以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人生的真諦,可以說白在世上走一遭。   以上種種中國教育弊端之所以能夠延續,究其原因,主要是對教育的真正目的到目前都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完整的共識,沒有共識自然談不上改善的計劃與行動,教育的真正核心目的在於培養人的素養,特別是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應該是第二位的東西,所謂人文素養就是使培養出的人能夠強化社會秩序、社會道德與社會和諧。例如國家在制定達到小康與中等發達國家的宏偉藍圖時,一個明顯的缺陷就是沒有對國民素質提出具體的目標,可以說沒有人這個核心的目標參數,其它目標不僅難以達成,即便是勉強達成了其社會環境也不會比今天好多少。   只要能夠站在人文、人性與人道的立場上,以國民綜合素質決定國力與國家未來的理念,下決心摒棄壓在中國學生身上的種種"枷鎖",那麼,我們將欣喜地發現改革中國教育的方法與途徑何止千條萬條,而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教育能夠造就千百萬在思想上信賴真理、公正公平、人格獨立,在行為上尊重他人、誠實守信、守法合作、仁慈寬容、照章辦事、不推卸應負的責任、以和平方式處理爭執、不畏權貴、同情弱者,在性格上堅定、堅強、不虛偽、敢於直言、善良熱情、自控自律,且具有一定科學知識與素養的一代新人,也就從根本意義上有了邁向和諧進步的永不枯竭的資本。會令很多人感到詫異的是,以上這些學生素質要求的描述基本來自美國的中學生守則,其它西方國家的也都大致如此,可以想像得出這也許就是美國何以強大與能夠保持強大的奧秘所在。至此,有人會跳出來大叫乃至大罵,難道中國的學生守則就一無是處毫無意義嗎?當然不是,其問題在於守則沒有逃出我們常犯的老毛病和千年的慣性思維——只注重結果輕視過程,也即守則基本上是對學生行為結果的描述而非對達成這些結果所需學生素質的要求,從而缺少可操作性和檢驗性,試想一下,如果學生的素質特性就像以上描述的那樣,那麼中國學生守則提出的行為結果的實現不就是舉手之勞、綱舉目張、水到渠成的事嗎!中國人皆熟知"先做人,再做學問"的道理,可就是沒有將這種理念貫穿到整個教育活動中,"國家的GDP就如同學生的考分、國家信仰與社會道德就如同學生的人文素質"這樣的觀念應該成為國人尤其是執政層的共識。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以上七種教育結果的責任不能全部算到學校以及教師的身上,因為教育的體制不是他們決定的,教育的方向不是他們左右的,教育的內容更不是他們制定的,他們只是教育的執行工具,要說負責任,我們的教師(特別是教育的領導)應當為牟取私利巧立名目的濫收費感到恥辱,應當為課堂授課的不專心而私下收費授課的熱心感到愧疚,應當為將自己的個人情緒帶到課堂影響教學感到不安,更應該為將手中的權力與方便為手段要挾傷害學生的行為感到無比的恥辱……   全體與教育相關的中國人應該永遠銘記106年前我們的先賢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上經過痛定思痛後所發自肺腑的吶喊:"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早日讓這個吶喊變成中國的現實,則上可告慰偉大的祖先,下可無愧於未來的子孫。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文明與實力、發展與未來完全由這個國家教育所提供的"產品"——學生的綜合素質來決定與制約,站在歷史、現實與未來的角度徹底審視與反省當代中國的教育與教育體制,使信仰、人文人道精神的塑造與培養早日成為中國教育的核心任務與當務之急,任何的猶豫、遲緩與抵觸只會使人們嚮往的素質教育難以出現在華夏大地並從根本上制約中國文明發展的進程。
推薦閱讀:

跨世紀幼兒園「家長助教日」,關愛教師的典範
和小孩做交易好不好?
Five Things the Adcoms Hate
最好的教育可能只發生在這樣的家庭
如何看待十一月五日上午新京報對於豫章書院的採訪?這對於豫章書院事件接下來發展會造成什麼影響?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教育 | 思考 | 人民 | 現狀 | 人民網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