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十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020-0010
主講人 : 淨空法師
無量壽經 (第十集) 1988 美國達拉斯 檔名: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面,第七行: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章與底下一章「往生正因」對我們信願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特別注意它。佛告訴阿難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這一句裡面就包括了我們娑婆世界,也包括我們本身在內。『其有至心愿生彼國』,「至心」兩個字非常的重要。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修凈土的同修,念佛也非常的精進,但是到後來沒能夠往生,原因在哪裡?就是沒有真正發心。至心就是真心,真誠之心,要有這個心才能夠去得了,才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真心想往生的人,可以說他的宇宙人生觀必然會大大的改變,因為發了這個心之後,他一心一意嚮往著西方極樂世界,而把我們現前這個世界當作我們旅遊當中的一個處所而已。所以對這個地方只是觀賞觀賞,絕無留戀,於這個世間一切人與事,必然是得過且過,決定不會認真。正因為如此,他分別、執著、妄想自然就減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障礙也逐漸消失了,這樣才能夠去得成。
佛給我們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三個階等不相同,就是『三輩』,三輩裡面還有九品,此地說得不甚詳細,詳細的說明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觀無量壽佛經》可以說就是這一章的展開,詳細說明,也可以說是二十四章跟二十五章,說明三輩九品的因果。上輩的,經上說得清清楚楚,要『舍家棄欲,而作沙門』,換句話說,一定要出家。也許同修聽了這個話就產生疑惑,因為前面不是明明祖師給我們說過,像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個法門、這部經是為在家人而說的,我們在序品裡面看到表法的這些大德,「賢護等十六正士」,全是在家的等覺菩薩。從人數比例上來看,出家的菩薩少,在家的菩薩多,可見得他是以在家為主。為什麼此地又說「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諸位要曉得,家有四種,第一種叫「田宅之家」。我們現在一般講出家,都是指這個意思,我離開我自己的田園、自己的房屋,我把這個舍掉了,這個叫出家。第二種,「三界是家」。我們現在想,田宅之家舍掉了,可是三界之家沒有出得去,這不能算出家。第三種「煩惱是家」,煩惱沒有斷,你也沒出得了家。第四種「無明是家」,你沒有能夠斷無明,你不算是真正出家。家有這麼多,此地講的舍家棄欲是指哪個?諸位要曉得,前面既然講了,這是為在家同修而說的,我們就曉得這個「舍家」必定是四種家裡面舍煩惱之家、舍無明之家,這就對了,前面十六正士才能講得通。
棄欲,欲是慾望,五欲六塵我們都要遠離它,要遠離五欲六塵。這個修行法,不管是在家出家,統統都要修的。譬如說你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你要能夠捨棄,你要是我這個世界離不開、捨不得,阿彌陀佛雖然大慈大悲,到時候來接引你,你不願意去,你對這個世界還有留戀,佛也不會勉強你,這還是去不成。慾望是每個人都有的,可是真正修行人要提高自己的警覺,慾望愈少愈好,生活能過得去就夠了。佛常教給我們少欲知足,唯有如此,對於我們道業才沒有障礙,對於我們將來往生我們對世緣才沒有牽掛。所以,此地講的舍家,諸位要知道,並不是一定叫你去出家,做個僧人,不是如此,是叫你出煩惱家,出無明家。離欲,就是教你這個世間七情五欲、貪瞋痴慢要把它舍掉。
「而作沙門」,沙門這個名詞,在印度是出家人的通稱,並不是佛教裡面專有的。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沙門就變成中國出家人的專門稱呼的字樣。沙門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叫沙門。由此可知,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在家、出家人都可以做的。因此沙門是在家、出家人通稱。假如他出家了,形式上出了家,他天天還是貪瞋痴,他也不修戒定慧,這樣的人能算沙門嗎?不算。另一位在家居士,他確實天天在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雖然是在家居士身,也一樣稱沙門,他是真正的沙門。所以,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明了,萬萬不要看到,上輩往生一定要出家,我就趕緊出家,你出了家之後,將來一樣墮落,一樣不能往生。
說個實在話,我學佛這麼多年,我看到那個往生的人,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坐著走的,我看到許多都是在家人。出家人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預知時至的,我只看到一個,就是前年往生的廣欽法師,出家人我只見到這麼一個。其他的那些人走的時候都是有病苦,到後來甚至於人事不知,糊裡糊塗走的,縱然有人助念,在我想都不太容易得真實的利益。反而不如在家人,你看看倓虛老法師所講的,他一生當中見到二十多個,其中也是絕大多數都是在家人,出家人占的比例很少。可見得經上所講的「舍家棄欲,而作沙門」,不是講的形式,是講實質上的,這是我們要注意到的。千萬不要發生誤會,看到這個兩句,心裏面想著我將來往生要上品上生,為了要求上品上生就趕緊出家。這個想法就錯了,你是望文生義,所以三世佛冤,三世佛都喊冤枉。所以,這個地方要明了。
所謂出家,「出」也有三種,這個三種是「身出心不出」,這個沒有用處,身出家了,心沒出家。第二種是「心出身不出」,這就是在家居士,他有沒有出家?他心出家了,身沒有出家,我們特別要注意這一種。第三種是「身心具出」。那當然很好,身出家了,心也出家了,不但出田宅之家,出煩惱之家,出無明之家,出三界之家,這是真正實實在在的沙門。第四種所謂「身心都不出」,這是一般的凡夫。所以,我們要懂得佛法裡面講的家有許多種,出也有許多種,這要搞清楚。
底下這句話也就是本經的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修學這個法門你要記住這兩句話,本經三輩都說發菩提心,可見得不發菩提心不行。發菩提心有兩種,一種是隨事,一種是順理。隨事發心,就像平常講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並不是叫我們念念就算了的,那個不行,是要把這四句話變成自己的本願,自己確實念念如是,念念都想度一切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幫助人,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學佛,幫助他選擇究竟了義的念佛法門。我們要有這個心,只要有機會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做,常常存這個心,常常去做這個事情。不能說我有這個心,有這個心不做,那你雖然有願沒有行,你這個願是個空願,這個願不是真正的願,一定要去做。做的方法就太多了,說不盡。像我們常常勸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這都是給那個眾生阿賴耶識裡面種個彌陀種子,將來有機會,他這個善根現前,他這個種子就起作用;阿賴耶識裡頭沒有彌陀種子,他縱然學佛他也不肯念佛。所以說已經有種子了,幫他增長,已經增長了,幫他成熟,沒有種子的幫他下種。我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我們印的阿彌陀佛的佛號,在國外,我們貼在自己的車上,讓一些人看到念一句,彌陀的種子他就種下去了;我們印的小佛像,他人家看一眼,這個種子也種下去了。所以,念念有心幫助一切人,這是舉個小的例子。
第二條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第四條「佛道無上誓願成」,實在說四弘誓願的根本,就是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這一願。為了要度眾生,我自己要斷煩惱,度眾生必須要有品德、要有學問,自己沒有高尚的品德,很深的學問,你怎麼能度得了人?沒有法子幫助人。所以,為了度眾生,我自己要斷煩惱,為了度眾生,我自己要學法門。如果大家常常想著這第一願,我們的修學就不敢懈怠了;如果說度自己,我今天懶惰,今天少做一天就算了,我自己的事情與別人不相干,這就與你這個四弘誓願不相應。常常想著,如果我早一天成就,許許多多眾生就少受一天苦難,我晚一天成就,他們就多受一天苦難,我為了積極要去度這些眾生,自己就只好精進不懈,快快的成就自己。如果自己煩惱沒有斷,單單學法門沒有用處,單單學法門,煩惱沒有斷,縱然有智慧,這個慧叫狂慧,度不了眾生的。如果自己斷了煩惱,不懂佛法,你自己自修可以,你也沒有辦法幫助一切眾生。所以,斷煩惱跟學法門同樣的重要,一個是修學品德,一個是成就學問,我們常講品學兼優。所以都是為了第一願。
成佛道還是為了第一願,我在講席當中常常遇到,有人來跟我說,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成佛有什麼意思?我不成佛有什麼不好?其實他不了解真正的意義。因為,成佛你才能度等覺菩薩,你要不成佛,你度眾生就不圓滿,因為你度的,只能比你程度低的,跟我們同樣的程度,比我們程度高的,我們度不了他。所以,你要是成佛了,等覺菩薩你也能度他,度眾生才圓滿,為了圓滿普度一切眾生,那勢必要成佛道。由此可知,菩薩的修學,我們不說別的菩薩,凈土的菩薩,凡是修凈土的同修都是菩薩。凈土的菩薩一定是發大慈悲心,普度一切眾生的,念念都是為眾生著想,不為自己著想,這叫做發菩提心。自己在一生當中,盡心儘力去幫助別人,去成就別人。這是講從隨事發心。
如果從理上發心,前面跟諸位說過,你自己明心見性,你自己得一心不亂了,這個時候宇宙人生的實相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的信願堅固不移,這是說理上發心了,明理而發心的。我們今天明理髮心雖然做不到,我們隨事,因為事就是理,理事不二,要發這樣的心。這是一般的說法,通途說法。若就本經來說,阿彌陀佛他發的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榜樣,他菩提心是什麼樣子?前面第六章裡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發菩提心的樣子。所以修學凈土的同修要明白,四十八願是我們修這個法門基本的依據。無論是什麼經論,不管是哪個祖師大德他們怎麼個說法,所說的一切必須與四十八願相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違背四十八願,如果違背四十八願,我們可以說那是魔說,不是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給我們介紹凈土法門,句句話一定跟四十八願相應,這是諸位千千萬萬要記住的。
「一向專念」就是修行的方法,所謂一向,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貫徹始終,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身、口、意,我們拜阿彌陀佛,我們待人接物,見到人我們合掌,阿彌陀佛,這是專禮。不管對待哪個人,合掌一問訊都是阿彌陀佛,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稱佛名號,心裏面專想阿彌陀佛,這三業都專了,這叫一向專念。想,專想力量很大,不可思議,為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想來的。你看想,我們中國的文字實在不可思議,想,心裡頭生了一個相。所以一切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從心生出來的,心裏面變出那個相,就叫做想。《十六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它是教給我們修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這個方法裡面,非常重視觀想,觀想不成,這才持名。所以,持名也是觀想的一種,持名在《十六觀經》裡面就是第十六觀,第十六觀專門講持名念佛。《觀經》裡面,這個十六觀裡頭,前面十二觀是觀想,十三觀是觀像,到第十六觀是持名,這是把念佛的方法,統統都教給我們。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如果能身語意三業專勤,這樣的人必定往生,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萬修萬人去,一個都漏不掉。在古時候,慧遠大師在廬山建立第一個蓮社,他集合志同道合,大家都是至心愿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真叫志同道合。他們一共是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塊念佛,個個往生,一個沒有漏掉。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去,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去,專修。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所依據的經典就是這部《無量壽經》,因為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小本《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沒有翻譯出來,所以那時候凈土只有一部經,到後來才有三經。這是講「一向專念」的重要,果然專了,我們二六時中念念都有阿彌陀佛,念念與阿彌陀佛同在,這個功夫就得力了,念到心開意解,這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修諸功德,願生彼國』,念佛是修慧,有慧還得要有福,還要修福,還要修諸功德,這一點決定不能忘掉。功德此地沒寫,沒講,後面講得很清楚,《觀經》裡面講得就更清楚。《觀經》在一開頭,佛還沒有講十六觀之前,告訴韋提希尊者說,如果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先修三種福。這三種福在末後他下個結論說,這三種是「凈業正因」,你看多重要,三種凈業正因。所以,凡是學佛的人,對於這段的開示要牢牢的記住,要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待人處事的原則。絕不是說我把它念得記住,天天念念,那沒用處的,你要是做不到,你功德就不圓滿,不圓滿將來可能往生就會產生障礙。為什麼?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諸上善人,我們縱然念佛,古德有個比喻說,你念的功夫念到了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功夫念到這個程度,結果怎麼樣?還是沒有能往生得了,還是有障礙。原因在哪裡?念得雖然不錯,但是不善,善的標準不夠,人家那裡統統是善人,我們一到那個地方去,不行,跟人家不能同一類。所以你一定要修這三種凈業,才能到那個地方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要不具備相當善的標準,那怎麼行?
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把它做到。孝養父母不僅僅說養父母之身,我們每天賺點錢讓父母生活過得很自在,這是養他的身。如果要說養他的身都能養,孔老夫子都說了,「至於犬馬,皆能有養」,畜生也會養,烏鴉有反哺之恩,畜生也會養。可見得這個孝養不只這個意思。要養父母之心,要養父母之志,這才叫真正的孝養,講到究竟處,一定要勸父母念佛。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了,永脫輪迴,圓證三不退,父母還在六道輪迴,還出不了三界,那我們對他有虧欠,有歉疚。所以,必須要勸父母學佛,勸父母念佛。
也許你說,我們學佛,我們出家,父母都反對,我們怎麼勸他也聽不進去。為什麼聽不去?我父母業障重!這一句話就把他推掉了,這是錯誤的。你勸父母,父母不聽,你要回來反省,是你自己修行功夫不夠,不能感化父母,怎麼能說父母業障重?把責任推給他,大錯特錯。在我們中國講孝子,為什麼一定講舜王?諸位要讀讀歷史你就曉得,舜,因為他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娶了繼母,繼母以後生了個小孩,他父親聽他繼母的話,處心積慮要把他置於死地,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常常想,我得不到父母的歡心,過失都在自己,天天反省,改過自新,到最後把他父母感化了。像舜王那樣的才真正叫孝養父母。
我們果然照這個經典裡面依教修行,在世間是聖賢君子,人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哪有不能感動人的道理?你不能感動人,是你沒有修行,自己在德行、學問上沒成就。父母一看,你出家,出家還不是這個樣子,那當然不能感動他。所以,一定要依教修行,依什麼?依這個經就夠了,我們只要把這個經裡頭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教訓,你要統統做到了,必然能夠感動你父母,勸你父母念佛,唯有念佛在這一生當中,才能了生死出三界,當生成就。我們自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第一個我們就應該想到,我們應該把這個方法、這個利益讓父母來分享。
「奉事師長」,佛門裡面樣的師長,是傳法給我們的老師。我們知道這個法門,認識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我們飲水思源,怎麼知道的?從哪裡得到的?老師傳授的,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所以要奉事師長。養大慈悲心,不但不殺害眾生,如果令眾生生煩惱了,我們都感覺得有過失,為什麼叫眾生生煩惱呢?十善業,十善是人天兩道第一要素,一定要把它做好。換句話說,就是人天德行的標準。這是第一福,第一種凈業。第二,「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我們都不細講了。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都是講「修諸功德」,我們要真做。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一段是講他往生的瑞相,佛與聖眾來接引他,他壽終的時候佛來接引。『經須臾間』,就是一剎那之間,極短的時間,他就隨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了。到極樂世界,他在『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西方極樂世界,前面我們念過有七寶池,蓮花化生。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佛來接引你的時候,你必定受到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你的業就消了,一心也得到了,智慧也現前。『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正如前面四十八願所說的,六種神通都現前,這種所獲得的利益,真正不可思議。雖然是帶業往生過去的,但是智慧、神通、道力幾乎與佛菩薩都沒有兩樣,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不可思議。底下的話就是正像
【是故阿難。】
『是故』是指前面,前面這樣殊勝的利益、功德。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復當專念極樂國土。積集善根。應持迴向。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苦口婆心勸導我們,勸導裡面這些話又重複前面的意思。『其有眾生』,有這個眾生,想在這一生當中見阿彌陀佛,這句話正是《楞嚴經》上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確實能見得到阿彌陀佛的。現前可以見到他,命終的時候他一定來接引,接引的時候哪有不見之理?可是一定要『發無上菩提之心』,前面講菩提心,你要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要發得圓圓滿滿。念茲在茲,就是度一切眾生,求生西方世界。我求生西方世界為什麼?就是為成就自己的斷煩惱、學法門。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我們見思煩惱容易斷,塵沙、無明也容易斷,無量無邊的法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很短的時期自自然然都學成。因為在那個地方你有神通,你有道力,你可以分身去十方諸佛國土去參學,同時可以聞諸佛說一切法,所以成就圓滿智慧就快了。這些都是為了普度眾生,這是重複上面發心。
『復當專念極樂世界』,專念極樂世界就是想,受持阿彌陀佛的名號,常常想經裡面的境界,就想西方世界,想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譬如想彌陀四十八願裡面,想西方世界沒有惡道,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隨念往十方諸佛國土聞法、度眾生,決定不退轉,決定不墮惡道,想這些種種的依正莊嚴。我們所想的一定要跟經裡面一樣,想經上所說的,經裡面沒有說的不要想。所以修行這個法門,要記住,我們依法不依人。什麼叫依法?就是與經上所講的相應,經怎麼說我們就怎麼想,經上沒有的我們就不想,不要去打妄想,經上沒有的你去想那叫做妄想。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只求如法,如法就是把經里所說的統統做到,這就行了,這叫如法。因為求神通、求感應,往往會著魔;我不求神通,不求感應,我完全如法,魔再多,魔力量再大,他對我無可奈何,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
『積集善根,應持迴向』,這就修善。善根簡單的說就是無貪、無瞋、無痴,我們修這三善根。大乘菩薩善根是精進,所以我們能夠不貪、不瞋、不愚痴、精進不懈,這就是積集善根。我們將一切無論是大善、小善,我們所修學的統統迴向西方凈土,莊嚴彌陀國土。就是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我們帶什麼禮物去?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貢獻?就是以這個善根作為禮物,以這個善根去奉獻,奉獻給阿彌陀佛,奉獻給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這就是「應持迴向」的意思。『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這是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不退轉」就是圓證三不退,「無上菩提」就是圓教究竟的果位,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佛道無上誓願成」。再看底下這一段,中輩的。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這是講他比前面那個要差一等,前面那個心真正出家了,這個不行,他心裏面有牽掛。縱然是個出家人,出家人如果心裡有牽掛,也是屬於這一等人。因為你身出家了,心還沒有出家,你還牽掛著道場,還牽掛著信徒,還牽掛著世間一些瑣碎事情不能擺脫,依然是這一等人,不能『大修功德』。可是基本的條件必須要具備,那就是: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個不能夠缺的,上輩往生有這一條,中輩還是有這一條,可見得這個非常的重要。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就是在事相上做得多,這個也如法,都是隨事發心修行的。修諸功德,底下舉這幾個例子,『奉持齋戒』,這一句要曉得它裡頭甚深立意,不能只是講究形式,只講求形式是沒有用處的。拿這個法門來講,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的,幫助我們得清凈心的。如果形式上的齋戒再嚴,清凈心得不到,一心不亂得不到、定得不到,這個齋戒是世間有漏的善法,不能往生。所以諸位要特別注意這一句,不能望文生義,死在字裡行間。將來照這樣做了不能往生,你必然會謗佛、謗法、謗僧,佛說的我都照做了,結果我還去不了,可見得佛講的都是假話。你造這個罪業,那就變成無間地獄去了,謗佛。佛說的沒錯,你自己把意思會錯了。齋是齋心,戒跟福不一樣,福不能得定,戒能得定。譬如說五戒跟十善不一樣,十善雖然是十條,但是它是福,它是人天有漏福報;五戒雖然少,戒能得定,能證果。這不相同的,我們要得把它辨別清楚。
譬如說五戒裡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十善裡面也有,但是善的力量跟戒的力量不一樣,為什麼?目的不相同。修十善,目的只是生天,果報只希望人天兩道;持戒的目的是希望得定,得定的目的是希望開慧,開慧是希望破無明,了生死出三界,它目的不相同。所以,戒跟善不一樣,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戒是幫助得定,齋是幫助我們心清凈。什麼叫齋?齋,過中不食叫齋,不是過午。午時,我們中國的時間,早晨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這都是午時,所以有人說持午,過午不食這是錯了,那已經破了齋。齋是過中不食,就是日中,日中每天時間不一樣,真正要嚴格來持齋的話,必須去找一本天文日曆,查查看,譬如今天,天文日曆上有記載,幾點幾分幾秒是日中,它連秒都算上的。在古時候沒有天文日曆,所以用日晷量太陽,量日中。可是諸位想到,如果碰到陰天怎麼辦?這時辰就拿不準了。陰天下雨就沒法子了,就不曉得什麼時候是日中,現在有天文日曆就方便多了。
這都是從事相上建立的,從事相上,要懂得它真正的意義,它是齋心,它是戒除我們的習氣,使我們身心潔凈,目的在此地,這是要守的。所以,從事相上去做,要做到實際,從外表影響到我們心理,這是齋戒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僅僅在事相上,心理上一點都沒有影響到,這個齋戒是虛有其名,虛有其表,沒用處的。真正齋戒的人,他二六時中如在定中,他心裡沒有妄念,沒有執著,如果心裏面還有許多分別執著妄想,這個齋戒只有形式,並無功德。
『起立塔像』,這我們隨分隨力去做。塔是佛塔,佛塔有兩種,一種是供佛舍利的,這是舍利塔;一種是供佛經像的,藏經的塔,像是佛像,塑造佛像,或者繪畫佛像都可以。我們要處處建立,這個兩句話,要把意思引申一下,就是建立道場。因為建立個道場,這個地方就有佛法,這個地方眾生就福了。我們在近代,非常明顯的能夠看得出來,哪個地方有佛法,佛法興,那個地方人就有福報。所以,人有沒有福報,從兩個地方去看,佛法那是大福報;第二就是那個地方的人非常的善良,風俗淳厚,這個地方人有福報。有福報的地方可以住,沒有福報的地方我們得要離開,諸位從這個地方看,多少能看得出一個大概。
『飯食沙門』,這就是供養出家人。出家人的供養佛在經上講四事供養,這個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飲食是天天需要的,衣服給他做了一件他可以穿好多年,卧具、醫藥,就是這四種供養。所以,飯食是四事供養之一,說到這個,這四樁事情就統統都有了,不要那麼羅嗦,你要懂得這個意義。你不供養出家人,這個出家人在此地他就住不下去,因為他還是個肉身,他需要活下去,他自己又不從事生產,如果這個地方一方佛弟子不能供養,他在此地就不能住。所以,我們要想把他留住,請他在這個地方弘法利生,必須要對他的生活要加以照顧。
『懸繒然燈』,繒就是幡、幢一類的。幡幢是什麼作用,你要曉得,我們今天是不是也要去做個幡、做個幢,掛在外面?掛那個是形式,它的用意是宣傳佛教。譬如古時候,這個寺廟裡面今天法師升座講經,希望外面人來聽經,怎麼通知他?在從前,既沒有廣播,又沒有通訊,也沒有報紙,也沒有廣告,甚至於也沒有郵差,你怎麼去通知別人,說我們今天這個地方道場講經。那個通知很簡單,從前寺廟前面都有旗杆,那個旗杆不是掛國旗的,就是掛幢幡的。幢是圓形的,就有一點像現在飛機場那個風筒一樣,圓形的,裡面是空的,把它升上去,風吹起來隨風飄蕩。如果很遠我們一看升的是幢,是圓形的,就曉得今天這個地方有講經的。遠遠一看就知道了,這兒今天有法師講經,喜歡聽經的人他就來了。所以它屬於宣傳的。如果懸幡,幡是扁的,懸幡多半是做法會,今天這個地方有法會。現在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了,懸繒這是什麼意思?我們做一點宣傳工作,我們這個道場有法會,或者有講經,我們在報紙上登個消息,或者發個通知,就這個意思。時代變了,我們今天再懸幢、懸幡,處處都是高樓,人家看也看不見,意義失掉了。所以要懂得這個意義,我們現在登報紙,或者用廣播廣播這個消息,我們這個活動的消息,就是這個意思。
然燈,在從前的燈是用油燈,有酥油燈,有香油燈,用這些油燈。現在我們不必點這些油燈,我們現在用電燈。其實,油燈有表法的作用,表什麼?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那個油愈燒愈點愈少。電燈看不出來,看不出它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不過電燈泡也是有壽命的,不像油燈那麼顯著。你看到它少,看到那個油一點一點少掉了,點上不久又要添油了,那個感觸非常明顯。蠟燭也是非常之好,都是有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就是捨己為人。同時它也象徵光明,所謂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所以,一定要懂得佛前面這些供養具的真實的意思。
『散華』,散華是什麼意思?華代表因,代表修因,因為開花之後就結果。散花的意思你明白了,種因,不是叫我們拿一籃子花到處去散,那你就弄錯了。處處去種因,勸人念佛,勸人學佛,或者是將佛像、佛經、佛號普遍宣揚去介紹給別人,這就是散花的意義。佛前面供花,花就代表這個意思,代表修因,花表六度萬行。所以,佛前供花是提醒我們自己修因證果。供果此地沒有說,也是這個意思。佛菩薩像前供果,果代表菩提涅盤,見到果我們就要想到我們要修行證果。在本經,我們的果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果報。
『燒香』,香代表信,信香,香又表戒定,佛贊裡面有「戒定真香」。所以,香是表法的。燃香,我們聞到香就想到信心,我們要信佛,我們要修戒,我們要修定。燈表慧,所以我們佛前面供有燈、有香,表戒定慧。如果不知道這些意思,換句話說,你那個香、燈都是白供了,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以此迴向,願生彼國』,我們拿這些供養具,供養具裡面所表的意義清楚、明白,身體力行,這才能迴向。不是說我只照這樣做,佛說的這些,你看飯食沙門,出家人我天天我都送東西給他吃,我也掛了幡,我也然燈,我也供花,也燒了香,結果還是不能去。那就是只知道這些形式,不曉得怎麼個做法。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其國。】
這一段是講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現象,這個人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身來了。前面上輩往生的,臨終時候是「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那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來的,這比前面要差一等,阿彌陀佛的化身來的。雖然是化身,他的光明、相好跟真佛沒有兩樣,跟前面上輩所見的沒有兩樣,化佛。也是『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佛來接引你,『攝受導引』。同樣,化佛也放光,你見到佛光一樣是消業障,增福慧,這必然的道理。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他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的人要差一些,這個裡頭就有因有果,因為在因地修行比上輩的差一等,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當然也不一樣。這個所謂是有三輩九品的來由。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這就連前面這些他都做不到,他為什麼做不到?這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不是他做不到,他不知道怎麼做法,沒有聽說過,不懂,這就是沒有這個因緣,不曉得。譬如講就像前面所說的「起立塔像」,他供個塔、供個像,他只曉得這個事,他不曉得意義。「飯食沙門」,他不曉得如何來供養出家人,如理如法的供養他不知道,這個都是錯誤了。「懸繒」,他也是掛幡、掛個幢,他不懂得意義。反而像前面中輩裡面所說的,他這個事相上他都沒有,但是他都做了,為佛教宣傳,極力鼓吹宣揚凈土,那就是懸繒。然燈,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能力,天天在幫助別人,勸別人修學凈土法門,這就是然燈散華。他雖沒有形式上做,可是這裡面所講的義趣他統統都做到,這個人是中品,形式上沒有,是中品;另外一個,形式上統統都有,不懂意義,關著門自己在家裡面修,這就變成下品,下輩往生。這一點大家一定要知道。所以說不能『作諸功德』,功德不是形式,功德是實質,不是形式。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它三輩都要『發無上菩提之心』,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不發菩提心不行;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最要緊的一個條件,就是要發菩提心。隨事發心,就一定要跟四弘誓願相應。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我們看到有許許多多不認識字的一些老太婆們念佛往生,她符合這一條。她經義什麼都不懂,她誠誠懇懇,在家裡念佛、拜佛,她也能預知時至,也有往生很好的瑞相,多半我們一看,她與這條相應。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這個境界跟前面就差多了,上品佛來接引,中品化佛接引,下品是夢佛接引。他也能往生,臨命終時他也見到佛來接引他。所以,往生品位的高下,要看他見的佛像,要看他見到來接他的人多少。如果說三聖跟諸上善人統統都來接引,這個人必定是上輩往生;見化佛來,諸上善人人數不太多,這是中輩的。下輩的,只是夢佛、夢菩薩來接引,沒有見到有大眾,這是下輩的。
【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我們讀這一章經文,就覺得善導大師講的話很有道理,沒錯,的確是遇緣不同。這一章詳細的說明就在《觀無量壽經》裡頭,說得詳細,可以說這一章是《觀無量壽經》的大綱、概說。再看底下一段: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凈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一段是給誰說?是給那些雜修的人說的,不是專修的人。或者他是學禪,或者是學密,或者是學教,平時修學其他的宗派,其他的法門,他修那些法門如果迴向也能往生。你看看這些經文,雜修不如專修,比專修差得遠了。所以,一開端講『若有眾生住大乘者』,就是修學一般的大乘佛法,它的條件是『以清凈心,向無量壽』,這就是我們講迴向,修學一切大乘法可以,你一定要迴向。清凈是什麼?你還是相信西方凈土,你相信,如果你對西方凈土不太相信,那就沒有法子;或者亦信,信心不堅,信的力量不強,那也不行,也不能生。像我這次在新加坡,演培法師他是修彌勒凈土的,西方凈土信不信?他也相信,但是他沒有意思求生西方,那西方極樂世界他就不能去了。他真修得好,修成功,他將來往生彌勒凈土,就是兜率內院。所以,他一定要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
『乃至十念』,這個十念,臨終十念都可以。或者在早晚課誦裡面他有十念也行,像這種帶修,修學其他法門帶修凈土的,可以說在我們中國許許多多宗派裡面我們都見到。譬如大家看到禪宗早晚課誦裡面,晚課都念《彌陀經》都念佛,這就是帶修,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他真正相信,真正希望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雖然修別的法門,念其他的經典,他能夠迴向。這是『聞甚深法』,這個聞甚深法就是指這部經,《無量壽經》跟小本《彌陀經》都是甚深法。因為這個經前面我們讀到,十方諸佛都說,這是難信之法,完全是諸佛的境界。蕅益大師說,非九界凡夫所能知的,唯佛與佛才能究竟,這個法門所以說是甚深法。他聽了《彌陀經》,或者聽了《無量壽經》,他就能相信,他就能懂。
『乃至獲得一念凈心』,這是講他時間短,他在臨命終之前,他回心轉意要求生凈土,行,他把他一生修學大乘的功德在這個時候迴向,他能生。『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都是講時間短,在臨命終時。『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你看比照一下,他跟下輩往生境界差不多。這樣的人如果是專修的話,必然是在中上品,不會在下品。這兩者一比較,我們就明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一切大乘法門,不如專修彌陀法門。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是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要成「無上菩提」,那就有早晚不同,譬如上輩,他成無上菩提一定早,中輩時間就要長一點,下輩時間就更長。可是得不退轉,那是一往生都得到。這一段經文非常的重要。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章: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這個我們也要特別注意,因為我們不修因,哪裡能得到這個果報?所以對這個因我們要記住,要認真去做。
【複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正因裡頭第一個就給我們說了這麼多。第一個是『受持』,受是接受,接受佛在本經裡面一切的教誨,我們要接受;持是什麼?持是要把它做到。現在人有很多誤會了,認為受持就是念經。我受持《無量壽經》,怎麼受持法?我一天念一遍,就受持了。其實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沒有一句做到的,只是每天在佛菩薩面前念一遍,這叫受持,那就錯了;實在講他沒有受,他也沒有持,這兩個字統統沒有。受是真正明白接受了,接受統統把它做到,這叫受持。
『讀誦』,天天要念,這也就是《觀經》三福裡面的「讀誦大乘」。這個經是大乘經,我們一生讀誦這個就行了,正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沒有不通達的,經講的是一個理,一個道理。讀誦,我們前面都曾經說過,它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要這樣讀誦才有功德,才有利益。這樣讀誦,讀一部經就是讀一切經,因為任何一部經,你讀誦的目的都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這個地方決定不能誤會。讀經的時候你不會胡思亂想,這就是小乘戒,諸惡莫作。讀經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哪裡會作惡?不但不會作惡,起個惡念都不會,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這是善中之善,那就是眾善奉行。尤其是這部經,跟《華嚴》一樣,稱性而說的,字字句句就是如來的真如本性。所以你讀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就是大乘戒,就是菩薩戒,你一切戒學統統具足。讀誦的時候專心,專心就是定,就是修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中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妄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修慧。所以我們念這部經的時候,是戒定慧三學齊修,同時修,這一點很重要。這是第二。
第三『書寫』,書寫就是流通。雖然經在近代印刷術發達,我們可以不必書寫,可以印經流通,印經就等於書寫。因為這樣子使佛法能夠相續不斷,流通十方三世,普度一切眾生,所以書寫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是印經。在過去,只有用這個方法來傳播,但是在現在,除了這個方法之外,還有更多,都是這個意思的引申。譬如像我們現在做錄音帶,我們錄音、我們讀誦,把讀誦的做成錄音帶,那也等於跟書寫一樣,我們流通,幫助別人理解這部經典。譬如說有人得到這個經,他不能念,經裡面有很多難字,或者句讀,他沒有辦法念得出來。我們把它念成一個錄音帶,尤其在美國這個社會,大家工作非常繁忙,他根本沒有機會去讀經,我們送他一個帶子,《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經書,《無量壽經》有錄音帶,他在上下班開車的時候,他可以聽經。喜歡念佛的,我們供給他念佛的音帶,喜歡聽經的,我們供給他聽經的音帶,就是讀經的音帶,他開車上班,就把這部經念完了。跟著錄音帶念,他念熟了,以後再看這個經他就覺得這個經我好熟,他也就喜歡去看,喜歡去讀誦了,我們用這種方法幫助一切人。
『供養』,這也非常之重要,供養的意義在哪裡?是保存,我們自己雖然不讀它,我們保存它,恭恭敬敬保存它,流傳給後世,或者贈送給需要的人。不能說這個經我不要它,我不念它,我就不要了,不可以。一切大乘經典,我不念的還有別人需要,所以我們也要珍惜、供養,到有這個機緣給別人,或者有機緣的時候我們將它翻印,普遍的流通,我們自己不學,有很多人需要學。所以,我們對法寶要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晝夜相續是講我們這個心,受持的心,讀誦的心,書寫的心,供養的心,我們常常存這個心,念念不忘流通大法。
【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一句著重在持戒,戒律要精、要嚴。大小乘持戒有不相同的地方,小乘人的戒是論事不論心,他在事上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小乘戒,初學的;大乘戒論心不論事。所以,往往我們看到大乘菩薩很隨便,但是人家心地清凈。這裡頭有個顯著的例子,戒律裡頭律宗,律宗第一代的祖師是唐朝時候終南山的道宣律師。這個人非常了不起,戒律精嚴,感動到天人供養。戒律精嚴的人當然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送飯給他是天人來供養他,這在傳記裡面都記載的很清楚。他是專精戒律,傳記裡面所說的,他一生當中聽《四分律藏》聽二十多遍,《四分律藏》是相當大的一部書,我們這個木刻版本一共是二十本,你就曉得講一遍是多麼不容易。他勤學,哪個地方有講《四分戒律》,他都到哪裡去學,去聽,他聽過二十多遍,嚴持戒律。
有一次窺基大師經過終南山,順便去拜訪他,窺基大師是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他們兩個人好像都是開山祖師,一個是律宗的開山祖師,一個是唯識宗的開山祖師。但是窺基大師就很隨便,好像不太重視戒律,古時有傳說三車法師,這是他不重視戒律的。其實他是再來人,他是玄奘大師到印度去取經的時候,在西域路上遇到一個修行人,年歲很大了,他在那裡入定。入定時間一定很久很久了,為什麼?身上衣服、頭上統統都是塵土,很厚的塵土。所以,他是很深的定,看那個樣子總是有幾個月,或者一、兩年,都不出定的樣子,枯坐在那個地方。玄奘大師在他耳朵面前敲引磬,叫他出定,出定之後就跟他講,他說我到西天去取經,你現在趕快到大唐國去投胎,我回來之後我要找你,你做我的徒弟,要弘法利生。他就接受了,入定的時候就圓寂了,圓寂就去投胎,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他剛好的是十九歲、二十歲,就是窺基大師。所以這是再來人,在中國建立法相唯識宗,那都是了不起大菩薩,傳說他是初地菩薩。
他去看道宣律師,道宣律師就很不痛快,因為什麼?學問沒話說,他的確是有學問,有智慧,但是不持戒,輕慢他了,有點瞧不起的味道。他那天大概也在那山上住的時間也長了一點,把吃飯的時間耽誤掉,大概是窺基大師不持午,隨便什麼時候吃飯都可以,道宣律師一定是過中不食的,大概就把吃飯時間給耽誤掉了。那一天天人也沒送供養來,沒供養,換句話說,他也餓了一天,持戒的人就是如此,這一天時間過了,過了決定不能吃。所以他就是一天沒吃飯,到第二天窺基大師也走了,下山走了。天人中午來送飯,他就責備他,昨天你為什麼沒來送飯?昨天來送飯,也可以炫耀一下,你看我天人供養,給窺基法師看一看。哪裡曉得他昨天沒來,沒來也餓了一天。這個天人就告訴他,他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的護法神護持這個山,他說我進不來,不是不送飯來,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這個話滿身都流汗,非常的慚愧,以後對窺基大師就非常尊重,不曉得是這個原因。
所以,這『持諸禁戒』我們要了解,了解小乘戒與大乘戒的不相同處。我們初學,實在講小乘戒容易持,大乘戒不容易持。譬如說結罪,小乘戒殺生,必須要把那個眾生的命斷掉,才叫殺生,才結罪;如果沒有把那個眾生命斷掉,不能叫殺生,他沒有破戒,不犯罪。跟我們世間法律一樣,就事論事,你心裡想殺他,但是你沒有殺害他,這不犯罪,小乘戒不犯罪,沒有破戒。可是大乘戒就不一樣,大乘戒講不殺生,你動個念頭要殺他,破戒了。有沒有殺害他?一毛也沒損害他,但是你已經破戒了,你已經結罪了,你已經犯了殺生的罪業。所以,大乘戒結罪是在起心動念,小乘戒結罪是就事論事,你心裡不管怎麼想那不要緊。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容易持,大乘戒比小乘戒殊勝的道理也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要知道,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我們這個「不犯」,不僅事上不犯,最重要的是心裡沒有這個念頭,心地清凈,這個叫真正的不犯。
【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這些統統都是我們修凈土重要的條件,所以這一章非常要緊,句句話我們都要記住,我們努力去做。『饒益』也是利益,『有情』就是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要幫助他,要使他得利益。利益還不算,要饒益,饒益是最豐饒的利益,諸位想想最豐饒的利益是什麼?無過於勸他念佛求生凈土,這個利益是最豐饒的,這個利益是教他一得永得。他永遠脫離輪迴,了生死出三界,圓證三不退,一生成就無上菩提,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了,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圓滿,我們要拿這種利益來幫助一切眾生。『所作善根』,我們自己所修的再小一點善根,我們都迴向給眾生,期望什麼?期望這個眾生信解這個法門,希望這個眾生歡喜修學這個法門,念念都要有這個願,念念都要有這種行持。『令得安樂』,教他能夠得到真實的安樂。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
這是我們自己要常常不斷的去修,前面那些都是屬於福德的因緣,這是修慧,要常常念佛,要常常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個人他具足這些條件,他命終的時候跟佛的色相一樣,當然是前面所講的,佛來接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聞法、修行、不退轉、證果。前面講修因,這是講的果報。這一章,這章文很長,這是第一段,第一段是總說,都說的是綱領,向下就說的稍詳細一點了,一條一條來給我們介紹。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探秘全球十大禁地,俄羅斯堪察加+中國羅布泊+美國死亡谷等等
※1945年,一個美國人跑到上海拍的片子
※美國房產稅的前世今生
※赴美生子「被賴賬」?說說美國的醫療賬單
※第一次辦理美國簽證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