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北京茶莊匾額探微

古都北京,處處蘊涵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單是店鋪的匾額,就足以顯現它的歷史價值。在北京眾多的店鋪匾額中,茶莊的匾額多由名家題寫,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北京書壇的風格。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個寫照,由此也看出茶在老北京人生活中的重要性。舊時在北京從事茶莊生意的人以安徽、福建人居多,有方家、吳家、孟家等六大家茶莊之說。當時茶莊之間的商業競爭非常激烈,茶莊的主人也附庸風雅,不僅求文人學士為其店鋪命名,而且講究懸掛由名人書寫的匾額,其實這是招攬生意的一種方法。一個字型大小的匾額上的書法是否有特色,有獨到之處,是其能否讓顧客認知的一個重要方面。

匾額在店鋪中使用的歷史悠久,據記載北宋時期匾額就已經開始用於店鋪酒肆。民國時期北京茶莊的匾額,雖經歷百年滄桑,但還是保留下來一些,這對於研究民國時期北京茶莊的歷史,以及當時書法風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店鋪門楣上那古樸、精美,風格迥異的匾額既是買賣字型大小的代筆,又是一幅書法作品。這些匾額字體或古樸端莊、或清新俊逸,展示著老北京深厚的商業文化。

隨著歷史的變遷以及社會的變革,很多老字號茶莊已經成為歷史,其店鋪、匾額早已蕩然無存。但是,還有些歷史悠久、口碑甚佳的老茶莊的匾額得以保存下來,且茶莊生意日益興隆。也有些茶莊雖然字型大小依舊在,其老匾額卻只聞其聲,不見其蹤,這也給後人留下了眾多遺憾。本文試圖從老北京茶莊的一絲一縷信息,去探尋這些匾額及其題寫者的歷史。

無匾不恕的「張一元」

張一元茶莊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創始人是安徽人張文卿,茶莊坐落在前門外大柵欄商業街上,數十年來門庭若市,多年以來許多老北京人還保留著買茶葉必到張一元的傳統。

大柵欄舊影

關於「張一元」字型大小的來歷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茶莊老闆姓張,剛到北京時正趕上發售「黃河彩票」,花了一元錢買了張彩票,結果中了大獎,開辦了這家茶莊,遂取名「張一元」。「黃河彩票」發行時期是在1933年,當時黃河中下游發生大水,造成數十萬人無家可歸。為籌集資金救濟黃河災民,當時的河北省政府責成天津全市各銀號分期發售「黃河水災救濟獎券」。每張彩票售國幣1元,在北平的中山公園內當眾開獎。而張一元茶莊在清末就已經開張了,所以說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

第二種說法是「張一元」茶莊因當時售賣一元錢一包的小包茶而得名,從當時茶行的經營情況看也不符合,由此可見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第三種說法,也是真實的情況。茶莊的創始人為張昌翼(1869—1931),字文卿。安徽省歙縣定潭村人,出生在北京,七八歲時進了南城同仁堂辦的義學念書,十幾歲在崇文門外瓷器口榮泰行茶莊學徒。由於他聰明好學,十多年後開始自立門戶,在花市擺茶葉攤。1900年在花市開辦了第一家茶莊,取名「張玉元」,「玉」在古漢語里又通「茗」,有「好茶」的意思,「元」是第一的意思。

1906年張昌翼在前門大柵欄觀音寺街開設了第二家店,取名「張一元」,比「張玉元」更好記、更有寓意。「張一元」取「一」和「元」兩個第一的意思,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意,寓意企業能像字型大小一樣在同行業中爭第一。1908年在前門大柵欄街開設了第三家店,同樣取名「張一元」,為區別前一個店,該店亦稱「張一元文記」。

張一元文記茶葉盒

張一元文記茶葉盒

1925年張家在福建開辦了自己的茶場,僱傭當地工人按時收購新摘的茶葉,依照京城及北方人的口味,就地進行窨制、拼配,形成具有特色的小葉花茶,以「湯清味濃、入口芳香、回味悠長」的特點在京城茶莊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紀30至40年代的北京,張一元茶莊是第一個用高音喇叭播放歌曲、戲劇等來招徠顧客的茶莊。據說,當時張一元茶莊播放彭素海演唱的西河大鼓《三下南唐》。當年的京劇名家裘盛戎、馬連良、李長春、李萬春、譚富英等都是張一元的老主顧兒。1937年之後的抗戰讓張一元的三家店鋪都歸到大柵欄。1947年冬,大柵欄張一元文記發生了火災傷了元氣,直到1952年才重新開張。同年,張家關了觀音寺的張一元,與大柵欄的文記合併,統稱張一元茶莊。解放後的1956年張一元茶莊公私合營。同時,張玉元的字型大小則取消,不再使用。

公私合營後的張一元歸為國有,在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時期,各個茶莊賣的茶葉都一模一樣,張一元自此失去了往日的特色。「文革」爆發後,茶莊先後改稱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閩春茶店。

1982年恢復「張一元」字型大小。1991年張一元商標正式註冊,1992年成立了「北京市張一元茶葉公司」。1993年張一元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1994年在福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生產基地——閩東張一元茶葉有限公司。現在的張一元在保留了大柵欄店的同時,恢復了觀音寺原張一元茶莊的店面。

馮恕像

「張一元」的匾額原為清末進士馮恕所題。馮恕(1867—1948),字公度,號華農。原籍浙江,寄居大興。原為徐世昌的幕僚,因購得一塊乾隆的御匾「自得園」,故齋號為「自得園主人」。

馮恕為光緒進士出身。曾任大清海軍部軍樞司司長、海軍協都統。1920年,購得西城今羊肉衚衕75號和73號原陸潤庠宅寓,在此定居,直至1948年去世。馮氏好收藏,所藏文物甚多,編有《馮氏金文研譜》,又主持刻成私家刻石《蘊真堂石刻》。

馮恕題張一元匾額

關於馮恕題匾張一元,戶力平先生在《馮恕題匾張一元》是這樣記載的:「據傳馮恕他有兩大嗜好:品茶和題字。其書法功力頗深,尤善顏體,且待人和善,幾乎是有求必應,所以當時北平的商號匾額多出其手書,故有『無匾不恕』之說。當年為了擴大聲譽,張一元茶莊內設置了一間茶室,用以接待名流雅客,也就是以茶會友,京城不少的文人雅士都光顧過,馮恕便是其中一位。馮恕閑暇之時,頗好品茶鑒水,所以成了張一元的常客,並與掌柜成了好友。當掌柜請他題寫匾額時,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第二天就題寫了張一元茶莊和張一元兩塊匾額,落款為其字『公度』。」

「文革」期間馮恕所題匾額不知去向,直至1995年,在首都博物館內偶然被發現。琉璃廠的「戴月軒」筆店也存在類似的情況,由郭沫若題寫的匾額在「文革」時也找不到了,2015年在國家博物館的庫房內被發現。

馮恕所題「張一元」匾紅底金字,結構方正茂密,筆力渾厚、蒼勁飽滿、厚重沉靜,略帶有行書的一些筆意,陽剛之中略顯陰柔之美,落款為「公度」兩字,沒有題匾的紀年,因此具體題匾時間無從考起。

董石良題張一元匾額

1982年恢復老字號後,因張一元老匾未能找到,故請當時的書法家董石良為張一元重新題匾,其字為行書,洒脫而飄逸,富有張力,頗具特色。

馮公度一生喜書法、詩詞和金石鐘鼎收藏。他的書法取法顏真卿、柳公權,其楷書清剛雄健,結字平穩,疏密有致,圓融流暢。善寫榜書,風格磅礴大氣,雄勁有力,當時北京市民曾有「有匾皆有恕,無腔不學程」的口頭禪。時北京商號匾額多出其書,北京同和居飯莊、中華大藥房、仁德茶莊等匾額均為其代表之作。此外,馮公度更有大量楹聯和中堂等書法作品傳世。

馮恕還是一名實業家,入民國後,參與創辦京師華商電燈股份有限公司,並出任華商電燈公司的總經理。袁世凱時代所設立的鞏縣兵工廠,也是他所謀劃。1912年華商在司法部街開辦電氣學校,馮恕為校董。

獨樹一幟的「永安茶莊」

永安茶莊亦系京城著名老字號茶莊,它的聞名有兩個因素,一是它的字型大小匾額為當時的監察院長、著名書法家于右任先生所書,二因其出售自製的「拼茶」馥郁芳香,別具一格。當時多有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借購茶之機欣賞於先生的墨寶。

永安茶莊茶葉筒

與其他老北京的茶莊相比,永安茶莊成立較晚,且創始人有待考證。關於永安茶莊的創立有幾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1935年由資深茶葉行家創辦於北京前門外西珠市口大街東頭路南。

另一說法是,原位於北京前門外珠市口西大街東頭路南,由安徽茶商王永安創辦於民國二十年(1931)。

還有一種說法,永安茶莊是天津永安茶莊的分店。

民國期間,天津永安茶莊是享譽津門的五大老字號茶莊之一。天津永安茶莊始建於1924年,店址在河北大街西側與石橋衚衕交口,門市為兩間樓房。

關於天津永安茶莊有這樣的記載:創始人耿日初(1891—1949)名吉迪,直隸(今河北)武清(今屬天津市)人。1921年,河北大街「昊隆泰」經理方鶴年因經營不善,致使茶莊瀕於倒閉。經中間人王子鶴介紹,請耿合夥經營,遂商議將原鋪底貨物作為3000元股本,方鶴年、方明清、吳吉人各佔1000元,再由耿加入1000元,共計4000元。議妥後,當即修理門面,並改名「永安茶莊」開張營業。由於修理門面時用去大部資金,以至開張後沒有流動資金,耿靠著自己的信用向西頭局店、茶莊賒欠貨物,經門市部銷貨後歸還欠款。「永安」在經營中得到了通泰茶莊、廣裕茶莊的大力支持,業務做得很活躍,從此在河北大街一帶稍有名聲。1930年永安擴大業務,在南市東興市場開設第一支店,第二年又在西南角增設第二支店,1940年因華北各地交通不便,耿在北京珠市口開設了北京分店。

筆者認為第三種說法還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永安茶莊雖然不像其他茶莊在南方投資自己的茶場,但也派專人去產地採購。收購加工過的「茶胚」後運到北京再進行「窨制」。老北京人都喜歡茉莉花茶,所以永安茶莊銷量最大的產品是茉莉花茶,高、中、低不同檔次的茶葉都有,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20世紀50年代之前,永安茶莊門市出售茶葉的包裝,除鐵筒裝之外,都用印有『永安茶莊』字樣的白紙,將茶葉包成包,印有門市地址、電話等信息,非常便於顧客記憶和購買」。

永安茶莊的鼎盛期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解放後茶莊經歷了公私合營、「文化大革命」。「文革」期間,永安茶莊更名為「青春茶莊」。1987年,永安茶莊在前門西珠市口大街原址翻修,恢復老字號營業。2000年,永安茶莊遷址於珠市口西大街27 號,2003年成立永安茶葉公司。2008 年4月,永安茶莊遷址到煤市街1號,重張開業。現如今永安茶莊按照傳統方式自采、自製、自熏、自拼。保持了茶葉的條索緊結,色重味長,馥郁芳香的特點。

于右任像

為永安茶莊題匾的于右任先生,原名伯循(1879—1964),字誘人,因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曾用名劉學裕、原春雨;「右任」本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開始向報社投稿用的筆名,後成為他最常用的名字。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1922年創辦上海大學,1932年秋籌備建立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1928年擔任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于右任曾為交通次長。起草了《總理遺囑》,此後長期擔任監察院長職務。1949年,于右任遷居台灣,1964年逝世並安葬於台北。

于右任作為書法家的名聲,早已超過了他作為政治家的名聲,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有「北於南鄭」之稱。他的書法藝術,一般認為可分為兩個時期:一是以魏碑為基礎,寫出具有強烈個性的行楷書時期;二是創立標準草書的時期。1927年前後,於先生開始研究草書。1932年,他發起成立草書社。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整理、研究與推廣草書。主持編成的《標準草書》,總結了草書規律,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著有《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

于右任題永安茶莊匾額

于右任為永安茶莊題寫的匾額是其京城僅存的匾額墨跡,獨樹一幟,具有與其他茶莊迥然不同的特點。一是于右任很少為買賣字型大小題匾,二是民國時期的匾額多以楷書,特別是顏楷為主。永安茶莊這種融楷、隸、行、草於一爐的匾額甚為罕見。民國坊間亦有「草書三原于右任,榜書天津華世奎,核桃楷北京潘齡皋」之語。該匾黑底綠字,落款為紅字。遒勁有力,用筆洒脫自然,中鋒用筆氣內蓄,墨酣力足,圓筆為主,卻不圓滑。筆勢練達,筋骨內隱,既有北碑筆意,又有顏楷的姿態,參差俯仰、映帶呼應。結字寬博有力,章法安詳,落落大方。給人以飽滿渾厚的感覺。體現出於右任書法的深厚的功力。現在茶莊內懸掛的匾為複製的新匾,原匾因為過大,無法懸掛,保存在公司內。

無處可尋的「森泰茶莊」

森泰茶莊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一家茶莊,始創於清咸豐年間,創業者是安徽歙縣杞梓里村人王森泰,字復齋。原店鋪位於前門大街118號。

王森泰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以種植茶葉為生的茶農。王森泰自小就幫助父親採摘茶葉。年少時到北京一家老鄉開的茶莊里學徒。清咸豐年間,王森泰把前門外珠市口以南路東的一家雜貨店盤了下來,開辦了屬於自己的茶莊。

森泰茶莊舊影

民國初年,森泰在前門大街珠市口迤北開辦第一個分號「利泰茶莊」,不久又在安定門大街開辦第二分號「和泰茶莊」。此後,相繼在崇文門外小市口開辦第三個分號「廣泰茶莊」,在京西藍錠廠開辦第四個分號「萬泰茶莊」。其聲譽和生意盛極一時。

民國年間的森泰茶莊是木結構二層小樓,雕樑畫棟絢麗秀雅,懸於門前的「森泰茶莊」是清末翰林張海若於1945年抗戰勝利後所書,正堂內懸掛張大千的「猛虎圖」及出自其二哥張善孖之手的春、夏、秋、冬四季彩屏和「孔雀圖」。1938年森泰進行翻修,將古建門臉改成玻璃門窗,門上還架設了孔雀圖形的霓虹燈(其經銷的茶葉系孔雀牌商標)。新中國成立前還曾懸掛張伯英為其所書對聯:「明月招來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此聯取自蘇軾的《次韻記壑源試焙新茶》:「仙人靈草濕行雲,洗盡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從茶莊內懸掛的這些名人字畫不難體會到當時茶莊的品味。

1937年抗戰爆發,八年抗戰使得森泰的生意受到極大影響。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南北方恢復了交通,但不久內戰爆發,南方茶葉又時有時無。森泰茶莊的買賣依然不振。1956年森泰茶莊實行了公私合營,森泰自己的特色漸失,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店堂的名畫被洗劫一空,張海若題寫的匾額已經無存了,改名為「春莉茶莊」。1988年恢復老字號時,按照張海若體複製了新的匾額。前些年與啟元茶莊、慶林春茶莊共同組成了北京啟元茶葉公司,2013年又因為城市規劃而被迫拆遷了,至今尚無其重張開業的消息。

森泰茶莊茶葉筒

森泰茶莊距今已有160多年歷史,以經營安徽的「大方」茶葉而聞名京城。「茉莉大方」也叫做「鐵葉大方」,是一種著名的綠茶,由於在初制中要經過「拷扁」的操作,所以又稱為「拷方」。原產於安徽歙縣南鄉,始於清代。茶形扁平,碩壯挺直,色澤綠潤,湯色黃綠明凈,葉底嫩勻柔軟,香味醇厚。以茉莉鮮花窨制的茉莉大方茶,為花茶中的一種特殊茶品,成為了百年老店森泰茶莊的的看家茶。京劇名伶金少山、李多奎等都成為光顧此店的常客。

「森泰茶莊」匾由清末名家張海若題寫。該匾黑匾金字。上款為「乙酉□□」,下款:張海若,蓋兩枚印章。該匾融魏碑和唐楷為一體,端正莊嚴,含蓄渾厚、宏偉壯觀,乃匾額中之上品。

張海若像

張海若(1877—1943),原名國溶、國蓉,號修丞、侑丞,萬善樓主。湖北蒲圻(湖北江陵)人。幼年間隨父寓居安徽蕪湖。光緒三年(1877)生,光緒二十八年(1902),與其兄張國淦同科中舉。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奉旨留學日本。

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海若回國,任漢口商業學堂學監(校長)。宣統元年(1909),湖北省咨議局乙成立,湯化龍任議長,張國溶和夏壽康任副議長。辛亥首義成功,湖北軍政府成立,張任政事部編製局局長。後晉局為部,張任部長。1912年張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政事堂參議、禮制館評議員。1915年任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參事堂參事,後又任國務院參議。「五四」運動後,張海若結束政治生涯,離開政界,開始以書畫、拓片為主的隱居生活。1937年,北平淪陷,侵華日軍曾慕名以重金禮聘其出來做官,其裝死並在報紙上發訃告和死亡照片,以此回擊。

張海若題森泰茶莊匾額

張海若擅魏碑,且得《泰山經石峪金剛經》之神韻,以此碑為其創作風格。他的書法舒展含蓄,用筆兼雜隸篆筆法,起筆多以圓筆筆法,凝重渾厚,清新古雅,氣度超凡。帶有濃郁的隸書風格,在書壇上獨具一格。

張海若還是繼姚茫父(華)之後的穎拓傳人。他看著原物拿筆墨在紙上點染,畫出拓片的效果,作品與原物在似與不似之間,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他在民國時期以穎拓聞名,當時要價一塊大洋穎拓一個字,可見其價格之昂。

1928年後寓居北平,專心書畫和金石研究,後任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張海若生前與陳雲誥、郭則沄、陳師曾、齊白石、溥儒、壽石工、金息侯、張志立、傅曾湘、周肇祥、俞陛雲、溥忻、徐鼐霖等金石書畫名流來往密切。除此匾外琉璃廠「松筠閣」匾也是由其題寫。

被人遺忘的「福德厚」茶莊

福德厚茶莊也是京城老字號之一,只是名氣不如上述幾家大,但匾額卻不遜任何一家茶莊。「福德厚」原為民國期間天津人趙福柱在北京開辦的茶莊,總號在天津,1932年在北平開設了分號。1964年登記的地址是南新華街甲一號。

最初北京的分號在前門外東珠市口內路北,後搬到和平門外南新華街路西。珠市口的店鋪現在已經找不到它的印記了,為人所熟知的是南新華街路西的那家。民國時期,琉璃廠買賣字畫的人經常去東號那裡買茶葉,生意不錯。「文化大革命」期間改名為「新華茶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恢復「福德厚」的字型大小。1987年春,福德厚店面重建後開業,店堂為六開間平頂單層平房,福德厚佔用北面三間,通藝齋古玩鋪佔用南面三間。前帶廊,雕花貼金的掛檐板下有倒掛橫楣。後南新華街擴路,茶莊由琉璃廠遷入宣武區永安路143號。

華世奎像

「福德厚」匾額由清末遺老華世奎題寫。華世奎(1864—1942),字壁臣、璧臣(早年為弼臣),號思闇,晚年別號「北海逸民」。祖籍江蘇無錫。1893年中舉人,1895年選入內閣任中書,1902年任軍機章京,後升為章京領班。1911年任內閣閣丞。清帝退位後,以省親為名棄官隱居天津,以清朝遺老自居,終生不剪辮子,不再入仕,不參與政事,唯以詩文、書法自娛,家中常聚各方名士吟詩談詞。1922年,末代皇帝溥儀曾贈其「望閥高華」匾額。1942年病逝於天津里第,終年78歲。

華世奎是近代天津著名的書法大家。其書法走筆取顏字之骨,氣魄雄偉,骨力開張。華世奎自幼受家庭熏陶,各種書體無一不精。早年學習篆隸,以楷書見長。楷書取法顏真卿、錢南園、蘇東坡,他的榜書名揚京津,渾厚質樸,厚重而不失圓潤。其手書的「天津勸業場」五字巨匾,蒼勁雄偉,可謂其代表作。

華世奎題福德厚匾額

華世奎所書「福德厚」匾黑底金字,匾寬1.6米,高0.7米。每字約0.5米,署款:「華世奎」,下鈴:「臣華世奎,弼宸」,上蓋橢圓形迎手章:「松風水月」。該匾氣勢雄,凝靜端莊,筆力遒勁、舒展,氣韻絕妙,形神俱佳。可稱華世奎書匾的代表之作。目前店內懸掛的匾為民國時期的老匾,後經修復。

「福德厚」民國的老匾額原來有兩塊,除現在茶莊內懸掛的匾額以外,另外一塊早已不知去向。現在店裡懸掛的這塊匾原在「文革」期間被弄到原宣武門副食品商店做了肉案子,後被茶莊的老經理髮現後才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店內還有兩塊從德國進口的大鏡子,現在其中一塊也已失。原本店裡這塊民國的老匾和在南新華街時一樣,掛在茶莊的門楣上,最近幾年才掛在了店內。

福德厚店內德國鏡子

福德厚茶莊作為二十世紀京城知名茶莊,以經營茉莉小葉花茶最為著名。另外一個讓老北京津津樂道的品種是「高沫」,又稱「茶芯」「高碎」,是舊時北京所特有的一種茶葉。

高沫就是將各種高級茶葉的碎沫按照比例調配好的一款茶,是老北京人的最愛,一般是沒什麼銀子的老百姓喝的,相當於現如今的茶包。舊時的北京窮人買不起好茶,但又偏愛喝茶,故茶葉店將此物出售,謂為高級茶葉沫。「高沫」雖說難登大雅之堂,但茶仍然是好茶,只不過失了形,放在茶壺裡沖泡,香味也絲毫不遜色。多年以來,福德厚還一直堅持銷售「高沫」,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喜好的這一口兒,為人們留個念想兒。那時候的老北京,到福德厚買上二兩花茶高沫,就著信遠齋的糕點,乃是人生的一大樂趣。

現在福德厚茶莊經營有老北京茉莉小葉花茶、綠茶、紅茶、烏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正山小種、雲南滇紅等茶葉。其中最具特色的福德厚茉莉小葉花茶選用閩北地區的春茶為原料,經過精心加工熏窨後以條索緊結,香味濃厚、鮮靈清爽。

一匾多題的「正興德」

正興德茶莊舊影

北京正興德茶莊,建於光緒年二十三年(1897),是京城唯一的百年老字號清真茶莊,其前身為天津正興德茶莊總店在北京的分號。當時茶莊建在牛街附近廣安門內大街,以「清真」為特色,採取各種措施保證茶葉絕對純正,深受回族群眾歡迎。

天津正興德茶莊舊影

正興德茶莊始創於清乾隆三年(1738),由天津「八大家」之一的穆家開辦,地址在天津北門外竹竿巷,因穆家系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故稱「清真茶莊」。

正興德的創辦人穆興永(1752—1816),字遠峰,回族,天穆村人。初做米面生意,從事糧運和米面加工。後開設米鋪、茶葉店、洋貨店等。清嘉慶年間,天津僅有幾家徽幫茶店。穆興永看到茶葉市場的良好前景,收兌了一倒閉的茶葉鋪,起名叫正興號茶莊,清咸豐七年(1857)更名為正興德茶莊。創辦之初,門市並不大,在天津就地買賣湖南、湖北素茶和安徽六安大葉茶,另兼賣聞葯(熟稱鼻煙)。經營有了起色後,又派人到茶葉產地河南周口寨(商水)設香茶熏制廠,採買六安茶、大香片運津銷售,銷路很好,頗受歡迎。進而又在福州、杭州、黃山、六安、大方等產茶區建廠多處,採購、加工茶葉,批量銷售。在杭州建有總廠,設分廠十二處,在北京設分店一處,保定兩處,滄縣、泊鎮各一處。還在天津設立機器制罐部一處,倉庫六處。

新中國成立後正興德北京分號從天津正興德總號中分離出來,獨立經營,但仍保持了傳統的經營特色。製成的茉莉花茶湯清色重、殺口耐泡,香味濃醇。2009年「正興德清真茉莉花茶製作技藝」被納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華世奎題正興德匾額

正興德和其他字型大小一樣,非常重視店鋪的匾額。但與其它字型大小不同的是,它請了多位名家為其題匾,這也是其他茶莊望塵莫及的。正興德先後請徐世昌、吳佩孚、華世奎、孟廣慧、王鳳琦題寫匾額。現在天津勸業場附近的正興德茶莊懸掛的的是華世奎題匾,而北京正興德茶莊懸掛的匾則為孟廣慧題寫。

孟廣慧像

孟廣慧(1867—1939),字定生,號白雲山人,君子泉。天津人。生於清同治丁卯年臘月二十八日。祖籍山東鄒縣。書工四體,擅臨摹,於何紹基、鄭板橋、王文治、伊秉綬、陳鴻壽、翁方綱等幾可亂真,時與華世奎、嚴修、趙元禮並稱「天津四大書法家」。在其父、津門飽學之士孟繼尊的訓教下,四歲詠誦詩詞,五歲練習書法,八歲已能揮筆書寫榜書大字。十一歲時,他臨寫的何紹基碑帖惟妙惟肖,幾能亂真。馮驥才稱其為「一代書壇大家,百年依舊雄風」。

孟廣慧題正興德匾額

孟廣慧的書法或楷或隸或行,諸體相參,皆為佳妙、古色獨絕。他學書不願受古人拘束,把真草隸篆綜合一體,被書界譽為「津門臨寫南帖北碑第一好手」。王襄曾評價他說:「憶昔年訪定老於『餑於室』適為人作書,見其几案之上,殷契與漢碑雜陳,知君研求殷墟有素,於彀、賓、畫、書諸史之筆法運用於漢隸之間,宜漢隸之獨步一時,為流輩所傾倒。」孟廣慧自幼還喜好古物,是中國的甲骨收藏家之一,與王襄、王懿榮齊名。

天津耀華學校、正興德記、椿翔汽燈廠、西來香飯店、孚忠鞋店、振興公寓、祥記號百貨店、寶和軒茶樓、天泉石廠、龍文齋刻字店、介福布莊、世界飯店、北辰飯店、祥德齋糕點店,錦記鮮貨棧、凱記銀盾店、潤善堂藥店等匾額均為孟廣慧題寫。

雖然如此,他的家境卻不富裕。據其次子孟昭聯介紹,孟廣慧生前靠賣字養家,但並不是為五斗米折腰的人。正興德茶莊穆姓股東請他書寫「正興德記」四字,已定八百銀元作為潤例。但其弟媳沈氏說穆家與沈家系姻親,請求降低些價錢,聽後他竟分文不取了。

五塊銀元的「吳裕泰」

吳裕泰茶莊始建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初名吳裕泰茶棧,創始人是安徽歙縣昌溪村人吳錫卿。當時吳氏家資殷富,在北京已開設多家茶莊,隨著生意越做越大,茶葉的需求量大增,為集中進儲茶葉,吳裕泰茶棧便應運而生。吳氏茶莊的茶葉均從安徽、浙江、福建等茶葉產地直接進貨,並派專人在福州、蘇州等地窨制茉莉花茶,經水陸運往京城,再拼成各種檔次的茉莉花茶。

光緒年間的吳裕泰茶棧以倉儲、運銷、批售為主,門市零售為輔。清末時期,吳裕泰創始人吳錫卿去世,家產分給了五個兒子,他們組建了一個管理機構「禮智信兄弟公司」,繼續經營吳裕泰茶葉。二十世紀初吳裕泰將茶莊開到了天津,在天津北大關一帶建起了天津裕升茶莊,裕升茶莊主營批發業務,員工二百多人,後來甚至取代了「吳裕泰」在天津銷售的銷售地位,構築了禮智信兄弟公司最主要的利潤來源。

《北京的老字商號》一書中是這樣介紹吳裕泰的:「當年的吳裕泰茶莊佔地二十多畝,門面寬敞,能同時進三輛大車,南北各有二十多間排子房。那時候,吳裕泰從南方進茶,經大運河至通縣,再用大車走東直門到北新橋。隨著時間的推移,吳裕泰的字型大小在京城茶行里名氣越來越大,規模也越來越大。吳家兄弟有六個,以吳裕泰為依託,先後在城裡城外開了八家大小茶莊:崇文門外的『吳鼎新』、廣安門外的『協利』、西單北大街的『吳新昌』、東單的『信大』、清河的『吳德利』、崇文門內的『乾泰聚』和『福盛』。在通縣和天津還有吳家的三個茶莊『乾泰聚』分號『裕生』等。吳裕泰歸老四吳錫清總管,哥兒六個每月的農曆初二到吳裕泰來分錢,行話叫『交月總』或『關家用』。」

當時的吳裕泰茶棧,就以拼配花茶為經營特色,開始是自己窨制,後一律在產地窨。那時北京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是喝花茶,吳裕泰拼配的茶基本上是大眾化的,所以生意一直很興隆,在北京茶行中獨樹一幟。

1955年,京城茶行業里吳裕泰茶棧第一個完成了公私合營,更名為「吳裕泰茶莊」。「文革」時北新橋地名被改為紅日路,吳裕泰也更名為「紅日茶店」,1985年才恢復老字號。2009年,「吳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藝」被納入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馮亦吾題吳裕泰匾額

吳裕泰最早的匾額是吳錫卿用五塊銀圓,請清末秀才祝椿年寫的,稱《吳裕泰茶棧》,相比較而言,這塊匾額的潤格真是不高。「文革」期間該匾被摘了下來當作包茶葉包的案子。恢復老字號的時候吳裕泰請著名書法家馮亦吾老先生題寫了新的吳裕泰茶莊匾額,黑地金字的橫式匾額,沿用至今。

1994年,曾請劉復之先生題寫了「吳裕泰茶莊」金字牌匾,店內懸掛天津炎黃畫院贈送的大幅國畫《陸羽品茶圖》。次年建成與茶莊一壁之隔的「吳裕泰茶社」,書法家劉炳森題寫匾額。1995年金秋時節,茶社開筆會,劉炳森、胡絜青、李濱聲、蘇適、米南陽,留下了墨寶。

祝椿年,字蔭庭。河北大興人,光緒二十九(1903)年癸卯進士,民國13年去世。書學松禪,頗有聲譽。偶寫山水,用筆蒼古。正楷受翁同影響,矩度森嚴;行草書則恣肆跌宕,別具風神。著有《來複軒詩稿》行世。其題寫的匾額不多見,據說晚年多系他女兒和外甥代筆,真偽難辯。

歷經風雨的「元長厚」

元長厚茶莊創始於1912年察哈爾省宣化鎮(今屬河北省),原名叫永生元茶莊,1930年遷址北平,茶莊當時坐落在宣武門內大街13號,實行前店後廠。遷來北平後,茶莊擴大了經營規模,經營方式仍以自拼自賣為主。為求得買賣興旺,財源不斷,引喻「一元復始、源遠流長、庄底雄厚」的含義,改名為「元長厚茶莊」。並請當時書法家吳蘭弟題寫牌匾。茶莊自采、自製、自銷,以品味正、外形好、清新甘醇、香氣鮮濃的小葉茶為茶莊特色。深受京城飲茶人的喜愛,很快名聲大振。

元長厚茶莊舊影

元長厚創史人孫煥文是河北人。舊時北京城開茶莊的均系南方人,以安徽人為代表,吳字型大小買賣居多。北方人在京城開茶莊孫煥文當屬第一人。當時的北平茶葉市場上,南方茶商基本上壟斷了市場。作為從外地遷來的茶莊,為了能在京城站住腳,孫煥文也是絞盡腦汁,努力經營。他常派夥計到其他茶莊購買樣品,細細品評研究,從中了解北京人喝茶的習慣,並博採福建茶花香味濃、安徽茶鮮美甘醇之長,拼配出具有本店特色的外形好、品味正、清新甘醇、香氣鮮濃的茶葉,得到了京城人們的青睞,很快創出了名聲。

1953年,元長厚已成為北京私營茶商十五家大戶之一。1956年公私合營後,將宣內大街的吳鼎和、吳恆端、吳新長三家茶莊合併到「元長厚」,歸北京市茶葉分公司西城管理處管理,「元長厚」保持了傳統的經營特色。「文革」期間,元長厚的牌匾被當作「四舊」徹底砸爛,換上了「革命」牌匾,先後改為「首都茶莊」「宣內茶莊」「春嶺茶莊」。1983年恢復了「元長厚」的字型大小。1987年成立了以元長厚茶莊為龍頭的元長厚茶葉公司下屬共六家老字號茶莊,包括:西四隆泰茶莊、新街口宏興茶莊、地安門吳肇祥茶莊、白塔寺的福聚來茶莊、西外益新茶莊(現西內大街)、西單元長厚茶莊,形成了以老字號為群體的專業公司。2003年,元長厚上屬萬方實業總公司改制與香港港佳控股有限公司、中國食品進出口集團公司組建北京萬方食品工業有限司。1993年元長厚茶莊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

元長厚舊匾由吳蘭弟題寫。吳蘭弟(雲生),北平人,書法學張廉卿(張裕釗),以魏碑聞名,獨具一格。除元長厚的匾額之外,成文厚的老匾也由其題寫。

蕭勞像

元長厚的新匾由蕭勞先生題寫。1983年,劉開道經理親自登門,請書法家蕭勞先生為元長厚題匾。蕭老十分愛茶,於是,欣然提筆寫下了「元長厚茶莊」五個大字,一周後一塊金光閃閃的大匾懸掛在元長厚茶莊的門頭,使老字號又重新恢復了它應有的光彩。該匾遒麗跌宕,韻出天成,猶見古風。

蕭老題元長厚茶莊

蕭勞原名稟原,字仲美、重梅,別號蕭齋、善忘翁。北方帖學大家,原籍廣東梅縣區,1896年生於河南浚縣。1920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書法源於庭訓,初習《石鼓文》、顏真卿,後研習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李邕《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熔剛勁秀拔為一爐,自成一家。80歲後多作榜書。民國時期曾任河北省遵化、昌黎、肅寧、永清、清風五縣縣長,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與張伯駒等發起成立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央文史館館員。著有《蕭勞詩詞曲選》《蕭齋吟稿》等。

轉自榮寶齋


推薦閱讀:

「北京的符號」——吃了嗎您內?
一個北京丫頭和她家老爺子的對話,只有北京孩子才看的懂
揭老北京八大胡同「窯姐」密語
輕鬆做出老北京傳統小吃【豌豆黃】

TAG:北京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