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口無遮攔讓我們尷尬時,正確解鎖窘境的方法在這

孩子的心智會隨著年齡逐漸成熟,尤其是2歲以後,會發現孩子除了越來越不聽話外還常給自己大人製造「尷尬瞬間」。例如在外嘲笑別人、或說一些讓人尷尬的話。兒童發展專家表示,這些是孩子的必經路程,父母get到正確的解決方式即可。

2歲之後,孩子為何行為乖張?

「為什麼不論我好言相勸,或是聲色俱厲,孩子還是依然故我,做一些惱人的行為呢?」著名兒童心理治療師瑞德克魯道夫(Rudolf Dreikus)認為2歲兒之所以使壞,是希望達到以下4種目的:

1.博取他人注意

2.爭取權力

3.泄憤反擊

4.無法勝任或軟弱無助

父母如何根據孩子的心智行為發展來改變?

1)孩子年齡逐漸大起來,活動量開始變大,宅在家容易變小霸王,把假日還給孩子。

2)2歲後,開始要找玩伴,製造團體遊戲經驗,每天光憑媽媽辛苦打仗,還是會無法滿足孩子想玩的需求。

3)我們常對孩子說出越來越多的禁止語言,處處「不可以!」,但這階段的孩子會開始想了解原因,不然不會服氣。

4)面對孩子的「不要!不要!」,愈暴怒的家長,孩子暴走時期愈久。

5)2歲以上的孩子想有些權力,偶爾讓孩子作主選擇,孩子會更聽話。

7)少用恐嚇教養,例如:丟掉你、警察抓走、虎姑婆,因為2歲後,似懂非懂,孩子的認知未發展穩定,聯想力高,比小小孩更容易引發莫名的恐懼。

給你分析一下,遇到搞不定的尷尬事,如何一一化解?

在這個孩子轉變巨大的關鍵點,有很多父母會發現,自己搞不定娃了。在家,他總是用不要不要來應付你,在外,他也常給你出幺蛾子。那麼,不同情境不同分析,逐步拆分個個擊破吧!

情景一 老是說:「不要、不要」

2歲多的女兒好像老是想與我們作對,不願乖乖聽話,每次說:「去睡覺了。」她總是說:「不要、不要!我還要玩!」。

避免牽涉「誰聽誰的話」

爸爸媽媽不妨採取迂迴的方式,在不牽涉誰聽誰的話的前題之下,輕鬆做出引導。例如,「我們來看看小華(小孩名),會不會自己換睡衣。」

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在不挑起孩子捍衛自身權力的戒心,不讓孩子感覺被控制的氣氛中,從而達到讓孩子去睡覺的目的。

別跟著跳進孩子「不要」的邏輯里

2歲孩子總是喜歡說:「不要!」有時只是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認為自己可以做決定,很多時候孩子甚至連問題都沒聽完,就通通回答不要。然而,爸爸媽媽卻也很容易就跟著跳進孩子「不要」的邏輯裡面。

有時候孩子剛剛自己說:「不要!」結果沒幾分鐘又自己跑過來要,爸爸媽媽還會不高興地說:「你不是不要嗎?不要就不要啊!」。變成爸媽在跟孩子賭氣,其實,這種情緒性的回應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爸爸媽媽第一步要學習的就是避免對2歲孩子的「不要」,有太強烈的情緒反應。

民主教養≠什麼都跟孩子講道理的教養

與上述情境類似,王宏哲老師也有自己的經驗。兒子在2歲多時喜歡玩積木,晚上叫他洗澡了,也會回說:「不要!不要!」王老師會告訴兒子不趕快去洗澡的話,身體會臭臭、會生病,

2歲多的兒子還是依然故我地回說:「不要!不要!我要臭臭。」這時候,王宏哲老師不再跟兒子講道理,一個箭步過去就把孩子抱起來,直接抱進浴室的浴缸裡面去。而當兒子摸到、看到好玩的洗澡玩具正開心的時候,老師又馬上把兒子抱離浴缸,趕快把兒子的身體擦乾,抱到浴室外。

兒子對著他說:「爸爸,我還沒有洗啊!我要玩那些洗澡玩具。」王宏哲老師告訴兒子:「因為剛剛你說不要洗澡,所以今天洗澡就這樣洗完結束了。」

老師稱之為小小懲罰,他還是讓兒子洗澡了,但是兒子因為不想再重複像這樣不同於以往,無法玩洗澡玩具的快速洗澡經驗,等到隔天晚上再叫兒子洗澡時,兒子馬上就乖乖地去洗了。

最厲害的教養:溫柔且堅持

其實,最厲害的教養是溫柔又堅持,當跟孩子講理講不通的時候,爸媽首先必須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然而,這也是爸媽最難做到的部分。爸媽的情緒通常很容易快速跟著孩子的行為反應出來,忘記原本要做的事情。

再有,爸媽也常常忘了把自己的底線設好,變成今天可以隨孩子高興,給他自由,讓他做想做的。但是,隔天又非要孩子在某個時間照著爸媽的意思去做什麼不可,反反覆覆,孩子不但容易混淆,也會覺得反正爸爸媽媽常常變來變去,我不聽他們的話也沒關係。

情景二 對著乞討者說羞羞臉!?

有一天晚上,我帶2歲半的女兒出門,在地鐵站前面有個婆婆穿著背架,坐在地上乞討,我刻意叫女兒抬頭看。

當時在飄雨,我走近婆婆,蹲下來幫她撐傘,握著她的手拿了些錢給她,問她:「需要幫忙嗎?」。離開後,我馬上打給警察,告訴他們天氣冷又下雨,可否請他們來關心一下?或是能否幫忙聯絡社會局,看看是不是需要介入幫忙?

可是,睡前我和女兒聊起這件事,她居然說婆婆坐地上是羞羞臉,又說我叫警察叔叔來抓婆婆!我跟她好好解釋了一次,並告訴她警察除了抓壞人,也會保護、幫助我們......

雖然說了一堆,但是,也不知道女兒聽懂不懂?我很很擔心哪天女兒看到有人乞討,大喊羞羞臉,會傷到別人。更不希望她學習冷漠待人,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或教育比較好呢?

2-4歲半,同理心發展期

教育2歲兒,語言要「具體」。2歲開始,孩子會將自我跟他人分出來,幼兒同理心開始慢慢發展,直到4歲半才發展成熟。

很多爸爸媽媽會急著教孩子的同理心,然而,在2歲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用孩子聽得懂的的語言教。簡單來說,必須盡量使用「具體」的形容與描述,避免一直談很多抽象的感覺。

那麼,什麼是具體的陳述?什麼又是抽象的陳述呢?舉例來說,「你看,婆婆沒有亂丟垃圾,沒有動手打任何人,所以婆婆並沒有做壞事。」是直接具體的陳述

「今天天氣好冷,婆婆在地上一定非常不舒服。」則是描述較抽象的感覺。而當語言當中有過多的抽象陳述時,2歲孩子是不容易理解的。

避免恐嚇式教養法

恐嚇式的教養方式通常有立即性的效果,由於孩子會感到困窘或害怕,馬上改變當下行為,服從指令。所以,許多老師或是爸媽常常急於處理孩子的負向情緒,會在教養中不知不覺使用。

然而,恐嚇式教養卻會衍伸出很多的問題,因為時間久了,這些原本拿來恐嚇孩子,希望他能夠乖乖聽話的的內容,往往會轉變成孩子的錯誤認知。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平日在幼兒園或是其他情境當中,老師或長輩喜歡利用群體的力量來制約孩子,恐嚇孩子說如果他現在不馬上跟著大家一起做什麼,還一直坐在地上就是羞羞臉、就是一個不聽話的壞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錯誤認知:「坐在地上」等於「壞的」、「坐在地上」等於「羞羞臉」。

孩子也很容易拿成人平日禁止他做的事情或語言,去取笑他人。例如,原本當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成人對著他說羞羞臉,是希望孩子的行為規範變得更好,結果卻適得其反。

孩子本身經驗如何被輸入,孩子就如何反應出來。所以,在上述情境中,孩子除了會說坐在地上的婆婆羞羞臉外,還要求媽媽叫警察來抓婆婆,這也表示在孩子過去的生活經驗中,一定有人曾經對孩子說過類似的話:「你再這樣壞,我就叫警察來把你抓走。」。

因此,在孩子的心中,對警察也已經有了既定印象,認為「警察」等於「抓走壞人的人」。只要任何人有不好的行為,通通可以叫警察來,所以要叫警察來處理婆婆的事情,便以為婆婆是壞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錯誤認知,除了自己要再教育孩子外,還應試著跟平常也會協助教育、照顧孩子,與孩子時常相處在一起的成人做溝通(包括幼兒園老師,或是家中的長輩等)。

最重要的就是必須讓曾經告訴孩子某個觀念的那個師長本身再來告訴孩子:「凡事都有例外。」以上述情境為例,媽媽晚上回家已經跟孩子解釋過整個狀況,那麼如果隔天碰到幼兒園老師,媽媽可以告知老師昨天帶孩子出門時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自己也已經跟孩子解釋過整個狀況(包括如何向孩子解釋的)。是不是可以請老師有機會的話,也能夠再讓孩子去了解:並不是所有坐在地上、不馬上起來的人就是羞羞臉。還有,警察的工作也不是「只有」抓壞人,不論是羞羞臉或是通知警察來都有分很多種狀況的。

情景三 孩子說話讓我很窘,怎麼辦?

坐地鐵時,有個光頭(禿頭)上車,2歲半女兒指著他,大聲問我:「媽媽,他沒有頭髮。」我跟女兒說:「不可以用手指著人家,這樣不禮貌(我教了非常多次了)。」然後又告訴女兒:「叔叔是剪好帥的頭,好fashion。」

女兒說她了解了,下車時,經過那位叔叔身邊,竟然又大聲對著人家說:「叔叔頭髮好帥、好fashion,叔叔拜拜」。這真的是讓我感覺非常糗,只好趕緊抱著她快快出地鐵!

像之前帶著女兒一起坐電梯,在電梯內有人放屁,她也會大聲說:「有人放屁,好臭喔!」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她了。

2歲兒衝動性高

對於2歲的孩子來說,衝動性還很高,因此,爸爸媽媽當下怎麼教,他會一個反應、一個動作,馬上說或做出來。就像上述情境中,媽媽告訴孩子:「叔叔是剪好帥的頭,好fashion。」,女兒就會馬上就對著地鐵上沒有頭髮的叔叔這樣說,其實會讓人更窘!

當在公共場合,2歲孩子說出一些不合宜的話時,以下5步驟供爸爸媽媽參考:

步驟1:爸媽本身先避免強烈的情緒反應

有些時候爸爸媽媽會認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自己也不是第一次告知孩子什麼才是合乎禮儀規範,所以當孩子又一次無預警地在大眾場合說出一些不合宜的話,爸爸媽媽的情緒馬上就上來了,對著孩子大吼:「奇怪,你這小孩怎麼就是講不聽、教不會啊!不是教過你不要這樣說話!」

爸爸媽媽這樣的情緒反應,不但無法真正教育到孩子,反而會讓2~3歲孩子的認知更混淆:「明明自己說的是實話,我哪裡做錯了嗎?為什麼爸爸媽媽要對我發脾氣呢?」

步驟2:先幫孩子向他人道歉:「對不起,孩子亂說話了。」

因為孩子當下並不知道他到底哪裡做錯了,所以不要當下壓著孩子向他人道歉,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先向他人表達:「對不起,孩子年紀還小、還不太懂,亂說話了」,化解成人間的困窘。

不要使用誇飾法教育孩子。在上述情境中,媽媽告訴女兒,光頭(禿頭)的叔叔很帥、很fashion,孩子反而會把注意力放在媽媽的形容裡面,因此會大聲重複。

步驟3:別急著當下教育,先轉移孩子注意力

爸爸媽媽可以試著將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放在第一位,例如,當孩子指著他人,大聲說:「媽媽,他沒有頭髮」。此時媽媽可以馬上拿起包包中的一個玩具或雜誌,跟孩子說:「你看,這是什麼啊?」

如前所述,因為2~3歲幼兒的衝動性高,如果爸爸媽媽急著當下教育孩子、跟孩子解釋,孩子有可能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又馬上會對他人說出:「是我媽媽剛剛說我不可以這樣說…」,反而讓當下的氣氛又更尷尬了。

步驟4:把握機會教育好時機,回家後必須跟孩子談

有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對著某些人或某個狀況大聲嚷嚷,是因為孩子認為某件事或某個人很奇特,跟他本來所認知的一般人或物不一樣。因此,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爸爸媽媽要讓孩子知道,某件事情或是某個人本身是很正常的。

例如,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外型,這一點就是可以讓孩子知道的。

爸爸媽媽不妨可以利用繪本,告訴孩子世界上有些人的頭髮是黑色的、有些人白色的、有些人是金黃色的、有些人是紅色的,還有些人則是沒有頭髮的。讓孩子知道是他自己的觀察與經驗還太少,所以才會大驚小怪。

此外,有些孩子比較不會看他人臉色,比較不懂得分辨別人已經在生氣或不高興了。這不見得只跟年齡有關係,跟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與天生氣質也會有關係。

步驟5:教完孩子後,記得演練!

演練這件事情是很多爸爸媽媽最容易忽略的,事實上,爸媽如果只利用言教,通常孩子下次出去再遇到類似狀況,並不會有所改變。例如,只告訴孩子,「以後不可以再取笑或指著禿頭的人大叫,因為這是不禮貌的!」。但這樣不夠。

所謂的演練,就是在教育完成之後,跟孩子一起演練看看,如果下一次在外面又遇到相似狀況,孩子會怎麼做。

那麼如果在教育或演練時,孩子說他不要照著爸媽說的做,該怎麼辦呢?爸媽還是可以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還是希望你慢慢練習,如果下次再遇到一樣的狀況,你要是真的很想要對著別人大喊出來,爸爸媽媽還是會先跟大家道歉的。

有研究人員發現,2歲幼童會為母親的苦惱承擔責任,雖然他們可能與此毫無關係,但他們會看著媽咪大哭並問:「是我惹你生氣的嗎?」或者道歉並保證以後會乖一點。

轉載自中國教育研究(微信ID:hantopedu)


10.8-9號NLP親子關係全面技巧公益課程

孩子呈現的所有問題,其實全都是家長/家庭本身問題的投射,每一個孩子,都只是敏銳的天線而已。虢海平導師《NLP親子關係全面技巧》讓家長從自身的覺察和改變開始,通過信念價值觀、溝通、情緒管理等各個方面去學習如何和孩子更好的在一起,從理論到實操,讓我們可以去打開孩子的心門,真正的陪伴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推薦閱讀:

兒子3歲以後,媽媽的這些行為一定不能做
千萬別把丈夫當成孩子對待
孩子爸爸的使用方法(寫給所有媽媽)
低齡孩子到底是在狼性環境下成長還是在良性環境里成長更好?
為了孩子: 父母要離婚,父愛母愛分離了還有春天嗎?

TAG:孩子 | 尷尬 | 方法 | 解鎖 | 我們 | 在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