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代著名家教選介(三):顏氏家訓(中) – 國學網

六、風操篇

  【原文】

  吾觀《禮經》,聖人之教:箕帚匕箸[1],咳唾唯諾,執燭沃盥,皆有節文[2],亦為至矣。但既殘缺,非復全書;其有所不載,及世事變改者,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然其阡陌[3],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視而見之,耳能聽而聞之;蓬生麻中,不勞翰墨[4]。汝曹生於戎馬之間,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昔劉文饒不忍罵奴為畜產[5],今世愚人遂以相戲,或有指名為豚犢[6]者:有識傍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近在議曹[7],共平章[8]百官秩祿,有一顯貴,當世名臣,意嫌所議過厚。齊朝[9]有一兩士族文學之人,謂此貴日:「今是天下大同[10],須為百代典式,豈得尚作關中[11]舊意?明公[12]定是陶朱公[13]大兒耳!」彼此歡笑,不以為嫌。

  南人冬至歲首,不詣喪家;若不修書,則過節束[14]帶以申慰。北人至態[15]之日,重行吊禮;禮無明文,則吾不取。南人賓至不迎,相見捧手而不揖[16],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並至門,相見則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言及先人,理當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難。江南人事不獲已[17],須言閥閱,必以文翰罕有面論者。北人無何[18]便爾話說,及相訪問。如此之事,不可加於人也。人加諸已,則當避之。名位未高,如為勛貴所逼,隱忍方便,速報取了;勿使煩重,感辱祖父。若沒[19],言須及者,則斂容肅坐,稱大門中[20],世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兄弟則稱亡者子某門中,各以其尊卑輕重為容色之節,皆變於常。若與君言,雖變於色,猶雲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見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為兄子弟子門中者,亦未為安貼也。北土風俗,都不行此。太山[21]羊偘(kǎn),梁初入南:吾近至鄴,其兄子肅訪偘委曲[22],吾答之云:「卿從門中在梁,如此如此。」肅曰:「是我親[23]第七亡叔。非從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風俗,乃謂之云:「賢從弟門中,何故不解?」

  別易會難,古人所重;江南餞送,下泣言離。有王子侯[24],梁武帝弟,出為東郡,與武帝別。帝曰:「我年已老,與汝分張[25],甚以惻愴。」數行淚下。侯遂密雲[26],赧然而出。坐此被責,飄舟渚,一百許日,卒不得去。

  北間風俗,不屑此事,歧路言離,歡笑分首[27]。然人性自有少涕淚者,腸雖欲絕,目猶爛然;如此之人,不可強責。

  偏傍[28]之書,死有歸殺[29]。子孫逃竄,莫肯在家;畫瓦[30]書符,作諸厭勝[31];喪出之日,門前然[32]火,戶外列灰[33],祓[34]送家鬼,章斷注連[35]: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36]之罪人,彈議所當加也。

  《禮經》:父之遺書,母之杯圈[37],感其手口之澤,不忍讀用。政[38]為常所講習,雔[39]校繕寫,及偏加服用,有跡可思者耳。若尋常墳典[40],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既不讀用,無容散逸,惟當[41]緘保,以留後世耳。思魯等第四舅母,親吳郡張建女也,有第五妹,三歲喪母。靈床上屏風,平生舊物,屋漏沾濕,出曝晒之,女子一見,伏床流弟。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薦席淹漬,精神傷怛,不能飲食。將以問醫,醫診脈云:「腸斷矣!」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嘆。

  四海之人,結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義敵,令終如始者,方可議之。一爾[42]之後,命子拜伏,呼為丈人[43],申父友之敬,身事彼親,亦宜加禮。比見北人,甚輕此節,行路相逢,便定昆季[44],望年觀貌,不擇是非,至有結父為兄,托子為弟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餐[45],以接白屋之士[46],一日所見者七十餘人。晉文公以沐辭豎頭須,致有圖反[47]之誚。門不停賓,古所貴也。

  失教之家,閽寺[48]無禮,或以主君寢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為恥。黃門侍郎[49]裴之禮,號善為士大夫,有如此輩,對賓杖之;其門生[50]僮僕,接於他人,折旋[51]俯仰,辭色應對,莫不肅敬,與主無別也

  【注釋】

  [1]箕帚:糞箕和掃帚。匕著:匙和筷。

  [2]節文:節制修飾。

  [3]阡陌:此擋途徑。

  [4]翰墨,可能是繩墨之誤。繩墨,本匠畫直線用的工具。

  [5]畜產:畜牲。

  [6]豚:小豬。犢:小牛。

  [7]議曹:官署名。言官,掌管評論朝政和百官得失。

  [8]平章:商量處理。

  [9]齊朝:指顏之推曾為官的北齊朝。

  [10]大同:指隋已滅陳,天下統一。

  [11]關中:北朝時,西魏都城設於關中,此處代指西魏。[12]明公:賢明通達事理的人,對對方的尊稱。

  [13]陶朱公: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滅吳後攜西施歸隱於五湖,因經商致富。後作為富商的代稱。

  [14]束帶:整飭衣冠,束緊衣帶。表示恭敬。

  [15]至歲:指冬至、歲首二節。

  [16]揖:又稱作揖,古代的拱手禮。據《周禮》記載,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17]不獲已:猶不得己,沒有辦法。閥閱:本作代閱。指家世。

  [18]無何:猶言無故,沒有什麼原因。

  [19]沒:同「歿」,去世。

  [20]大門中:對別人稱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親。以下所言「門中」,都是稱家族中的死者。

  [21]太山:即泰山。

  [22]委曲,事情的始未經過。

  [23]親:漢魏至隋,習慣於親戚稱謂之上加「親」字,以示其為直系的或最親近的親戚關係。

  [24]王子侯:皇室所封列侯。《漢書》有王子侯表。

  [25]分張:分別的意思。

  [26]密云:無淚,指故作悲凄之態而不掉淚。

  [27]分首:即分手。首,手同音通用。

  [28]偏傍:不正。偏傍之書:指旁門左道的書。

  [29]歸殺:也作歸煞,回煞。舊時迷信謂人死之後若干日靈魂回家一次叫「歸殺」。

  [30]畫瓦:舊在瓦片上畫圖象以鎮邪。

  [31]厭勝: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服,壓服人或物。

  [32]然:「燃」的本字。

  [33]戶外列灰:在門外鋪灰,以觀死人魂魄之跡,為一種迷信活動。[34]祓(fú服):古代除災祈福的儀式。

  [35]章斷注連:上章以求斷絕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連,傳染的意思。

  [36]儒雅:儒學正統。

  [37]杯圈:一種木製飲器。手口之譯:手汗和口譯之氣。

  [38]政:通「正」,只。

  [39]雔(chóu)校:校對。

  [40]墳典:三墳五典。伏羲、神農、黃帝之書叫三墳,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叫五典。此指書籍。

  [41]緘:封。

  [42]一爾:一旦如此。

  [43]丈人:對親戚長輩的稱呼。

  [44]昆季:指兄弟。長為昆,幼為季。

  [45]一沐三握髮,一飯三餐:指一次沐浴須三度握其已散之發,一頓飯中間須三次停食,以接待賓客。兩句均形容求賢殷切。

  [46]白屋之士:指平民。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稱其所住之屋為白屋。

  [47]圖:考慮。圖反:指想法反常。

  [48]閽寺:看門人。

  [49]黃門侍郎:職官名。

  [50]門生:此指門下使役之人。

  [51]折旋:曲行。古代行禮時的動作。

  【譯文】

  《禮記》上面有聖人的教誨:為長輩清掃穢物時該怎樣使用撮箕掃帚,進餐時該怎樣選擇匙子、筷子,在父親公婆面前該詩怎樣一種行為姿態,酒席宴會上該有些什麼規矩,服侍長輩洗手又該如何進行,都有一定的節制規範,說得也十分周詳。但此書已經殘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禮儀規範,書上也未記載,有些則需根據世事的變化作相應調整,博學通達的君子,自己去權衡度量,遞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們就把這些禮儀規範稱為士大夫風操。然而各個家庭自有不同,對所見到的禮儀規範看法不同,但它們的大致路徑還是清楚的。我過去在江南的時候,對這些禮儀規範耳聞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像蓬蒿生長在麻之中,不用規範也長得很直一樣。你們生長在戰亂年代,對這些禮儀規範當然是看不見也聽下到的,所以我姑且把它們記錄下來,以此傳示子孫後代。

  從前,劉文饒不忍心奴僕被罵為畜牲,現在那些愚人們,卻拿這類字眼互相開玩笑,還有指名道姓稱別人為豬兒牛兒的,有見識的旁觀者,都恨不得把耳朵捂住,何況那當事人呢?最近我在議曹參加商討百官的俸祿標準問題,有一位顯貴,是當今名臣,認為大家商議的標準過於優厚了。有一兩位原齊朝士族的文學侍從便對這位顯貴說:「現在天下統一了,我們應該給後世樹立典範哪能再翻老皇曆呢?明公如此吝嗇,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兒子吧!」

  彼此你歡我笑,竟不感到厭惡。

  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中,不到辦喪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寫信致哀,就過了節再穿戴整齊親往弔唁,以示慰問。北方人在冬至、歲首這兩個節日中,特別重視弔唁活動,這在禮儀上沒有明文記載,我是不贊同的。

  南方人不興迎接客人,見面時只是拱乎而不彎腰,送客僅僅離開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門口,相見時躬身為禮,這些都是古代的遺風,我讚許他們這種待客之禮。

  說到先人的名字,按理應當產生哀念之情,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卻感到困難。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則,在與別人談及家世的時候,一定是以書信往來,很少當面談及的。北方人無緣無故想找人聊天,就會到家相訪,那麼,像當面談及家世這樣的事,就不可施加於別人。如果別人把這樣的事施加於你,你就應該設法迴避。你們名聲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權貴所逼迫而必須言及家世,你們可以隱忍敷衍一下,儘快結束談話;不要煩瑣重複,以免有辱自家祖輩父輩。如果自己的長輩已經去世,談話中必須提到他們時,就要表情嚴肅,端正坐姿,口稱「大門中」,對伯父、叔父則稱「從兄弟門中」,對已過世的兄弟,則稱兄弟的兒子「某某門中」,並且要各自依照他們的尊卑輕重,來確定自己表情上應掌握的分寸,與平時的表情要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國君談話提及自己過去的長輩,雖然表情上也有所改變,但還是可以說「亡祖、亡伯、亡叔」等稱謂。我看見一些名士,與國君談話時,也有稱他的亡兄、亡弟為兄之子「某某門中」或弟之子「某某門中」的,這是不夠妥帖的。北方的風俗,就完全不是這樣。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來的。我最近到鄴城,他侄兒羊肅來訪我,問及羊侃的具體情況,我一答到:「您從門中在梁朝時,具體情況是這樣的……」羊肅說:「他是我的親第七亡叔,不是從。」祖孝徵當時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風俗,就對羊肅說:「就是指賢從弟門中,您怎麼不了解?」

  分別時容易,再見面就困難了,所以,古人對離別很重視。江南在為人餞行時,談到分離就掉眼淚。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將到東邊的郡去任職,前來與帝告別。武帝對他說:「我年紀已經老了,與你分別,真感到傷心。」說完流下幾行眼淚。王子侯裝出悲傷的樣子,卻擠不出眼淚,只好含羞而去。他因這件事被指責,在江邊飄蕩了一百多天,最終還是不能離開。北方的風俗,就不看重這種事,在岔路口談起別離,都是歡笑著分手。

  當然,本來就有一些天性很少流淚的人,即使痛斷肝腸,眼睛仍是閃閃發光;像這樣的人,就不可勉強去責備他。

  旁門左道的書說:人死之後靈魂要返家一次。這一天,家中子孫們都逃避在外,沒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說:用畫瓦和書符可以鎮邪,念咒語可以驅鬼;又說:出喪那一天,門前要燃火,屋外要鋪灰,要舉行驅鬼儀式,請求老天阻止死者禍及家人。諸如此類,都不近人情,是儒雅的罪人,應該對此進行彈劾。

  《禮經》上講:父親遺留的書籍,母親用過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氣息,就不忍心閱讀或使用。只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生前經常用來講習,校對繕寫以及專門使用的,有遺迹可引發哀思罷了。如果是常用的書籍,以及各種日用品,哪能全部廢棄呢?父母遺物既然不閱讀使用。就不要讓它們散失,應當封存保護,以留傳給後代。思魯幾弟兄的四舅母,是吳邵張建的女兒,她有一位五妹,三歲時就失去了母親。靈床上的屏風,是她母親生前使用的舊物。這屏風因屋漏被沾濕,被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見,就伏在床上流淚。家裡人見她一直不起來,感到奇怪,就過去抱她起身,只見墊席已被淚水浸濕,女孩神色哀傷,不能飲食。家人帶她去看病,醫生摸過脈後說:「她已經傷心斷腸了!」女孩為此吐血,幾天後就死了。親屬都憐惜她,無不悲傷嘆息。

  四海五湖之八,結義拜為兄弟,也不能隨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終如一的,才談得上,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兒子出來拜見,稱呼對方為丈人,表達對父輩的敬意,自己對對方的雙親,也應該施扎。近來見到北方人對這一點很輕率,路上相遇,就可結成兄弟,只需看年紀老少,不講是非,甚至有結父輩為兄,給子輩為弟的。

  從前,周公寧願隨時中斷沐浴、用餐,以接待來訪的貧寒之士,一天之內曾經接見了70多人。而晉文公以正在沐浴為借口拒絕接見下人頭須,以致遭來「圖反」的嘲笑。家中賓客不斷,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沒有良好教養的家庭,看門人也沒有禮貌,有的看門人在客人來訪時,就以主人正在睡覺、吃飯或發脾氣為借口,拒絕為客人通報,江南人家深以此事為恥。黃門侍郎裴之禮,被稱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家中有這樣的人,他會當著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門子、僮僕在接待客人的時候,進退禮儀,表情言辭,無不嚴肅恭敬,與主人沒有兩樣。

  【簡評】

  「風操」篇的內容很豐富,這裡節選的主要涉及對外如何接人待物、婚喪弔唁等禮尚往來,以及如何對待友誼,送別結拜兄弟等;對內如何稱呼父母名諱、如何對待父母遺物,如何對待僕人等方面應有的操守和態度。作者認為雖然各個家庭家法自有不同,對所見到的禮儀規範看法不同,但有一個基本準則,即按照《禮經》的規定去做。其中提到劉文饒不忍心奴僕被罵為畜牲,現在那些愚人們,卻拿這類字眼互相開玩笑,還有指名道姓稱別人為豬兒牛兒的。聯想到今日的相聲,顏之推的話仍在起警示作用!學習周公,禮賢下士,以恭謙的態度對待客人,以真誠的態度對待朋友,拜把子要慎重,往來拜訪和送別朋友不必講究形式,,不要相信邪教、符咒,這都對今日我們的立身處世有借鑒作用。

推薦閱讀:

禹音:軒轅黃帝的無價之寶
方久銘國學空間
《周易》入門之四:說卦傳解讀篇
易筋洗髓經中提到的神奇《素書》
梁啟超:從維新志士到國學大師

TAG:國學 | 名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