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非暴力溝通」給婚姻保鮮

很多夫妻都有這樣的經歷,新婚的蜜月期一過,兩人就開始小吵大吵不斷,家裡硝煙瀰漫,有時想找親朋好友評評理,可卻發現吵架的緣由小得簡直開不了口。你也許不知道,你們並不是感情真的出了問題,而是沒有掌握溝通的技巧,口舌中總是帶著刀劍,難怪家中總是刀光劍影。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常務理事侯志明日前在廣州參加「反家暴巡迴沙龍廣州站暨《中國家暴現狀》調研報告發布儀式」時,大力向記者推薦美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希望學習他的四步溝通法,為婚姻保鮮。【第一步:觀察】要客觀描述不要評論當你離開忙碌了一天的辦公室,回到家中就看見老公正懶洋洋地靠在沙發上看電視,脫下的帽子、圍巾、大衣扔得到處都是。這時,你能否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我看到帽子在茶几底下,大衣在沙發背上,圍巾在地上,我不高興,因為我看重家的整潔。你願意把衣服掛在衣架上嗎?」———還是,忍不住脫口而出:「你怎麼可以把房間弄得一團糟?」或者「你怎麼總是亂丟東西?!」侯志明解釋說,在美國著名的臨床心理醫生和交流培訓師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看來,後兩種表達方式充滿了「暴力」的味道。如果我們的表達充滿了這樣的簡單評論,尤其是負面評價,作為聽眾的對方就可能產生逆反心理,急於反駁,而不是作出友善的回報。兩句話不到,一場家庭大戰由此引發。盧森堡博士建議,我們在溝通時盡量避免任意誇大,以偏概全,隨意推測,取而代之的是,儘可能讓自己客觀描述事情,這樣有助於讓交談的對方保持耳朵和心靈的開放。比如說「我們約好6點開始,現在已經8點鐘了」就要比「你總是遲到」更加準確,也更加容易促成良好溝通的實現。【第二步:感受】別把感受和想法混淆妻子生病了,6點半給丈夫打電話,丈夫8點鐘趕回家。妻子一看到丈夫,脫口而出:「你怎麼才回來?你一點都不在乎我!」丈夫推掉應酬好不容易才趕回家,聽妻子這樣一說,肯定是滿肚子委屈。其實妻子想表達的感受是,「我生病了,一個人在家,很孤單,我需要你的關心」。侯志明解釋說,這就是把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的範例。這種言語「暴力」現象很常見。我們在表達時盡量少用「你」開頭,這樣容易帶著指責、埋怨,對方會出於本能去辯解、反擊。相反,應該多用「我」開頭,「我很憤怒」、「我十分傷心」,這其中則更多含有袒露自己心聲的意味,更容易換來對方的坦誠相待。對於指責、埋怨,對方若不反擊,倒不一定是好事,他可能把這些負面情緒深埋在心中,慢慢發酵,某個時機會雙倍釋放出來;或者他永遠不釋放,一直壓抑著,久而久之,則會表現為身體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潰瘍,甚至癌症。【第三步:需要】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期待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經歷,夫妻兩個平時溝通都不錯,可一觸及某個話題,或遭遇某類事,一方就會表現很失態,或者引發雙方的爭吵。侯志明介紹說,按照盧森堡博士的建議,這種情況下,當事的雙方應該靜下心來,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的願望,去發現引起爭執的原因是否是因為還有哪些需要、期待和價值觀沒有得到滿足。比如說,當我們說,「我生病了一個人在家,很孤單、很難受」,是因為「我希望得到丈夫更多的關注」;當我們說「東西丟了一地,我不高興」,是因為「我看重家的整潔」。通過這些思考和發現,我們不再指責他人,而承認感受源於自身。當我們把願望說得越清楚,他人越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的時候,我們傾向於指出別人有什麼錯。這樣很容易引起對方的申辯和反擊。如果我們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向對方表達我們的需要,而不是指責和批評,就很有可能找到辦法來滿足雙方的需要。【第四步:請求】提出明確的具體請求一位懷孕妻子向丈夫抱怨:「你整天就想著工作,一點都不關心我!」第二天,她的丈夫給她買了一副名貴的珠寶首飾,其實妻子是希望丈夫能多待在家裡,給她多些陪伴。妻子不希望丈夫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卻沒有說清楚她想要什麼。相信如果她清晰地表達「我希望你每天早點下班,陪我散步,和我一起吃晚飯」,這樣的願望更加容易得到對方的積極回應。侯志明提醒,另外,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不要讓你的請求聽起來像是命令。對於中國人,夫妻之間用「請」字,會顯得很生分,每個家庭都可以更具自己的習慣,選擇更適合的表達方式。「把你的腳拿開!」與「老公,把你的腳拿開好嗎?」不同的表達,讓對方的感覺可能會很不一樣。這種溝通方法不僅適用於夫妻之間,也同樣適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工作中的上下級之間。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我們將這四大要素應用於生活中,你會發現你與周圍的人溝通越來越順暢。
推薦閱讀:

你的拜日式練習安全嗎?「非暴力」才是拜日式的精髓!
為什麼被有些中國人崇拜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在曼德拉眼中狗屁不如?

TAG:婚姻 | 學習 | 溝通 | 暴力 | 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