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祖《無相頌》的解釋

《六祖壇經》之所以能稱為「經」,那是因為它的確達到了佛說的高度,沒有一絲一毫的僭妄。《六祖壇經》的確將「佛說」中國化了,但沒有一絲一毫改變佛陀的精神,它功德無量。真正了此意的人,不從宗教的角度,僅僅從文化的角度,也會看到此經的價值與《論語》、《老子》無二!目前市面上銷售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所用的廣告語恰如其分!但是《六祖壇經》的價值還沒有被中國大眾廣泛認知,殊為可惜;但在未來相信一定會大放光彩。

有一幫做學術的「不學無術」的人,認為《六祖壇經》纂改了佛之教,認為中國的禪宗因此是反對佛教的,這實在是非常可笑。因為這些批評的人,連基本的一點都沒做到:從教理上哪怕有一點點正確地理解佛學!

佛經,通過翻譯,在語言上,肯定不如原典那樣讓人在接受時少一些隔閡——其實語言本身就是一種隔閡了,何況再翻譯過!

《六祖壇經》所做的工作,我認為無非是將佛法最核心之處,以中國化的通俗方式表達了出來,而最難得的是完全忠實於佛的精神。這是因為六祖,他是證得了法、報、化三身的菩薩!

從留下來的禪宗公案來看,後世的大德,我以為沒有一個達到六祖高度的。六祖的悟,很大程度上是自悟的,這非常了不起!而且六祖的威儀與慈悲,恕我不敬,後世很多大德的言行和他一比,感覺「齷齪」(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詞來比喻,只好用了如此不敬的一個詞。絕不是對這些大德抱有不敬的心態);後世禪宗大德,許多擅長喜笑怒罵,很生活化,但與不講笑話,總是很平實的講道理的六祖相比,我們能看到他們「枯禪」的味道!後世禪宗的衰敗不是偶然的,到後來「參話頭」這種急功近利、等而下之的方法都出來了,禪宗不能不敗!因為這已經違背了祖師們的根本教誨。

後世的人研究三祖《信心銘》的人比研究六祖《無相頌》多。這是容易理解的,因為《信心銘》直接講如何用功。但在我看來,六祖的《無相頌》更根本!因為《無相頌》的確是頓悟的大法船。《無相頌》妙在只談教理,而幾乎沒有一字講功夫。但最深的教理,其實就是最深的功夫。

我們來看看《無相頌》。我盡量不用佛學的術語來解釋: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

佛法的文字法和心法你若通了,就像那太陽掛虛空。「如日處虛空」你可以認為是比喻,也不要認為僅僅就是比喻!

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見性法,明心見性的法門,也就是頓悟法門。佛教心宗相傳,猶如傳燈。這裡頭有佛門很深的直達真理的見地,和世間任何宗教和學說都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是不能用文字的名相來表達的。即使用再淺顯的文字表達了,也是很難被理解的。《無相頌》的本身正是如此,文字很通俗很簡單,但道理至平常但至深至奧。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八萬四千門,沒有一門叫頓法,也沒有一門叫漸法。只不過人們從迷到開悟,有快有慢。實際上,最終修任何一門佛法,在所謂悟的過程中,都至少會有一次頓悟。這次頓悟,在禪宗里一般叫做「明心見性」。修行人,在這過程完成後,實際上相當於對佛法產生了不二信心,並且知道自己如何走未來的路了。正如六祖所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也就是說自己清楚「路線圖」了。悟的意義就在於此。悟,不是得道!悟主要是掃除見地上的障礙!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有些人因為靠著師傅的種種手段的接引見性,實際心地功夫沒到,自以為得道,反而生出嗔心、慢心,也並非沒有。悟最重大的功能是,對佛說不「疑」。疑是五毒之一,生凈信很難!悟,無非是在苦苦修行後,給了來點標誌性的好消息,使你不疑,因而放下斷見,知道把自己的成見空掉,成為一個「法器」,自然而然就很容易理解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法其實不難,但是為什麼多數人覺得頭痛,那是因為多數人自小負載著太多成見和斷見,因此,自覺不自覺地排斥任何一種和自己原有思維稍微有些相異的思想,這就從根本上造成了理解的困難。有些人,似乎天生理解力比較強,這表面上看來,似乎這個人比較「聰明」;「聰明」其實也是一種假象;實際上並非如此,那是因為這個人成見少,思想上的垃圾少的緣故!

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這就不用說了。如果你自認不是愚人。那就對《無相頌》生起敬畏之心。你這敬畏之心,好比現在的角色扮演遊戲,一旦生起,要增加好多智慧點數!(呵呵,不是亂開玩笑哦!)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佛法的說法,千般萬般,八萬四千法門,最終總結起來,其道理是歸一的,是「一以貫之」的。

煩惱暗宅中,常鬚生慧日。

你的煩惱在你的心裡,就像一個人躲在黑暗的房間里。你想讓煩惱消失,就像房間需要光明。這光明就像太陽。這太陽有什麼性質?慧!煩惱最終需要你的智慧來破!你的根本智慧像什麼,像太陽!這是比喻。但也不要真當作比喻來看!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世間有善有惡,有正有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你怎麼判別呢!你的煩惱來了,邪就來了;你的煩惱除了,你就得正了。你行邪了,你必會有煩惱;你行正,你必能得清凈。這裡頭有很微妙的心理邏輯問題。善惡的判別標準,是沒有絕對的,所以正所謂不應起「善惡分別心」。但善惡正邪還是有判別標準,那就是用你的心地,用你內心的煩惱的情況來直接驗證。善惡的說法,是世間法;從佛法來講,用正邪更妥,但也不能執著。舉個例子,若一個人天天賭,那麼賭是正是邪呢?我們拋開世間的論議標準,不直接認定賭是邪的,而是返回賭徒內心本身!其實任何賭徒內心沒有一天清凈,無非天天飲鴆止渴,欲罷不能,其實煩惱已極而不自知。是從這一角度,我們判定「賭」是邪的!一個人學習佛法,很重要的是要善於使用自己的「心」作為「秤」,而不要過度依賴任何外在的「秤」。「人心裡頭有桿秤」,大眾的直覺經常是和真理直接對接的。

邪正俱不用,清凈至無餘。

很關鍵的一句話。邪的不好,當然不要。正的雖然不錯,也不要用呢!要明白這個道理,恐怕得費點思量。來個雅問題,請問管仲為什麼請齊恆公在他死後不要用鮑叔牙?這裡就不回答了,有興趣的自己找。一個很正直的人,往往嗔心也不小,脾氣也不小;有時候反而慈悲心不夠。於是,從正到邪往往也就一步之路而不自知!邪和正,都是對待法,最終都要放棄。但先放哪一個,是有次第的!六祖這裡說的是「邪正」而不是「正邪」,看清楚了!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其實,自性任何人或多或少都見過,也不是見性的人的專利。菩提心,人人都有,有的人感受強烈而清楚,有的人模糊罷了。再舉個例子,一個人打哈欠,受驚嚇時的狀態,其實就能夠見性的,只不過把握不住罷了。禪宗師傅,常常用驚嚇的手段,道理就在這裡。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不妨將菩提心就看作是大慈悲心。不過迷人,經常自以為自己有大慈悲心,甚至將邪心做大慈悲心來看。杭州有個黑社會分子,我前一陣子跟他接觸,他認為自己很高尚和有慈悲心,我發現他是很真心這麼認為的;但在我看來,他很自私,很不講義氣,很貪婪;他只不過是有一套證明自己有大慈悲心的歪理罷了;騙別人也騙自己。所以,千萬別輕易說自己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很不容易發起的,否則你就是大菩薩了!什麼是妄心?六祖告訴你,只要你一起心動念就在妄中了!嘿嘿,所以我們人人都在妄中!

凈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妄心可未必就是不好哦!你的凈心也是在妄中的。妄有邪正。正的有個特點,它沒有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因此呢,修行的道理,自然是要用正的妄心來對治邪的妄心。只不過你別忘了,正的終歸還是妄的。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你若真想修道,一切法門都是不妨礙的。比如你可以學密,可以學凈土。念佛,持戒等等都是無所謂的,在禪宗看來都是對的,都沒有什麼不好。所以呢,禪宗的法是應該覆蓋萬法的!所以,後世禪宗和凈土的意氣之爭,你說有多可氣!一點都沒明白六祖說的話!禪宗有沒有法?禪宗最大的特點就是無法,無門,以別人的法為法,以別人的門為門!所以,這篇頌名字就叫做《無相頌》。不知道讀者至此是不是有一點點明白?

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你要是時時發現自己的過錯,你就差不多見道了,你遲早要見道的。呵呵!這可不是文學家在搞誇張呦,也不是倫理學家跟你講大道理。就是實話實說而已,就是一句大實話而已!可惜,你一般是不相信有這回事!疑啊疑,無毒之一啊!不過不疑不信!但千萬不要光疑不信!正因為這個根本道理,禪宗才能無相啊,才能以萬法為法呀!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

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它的道。所以,各自是不相妨礙的。所以,不要有分別心,這是有利於我修行的,這是不利於我修行的。你就把萬緣看作來幫你修道的!這一句和前一句其實意思一樣,只不過角度不同而已!

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道就在你身上,你周圍,你的一切。你若還是苦苦以為某個地方有道,要去尋找,那你肯定就終身不能見道了。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

於是風塵波波度過這一生,到了頭你肯定懊惱。

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真是羅嗦,怕你不明白,六祖再告訴你一遍:「行正即是道。」你真行正了。天長日久,功夫自然就深了,就自然見道了。就怕你不是真的「行正」,而是自以為的「行正」。周總理臨去世前的狀態,修道人要好好去理解理解。一個世間的「轉輪聖王」,並沒有什麼佛法;其忍受病痛,心身兩離的本事,這世間,幾個高僧大德真正能做得到?!這種定力,已經不是世間相了,肯定能在中陰做到不迷!佛法,在有些人那裡,是不修而修的!所以,千萬別以為六祖是在菜市場跟老太婆說話。要是這樣,你無非一愚人而已!別人經常會跟你說:「行正即是道」的大道理,但這不一樣,一般人說的無非就說說而已,他不是真正明白他在說什麼!六祖說同樣的這句話,那就是大實話,沒有任何比喻成分!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世間明明有那麼多過錯,卻要你「不見世間過」;但這可不是讓你做什麼老好人啊!難啊!沒有大慈悲心是做不到的。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看見別人有過錯,自己也跟著過錯,那就大錯特錯。別人常常行邪獲利,你能否不動心呢?這已經就是修行你的定力了!這也是一種三昧,三摩地啊!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別人有錯,我不去犯錯,我也不去指責;指責之心便是一種過錯。這也是很難行的。有的人錯解了,學佛學成了窩囊廢,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迷迷糊糊,共同自我陶醉,這又不對了!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只要將人我是非的心打破掉,你的煩惱也會跟著破掉。沒有人我是非的心後,有什麼?有慈心,有悲心,有喜心,有舍心!慈悲喜舍是什麼?佛說,四無量心!何為無量啊?說著玩的嗎?當真的呀!舉個例子:兩夫妻要離婚,原因是老公有外遇!以世俗法看來,過錯主要在老公,他的品行也不好。這是常見的事情。但女方往往很痛苦,因為若是離婚了,覺得豈不是便宜了這「壞人」,使他沒得到懲罰;而且若是離婚還是老公提出來的,那這口氣就更咽不下去了;於是往往一口氣憋住,耗著!於是無明煩惱也就跟著無窮無盡。真智慧的人,也就放下了,也不來思考誰對誰非,就當作雙方緣分盡了;我只要自己今後好,就是一種解脫;若若那「壞人」從今而後也生活得好,我也不生氣,沒有嗔恚之心,甚至還「隨喜」一下,這豈不是一種解脫!以此例子來看,放下人我是非之心,是破煩惱障的根本智慧手段!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不起討厭,也不起貪愛之心。行住坐卧,自然而然。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

想要度人,得先自度,還得知道些方便法門。若已經做到前述的種種心地修行,你就可以幫助別人了。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修行,不積累功德不行,沒有功德上路不快。幫助別人,就是在積累功德。幫助別人有兩種,一種是發心自然的,一種是發心作意的。前種即便事情微小,功德無量;後種,事情熱鬧,但可能只有福德沒有功德。福德是幫你今後,來生,生活有享受及安樂的。功德,才是真正有助於你修行的。總是能夠發心自然的幫助別人,這種人最終都會成為大修行人。如何做到發心自然呢?前面講的種種都是基礎功課!福德,還不一定感受到;功德是能感受到的。這就不多說了,悟者自悟。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很關鍵一句。若是理解了,就很近道了。什麼是你的自性呢?六祖的講法可謂循循善誘!你幫助別人,別人未必能相信你!但若你菩提心夠的話,也許表面再荒唐的說法,別人都願意相信你!理對,未必使人起信;心對,才能真正使人起信!在生活中慢慢領悟這種狀態。將這種若有若無,還有些模糊的菩提心,慢慢在你身上發起。偉人的「不言而教」正是如此!不過,不是說你發起菩提心,就叫做見性了,千萬別誤會。但見性,沒有發起菩提心不行!不斷地發起菩提心就一定能見性!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這四句很流行,不解釋了。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心裡保持著正見就叫做「出世」;保持著邪見就是滾滾紅塵。不要以為出家當和尚就是出世,若是邪見還在,就是在滾滾紅塵。整天在紅塵里打滾,若是保持正見,就是出世。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不要邪,不要正,才能最後發現人人具有的如如不動的菩提性。要注意,有次第的,是邪正,而不是正邪。但也要注意,對這次第也不能刻意!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六祖說,這就是頓悟法門,就是大法船!你相信嗎?難以置信吧!你累劫迷了過來,若真相信這是大法船,頓悟到彼岸,那絕對不是佛家騙人誘人向善話語,是真有實證。所以,我說佛法就「眾惡莫作,諸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麼簡單。六祖還是擔心眾生不明白,又啰啰嗦嗦地講了一篇《無相頌》,又演繹了一部《六祖壇經》。

總體來說,遵照《無相頌》的教誨主要斷的是粗妄想。能斷粗妄想就很不錯了。有些修密宗境界自以為很高的人,其實粗妄想都沒斷掉。一個人,若是不急功近利,不要去追求什麼「四禪八定」的境界,老老實實就修心性,必然見地一天一天高起來,般若智大長,功夫將會不修而修。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當下斷粗妄想的法門,其實和你靜坐中求定的方法是一樣的。一個人若能將粗妄想慢慢消滅掉,一上坐,盤起腿來,要進入禪定狀態,比誰上路都快!禪定是在生活中,不光是你坐著的那一刻。

一開始修行,不管你學什麼法門,總是要先修菩提心。若是菩提心修得好,你每日花點時間跏趺坐,調整調整呼吸,使呼吸盡量平穩,不出聲音,自己像佛陀所教的那樣「知息出,知息入;知息冷,知息暖。」很快就日日有進境,所謂見性就不難。難的不是功夫,是心地!心地不修好,一上坐,都是心魔,進步慢倒也罷了,進步快了,呵呵,很多人肯定要把自己折騰得夠嗆!我自己是一個成形的魔都沒見到,倒是想見見,滿足一下好奇心。有些人據說是會見到神鬼野獸之類來害自己的,當然這些都是心造的。我的神經大概太堅強了,很難把那些亂七八糟的影像幻化成其他東東,在我看來就是光影而已!所謂「疑心生暗鬼」,你心不疑,鬼也不來。

平常號稱不信鬼的人,若是真禪坐,真入門了,多半還是要害怕的。所以一般都還是應在適度光線下打坐。我是直接在黑不隆冬的地方就上坐了;說實話,也嚇了好幾次;但越嚇膽子越大!關鍵的關鍵是自己見地要清楚。我好讀書,有讀書三昧,這可是有將近三十年的功夫了!

不是每個修行人都一定要修深禪定的。彌勒菩薩(指當來下世的彌勒佛)當初就是修「慈心三昧」,不修深禪定,功夫表面上沒其他人好,最後卻先被釋迦牟尼佛授記為佛,令其他人多多少少不服氣不理解。

禪宗的心宗其實就是「慈心三昧」。有這為基礎,修萬般法門都是正道,都可以說是心宗,都是禪。

後世禪宗的參話頭的法門,發明的人固然發心是慈悲,但這是偷機取巧,是違反禪宗的根本宗旨的;是禪宗衰敗的一大根源。禪宗不重心地,不重慈心了;一味用參話頭這種法子,就容易流入小乘。其實若得其理,修大乘其實比修小乘見效要快;顯教並不比密宗慢!

一句話,若是自己身上「貪嗔痴疑慢」不斷得差不多,想要見性,那是痴人說夢!

推薦閱讀:

男命人生命局事業婚姻家庭的過去與未來解釋趨吉篇--阿彌陀佛趨吉運的時空博客
多解決 少解釋
今年所有經濟問題,都用段子解釋清楚了!
(十五)感覺、解釋及其相互作用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密義解釋 目錄

TAG: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