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案例研究

什麼是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就是以案「例」理,說得通俗點,就是擺事實講道理。只是這個道理是從「事」中分析出來的,「理」是蘊於「事」之理,「事」是有理之事。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案例研究與敘事研究的區別了:敘事研究是讓故事本身來說道理,給教師以教育教學方面的啟發。而案例研究則不僅要有故事(案),還要有對這個案所蘊藏的道理加以分析和討論。一般來講,案例研究比敘事研究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

案例研究在工商管理研究與教學、司法研究與教學、臨床醫學研究與教學、工程管理研究與培訓等領域運用得比較成功,在教育領域同樣應該大有可為。

【案例研究的特徵】

1.案例研究是以「案」為單位的。這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案例研究必須有一個事件,案例研究是要有相當分量的分析與討論的,但這個分析與討論不是空對空的,而是對案例研究所提供的事件展開的有針對性的分析和討論。

第二,所謂「案」,是一件相對完整的事件,這裡所說的「相對完整」,是指事件本身的發生髮展過程有起因、有過程、有結果,同時也是指事件相對獨立,不與其他事件發生本質性的聯繫。這樣,才有可能對這一事件做比較有意義的研究,才能借這一事件展開相關討論。

2.案例研究包含了問題的提出與解決這樣兩大要素。從案例研究的表達方式來說,它包括事件的敘述與對事件的分析與討論,但從案例研究的實質性內容來說,它其實就是一個問題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案例研究的思路就是:

——我提出一個問題,包括:在一個什麼背景下提出這個問題,它何以成為一個問題,這是一個什麼問題,該問題的實質是什麼;

——然後是解決問題,包括:解決該問題的基本原則和思路是什麼,如何解決問題,可以採取什麼策略,結果如何,驗證了什麼道理等等。

3.案例研究也有敘事,但案例研究的敘事是用來說明道理的,不是就事說事。「事」是為說理服務的,而敘事研究中的「事」本身就是目的,敘事研究直接用「事」來說明一個道理,讓教師通過了解這個故事發生髮展的過程來領會這個道理。而案例研究則恰好相反,重點在通過對案例的考察與分析,讓老師看到他自己在一般情況下看不到的道理,或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4.案例研究也有行動,但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行動,是一種「臨床研究」,或叫做工程研究。但案例研究的目的不僅在改善自己的行動,還在於得出一個比較有公理性的結論,也就是說:它從具體的事件出發,得出脫離一般情境的結論。從研究思路上來講,是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它與一般的理論研究不同的是:它自始至終都圍繞「事件」展開,「事件」為這一研究提供了全程的具體情境。

【案例研究的基本要求】

1.案例研究要圍繞一個事件來展開,這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否則就不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之所以是案例研究,關鍵在於有「案」。

2.案例研究所研究的「案」必須是真實的,不是虛構的。這種所謂「真實」不僅指本質上的真實,還包括具體細節上的真實,不僅包括結果上的真實,也包括過程上的真實。

3.案例研究是以「事」為單位的,但同時也是以「理」為單位的。從「案」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完整的事件,從「理」的角度來說,我們用這一個案就是為了說明一個理的,或主要為了說明這一個理的,即使這一個「案」本身還包含了其他的道理,但作為一個案例研究,它還是暫且只說這一個理。

4.案例研究對「事件」有一個「概念化」處理的過程,從而使這個「事件」成為一個「案」。這個概念化處理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分類或歸類的過程。

【案例研究的程序】

案例研究的程序有兩種選擇:

第一種選擇:「問題的提出」——「案的選擇」——「理的討論」——「案例寫作」。

問題的提出:即先提出一個個要研究的主題,例如:「語文課堂教學中討論法的運用」,內容包括語文課堂教學中討論法的功能、什麼情況下需要運用討論法、討論法運用的條件和準備、討論法運用的要領和技巧等。

案的選擇:然後根據這個主題尋找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討論法的運用」的教學事件,該事件必須完整地包括「研究主題」所需要的內容,是一個完整的教學事件。

理的討論:對該教學事件進行分析和研究,使該教學事件變成一個「科學事實」,即包含了某種教學規律、具有某種科學內涵的「例」。比如:這堂課教的是什麼內容,它面對的是一些什麼樣的學生,教師想達到什麼目的,他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了討論法,討論了什麼問題,是怎樣展開討論的,是否達到了目的,總的來看是否是一次成功的討論教學等等。,這是案例研究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的質量,決定案例研究的整體質量。

案例寫作:將問題的提出、教學事件本身和研究的結果,用書面語言呈現出來。

第二種選擇:「案的獲得」—「主題的提煉」—「理的討論」—「案例寫作」。

與第一種選擇比,這一種選擇是先有「教學事件」,然後再有對「教學事件」的主題的把握。前者是「主題先行」,後者是「循事問理」。

兩種程序都是可以的。

【案例編寫的格式與要求】

一個完整的案例研究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背景、原理與問題的提出

背景:任何「案」都是在某種背景下發生的,包括時間、地點、人員、特定的環境等。這個背景往往在深層次上決定了或影響到「案例」的性質和結果,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在正式介紹案例的時候,詳盡的背景介紹往往為案例研究開拓出相應的空間,同時也為後續的研究預留了可能性。

在呈現案例之前,應先對你以「案」所「例」之「理」作一個基本介紹,這種介紹是基本的,不要求完全也不要求深刻,只是作為一個案例研討的方向和線索。這是案例研究與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不同的地方。行動研究就是研究行動,而行動是具體的,一個一個的;敘事研究就是講故事,而故事都是具體的,因此,行動研究與敘事研究都與具體的情境聯繫在一起,而且始終不脫離情境,在功能上、目的上也沒有超越情境。案例研究也與具體情境聯繫在一起,這是它與一般研究方法不同的地方,但它最後的目的是指向超越情境的結論的,「案」在這裡是為「理」服務的,「案例」研究之所以要以「案」為中心,目的不是為了解決「案」的問題,而是要解決與「案」相類似的問題,是由「案」出發對「案」所「例」之「理」的認識與推廣。這不是與行動研究和敘事研究不同的地方。

原理一般來說是比較抽象的,在呈現「事件」之前,需要有一個過渡,這個過渡同時又把案例研究者和案例研究的閱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具體一些的問題上,然後有針對性地來閱讀和研究案例。這一個環節,就是所謂「問題的提出」。

第二,核心概念與基本命題

在前面介紹了一般原理之後,為什麼還要有關於核心概念與基本命題這一環節呢?很多情況下,這一步當然也可以省略。但如果該案例所討論的問題有非常鮮明的理論命題,非常明確的結論,成熟的理論模型,那麼,單獨把這些理論命題和理論模型用核心概念與基本命題的形式列出來,有助於研究者和閱讀者帶著明確的理論意圖和理論指向來研究和閱讀。

第三,事件、過程與結果

這是案例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即「案」本身的敘述。事實上,有許多案例研究在「案」本身的呈現方面,不但用文字敘述和記錄,還用了視頻、音頻和其他技術方式。這些技術方式的運用無疑對「案」本身的呈現有幫助,但現階段在教育案例研究中似乎還很少見,它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困難是以這種方式呈現的「案例」,如何為閱讀者所接收,接收手段的局限性,使這種呈現方式至少還不能廣泛使用。

「案例呈現」有一個問題,就是詳細到什麼程度,具體到什麼程度,是全面記錄,還是選擇性地記錄。目前來看並無定論。一般來講,應該根據研究目的和內容靈活處理。有些探索性很強的案例課題,為了避免研究先人為主、被研究者的偏見遮蔽掉重要的內容,研究者往往採用詳細記錄、全面記錄、具體記錄的方法。而一般情況下,則採用選擇性的記錄,即:只講述與主題有關方面的情節和關係。

第四,對問題的認識、研討方法及要求

這裡所謂「對問題的認識」是在案例呈現後對第一步所提出的「問題」進一步具體化和深刻化。如果說第一步我們提出了問題,但這個問題具體指什麼,尤其是在這個案例中它具體指什麼,以及這個問題是個什麼性質的問題,都還不太明確的話,那麼,這一步的目的,就是想進一步搞清楚本案例研究的問題的具體內容和性質。一般情況下,這一步以「思考題」的形式出現。

在案例研究中,對案例研究的問題的具體內涵和性質的認識與討論十分重要。對於案例研究來說,首先要搞清楚我們在研究一個什麼問題,我們在研究一個什麼性質的問題。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出現文不對題、南轅北轍的情況,案例研究就失去了意義。

在展開討論與分析之前,對研究方法加以說明是必要的,明確的方法意識,一方面證明著以下分析和討論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案例研究的目的之一。

第五,分析與討論

有了以上的準備以後,這一部分是正式對案例進行的理性分析與研究。這種分析與研究的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例如使用分類方法(即把所討論的問題進行分類,然後分門別類加以論述)、揭示原因的方法(即揭示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比較的方法(即把我們所面對的事件或問題與相關事件或問題進行比較,在比較中得出結論)、提供方案的方法(即就案例提出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和辦法)等。 .

對案件進行分析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它是針對「事」的分析,而「事」往往是一個綜合因素的產物,是多種原因的集合的產物。因此,「全面的」分析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決定這種分析的質量的不是「全面」的覆蓋面,而是對所涉及的若干因素(即「全面」之「面」)相互之間的關係的辯證揭示,也就是要在紛繁複雜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的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六,結論與思考

案例研究一定要明確地得出結論。因此,應該把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單獨列出來,以突出其重要性。

有的案例研究者以為,案例研究的結論十分重要,於是就把結論本身寫得很完美、很「高」。實際上,案例研究的質量不是「結論」本身的完美程度或結論本身的「高度」,而是這個結論與「案例」的關係的緊密度。

所有的結論與結論的所有方面,都是從「案例」出發的,都是從對案例的分析中得出的,除此不再有第二個來源。有些案例研究在得出的結論中摻雜有一些「我以為」之類的成分,或從另一些領域或另一些命題中推演而出的東西,這是不符合案例研究的要求的。

當然,案例直接面對「事」,而「事」是十分複雜的,這一次研究不可能窮盡「事」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為了突出這種認識,可設置「思考」來表達,目的是對今後的研究起一個「提示」作用。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案例研究報告

羊剛

背景:

2002年5月9日上午,在高二(13)班上《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學生已在課外完成下列預習作業:(1)利用課本補白提供的資料了解「三言二拍」「話本」「擬話本」《古今小說》和《今古奇觀》等名詞;(2)讀小說,寫一個300字左右的課文故事梗概;(3)摘錄本課宜積累的詞語。經檢查,學生作業表面上看也過得去,於是按既定方針施教:一、交流預習作業,並初步講評;二、教師讀自己準備的兩個「梗概」,要求學生比較分析;三、討論杜十娘這個人物的形象;四、體會作者的思想傾向。但實際效果很不理想,學生髮言不踴躍,只有十幾個學生參與討論,內容也顯得空泛膚淺,而老師又試圖淡化「知識傳授者」的色彩,不肯講解。結果下課的時候,學生問:就這麼上完了?老師無語,心裡卻說:誰叫你不好好預習呀,現在課時用完了,你叫我怎麼辦?

學生不滿,老師也難受,於是有了反思,有了調整。下午,在另一個平行班,學生參與度和發言質量明顯提高,簡直讓人喜出望外。剛好有幾個青年老師來聽課,他們記錄了學生的發言,並幫助整理了如下實錄。

過程:

識記重要詞語,串連基本情節

按課文自然段順序出示詞語,要求讀解,並以此串連課文基本情節。(略)

討論梗概寫法,比較敘事模式。

師:2001年南開大學文藝學碩士招生考試有一道題:寫出《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的故事梗概。滿分4分。看來這道題還不能小看。(學生驚訝、興奮)同學們都做了,而且還做得不錯,老師也試著寫了寫——(投影)請同學們拿這一段跟自己的作業比較一下,看有什麼不同。如果覺得老師寫得不要,歡迎提修改意見。

太學生李甲游教坊司,偶遇名妓杜十娘,兩人情投意合。十娘久有從良之志,又見李甲忠厚志誠,準備託付終身。她讓李甲到處借貸為她贖身,未果,就拿出私蓄兩百餘,囑李甲「亦謀其半」。李甲得同鄉柳遇春相助,湊足300兩,完成心愿。姐妹聽說十娘將隨李甲離開行院,紛紛前來相送,並相助路資。李甲擔心歸家不為嚴父所容,十娘便主張泛舟吳越,徐徐圖之。

生(1):我寫了故事發生的時間「萬曆二十年」、李甲的籍貫「紹興」,這樣故事顯得真實。

師:考慮很周全。

生(2):不一定要寫時間和人物籍貫,因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別的時候也可能發生這樣的事,其他地方也會出李甲這樣的人物。

師:也有道理。寫梗概,有字數的限制,總會丟失原文的一些信息,只要不丟掉關鍵信息就行了。

生(3):我寫了柳遇春幫助李甲的原因——「為杜十娘的真情所感」,沒有寫「姐妹聽說十娘將隨李甲離開行院,紛紛前來相送,並相助路資」。我看各有利弊,寫柳遇春,可從側面烘托杜十娘的形象;沒寫「姊妹相送」,就沒法為篇末交待「百寶箱」的來歷埋下伏筆。

師:寫局部,考慮整體,這種意識很好。

生(4):我看老師寫的「偶遇」不準確,李甲和柳遇春逛教坊司,是有目的找名妓,不能說「偶然」,(縱笑)課文里說的是「相遇」。

師:謝謝你。同學們請繼續發言。

生(5):我寫了一句「李甲囊篋漸空,鴇兒心生怠慢」。我覺得,有了這一層,故事才能發展下去。

師:好!故事梗概我只寫了一半,誰能幫我寫下去?

生(6):途中,孫富偶睹十娘關貌,心生貪慕,就乘與李甲喝酒之際巧言離間,誘使其以千金之價把十娘賣給了他。聞知自己被賣,十娘佯裝同意,卻在正式交易之際當眾打開百寶箱,怒斥奸人和負心漢,抱箱投江而死。

師:接得很好,特別是「乘與李甲喝酒之際巧言離間,誘使其以千金之價把十娘賣給了他」,言簡意賅,重點突出,語言風格也很統一。

師:那麼,還需要添加什麼內容嗎?(學生無語,思考)——百寶箱內價值萬兩的珠寶是從哪裡來的,應該「在正式交易之際當眾打開百寶箱」之後補上一句:「原來,箱內珠寶實為十娘風塵數年之私蓄,價值萬兩。」這樣就能扣緊題目了。

要注意,照作者的敘述,敘事者不掌握杜十娘日常秘密積攢百寶箱的具體情況和心態,而讀者也只能在杜十娘最終跳江之際,通過她的控訴得知她還有一個百寶箱。這種敘述方式有人歸結為「外聚焦敘述模式」。(板書)

生(7):(吃驚)從未聽說過。

師:下面我再念一段,你們聽聽,看敘述方式有什麼不一樣。

名妓杜十娘久有從良之志,她得知沉迷煙花的公子哥們由於傾家蕩產,往往難以歸見父母,便苦心積攢了一個百寶箱,收藏在行院中的姐妹們那裡,希望將來潤色郎君行裝,希望翁姑體諒苦心,成就她的姻緣。經過長期尋覓,她選中李甲,準備託付終身。為考驗李甲的誠意,她讓其到處借貸,又拿出私蓄百餘銀兩,贖身從良。姐妹聽說十娘將隨李甲離開行院,紛紛前來相送,並以假託相助路資將百寶箱交還十娘。李甲一直不知底細,擔心歸家不為嚴父所容……

生(8):這樣敘述,是符合課文實際的,只不過作者沒有明說,讀者卻能夠想到。

師:這種敘事方式叫「全聚焦敘述模式」。(板書)你們覺得這兩種方式哪種更好?

生(9):前一種好!

師:為什麼?

生(10)前一種一開始不講這百寶箱的來歷,更引人入勝。

老師:對。最近有同學學寫小說,也有一些體會。××同學對我說,寫得太實,什麼都講清楚了,看起來就沒味道了,可有的地方要是不講清楚,讀者又覺得不可信。看來,講故事並不難,要講好還真不簡單。課文作者很聰明,他採用了外聚焦敘述方式,這樣可

以虛實相間,啟人思考。

(學生點頭,如有所悟)

品評人物形象,把握思想傾向

師:下面來研究一個問題。杜十娘為什麼要「從良」?

生(11):鴇兒貪財無義。

師:也就是說,她看重的是情義,她雖身處行院,卻不甘心當玩物,對嗎?

生(12):對,她想過正常人的生活。

師:她苦心積攢百寶箱又說明了什麼呢?

生(13):杜十娘對從良這件事,對從良的難度,也有清醒的認識,作了充分的準備。

師:好,杜十娘為什麼要李甲措辦為她贖身的銀子,先是三百兩,後來是一百五十兩?

生(14):考驗他一下。

師:那麼,為什麼都成夫妻了,還要瞞著百寶箱的真相?難道要考驗到永遠嗎?(眾笑)

生(15):我以為,杜十娘看重的是人格,是「生死無憾」的真情。(眾附議)

師:同學們把握了杜十娘思想性格的本質方面。再分析細節就有辦法了。讓我們找幾個細節來試試。先看杜十娘「撒珠寶」。誰來分析?

生(16):她撒珠寶很有層次,先撒幾百兩的,再撒幾千兩的,氣死李甲。

師:是為了「氣死李甲」嗎?

生(17):杜十娘自己說,「今日當眾目之前,開箱出視,使郎君區區千金,未為難事」。那麼,難的是什麼呢?是真正的愛情。她通過撒珠寶,向世人昭示她的人生觀、價值觀。(眾鼓掌)

師:精彩。再獎你兩個問題。後來李甲痛悔了,杜十娘為什麼還要「怒沉百寶箱」?為什麼要等孫富兌足千兩銀子後才「怒沉百寶箱」?

生(17):李甲痛悔不是認識到了真情的可貴,而是心痛珠寶。至於為什麼要等孫富兌足千兩銀子後才怒沉百寶箱,我的意見是這樣的,既然杜十娘追求真情十分執著,那麼,按她的個性,她也不會容忍背叛和欺騙。包括孫富對李甲的欺騙。

師:大家同意嗎?(眾學生:同意)老師還有一個疑問。杜十娘擁有「百寶箱」,完全可以把孫富、李甲教訓一頓,然後飄然而去,為什麼一定要自盡?大家可以先議一下,再發言。(小組討論)

生(18):可能是經過這件事之後,杜十娘已經知道像她這樣的身份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尋覓到真正的愛情的,她已經絕望了。

師:有道理。不過,你說她是什麼身份?(學生在座位上竊笑私語:妓女)我們不妨把這個問題攤到桌面上來談。「妓女」在當時合法嗎?

生(18):似乎是合法的,但絕對是被否定的。比如.課文里說杜十娘「可憐一片無瑕玉,誤落風塵花柳中」。

師:你的意思是不是說,當時,妓女生活在法律上是被容許的,在道德上卻是被否定的?(眾學生答:對)

要注意,在當今,這種「職業」,法律明文禁止,道德徹底否定。

下面,我們通觀全文,體會作者的思想傾向。

生(19):讚揚杜十娘不甘於做王孫公子尋歡作樂的玩物,真誠地追求愛情,並捨得為此犧牲一切的思想性格,同情她遇人不淑的不幸遭遇。

師:一言中的。不過,說她「遇人不淑」,我倒想到一個問題。假如杜十娘選中的是柳遇春,她改變命運的幾率會有多少?同學們可以在課外議一議。現在,我們先進一步明確,作者肯定的到底是什麼。我們在文學作品中讀到過一些被人肯定的「名妓」的形象,比如——(學生紛紛舉例,如蘇小小、陳圓圓、李師師、李香君、小鳳仙等)

生(20):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陳圓圓在歷史上起的作用不好,並不被人肯定,李師師也同樣。真正被人肯定的是具有高風亮節的李香君等。

師:所以課文作者讚賞名妓杜十娘,不是讚揚她的「職業」生活,而是讚揚她對真情的執著追求。寫柳遇春正是從側面烘托這種精神的可貴,而否定孫富、李甲則是——

(學生齊答:從反面映襯。)

師:優秀的文學作品,像一個富礦,對它「意義」的探究並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課後請思考「要是杜十娘選中柳遇春,她是否會改變命運」。下課。

討論

「新課標」強調要淡化教師的「知識傳授者」的色彩,努力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怎樣才能成為「促進者」?通過前後兩節課的對照分析,筆者以為下列幾條特別值得注意。

「促進」不離「傳授」。轉變角色,是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而必要的知識傳授,正是「促進」不可或缺的。比如對兩種敘事模式的介紹,提供的是閱讀小說的新思路,有利於學生日後自主地學習小說,當講則講,不必過慮。

「促進」需要「技巧」。比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課文很長,又是古代白話,學生熟悉課文的任務很重,雖然布置了預習,但學生完成預習的水平參差不齊。實錄課,採用了兩種方法幫助學生熟悉課文——「利用詞語串連情節」「修改續寫討論梗概」,正是這兩招。為學生自主研討創造了條件。

「促進」講究「引導」。「有經驗的演員,了解欣賞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抓住足以誘導欣賞者適當發揮想像和聯想的關鍵性的東西,規定了腦力活動的目標和線索,使欣賞者的心理按照一定的方向前進,在接近藝術家所提供的形象時,有所發現,有所補充,而不是簡單地接受。」(王朝聞《欣賞,再創造》)對閱讀教學中的引導,教師應該像「有經驗的演員」那樣,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作品最關鍵、最能激發學生想像創造的部位,比如本課中老師讓學生分析「撒珠寶」就是一例。

「促進」貴在「互動」。把學生帶到閱讀的風景絕佳處,他們帶有個性的體驗發現又能啟發教師的思維,比如,學生認為杜十娘「遇人不淑」,讓老師想到一個問題,「假如杜十娘選中的是柳遇春,他改變命運的幾率會有多少?」然後又提醒學生再往深處探究,在這樣

《我的叔叔于勒》案例研究報告

背景:

小說,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小說教學,更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蘊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新的課程,新的理念,促使我們語文教學必須以新的姿態、新的面貌來迎接新的挑戰。在新課程的背景之下,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賞力、評價力和創造性,我們必須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以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為例,

過程:

第一課時:學生自讀課文。談閱讀印象與初讀感受。

第二課時:四步閱讀法,完成小說賞讀。

一、尋讀,辨析主要人物。

亮點探究一:從標題上看,這篇小說寫的是誰?(于勒)從小說的內容看,于勒是小說的主人公嗎?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1、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有三個角度,首先看人物著墨的多少;其次看人物在小說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著一個主問題進行閱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閱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2、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3、分組活動,確定本組發言人。

4、確定四個小組開始交流彙報各組的發現。

5、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敘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亮點探究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說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1、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2、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著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著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說的線索人物。我們帶著第一個問題閱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說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二、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說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閱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說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亮點探究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1、分組活動,確定小組發言人。

2、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台,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3、教師小結:概括後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三、品讀,評說人物形象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裡?(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在遊船上,父親被太太高貴的吃法打動了,於是請家人吃牡蠣,他故作高雅,擺架子愛慕虛榮的高峰,同時也是不幸的開始。母親的一番話別有情趣:(讀23段)

②當父親朝那年老的水手走去時,突然發現那人很像于勒,神色不安,驟而緊張,以至失魂落魄:(讀25段)

③在母親的要求下,父親再一次向船長走去,在極度的擔憂與恐慌中終於證實那就是于勒。這一消息對於母親如同晴天霹靂,怒火如同火山爆發,他們虛幻的幸福峰巔一下子跌入了現實的悲苦深淵:(讀38段)

④也許是對叔叔不幸的一絲同情與憐憫,我給了于勒叔叔10個銅子的小費,但母親仍不忘作了最後一次精彩的表演,讓其卑劣自私的靈魂再次曝光:(讀46段)

亮點探究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說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板書)

四、說讀,對人物說話。

賞讀完這篇小說,大家有沒有什麼話想對小說中的人物說呢?或者對作者有什麼話說嗎?例如:老師讀完後,我想對作家說:莫泊桑,謝謝你的一支妙筆,向我們勾畫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人性泯滅的現實,在這樣的現實中生活,是人類的悲哀!大家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說幾句好嗎?

討論:

回顧這篇文章的教學。我覺得三種構想的實施是成功的。

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讀好文本。這是對話的基礎。通讀文本,並讀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閱讀才是自由的閱讀,有效的閱讀。而我們平時的教學,學生自己讀書的時間少,自己讀出感受的更少。上課伊始,學生還未開口讀書,學生未及進入作品之中體驗,教師就已經強加給了學生,表現出教師對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體驗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學中,給學生一節課自由讀書(自習除外),並要求在讀完後能談自己對作品、人物的認識。事實證明,這個目標實現了。

二、為學生創設主問題有層次地探究文本。這是對話的關鍵。作為世界文學的精典名篇,既有內容的廣度,又有思想的深度。這篇小說怎樣教學才能實現耗時少、效果好,我設計了四個主問題和四個亮點探究活動:尋讀,解決主要人物和線索人物的問題,這是打開文本的鑰匙;理讀,解決作品的思路,這是學生最易獲得的感性認識,並通過理性探究體會構思精美;品讀,通過品讀細節認識人物形象,並進而學習人物塑造的方法,這是小說閱讀的中心任務;說讀,表達自己對文章主題、美點、人物的認識和理解,這是閱讀的更高層次。這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義和閱讀活動的樂趣。

三、讓學生在探究與對話中表現並強化語文能力。探究式閱讀讓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小組探究活動中,誰發言,誰記錄,誰補充都有明確的分工。而在表達中,要求學生努力達到表達自己的閱讀體驗、提練整合小組的觀點,說句意連貫、層次清晰、語言精美的話的目標。從一句到幾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據,切近題旨。

還記得《語文課程標準》中這樣的一段話:「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根據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實行探究式閱讀教學,為學生搭建一個真正開放的交流平台,變文本解讀為文本賞讀、語言探究,並跳出課文讀課文,可以讓語文課教學呈現新的生機。

學生「唱戲」,老師搭台。把時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教師、文本三者形成整體,讓三者交流、碰撞、溝通。學生可以挑戰文本權威,教師也可以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閱讀教學課堂成了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學生與文本對話、教師與文本對話


推薦閱讀:

陶淵明研究系列之五《素琴辯》
女人相研究(一)
出生南半球的命理研究(轉)
無厘頭研究:誰先說愛
挨星訣研究

TAG:案例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