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守陵人說|雍正爺和甄嬛的那些事兒

自從穿越劇在熒屏上大火,大清歷史劇也隨著上演,「康乾盛世」、「後宮爭寵宮斗戲」、「個人傳奇傳記」,都成為很多人對大清朝津津樂道的往事。

而我更喜歡的是《雍正王朝》,原因簡單,尊重那段歷史,我們就是忠實的守護者。

雍正皇帝自始至終都奉行著「要做實事,不要怕得罪人」的宗旨。作為皇子,這讓他得了「天心」,作為皇帝,這讓他得了「民意」。他做了這麼多事,得罪了這麼多人,罵他的人自然會很多,包括那些確確實實從他的廢寢忘食的工作、奮不顧身的改革中獲益的人。

自古以來,做清流總是容易的,既不用幹活,又不會犯錯,但總要有人挑起擔子來走,做事情,就難免會錯,不得罪人而能做成的,少之又少。

只有經得起罵、敢於得罪人,才可能把事情做成,這也算是某種意義的「厚黑」了。但正如「厚黑先生」李宗吾所說,做不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可恥,做正義的事,越厚黑越光榮。這也是我對四爺和他的「厚黑教員」鄔先生的最終評價。

▲雍正畫像

喜歡穿越劇和大清歷史的,除了故宮、橫店影視城,其實還有個好去處。沒錯,就是這裡—清西陵。喜歡四爺的朋友也歡迎來聊一聊。

大家都知道,清朝入關後,順治、康熙兩代皇帝的皇陵都建在了清東陵,開創了「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埋葬制度。

而到了雍正卻變了模樣。

據載,雍正帝即位後,開始也選擇在東陵的九鳳朝陽山上。但經過風水大師的再三相度,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泥沙,實不可用」,就決定廢掉此陵。

後來其十三弟胤祥和兩江總督高其倬發現了當時的易州(現為易縣)境內太平峪,「乾坤聚秀之區,為陰陽和會之所,龍穴沙石,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古咸備」,適合建皇陵。而雍正也認為其「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於是定為陵址。

▲西陵鳥瞰

所以雍正的陵墓於雍正八年(1730)開始興建,歷時7年(乾隆二年)結束,是西陵規模最大的一座陵園建築。

可由於雍正在位時厲行改革,得罪了許多人,口碑不好,所以民間相傳,認為雍正是謀殺了他父親篡位,死後不敢去見他父親,才在西陵另建墳墓的。

不過有趣的是,其子乾隆卻又葬在了東陵,這是為什麼呢?

民間的說法是這樣的,由於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願意埋葬在西陵,在東陵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將自己的父親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詔,命令今後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從此,清帝陵寢便分葬於遵化和易縣,按照其地理位置劃分,遵化陵區成為東陵,易縣陵區稱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以雍正的泰陵為中心擴散,而泰陵也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

雍正十三年時在圓明園駕崩,年僅58歲,《雍正朝起居註冊》是這樣記載的:「八月二十一日,上不豫,仍辦事如常。二十二日,上不豫。子寶親王、和親王終日守在身旁。戌時(午後七時至九時)皇上病情加重,急忙在寢宮發布遺詔給諸王、內大臣及大學士。龍馭上賓於二十三日子時(夜十一時至翌日一時)。由大學士宣讀硃筆諭旨,著寶親王繼位。」

由於這些記載沒有明確說明雍正的病情及死因,致使他的猝死變得撲朔迷離起來,並充滿了種種傳說。

▲雍正的泰陵

四爺的死因,綜合各種傳說,大致有幾種說法:

1、過勞死

從清中前期的社會發展狀況來看,雍正積勞成疾的可能性略大。清前期的康熙大帝,四處征討,以保國本,因而在內政方面無法顧忌周全,導致貪官橫行而又無暇將其懲處,加之連年對外征戰使得國庫空虛,百姓不堪重負。

到了雍正朝,國家已是沉痾纏身。雍正朝的一大宗旨就是匡正康熙朝的缺失,整頓吏治,解決積累多年的矛盾。所以外憂內患壓垮了這個勤奮的帝王。

2、服丹藥中毒而死

在雍正的《御制文集》中寫下了不少歌頌神仙、丹藥的詩。據說雍正為了求得長生,還經常的服用道士們進獻的丹藥,在朝鮮的史籍中就有關於雍正帝沉迷方術,以至於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動的記載。

3、呂四娘行刺

對於雍正皇帝的死,在《滿清外史》、《清宮遺聞》、《清宮十三朝》等野史中也有記載,不過在這些野史著作中都認為雍正是被呂四娘刺殺而死的。並傳說其是被一劍割下頭顱而死,頭顱不知去向,所以下葬的時候只好以一顆金頭顱替代。

傳說只是傳說,四爺陵墓並沒有被打開,真相也就無從得知。關於泰陵曾經有考古學家考察過,他的陵墓尚未被盜,而國家有關部門出於保護目的使得陵墓至今也沒有被打開。

雖然四爺在位時間不長,但是正史野史爭論頗多。尤其在繼位和死因問題上為後人留下了兩大疑案,留待今後解開。

最後不得不說的還有我們的甄嬛娘娘。

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的主角甄嬛娘娘,也就是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死後就葬在四爺泰陵東北約1公里處的東正峪——泰東陵。

▲泰東陵正門

泰東陵是清西陵3座皇后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乾隆元年(1736年)九月,主持泰陵工程事務的恆親王弘晊,內大臣、戶部尚書海望向乾隆帝請示:雍正帝入葬泰陵地宮後,是否給皇太后預留分位。

乾隆帝不便作主,轉而請示皇太后。皇太后降懿旨:「世宗憲皇帝奉安地宮之後,以永遠肅靜為是。若將來複行開動,揆以尊卑之義,於心實有未安。況有我朝昭西陵、孝東陵成憲可遵,泰陵地宮不必預留分位。」乾隆帝遵照皇太后懿旨,於乾隆二年(1737年)在東正峪為皇太后營建泰東陵,約於乾隆年(1743年)建成。

▲泰東陵全景

陵前左方,是神廚庫,庫南有井亭一座,神道與泰陵相接。

泰東陵此前一直在修繕,暫未對遊客開放。不過先帶大家「走個後門」瞧瞧。

▲泰東陵隆恩殿

泰東陵,在清代皇后陵墓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主要建築有三孔石拱橋一座,欄板平板3座,朝房、班房各兩座,東西配殿各一座,燎爐一對,神廚庫一組。隆恩門、隆恩殿、三座門、石祭台、方城、明樓、寶頂、地宮等,可謂是樣樣齊備。

▲隆恩殿螭首

▲燎爐

燎爐,也叫焚帛爐,常見於壇廟、陵墓、私家陵墓園等建築,在祭奠儀式上用於焚燒祭祀物品。

▲泰東陵方城

▲方城前的石五供

▲從方城看隆恩殿方向

▲方城內景

泰東陵的規制,既沒有逾制,也沒有縮減,那麼它的特色在哪裡?乾隆皇帝為了不讓母親的陵寢平庸無奇,也是煞費苦心——在不違背陵制的前提下,泰東陵增加了三個其他後陵所不具備的內容:

(1)地宮內的有經文、佛像、番字雕刻,這不進水管清代皇后陵中唯一一例,也是清代陵寢中第一個在地宮中雕刻經文、佛像的;

(2)在隆恩殿前的月台上設置了一對銅鹿、一對銅鶴,為以後後陵設鹿、鶴開了先河;

(3)孝聖憲皇后篤信佛教,乾隆為了表達對目前的孝心,在大殿內的東暖閣內建了一座佛樓,這也是清代陵寢中首例,從此慢慢演變成一個制度。

▲方城內樓梯,通向寶頂

▲修繕中的泰東陵寶頂

▲修繕後的寶頂,下面有地宮

西陵的陵寢建築,與周圍山水交相輝映完美交融,置身其中,既能遠眺群山也能細觀流水。屋脊的神獸,千百年來忠誠不移的守護著陵寢,斑駁的宮門上脫落的紅漆卻在真實的提醒著現在的人們,這裡已經真實的走過了千年的歲月。

西陵最迷人的是一種籠罩在以上眾生百態,人間百味的歷史蒼茫感,肅穆的天空,莊重的古松都是一種對歷史的敬畏。這種感覺像笛聲般悠揚,但很難精確描述,似乎在訴說著曾經的帝王傳奇。


推薦閱讀:

他們因知道雍正太多秘密均被處死,只有一人逃過一劫活到了最後
雍正皇帝的帝王心術:專制政治的登峰造極
雍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康熙臨終時雍正是如何「篡位」的

TAG:雍正 |